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生物高二上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生物高二上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生物高二上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生物高二上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生物高二上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生物高二上期末经典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是一组探究生长素的对照实验,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乙对照证明光照影响生长素的分布B.该对照实验证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C.该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D.该实验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2.利用DNA复制抑制剂,能够实现细胞群体周期同步化。已知正常的细胞周期G1、S、G2、M期依次分別为12h、8h、3h、lh;向细胞培养液中第一次加入抑制剂,细胞都停留在S期;之后更换不含抑制剂的培养液继续培养;第二次加入抑制剂,细胞均停留在G1/S交界处。第二次加入抑制剂应该在更换培养液之后的A.8—16h之间 B.4—12h之间 C.4—16h之间 D.8—12h之间3.将灵敏电表的两极(如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内表面,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予能产生神经冲动的刺激(ac=db),则刺激后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是A.先左后右,再向右 B.先右后左,再向左C.先左后右,再回正,再向右 D.先右后左,再回正,再向左4.如图表示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一种方式,该物质及其运输方式分别是()A.氧气,自由扩散B.葡萄糖,协助扩散C.甘油,主动运输D.氨基酸,主动动输5.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段时间后水疱可自行消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B.水疱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水疱的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比血浆高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物质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A.昆虫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属于生物防治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C.碳元素能够在尧山景区森林生态系统内反复循环利用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不可分割,二者相互依存7.为达到相应的目的,必须通过分子检测的是A.携带链霉素抗性基因受体菌的筛选B.产生抗人白细胞介素-8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的筛选C.转基因抗虫棉植株抗虫效果的鉴定D.21三体综合征的诊断8.(10分)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标记的某动物的睾丸细胞,等位基因A、a被分别标记为红、黄色,等位基因B、b被分别标记为蓝、绿色。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A.①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2个B.③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C.②时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2个D.图中精细胞产生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异常二、非选择题9.(10分)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作答:(1)从生态系统的结构来看,图3中未表示出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Ⅰ的能量中流入分解者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2)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图1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由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3)由图2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图1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3。①若甲能量中比例为a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X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______________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②如果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3∶2调整为甲∶乙=2∶3,其他条件不变,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丙获得相等的能量,需要消耗的甲是原来的________倍(结果用分数表示)。10.(14分)下图是真核细胞内呼吸作用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1)图中能产生ATP的过程有_______,催化①过程的酶存在于______________。(2)图中物质X表示的物质是_______,Y表示的物质是______,检测物质Y常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体细胞不能完成的过程是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4)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需要及时松土,其目的是促进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过程的进行,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11.(14分)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1)图中食物网有_________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肉食性鱼和_________;在“浮游藻类→浮游动物→鲢鱼→肉食性鱼”食物链中,肉食性鱼是_________级消费者。(2)鳙鱼和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3)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______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4)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_____________。12.已知钙离子及钙信号转导对根的向重力性有着重要作用,但是钙信号转导对根的负向光性有何影响?某研究小组通过实验进行了探究。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1)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钙(CaCl2)处理水稻幼苗根尖24h后,测量根的负向光性弯曲度及根生长速率,结果见图1。