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师大附中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27/05/wKhkGWckaQWARPjpAAIeISqsD_k604.jpg)
![浙江省杭师大附中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27/05/wKhkGWckaQWARPjpAAIeISqsD_k6042.jpg)
![浙江省杭师大附中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27/05/wKhkGWckaQWARPjpAAIeISqsD_k6043.jpg)
![浙江省杭师大附中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27/05/wKhkGWckaQWARPjpAAIeISqsD_k6044.jpg)
![浙江省杭师大附中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27/05/wKhkGWckaQWARPjpAAIeISqsD_k60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师大附中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如图是某动物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属于减数分裂的选项是()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④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缺少类群丁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进行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C.图中甲、乙、丙的全部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D.使用杀虫剂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3.蜜蜂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雌蜂是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蜜蜂的褐色体色相对于黑色是显性。褐色雄蜂与黑色雌蜂杂交,F1的体色是A.全是褐色 B.雌蜂是黑色,雄蜂都是褐色C.褐色:黑色=3:1 D.雌蜂是褐色,雄蜂都是黑色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将影响到大熊猫的种群密度②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③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要高于森林生态系统④荒漠中,食草昆虫→青蛙→蛇→鹰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5.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丙、丁和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和戊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戊一定是微生物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D.丁的含量增加将臭氧层破坏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是()A.在两者上的传导都是双向的B.在两者上的传导都是单向的C.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D.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双向的7.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蛋白质——缺氧诱导因子(HIF)在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中的作用。当体内氧含量正常时,细胞中几乎不含HIF;当氧含量减少时,HIF的含量增多。HIF能促进肾脏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下列关于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含量变化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机制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氧气含量变化可调控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中HIF的含量变化C.慢性肾衰竭引起的缺氧症状可通过该机制得到缓解D.该过程的发生是一系列信号分子进行信号转导调节细胞生理生化的过程8.(10分)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连绵的燕山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影响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二、非选择题9.(10分)下列是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问题。图2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3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1)图1细胞②③④⑤中与细胞①核遗传物质相同的细胞有_____。b过程的生理意义是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于专门化,_____。(2)图2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3)图3中_____细胞处于图2中的DE段。(4)据图3中乙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_____条染色体,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5)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图2的BC段,染色体特有的行为有_____(答出两点即可)10.(14分)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图乙表示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甲图中,鹰处于第_____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除甲图包含成分外还有_____和_____。(2)甲图中,鹰的能量来源于蛇的比例为m,若鹰增重ykg时至少需要兔为xkg,则y=_____(用x、m表示)。(3)甲图中,蛇的消失导致鹰的数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4)乙图中A表示_____;B表示_____。除了图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_____。(5)若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排除的粪便量为b,呼吸量为c,则由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最多为_____。11.(14分)黑带食蚜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其幼虫(无翅)喜食各种蚜虫。经变态发育为有翅的成虫,可以成群地长距离迁飞。研究者以我国某岛屿为试验站,对黑带食蚜蝇的迁飞行为展开研究。(1)黑带食蚜蝇幼虫与蚜虫间具有_____关系,该试验站内所有的黑带食蚜蝇形成的集合称为______。(2)研究者在试验站逐年捕获并统计黑带食蚜蝇成虫数,以获知其数量变化情况,结果如图1和图2。①采用黑光灯诱捕黑带食蚜蝇成虫是由于该昆虫具有________性。根据诱捕昆虫的数量可估算它们的__________。②由图1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分析图2可知,该昆虫的迁飞活动会随时间而有规律地变化,表现出明显的_____性。(3)测定变态昆虫翅中12C与13C的比值,可反映其幼虫期的食物来源,进而判断变态昆虫的虫源地。研究者检测了观测站捕获的黑带食蚜蝇成虫翅中12C与13C的比值,并推算出不同时间所捕获的黑带食蚜蝇幼虫的宿主植物占比情况,结果图3所示。区域与试验岛屿的关系主要作物A农业区,位于试验岛屿北侧40km玉米、水稻B农业区,位于试验岛屿南侧60km小麦、水稻①已知该岛屿上无可用耕地,且不进行农事操作。试说明研究者选择该岛屿作为本实验观测站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结合图3与表信息,推测该昆虫的迁飞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要证明捕获的黑带食蚜蝇均为迁飞而来,你认为还需提供的实验证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1条即可)(4)上述研究的价值不包括()A.探索黑带食蚜蝇在我国相关地区的迁飞时间和路径B.为预防蚜虫大规模区域性爆发提供可靠的预警信息C.为深入明确黑带食蚜蝇特殊生态作用提供理论依据D.证实黑带食蚜蝇具有应对不良环境因素的短期反应12.