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芣苢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第6课 芣苢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第6课 芣苢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第6课 芣苢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第6课 芣苢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芣苢教材分析《芣苢》是一首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无论是从其简练的语言还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堪称《诗经》中的经典篇章。“芣苢”即车前子,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或难产之症,这使得文中的主角是妇女顺理成章,同时也由此映射当时社会和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芣苢》中采用叙述平凡的事物,以表达情感寄意的方式为主,通篇无一“乐”字,却无不让人感受到其中呼之欲出的愉悦气氛。教学设想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中课文。《诗经》全集三百余篇,每篇都深入人心。《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在高一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素养目标1.积累基础知识,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培促进思维发展。3.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4.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积累《诗经》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课前准备一)走近《诗经》: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2.《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1)体例风: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雅: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颂: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2)表现手法(根据朱熹《诗集传》)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打比方。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兴、发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二)了解四言诗:四言诗: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作为当时四言诗的代表。三)了解背景: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展现了农人劳作忙碌而欢乐的场景。《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四)解题: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劳动是一种自然勃发的美,它带动着人类不断开拓前进。从远古的猿人磨制出石器作为工具开始,人类的进步就与劳动密不可分,它不仅使人类的生活发生改变,并最终使人类在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规律中脱颖而出。我们应该感谢劳动获取的丰富物质基础以及无可比拟的成就感,正因我们懂得体验劳动的乐趣,才镌刻出一部全人类的辉煌历史。劳动是最美的,辛勤的劳动会结出累累的硕果。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亲历古人劳动的情景。二、文学常识: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2.《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1)体例风: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雅: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颂: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2)表现手法(根据朱熹《诗集传》)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打比方。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兴、发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四言诗:四言诗: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作为当时四言诗的代表。四、背景及解题1.背景: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展现了农人劳作忙碌而欢乐的场景。《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2.解题: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五、内容研读:(一)整体感知:1.讲解诗歌鉴赏方法和步骤:明确: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2.自由朗读诗歌,体味诗歌思想情感,结合注释,思考,诗歌的题目是什么意思?翻译全诗。明确:(1)题目: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题目写的是采摘车前草的事。备课手记:诗歌的题目就好比一个人的眼睛,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或暗示诗的主要内容,或交代中心事件,或点明时间节气,或直指歌咏对象,或流露作者的情感态度,揭示中心主旨等。只有认真审读题目,才能带动我们更好地去解读诗歌。(2)白话译文: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二)鉴赏诗歌:1.诵读体味: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节奏,画出朗读节奏,体味情感。明确:朗读节奏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备课手记: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背诵环节,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作者,理解内容。在背诵的基础上分析作者,体味其中的情感。因此,背诵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骤。在背诵时,首先确定诗歌的基调,注重语速快慢、声调高低、语气轻重等方面。其次,还要注意停顿、引导学生正确判断押韵和平仄等。2.分析结构:思考,《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明确: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3.分析手法:思考,《芣苢》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明确: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句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棵棵地拾取、摘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提起的衣襟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4.赏析意境:思考,前人读《芣苢》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明确: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备课手记:意境是诗人通过意象选择与描绘表现出来的、富有画面感的、生机勃勃的审美境界与饱含创作者个性情感的格调,以及由此诱发、拓展的联想、想象的审美空间;意境只能是一种境界或情调,它是需要通过意象的转化拓展来共创、经营、诱发的,是整体、混沌、含蓄的,需要感悟的。5.归纳主题:思考,《诗经》常用手法有哪些?《芣苢》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明确:手法:《诗经》常用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此诗主要使用的手法是赋。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主题: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6.概括艺术特色:思考,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明确:(1)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吟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洁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来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周南·芣苢》重章叠句是绝无仅有的。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备课手记:读《诗经》,必须知道“重章叠句”四个字,它是能够概括《诗经》中很大一部分诗歌的一种表达手法,一种语言表达的现象,一种诗歌结构的形态。所谓“章”,即“乐章”(“章”字的本义是一段音乐的结束),后指诗歌的段落,也指文章的段或篇;“章”,主要是“段”的意思。所谓“重章叠句”,是诗的上下段或上下句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重章,指各段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叠句,指相同的句子反复使用并前后呼应地重叠。“重章叠句”在《诗经》中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就乐调而言,诗的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2)赋的手法。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备课手记:“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直书其事,寓言写物”、“叙物以言情”,这些界定告诉我们:赋,在表达方式上是兼有叙事、描写、抒情和议论的;在修辞方式上是直接的,也就是不用婉曲的修辞手法,这一点与比兴是截然不同的;在结构形式上是铺陈排比的;在表达目的和审美效果上是抒情的。(3)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六、拓展探究:讨论:《芣苢》运用了赋的手法,除改换了六个动词外,其他字词和句子全部相同。这样处理诗歌是否太单调了?是否影响了主题的表达?袁枚曾经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你同意袁枚的观点吗?明确:观点一:不赞成。《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韵律婉转,节奏明快,富有民歌情味。观点二:赞成。《芣苢》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唱,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难免显得简单重复,缺少诗歌应有的韵味,不值得后人效法。七、课后作业:写一首小诗,展现一个劳动的场面。参考答案:收割

