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甘肃省酒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飞地经济是通过跨行政区域的共同开发和管理,实现“飞入地”和“飞出地”双方资源互补、合作共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传统飞地经济模式主要是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投资建设工业园区。近年来出现了由欠发达地区反向在发达地区设立飞地的创新型反向飞地,从而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下图示意传统飞地和创新型反向飞地经济模式。完成下面小题。1.适合创新型反向飞地经济模式的产业有()A.电子装配 B.汽车工业 C.集成电路 D.棉麻纺织2.为促进海洋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舟山市在杭州市设立反向飞地,其主要目的是()①集聚创业创新人才 ②促进产业转移③扩大产业园区建设 ④提升研发效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1.C2.B〖解析〗【1题详析】由图可知,创新型反向飞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主动借助经济发达地区的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飞地”,以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故适合创新型反向飞地经济模式的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不适合。选项中集成电路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电子装配、汽车工业和棉麻纺织都属于传统工业,C正确,ABD错误,故选C。【2题详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为促进海洋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舟山市在杭州市设立反向飞地,在该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众多人才来此集聚,提高其专业化程度,提高研发效率,①④正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没有明显扩大产业园区建设,也没有明显促进产业转移,②③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城市群作为经济发展和融合的新形式,是当前城市和国家参与全球竞争最主要的载体。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城市与城市、区域与区域的竞争,而是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下图示意我国七大城市群可持续竞争力内部差异,其差异数值大小与内部辐射带动作用呈负相关。完成下面小题。3.下列四大城市群中,内部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是()A.成渝城市群 B.粤港澳大湾区 C.关中城市群 D.中原城市群4.长三角城市群可持续竞争力内部差异小于京津冀城市群,其原因可能是长三角城市群()A.对龙头城市依赖性强 B.中心城市逐渐衰弱C.逆城市化现象较显著 D.存在多个强势中心5.缩小城市群可持续竞争力内部差异的可行性措施是()A.快速提高各城市的辐射功能 B.推动各城市之间产业协作C.鼓励城市群间人员自由流动 D.注重打造宜居型中心城市〖答案〗3.B4.D5.B〖解析〗【3题详析】根据材料“可持续竞争力内部差异,其差异数值大小与内部辐射带动作用呈负相关”可知,可持续竞争力内部差异数值越小,内部辐射带动作用越强。四个选项中,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竞争力内部差异数值最小,故其内部辐射带动作用最强;成渝城市群内部差异数值较大,故其辐射带动作用较弱,ACD错误,故选B。【4题详析】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经济高度发达,城市群中各城市对北京的过高依赖,加剧了北京的城市负担,削弱了天津、石家庄、唐山等其他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能力;而长三角地区,除上海这个龙头城市外,还有南京、杭州、苏州等特大城市,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核心,带动周边的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发展,这些中心城市又次第辐射带动周边的无锡、常州、南通、镇江、绍兴、湖州、金华等城市,进而形成城市群层次式发展,使长三角城市群可持续竞争力内部差异较小,D正确;并没有对龙头城市依赖性强,A错误;中心城市并没有逐渐衰弱,B错误;逆城市化现象并不显著,C错误;故选D。【5题详析】几乎没有手段可以快速提高城市辐射功能,可行性较差,A错误;推动各城市之间产业协作,使各城市优势互补,促进经济一体化,可缩小内部差异,B正确;城市群间人员可以自由流动,只是受经济发达的城市吸引,流动具有一定倾向性,C错误;注重打造宜居型中心城市,并不能将其他城市变得更好,不会缩小内部差异,D错误。故选B。宏伟雄壮的引大入秦工程已经在陇原大地屹立了30年,积年累月、连绵不断地引来大通河水,滋润着广袤而干涸的秦王川大地。下图示意引大入秦工程分布及部分管道景观。完成下面小题。6.秦王川地区()A.昼夜温差大 B.冰川广布 C.土壤较肥沃 D.绿洲农业广布7.与地面明渠相比,利用右图所示输水管道输水可以()A.降低建设成本 B.改善区域气候C.增加地表径流 D.减少沿途损耗8.引大入秦工程通水后,秦王川地区()A.生态环境改善 B.地震灾害减少 C.实现全线通航 D.地下水位下降〖答案〗6.A7.D8.A〖解析〗【6题详析】由题干可知,秦王川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昼夜温差大,土壤贫瘠,灌溉农业发达,A正确,C错误;结合图示及所学可知,该地没有冰川,C错误;绿洲农业主要分布沙漠地区,D错误。故选A。【7题详析】由右图可知,该段调水管道为全封闭管道,可以减少沿途水分蒸发和下渗,减少沿途损耗,同时提高水质,D正确;与地面明渠相比,管道建设成本更大,A错误;管道建设不能增加地表径流,也不能改善区域气候,BC错误。故选D。【8题详析】引大入秦工程通水后,秦王川地区生态补水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A正确;秦王川地区降水少,河流水量小,航运条件较差,引大入秦工程通水后并不会实现全线通航,C错误;引大入秦工程通水后,为秦王川提供灌溉水源,地下水受补给增多,同时减少了对地下水的开采使用,使地下水位上升,D错误;引大入秦工程通水与调入区地震灾害发生关联性小,B错误。故选A。中国冰川资源丰富多样,旅游开发空间广阔、开发潜力巨大,然而目前我国冰川旅游发展进程较为缓慢。下图为我国主要冰川旅游资源区的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9.我国主要冰川旅游资源区的分布体现了自然资源()①质量有高低 ②具备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③功能和用途单一 ④空间分布不均匀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0.