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一
任课教师:邱翔
二0一0年九月
一、学习本课的意义
(1)专业核心课程;
(2)了解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历史;
(3)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历史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必须熟读的基础课程;
(4)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研究是从事相关历史保护规划的基础研究;
二、本课重点
1、《周礼•考工记》的内容及其解释,及其对后世都城规划的影响。
2、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脉络与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特点。
3、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尤其是都城的规划布局特征,了解隋唐时期
至宋元时期城市规划的重大转变和布局特点的不同。
4、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特点,中国古代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的特征、居住区布局
特征、商市布局发展演变的特征,以及中国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构成。
5、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手法有哪些,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
6、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各个类型,及各个时期城市发展或衰退的动因。
7、外国独占城市的特点,日据时期城市规划特点,及变化的传统城市特点,由铁路
或民族工商业发展起来的城市特征。
8、近代近代城市的工业布局、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市政及公用设施近代城
市建筑面貌、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
9、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和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规划的主要类
型。
三、本课难点
1、周礼•考工记的内容解释及都、城、廓、市、邑、城市的释义。
2、曹魏邺城、唐长安、建康、北宋开封、宋平江城、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
特点。
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和主要类型。
4、近代上海、南京、长春、青岛、大连的城市规划布局特点,近代城市规划图的分
析。
5、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脉络与工作内容。
四、本课内容结构及授课安排
1、内容结构
(1)古代篇——侧重于都城介绍和总结
(2)近代篇——侧重近代城市发展各类型介绍和案例分析
(3)现代篇——侧重各时期介绍与类型分析
2、授课安排
顺序每课内容摘要习题或实验
第一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城市
第二讲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秦汉时代的城市
第三讲三国至隋唐时代的城市作业一:对汉长
安和唐长安进
第四讲三国至隋唐时代的城市、课堂作业
行比较(5%)
第五讲宋元时代的城市
第六讲宋元时代的城市明清时代的城市
第七讲南宋博物馆、南宋御街、河坊街参观
第八讲明清时代的城市
第九讲明清时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总结
作业二:分析中
第十讲古代城市的总结
国古代城市规
划布局的特点,
第十一讲由租界发展起来的城市
占总评5%
因近代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城市
第十二讲
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
第十三讲变化中的传统城市、日本帝国主义占据的城市作业三:近代城
市规划图的分
第十四讲近代城市总结及现代城市析
第十五讲现代城市发展史
第十六讲复习总结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1、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傅崇兰,中国城市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申茨著,梅青译.幻方——中国古代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庄德林.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第一节、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
•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及狩猎业中分离出来,开始形
成了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民点,这是最初的原始社会。(约发生在中石器晚
期)
•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
于是形成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1考三年代社会形态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居住形式1实例
旧石器初期原始公社形简直石工自然采集建旗MM<=¥.\
赢赢站群济、捻■
居
旧石器中期原始公社形石器技术踊穴居巢居烹铐手三W
什13。午和]嬴巅晞1**系记养504((
居
旧石器晚期原蛤公社形精姐石工自然采集原始氏族箭落Jb^.4
-U..jtt
(15000-50000成,篇传其回有
年初居
中石器原蛤公社发细石器陶自然采集京始村落
(10000-15000展器渔猎农业
年初
新石器原始公社解陶妻、石制农业原始村落:;麦宾次、mV漫
h=士二
(5000-10000年体手工工具-pA::.
