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2_第1页
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2_第2页
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2_第3页
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2_第4页
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武王能听到百姓们的心声,及时得到施政的反馈进行调整,采诗官起了巨大的作用。到春秋时期,采诗官采撷到的诗歌已多达三千余首,孔子整理出305篇,是为“诗三百”,成为后人研究历史的载体。由此可见,《诗经》()A系孔子所作史书 B.集风雅颂于一体 C.见证了民本传统 D.借助了仁政思想2.华梅《中国服装史》提到,魏晋南北朝北方服饰裤褶裲裆(如下图),南方服饰长瘦飘逸。假如没有魏晋南北朝的多样性,单从“独尊儒术”的汉代传承下来,是难以出现大唐服饰的雍容而开放的。这反映了()A.汉唐服饰审美一脉相承 B.唐朝服饰风格的雍容而开放C.民族交融渗透于社会生活 D.经济繁荣促成了服饰多样性3.黄河含沙量高达40%以上,黄河泛滥之患与河沙肥沃之福相伴,由国家组织修建或维护大规模的防洪系统和小规模、家庭拥有的灌溉系统的结合,塑造了古代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模式。据此可知,古代中国()A.政治经济结构有其合理性 B.国家组织能力强大C.自然环境决定了制度选择 D.治理黄河成效显著4.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得到明穆宗批准,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地位,不少东南沿海百姓开始前往东南亚,长期从事商业、手工业、农业,一定程度改变了当地的原始面貌。材料反映了()A.儒家文化圈的初步形成 B.朝贡贸易的扩大C.华人勤劳智慧延伸海外 D.移民南洋的开启5.晚清政府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较大规模地开启了边疆治理内地化的进程:先是以新疆建省应对沙俄入侵西北的妄举;后以台湾建省应对日本袭扰宝岛的举动;再以东北建省应对日本、沙俄对旅顺大连的强租;最后,以东沙岛、西沙岛主权宣示应对日、法等国对海疆的觊觎。据此可知,晚清()A.改变了地方行政制度 B.边疆治理海防与塞防并举C.省制维护了国家主权 D.国防近代化取得明显进展6.1904年湖南、湖北、广东三省绅民在商部鼓励商办铁路政策的激励下,以中美粤汉铁路借款合同损害中国权利太多太大为由,要求废除合同,收回自办。此要求一度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却遭到美方的强烈反对。材料反映了()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 B.清政府的软弱无能C.中外矛盾斗争愈益尖锐 D.辛亥革命必然性7.20世纪20年代后期,毛泽东等人所做多篇调查报告显示赣南、闽西土地集中程度比全国很多省份要低,包括很多北方省份,但赣南闽西却成了土地革命中心地区。据此推论,土地革命()A.与土地集中造成的阶级矛盾关系不大 B.群众基础比阶级矛盾更重要C.与地理特点和群众基础等诸因素相关 D.区位的选择与调查报告脱节8.表反映出()时间事件1977年10月中央党校开学,华国锋提出要认真组织力量研究党史,叶剑英要求在研究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在《理论动态》发表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各省市自治区报纸陆续转载。1978年8—11月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和军区负责人先后表态,公开讲话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A.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B.全党达成思想共识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新发展 D.思想解放全面展开9.克里斯提尼将阿提卡土地按村社(demos)划分为三十份,其中十份在城市周边,十份在海滨地区,十份在内陆地区,将之命名为三一区,通过抽签给每个部落分三个三一区,以使每个部落在各个地区都占一份。如图,这样设计旨在()A.促使部落均衡发展 B.削弱氏族血缘关系C.打破雅典地形阻隔 D.加强地方治安维护10.18世纪中叶,富兰克林在一场雷雨中放风筝,证明闪电是一道电流,并由此发明了避雷针。于是,一直以来认为闪电是愤怒的雷神之锤,用来惩罚罪人的认知土崩瓦解。这说明()A.实证是科学进步的必要手段 B.科学进步战胜了神学思想C.电气时代理论创新力量强大 D.科技进步推动着思想解放11.商人、征服者、各教先知是最早跳出“我们”和“他们”这种二元区分的人,他们分别追求让全球变成一个大市场,将世界纳入一个大帝国,让人们认同一个真理。将这三大追求合而为一的是()A.早期殖民时的西班牙 B.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C.一战时的德国 D.二战前的美国12.下图是1930—1992年美国某项经济指标示意图。图示的经济指标是()——数据来自(美)赫伯特·斯坦《美国总统经济史》A.经济增长率 B.失业人口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C.通货膨胀率 D.联邦政府债务在GDP中的占比二、非选择题。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利坚民族”这个概念自始至终都没有被美国政府所认可,在美国社会也不被广泛使用,“国家、联邦、人民”才是其常用语。中文语境中的“美利坚民族”可谓一种“民族想象”,概念可以追溯到一百来年前,孙中山让其在中文世界变得人所共知。孙中山认为美利坚民族是融合了不同人种和人群的单一民族,值得多民族的中国借鉴。