我国冰川旅游资源区发展冰川旅游的不利条件有()①交通不便 ②人文旅游资源匮乏③景观单一 ④生态环境脆弱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9.D10.C〖解析〗【9题详析】据图可知我国冰川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体现了自然资源在空间上是分布不均的,④正确;冰川首先是自然资源,通过对冰川的保护和开发能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了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②正确;自然资源的功能用途不是单一的,③错误;图示只体现了冰川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无法体现自然资源质量有差异,①错误。综上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题详析】我国冰川资源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因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距离客源市场较远,生态环境脆弱,开发难度大等不利条件,导致我国冰川旅游发展缓慢,①④正确;冰川区既有冰川景观,也有山地景观,荒漠区景观等,自然景观丰富,③错误;我国西北冰川区民俗风情独特,历史悠久,藏文化、丝路文化等独具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景观丰富,②错误。综上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热带沿海地区,红树林分布广泛。作为我国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伴随着海岸带城市化进程,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海岸带环境产生着重大影响。下图示意1969~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的斑块数和斑块平均面积变化。完成下面小题。11.1969~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分布的显著特征是()A.破碎化 B.均衡化 C.集聚化 D.中心化12.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红树林的有效方式,粤港澳大湾区多地开始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可能是在()A.1980年前后 B.1995年前后 C.2000年前后 D.2015年前后13.对近50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分布影响较大的人类活动有()①填海造陆 ②围海养殖③深海海洋牧场 ④河道采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11.A12.C13.A〖解析〗【11题详析】由图可以看出,1969~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斑块数量持续增加,斑块平均面积整体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说明该地区红树林的分布呈现斑块相互离散,斑块破碎化程度增加,未形成大面积大范围集聚的状态,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题详析】由图可以看出,2003年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斑块平均面积大幅增加,这是各地在2000年左右建立了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人工栽种红树林造成的,树木生长具有滞后性,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多地开始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可能是在2000年前后,C正确,ABD错误,故选C。【13题详析】1986~2000年前后,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斑块数量增加,斑块平均面积有减小趋势,而这时是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发展的时期,填海造陆、围海养殖等人类活动大量占用海岸带,造成红树林面积减少,①②正确;深海海洋牧场和河道采砂对海岸带影响不大,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一带一路”的建设,给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了新的贸易机遇和更广阔的贸易市场。下表示意2015~2020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六大区域农产品的TII指数(TⅡ越高,代表两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紧密度越强、贸易流量越大、贸易关系越紧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区域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中东欧0.200.170.200.200.200.20东北亚1.351.331341.381.261.09甲3.523.103.373.293.604.01南亚0.640.750.710.820.940.98乙2.521.711.521.471711.37丙0.410.420.440.420.560.5414.表中甲、乙、丙分别为()A.中亚、东南亚、西亚北非 B.东南亚、西亚北非、中亚C.东南亚、中亚、西亚北非 D.中亚、西亚北非、东南亚15.我国与甲区域农产品的TⅡ指数显著高于丙区域,其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A.农业技术 B.基础设施 C.消费需求 D.地理位置16.在“一带一路”沿线贸易中,丙区域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是()A.牛奶制品 B.棉花 C.水稻 D.茶叶〖答案〗14.C15.D16.B〖解析〗【14题详析】在“一带一路”沿线贸易中,中国与六大区域农产品的TⅡ指数高低,主要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地理位置越近,区域联系程度高,利于贸易紧密度提高,TⅡ指数越高。由此可判断甲、乙、丙三地中,甲离中国最近,丙离中国最远,所以甲为东南亚、乙为中亚、丙为西亚北非,C正确,ABD错误。故选C。【15题详析】从上题分析可知,TⅡ指数高低主要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中国与甲区域(东南亚)农产品的TⅡ指数较丙区域(西亚北非)高,主要是因为中国与甲区域(东南亚)地理位置邻近,D正确。农业技术、基础设施、消费需求等其他因素相关性较小,ABC错误。故选D。【16题详析】丙区域为西亚北非,当地纬度较低,气候干旱,农业技术发达,小麦、棉花、热带和亚热带水果等具有竞争优势,B正确,乳畜业多分布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水稻、茶叶多分布在季风气候区,AC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沙漠(石漠)公园是指以沙漠(岩溶)景观为主体,以保护荒漠(岩溶)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为核心,开展公众游憩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的特定区域,其遴选标准要求面积原则上不低于200hm2,公园中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一般应占公园总面积的60%以上。