笥)我无—若
第二节、原始的居住形式
1、穴居
竖穴袋穴“上古穴居而野处”"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
夏则居槽巢”
2、巢居
如树居、干阑式建筑,实例有余姚河姆渡、浙江吴兴钱山漾
3、半穴居
西安半坡村为巢居与穴居的结合
4、地面建筑
有方形、圆形两种
•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建筑技术:木骨泥墙火烤草泥灰白石灰应用
•原始建筑平面:方形、圆形、向长方形演变
•结构:多种形式
•屋顶形式:人字形和圆锥顶
第三节、原始的居民点
原始的居民点遗址是成群的房屋和穴居的组合。范围较大,居住较密集。
三个主要特点
(1)一般位于南坡、靠近水面,有利于农业和鱼牧业,居民点大都在沿河的第
二台地上。
(2)有一定的分区:居住区、墓葬地和窑址,外围有防御性的沟壕。
(3)建筑布局有一定的规律:聚落中心是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在其周围
则环绕着小的住所。体现了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的分区
实例:
•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居民点,文化层厚达3-4米,住区中央有一
较大房子,约10米X12米,系圆角房屋,一般小屋住4-5人,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距今约6600-6400年,面积约5.5万平方米,
明显的分区,居住区是主体。外围有壕沟,100座左右房屋分为5个组群,房
屋分为小、中、大三类,平面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多为半地穴式,少为地面
式的。同时发现与居住建筑交错的窖穴。
•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的原始群落的代表。
第四节、原始时代的城市
•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就需要有城廓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城廓沟池的
性质上都是有防卫性质的。
•市、市井:有了剩余产品就需要交换,起初这种交换场所是不固定的,
后来逐渐有了固定的场所,这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
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小结
•人类最初只能过着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和巢居穴居的生活,到了新
石器时代,由于农业的发展及原始部落的聚族而居,才产生了原始固定居民点
的村落。
•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由于生产及生活得需要而产生简单的分区,一
般分为墓葬区、居住区和烧制陶器的陶窑区等,村庄布局有统一的规划,十分
注重防御,以沟壕和栏栅围护。建筑也有了一定的分工和组合,有了居住建筑
和公共建筑的区别。
•城市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与单纯防御作用的城濠墙在概念上是有
区别的。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第一节、殷周时代的城市
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社会经济进入青铜时代,农业迅速发展,畜牧业发达,手工业类型逐步增多。
奴隶和奴隶主是奴隶社会两大对立的阶级,还有一些自由民,这些在城址中有很
大的反映。
商朝和周朝的都城经常迁徙,这是由于统治者的利益纠纷及自然天灾因素等造成。
一、商都
商朝中期的商城,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城墙长约7000米,有11座城门。
城内分布有宫殿、平民住宅区、有铸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还有农业居
民点和墓葬区。
城内铭功路发现一奴隶主住宅,面积最大16.2米*7.6米,小的为5米*4.5米,
平民的房子是半地下的穴,还有处全地下的穴,可能是奴隶居住的,居室面积的大小
悬殊甚大,可以看出阶级的差别。
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是建筑技术的一大进步。夯土白灰面
对建筑室内起到美观的作用。
二、殷墟
以小屯村为中心的夯土房屋台基,是当时宫殿建筑群的遗址,沿演河两岸成带
状分布,长达5公里。未发现城墙。
王宫的基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全为地面建筑,
比商代的白灰面夯土建筑又有进步。
"茅茨土阶,四阿重屋"
房屋形状多为矩形和凹形,面积大的有40*10米,中小型的有28米X8米,朝向
为正南北,有测定水平和定向的技术,无瓦片屋顶。柱下有垫石,直径为30-60厘米的
天然鹅卵石。未发现瓦片。
城市背面、南面均发现有较大的制铜、制骨、陶器及酿造作坊等。
第二节、周代的都城
•丰京镐京:在今西安西南丰水的东西岸,农业发达,至今发现较集中的周代遗
址和窖藏的大量铜器。
•成周:在今洛阳。
•洛邑:在今洛阳西涧水东岸,遗址为十分规则的方形,城市建设体现了周礼的城
制要求。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
•前堂后室轴线对称两进四合院形式
•三朝五门及阙
瓦片出现板瓦筒瓦
护斗一斗拱的雏形
第三节、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邑: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奴隶主所住的为大邑,田野农夫所居的是小邑。
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日都,无日邑,邑日筑,都日城。
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有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
城与国:城是防御性的构筑物,城与国意义相同。
城与廓:廓比城大,城在内,廓在外,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城与市及城市:有城不一定市,市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
第四节、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