共产党人受马列主义民族观影响,认为美利坚民族构成是多元的,倡导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南京国民政府将民族主义、美利坚民族等符号加入教材课本中,一些支持国民党的知识分子也提倡学习美国建立单一民族国家。一些左翼知识分子,则支持共产党的看法。国共双方的民族说都旨在凝聚国民,实现中国独立,但从效果来看,共产党的主张迅速获得了国内少数民族的支持。——摘编自励轩《想象的符号:中文语境中的美利坚民族及其演变》材料二中国的民族概念到底是舶来品还是本土产生,学术界看法不一。无论是梁启超、孙中山,还是斯大林,均无法准确描述中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族学界对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展开全面反思和修订,尤其是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定义提供了崭新思路。随着源于西方的族群概念的传入和使用,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民族概念的中国化探索更加深入。2005年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一词进行了新界定,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摘编自胡兆义等《现代“民族”概念的中国本土化及其“多元一体”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美国的自我民族认知相比,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对美国“民族想象”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形成对美国“民族想象”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促成现代“民族”概念中国本土化的因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由杭州歌剧舞剧院承担的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大放异彩,而后不断到海外演出,他们借文艺的舞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传下去”,越来越强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影响力,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作为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就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取得大量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无数的坚实脚印。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或一组古代中国的“文化自信”。(要求:选题关联中外交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二)选考题。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仍秉持传统宗藩外交理念,以理藩院、四译馆等非专门外交机构管理外交事务,出现了诸多尴尬。两次鸦片战争战败让朝野上下开始重新认识西方,甚至有人主动与西方外交“接轨”。因传统规制被打破,以前看似简单的外交事务变得日益繁杂。在列强的要求下,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中国在主动兼被动、学习与斗争中,迈出了外交近代化的重要一步。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被迫签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有能力的司员就有了可循上升的路径,翻译官可升本部主事,保证了外语人才可长久地服务于外交事务,并在外交上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和规范。——改编自李书纬《晚清外交七十年》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外交近代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交近代化的意义。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美国对朝鲜战争一再误判。初期,仁川登陆,越过三八线,麦克阿瑟北伐捷报频传,但杜鲁门担心苏中两国的介入,遂与麦克阿瑟见面。麦克阿瑟认为苏中错过了最佳干涉时机,其时美军已不怕干涉;中国能投送的兵力有限,且会因美军制空而伤亡惨重;北京的连续警告,是外交讹诈;俄国人唯一可能的联合干涉是对中国地面部队实行空中支援,但会误炸到中国人。美中央情报局分析,因参战的损失大于好处,中国大概不会参战。在中国既已出兵时,美国原意靠盟友派兵,而美国提供军火,结果事与愿违。后期,美军代价惨重,战争不能再打下去,经过“停一打一停”的多次谈判,被迫停战。——摘编自解力夫《朝鲜战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朝鲜战争一再误判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乔致庸(1818年—1907年),山西祁县人,身处晚清乱世自强不息,避险趋利,在中国各地有粮店、当铺、钱庄、票号等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成为清末晋商代表。乔致庸以一信、二义、三利为经商理念,制定严格的号规制度,知人善任。他制定严格的家规既杜绝了祸起萧墙的根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