是挥舞的镰刀在闪耀,以火焰的方式,在稻谷的光束里晃动。

大片大片金黄的语言被收割,细声细语的谷穗似乎在对泥土说着什么。

一条菜花蛇钻进了谷垛,它也是一闪,它喜欢在清香的谷禾里一动不动。

风也是一闪,从这颗谷粒到那颗谷粒,它忙碌着,无法使自己停顿。还有草帽的光芒在闪耀,歌声在闪耀。

正是这样一闪而过的光束,完成了我内心无法言说的部份,完成了那炙热的阳光也未曾在我身上完成的转变。

脱粒

院子里响起脱粒的声音,它叫醒了枝头上鸟雀饱满的愿望。

蹦出来的豆子,还有麦粒,我比喻不出它的圆润的声音,惹得一颗颗桑葚急不可耐哗哗啦啦落下来,堆积它们的甜蜜。

脱粒的声音从黄金里穿过,同孩子们的笑声一起飞溅,乡村响起成吨成吨的喜悦。

风听到这些声音,它们聚集在树梢,高兴地摇一下手臂,唱一句谣曲。

这时,我有很多想法也被剥落,蹦出来,然后我拾起又悉数藏于内心。

晾晒

太阳升起后,谷粒被一一照亮。

太阳慢慢升高,谷粒被农具又翻过一遍,有一些阳光就贴在它们的缝隙之间,分不清哪是谷粒,哪是阳光。

这时,风也凑过来想晒一晒,它要饱尝这样黄出来的声音。

太阳倾斜了,三两个黄嘴角的麻雀都衔到了一粒,然后,树枝上响起了它们酿酒的声音。

忽然,我有了一股意外的感动,像鸟巢旁边的那些树叶,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八、教学手记: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诗歌鉴赏环节,由于诗歌的多样性和类型丰富性,使得它在教学中难度大,学生对其的理解不够深刻,不能掌握诗歌的精髓。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传统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不足逐渐暴露了出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针对这样的现象,高中教师一定要适应新课改的新要求,对诗歌鉴赏教学策略进行完善,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阅读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附群文阅读(一)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材料一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二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材料三田上崔道融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1.下列对以上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成大的诗中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读来意趣横生,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B.陶渊明的诗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C.崔道融的诗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D.这三首诗的语言亲切明快、通俗易懂,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体裁有绝句有律诗,属于近体诗。解析“有绝句有律诗”错误,陶渊明的诗不是律诗,应该属于“古体诗”。答案D2.这三首诗都是写劳动的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范诗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陶诗通过描写自己劳动的情景,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抒写了作者经过生活的磨砺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崔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二)十亩之间【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译文十亩田间是桑园,采桑人儿真悠闲。走吧,与你把家还!

