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对应学生用书第109页)考点1|商业的发展[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工商食官”与民营商业的崛起1.商业的产生(1)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内部和氏族部落之间出现商品交换。(2)商代后期,货币广泛流通。2.“工商食官”制度形成商代后期,官府控制着绝大部分手工业品的生产和商业经营,形成“工商食官”制度。3.民营商业的崛起(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商业冲破“工商食官”制度的束缚。(3)表现①涌现出许多大商人。②城市不断涌现。③金属货币的出现并大量流通。4.商业的发展(1)时间:秦汉时期。(2)原因①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②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3)城市经济的特点①都城长安等中等以上城市设“市”,即商业区。②市与居民区(坊)严格分开。③市内设官署,监管交易。④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二、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初步繁荣1.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1)原因①政治统一。②隋朝大运河开通。③南方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涌入市场。(2)表现①城市增多,长安和洛阳是全国著名的商业大都会。②农村的草市和墟市日益增多。③出现兼营旅店、货栈和商品交易的邸店,后来分离出专营货币存取和借贷的柜坊。④出现最早的兑汇飞钱。2.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1)北宋中期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增多,草市和墟市普遍。(2)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唐宋城市的变迁(1)唐代:市与坊分开,市有时间限制。(2)宋代:打破坊市制度,出现了瓦肆,营业时间不受限制。4.元朝商品经济继续发展(1)交通发达,漕运畅通,海运规模空前,海外贸易繁盛。(2)元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图示总结]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三、明清的商帮1.形成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2.概念: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公所进行联络,形成的地域性的商人集团。最著名的是徽商和晋商。3.特点(1)人数多、资本雄厚。(2)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且走出国门。(3)晋商还创办票号,开展汇兑、存款、放款业务。(4)其经营之道在于重视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以儒道经商。4.评价(1)活动于明清商界,推动着商业的发展。(2)其经营之道,反映了中国传统商业经营的最高水平。[轻巧识记]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教材补遗]__清代三大移民浪潮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以来经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形成三股大的移民浪潮。1.闯关东:是指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三省移民的运动。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清初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但清政府将东北视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地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2.走西口:即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蒙古地区从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3.下南洋: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在下南洋的移民浪潮中,福建、广东人占据大多数,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极有关系。大量的华人涌入东南亚后,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许多华人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售该国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人从事手工业,从事农业、园艺和渔业的华侨人数也很多,他们同样在当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唐]李白《估客乐》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史料二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宋]王安石《商感》史料三(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清]徐锡龄《熙朝新语》[史料解读](1)史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商业发展活跃,海外贸易发达;“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商人为了逐利而离开家乡;“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市出现,娱乐业、酒店等行业发达。(2)史料二:“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商业发展深入农村;“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商人安全得不到保障。(3)史料三:“(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提示: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不受时限的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2)根据史料二,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状况,宋朝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提示:历史信息:商业发展深入农村,出现“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政策:重农抑商。(3)根据史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提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史论归纳]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1)变化规律①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③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还出现纸币交子。④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⑤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2)影响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贱买贵卖,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反映出当时()【导学号:67930040】A.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富商大贾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D.政府为商业发展提供宽松政策C[材料反映西汉初年富商大贾经济实力雄厚,使地方诸侯对富商严重依赖,并且控制盐铁生产,导致国家财政失去重要的来源和普通百姓生活困难,可见汉初富商大贾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选C项。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不同,故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2.《礼记·礼运》中有“城者,所有自守者也”的论断,《博物志》中也有“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的说法,而《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更是人所共知。这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A.缺少经济管理职能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C.突显政治、军事功能D.大多选在战略要地建造C[根据材料“城者,所以自守者也”“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所涉及的城市的职能是政治与军事,故C项正确。]3.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C[唐宋时期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但不是完全经济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发展,不是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中“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说明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商品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明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说农村实现了商品化,农村仍是自然经济为主体,故D项错误。]4.明朝徽商除以“急公议叙”“捐纳”和“读书登第”攫取官位外,还以重资结纳,求得部曹守令乃至太监、天子的庇护。一些徽商本人不能跻身官僚行列,就督促子弟应试为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B.明朝的制度环境C.科举改革创造机遇D.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徽商攫取官位或督促子弟应试为官,这反映了商人社会地位不高,极力与官僚阶层拉近距离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明朝重农抑商、以“士”为社会最高阶层的制度环境,故B项正确;贾而好儒不等于与官僚阶层拉近距离,故A项错误;“急公议叙”“捐纳”和“读书登第”说明当时做官的途径不仅仅限于科举,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商人社会地位不高,故D项错误。]