又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经途九轨,环途七轨,野途五轨”,说明道路是有一定的等级的。
"环途以为诸侯经途,野途以为都经途"
"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与日人之景,昼参
诸日中之景,夜考之北极星,以正朝夕”。
据研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但也说明周代王城规划有一定制度章法的。对后
期城市规划建设有重大影响。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
以有中轴对称布局,平面组合也很有规则,宫殿设“三门”,内有“六宫”,门有
毕门,左熟,右熟,宫有东房,西房,东序,西序,东堂,西堂。
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一节、城市建设及发展概况
1、历史背景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
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的社会
2、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铁工具的出现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城市发展概况
城市数量增加,交通要道和封建主集中的主要都城发展成繁荣的商业都会;
战争频繁,城市的防御功能重要,筑城高潮。
4、城市建筑技术方面
•夯土筑城,宫室高台建筑,宫殿建筑壮观华丽;
•瓦的发展,砖的出现;
•木结构建筑技术发展和艺术的提高;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代的重要都城
1、燕下都
•河北易县东南,现存战国最大遗址。
•城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城墙用版筑。
有手工业作坊区、居住遗址、墓葬群、窑址等遗迹。
建筑建在夯土台上,规模很大。
2、赵邯郸
•宫城在今邯郸市区东南。
•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成品字形
•宫城建筑建在基台上,几处形成一条轴线。
,宫城东北有大城。
3、齐临淄
•在今山东临淄城北,城墙目前尚有遗址,临淄是战国时最大最繁华的
都城,人口据统计在30万。
•城址形式险要,城墙宽厚高大;
•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自成体系;
•小城内南半部有手工业作坊;
•小城内为宫殿建筑和齐国庙寝所在,大城为贵族和平民所居。
4、曲阜鲁城
•不规则的横长方形,南面较直,东、西北均成圆形的弧度,
•古城共11座城门,东、西、北各三门,南面两门。城内已发现10
条主干道,东西各5条。
5、郑韩古城
•城分主城和外廓城两部分;
主城内为宫殿区及贵族居住区,居住区位于宫殿的北部,居住区北有
烧陶遗址。
外城廓内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
6.淹城
•淹国的都城,在江苏省常州市南,分为王城、内城和外城,内城、外
城外有护城河。
7.楚都
•湖北荆州北岸,城内井的遗址较多;
小结
•都城都有城和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曲阜鲁
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郑韩古城和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建在人工
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威严。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
第一节、秦汉时代社会及城市概况
1、社会背景
秦朝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度。统一了度量行。
汉朝时期,边界扩大,社会稳定,城市分布广。
东汉因战乱城市数量减少。
天人感应、五行风水、神仙思想
2、城市发展状况
•各国都城被拆毁,大量人口集中于首都咸阳。
•汉代时期城市数量达到1700多个,除长安、洛阳外,分布在关
中、三河、巴蜀、齐鲁、燕赵和南阳六个最发达的地区也名噪一时。东汉以来
长江以南的城市逐渐增多。
•在军市基础上边境城市发展起来。
第二节、秦朝都城咸阳
1、在今西安市北面,主要建于渭水以北,以后逐渐向渭南发展,秦孝公十二
年(公元前350)开始营建,作为秦都历经七世,共144年。
2、秦时大规模建造宫殿,渭南有兴乐宫,后又建信宫、阿房宫等。渭北有咸阳
宫,有六国宫殿区。
3、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商鞅首先在城内营筑冀阙,以后历代秦王
又增建了许多宫殿。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吸收了关东六国的宫殿建筑模式,在
咸阳嫄上仿建了六国的宫室,扩建了皇宫。滔滔的渭水穿流于宫殿群之间,就象是银
河亘空,十分壮观。整个咸阳城"离宫别馆,亭台楼阁,连绵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
日",各宫之间又以复道、甬道相连接,形成当时最繁华的大都市。
4、布局特点
•咸阳原先未有市,后逐渐有集中的工商区,有管理机构"市亭”,有专门的市
官,对货币收入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出售的商品还标明产地。
•居民区位于城南,对闾里进行严格的管理。
•城北宫殿区附近有手工业作坊。
•南面的终南山为皇帝的禁苑,其中尚有不少离宫。
第三节、西汉都城长安
•汉袭秦制,为巩固中央集权制建立的,由杨城廷主持西汉都城长安的
建设。
•面积36平方公里,自东汉迁都至此,隋朝被废弃。
•最盛时人口达30万
一、整体布局
•1、城墙为黄土夯筑,高12米,宽4-6米。城墙为配合地形成不规则
矩形,周长22公里,共12个城门,俗称斗城。。
•2、城中大部分为宫殿所占,除长乐宫、未央宫,其它尚有桂宫、北
宫、明光宫,占去全城的2/3面积。
•3、城南有大量礼制建筑,为皇帝祭祀专用,城外有离宫、苑囿。
二、道路系统
•城门12个,宣平门使用最为频繁;
•城内道路东西向和南北向直交;
•通向城门的均为主要街道,宽度在40-50米间;
通向城门的道路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与门道宽度大致相同
三、市肆
城内外设有集中的市,位于城西北的有东市、西市。其他据载有九市
四、居住区
•一般居住地段称闾里,有160里,有些在城外,设弹室专管,里外
有城墙,闾即为里的门。
五、其它
•城郊建有不少皇家苑囿,有不少离宫,以建章宫为最。
•长安周围有类似卫星城的陵城。