2013~2020年,我国共发布6批次125处国家沙漠(石漠)公园。下图示意截至2020年底我国国家沙漠(石漠)公园分布。(1)据图描述我国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指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2)建设沙漠(石漠)公园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举措之一。对此请作出合理解释。(3)湖南省的国家石漠公园数量、面积均居全国之首。简述湖南省建设国家石漠公园的有利条件。〖答案〗(1)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不均(或地域差异显著);北多南少;西多东少。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覆盖率等。(2)建设沙漠(石漠)公园有利于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沙漠(石漠)公园有利于发展沙漠景观旅游,为荒漠化治理提供财力支持;建设沙漠(石漠)公园有利于对现有沙区植被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有利于巩固和提高防沙治沙成果;建设沙漠(石漠)公园可以加大防沙治沙、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意识等。(3)喀斯特地貌广布,石漠公园建设的地质条件优越;位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石漠旅游市场广阔,石漠公园建设需求大;环保意识提高,政府对建设石漠公园支持力度大。〖解析〗【小问1详析】读图可知,我国国家沙漠(石漠)公园主要位于西北和西南地区,空间分布不均(或地域差异显著);西北地区最多,总体上北多南少,西多东少。西北地区沙漠公园多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西南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地质地貌以石灰岩为主,地势起伏大、气候湿润,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强,土壤发育差,土层薄,植被覆盖率低等。【小问2详析】建设沙漠(石漠)公园有利于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有效保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沙漠(石漠)公园有利于发展沙漠景观旅游,为荒漠化治理提供财力支持,进而促进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的良性发展;建设沙漠(石漠)公园有利于对现有沙区植被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有利于巩固和提高防沙治沙成果,通过公园式的管理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缺少管护资金导致的重造轻管的顽疾;建设沙漠(石漠)公园可以加大防沙治沙、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参与荒漠化防治、人人建设绿色家园的良好氛围。【小问3详析】石漠化主要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区,湖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喀斯特地貌广布,石漠公园建设的地质条件优越;位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消费水平高,客源丰富,交通便利,石漠旅游市场广阔,石漠公园建设需求大;环保意识提高,政府对建设石漠公园支持力度大,有利于湖南省国家石漠公园的建设,使得湖南省的国家石漠公园数量、面积均居全国之首。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与供给基地,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的输出区,合理地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前提。下图示意2000~2020年新疆能源消费年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的CO2排放量)。(1)描述2000~2020年新疆能源消费年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总体变化趋势,并分析主要原因。(2)说明新疆成为我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大型工程调出区的优势条件。(3)简述降低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对保障国家安全的意义。〖答案〗(1)总体变化趋势:年碳排放总量整体呈增加趋势;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煤、石油等传统能源需求增加,传统能源生产和使用量增加,使得能源消费年碳排放总量增加。随着科技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促使产业优化升级和设备更新,使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下降;太阳能和风能等无污染的新能源使用力度加大,使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下降。(2)传统能源和清洁能源都比较丰富;当地经济相对落后,本地消费量有限;国家政策大力支持。(3)(降低能源碳排放强度)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和减缓温室效应,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有利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有利于促进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的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利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解析〗【小问1详析】由图可以看出,2000-2020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整体上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在2000-2014年增加速度较快,2014-2020年期间则是先缓慢减少后迅速增加。与碳排放量不同,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呈现出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区域内经济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所需能源快速增加,传统能源生产和使用量增加,碳排放量呈快速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可能与产业升级、技术进步、设备更新、环保意识增强有关,技术的进步使得生产过程中的能耗降低,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而新疆清洁能源丰富,太阳能和风能等无污染的新能源使用力度加大,也会使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下降。