考点2|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1.开始产生:明中期以后,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产生。2.产生条件(1)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2)小商品生产者产生两极分化①破产的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②少数人积累资金,变成商人或手工业作坊主。3.产生标志: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4.发展表现: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包买商更为活跃,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增多。5.评价(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而曲折,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始终处于萌芽状态。(2)就全国而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则是稀疏而又脆弱的。[轻巧识记]资本主义萌芽二、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1.产生: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2.含义及措施(1)重农政策①含义: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②目的: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③措施:抑制土地兼并,兴修水利、恤贫救灾、蠲免税粮等。(2)抑商政策①含义:限制民营工商业的发展。②措施:继承传统的禁榷制度,对盐、茶叶等实行专卖制度;设置关卡,对民营商业、民营手工业征收重税等。3.影响: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概念阐释]农本思想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一种冲击。三、清朝的“海禁”政策1.实施原因(1)防止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阻止外族入侵。(2)受“天朝上国”思想的支配。(3)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2.表现(1)下令“禁海”,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只开广州一个口岸进行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外贸事宜。3.影响(1)阻碍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2)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3)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潮流。[易误辨析]“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教材补遗]__1.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2)编户制度: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承担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国家对他们控制十分严格。(3)租调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租(即土地税,征粮)和调(即户税,征布帛),还要服兵役和徭役。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绵二斤。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也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二石、调帛或布一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4)租庸调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役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在隋的基础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5)两税法:天宝年间(唐玄宗年号),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既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正式废除。(6)“一条鞭法”: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说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7)“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康熙时进行局部试点,规定以1712年为界,今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时期,在全国推行,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赋税。“摊丁入亩”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增加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沿革的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君主专制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历代赋税改革虽短期内减轻了农民负担,但随后又增长到比改革进行前更高的水平,这一定律后被学者总结命名为“黄宗羲定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史料二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史料解读](1)史料一:“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商人投资方向为买田置地和供应下一代读书;“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说明了阻碍商业发展的原因。(2)史料二:注意省略号在研读史料中的作用;省略号前内容→“海禁”政策限制了开拓海外市场;省略号后内容→“海禁”政策导致了沿海居民贫困化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史料运用](1)概括指出史料一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提示: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政策:重农抑商。(2)史料二反映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提示:不仅使沿海人民生活走向困苦,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史论归纳]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主要表现和影响(1)原因①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兴衰存亡。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相矛盾。③法家强调抑商的主张。④“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⑤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2)主要表现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④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3)影响:“重农抑商”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在封建社会后期,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2017·揭阳质检)在明朝中后期通行的日用百科全书里收有雇工文约的一般格式:立雇约某都某人,今因生意无活,情愿托中雇到某都某名下,替身农工一年,议定工银若干,言约朝夕勤谨,照管田园,不敢懒惰,主家杂色器皿,不敢疏失,其银按季支取,不致欠少,如有疏失,照数扣算。风水不虞,此系天命,存照。对这一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①说明了雇佣关系的货币化②雇主和佣工有浓厚的人身依附关系③反映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④佣工在农业生产上已大量使用A.①④ B.②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A[由雇主用白银支付雇工工资可知雇佣关系货币化,故①正确;雇主和佣工之间通过合同契约在工作上建立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但是佣工有人格和身份上的独立性,人身依附关系不强,故②错误;材料只是展现雇工文约的格式,无法得出土地兼并严重的信息,故③错误;由材料中把雇工文约形成了统一的格式,体现出雇工现象普遍,故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2.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导学号:67930041】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是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导致的C.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明智选择D.重农抑商政策是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决定的B[重农抑商在明清以前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但后期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故A、C两项错误;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说明“重农抑商”政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主要是由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决定的,故B项正确,D项错误。]3.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A.土地贵族掌握政权B.