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2025届湖南衡阳市名校联盟高三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描述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因壮志未酬而投江自尽的著名楚辞《七谏·沉江》中,有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语句:其中一句是“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意思是在法令严明的良好国度,兰和芷纵然在幽僻之处,也能散发馨香;另一句是“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意思是即使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做成佩饰,经过鲍鱼店也会失去芬芳。这两句都提到了两种古老的植物——蕙兰和白芷。对于蕙兰,大家比较熟悉,那是一种芬芳而素雅的兰科植物;而白芷究竟是什么植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其实,这种看似古老神秘甚至有些距离感的植物就在我们身边,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调味香料。自古以来,白芷就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最初,人们对这种植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只知道这是一种长在幽野却能散发浓郁芳香的野草,于是便称其为“芷”。正是这种独特的幽野馨香,为白芷平添了一抹神秘而高雅的气息,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视之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和蕙兰一道被人们合称为“蕙芷”,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在古汉语中,“芷”与“芝”相通,于是白芷也被称为“芝草”,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孔子就特别崇尚芝兰,《孔子家语》中曾有“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的名言。但由于古人对植物分类的认知有限,加上芷和兰又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不少人将两者混为一谈。尤其是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出了“兰槐之根是为芷”后,一些人便认为“芷”指的是兰花的根,于是将芷草当成了兰草的一种。这种误解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直至2000多年后的民国时期,著名作家沈从文还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把兰草当作芷草了,不过,更多的人还是早早就认识到了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屈原就曾留下“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诗句。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这样描述白芷:“生于下泽,芬芳与兰同德,故骚人以兰为咏,而本草有芬香、泽芬之名,古人谓之香白芷云。”许慎不仅将白芷与兰花进行了明确区分,还巧妙地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总将两者混为一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植物分类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对白芷这种芳香植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而不会再将之误作兰草。同时,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也有增无减,纷纷用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来咏物明志。如唐代诗人钱起就有“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之句;北宋文学家苏轼则在《园中草木》中写道:“芎䓖生蜀道,白芷来江南。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既然白芷并非兰草,那它究竟是怎样一种植物呢?白芷又名河北独活、大活、香大活等。其植株高度通常为1~2米,有些品种的株高可达2.5米,在草本植物中算得上是非常高大了。白芷的茎干纤细劲挺,姿态婆娑美丽。叶互生,着生于茎干基部的叶片较大,茎干中部的叶片相对较小,茎干上部的叶片逐渐简化成了卵形的叶鞘。白芷的花形和花色非常素洁雅致。顶生或腋生的复伞形花序繁花点点、色泽洁白,宛若一把把精致的白色小伞。最值得关注的是白芷的根部。其主根为圆锥形或近方锥形,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具同心环状纹理,形似胡萝卜。它的根部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是全株含油量最高、香味最浓的部位。白芷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东北及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多生长于海拔200~1500米的河岸、溪边、林缘、灌丛和山谷草地,尤喜湿润环境。因此在许多古诗词中,白芷都与湖河池沼等水生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泛滟清流满,葳蕤白芷生”等,都为我们描绘了白芷在水边葳蕤生长的动人景象。白芷的气味芳香,味道微苦,具有除腥去膻、增香添味、增进食欲的神奇功效,因而是日常烹饪中常见的一种香辛调味料,可广泛被应用于卣、煮、酱、烤、焖、烩、煎等各种烹调方式之中,堪称去腥增香的“神器”。不过,白芷的香味太过浓烈,有一种很重的中药味道,很容易掩盖其他食物原有的味道,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很有讲究。白芷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白芷的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传说,有一次深秋,苏轼与佛印禅师吟诵诗歌刚回到家中,便开始鼻塞流涕、头疼欲裂,浑身酸痛难受。佛印禅师听闻此事,知道苏轼定是感染了风寒,赶紧差人送去一包草药。苏轼服用以后,很快就痊愈了。后来,苏轼去向佛印禅师致谢,并好奇地打听禅师究竟使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才知是一种名为“白芷”的草药。除了民间传说,《本草纲目》等不少古代医药著作中也都明确记载了白芷的性味归经和医药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芷不仅在解热和镇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而且具有扩张和收缩血管、降低血脂血压等诸多功效,是一种天然的保健良品。另外,白芷还有非常明显的美白祛斑作用,是一种古老的美容中药。(摘编自陈博君《白芷,令人止步的王者之香》)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们对白芷植物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从肤浅到更加清晰的过程,而赋予其文化属性的历史则十分悠久。B.一直以来,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有增无减,并借此来咏物明志,并没有受到将其误作兰草的影响。C.在草本植物中,白芷的外形高大,茎干劲挺,其叶片沿茎干往上依次从大至小,花形似小伞,花色洁白。D.白芷因为只生长在水边,所以就气味芳香,味道微苦。不过,它可作香辛调味料,与各种烹调方式相融,但使用时量不能过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此后,许多文人还用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来咏物明志。B.文章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先阐释了“芷”的文化属性,再阐释了“芷”的植物属性及其价值。C.在古代,白芷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仅此来比喻君子的德操之美。D.白芷的价值巨大,其神奇功效和药用价值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代医学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其药用价值。3.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从楚辞《七谏·沉江》中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语句切入,写作意图在于表明人们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的认知是十分肤浅和有害的。B.文中列举沈从文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把兰草当作芷草的例子,有力证明了将芷草误解为兰草对后人的巨大影响。C.文章引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描述来证明很多人还是早就认识到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的观点。D.文章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在阐述这些内容时,作者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同时也注意了语言的生动形象。4.文中用苏轼的故事做“白芷的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观点的论据,产生了怎样的论证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5.白芷为什么会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6分)【答案】1.D