【小问2详析】新疆作为我国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丰富的传统能源资源储备,新疆身居西北内陆,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丰富。同时,新疆地处我国西部,当地经济相对落后,本地消费量有限,供小于求。新疆地域广阔,有利于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输电线路的布设、管道铺设等。再加上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因此,新疆成为我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大型工程调出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小问3详析】首先,降低新疆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少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环境安全。其次,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新疆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然而,化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导致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的风险,通过降低传统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有利于促进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的发展,改善国家能源结构,促进能源产业结构多元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最后,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有利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保障国家经济安全。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南繁,被誉为农作物育种的“加速器”,是指将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当地秋季收获后,冬季拿到我国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的方法。元谋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流域,海拔898~2800多米,山地多,面积不大的“坝子”(山间盆地)也多,气候从热带到中温带共6个农业气候热量带,冬繁品种主要有麦类(青稞)、蔬菜、油菜、红花、花卉等,一年可繁育2~3代。目前元谋与海南的三亚、乐东等县市已入选“南繁冬夏繁”国家级制种大县名录。下图示意元谋县地理位置。(1)简述元谋县入选“南繁冬夏繁”国家级制种大县名录的优势条件。(2)分析干热河谷对元谋县育种业的不利影响。(3)说明我国建设元谋县等南繁育种基地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答案〗(1)纬度低,热量充足;北部山地阻挡冬季风,冬季气温高;处于河谷地区,气流下沉,降水少,光照充足;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利于培育不同类型的农作物。(2)降水少;平地少;山高谷深,交通不便。(3)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满足仍将增加的粮食需求;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品质,减少对国外优质农产品进口的依赖;保障种子数量、质量安全,降低种子供应风险。〖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涉及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气温日较差、气象灾害等)地形、土壤、水源。社会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法规、劳动力、科技、资金、历史文化、政治政策。结合图中元谋县经纬度,元谋县纬度低,热量充足;根据材料“元谋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流域,海拔898~2800多米”,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光照充足;该地周围高山阻挡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冬季气温高,利于种子培育;该地海拔高,气候从热带到中温带共6个农业气候热量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垂直差异明显,利于培育不同类型的农作物。【小问2详析】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导致降水少,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山地多,在河谷地区,平地面积小,不利于大面积培育农作物;处于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小问3详析】粮食安全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其本质是粮食供给要满足粮食需求,粮食供给会出现数量、灾害、质量、运输、国际市场供应等风险,粮食需求由于粮食进出口和人均数量变化会出现需求增长风险,这些风险都会威胁到粮食安全。建设元谋县南繁育种基地,一年可繁育2~3代,可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供给,降低粮食数量风险;培育种子优良品种,可提高农作物品质,减少对国外优质农产品进口的依赖,保障粮食需求;育种基地的建设利于保障种子数量、质量安全,降低种子供应风险,保障粮食安全。
甘肃省酒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飞地经济是通过跨行政区域的共同开发和管理,实现“飞入地”和“飞出地”双方资源互补、合作共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传统飞地经济模式主要是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投资建设工业园区。近年来出现了由欠发达地区反向在发达地区设立飞地的创新型反向飞地,从而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下图示意传统飞地和创新型反向飞地经济模式。完成下面小题。1.适合创新型反向飞地经济模式的产业有()A.电子装配 B.汽车工业 C.集成电路 D.棉麻纺织2.