(注:不同浓度的CaCl2对水稻幼苗根生长速率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结果未显示)向溶液中添加CaCl2后发现,低于100µmol·L-1CaCl2对水稻幼苗根的负向光性弯曲具有_____________效应,50•mol·L-1CaCl2对水稻幼苗根的生长速率和负向光性弯曲度促进程度最大,但当CaCl2浓度高于100µmol·L-1时,对水稻幼苗根的负向光性的影响为__________________。(2)用不同浓度的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氯化镧(LaCL3)处理水稻幼苗根尖24h后,测量根的负向光性弯曲度及根生长速率,结果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水培溶液中的LaCL3浓度的升高,水稻幼苗根___________。当LaCL3浓度达12µmol·L-1时,__________________。(3)为验证LaCL3对水稻种子根负向光性和生长速率的抑制作用与Ca2+信号有关,向LaCL3溶液中加入了100µmol·L-1CaCl2,结果发现,100µumol·L-1CaCl2能使水稻幼苗根负向光性弯曲有所恢复,苗根的生长速率也有相似的效果。为研究CaCl2、LaCL3对根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在进行上述实验时,还测定了生长素浓度数据,结果见表。CaCl2、LaCL3分别及组合处理24h对水稻幼苗根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含量的影响处理生长素浓度向光侧/(ng·g-1)背光侧/(ng·g-1)水14237750µmol/LCaCl21183986µmol/LLaCl32292886µmol/LLaCl3-100µmol/LCaCl2176351结果表明,50µmol·L-1CaCl2和6µmol·L-1LaCl3单独处理对IAA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的影响分别为_______________。添加100µmol·L-1CaCl2可_______________LaCL3的作用。(4)其他实验证据表明,光受体接受单侧光信号后可调节生长素载体基因的表达和载体的极性分布,请结合此证据并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请完成对单侧光照引发根的负向光性弯曲生长的可能机制的阐述。单侧光照→_________________→促进生长素载体基因表达,增加生长素载体数量并形成极性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造成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细胞伸长,根出现负向光性弯曲生长。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B【解析】分析题图:甲、乙两图中的胚芽鞘均切去尖端,因此在单侧光下不会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也不能证明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是由尖端产生的。甲乙两组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的有无。【详解】A、图中甲、乙两组都有光照、无尖端,因此不能证明光照对生长素分布有无影响,A错误;B、对照甲、乙两组实验现象可知,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的那胚芽鞘能生长,该对照实验可证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B正确;C、图中的胚芽鞘切去了尖端,生长素来自琼脂块,因此该实验不能证明生长素来自胚芽鞘尖端,C错误;D、图中的胚芽鞘均切去了尖端,因而该实验不能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D错误。故选B。2、A【解析】在第一次加入抑制剂、细胞都停留在S期之后,更换不含抑制剂的培养液继续培养;第二次加入抑制剂,若使细胞均停留在G1/S交界处,则S期细胞需要经过G2、M和G1期才能都停留在G1/S期交界处。可见,第二次加入抑制剂应该在更换培养液之后的8—16h之间,A正确,B、C、D均错误。3、C【解析】1、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可以双向的,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导只能是单向。2、据图分析:刺激c时可双向传导,但刺激d时只能向右传导到b,不能再传到a。【详解】膝跳反射反射弧只有两个神经元,兴奋只能由左侧神经元传向右侧神经元,由于ac=db,灵敏电表的两极(如下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内表面,所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a、b处同时兴奋,此时a、b处均为外负内正,即先向左偏转;c点刺激产生的兴奋可以向右侧的神经元传递,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指针第二次向右偏转是因为c点刺激产生的兴奋可以向右侧的神经元传递,使d所在的神经元兴奋引起的;由d刺激引起的兴奋则不能逆突触传递到左侧神经元,所以电流表会发生先左后右,再回正再向右的偏转。故选C。【点睛】解题关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为单向传递的过程,扣住题干中关键条件“于a处电极在外表面和b处在内表面”答题。4、D【解析】据图分析,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详解】A、氧气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A错误;B、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B错误;C、甘油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动力是浓度差,不需要载体和能量,C错误;D、氨基酸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D正确。故选D。5、C【解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详解】A、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泡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A正确;B、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B正确;C、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泡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水,蛋白质的含量比血浆低,C错误;D、一段时间后水泡可自行消失,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水泡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D正确。故选C。6、C【解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和行为信息(生物通过其特殊行为特征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的信息)。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详解】A、昆虫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动物属于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优点是对人类环境无污染,A正确;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在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B正确;C、碳元素能够在整个生物圈反复循环利用,C错误;D、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为物质循环的动力,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D正确。故选C7、B【解析】分子水平上检测目的和方法为:1、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存在。2、用分子杂交法检测mRNA是否成功转录。3、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成相应的蛋白质。【详解】A、携带链霉素抗性基因受体菌的筛选方法有两种:①可利用含链霉素的培养基培养菌体进行,②用标记的链霉素抗性基因通过分子杂交技术筛选;A项错误。B、筛选出抗人白细胞介素-8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只能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B项正确。