2.C
3.A
4.①苏轼作为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影响深远,用苏轼故事做论据,增强了说服力。②苏轼故事做论据丰富了文章文化内涵,使文章具有趣味性。
5.①白芷幽野馨香,被人们视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②白芷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用来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③白芷作用广泛,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是保健良品和美容中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白芷因为只生长在水边,所以就气味芳香,味道微苦”错误,强加因果和以偏概全。根据材料可知,“白芷在水边生长”属于白芷的生活环境,“其味微苦”是白芷本身的植物属性,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原文白芷也生长在“林缘、灌丛和山谷草地”。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仅此来比喻君子的德操之美”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在古汉语中,‘芷’与‘芝’相通,于是白芷也被称为‘芝草’,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可知,漏了“或友情、环境的美好”。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写作意图在于表明人们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的认知是十分肤浅和有害的”错误。后文说“而白芷究竟是什么植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应是意在“引出对白芷的相关阐述”。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效果的能力。“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从古至今都影响十分巨大,可谓家喻户晓,用苏轼的故事做论据,增强了说服力。故事为苏轼与佛印禅师吟诵诗歌回家后,鼻塞流涕、头疼欲裂,浑身酸痛难受。佛印禅师送来一包草药治好了苏轼的病。苏轼得知是一种名为“白芷”的草药。白芷治好过历史名人的病,引用苏轼的故事做论据丰富了文章文化内涵;故事本身使文章具有趣味性,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结合“这种独特的幽野馨香,为白芷平添了一抹神秘而高雅的气息,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视之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可概括出,白芷幽野馨香,被人们视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结合“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和蕙兰一道被人们合称为‘蕙芷’,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可概括出,白芷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用来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结合“白芷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白芷不仅在解热和镇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而且具有扩张和收缩血管、降低血脂血压等诸多功效,是一种天然的保健良品。另外,白芷还有非常明显的美白祛斑作用,是一种古老的美容中药”可概括出,白芷作用广泛,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是保健良品和美容中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江浙皖高中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夜行车(节选)李娟多年来我总是沦陷于同一个梦境——坐在飞驰的夜行车上,苦苦忍耐,等待天亮,等待终点。除了等待,什么也不能做。我讨厌远行,讨厌坐长途车。我嫉妒所有一上车就立刻呼呼大睡的人。他们用睡眠轻松对抗漫漫旅途,对抗一切枯燥和身体的不适。而我,我总是一上车就焦虑又激动,睡不着,怎么也睡不着。我曾在深夜坐过完全陌生的人的顺风车。那一次实在是急着回家,又实在是买不到车票了。台阶票都买不到。只好在客运站四处打听,黑车的价格令我迟疑。这时,有人看出了我的窘迫。他给了我一个电话,说,正好这两个小伙子的车要去富蕴县,你去找他们吧。他们的车便宜。我不认识那个人,更没法了解他所说的那两个小伙子。但还是打出了电话。对方是维吾尔族,汉话说得不太清楚,我们好容易才完成沟通。他让我某时去某处等他。我答应了。但挂了电话又后悔了。实在不敢。那时我还年轻,单独一个人,女性,又是深夜的出行,几百公里的路程,怀揣现金。这种情况下无论谁都没法相信陌生的人吧。但是到了约定的时间,对方打来了电话,问我为什么还没到。又说他等不了我太久,那个地方不让停大车了。不知为什么,这通电话让我选择了信任。我赶了过去。真的是完全的陌生——陌生人介绍的陌生人,走的路也完全是陌生的,在我印象里从来没走过。天色越来越暗,道路越来越偏僻。荒郊野岭的,我越来越不安。无数次想问旁边两个人:“为什么要走这条路?为什么不走大路?”但都拼命忍住了。因为我知道他的问答。他必然会说,这条路不收费。不能让他们看出我的怀疑和不安。如果什么事也不会发生,这种怀疑就是对别人的伤害。如果真发生了什么事,这种怀疑屁用也没有。把一切捅开了闹大了之后我还能怎样呢?难不成跳车吗?此外还有一个原因让我选择继续信任,他俩和所有年轻的少数民族货车司机一样,也拧开最大音量播放着本民族流行音乐。这让我有了一种奇异的安心,觉得他俩真的就只是普通的年轻人。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性情……明明难以信任别人,又总是在替别人的合理性寻找依据。遇到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往往不是逃避,而是不断说服自己不用逃避。感到害怕时,又努力伪装成不害怕。我心怀惧意,高度清醒,异常疲惫。我不知道那两人是否感受到了我的情绪。他们始终在激烈的音乐声中平静地交谈,似乎从来不在意我的存在和我的感受。虽然是深夜,我也明显感觉到了车辆的行驶方向不对。确实不对。我们应该笔直往北走,可他们一直往东开。开了好几个小时也没拐弯。终于,在凌晨两点,我忍不住了,装作刚睡醒的样子,问出自己的疑惑:“我们现在去哪里?”司机说:“先去另一个地方办点事。”却再没有别的解释了。口吻依然那么平静,神态看上去好像也没觉得我这个问题有什么突兀的。我接着问:“哪个地方?”他说出一个我从来没听说过的名字。我一路以来的怀疑和恐惧终于达到了顶点。但是,在这辆奔驰的夜行车上,在无尽的黑夜中,无边的荒野上,面对两个年轻的男人……如果真有什么事情发生,我丝毫无从抵抗,无法自保。于是我还是咬牙选择相信,强迫自己继续相信。总不能跳车吧?果然,半小时后车辆驶入了一个黑乎乎的村庄。没有路灯也没有月亮,车在村子里七拐八拐,最后在一家人的院门前停下来,熄火。两人招呼我一起下车,然后大力拍打院门,呼喊主人。我毫无办法,别无选择,和他们一起站在黑暗中。逃都没处逃,这个陌生的地方,哪边有墙哪边有路都搞不清楚。恐惧感和坚决要求信任这一切的意念在身体里激烈对撞。我想要更理智一些,但最终发现,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可能是最理智的。不久男主人过来开了门。他手持手电筒,披着外套,看得出刚刚从床上爬起。三个男人在门口寒暄了几句,然后招呼我一起走进去。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家庭。女主人一边系外套扣子一边从内室走出。不停地向两人繁琐地问好了全套的问候的礼仪。最后又看向我,多问了几句。我不懂维吾尔语,但是关于我的这几句话恰好都听懂了。因为和哈萨克语很像。女主人问:“她是谁?”司机说:“搭车的。”“她去哪里?”“哦丹。”“哦丹”就是富蕴县。至此,像是终于得到了最大的保证,我终于松了一口气。虽然已是深夜,但女主人还是架锅烧水揉面,给我们准备起食物来。三个男人坐在旁边的床榻上商议事情。我如同梦游一般,帮着女主人添柴烧火。在这个不知何时的深夜里,不知何处的小村庄深处,毫不相识的一个家庭,毫无关系的四个人——想想都觉得神奇。直到那会儿才终于感到疲惫。并且终于感到了平静。大家在昏暗的光线里吃完一顿简单的餐食。男人们又往车上装了些大件的东西后和主人告别。这回车辆调头笔直向北。仍然是音乐声震天,仍然是长夜漫漫。我靠着座位,终于渐渐有了睡意。(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因为买不到票,黑车价格又太贵,“我”才在陌生人的建议下联系了两个小伙子。B.
“我”不敢相信陌生人,但他们打来的电话让“我”选择了信任,于是赶了过去。C.
开车的小伙子们非常热爱生活,所以大音量播放流行音乐,“我”也因此而安心。D.
司机和女主人的问答终于使“我”放下心来,“我”竟然对眼前的一切感到神奇。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开头交代“我”上车就睡不着,最后又写“渐渐有了睡意”,前后反差表明这次夜行对“我”个人成长有重要意义。B.
女主人深夜起床,用全套的礼仪欢迎客人,生火做饭招待客人,对她美好形象的刻画强化了文章对美好人性的表达。C.
心理描写贯穿全文:“我”先是没有办法而无奈搭车,然后觉察方向不对而焦虑恐惧,最后听懂他们的对话而释然。D.
黑暗是文章环境描写的主色调,天色越来越暗,村庄黑乎乎的,农家屋子的光线昏暗等都衬托出“我”内心的恐惧。8.
“我”为什么觉得“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可能是最理智的”?(4分)9.
在文章的其他章节,作者将乘车夜行分为四步:离别、忍耐、抵达、回想。你认为作者将“回想”列入乘车夜行的步骤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答案】6.C7.D
8.