十亩田外是桑林,采桑人儿笑盈盈。走啊,与你携手行!十亩之间赏析魏国地处北方,“其地陋隘而民贫俗俭”(朱熹语)。然而,华夏先民是勤劳而乐观的,《魏风·十亩之间)即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归栏,炊烟渐起。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片宽大的桑园。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准备回家了。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人渐渐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这就是《十亩之间》展现的一幅桑园晚归图。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这是《魏风·十亩之间》最鲜明的审美特点。首先,这与语气词的恰当运用有关。全诗六句,重章复唱。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其次,更主要的是它与诗境表现的内容相关。诗章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因此,这“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诗句与诗境、语调与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所谓动乎天机,不费雕刻。《诗经》的另一篇《周南·芣苢》,也主要写劳动的场景和感受。但由于它刻画的劳动场景不同,诗歌的旋律节奏和审美情调也不同。《周南·芣苢》写的是一群女子采摘车前子的劳动过程,它通过采摘动作的不断变化和收获成果的迅速增加,表现了姑娘们娴熟的采摘技能和欢快的劳动心情。在结构上,四字一句,隔句缀一“之”字,短促而有力,从而使全诗的节奏明快而紧凑。《魏风·十亩之间》与《周南·芣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成为《诗经》中在艺术风格上最具可比性的两首劳动歌谣。前人评《魏风·十亩之间》“雅淡似陶”(陈继揆《读风臆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确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前者充满了姑娘的轻松欢乐,后者则蕴含着陶公的闲适超然;前者明快,后者沉郁,貌似而神异。从《芣苢》到《十亩之间》

《芣苢》与《十亩之间》同是《诗经·国风》里的经典诗篇。《芣苢》出自《周南》,《十亩之间》出自《魏风》,虽地域两异,但从诗歌内容与艺术手法来看,这两首诗却又惊人地一致。它们都是劳动诗,都摹写了诗经时代的女子辛勤而欢快的劳动场面,同时,它们又都是爱情诗,写出了诗经时代的女子隐含的情感世界。最重要的是,它们都运用了省略与留白的手法,开创出中国诗歌意近旨远的诗风。

一、呈现诗经时代女子劳动场面的窗口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其中很多诗篇反映了我国上古时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祭祀等场面。尤其是在国风中,因为大多数篇章采自民间,故能更鲜活而切近地反映人民风貌。而《芣苢》与《十亩之间》这两首诗,就是我国诗经时代女子劳动场面的一个窗口,我们可以透过它观照古代妇女野外采集劳动的生动情景。

出自周南的《芣苢》,写的是周地妇女在风和日丽的夏秋之季外出采集芣苢的场景。芣苢,即车前子,在各地方言中又称车轮菜、车前草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可食用,实可作药,有清热、明目、止泻、祛痰之效。

这首诗并不叙事,也不抒情,而是直接用首句重复的手法,大量突出妇女们在采集芣苢时的动作,让人透过那些既简单又丰富且步步递进的动作,来看出劳动的紧张、热烈与心情的欣喜、欢快。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其实“采”这个字,从字源学来看,从木,从爪,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一只覆手停留在一株缀满果子的苗木上,会“摘取”之意,又有收集、选择、采纳等引申义。所谓“采采”,是动作“采”的重复,可以理解为采了又采,或者采啊采。“薄言”作为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而各句尾的“之”,是再次强调动作的对象“芣苢”,这样,各句突出的就是六个动作:“采”“有”“掇”“捋”“袺”“襭”。它们凸显的是,采集车前子的妇女们灵巧而上下翻飞的手,她们先是不紧不慢地摘取,继而把摘取到的果实装进盛放收纳的容器以示占有。这时,她们彼此之间生出了微妙的竞争心理,于是一面口里喊着“采采”的劳动号子,一面在手上加了速度和强度,于是,慢慢摘取的动作就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了手指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在这样的速度下,盛放容器可能很快就满了,但竞争中的她们并没有停止,而是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终于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两只手大把大把地开始捋取。

这样的劳动场面,热烈、紧张而繁复,丝毫看不到劳动的艰辛,反而充满了欢欣的乐趣。而与这种热烈欢欣的劳动场面既相映成趣又互为对照的是《十亩之间》里宽闲而萧散的采桑场景。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这里与《芣苢》中描写整个采集过程不同的是,妇女们的采桑劳动似将结束,在疲劳与满足之中,自有一种悠闲与宽缓的闲情。正如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所说:“这是采桑者劳动将结束时呼伴同归的歌唱。”在阔大而茂密的桑林中,采集桑叶饲蚕贸丝的妇女们三三两两地结伴劳作。当辛勤劳动的一天结束后,她们以平静而满足的心情呼唤同伴回家作息。在桑林中,她们闲闲地归还,在桑林外的田野上,她们背篓携筐,迟缓地消逝在田野的深处,留给我们后代读诗者一个闲淡的背影。

二、展示女子情感世界的舞台

采自民间的《芣苢》与《十亩之间》既是劳动诗篇,又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