第四节、东汉都城洛阳
•建在原来周代成周的位置。
•城墙为黄土夯筑,是一座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窄而南北宽。城市共
12Do
•城中仍以宫殿为主,南北两宫占据了城墙内主要的用地,加上园林、
官府、太仓以及武库,一般市民用地范围很少。
•城门南面为祭祀建筑,包括太学在内。
•街道成方格形,东西、南北向大街各5条。
•方整的闾里,据推测约140个。
•城内还有几座皇家园林,如芳林苑,城外还有七、八座皇家苑囿,如
上林苑、昆明池。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社会经济背景及城市概况
1、社会经济背景
统一格局破坏,三国时期,建康有所发展,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南北朝时
期尤为盛行,成为城市中心的重要建筑群。
2、城市发展概况
•在长期的战争中,长安、洛阳一线的城市破坏较大,而以建业为代表
的江南城市迅速崛起,南方发展起来的城市主要有京口、山阴、江陵、襄阳等
•河西走廊相对安定,城市发展也很快,北凉、西凉迅速发展起来,平
城和统万城是北方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城市。
•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三级管理体系,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体系,南
方郡县数量增多,南北朝末期,州郡县濒于崩溃。
*
第二节、曹魏都城邺城及邺南城
•特点:明确分区、中轴对称、前朝后寝
邺南城特点:
•完全中轴对称、宫城正门多门、坊里市完全对称
第三节、北魏洛阳
•平城今大同因地域不具备发展大都市的地理条件,最终被放弃;
•在汉魏城址上改建、扩建;
•宫城分为宫城、大城和廓城,宫城以北为北宫及帝王专用园林;
•铜驼街为城市中轴线,两侧分布着重要公共建筑;
道路成不规则的方格网状;
,市:大市、小市、四通市;
•太仓:皇宫粮仓租场寿丘里金镭城
第四节、建康(建业)
•一组城市形成,包括宫城、东府城、西州城以及军事堡垒石头城、越
城,整个城市呈不规则形;
•宫城具有一定规划制度,其余具有自发性;
•主要商市在秦淮河北与雨花台之间;
•以玄武湖周边建设皇家园林;
•城内佛寺甚多。
第五节、隋唐都城长安
一、社会经济概况
•唐朝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展。
•都城长安和洛阳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规划布局、严整的坊里、市肆
制度对后代有重大影响。
•经济中心南移江淮,与政治中心分离,运河沿线出现"淮、扬、苏、
杭"四大都市,汴州、宋州、泗州也是重要商业城镇。
・边远城市有所发展,如高昌、交河故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
二、隋唐长安
地理位置:南对终南山,北临渭水,东有灌二水,城西为平原,东
北较高为龙首原。
•面积:城墙范围内面积约8300公顷多,算上大明宫约8700公顷左
右,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总人口在百万以
上,人口毛密度120人/公顷。
•由宇文恺主持规划。
1、整体布局
宫殿在城中偏北、坐北朝南,有“南面为王”的含义,宫城、皇城被外城包围,
城墙每面开三门,左祖右社。
城市布局严整,完全对称,东西对称,东西向主要道路与宫城、皇城丁字相交突出
宫殿建筑。
2、道路系统
•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14条,直角相交。
•道路宽度超出实际需要,为突出帝都的宏伟。
•坊里还有十字街和一字街。
•东市、西市有商业街。
•城市路面多为泥土,路两侧有水沟。
3、坊里
•109个坊里,坊里面积之大空前绝后;
•每个坊里象一座小城,有两个或四个坊门,夜间坊门关闭,便于管理;
一般居民只能坊里开门,只有贵族和寺庙可以朝大街开门。
4、市肆
城内有东西二市,市内有东西向和南北向街道各两条,市中有肆和行,东市集中
着为贵族官僚服务的各种商业,西市多外国商人的店铺。
5、水系和绿化
引水入城作为城市饮用水,绿地最好的是曲江池和芙蓉苑。
第六节、隋唐东都洛阳
•全城面积5300公顷,基本上呈正方形,不对称布局;
•皇城和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居高临下,南临洛河,宫城有四重城墙;
•坊里107个,形状划分规则;
•道路系统为以正对城门干道为骨架的方格网,道路宽度较长安城窄;
•三个集中的市,南市最大。
第七节、隋唐其它城市
一、扬州
•地处长江运河交汇处,商贸发达,对外港口。
•城分子城和罗城。子城为衙城,罗城为居民坊里和商市所在。
•路网为棋盘状,坊里同长安,无坊墙。
罗城内两条南北向水道是运河的一部分,两侧为码头街市,城南有大
市O
二、新绛
三、高昌
第五章宋元时代的城市
第一节社会经济背景和城市概况
1、基本概况
•经历了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朝四个时期。
•自北宋以来,讲究开垦、兴修水利,商业,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五代十国至宋朝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的城市有开封、杭州、苏州、广
州、泉州、明州、建康等。
•经济文化继续南移,南方有了进一步发展。
•少数民族国家也建立了一些城市,如辽上京、辽中京、辽南京、金中
都。
2、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
•商品交换的需求促进了集市的发展,丰富了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由于商业的发展,传统的坊市制度逐渐向街巷制度转变。
•由于火药的发明,城墙防御体系有了很城大进步,如砖石城墙、瓮城、
马面箭楼等。
•城市人口多、密度大、规模相对较大。
•宗教建筑发达,对城市面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城市布局多不规则。
运河对北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O
第二节、北宋东京(开封)
1、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郑庄公命郑那筑城,战国为大梁,汉陈留国,北周因城滨汴
水,名汴州,唐仍置汴州,五代除后唐,均在此建都。
•元朝在此设汴梁路,明清为省会城市。
2、后周世宗柴荣进行了开封的改造和建设
•主要措施有扩大城市用地、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疏浚运