为促进海洋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舟山市在杭州市设立反向飞地,其主要目的是()①集聚创业创新人才 ②促进产业转移③扩大产业园区建设 ④提升研发效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1.C2.B〖解析〗【1题详析】由图可知,创新型反向飞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主动借助经济发达地区的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飞地”,以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故适合创新型反向飞地经济模式的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不适合。选项中集成电路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电子装配、汽车工业和棉麻纺织都属于传统工业,C正确,ABD错误,故选C。【2题详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为促进海洋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舟山市在杭州市设立反向飞地,在该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众多人才来此集聚,提高其专业化程度,提高研发效率,①④正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没有明显扩大产业园区建设,也没有明显促进产业转移,②③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城市群作为经济发展和融合的新形式,是当前城市和国家参与全球竞争最主要的载体。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城市与城市、区域与区域的竞争,而是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下图示意我国七大城市群可持续竞争力内部差异,其差异数值大小与内部辐射带动作用呈负相关。完成下面小题。3.下列四大城市群中,内部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是()A.成渝城市群 B.粤港澳大湾区 C.关中城市群 D.中原城市群4.长三角城市群可持续竞争力内部差异小于京津冀城市群,其原因可能是长三角城市群()A.对龙头城市依赖性强 B.中心城市逐渐衰弱C.逆城市化现象较显著 D.存在多个强势中心5.缩小城市群可持续竞争力内部差异的可行性措施是()A.快速提高各城市的辐射功能 B.推动各城市之间产业协作C.鼓励城市群间人员自由流动 D.注重打造宜居型中心城市〖答案〗3.B4.D5.B〖解析〗【3题详析】根据材料“可持续竞争力内部差异,其差异数值大小与内部辐射带动作用呈负相关”可知,可持续竞争力内部差异数值越小,内部辐射带动作用越强。四个选项中,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竞争力内部差异数值最小,故其内部辐射带动作用最强;成渝城市群内部差异数值较大,故其辐射带动作用较弱,ACD错误,故选B。【4题详析】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经济高度发达,城市群中各城市对北京的过高依赖,加剧了北京的城市负担,削弱了天津、石家庄、唐山等其他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能力;而长三角地区,除上海这个龙头城市外,还有南京、杭州、苏州等特大城市,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核心,带动周边的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发展,这些中心城市又次第辐射带动周边的无锡、常州、南通、镇江、绍兴、湖州、金华等城市,进而形成城市群层次式发展,使长三角城市群可持续竞争力内部差异较小,D正确;并没有对龙头城市依赖性强,A错误;中心城市并没有逐渐衰弱,B错误;逆城市化现象并不显著,C错误;故选D。【5题详析】几乎没有手段可以快速提高城市辐射功能,可行性较差,A错误;推动各城市之间产业协作,使各城市优势互补,促进经济一体化,可缩小内部差异,B正确;城市群间人员可以自由流动,只是受经济发达的城市吸引,流动具有一定倾向性,C错误;注重打造宜居型中心城市,并不能将其他城市变得更好,不会缩小内部差异,D错误。故选B。宏伟雄壮的引大入秦工程已经在陇原大地屹立了30年,积年累月、连绵不断地引来大通河水,滋润着广袤而干涸的秦王川大地。下图示意引大入秦工程分布及部分管道景观。完成下面小题。6.秦王川地区()A.昼夜温差大 B.冰川广布 C.土壤较肥沃 D.绿洲农业广布7.与地面明渠相比,利用右图所示输水管道输水可以()A.降低建设成本 B.改善区域气候C.增加地表径流 D.减少沿途损耗8.引大入秦工程通水后,秦王川地区()A.生态环境改善 B.地震灾害减少 C.实现全线通航 D.地下水位下降〖答案〗6.A7.D8.A〖解析〗【6题详析】由题干可知,秦王川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昼夜温差大,土壤贫瘠,灌溉农业发达,A正确,C错误;结合图示及所学可知,该地没有冰川,C错误;绿洲农业主要分布沙漠地区,D错误。故选A。【7题详析】由右图可知,该段调水管道为全封闭管道,可以减少沿途水分蒸发和下渗,减少沿途损耗,同时提高水质,D正确;与地面明渠相比,管道建设成本更大,A错误;管道建设不能增加地表径流,也不能改善区域气候,BC错误。故选D。【8题详析】引大入秦工程通水后,秦王川地区生态补水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A正确;秦王川地区降水少,河流水量小,航运条件较差,引大入秦工程通水后并不会实现全线通航,C错误;引大入秦工程通水后,为秦王川提供灌溉水源,地下水受补给增多,同时减少了对地下水的开采使用,使地下水位上升,D错误;引大入秦工程通水与调入区地震灾害发生关联性小,B错误。故选A。中国冰川资源丰富多样,旅游开发空间广阔、开发潜力巨大,然而目前我国冰川旅游发展进程较为缓慢。下图为我国主要冰川旅游资源区的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9.我国主要冰川旅游资源区的分布体现了自然资源()①质量有高低 ②具备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③功能和用途单一 ④空间分布不均匀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0.我国冰川旅游资源区发展冰川旅游的不利条件有()①交通不便 ②人文旅游资源匮乏③景观单一 ④生态环境脆弱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9.D10.C〖解析〗【9题详析】据图可知我国冰川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体现了自然资源在空间上是分布不均的,④正确;冰川首先是自然资源,通过对冰川的保护和开发能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了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②正确;自然资源的功能用途不是单一的,③错误;图示只体现了冰川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无法体现自然资源质量有差异,①错误。综上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题详析】我国冰川资源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因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距离客源市场较远,生态环境脆弱,开发难度大等不利条件,导致我国冰川旅游发展缓慢,①④正确;冰川区既有冰川景观,也有山地景观,荒漠区景观等,自然景观丰富,③错误;我国西北冰川区民俗风情独特,历史悠久,藏文化、丝路文化等独具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景观丰富,②错误。