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统编版)精讲课系列精品专辑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考情分析知识坐标知识梳理与探究对点训练本节精练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分析传统选官制度与当代公务员制度、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差异,全面认识中国当前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和特征,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理解晚清科举制度废除的必然性,探究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管理制度的嬗变历程,明确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具体举措,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让学生理解中国近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渐进性、传承性、创新性,关注中西方文明间的相互借鉴。二、高考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42023

湖南·1902年顺天乡试2022河北·优贡考试天津·1897年的科举制广东·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20212020科举选官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北洋政府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南京临时政府文官考试草案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干部制度184019051912192719491978今民国新中国晚清①选官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②选官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是时代的变迁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③每项选官制度都有其积极影响也有其不足;④选官制度的建立应该符合本国的国情,体现本国特色。认识改革干部管理制度建立公务员制度三、知识坐标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破旧·立新借鉴·探索国情·特色目

录四、知识梳理与探究材料1臣窃惟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今学校未成,科举之法,未能骤废,则莫先于废八股矣。夫八股之无用,臣即业八股以窃科第者也,从其业之既久,知其害之尤深,面对未详,敢为我皇上先陈之……然后宏开校舍,教以科学,俟学校尽开,徐废科举。——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问题1:康有为奏请废八股的目的是什么?

康有为主张用什么方式培养人才?目的:培养人才,推进变法;方法:兴办学校,教授新学。1.科举之变的过程

戊戌变法时期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898维新变法清政府增加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1901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多设蒙养学堂1904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确立19051905年光绪帝下诏立停科举,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山西大学北洋大学1907两江师范学堂手绘图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之变的过程

清末新政期间1898维新变法清政府增加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1901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多设蒙养学堂1904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确立19051905年光绪帝下诏立停科举,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1898维新变法清政府增加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1901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多设蒙养学堂1904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确立19051905年光绪帝下诏立停科举,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材料2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不久,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之变的过程

问题2:结合教材,清末学堂选官、留学

毕业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意义。特点:学堂、留学教育与考试相结合;

新旧交融。意义:培养了一批更加适合社会需要的

新式人才;客观上推动了西学的

进一步传播;推动教育、选官制

度的近代化。清末新政期间问题3:废除科举制度的理由是什么?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之变的过程

材料3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理由:换取列强信任;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清末新政期间1898维新变法清政府增加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1901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多设蒙养学堂1904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确立19051905年光绪帝下诏立停科举,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1.(全国专练)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人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这些做法A.表明新政以教育改革为主B.彻底否定了吏部选官标准C.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D.颠覆了清政府的用人制度2.1906年,《考验游学毕业章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按照考试结果,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这反映了A.留学生成为官员选拔主要对象B.改革科举成为共识C.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艰难转型D.新式教育开始起步C对点训练C材料4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仕,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1864年)材料5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害曰锢智慧,其二害曰坏心术,其三害曰滋游手......可谓处存亡危急之秋,务亟图自救之术,此意是也。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然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

——严复《救亡决论》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2.科举之变因

原因:八股取士的弊端;西学的传播;洋务运动的开展;

民族危机加深,科举制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问题4:据材料和所学,分析科举制发生变化的原因?对点训练:1866年奕䜣奏请同文馆招收30岁以下的正途仕人,遭到了大学士倭仁的强烈反对:“朝廷命官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这说明清政府在人才选拔上A.倾向于学堂选官

B.受西学和洋务运动的影响C.不再注重儒家经典

D.体现“中体西用”的理念B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2.科举之变的影响

问题5:概括中国近代选官制度的变革有何特点?材料6由于变法前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八股及科举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因而在维新变法期间,变科举、废八股,改变中国传统的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成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也幻想以改革教育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从而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规定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就是对传统“中学”占统治地位的否定和挑战。通过皇帝来提倡西学,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理所当然的合理性、合法性。从此,全面学习西学成为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教育的主流,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介绍到中国。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很多知识分子从八股之学转向西学,西学的队伍得到迅速扩大。

——摘编自韩小林《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教育》特点:为挽救民族危机;为政治革新服务;

受西学传播影响;近代化趋势明显。史料7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但是这考选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1.南京临时政府的选官制度问题6:根据史料分析孙中山官员选拔的核心主张?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核心主张:建立考试制度;非经考试合格不能做官;独立设置考试院负责选官。奠定近代文官制度基础2.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考试+甄别建立标志: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袁世凯作用:促进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有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局限:女子不得参加考试保荐入职的鲁迅考试落第的郁达夫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对点训练: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在1904年的癸卯学制中,中小学阶段的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属于必修课程,且所占比重较重;1912—1913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则取消了读经讲经课;1922年的壬戊学制把修身课改为了公民课。这一课程变迁反映出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近代前期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C.近代教育适时应变

D.民主、科学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人事制度:官吏公务员公务员制度:考试法规:男子性别平等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蒋介石“所有公务员均需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称谓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戴季陶:浙江湖州人1928-1948任考试院院长对点训练: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法》规定:简任官以上的文官无须考试,一般由曾任荐任最高级三年以上者升任或从有“特殊著作”或“特殊贡献”者中选任;对于一些所谓“有特殊贡献者”也可以不通过任何考试即可由最高当权者破格提拔。该条款的实施A.体现了文官制度的开放性

B.确立了国民党政府的一党专制C.提高了文官队伍整体素质

D.易导致政府内部拉帮结派现象CP41历史纵横:【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P42历史纵横【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干部公务员1.干部制度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

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问题7:根据教材及所学知识,对比干部与公务员的区别?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演变民主革命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十八大以来根本原则:党管干部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2006年发展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1993年初步形成2005年正式形成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试开考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2.公务员制度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一)干部制度(二)公务员制度1.历程(1)建立: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2)发展:后来又建立了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3)完善:改革开放后,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废止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等。2.意义: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体制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1.确立:

2005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2.内容:

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3.特征:

报考公务员人数不断增多;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的特点;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扩大;录用过程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4)意义:

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归

纳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角度西方文官制度中国公务员制度法定范围不同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公职人员。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还包括地方各级选用标准不同西方各国在文官的选用上注重通才或专才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两官分途西方文官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政务官政治化,事务官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我国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政治原则坚持“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党中央保持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