河,以及制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等。
•改建计划很杰出,没有着力改善宫廷建筑,而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和生
活的要求进行改建。
3、城市平面布局
•平面形状并不方正规整,南北较长,东西较短。
•三套方城,分为内城、里城、外城三重。
•宫城居中,四面开门,
•里城:城门10个,各城门有瓮城,通御路的城门有三重,各城门正
对,其余城门有四重,各城门不正对。
•外城:水旱门共20个。
•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
4、道路及河道系统
道路:井字形方格网,其它多呈方格形,还有几条斜路;
主要干线为御街,主要有四条。
•道路宽度以御路最宽,道路宽度较长安、洛阳窄。
•四水贯都,河道较多,河道间距小。
•河道桥梁多,共有桥梁33座,其中汴河13座,蔡河11座
5、市肆与商业街
•不在限定在市内,分布在全城,商业行会集中在街巷,形成商业街。
•潘楼街、土市子一带最为繁荣,集中的市在相国寺一带。
•有夜市、晓市,城市中瓦子、酒馆甚多。
6、居住区和居民生活
•人口达110-130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人口密集,面积却只有长安的一半,建立了完整的防火制度。
•为厢房管理体制,设八厢管理80余坊,无坊墙、坊门,与长安封闭
的坊里不同。
•居民房由私人建设,建筑朝向街巷开门。
7、城市绿化和公共设施
•注重街道绿化和园林建设。
•汴京八景:金池过雨、大河涛声、州桥明月、相国霜钟、铁塔行云、
汴水秋风、隋堤烟柳、繁台春风
•园林建设:艮岳
第三节、南宋临安(杭州)
1、历史沿革
隋代运河修通后商业繁盛起来,公元509年筑城垣。五代时,修建罗城。北宋
时,城市属吴越城,南宋时,为都城,当时城市约有居民130万余人。
2、城市总体建设
•在吴越城基础上修缮,城垣形状不规则,全城13个城门,分宫城和
罗城两部分。
•宫城在城南凤凰山东,利用自然山水地形布置,宫廷规模较小,前朝
后寝。官署行政机关较分散,多利用原有建筑。
•城内河道众多,城市的运输依靠运河,仓库集中在北门。
•居住区共分八个厢,共68个坊
•商业街市繁荣,城中也有集中的市和团行。自和宁门至观前御街店铺
集中,瓦子、酒楼甚多,遍布城内,与汴州城市生活类似。
•道路系统也较为杂乱,多结合地形。
•城市风景优美,分布众多私家园林。
•宗教建筑也分布较多,如寺院、道观、庵舍等。
第四节、宋代平江府
•城市呈长方形,城墙略有屈曲,城门5个。
•主要道路成方格形,呈井字或丁字形相交。
•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向的直线,有东西三条、南北四条主
要的河道,形成"前街后河"的格局。
•衙城外筑有城墙,在城中东南,分为分六区。
居住街坊无坊墙,仅为居住管理单位。
•寺院在城市中占很大的用地,常在主要道路旁或尽端。
•私家园林甚多,形成独具风格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艺术。
•城市在原址上不断重建,这与苏州河道的格局有关。
第五节、广州泉州和宁波
1、广州
•又称"羊城、穗城、楚庭、仙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南部最大的港口城市,港口分为内港、外港。
•秦代:番禺城(任嚣城)秦汉:越城(赵陀城)
•宋朝:子城(中城)、东城、西城、燕翅城
•明清:三城合一(旧城和新城),东西翼城
•蕃坊:怀圣寺光塔、蕃塔
2、泉州
建安郡、晋安郡泉州港
•建安郡、晋安郡泉州港
•最早为子城。子城偏北有衙城,子城外罗城。
•城市是不规则形状的,城东南、城南沿晋江发展,商市主要在城东南
-+++-
O
蕃坊:外国遗址建筑
3、明州
第六节、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
辽上京辽中金元上都
第七节、元大都的规划和建设
•地理位置显赫,为军事要地。
•春秋战国时,为燕国蓟城,唐朝称幽州,五代时辽国将幽州改为南京,
为陪都,金灭辽后,改为中都。
•辽南京和金中都
一、金中都主要特点:
两套方城、井字形道路网、中轴线长达2公里、城外东北利用沼泽地建设园林宫
殿。
二、元大都的城市规划
•首先进行了地形测量和周密的总体规划。
•把万宁宫和周边的大面积湖水包进了,紧贴宫城。
•三套方城,分为外城、皇城及宫城。
•中轴对称,左祖右社,中心阁为全城的几何中心。
•官署行政机关散落在全城。
•道路以正对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棋盘式布局,因海子隔离城市,城
市道路多丁字相交。
中轴线道路宽28米,其余干道25米,胡同宽5-6米。
•引水工程浩大,排水工程设想周全,在铺设之前已做好规划。
・最繁华的商业街区集中在北侧积水潭、钟鼓楼一带,并未有设集中的
巾O
•50余个坊均无坊墙、坊门,内有小巷、胡同。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和城市发展概况
1、社会经济背景
•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农业、手工业走向全面发展,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手工业、商业取代农业
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手工业劳动分工细化,生产规模扩大,属于专业化分工
细化推进模式。农业更加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完善和发展。
•由于农业、手工业发展,地方性商业、异地商业也有较大发展。当时
社会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当时社会经济仍属封建经济的范畴。
2、明清时期城市发展概况
(1)城市人口扩大;
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好几个北京南京杭州等
(2)城市经济职能加强;
(3)区域性都市不断增加;
(4)新兴的市镇蓬勃发展,区域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3、城市建设
•规划建设和自发建设相融合,而后者的影响不断扩大。
•封建社会高度集权,加强了对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认同,各级统治中
心城市按照封建统治思想进行规划,城墙、宫殿官署、宗教文化设施强调按照
礼制建设,
•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通过
大运河加强两者的联系,大运河两岸出现了一系列工商城市。
•沿江、沿运河城市随着商业贸易逐步兴起,沿海城市由于闭关的政策
逐渐衰落。
第二节明清时期的南京城
1、两种规划特点
•龙盘虎踞一山川形式
•南北交融一文化中枢
"吴头楚尾"
・"天材地利”与“乐和礼序”一规划特色
