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课件_第1页
《老子》四章-课件_第2页
《老子》四章-课件_第3页
《老子》四章-课件_第4页
《老子》四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果历史上没有老子,长辈的哪些微信名可能会消失?上善若水

大器晚成虚怀若谷

自知之明大智若愚

宠辱若惊

功遂身退

金玉满堂老子思想

楚王丢失了最爱的弓

楚王说:“楚王失弓,楚人得之。”

孔子说:“何必曰楚?王失弓,人得之。”

老子说:“何必曰人?失弓得之。”课堂引入《老子》四章一、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二、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三、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四、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老子的思想,并感受其现实意义学习目标:知人论世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主张无为而治。老子其人

史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闻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老子其人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作者介绍老子思想老子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历史观上,《老子》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道本思想辩证思想美学思想老子思想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作为,完全是自然而然。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本思想老子思想对立、统一、转变、量(质)变辩证思想对立:老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统一:表面看来,正反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转变: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量(质)变: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自然。美学思想

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与此对立的华艳轻浮,历来为人们所蔑视,这一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作品简介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创作背景《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37章,讲人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道出人生的进退术,包含长生久视之道;下篇德经44章,讲宇宙和自然的规律。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道德经》讲的是什么?原来万事万物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不可以随便改变。凡事都有两面,都是矛盾的,乐极生悲,物极必反。不是让统治者躺平啥也不干,而是不瞎搞,要顺着规律去做。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谏太宗十思疏》

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无为而治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思想梳理文本理解文意课前四问:①你认为“有”更重要,还是“无”更重要?②两个人能力相仿,一个默默无闻、沉默内敛,另一个非常自信,经常自我夸耀,你更欣赏哪一个人?③了解别人更难还是了解自己更难?④想要做成一件事,哪个阶段更重要?A、刚刚开始时B、快结束时C、中间部分文本探究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车轮的中间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当:正是,正因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植,黏土门窗“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汇集,集合以之为释义: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古代马车的各部分名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存在着对立面: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

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老子举车轮、器皿、房屋等生活实例,并以此作比,证明“有”和“无”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同时还使用对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辐条泥土门窗无车子器皿屋室思考: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器物实体的“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无”,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探究文本,理解内容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启示:有无相生思考: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联系现实生活,“无”都在哪些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小说的结局的留白,如《边城》翠翠等待的那个人,“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国画留白,如齐白石画虾;“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如陶渊明的无弦琴。园林中不仅强调实景,更强调风声雨声,月影花影的虚景。艺术领域的“留白”其它领域的“留白”人际交往领域的“分寸感”“空间感”学习工作时的“劳逸结合”读书时的“思考空间”政治历史领域的“修养生息”

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与升官有关的,与发财有关的,与出名有关的,都算“有用”的。比如在高等学府里,现在的学子提的问题跟过去不一样,都有指向性和目的性,功利性︰“我该怎么办?”“应该怎么选择?”“你直接告诉我一个答案?”——白岩松

身处功利浮躁的社会,有些人想要的太多,太在意“有”,去享有,去拥有,去占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正是“无”的作用,才使得“有”有了意义。无论是放松、舍得,还是厚积薄发、韬光养晦,都是一种“无”。

当我们汲汲追求“有”,也许正是应该重视“无”的时候。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彰显自我夸耀长久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馀食,剩饭;赘形,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行,同“形”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见,同“现”人们常常厌恶他们为,做释义: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文本探究企者、跨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反面论证有道者不处正面结论余食赘行比喻论证排比举例1.思考:本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写了什么内容?探究文本,理解内容启示:顺道而行,谦下守成,不可急躁冒进。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企立、跨行根源

急于求成内心焦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本质余食赘行令人厌恶有道者不处后果启示:顺道而行,谦虚知足,不可急躁冒进思考:联系历史故事,有没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教训?如:司马迁评价项羽:自矜功伐,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急功近利,也许适得其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勤勉而行的人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即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释义: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文本探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加强自我修养。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

运用对偶句和排比,增强气势,层层递进。思考:这一章的前四个分句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呢?一种观点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参见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动手去做的有所把持的状语后置状后宾前,以是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同“判”,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一筐土。累,同“蔂”,土筐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文本探究释义: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接近成功不加以干预取消独立性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稀罕,以…为贵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弥补、补救文本探究释义: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排比句,强调做事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防患于未然。凡事在初始阶段更便于控制,利于解决。事物未变未兆脆弱细微易持守易解决易消解易散失问题未出现容易解决思考:怎样理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防微杜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本章从哪几个层次说理?分别内容是什么?第一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防微杜渐第二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宏大目标必须要重视细微之处,注重积累第三层“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治)第六十四章从哪几个层次说理?分别内容是什么?第四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阐释百姓做事功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保持谨慎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强调圣人要超越尘俗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本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同时,要始终保持慎重,依靠自然规律,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去完成某件事情。从而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

使用比喻论证和排比、对偶的修辞造势,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老子》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深入思考①荀子通过“积”与“不积”的设喻与对比,强调突出积累在学习上的重要性,因为学习需要不断积累,所以“学习不可已”。②《老子》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但是现代社会,竞争是常态,你又怎么看?深入思考①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区别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和只顾谋求一己私利的“小人之争”。②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③“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依托“道”而争,即顺应规律去竞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体现,也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

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意思。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文本总结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一、论道:辩证分析“有”与“无”的联系二、修身: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三、修身: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四、治国: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章节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四章道家思想内容旨归论道修身修身治国无为

而治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排比排比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内容主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道者不处(即彰显自我,如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自知、自胜、知足、强行)。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启示有无相生顺道而行,谦下守成,不可急躁冒进。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居安思危,处盛防衰。要循序渐进,慎终如始。要循规做事,无为无执。艺术感悟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①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②善用逆向思维: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③语言凝练精妙,句句精警,显出独特魅力: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④善用比喻、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拓展延伸道

对这三家(儒释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怀瑾:《老子他说》探究:儒道思想的互补性及其现实意义不满社会现实自身修养积极进取使命责任自然天性宁静和谐超越世俗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儒道加法减法异同粮店药店

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莫言曾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

所谓“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物质之用,功名之用,富贵之用。以此观之,文学确不如科学“有用”。但如果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学,则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世界观”,科学更多是教人以“方法论”,其二者虽相互依存,但显然“世界观”更具有根本性、决定性,这是否意味着文学比之科学更为“有用”?有了高于现实的信仰,就如康德所言的“仰望星空”一样,它给生命以方向、以希望。就像苏轼,远谪黄州,政治失意,人生遇到低谷。但当他让生命融入天地自然,认识到“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