综上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热带沿海地区,红树林分布广泛。作为我国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伴随着海岸带城市化进程,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海岸带环境产生着重大影响。下图示意1969~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的斑块数和斑块平均面积变化。完成下面小题。11.1969~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分布的显著特征是()A.破碎化 B.均衡化 C.集聚化 D.中心化12.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红树林的有效方式,粤港澳大湾区多地开始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可能是在()A.1980年前后 B.1995年前后 C.2000年前后 D.2015年前后13.对近50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分布影响较大的人类活动有()①填海造陆 ②围海养殖③深海海洋牧场 ④河道采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11.A12.C13.A〖解析〗【11题详析】由图可以看出,1969~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斑块数量持续增加,斑块平均面积整体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说明该地区红树林的分布呈现斑块相互离散,斑块破碎化程度增加,未形成大面积大范围集聚的状态,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题详析】由图可以看出,2003年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斑块平均面积大幅增加,这是各地在2000年左右建立了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人工栽种红树林造成的,树木生长具有滞后性,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多地开始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可能是在2000年前后,C正确,ABD错误,故选C。【13题详析】1986~2000年前后,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斑块数量增加,斑块平均面积有减小趋势,而这时是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发展的时期,填海造陆、围海养殖等人类活动大量占用海岸带,造成红树林面积减少,①②正确;深海海洋牧场和河道采砂对海岸带影响不大,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一带一路”的建设,给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了新的贸易机遇和更广阔的贸易市场。下表示意2015~2020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六大区域农产品的TII指数(TⅡ越高,代表两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紧密度越强、贸易流量越大、贸易关系越紧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区域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中东欧0.200.170.200.200.200.20东北亚1.351.331341.381.261.09甲3.523.103.373.293.604.01南亚0.640.750.710.820.940.98乙2.521.711.521.471711.37丙0.410.420.440.420.560.5414.表中甲、乙、丙分别为()A.中亚、东南亚、西亚北非 B.东南亚、西亚北非、中亚C.东南亚、中亚、西亚北非 D.中亚、西亚北非、东南亚15.我国与甲区域农产品的TⅡ指数显著高于丙区域,其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A.农业技术 B.基础设施 C.消费需求 D.地理位置16.在“一带一路”沿线贸易中,丙区域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是()A.牛奶制品 B.棉花 C.水稻 D.茶叶〖答案〗14.C15.D16.B〖解析〗【14题详析】在“一带一路”沿线贸易中,中国与六大区域农产品的TⅡ指数高低,主要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地理位置越近,区域联系程度高,利于贸易紧密度提高,TⅡ指数越高。由此可判断甲、乙、丙三地中,甲离中国最近,丙离中国最远,所以甲为东南亚、乙为中亚、丙为西亚北非,C正确,ABD错误。故选C。【15题详析】从上题分析可知,TⅡ指数高低主要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中国与甲区域(东南亚)农产品的TⅡ指数较丙区域(西亚北非)高,主要是因为中国与甲区域(东南亚)地理位置邻近,D正确。农业技术、基础设施、消费需求等其他因素相关性较小,ABC错误。故选D。【16题详析】丙区域为西亚北非,当地纬度较低,气候干旱,农业技术发达,小麦、棉花、热带和亚热带水果等具有竞争优势,B正确,乳畜业多分布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水稻、茶叶多分布在季风气候区,AC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沙漠(石漠)公园是指以沙漠(岩溶)景观为主体,以保护荒漠(岩溶)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为核心,开展公众游憩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的特定区域,其遴选标准要求面积原则上不低于200hm2,公园中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一般应占公园总面积的60%以上。2013~2020年,我国共发布6批次125处国家沙漠(石漠)公园。下图示意截至2020年底我国国家沙漠(石漠)公园分布。(1)据图描述我国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指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2)建设沙漠(石漠)公园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举措之一。对此请作出合理解释。(3)湖南省的国家石漠公园数量、面积均居全国之首。简述湖南省建设国家石漠公园的有利条件。〖答案〗(1)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不均(或地域差异显著);北多南少;西多东少。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覆盖率等。