管子春秋时期管仲的著作,在城市的形制方面,特别强调“因天材,就地利”,
主张"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认为"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
地之利”,是一种更加注重自然、因地制宜的主张。
"天材地利”-齐临淄、吴阖闾、南宋临安、南京
2、南京城布局特点
皇城及宫城布置完全继承历代都城规划而加以发展,宫城居皇城之中,
依《礼记》设三朝五门,模拟天象,依照礼制布置宫宅。南正门为午门,左祖
右社。
•应天城是现在的南京城,城墙是我国古代最坚固宏伟的城墙,
•外城从防御出发,利用天然土坡筑成。
不规则形城市的典范,城内有规则方正的宫城区及反映商业、手工业自发成长的
市肆区。
第三节、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明代的北京城具有京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围墙
•城墙位置在元大都基础上略有变动。
•皇城在京城中,包括三海及宫城,正南为承天门,左右设有太庙和社
稷坛,前为千步廊,两侧为五府六部统治机构。
•宫城设四门,用"前朝后寝”的机制,外城又称南城,位于皇城的南
部。
明清北京城特点:
•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典型双重性。一方面,作为都城,上层
建筑部分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进行布局,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
统,;另一方面,城市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灵活性;
•三重城,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中轴对称。
•道路为元大都的基础,城门正对路和中轴线大街为主路。
•居住以胡同为单位,分4城37坊。
正阳门外为主要商业区,同类商业集中。
园林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
清朝延续明朝的格制,清时期在西郊建设的“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
园林组群。
第四节、地区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
1、成都
•明朝时分皇城和府城两部分,清朝分为满城和贡院两部分;
•城市顺应河道,街道呈东北、西南走向,宫城居于皇城的正中,完全
按南北向布置;
•工商业发达,锦官城,手工业行会发达,茶楼甚多。
第五节、明清时期的军事防卫城市
1、明代军事防卫体系
•明代采用卫所的编制,每所1125人,五所为一卫;
•等级较高的为九边重镇和行都司驻地,其下为卫城以及独立的千户所,
最低层为防御城堡、城寨。
•以长城和长城的九边重镇形成北方的防御体系,并划分防区,九镇为:
辽东(驻辽阳)、蓟州、宣化、大同、山西(驻偏关)、延绥(驻榆林)、甘肃
(驻甘州)、宁夏、和固原;
九边重镇除军事防御职能外,具有较强的政治、经济职能。
2、宣化
京师的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布局类似北京,两条南北轴线,一条东西轴线;
•军事职能为主,商市的地位被张家口取代。
3、大同
•位于晋北内外长城之间,历史上为军事重镇,也是燕北地区的封建统
治中心城市。
•十字方城,钟鼓楼,城门上的高大城墙构成城市的整体轮廓。
•位于重要商路上,城市职能并未随着军事职能的失去而衰弱。
4、山海卫
•山海关位于辽西走廊,是万里长城的东部起点。
•布置了由长城、7个城堡、10大关隘和数座敌台组成的完整防御体
系,形成四个层次的防御体系。
•山海关城略呈方形,有高大坚厚的城墙和护城河,城设四门,各门均
有瓮城。
•在东西两城门外筑有东西罗城
•在城南北二公里处的长城沿线筑有南北翼城,作为驻兵以及屯放粮草、
军械之用。
•第二层次的防御体系为威远城和宁海城组成;
•第三个层次为沿长城的十大关口。
•关城开四门,城内十字形大街,中间建四孔穿心的钟鼓楼,关城东楼
即著名的"天下第一关”。
东门城楼约为抬高,为从四面都可以看到城楼的雄姿。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一般府州县城市
1、基本特征
(1)明清的城市体系分为省城、府城、州城和县城,城市的规模取决于城市的
级别,这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
(2)城市一般都建有城墙和护城河,城墙一般用砖砌,两道城墙形成瓮城,城门
上建有城楼,重要城市在瓮城上建有箭楼。有时在瓮城之外建有罗城和翼城。
(3)平原上城市内主要街道呈十字形或井字形,河网和丘陵地区城市为顺应地
形自由不规则式布局。
(4)一般商店沿街布置,住宅布置在大街小巷内,衙署、坛庙、寺观等大型建
筑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或重要地段。经济发达的城市建有书院、会馆或戏院。一般在寺
庙前有市场、设戏台,形成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水乡的城镇集市、商店、手工
业作坊主要集中在码头、桥梁、水运交叉口附近。
2、保定
•由于接近北京,是拱卫京师的重镇,小范围的中心城市;
•南北大街不正对,北大街正南建大慈阁,南大街街口有鼓楼;
•西大街商市区,南大街手工业区,西南角军事区。
3、南通
(1)历史发展:
南通是长江以北的重要经济中心,后周时期置通州,明代运河开通后,大大改善
了交通条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清后期,为区别于北京顺天府的通州,改称南通。
(2)城市概况
城为长方形,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有三座城门,东城门有二重瓮城,其余三重
瓮城,城之四角有角楼,新城南门直抵长江边,门楼称山海楼。
•城内街道分大街、街、巷道三种。大街呈丁字型,南北大街构成城市
的中轴线。
•城内有明显的分区,城东北部有文庙、学宫、寺院,是文教区,城
市北部为军事机关和仓储区,居住分布在东西大街以南和关厢地区,商业多沿
街布置,也有集中的市,西门接近通扬运河,商业发达。
2、常熟
(1)历史发展概况
•位于长江南部长江三角洲,唐武德7年迁至虞山脚下,自此城址未再
变动,明成化年间,增筑城墙,设六门,嘉庆中城墙废弃,后为防倭寇,重筑
城墙。
(2)城市概况
•城市呈圆形,西依虞山,东面平川,地势高爽,运河琴川河纵贯城内,
西侧有七条平行溪流,素有"七溪流水皆入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美誉,体现
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