农业收入稳定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A[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和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都买田置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这是因为当时两国的政权都与土地所有权有关;故商人买田置地的共同原因是土地贵族把持政权,而商人可以通过置地成为土地贵族,从而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A项正确;明清时期商人赚钱后买田置地,与农业收入稳定无关,排除B项;英国没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是18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已经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已不占统治地位,排除D项。]4.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材料特别强调“海禁”政策的影响是()A.维护了自然经济 B.激化了社会矛盾C.促进了海上贸易 D.巩固了专制统治B[据材料“断其生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海禁”政策导致断绝了沿海人民的生路,滋生盗寇,使社会矛盾激化,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海禁”政策维护了自然经济,故A项错误;“海禁”政策断绝了海上贸易,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海禁”政策巩固了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对应学生用书第114页)主题一“车如流水马如龙”——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主题立意]从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崛起到明清地域商人群体的兴起(徽商与晋商),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由官府垄断到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城镇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的过程。唐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出现,且在自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知识交汇]系统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展阶段商人城市商路政策兴起商周产生整齐划一、逐渐繁荣、经济功能不强国内商路重视鼓励春秋战国私商“重农抑商”发展秦汉丝绸之路全面控制魏晋南北朝中唐后有所松动繁荣隋唐宋元自由繁荣鼎盛明清商帮工商业市镇,经济功能为主清朝只保留广州十三行抑商锁国主题二“农本意识”“以末敛财,以本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主题立意]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可以分为“重农”与“抑商”两方面。“农本商末”思想滋长了小农意识、闭关自守思想,导致了“以末敛财、以本守之”观念的盛行,延缓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了商业文化的滞后。闭关锁国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交往方面的延续和体现,抑制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直接导致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下迅速衰败。[知识交汇]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不同点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和敌对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相同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相同点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同点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对应学生用书第115页)近年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考纲考题统计情境创设相关考点(1)商业的发展(2)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2017·全国卷Ⅰ·27明朝民间生活变化经济发展的影响2015·全国卷Ⅱ·27明成祖迁都明代商业发展2015·全国卷Ⅰ·26宋代东南沿海出现民间崇拜宋代沿海商业发展2014·全国卷Ⅰ·27外国货币涌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2014·全国卷Ⅱ·26交子在民间流通宋代商品经济发展2013·全国卷Ⅱ·26人物描述明代区域长途贸易2013·全国卷Ⅰ·40古代海洋的利用古代经济特点2012·全国卷·26社会结构的变动明清工商业的发展高考真题体验——找规律1.(2017·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B[饮食器具使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明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B项正确。这一变化与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没有直接关系,A项错误。市民兴起的根源也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错误。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说低级官员也使用玉制器皿,不能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D项错误。]2.(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3.(2015·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C[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C项正确。B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A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A、B、D三项。]4.(2014·全国卷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A[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5.(2014·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A[题干材料反映了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外来货币是否干扰了中国市场,排除B项。也无法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朝统治出现问题,排除C、D两项。]6.(2013·全国卷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的主旨,同时应理解“大庾岭”这一地理概念,分清岭南、岭北为不同的地理区域。大庾岭为五岭之一,明朝时期由于大庾岭以南和大庾岭以北物产的差异,使得长途贩运贸易兴盛。A、C两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B项结论片面,故选D项。]7.(2012·全国卷)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B[“(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说明从事农业的人数多)、“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说明许多原本从事农业的人员转而从事工商业)、“今去农而……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说明大部分原本务农的人员已不再从事农业),农业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和从事工商业人数的增加,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故选B项;工商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排除A项;C、D两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高考命题预测——明趋向视角1从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角度命题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朝代,其发展速度和呈现的特点各异。命题人往往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商品种类、商业区域专业化等方面设置。解题时需结合不同时期的商业成就及特点来分析。[对点1]明万历以后,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还有距离更近的,如苏州府吴江县,在明末平均约每乡3个市镇,彼此不过数里之遥。材料说明()A.苏州府成为江南经济中心B.明朝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C.农村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D.江南水路舟行的交通发达C[材料中仅说明苏州府吴江县农村市镇增多,没有体现苏州府的经济总值,因而不能说明苏州府成为江南经济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明朝工商业市镇增多,并不能体现开始兴起,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中期以后江南农村工商业市镇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外贸实习业务员工作计划样本(三篇)
- 2024年土地租赁建房合同范本(三篇)
- 2024年幼儿园大班配班老师的个人工作计划范例(三篇)
- 2024年小学卫生室工作计划模版(二篇)
- 2024年外贸业务员工作计划(四篇)
- 2024年国培个人研修计划例文(二篇)
- 2024年幼儿园小班家长会计划范例(七篇)
- 2024年工会工作总结例文(二篇)
- 2024年危重患者护理管理制度范本(五篇)
- 2024年地下车位租赁合同标准模板(二篇)
- 自考《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全套课件(完整版)
- 无痛宫腔镜检查日间手术临床路径及表单
- 企业、事业专职消防队训练内容及操作规程
-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
- 语言行为法简介(课堂PPT)
- 完形填空20篇(附答案解析)
- GB_T5235-2021 加工镍及镍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高清最新版)
- 【课件】高一上学期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Unit 2 Grammar 现在进行时-
- 甲骨文软件操作手册4操作手册
- 宁波大学机械原理考研历年真题(共23页)
- 新版报关单格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