(2)建设沙漠(石漠)公园有利于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沙漠(石漠)公园有利于发展沙漠景观旅游,为荒漠化治理提供财力支持;建设沙漠(石漠)公园有利于对现有沙区植被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有利于巩固和提高防沙治沙成果;建设沙漠(石漠)公园可以加大防沙治沙、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意识等。(3)喀斯特地貌广布,石漠公园建设的地质条件优越;位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石漠旅游市场广阔,石漠公园建设需求大;环保意识提高,政府对建设石漠公园支持力度大。〖解析〗【小问1详析】读图可知,我国国家沙漠(石漠)公园主要位于西北和西南地区,空间分布不均(或地域差异显著);西北地区最多,总体上北多南少,西多东少。西北地区沙漠公园多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西南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地质地貌以石灰岩为主,地势起伏大、气候湿润,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强,土壤发育差,土层薄,植被覆盖率低等。【小问2详析】建设沙漠(石漠)公园有利于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有效保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沙漠(石漠)公园有利于发展沙漠景观旅游,为荒漠化治理提供财力支持,进而促进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的良性发展;建设沙漠(石漠)公园有利于对现有沙区植被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有利于巩固和提高防沙治沙成果,通过公园式的管理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缺少管护资金导致的重造轻管的顽疾;建设沙漠(石漠)公园可以加大防沙治沙、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参与荒漠化防治、人人建设绿色家园的良好氛围。【小问3详析】石漠化主要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区,湖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喀斯特地貌广布,石漠公园建设的地质条件优越;位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消费水平高,客源丰富,交通便利,石漠旅游市场广阔,石漠公园建设需求大;环保意识提高,政府对建设石漠公园支持力度大,有利于湖南省国家石漠公园的建设,使得湖南省的国家石漠公园数量、面积均居全国之首。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与供给基地,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的输出区,合理地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前提。下图示意2000~2020年新疆能源消费年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的CO2排放量)。(1)描述2000~2020年新疆能源消费年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总体变化趋势,并分析主要原因。(2)说明新疆成为我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大型工程调出区的优势条件。(3)简述降低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对保障国家安全的意义。〖答案〗(1)总体变化趋势:年碳排放总量整体呈增加趋势;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煤、石油等传统能源需求增加,传统能源生产和使用量增加,使得能源消费年碳排放总量增加。随着科技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促使产业优化升级和设备更新,使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下降;太阳能和风能等无污染的新能源使用力度加大,使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下降。(2)传统能源和清洁能源都比较丰富;当地经济相对落后,本地消费量有限;国家政策大力支持。(3)(降低能源碳排放强度)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和减缓温室效应,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有利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有利于促进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的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利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解析〗【小问1详析】由图可以看出,2000-2020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整体上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在2000-2014年增加速度较快,2014-2020年期间则是先缓慢减少后迅速增加。与碳排放量不同,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呈现出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区域内经济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所需能源快速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冬季流行病防控
- 患者体温检测管理制度
- 药的服用方法
- 五金行业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分析考核试卷
-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识别考核试卷
- 光伏组件的透光率与效率平衡研究考核试卷
- 体育经纪人运动员经纪人职业发展与职业规划策略考核试卷
- 公路工程交通安全设施创新考核试卷
- 五金批发市场企业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考核试卷
- 个性化珠宝设计与制作技术更新考核试卷
-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幼儿教师心得体会(10篇)
- 微观经济学(浙江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1.1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实验说课课件高二下学期物理人教版选择性
- 23秋国家开放大学《法律职业伦理》形考任务1-3参考答案
- 水质样品采集与悬浮物的测定
- 《口腔一般检查》课件
- 动物源食品安全
- 住建项目法规培训课件
- 农村养殖业培训课件
- 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厂区10kV供配电工程投标方案(技术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