①“我”处在恐惧之中,如果他们真是坏人,“我”没有任何反抗和逃脱的可能,说什么做什么都无济于事;②“我”又选择相信他们是好人,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他们的怀疑和伤害。
9.
①回想是情感的释放和延续,作者在回想中再次感受到当时夜行车上的焦虑和恐惧,以至于讨厌远行,讨厌坐长途车。②回想是旅程的提炼和升华,作者回想的不只是一次夜行的经历,而是融入了更为复杂的人性思考。③回想是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这次夜行的经历成为了作者宝贵的经验,让她更加从容地应对人生中的不确定性。【解析】【导语】李娟的《夜行车》通过细腻的心理活动描绘,展现了主人公在陌生环境中的焦虑与克服不安的过程。文章以时间和空间交替推进,描绘了深夜搭乘顺风车的惊险与多疑,对人性的矛盾进行深入探讨。借助音乐、夜色等外部环境烘托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并通过与农民家庭短暂相处后的释然,体现对人性善良的信任。由始至终的心理转变突显了作者对于陌生与信任主题的深刻探讨。【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开车的小伙子们非常热爱生活,所以大音量播放流行音乐”错误。根据原文“这让我有了一种奇异的安心,觉得他俩真的就只是普通的年轻人”可知,“我”之所以感到安心,并非是因为认为他们热爱生活,而是因为他们播放音乐的行为让“我”觉得他们只是普通的年轻人,与“热爱生活”无关。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D.“都衬托出‘我’内心的恐惧”错误。根据原文“天色越来越暗,道路越来越偏僻。荒郊野岭的,我越来越不安”“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家庭。……不停地向两人繁琐地问好了全套的问候的礼仪。最后又看向我,多问了几句”等可知,在女主人家时,“我”已经放下了戒备,此时的黑暗并没有衬托出“我”内心的恐惧,反而衬托出“我”内心的平静和对奇妙经历的感受。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自我保护的考量:在面对潜在的危险时,“我”意识到任何形式的反抗或逃脱尝试都可能激怒对方,从而增加自身受到伤害的风险。在这种力量悬殊、环境未知的情况下,保持沉默和不动声色成为了“我”保护自己安全的策略。任何言语或行动上的反抗都可能被解读为挑衅,导致情况恶化,因此“我”选择了不作为以避免刺激对方,减少可能的威胁。维护信任与尊重:尽管内心充满怀疑和恐惧,“我”还是试图维持对这两个陌生人的信任。说出心中的怀疑不仅不会改变现状,反而可能伤害到对方,破坏这份脆弱的信任。在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对方有恶意的情况下,“我”选择相信他们是无辜的,通过沉默来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情感的释放与延续:“回想”不仅仅是对过往经历的简单回忆,它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与延续。在夜行的旅程中,作者经历了从焦虑到恐惧,再到信任与平静的复杂情感变化。通过“回想”,这些情感得以在时间的长河中再次流淌,让作者能够重新体验和理解当时的感受。正如文中所言,“我”对那次夜行的记忆如此深刻,以至于“讨厌远行,讨厌坐长途车”,这表明“回想”不仅让情感得到了释放,还将其转化为一种持久的情感印记,影响着作者后续的生活态度和行为选择。旅程的提炼与升华:“回想”不仅仅是对事件本身的复述,它更是对旅程意义的提炼与升华。在“回想”中,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夜行经历的表面叙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这次经历背后更为复杂的人性思考。例如,面对陌生人的信任与怀疑、在不确定环境中寻求安全感的努力、以及在极度压力下对自我保护与他人尊重之间的权衡,这些都是“回想”过程中得到提炼的主题。通过“回想”,作者得以从更高层面审视自己的经历,从中汲取更深层次的人生启示。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回想”还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它使作者能够从夜行经历中学习和成长。这次特殊的夜行之旅,虽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但通过“回想”,作者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如何在信任与怀疑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如何在面对未知时保持坚韧与乐观。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成为了作者日后面对人生中各种不确定性时的重要支撑,使她能够更加从容和自信地迎接生活的挑战。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右手执辔,左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节选自《孔丛子·刑论》)材料二: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曰:“善。”以为造父①不过也。使之钩百而反。少焉,颜阖入见,庄公曰:“子遇东野稷乎?”对曰:“然,臣遇之。其马必败。”庄公曰:“将何败?”少顷,东野之马败而至。庄公召颜阖而问之曰:“子何以知其败也?”颜阖对曰:“夫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造父之御,无以过焉。乡臣遇之,犹求其马,臣是以知其败也。”故乱国之使其民,不论人之性,不反人之情,烦为教而过不识,数为令而非不从,巨为危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民进则欲其赏,退则畏其罪。知其能力之不足也,则以为继矣。以为继,知,则上又从而罪之,是以罪召罪。上下之相仇也,由是起矣。故礼烦则不庄,业烦则无功,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桀、纣之禁,不可胜数,故民因而身为戮,极也,不能用威适。子阳极也好严有过而折弓者恐必死遂应猘狗而弑子阳。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节选自《吕氏春秋·适威》,有删改)【注】①造父:西周著名御车者。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填写标号。(3分)子阳极也A好严B有过C而折D弓者E恐F必死G遂应猘狗H而弑子阳。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听狱,审理案件,其中“听”与《陈情表》“听臣微志”中的“听”意思不同。B.
薄,指轻视,和《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中的“薄”意思不同。C.
过,指责难,和《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中的“舞”用法并不相同。D.
胜,指经得住、胜任,和《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中的“胜”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子以鲁公父氏审案问孔子,由此引发了关于治理百姓的问题,文子的观点与孔子完全相反,认为应当使用严刑峻法。B.
孔子认为,以缰绳御马是上策,古代善于驾车的人手握缰绳,马奔跑就像跳舞一样轻快,这是马鞭达不到的效果。C.
东野稷向庄公展示自己的驾车技术,庄公认为其技术高超,便命他驾车一百圈,颜阖却从其行为中预判他终会失败。D.
材料二认为桀、纣实行的禁令太多,他们不能适当地运用和发挥君主的威严,因此百姓反叛,他们自己招致灭亡。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2)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14.
两则材料各以御马说明了什么治理国家的道理?请简要概括。(5分)【答案】10.BEG
11.D
12.A
13.
(1)用礼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用刑罚来制止犯罪,百姓就会畏惧。(2)东野稷凭借驾驶马车的技术得见鲁庄公,前进后退都符合拉直的墨线,左右转弯都符合圆的标准。
14.