某弃耕的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存在三个营养级,分别为植物、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三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103kJ)。回答下列问题:食物链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同化量463XY呼吸作用消耗9624.53.8未被利用29229.33.1分解者分解122.10.2(1)在农田弃耕初期,一种新杂草出现在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_____、生物措施有_____。(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作用是_____,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3)分析上表中的数据,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kJ,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部分包括_____两部分。在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变温动物,其主要原因是恒温动物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都是均等分裂的,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都是不均等分裂的。【详解】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综上处于减数分裂的图像是②④,故选C。2、A【解析】根据题干和碳循环示意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缺少类群丁则生态系统中大量腐殖质有机物不能转化为无机物,所以物质循环不能进行,A正确;图中c、d分别表示消费者乙、丙的捕食过程,含碳有机物随其传递,只有b表示生产者(甲)的呼吸作用过程,B错误;图中甲、乙、丙、丁等全部生物,才能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的提高与杀虫剂的使用无直接关系,D错误。3、D【解析】设褐色和黑色分别由基因A、a控制,则亲代雄蜂的基因型为A,产生含A基因的精子,亲代雌蜂的基因型为aa,产生含a基因的卵细胞,F1中的雄蜂是由蜂王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所以全部是黑色(基因型为a),含有黑色基因(a)的卵细胞和含有褐色基因(A)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雌蜂,所以雌蜂都是褐色,D项正确,ABC错误。故选D。4、A【解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详解】①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受到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①正确;②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过程是群落物种丰富度和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②正确;③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比森林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③错误;④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荒漠中,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④错误。故选A。5、A【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生态系统中的四种成分,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丁是无机环境、甲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戊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乙和丙均为消费者。【详解】A、由题图可知,甲、丁为双箭头关系,且乙、丙、甲均指向戊,由此推断甲为生产者,乙、丙为消费者,丁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戊为分解者,甲、乙、丙和戊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A正确;B、戊为分解者,分解者也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蚯蚓、蜣螂等,B错误;C、乙1、丙1都以甲为食,他们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D、臭氧层破坏系大量的氟利昂释放所导致,D错误。故选A。6、C【解析】神经元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神经元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正确。故选C。7、C【解析】分析题干,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含量变化机制为:当氧含量正常时,几乎不生成HIF,当氧含量减少时,HIF的含量增多。HIF能促进肾脏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造血干细胞生成红细胞,缓解缺氧症状。【详解】A、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含量变化机制,可保证人体灵活应对现实生活复杂的氧气环境,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当体内氧含量正常时,细胞中几乎不含HIF;当氧含量减少时,HIF的含量增多”,说明体内氧气含量变化可调控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中HIF的含量变化,B正确;C、根据题意可知,HIF能促进肾脏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造血干细胞生成红细胞以缓解缺氧症状,但对慢性肾衰竭引起的缺氧症状无缓解效果,C错误;D、根据题意,当氧含量正常时,几乎不生成HIF,当氧含量减少时,HIF的含量增多,HIF能促进肾脏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造血干细胞生成红细胞,缓解缺氧症状,这一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含量变化机制依赖于一些列信号分子,故从细胞内信息传递来看该机制是一系列信号分子进行信号转导调节细胞生理生化的过程,D正确;故选C。8、A【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结构上常表现为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分层是由于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动物的垂直分层是由于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因素,不同地形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详解】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而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是由于地形的起伏使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由于受光照强度的影响,群落中植物在垂直结构上出现了分层现象,B正确;动物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故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C正确;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9、(1)①.②③④⑤②.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2)①.DNA复制(或染色体复制)②.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3)甲(4)①.4②.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5)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解析】题图分析,图1表示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其中a表细胞分裂,b表示细胞分化;图2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AB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图3中甲细胞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图示细胞表现为不均等分裂,因此细胞乙为初级卵母细胞。【小问1详解】图1细胞②③④⑤是由同一个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分化产生的,因此,这些细胞均与细胞①中的核遗传物质相同。