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省临高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保证严谨性,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需要重复实验B.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C.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D.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弱,因此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研究人员以燕麦胚芽鞘为实验材料,研究了蔗糖和KCl对生长素(IAA)促进生长作用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一、二的蔗糖组和KCl组使用的胚芽鞘不含IAAB.蔗糖和KCl都可以提高IAA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C.两个实验中IAA组的结果都是由内源IAA作用引起的D.两图结果说明蔗糖与KCl作用都是为胚芽鞘生长供能3.下列关于大气污染与人体免疫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大气污染损害人体呼吸道黏膜,导致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B.污染物中的病原体被人体吸入后,可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特有的抗原C.污染物中病原体侵入人体细胞,机体需依靠细胞免疫才能将其清除D.污染物中含有的病原体可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4.一个健康人体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接种不同的疫苗乙,具有使抗体甲产量增加的作用,使免疫反应加强B.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增加抗体所需要的时间短C.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非特异性免疫发挥功能,使体内产生大量抗体D.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第一剂残留的具专一性的抗体因增殖而大量增加5.果园中高湿度、低风速、弱光照等环境条件有利于草菇的生长。在某大型果园中进行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决定该果园中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条件B.种植某种果树时,进行合理密植后,其种群数量会大于K值C.果树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D.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提高了对空间和环境资源的利用率6.研究者以某种植物的野生型和超矮生型突变体为材料,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处理,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表明,超矮生型突变体细胞表面可能缺乏赤霉素的受体B.图乙表明,生长素浓度大于25μM会抑制野生型植株的生长C.实验表明,该超矮生型突变体对生长素和赤霉素都不敏感D.据图可知生长素和赤霉素共同调控植物茎的伸长7.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分别是()A.脊髓、反射弧 B.反射弧、脊髓 C.神经元、反射弧 D.反射弧、反射弧8.(10分)下列不下属于血浆蛋白功能的是()A.免疫功能 B.催化功能 C.调节功能 D.运输氧气二、非选择题9.(10分)红树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其地上部分的支柱根和气生根非常发达。红树林是重要的海岸帶固碳生态系统,在应对温室效应问题中起重要作用。(1)红树林中的红树和其他植物构成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可吸收大气中的CO2并以有机碳的形式储存,构成植被碳库。植物的凋落物、死亡的根系和水中颗粒沉降进一步将有机碳储存在土壤当中,构成土壤碳库。我国沿岸红树林生态系统一定程度上“抵消”全球的碳排放,这体现出碳循环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2)补种红树是红树林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原产于马来西亚的无瓣海桑具有速生、耐浸淹、抗逆性强等特性,可作为红树林的造林先锋树种引入,引种前应进行综合评估。①盐度是影响红树植物生长分布的重要环境条件,探究不同盐浓度对无瓣海桑和本土红树品种秋茄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如图。实验中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更适合种植在高盐生境中。②为评估比较无瓣海桑林与本土红树林的固碳效率。科研人员查阅我国某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四种不同林型样地的考案报告,收集不同红树林群落基础数据并计算出多样性植被碳密度(可反映红树林植物固碳效率)等指标,结果如下表。林型平均树高/m丰富度指数/S每株生物量(kg·株-1)植株密度/(株·hm-2)植被碳密度/(t·hm-2)1.白骨壤灌木林2.331.379.001173346.482.桐花树灌木林2.412.234.652385548.833.秋茄乔木和桐花树灌木混交林4.402.909.821796077.614.无瓣海桑乔木林6.291.5619.76422536.74结合考虑植被类型和表格数据,分析林型3植被碳密度最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3)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被抵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确定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请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考虑,哪些措施可以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10.(14分)中国古诗词中,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解读下列诗句中蕴含的原理:(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后半句中,“一行白鹭”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____________层次。(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由于地势高,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低,所以山中的桃花开得比外面晚;“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声是雄蛙的求偶行为。以上实例说明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来源有____________。(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一种保护色,是长期____________的结果。(5)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锄禾”的目的包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为改善某湿地的环境功能,科研人员综合考虑海拔差异和人为干扰,从江心到防洪堤将湿地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如下图所示),并进行了丰富度相关问题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调查各个区域的植物丰富度,可类比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采用________法进行。(2)A、B、C、D四个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在空间上可构成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结构。调查时发现每年的四季该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改变,体现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每年丰水期时A、B区会被水淹,丰水期后,人们发现A、B区大量植物因烂根而死亡。当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演替。