①材料一孔子通过对比用缰绳和用鞭子御马的结果,说明治理国家要重视礼法而非刑罚。②材料二通过写东野稷累坏马的故事,说明治理国家的政令和刑罚不能过重。【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两个不同的故事,探讨了治理国家的方法。材料一中,孔子强调以礼治理的重要性,认为用礼仪约束人心能使民众自觉羞耻,从而自律;而过多依赖刑罚则使民众畏惧,不能长久。材料二中,通过东野稷驾车过于急功近利的失败,隐喻过度严苛的统治政策最终导致失败和反对,呼应了礼法平衡的重要性。两则材料分别强调礼治和刑治的缺陷和调和,寓意治国需讲究仁义,适度为宜。【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子阳非常喜好严厉,有个在子阳面前弄断了弓的人,担心自己一定会死,于是响应疯狗的叫声杀死了子阳。“子阳极也好严”中,“子阳”是主语,“好”是谓语,“严”是宾语,表意完整,故在B处断开。“有过而折弓者”中,“有”是谓语,“过而折弓者”是宾语,语义完整且独立,故在E处断开。“恐必死”中,“恐”是谓语,“死”是宾语,表意完整,故可在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以及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A.正确。词义不同。动词,审理。句意:我听说鲁国的公父氏不能审理案件。动词,允许。句意:允许臣下完成这小小的心愿。B.正确。词义不同。动词,轻视。句意:因此先王重视礼而轻视刑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薄弱。句意:邻国的势力变雄厚了,您的势力就变薄弱了。C.正确。用法不同。动词,责难。句意:频繁进行教化却指责那些不明白道理的人。使动用法,使……起舞。句意:能使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D.错误。词义不同。动词,经得住、胜任。句意:加重负担而百姓不能承受。动词,(用)尽。句意:惩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A.“文子的观点与孔子完全相反,认为应当使用严刑峻法”错误。根据材料一“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可知,文子只是对以礼治民提出疑问,但并非完全否定礼治,主张严刑峻法。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齐”,政治;“耻”,感到羞耻;“止”,制止;“惧”,感到畏惧;“齐之以礼”,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以礼齐之”。(2)“东野稷以御见庄公”,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顺序“东野稷以御(于)庄公见”;“中”,符合、合乎;“旋”,转弯。【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①在材料一中,孔子与卫将军文子围绕鲁公父氏听狱之事展开讨论,孔子提出“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将以礼治理百姓比作用缰绳御马,将以刑治理百姓比作用鞭子御马。“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强调手握缰绳能够良好地驾驭马,而只使用鞭子马会失去方向。接着又说“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故民弥暴”,指出古代善于御马的人只握缰绳就能让马奔跑如舞,不需要鞭子的帮助,先王重视礼而轻视刑,百姓就会听从命令;如今废弃礼而崇尚刑,百姓就会更加凶暴。②材料二中,东野稷以御见庄公,其驾车技术高超,“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认为他的技术即使是造父也不过如此,于是让他驾车一百圈。颜阖却预判东野稷的马会失败,结果马果然累坏了。接着作者以这个故事引出“故乱国之使其民,……重为任而罚不胜”,指出混乱的国家役使百姓不考虑人的本性和常情,政令和刑罚过重。就像东野稷过度驱使马一样,国家过度役使百姓会导致百姓不堪重负。“礼烦则不庄,业烦则无功,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桀、纣之禁,不可胜数,故民因而身为戮,极也,不能用威适”,进一步强调政令和刑罚过多过苛会适得其反,就像夏桀、商纣禁令无数,最终百姓反叛,他们自己也招致灭亡,从而说明治理国家的政令和刑罚不能过重。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到卫国去。卫国将军文子问孔子说:“我听说鲁国的公父氏不能审理案件,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我不知道他不能审理案件。公父氏审理案件,有罪的人畏惧,无罪的人羞耻。”文子说:“有罪的人畏惧,这是审理案件审察得清楚,用刑恰当;无罪的人羞耻,为什么呢?”孔子说:“用礼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有感到羞耻;用刑罚来制止犯罪,百姓就会感到畏惧。”文子说:“现在用刑罚整治百姓,刑罚尚且不能制服犯罪,用什么来整治礼呢?”孔子说:“用礼来整治百姓,打个比方来说,就像驾驭马用的缰绳。用刑罚来整治百姓,打个比方来说,就像驾驭马用的鞭子。手握缰绳在这边驾驭,马却在那边跑动,这是善于驾驭马的人。如果不用缰绳而只使用鞭子,马怎么会畏惧呢?”文子说:“从驾驭马来说,右手握住缰绳,左手挥动鞭子,不是更快吗?如果只是握住缰绳而不用鞭子,马有什么可畏惧的呢?”孔子说:“我听说古代善于驾驭马的人,手握缰绳如同编织丝带,两旁的马像跳舞一样轻快,不是靠鞭子的帮助。因此先王重视礼而轻视刑罚,所以百姓听从命令。现在废弃礼而崇尚刑罚,所以百姓更加凶暴。”材料二:东野稷因为善于驾车而得见鲁庄公,他驾车时进退能够在一条直线上,左右转弯形成规整的弧形。庄公认为东野稷驾车的技术高超,即使是造父也不能超过他。于是命令他驾车转一百圈再回来。过了一会儿,颜阖进宫拜见庄公,庄公说:“你遇到东野稷了吗?”颜阖回答说:“是的,我遇到了他。他的马肯定会失败。”庄公说:“为什么会失败呢?”过了一会儿,东野稷的马疲惫不堪地回来了。庄公召来颜阖问他说:“你怎么知道他会失败呢?”颜阖回答说:“他驾车时进退能够在一条直线上,左右转弯形成规整的弧形,即使是造父驾车,也不能超过他。刚才我遇到他,他还在不停地要求马。我因此知道他会失败。”所以混乱的国家役使自己的百姓,不了解人的本性,不反求人的常情,频繁地制定教令,而百姓却不接受,屡次下达命令,而百姓却不服从,强行制造危险,而百姓却不惧怕,加重负担,而百姓却不能承受。百姓前进就希望得到赏赐,后退就害怕受到惩处。当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时,就会弄虚作假了。弄虚作假,君主知道了,就会跟着惩处他们,因此用惩处招致惩处。君主和百姓相互仇恨,就是由此产生的。所以礼仪繁琐就不庄重,事情繁琐就没有功效,政令苛刻就不被听从,禁令多了就行不通。夏桀、商纣的禁令多得数不胜数,所以百姓因此遭受杀戮,到了极点,他们不能恰当地运用君主的威严。子阳非常喜好严厉,有个在子阳面前弄断了弓的人,担心自己一定会死,于是响应疯狗的叫声杀死了子阳。周朝的鼎上铸有窃曲形的花纹,形状很长,上下都弯曲,以此表明君主极其失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江苏省扬州中学2025届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过贾谊旧居戴叔伦楚乡卑湿叹殊方,鹏赋人非宅已荒。谩有长书忧汉室,空将哀些吊沅湘【注】。雨余古井生秋草,叶尽疏林见夕阳。过客不须频太息,咸阳宫殿亦凄凉。【注】吊沅湘:沅湘是沅水和湘水的并称。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贾谊曾写《吊屈原赋》表达对屈原深深的同情。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感叹楚乡卑湿偏远,人去宅荒,表达了诗人对贾谊被贬的深切同情,对斯人已逝的追怀。B.“长书”之“长”,显示出贾谊的赤诚和才能;而“谩”则突出了诗人对其才志不得伸的遗憾之情。C.诗人来到贾谊旧居,不由得也想起和贾谊一样赤诚忠心的屈原,也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之情。D.五、六句写景,在前文“宅已荒”的基础上进一步描写贾谊旧居的荒凉,感情蕴含其中。16.如何理解诗歌最后一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15.C
16.尾联两句的意思是:来访的人不必为贾谊的不幸频频叹息,如今的咸阳宫殿不也是一片凄凉吗?尾联两句的内涵是:贾谊的怀才不遇固然令人惋惜,但既然朝代的更迭都是历史的规律,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不必太过忧心了。【解析】15.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语言、构思和情感。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也想起和贾谊一样赤诚忠心的屈原,也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之情”错,第三、四句说的都是贾谊,意思是贾谊虽然向往屈原的人格,也为振兴汉室写下长书,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切成空,表达的是对贾谊的深切同情。所以此项说“也想起和贾谊一样赤诚忠心的屈原,也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之情”错。故答案为C。1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咸阳宮殿是秦朝的宮殿,但此处当指代汉朝。咸阳宫殿凄凉是指汉朝的灭亡。第七句劝访客不须频频叹息,第八句解释这样规劝的原因:连贾谊曾经颇为忧心的汉室都灭亡了,又何必过于执着于个人命运呢?朝代的更替是历史的规律,个人命运的坎坷也是难以避免的吧。(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江苏省镇江市2025届高三10月考)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陈情表》中,李密述说祖母年事已高,两人相依为命,故而“____________”。《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回忆祖母赠送给他一象笏,并告知“____________”的来历,激励他将来能够用到。(2)有人说,诗人们作诗“痛而饮酒,闲而喝茶”,《登快阁》中“____________”,《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便是真实的写照。(3)鸟作为重要的意象,在古代诗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诗人李白的一句“____________”道出了蜀道人迹罕至,难行异常之景况。(《蜀道难》)辛弃疾北望失地,满腔悲愤,又“____________”,更增添了一番愁苦与激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答案】
①.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③.