C、转基因抗虫棉植株抗虫效果的鉴定,属于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需要做抗虫的接种实验来确定;C项错误。D、21三体综合征是由于患者的21号染色体比正常者的多一条导致,因此该病的诊断科可通过显微镜下对染色体的观察确定;D项错误。故选B。8、C【解析】分析题图: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期,则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①时期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复制后均分到细胞的两极,所以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A错误;B、③时期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内只含有等位基因的一种,存在的基因会出现两次,即细胞中出现红色或者黄色荧光点、蓝色或者绿色荧光点,各2个,每一极各一个,B错误;C、②时期的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DNA完成复制,每种基因都出现两次,所以细胞中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2个,C正确;D、图中的精细胞中出现了等位基因,说明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相关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9、(1)①.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②.太阳能、热能③.营养级Ⅰ的枯枝败叶中的能量和营养级Ⅱ的粪便量(2)①.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②.b/y(3)单向传递,逐级递减(4)①.②.17/13【解析】分析图1可知,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Ⅰ,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光能,m2是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能量在食物链各营养级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营养级越高,可利用能量越少。分析图2,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第Ⅱ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第Ⅱ营养级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第Ⅱ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物的有机物中。分析图3,食物链两条:甲→丙、甲→乙→丙,由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能量,至能量按照20%的能量传递率计算。【小问1详解】图3是食物网,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图中未表示出的成分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1中,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光能,m2是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营养级Ⅰ的枯枝败叶中的能量和营养级Ⅱ的粪便量是营养级Ⅰ的能量中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小问2详解】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的能量,C表示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而图乙中营养级Ⅱ同化的总能量为b,因此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营养级Ⅱ同化量/营养级Ⅰ同化量×100%=b/y×100%。【小问3详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小问4详解】①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b,则丙从甲→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b×a×20%,丙从甲→乙→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b×(1-a)×20%×20%,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b×a×20%+b×(1-a)×20%×20%=X因此b=25X/(4a+1)kJ。②设当食物由甲:乙为3:2时,丙的能量为x,需要的甲为3/5x÷20%+2/5x÷20%÷20%=13x。设当食物由甲:乙为2:3时,丙的能量为y,需要的甲为2/5y÷20%+3/5y÷20%÷20%=17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13x=17y,则x/y=17/13。【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分析、理解和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0、(1).①②③(2).细胞质基质(3).02(4).CO2(5).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6).⑤(7).③(或①②③)【解析】据图分析:①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为无氧呼吸乳酸发酵,⑤无氧呼吸酒精发酵,X为氧气,Y为二氧化碳。【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①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的这三个阶段都可以产生ATP,催化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2)由图可知,物质X是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结合生成水。图中Y表示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发生的颜色变化为由蓝色变成绿色再变成黄色或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人体内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过程,原因是人体缺乏该过程所需要的酶。(4)花盆里土壤板结后,需要及时松土,其目的是促进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进行,从而产生大量能量,有利于无机盐的吸收。【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呼吸的方式、场所、产物,能量的释放,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运用基础知识综合解题的能力。11、①.4②.鲢鱼③.三④.竞争⑤.浮游藻类(或生产者)⑥.分解者【解析】分析题图:图中浮游藻类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浮游植物→鳙鱼→肉食性鱼、浮游藻类→浮游动物→肉食性鱼、浮游藻类→浮游动物→鲢鱼→肉食性鱼、浮游藻类→鲢鱼→肉食性鱼。【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食物网有4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肉食性鱼和鲢鱼;在“浮游藻类→浮游动物→鲢鱼→肉食性鱼”食物链中,肉食性鱼是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2)鳙鱼和浮游动物都捕食浮游藻类,说明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3)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浮游藻类固定太阳能开始的。(4)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的营养级别、生物的种间关系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2、(1)①.促进②.均表现出抑制效应(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