(3)B区的优势植物芦苇不仅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形成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也为鸟类提供栖息、觅食、繁殖的家园,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4)调查发现每年有数万只水鸟来到湿地越冬,科研人员准备以绿头鸭、绿翅鸭、鹤鹬、青脚鹬为对象,确定它们生态位,科研人员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调查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下图表示某林科院对某废弃农田最近30年来出现的几种植物的数量进行调查统计后,得到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该林科院对这几种植物进行调查后绘制的数量统计图属于模型构建中的_________模型。(2)在2010年到2020年这段时间内,该废弃农田中罗汉松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__;罗汉松和苏铁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该关系是指____________。(3)到2020年,该废弃农田中的植物有高大的乔木、灌木、半灌木以及低矮的草本植物,这说明该生物群落存在明显的_____________,该结构的形成通常与植物对______的利用有关。(4)该废弃农田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A【解析】1、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2、酵母菌的种群密度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3、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详解】A、实验设计应该遵循平行重复原则,为保证严谨性,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需要重复实验,A正确;B、标志重捕法中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第一次捕获数,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B错误;C、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C错误;D、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B【解析】据图分析可知:两图中,燕麦胚芽鞘生长长度增加的百分比中:IAA+蔗糖组=IAA+KCl组>IAA组>蔗糖组=KCl组,蔗糖与KCl组的变化曲线相似,推测可能具有相同的效应。【详解】A、生长素主要在根尖或茎尖合成,因此实验中所用的胚芽鞘含有IAA,只是含量低,A错误;B、由实验一的结果:IAA+蔗糖组燕麦胚芽鞘生长长度增加的百分比>IAA组,说明蔗糖可以提高IAA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由实验二的结果:IAA+KCl组燕麦胚芽鞘生长长度增加的百分比>IAA组,说明KCl可以提高IAA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B正确;C、两个实验中的IAA组是由内源IAA和施加的IAA共同作用引起的,C错误;D、两图结果能够说明蔗糖与KCl对IAA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并不能证明蔗糖与KCl可以供能,D错误。故选B。3、D【解析】A、人体呼吸道黏膜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大气污染损害人体呼吸道黏膜,导致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A正确;B、污染物中的病原体被人体吸入后,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可摄取和处理病原体,暴露其抗原,B正确;C、细胞免疫作用的对象是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C正确;D、产生抗体的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因此病原体不能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D错误。故选D。4、B【解析】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解答此题需识记并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尤其注意二次免疫应答的特点,并结合曲线图中的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详解】A、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抗体甲的产生量与疫苗乙无关,因此接种不同的疫苗乙后,抗体甲的产量不会增加,A错误;B、初次接种疫苗时机体已经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同种疫苗再次接种后,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因此产生抗体所需要的时间缩短,B正确;C、接种疫苗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D、同种疫苗再次接种后,再次免疫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加,D错误。故选B。5、B【解析】果园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群落中也存在垂直结构,其中植物主要受光强度影响,而生活在树上的鸟类等动物主要受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影响。【详解】A、植物地下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决定该果园中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条件,A正确;B、种植某种果树时,进行合理密植后,其种群数量也不会大于K值,K值由环境决定,B错误;C、果树为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果树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C正确;D、果树需要强光照进行光合作用,草菇需要弱光照,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提高了对空间和环境资源的利用率,D正确。故选B。6、B【解析】题图分析,图甲中,随着赤霉素的浓度增加,野生型的茎长度也随之增加,而超矮生型的茎长度无明显变化,这说明超矮生型突变体细胞表面可能缺乏赤霉素的受体;图乙中,随着生长素的浓度增加,野生型的茎长度也随之增加,而超矮生型的茎长度无明显变化,这说明超矮生型突变体细胞表面可能缺乏生长素的受体。【详解】A、图甲表明,超矮生型突变体细胞表面可能缺乏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受体,因而导致赤霉素的使用并没有使矮生型恢复生长,A正确;B、由图乙可知,野生型的茎长度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实验结果显示最后茎长度仍然高于生长素浓度为零时的茎长度,故无法得出高浓度的生长素对野生型的生长有抑制作用,B错误;C、生长素和赤霉素对茎的生长都具有促进作用,但在超矮生型个体上并未表现出促进作用,据此可说明,该超矮生型突变体对生长素和赤霉素都不敏感,C正确;D、由曲线图可知,生长素和赤霉素对茎的生长都具有促进作用,故二者在茎的伸长上有一定的协同关系,D正确。故选B。7、C【解析】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详解】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C正确故选C。8、D【解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有的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有的蛋白质具有调节功能,如胰岛素;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等。【详解】A、抗体是一种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抗体可存在于血浆中,A正确;B、纤溶酶属于血浆蛋白的一种,具有催化功能,B正确;C、胰岛素等激素属于血浆蛋白的一种,能参与生命活动调节,C正确;D、参与氧气运输的是血红蛋白的功能,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血浆蛋白不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9、(1)①.生产者②.全球性(2)①.使用等量清水培养无瓣海桑和秋茄②.秋茄③.