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知识体系_第1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知识体系_第2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知识体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类文本专题知识体系一、“总分总”三步读文法第一步(总):整体浏览,快速把握中心话题快速浏览文本,看看由几则材料组成,组成材料的文体各是什么,然后把握几则材料的共同话题。第二步(分):分别把握每则材料的大意和思路这里要注意两点:(1)关注出处及标题,推测材料大意(2)提取关键语句,把握材料思路要点:对于每则材料,宜边读边画,主要是圈画出材料的中心句、起始句、结论句、过渡句、转折句等,进而概括出材料大意和思路。第三步(总):整体思考,把握每则材料的角度与侧重点,明确材料间的关系选择题:明确选项的八种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于文无据)2.关系不当(1)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混乱:必要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有……才……”表示,充分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要……就……”表示。两者语意不同,如果混用,就会出现错误。(2)因果关系混乱:一是强加因果,二是因果倒置。(3)条件结果混乱:一是条件结果不对应,二是条件结果颠倒。注意:分析各选项分句的构成和分句间的关系,比对每一个选项分句之间的关系能否在原文找到对应的依据,是否符合逻辑关系。尤其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副词以及一些修饰性词语。3.张冠李戴:命题者命制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有意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是另一时间、地点。4.曲解文意:5.混淆时态:选项故意将“未然”还未实现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将“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1)如果文章或选项中有“目前”“打算”“预计”“已经”“将来”“了”之类表示时态的词语,要注意是否出现未然、已然混淆的错误。(2)如果文章或选项中有“可能”“也许”“或许”“大概”“一定”“必定”“必然”等表推测判断的词语,要认真辨析是否出现或然、必然混淆的错误。6.以偏概全: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主要有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以次要代主要(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7.混淆是非:将材料中肯定了的加以否定,否定了的加以肯定。8.偷换概念: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主要有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以次要代主要(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三、论证知识系统建构:1.论点(1)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开头、结尾、中间、标题(2)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钷誹北轷突黿2.论据(1)事实论据:代表性的事例、数据、史实等。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2)理论论据: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3.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4.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使说理有事实依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权威性。(2)对比论证: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3)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4)类比论证:通过相同属性的类比,推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有力证明论点。(5)因果论证:使文章逻辑性强,思辨性强,无可辩驳。(6)引用论证:论证有高度,有深度,有可信度。(7)归谬法:常和泼辣、犀利的语言相配合,产生辛辣有力而富有幽默感的表达效果。5.论证结构:(1)整体:总分、分总、总分总。(2)局部:并列、递进、对照、综合式、特殊式(破立: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6.论证语言:(1)语言风格:高屋建瓴(有理论高度,理论性强)、气势凌厉、逻辑缜密、娓娓道来、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2)语言特点语言准确:①概念使用准确;②词语运用准确,感情色彩恰当,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语言严密:①判断和推理严密,逻辑性强;②句式上多运用修饰成分多的长句,表达周密;③结构严密,衔接、过渡自然,有条理。语言鲜明:①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尤其是论点的表述②态度明确,爱憎分明,不含糊不清。语言简练:叙述事实时,不铺排渲染,不刻意地述说细节语言形象生动:①运用修辞手法;②语气变换多样,灵活运用各种句式(设问反问、祈使、肯否定陈述、双重否定等)四、简答题题型题路(一)基础考法:1.论证特点:①论证方式(立论、驳论)+②论证方法+③论证结构+④论证语言特点+⑤论点呈现的特点(论点的位置和论点出现的方式)+⑥论据的内容和特点(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理论论据)2.论证结构上的特点=论证结构:总分、并列、层进、对照等,先整体再部分、段落内部3.论证方法:点明+具体分析4.行文脉络:概括各部分内容,先写、再写、后写5.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论证方法(如果论证结构典型,也要点出)6.下定义:单句:主语+是+多个特点+宾语7.论述侧重点:①主要内容②论述角度:摆事实、谈意义、析原因、提方法、论影响8.论证严密\有说服力①论证结构/思路严谨,思路条理清晰。如递进式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证;如总分结构,先以设问引出观点,然后按事理逻辑逐层分析。②采用多种论证方式,论证充分;论证方法得当,具有说服力。③用词精炼准确,运用……词语,使表达恰切,有分寸。④材料选择确凿,具有真实的力量;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从正反两方面切入进行辩证分析,使说理更加全面、透彻、深刻;设问……9.文本信息的概括整合:概括材料观点类,分析原因、作用题,概括问题、缺点、长处等,提出方法策略等规范作答注意:①要点意识。充分利用题目的对应文本,尽可能地使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回答,把关键词句要点化。关键词句,多指文眼句、中心句、段首句、段尾句及句中的关键词标题、开头、过渡、结尾等处的关键词和关键句:②角度意识。答题时,要善于分角度、分层次分析归纳信息,或从不同对象,或从不同侧重点,或从不同措施等角度展开,以避免答案要点重复,角度单一。(二)创新考法1.文本观点的评价与探析:对文本呈现的观点发表个人看法和见解。 (1)注意结合四个角度,准确理解观点①理解观点句:观点句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段落的中心句等,考生阅读文章时要注重理解、分析这些语句表达的意思以及与作者观点态度的关系②理解事实论据:事实论据是用来论证作者在文中观点的论据,理解事实论据,能够帮助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③理解引用句:实用类、论述类文本中使用引用手法的语句多是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考生要重点理解:④理解标志句:这里的标志句指的是使用标志性词语(如“认为”“以为”“感到”等)的句子,这些语句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生要注重把握。