(3)城市道路和布局
城内道路结合水道建设,主街多面向城门放射状布置,街巷空间布
局灵活。
•沿琴川河是城市的主轴线。
•关厢地区自身发展。南门至东门的城濠也很繁荣。
•虞山上的辛峰亭和方塔是城内的标志性建筑。
第七节、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城市
1、扬州
・扬州是一个在交通航运的重要通道上发展起来的工商业城市粮食、丝
绸的集中地,盐业、手工业发达;。
•扬州城主要分为旧城和东部靠近运河而商业兴旺起来的新区。
•文化中心,商业娱乐业发达,城市东南部为商业中心;
•旧城道路十字形,形成方格网状道路系统。新城区道路网不规则,有
斜街。
•居民由许多庭堂式组成,多成长条形。
•城内私家园林盛多,瘦西湖文昌阁文峰塔
2、平遥
•清代全国性的票号中心,城内票号、店铺众多。
•古城格局完整,保留有完整的围墙,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东西大街偏北贯通,南北门不正对,接近城市中心的南大街跨街建有
市楼。
第八节、明清时期的市镇
1、乌镇
城镇道路沿市河布置,城镇形态呈风车状,河道桥梁众多的水乡城镇
形态
2、周庄镇
•生活居住是城镇形成的主导因素,
•周庄镇已有九百年的历史,镇内河流呈井字型,镇中桥梁很多,其中
历史在四百年以上的古桥的就有八九。
•小桥流水人家是水乡的特色,在水乡几乎家家都有自家的码头。周庄
还有一景就是"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
第十节明清时期的边疆地区城市
第八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
1、按政治及行政管理意义分类
•都城(七大文明古都)
•地区性封建统治的中心城市
•一般的府州县城市
2、按城市性质职能分类
•手工业中心城市
,国内商业中心城市
•海外贸易中心城市
防卫城堡
,集镇
3、从地区地形特征及城市形态分类
•规则形:方形圆形
•不规则形:沿河城镇山城双重城多重城
4、古代城市的特殊类型
第二节、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及城址位置
1、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城市选择在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位于黄
河中下游一带。
•秦汉时期到南北朝,城市数量增多,北方汉民族南迁,南北文化交流
加深,城市分布广,大城市数目多。
•隋唐到北宋,政治军事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
在北方,供应依赖运河。
•唐末至宋元时期,海上贸易发达,沿海贸易港口城市一度繁荣起来,
主要为广州、泉州、明州、蓬莱等。
2、都城选址考虑的因素
•都城位置选择完全出于政治及军事原因;
•唐宋以来,由于都城人口多,生活供应问题很大,因而也重视经济
交通等因素;
•都城选址还与统治集团的势力范围及根据地有很大关系;
一些朝代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曾数次迁都。
都城选址一般即使选择在同一地区,也会另外择址新建,除非原址
的交通位置十分优越。
3、其它城市选址建设特征
•有少数都城市原来的交通便利的商业都会,往往在原地改建扩建,
而不另建新城;
•也有个别城市,长期在原址发展,屡次受毁后又原址重建
第三节、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古代道路以“轨”作为表示道路的等级和基本单位。道路的主要交通工具是
车。
・《考工记》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途五轨”。
一、道路功能的演化一由单存的交通功能到与商业功能的复合。
•隋唐长安城及洛阳城,道路系统规划更明显的突出道路系统的功能,道路宽
大,突出城市的中轴线,道路两旁布置坊里和集中的市,洛阳道路体系与长安相似,
道路宽度变窄。
•宋东京(开封)的城市道路和唐长安城有很大的不同,道路除了交通功能外,
还突出了商业的功能,成为城市的中心。
•唐长安城的道路有全市性的交通干道,和一般划分坊里的城市干道,在坊内
另有交通系统。
•宋东京的道路也分交通干道和商业街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道路也有明显的分工。
二、道路系统的特征
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都是通向城门的道路,城门处往往形成关厢地区。
•城市道路系统的形成及道路的分级与城市的性质规模有关,与城门的数量有
直接关系,都城每边开3门,有各三条的东西向和南北向干道,府州县城城门各开两
门,道路形成井字形的道路网,一般县城开一门,形成十字形的道路网。
•古代城市道路大部分为方格形,有完全方正规则,由棋盘式道路网,也有部
分道路并不规则。
•道路断面上人行道与御道分开,突出帝王的权威及安全防范的作用,在各个
朝代上都有体现。
•道路两侧种植绿化,两侧有排水沟,下水系统。
•水乡城镇的道路系统与河道系统形成一个互相密切配合的系统。
•道路的宽度在唐朝时期到达顶峰,后逐渐减小,以适应生活和交通的实际需
要。
第四节、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分布
•市的定义:集中交换的场所
•市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一前朝后市
•早期隶属于官商,商人有行商和坐商两种。
•早期为便于管理,设集中的市,汉长记载有九市,隋唐长安城中有东西两市,
洛阳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这种集中的市一般规模都很大,
•集中的市在中心设有管理机构。
•宋以后商市的分布突破了严格控制的集中市肆的方式,而是沿街道分布,形
成繁华的商业街。
•集市内按不同行业分成若干肆。
•早期的市以商品交换功能为主,发展到后期,功能多样化,成为市民的活动
中心,如宋朝的瓦子。
•城市中的市也有多种形式,有固定的,也有不定期举行的市集庙会等。
•商市一般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如十字街交叉口、城门口、渡口、桥口,
或者与重要的建筑如寺庙结合起来布置,如宋开封相国寺,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
•靠近道路交叉口的繁华地段形成城市商业中心
•在河道较多的水乡城镇,商市分布和河道的关系密切。
第五节、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
•古代城市居住区称闾里,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汉代长安城中闾里为一排整齐的住宅院落
•唐代实行严格管理的封闭坊里制,设坊墙及坊门,坊里面积很大。