青眼聊因美酒横
④.
晴窗细乳戏分茶
⑤.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⑥.
山深闻鹧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宣德”“聊”“横”“乳”“鹧鸪”。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山东省齐鲁名师联盟2025届高三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世纪80年代的中学地理课本里,曾有“桑基鱼塘”的词条解释,认为这种高效人工生态系统,不仅收益比种粮食高很多,且能保护生态环境,堪称中国农耕社会最为高级的农业形态,也是世界传统循环生态农业的典范。桑基鱼塘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约2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古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频仍,当地民众因地制宜,将地势低洼处深挖为鱼塘,塘泥堆在鱼塘四周形成塘基,塘基既可防洪,_____(A)_____。五代时期,当地劝课农桑,大大推动了蚕桑业的发展。人们发现淤泥上生长的桑树格外茂盛,便开始在塘基上种植桑树。由此,“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模式初步形成。明清时期,桑基鱼塘得到快速发展,在湖州地区广为推行,一时间,“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桑基鱼塘造就了这片土地的繁盛,它使其成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它也同时留下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和“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但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的长三角地区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新阶段,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不少地区填塘造地,加上大量农民进城务工,_____(B)_____。与此同时,在国际丝绸业衰退的大背景下,当地居民重鱼轻桑,_____(C)_____,砍掉桑树,基塘比例逐渐失衡,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一方方鱼塘、一片片桑林穿越千年而来,造福当下,也构成了天地之间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18.
请为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19.
请根据材料,完成对“桑基鱼塘”的词条解释,不超过50个字。(2分)20.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治理下,一方方鱼塘、一片片桑林造福当下,构成了天地之间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请拟写一副对联,表达对桑基鱼塘这一农业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喜悦。(4分)21.
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22.
为了让桑基鱼塘这颗“明珠”重放光彩,请结合材料给当地政府提三条建议。(3分)【答案】18.A.又可用于种植桑树
B.桑基鱼塘数量锐减
C.改为单一养鱼模式
19.
桑基鱼塘是中国传统农业模式,通过塘基种桑、养蚕、养鱼,实现循环生态系统。
20.
上联:桑基鱼塘千年传承
下联:蚕桑鱼肥万代繁荣
21.
“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桑基鱼塘造就了这方土地的繁盛,成就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灿烂历史,也成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22.
(1)恢复和保护桑基鱼塘生态系统,避免填塘造地。(2)推动桑蚕业和渔业的均衡发展,促进基塘比例协调。(3)依托桑基鱼塘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由“既可”可知此处应有“又可”;内容上这里应写塘基的作用,防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人们发现淤泥上生长的桑树格外茂盛,便开始在塘基上种植桑树”,可填:又可用于种植桑树;B.这里还是在说“桑基鱼塘”的情况,根据“不少地区填塘造地,加上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砍掉桑树,基塘比例逐渐失衡”可推知,由于社会的变化导致桑基鱼塘数量少了,可填:桑基鱼塘数量锐减;C.根据“重鱼轻桑”“砍掉桑树”可知,他们不愿种桑树,只养鱼,可填:改为单一养鱼模式。【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筛选与之相关的信息,如第一段“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可见“桑基鱼塘”是一种“生态系统”;“中国农耕社会最为高级的农业形态”,可见“桑基鱼塘”是中国传统农业模式;第二段介绍了“塘基”的形成及其作用,其中“‘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模式初步形成”可概括为通过塘基种桑、养蚕、养鱼,实现循环生态系统。由此整理答案为:桑基鱼塘是中国传统农业模式,通过塘基种桑、养蚕、养鱼,实现循环生态系统。【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要注意:1.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2.词性相同上下联中对应位置的词性要相同。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上下联中每种词性都要一一对应。3.句法相似上下联在结构上要相互呼应,并列对并列,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叠字对叠字等。4.平仄相对上下联两个相对的字,不能都是平声,也不能都是仄声,而应是一个为平声,另一个为仄声,构成语言的音乐美。5.内容相关上下联的含义必须内容相关,相互衔接。两句间有并列、连贯、递进、假设、条件、转折、选择、因果、目的等关系,不能风马牛不相及地强行拼凑在一起。本题要求拟写一副对联,表达对桑基鱼塘这一农业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喜悦。可以找出关键词“桑基鱼塘”“传承”,写出上联:桑基鱼塘千年传承;然后根据对联的方法,拟写出下联:蚕桑鱼肥万代繁荣。【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整句的特点是句式整齐,结构一致,首先找出画线句中能够构成整句的内容,“造就了”“使其成为”“留下了……美誉”,这些都在说“桑基鱼塘”的作用,可把主语单独提取出来,用一个引用句修饰,变成:“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桑基鱼塘。然后把谓语修改成结构类似的词语,如“造就了”“成就了”,则其作用修改成:造就了这方土地的繁盛,成就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灿烂历史,也成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建议的能力。“建议”一般是针对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首先找出当下“桑基鱼塘”存在的问题,如“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的长三角地区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新阶段,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不少地区填塘造地”,可提出建议:恢复和保护桑基鱼塘生态系统,避免填塘造地。如“基塘比例逐渐失衡,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可提出建议:推动桑蚕业和渔业的均衡发展,促进基塘比例协调。“一方方鱼塘、一片片桑林穿越千年而来,造福当下”,还可以利用桑基鱼塘造福百姓,发展旅游业,提高农民收入,可提出建议:依托桑基鱼塘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四、写作(60分)(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10月月考)23.
