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标阐释时空构建1.明确明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和影响。2.了解明成祖设立内阁的缘由及作用。3.知道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缘由及特点。4.相识明清时期君主制度加强的影响。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页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1)历史缘由: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2)干脆缘由:明初,宰相胡惟庸擅权。(3)根本缘由: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阻碍皇权的高度集中。2.概况: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干脆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3.影响:秦以来始终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二、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全国政务繁多,明太祖力不从心。2.过程时期概况明太祖设置殿阁高校士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能参决政事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高校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起先参加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明宣宗内阁高校士具有票拟权明神宗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性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供应顾问的内侍机构。三、军机处的设立1.康熙帝加强皇权(1)背景: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措施:康熙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3)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最终集权于皇帝。2.雍正帝设军机处(1)最初目的:办理西北军务。(2)特点:机构简洁,有官无吏;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3)职能:跪受笔录,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心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4)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②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心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eq\a\vs4\al(微小点拨)[细微环节点拨]丞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心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逼君权,造成君相冲突,导致内乱。[图解历史]明朝内阁政治地位的演化[历史纵横](教材第17页)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法定权限,而是来自皇太后及年幼皇帝的支持。因遭到明神宗的不满,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削夺官秩。由张居正生前死后的巨大反差可知,内阁并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行政机构,其职权大小完全依最高统治者的旨意而定。[图解历史]清代中心官制示意图(军机处设置后)[辨析比较]1.丞相、内阁、军机处的区分丞相位高权重,其存在对皇权有肯定的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2.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区分议政王大臣会议是1637年皇太极创立的。最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极大,凡军国重务,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裁决,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确定皇帝不能更改。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策权,事实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识记点拨]明清政治制度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页探究主题一废丞相,设内阁[史料一]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丞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明太祖探究点一结合史料一和所学学问,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缘由和措施。提示:缘由:丞相权力过重,擅专威福。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干脆对皇帝负责。[史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高校士)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者,谯让随之矣。众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探究点二依据史料二,明朝事实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提示:机构:内阁。缘由: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生怕不合帝意。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肯定权力,不但加强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而且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与宰相制的区分如下:宰相制内阁制相同职责都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同地位法定的中心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制度赋权非法定的中心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询问机构职权参加决策,有权处理职责内事务只是协助皇帝批阅,无决策权对皇权作用制约皇权不能制约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丢失D.宦官驾驭决策权力[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宦官参政对内阁的牵制,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学问分析历史现象的实力,有利于培育其历史说明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分思路]由所学学问可知,明朝中后期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于是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养,这是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的衰落,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解除;决策权力驾驭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答案]A探究主题二军机处的设立[史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探究点一军机处最初设置的干脆缘由是什么?提示:为了处理西北军务,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史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加,即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经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探究点二据史料和所学学问,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提示: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缘由及特点(1)缘由:明清时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冲突更加尖锐困难。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明清统治者大力加强君主专制。(2)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举措。②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③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④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其次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复原。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心集权遭到减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军机处,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学问分析问题的实力,旨在培育学生的历史说明这一核心素养。[得分思路]从材料中“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A项错误,解除;材料未涉及中心与地方的关系,且清朝中心集权强化,故B项错误;当时不存在宰相一职,解除C项;军机处帮助皇帝处理政事,且为皇帝所干脆限制,标记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项正确。[答案]D一、学思之窗(教材P17)(1)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2)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原委有何利弊?提示:(1)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加决策(决断权在皇帝),二是总领行政权。因此,宰相参加国家大事的决策与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另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2)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或权臣掌权),此其弊也。二、本课测评(教材P19)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看看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提示:内阁主要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处参加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两者都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协助机构,参加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既不统领六部,也不负责地方的军政事务。两者的成立有利于皇权的加强。三、学习延长(教材P19)分析上表,体会“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进而探究这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化的关系。提示:解读上表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从秦朝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多年中,“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延绵不断”是中国历史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文明古国历史显著的不同点。中国古代中心集权制度的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随堂训练]对应学生用书第12页题组1宰相制度的废除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曾经是百官之首。废除了丞相制度的朝代是()A.汉朝 B.唐朝C.宋朝 D.明朝解析:明代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题组2内阁的出现2.如图是同学们探究课上做出的(明朝中心机构设置简表),由此可以看出()A.宰相制度已被废除B.锦衣卫仅对内阁负责C.三省六部制起先设立D.军机处失去了作用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权分六部,明成祖时设内阁,故选A项。答案:A3.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心机构相互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高校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看法,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A.内阁地位渐渐提高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心机构解析:“令高校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看法,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反映出内阁官员参政议政的权力提高,故选A项;初设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B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政治腐败,C项错误;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心机构,D项错误。答案:A4.明代皇帝在处理密疏时,既不需内阁的票拟,又不必司礼监太监代为批红,批答后也不必经过六部驳正发抄。这反映出()A.明朝处理奏折的程序混乱B.明朝皇帝用“密疏”监督官员C.明代强化君权的措施多样D.内阁充当了内侍、顾问角色解析:除了处理正常程序的奏折外,皇帝还用“密疏”监督官员,本质上体现出明代强化君权的措施多样,故选C项;明代皇帝处理密疏的措施,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加强,并非处理奏折的程序混乱,A项错误;明朝皇帝用“密疏”监督官员,但非最终目的,B项错误;内阁充当了内侍、顾问角色,但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D项错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