•严格封闭的坊里制完全是统治阶层为了便于管理居民的要求建造的。
•宋代突破了严格的坊里制,通常指一定的居住地段和居民管理单位,无坊墙
和坊门。
•居住区的组成形式与气候有很大关系,居住区的大多数城市住宅是低层院落
式,北方称四合院,南方称天井。居住区由街巷组成。
•住宅的庭院中绿化较好,城市建筑的质量有很大差别,居住区的分布也与工
作地点有很大关系。
水网地区的城镇居住区的布局与河网系统由直接关系
第六节、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
•城是防御性的构筑物。
•古代版筑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墙的修筑,夯土技术也随着工具的进步而提高。
宋以后的城墙出现包砖,或用破砌。
•城门与城墙
•城墙的高与宽,与城市的大小、防御的重要性等有所不同,城墙上的垛也因
城市的等级而不同。
•汉代的城门用木拱,宋代开始门有砖拱。
•城门的多少因城市的规模及政治地位而异,都城每边开三门,北边往往开两
门,府州城每边开两门,一般县城每边开一门。
•汉长安三门并列,唐长安五门并列,宋代以后有些城设二重城或瓮城,前后
门均不正对,与道路关系也有意做成屈曲相对。南京中华门为四重瓮城。
•宋朝以后火药的发明,城墙加砖砌,筑瓮城,筑砖拱券门。城外修护城河,
城门包铁皮,等均为提高城市的防御功能。
•城门上筑有城楼,或箭楼、橹楼,也建有庙、塔、阁等建筑。
•瓮城月城翼城马面城门城楼箭楼、城垛
第七节我国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自秦汉以来,在通航河道的重要交叉口或则两条通航河道的交汇处,往往形
成较大的商业都会。如泸州、重庆武汉、九江等。
•隋唐以来,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分离,因此,漕运是统治阶级的经济命脉,
也带动了运河沿线的商业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河流地形关系:“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沿河布局的城市形态;
•沿河流平行发展两侧发展或沿河的一组城市群。
第八节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布局思想
一、城市空间布局手法
•城市布局和建筑组群运用中轴对称的手法;
•在中轴线上采用多样手法来变化空间效果;
•中国院落式建筑的特点,突出主体建筑,讲究建筑组群围合关系,并扩展到
城市的总体布局中去。
•城市中大部分为低层平房的院落式住宅,城市中宫殿、庙宇、官署衙门、城
楼城门、钟鼓楼为重要建筑,构成整体起伏变化不大的整体城市轮廓形象。
•城门往往是道路的起点,高大的城门楼也成为道路的对景,钟鼓楼一般跨道
路或主要交叉口建筑,成为城市大空间构图的焦点,
•塔在城市中是景观构成的重要因素。
•突出主要建筑物,除运用对称、轴线、对景等主要手法外,也常运用建筑色
彩和装饰。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
•新城按一定的规划制度和思想建造,体现统治阶层的意志,反映封建等级制
度的体制。
•城市规划思想与“儒学”哲学思想有关。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在城市规划思想上也有体现。
•与”阴阳、风水八卦”等观念有关。城市中关于数字的运用,也逐渐形成传
统的观念。
•关于数字的运用,也逐渐形成一种观念。
•中国古代无系统的城市规划思想,但政治制度比较健全,也有一定的规划制
度,风水、阴阳五行等思想也逐渐系统化,与城市规划结合,对城市布局影响很大
第九节、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的特点
•两类城市,一类是新建的,另一类是长期在原址改建、扩建和重建的。既一
类是为政治军事的目的而兴建的城市,另一类是由于区位、经济条件而自发形成并发
展起来的城市。
•《周礼》的城制对古代城市的一定的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中都体现出
来的。
•《周礼》的城制在汉以后的一些新建城市中日益体现出来,可见儒学日益受
到统治阶层的推崇。
•有规划的城市和自发形成的城市。
第九章中国近代城市发展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是封建型社会,经济是封建经济的范畴。鸦片战争
以后,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流入,民族资本主义也有很大的发展,城
市是社会经济的产物,原有封建社会城市发生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近代城市的分布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
•近代时期的城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第一类城市是由于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自动识别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舞蹈基础民族舞课程设计
- 课程设计展示汇报
- 2025年度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商业化应用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废弃物减量化处理弃土场租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教育培训分期支付合同6篇
- 消防器材设施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 2025年度甲乙双方关于房地产项目开发合作合同
- 设备润滑管理制度模版(2篇)
-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英文例句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及全套导学案
- 2024年国家级森林公园资源承包经营合同范本3篇
- 基于STEAM教育的小学德育创新实践研究
- 铝板幕墙监理细则
- 马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升本)学士学位考试复习题
- 人民网删除稿件帖文申请登记表
- 面审技巧及必备基本话术
- 会议记录模板
-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 浅谈当前形势下煤炭企业降本增效的对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