答题模式:表明观点+结合文本针对性分析论述文内文外观点的迁移与应用信息性阅读对文本观点迁移运用能力的考查,既考查考生对文本观点的理解,又考查考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两年的命题角度多是依托“情境”,就某一问题(意义、价值、方法、措施、态度)加以理解和探究,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和方法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等。(1)情境类型一给出相关评论答题模板:观点+内容分析(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和方法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答案中要有主要观点内容,答题时要依据这一观点对某一内容进行理解性分析。例题:唐代画家张璪曾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审题指导】题目的审题重点是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的理解。答题重点是从文本中找到观点依据。①对这句话的理解涉及文言知识和语文素养。如“造化”指自然,“师”指效法,这里用在画家身上,当然指画家的艺术取材。“外”和“中”,一个强调客观,一个强调主观(心源);答题时要谈到这两层关系,也就是从“外”和“内”这两个方向解读这两句话,八个字。②材料二中宗白华的观点:“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答题思路】①文本观点;②“外师造化”结合文本观点的解读;③“中得心源”结合文本观点的解读。[品悟答案]①宗白华认为艺术创造要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②“外师造化”就是指艺术取材于自然,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③“中得心源”指自然之物不能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艺术家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2)情境类型二给出一段文字材料答题模板:①文本观点1+材料解读②文本观点2+材料解读③文本观点3+材料解读例题: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审题指导]题干已明确要用况周颐的“读词之法”来分析说明,分析说明的对象为“王国维读词的评析”。“读词之法”为文本观点,“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为情景材料。答题既要扣紧况周颐的论述,又要结合王国维读李璟词的描述。况周颐的“读词之法”包括什么方法,在材料中要找出来;题目中“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中的哪些方法,要找出来。[答题思路]文本观点十题目、材料分析,结合观点①况周颐的“读词之法”1十王国维读词的评析;②况周颐的“读词之法”2十王国维读词的评析;③况周颐的“读词之法”3十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品悟答案】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来鉴赏的两句,“菡茗”凋谢“翠叶”残败,“西风”吹过“绿波”生愁,恰是有绝佳意境的;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了女主角哀怨的心境;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感悟投入词作中与词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情境类型三给出生活情境答题模板:①审题看要求:题目一般分两部分,一是现象(情境化内容)一是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不要被题目“情看要求境化”的噱头所蒙蔽,要审明题目背后考查的实质,也就是明确题目要我们“答什么”。②解答明思路:题目所问→文本印证。依据题目设置的“间点”,找到文本的对应“答点”,进行有选择性明思路有针对性地理概括。答题时要全面,重要息就是重要得分点,分条叙述,不可遗漏。③分析扣观点:分析,要紧扣材料观点,分条表述自己的理解。理解扣观点的内容一定要以文本为依据,不能想当然。[典例](2022·新高考工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审题指导]题目分两部分,一是现象(情境化内容),一是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现象(情境):①《论语》中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是中国智慧。②“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回到现实世界,对世界所作出的贡献。任务(问题):“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那么就要以材料一中的观点来做支撑,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答题思路]现象本身解读;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进行观点性解读。[品悟答案]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我国古人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其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成为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②这一现象启示我们,今天在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重大问题时,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向世界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为人类文明的当代发展作出中国贡献访谈文体及其特色题型1.访谈的要求:(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2)结构:开头,主体,结尾开头:吸引访谈对象,引起访谈对象兴趣,积极进入主题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情境: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如《焦点访谈》。技巧:访谈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2.访谈的提问技巧①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②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③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④旁问: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⑤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提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⑥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⑦对比: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谈者一般要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3.访谈问题的设计①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主题要体现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②每个问题明确单一,要始终围绕访谈者的思路(话题意识)。访谈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要尽力引导访谈对象回答,争取让访谈对象把问题讲透。③不同问题采用不同语调和句式,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拉近与访谈对象的心理距离,从典型细节谈起。④访谈者在总结时要注意:有观点,有事实依据,语言通顺。⑤访谈的题材通常是名人事迹、国家大事,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将该访谈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