阅读下而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体发展,甚至以“自我”为中心;但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作为当代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审题: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材料中的两段话以分号为分界线,第一段话体现了“注重个体发展”这个核心,第二段话体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都和我有关”这个核心。两段话之间用了“但”来连接,表明我们审题立意的核心应该以第二段话为主,适当兼顾第一段话。“作为当代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要求考生必须把握住上面材料中“注重个体发展”和“都和我有关”这两个核心,来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即考生必须对两个核心的关系做一番独到的思考。在厘清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考虑到两段话之间用了“但”来衔接,考生还是应该将世界与我有关的角度作为最佳着力点,倒推回来再对“注重个体发展”这个角度进行思考。本题引导语规定了写作者的身份为“当代青年”。“体验”侧重感性述说,“思考”侧重理性表达,文体倾向适宜写议论文。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材料中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给第一个核心“注重个体发展”提供了存在的背景,符合“存在即合理”的逻辑,因此,我们必须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利与弊。但“甚至”一词的表述,非常明显地指出“以‘自我’为中心”是一味追求“自我发展”,是一种自私的做法,对这种做法我们应该持抛弃的、反对的态度。材料中的第二个核心是鲁迅先生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句话出自《且介亭杂文末集·这也是生活》一文,是鲁迅先生病逝前一个月在病中的状态下所展示出来的思想,我们可以理解为先生在病中仍然心系社会、关心人民疾苦,这是一种胸怀天下的高度责任感的体现,而这一点也恰恰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之一。因此,本文的最佳立意应该是辩证看待“注重个体发展”和世界“和我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1)“注重个体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关注世界,以天下为己任,明确自己今后肩负的重任。(2)拥有世界“都和我有关”的情怀,具有责任担当精神,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个体发展”。【立意】1、须心系天下,防故步自封;2、发展个人,融入世界;3、世界与“我”息息相关;4、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关注世界;5、做好自己的同时,还要关注世界;6、关注世界,做更好的自己;7、在社会发展中发展个体;勿过度“自我”,做关注世界的“大我”。【例文】勿过度“自我”“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的胸怀:有抱负、无私、心怀百姓。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应该追求先生这种境界,关注现实,关注身边的人,当然应该注重个体发展,但不能过度“自我”。过度“自我”会影响“自我”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个体发展,这种现象本身自然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的教育本就提倡“多元发展,扬长教育”。但凡事皆有度,如果只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追求个体发展,对社会变得冷漠、自私,我想这样的个体发展,也只能算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时间久了,这样的个体自然也会被别人否定,到那时还怎么谈个体发展呢?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正是因为他能够拥有“都和我有关”的情怀,心怀百姓,心系天下,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才被朱熹称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他所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也便成了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但如果他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只想自己的贪图享乐,而置百姓的叫苦不迭于不顾,这样的范仲淹是肯定不会得到我们的尊重和爱戴的。今有离开繁华的都市前去贫困山区支教的教师。他们有些人在贫困山区一待就是十几年。他们注重个体发展,让自己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但他们更愿意付出,舍“自我”为大家,忍受艰苦的环境,心甘情愿地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正是他们注重了个体发展,但没有以“自我”为中心,才使他们那种“都和我有关”的社会责任感引领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传递着他们这种奉献的精神。不可否认,马云的成功,有他注重个体发展的作用;但我们更不可否认的是,马云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以当今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正是由于马云的个体发展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才使当今社会反过来又促进了他的个体发展。这是一对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也是“注重个体发展”和“都和我有关”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型例子。因此,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在注重个体发展的同时,应不以“自我”为中心,更好地关心周围的人,关注我们的社会,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我想,这样勿过度“自我”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2025届湖北云学部分重点高中联盟高三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前几天接得丏尊先生的信说:“近来颇有志于文章鉴赏法。昨与友人谈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大家都觉得好。究竟好在何处?有什么理由可说:苦思一夜,未获解答。”这封信引起我的思索。我始终相信“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各人各时各地的经验、学问和心性不同,对于某一首诗所见到的也自然不能一致。这就是说,欣赏大半是主观的,创造的。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却巍然如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它上面。人到底是怕凄凉的,要求伴侣的。曲终了,人去了,我们一霎时以前所游目骋怀的世界,猛然间好像从脚底倒塌去了。这是人生最难堪的一件事,但是一转眼间我们看到江上青峰,好像又找到另一个可亲的伴侣,另一个可托足的世界,而且它永远是在那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种风味似之。不仅如此,人和曲果真消逝了么,这一曲缠绵悱恻的音乐没有惊动山灵?它没有传出江上青峰的妩媚和严肃?它没有深深地印在这妩媚和严肃里面?反正青山和湘灵的瑟声已发生这么一回的因缘,青山永在,瑟声和鼓瑟的人也就永在了。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有些诗的情趣是一见就能了然的,有些诗的情趣却迷茫隐约,不易捉摸。本来是愁苦,我们可以误认为快乐,本来是快乐,我们也可以误认为愁苦;本来是诙谐,我们可以误认为沉痛,本来是沉痛,我们也可以误认为诙谐。我从前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凄凉寂寞的情感,所以把它拿来和“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诸例相比。现在我觉得这是大错。如果把这两句诗看成表现凄凉寂寞的情感,那就根本没有见到它的佳妙了。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醇朴。我在别的文章里曾经说过这一段话:“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把诗神阿波罗摆在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间却常如作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动的神色?”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形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如果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见出“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它所表现的情感就决不只是凄凉寂寞,就只有“静穆”两字可形容了。凄凉寂寞的意味固然也还在那里,但是尤其要紧的是那一片得到归依似的愉悦。这两种貌似相反的情趣都沉没在“静穆”的风味里。(选编自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丏尊先生》)材料二: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经摘取者一吹嘘或附会,说是怎样超然物外,与尘浊无干,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惝恍。新近在《中学生》的十二月号上,看见了朱光潜先生的《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文章,推这两句为诗美的极致,我觉得也未免有以割裂为美的小疵。抚慰劳人的圣药,在诗,用朱先生的话来说,是“静穆”。古希腊人,也许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的罢,这一点我毫无知识。但以现存的希腊诗歌而论,荷马的史诗,是雄大而活泼的,沙孚的恋歌,是明白而热烈的,都不静穆。我想,立“静穆”为诗的极境,而此境不见于诗,也许和立蛋形为人体的最高形式,而此形终不见于人一样。凡论文艺,虚悬了一个“极境”,是要陷入“绝境”的,在艺术,会迷惘于土花,在文学,则被拘迫而“摘句”。但“摘句”又大足以困人,所以朱先生就只能取钱起的两句,而踢开他的全篇,又用这两句来概括作者的全人,又用这两句来打杀了屈原、阮籍、李白、杜甫等辈,以为“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其实是他们四位,都因为垫高朱先生的美学说,做了冤屈的牺牲的。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但我也并非反对说梦,我只主张听者心里明白所听的是说梦,这和我劝那些认真的读者不要专凭选本和标点本为法宝来研究文学的意思,大致并无不同。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现在之所以往往被尊为“静穆”,是因为他被选文家和摘句家所缩小,凌迟了。(选编自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读者对于某一首诗的理解有时不能一致,是因为各人各时各地的经验、学问和心性不同,且欣赏又大半是主观与创造的。B.