b过程表细胞分化,该过程的结果是产生了不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细胞分化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于专门化,从而提高了多细胞生物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小问2详解】图2中AB段使细胞中的染色体由原来的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变成一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的状态,因而该结果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CD段使染色体由一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变成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的状态,该过程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小问3详解】图2中的DE段是经过了着丝点分裂,因而此时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图3中甲细胞可处于该阶段。【小问4详解】图3乙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因为染色体的数目与着丝点的数目是相同的,图示的细胞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且细胞质要进行不均等分裂,因而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为初级卵母细胞,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小问5详解】图2的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中期,也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和后期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该时段染色体特有的行为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点睛】熟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细胞分化的特征也是本题的重要考点。10、(1).三、四(答全才给分)(2).分解者(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后两个空顺序可交换)(4).(5).鹰的营养级降低,获取的能量增加,所以鹰的数量增加(6).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7).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8).在细胞呼吸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9).(a-b)×20%【解析】1、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分析甲图:图中有3条食物链:草→兔→蛇→鹰;草→兔→鹰;草→羊→狼。2、图乙为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分析,A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还有相当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由于一部分用于各级生物呼吸消耗,一部分随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就会很少;又由于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流动,所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1)分析甲图:图中有3条食物链:草→兔→蛇→鹰;草→兔→鹰;草→羊→狼。鹰处于第三、四营养级。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热能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甲图中草是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至少需要食物,则按20%的传递效率计算,鹰的能量来源于蛇的比例为m,若鹰增重ykg,至少需要兔为xkg,则ym÷20%÷20%+y(1-m)÷20%=x,y=x/(20m+5)。(3)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蛇消失,则鹰的营养级降低(只占第三营养级),获取的能量增加,所以鹰的数量增加。(4)图乙为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分析,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一部分随粪便被分解者利用,其余部分被同化(A),故A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其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B)。(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率为10%-20%。在该生态系统中,假设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其中存在于粪便中的能量为b,说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a-b;因此,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为(a-b)×20%。【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11、①.捕食②.种群③.趋光④.种群密度⑤.黑带食蚜蝇成虫的捕获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差异,最高和最低捕获量分别出现在2009年和2013年⑥.季节⑦.避免观测站内作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⑧.5、6月从南向北飞,8、9月从北向南飞⑨.确定观测岛上无C3、C4植物、确定观测岛上无黑带食蚜蝇的幼虫⑩.D【解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用黑光灯诱捕法。2、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详解】(1)已知黑带食蚜蝇幼虫(无翅)喜食各种蚜虫,故黑带食蚜蝇幼虫与蚜虫间具有捕食关系,该试验站内所有的黑带食蚜蝇形成的集合称为种群。(2)①由于该昆虫具有趋光性,故采用黑光灯诱捕黑带食蚜蝇成虫。根据诱捕昆虫的数量可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②由图1可看出:黑带食蚜蝇成虫的捕获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差异,最高和最低捕获量分别出现在2009年和2013年。③分析图2可知,该昆虫的迁飞活动会随时间而有规律地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3)①已知该岛屿上无可用耕地,且不进行农事操作。为避免观测站内作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故研究者选择该岛屿作为本实验观测站。②结合图3可知5、6、8月份该昆虫的幼虫主要以C3植物为食,9月份该昆虫的幼虫主要以C4植物为食,A区域(北侧)主要作物是玉米、水稻,B区域(南侧)主要作物是小麦、水稻,故可推测该昆虫的迁飞方向为:5、6月从南向北飞,8、9月从北向南飞。③确定观测岛上无C3、C4植物、确定观测岛上无黑带食蚜蝇的幼虫,即可证明捕获的黑带食蚜蝇均为迁飞而来。(4)A、分析题意可知,上述研究可以探索黑带食蚜蝇在我国相关地区的迁飞时间和路径,A正确;B、上述研究可以为预防蚜虫大规模区域性爆发提供可靠的预警信息,B正确;C、上述研究可以深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3518:2025 EN Essential oil of sandalwood (Santalum album L.)
- 【正版授权】 ISO 18162:2024 EN Biotechnology - Biobanking - Requirements for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pluripotent stem cells
- 2025年度标准托盘租赁及全程跟踪服务协议
- 二手机械二手交易与环保处理服务合同(2025版)
- 2025年度二手房购房贷款保险合同范本
- 2025年办公设备升级改造项目合作协议
- 生产计划的周期性评审与调整
- 农业生产的安全防护措施计划
- 如何制定子女的教育基金计划
- 科技教育小实验计划
- 强基计划自我陈述范文模板
-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 网络和信息安全教育课件
- 运动损伤以及预防
- 公司货款管理制度
-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 人间生活(外国部分)
- 2023年TOFD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参考版
- 物业保洁团队建设与管理
- 高三数学试题(含答案)
- 施工班组考核评分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