秋茄乔木和桐花树灌木混交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提高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植株密度较高,物种丰富度高,植被碳密度最(3)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农业上适度减少化肥等【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固定为含碳有机物,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是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所以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而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CO2的释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作用,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增加CO2的吸收量,主要是保护好森林和草原,大力提供植树造林【小问1详解】红树林中的红树和其他植物均为自养生物,因而构成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可吸收大气中的CO2并以有机碳的形式储存,构成植被碳库。植物的凋落物、死亡的根系和水中颗粒沉降进一步将有机碳储存在土壤当中,构成土壤碳库。我国沿岸红树林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下来,进而一定程度上“抵消”全球的碳排放,这体现出碳循环全球性的特点。【小问2详解】①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盐浓度对无瓣海桑和本土红树品种秋茄生物量的影响,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盐浓度和树种,因变量是无瓣海桑和秋茄生物量的变化,据此可知,实验中对照组应该为空白对照,其具体处理方法是使用等量清水培养无瓣海桑和秋茄,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盐度的增加,无瓣海桑生物量下降很大,而秋茄的生物量下降幅度较小,据此可推测本土红树品种秋茄更适合种植在高盐生境中。②科研人员查阅我国某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四种不同林型样地的考案报告,收集不同红树林群落基础数据并计算出多样性植被碳密度(可反映红树林植物固碳效率)等指标,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显示,林型3植被碳密度最高,与其他三种林型相比,只有秋茄乔木和桐花树灌木混交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提高了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植株密度较高,物种丰富度高,因而植被碳密度最高。【小问3详解】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实际就是从该时刻开始碳排放量开始下降,要减少碳排放量需要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积极开发新能源,另外化肥的使用也能增加碳的排放,因此需要适当减少化肥使用;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被抵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其实质是碳排放量正好与绿色植物固定的二氧化碳量相等,因此需要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固定量,总之,我国要想早日实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则需要实现碳循环过程中的二氧化碳的进出生物群落的平衡,为此需要积极采取的措施有大力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农业上适度减少化肥等。【点睛】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碳循环的过程及其与生活的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另一个关键,能正确解读题目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10、(1).种群(2).无机环境或生物(3).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4).自然选择(5).①疏松土壤,增强农作物根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对矿质元素的主动吸收(6).②除去杂草,减少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竞争,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农作物【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育天”的后半句中,白鹭的空间分布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种群层次。(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由于地势高,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低,所以山中的桃花开得比外面晚;“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声是雄蛙的求偶行为。以上实例说明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来源有无机环境或生物。(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生物是分解者,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无机物可以作为植物的养分,从而能够护花。(4)“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一种保护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5)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锄禾”的目的包括:①为了疏松土壤,增强农作物根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对矿质元素的主动吸收;②为了除去杂草,减少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竞争,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农作物。【点睛】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生态系统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识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及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1、(1)①.一个群落中物种的数目②.样方(2)①.水平②.群落的季节性③.次生(3)间接(4)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一般要以调查为基础,调查研究它们的种群数量、栖息地、在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天敌、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最后综合描述出这种动物的生态位【解析】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直接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详解】(1)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的数目;样方法是适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取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常采用样方法。(2)A、B、C、D四个区域是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块的种群分布,因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的变化,该湿地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改变,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该演替过程保存了土壤条件,在该环境中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3)芦苇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以及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场所都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属于间接价值。(4)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