鉴赏诗歌时,有些诗歌的情趣并非一见了然,此时就需要读者于迷茫隐约中细细揣摩、反复玩味,如此方能见其佳妙。C.
读诗时“摘句”往往好比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摘取者个人对诗句的解读会影响到没有读过全篇的读者对诗句的理解。D.
朱光潜贬抑屈原、阮籍等人“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在鲁迅看来,这有垫高自身美学主张的嫌疑。2.
文中关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曲终人散后,我们刹那之前游目骋怀的世界彻底崩塌,这真是令人难堪的事,但当看见青山时,我们好像又找到了新的寄托。B.
这两句诗,前一句表现了“消逝”之美,后一句表现了“永恒”之美,青山永在,借之寄托的情感和抒情的人都因此而永在了。C.
朱光潜爱这两句诗,认为里面含有一种哲学的意蕴——“静穆”,不过他也意识到这“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所有的诗都具备。D.
朱光潜认为自己先前没有体会到诗句的佳妙,后来在反复玩味中,才意识到诗中的情趣并不简单,之前认为的凄凉寂寞是大错。3.
下列几句文字中,最能够体现文中“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的一句是(
)(3分)A.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B.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C.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D.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4.
请结合文本,比较两位作者在诗论主张上有哪些不同。(4分)5.
朱光潜认为陶渊明浑身是“静穆”。请结合《归去来兮辞》,谈谈你对文中“静穆”的理解。(6分)【答案】1.A2.C
3.C
4.
①对诗歌极境的评价不同:朱光潜追求诗歌美学的极境是“静穆”;鲁迅则认为文艺虚悬了一个“极境”(静穆),是要陷入“绝境”的,同时还认为朱光潜因此抬高了陶潜,打杀了屈原、阮籍、李白、杜甫等辈。②读诗的方法不同:朱光潜从重点诗句入手,提出鉴赏诗歌要抓情趣;鲁迅反对摘句,认为要顾及全篇。(或者分析:朱光潜认为读诗是主观的,创造的;鲁迅则认为要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5.
①“静穆”指情感去除了热烈(浓烈)的辣性,变得醇朴。“乐夫天命复奚疑”是陶渊明在躬耕田园的体验中,获得安宁的情感表达。②作品中有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是陶渊明对黑暗官场和人生选择的理性认识(豁然大悟)。③融合了凄凉寂寞和愉悦这两种相反的情趣。作品中“欣”“乐”“忧”“违”等字眼流露出相反的意趣,都在诗中得到融合。【解析】【导语】材料一探讨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美,指出其呈现了“消逝与永恒”之间的哲学意蕴,并将其与“静穆”的艺术境界相联系,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在于“静穆”,而不仅是凄凉或热烈的情感。材料二批评“摘句”的解读方式,认为这是片面的。认为推崇“静穆”会割裂作品的整体性,并指出应该考量作品的全貌以及作者的全人,而非单纯的“摘句”。【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且欣赏又大半是主观与创造的”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各人各时各地的经验、学问和心性不同,对于某一首诗所见到的也自然不能一致。这就是说,欣赏大半是主观的,创造的”,可知“欣赏大半是主观的,创造的”是对前面因果复句的概括转述,而不能将其作为原因的一部分。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C.“认为里面含有一种哲学的意蕴——‘静穆’”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第三段“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等内容,可知朱光潜评析这两句诗,分别从“哲学的意蕴”和“情趣”两个方面展开,“哲学的意蕴”指消逝与永恒,而“静穆”属于“情趣”的内容,不是属于“哲学的意蕴”。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醇朴”,可知“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指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热烈的情感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最终归于平和。A.意为珍贵而有价值的东西被无情摧残,强调热烈的悲痛感。B.是对两种生命状态的赞美,含有热烈的意味。C.琵琶演奏高潮结束后的环境描写,烘托出隽永回味的音乐魅力,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D.有阳刚与阴柔两面,含有热烈的意味。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等内容,可知:朱光潜追求诗歌美学的极境是“静穆”;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我想,立‘静穆’为诗的极境,而此境不见于诗,也许和立蛋形为人体的最高形式,而此形终不见于人一样”,材料二第三段“凡论文艺,虚悬了一个‘极境’,是要陷入‘绝境’的”“又用这两句来打杀了屈原、阮籍、李白、杜甫等辈……其实是他们四位,都因为垫高朱先生的美学说,做了冤屈的牺牲的”等内容,可知:鲁迅则认为文艺虚悬了一个“极境”(静穆),是要陷入“绝境”的,同时还认为朱光潜因此抬高了陶潜,打杀了屈原、阮籍、李白、杜甫等辈。由此可概括:二人关于对诗歌极境的评价不同。②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第三段“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可知:朱光潜从重点诗句入手,提出鉴赏诗歌要抓情趣,(或: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我始终相信‘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欣赏大半是主观的,创造的”,可知朱光潜认为读诗是主观的,创造的);根据材料二第四段“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可知:鲁迅反对摘句,认为要顾及全篇。由此可概括:二人关于读诗的方法不同。【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醇朴”,可知:“静穆”指情感去除了热烈(浓烈)的辣性,变得醇朴。结合《归去来兮辞》中“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内容,体现了陶渊明在归隐田园后,躬耕田园,获得了安宁,情感去除了热烈,变得醇朴。②根据材料一第三段“‘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可知:“静穆”体现在作品中有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结合《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等内容,体现了陶渊明对官场现实的厌恶,和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和抉择,有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③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凄凉寂寞的意味固然也还在那里,但是尤其要紧的是那一片得到归依似的愉悦。这两种貌似相反的情趣都沉没在‘静穆’的风味里”,可知“静穆”还指融合了凄凉寂寞和愉悦这两种相反的情趣。结合《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内容,“欣”“乐”“忧”“违”“善”等各种丰富的甚至相反的意趣,都实现了融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武汉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巨翅老人(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大雨连续下了三天,贝拉约夫妇在房子里打死了许许多多螃蟹。刚出生的婴儿整夜都在发烧,大家认为这是由于死蟹带来的瘟疫,因此贝拉约不得不穿过水汪汪的庭院,把它们扔到海里去。苍天和大海连成一个灰茫茫的混合体,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曾像火星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一片杂有臭贝壳的烂泥塘。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对张开的巨大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贝拉约被这噩梦般的景象吓坏了,急忙跑去叫妻子埃丽森达。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两人同他说起话来,他用一种难懂的方言却是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两人请来一位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她只消一眼,便揭开了谜底:“这是一位天使,只不过他太老了,连续的大雨把他打落在了地上。”贝拉约临睡觉前把老人从烂泥中拖出来,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并给他放上一些淡水和食物,想等涨潮的时候再把他赶走。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在贝拉约家抓住了一个活生生的天使。天刚拂晓,夫妇二人就看见邻居在鸡笼前围观,毫无虔诚地戏耍着那位天使,从铁丝网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东西,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马戏团的动物。贡萨加神父也被这奇异的消息惊动了,他来到铁丝网前,想凑近看一看那个可怜的老人,在惊慌的鸡群中老人倒很像一只可怜的老母鸡。他躺在一个角落里,四周满是围观者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老人几乎连他那浑浊不清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神父见他不懂上帝的语言,又不会问候上帝的使者,再看看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便告诫好奇的人们过于天真是很危险的。俘获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小时之后,贝拉约的院子简直成了一个喧嚣的市场。埃丽森达想出一个好主意,堵住院门,向每个观看天使的人收取门票五分。有些好奇的人来自很远的地方。还来了一个流动杂耍班。地球上最不幸的病人来这里求医:一个妇女从儿时开始累计自己心跳,其数字已达到不够使用的程度;一个终夜无法睡眠的葡萄牙人受到了星星噪音的折磨;一个梦游病者总是夜里起来毁掉他自己醒时做好的东西……在这场动乱中,贝拉约和埃丽森达尽管疲倦,却感到幸福,因为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屋子里装满了银钱,而等着进门的游客长队却一直伸展到天边。这位天使唯一超人的美德好像是耐心。母鸡们在他的翅膀里啄来啄去找虫子吃,残疾人拔下他的羽毛碰触自己的缺陷,缺乏同情心的人向他投掷石头想让他站起来,以便看看他的全身。唯一使他不安的一次是有人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因为他好长时间一动不动,人们都以为他死了,可他却突然醒过来,用没人能听懂的语言咆哮着,眼里噙着泪水,扇动了两下翅膀,那翅膀带起的一阵旋风把鸡笼里的粪便和尘土卷了起来,这恐怖的狂风简直世间少见。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认为他的反抗不是由于愤怒,而是由于痛苦。再过些天,小镇上的人很快就被一个由于不听父母亲的话而变成蜘蛛的女孩的流动展览所吸引。看这个女孩不仅门票钱比看天使少,而且还允许向她提出各色各样有关她痛苦处境的问题,可以翻来覆去地查看她。这种消遣娱乐胜于慰藉心灵的奇迹,大大降低了天使的声誉。这样一来,贡萨加神父也彻底治好了他的失眠症。贝拉约夫妇用这些收入盖了有阳台和花园的两层楼住宅,窗子上也安上了铁条,免得天使再进来。还在市镇附近建了养兔场,埃丽森达买了光亮的高跟皮鞋和很多色泽鲜艳的丝绸衣服。只有那个鸡笼没有引起注意,有时他们也用水冲刷一下,在里面洒些药水,这倒并不是为了优待那位天使,而是为了防止像幽灵一样在家里到处游荡的瘟疫。几年后鸡笼朽烂了,不再受约束的天使像一只垂死的动物一样到处爬动。埃丽森达经常生气地大叫自己是这个充满天使的地狱里的一个最倒霉的人。最后一年冬天,天使突然苍老了,几乎连动都不能动,他那浑浊不清的老眼,竟然昏花到经常撞树干的地步,翅膀光秃秃的,他整宿地发出呻吟声。尽管如此,天使不但活过了这可恶的冬天,而且随着天气变暖,身体又恢复了过来。他的眼睛重新明亮起来,翅膀上也长出粗大丰满的羽毛,在满天繁星的夜晚还会唱起航海人的歌曲。一天上午,埃丽森达正在切洋葱块准备午饭,她惊奇地看到天使正在试着起飞。他的两只翅膀显得不太灵活,他的指甲好像一把铁犁,把地里的蔬菜打坏不少。阳光下,他那对不停地扇动的大翅膀几乎把棚屋撞翻。但是他终于飞起来了。埃丽森达眼看着他用那兀鹰的翅膀扇动着,飞过最后一排房子的上空。她舒了一口气,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他。洋葱切完了,她还在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虛点。(有删改)[注]小说写于1968年,当时在拉美人民信仰中占统治地位的天主教已开始衰落。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连降大雨,螃蟹满地,瘟疫横行,小说开头具有鲜明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拉美地方特色。这种潮湿、死寂的环境渲染了一种不祥、令人感到压抑的氛围。B.小说中,一面是天使的病残、忍耐和痛苦,一面是人间的喧器、肆意和狂欢,形成强烈的对比,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与悲悯情怀。C.从利用天使大发横财的贝约拉夫妇到虔诚并关心大众的贡萨加神父,再到议论纷纷的村民和戏耍侮辱老人的围观者,作者展现了一副小镇的众生相。D.巨翅老人象征着拉美的传统文化,蜘蛛女象征世俗新奇的事物,蜘蛛女能打败巨翅老人,说明当地人的心灵不再属于传统神学宗教,而被世俗的猎奇娱乐所占据。7.下列对小说最后一段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埃丽森达对巨翅老人能再次起飞感到意外和惊讶,毕竟落难天使曾奄奄一息,一动不动,她不敢相信老人能再次扇动翅膀,远走高飞。B.巨翅老人飞走后,埃丽森达内心有一丝摆脱障碍物的轻松,她舒了一口气,再也不必为落难天使的存在而感觉碍眼。C.从埃丽森达“舒了一口气”“也是为了他”,以及切完洋葱还在望着巨翅老人,直到他飞到消失不见,可见她对老人的关心和不舍。D.虽然巨翅老人给埃丽森达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但她对落难天使完全没有关怀和温情,巨翅老人变成了“水天相交处的虚点”,埃丽森达一如既往的冷漠。8.在一次小说分享会上,张同学指出,小说标题应改为“天使在人间”,你是否支持他的看法,请说明理由。(4分)9.校刊向大家征集一篇与本文相关的文学短评,关键词包括“孤独”“魔幻现实主义”“零度写作”,请你任选一个关键词,完成文学短评提纲。(6分)[注]零度写作:叙述过程中作者倾向于客观陈述,在情感表达上不以作者感情替代读者判断。【答案】6.C7.C
8.
[示例一]不支持。①“巨翅老人”充满魔幻色彩,能更好地激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设备采购合同3篇
- 2024年赛事接待与后勤服务协议3篇
- 2024年茶叶购销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版电力设备采购标准化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送气工职业健康保险聘用合同3篇
- 合肥安徽合肥庐江县人民医院医院集团招聘19名保安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频考版试卷)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外包合作协议3篇
- 2025版离婚房产分割及子女抚养权变更专项协议3篇
- 2025版股权激励与员工期权激励及分红权激励合同范本3篇
- 2025版旅游线路设计与推广合作合同3篇
- 兖州煤田东滩煤矿240万ta新井设计
- 七上-动点、动角问题12道好题-解析
-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试题
- 医学外科的教学设计
- 济南 公司章程范本
- AR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课程设计
- 2023年软件主管年终业务工作总结
- 2019疏浚工程预算定额
- 笙的演奏技术与教学
- 大学生预征对象登记表模板
- 《明辨是非》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