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室活动风险评估报告_第1页
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室活动风险评估报告_第2页
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室活动风险评估报告_第3页
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室活动风险评估报告_第4页
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室活动风险评估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室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一)种类和细菌分型大肠埃希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一般对人体无害。本菌为革兰阴性的短杆菌,其抗原结构有3种,即菌体抗原(O抗原),包膜抗原(K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O抗原是血清分型的基础,目前已发现170多种,其中一些特殊的血清型具有病原性,能引起人类腹泻,故称为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根据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抗原血清型及细菌的毒力测定可将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为5类: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E.Coli,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E.Coli,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E.Coli,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E.Coli,EHEC)和肠集聚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E.Coli,EAggEC)。(二)来源大肠埃希菌属包括多种细菌,临床上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大肠埃希氏菌(E.Coli)通称大肠杆菌,是所有哺乳动物中的正常寄生菌,一方面能结合维生素B及维生素K供机体吸收利用,另一方面能抑制腐败菌及病原菌和真菌的过度增殖,但当它们离开肠道的寄生部位,进入机体的其他部位时,能感染发病。有些菌型有致病性,引起肠道或尿路感染性疾患。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是指能使人、动物(尤其是婴儿和幼龄动物)感染及人食物中毒的一群大肠埃希菌。在自然界中,本菌分布广泛,主要的寄生场所是人和其他恒温动物的肠道中,是一类条件性致病菌。(三)传染性大肠埃希菌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主要由食入被污染的食物和水而引起,可以导致肠道外感染,如泌尿系感染、菌血症、胆囊炎、肺炎及新生儿脑膜炎等,也会造成轻微腹泻到霍乱样严重腹泻,乃致引起致死性的并发症。肠侵袭性大肠杆菌由人—人传染而致病,推测为粪—口途径感染。(四)传播途径肠道内感染以粪—口途径为主,可通过食用污染的食物、水而传播,引起食源性细菌性腹泻。人与动物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播。苍蝇,蟑螂等昆虫因其生活习性特殊,在一些细菌性腹泻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医务人员的手或污染公共物品可造成医院内感染从而引起医院内腹泻传播。多数大肠埃希菌在肠道内不致病,但如移位至肠道外的组织,则可引起感染,及肠道外感染(五)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没有交叉免疫。儿童,老年人,有免疫抑制或慢性疾病者为高危人群,并且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一些正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高危人群。另外,旅游者易发生细菌性腹泻,称为旅游者腹泻。患病后可获得免疫力,但持续时间较短。(六)潜伏期不同的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中毒,症状各不相同,潜伏期也各有长短,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中毒潜伏期较长,一般可达3-10d,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集聚黏附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中毒潜伏期一般为1-4d,短者为数小时,长者可达7d。(七)剂量-效应关系关于是否发生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不同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感染剂量各不相同,不同个体也存在差异。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的感染及程度主要与致病机制和感染剂量密切相关。(八)致病性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具有病源性,能引起人类腹泻。部分大肠埃希菌菌株与婴儿腹泻相关,并可引起成人腹泻或食物中毒的暴发。ETEC的主要毒力因子为热不稳定毒素,热稳定毒素及与致病性相关的定居因子:EPEC的主要毒力因子有菌毛、志贺杨毒素(Shiga-liketoxins,SLTs)和LEE毒力岛;EIEC在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上与志贺菌基本一致;EHEC的主要毒力因子有志贺样毒素(SLTs)、溶血素、LEE毒力岛及其他未知的毒力因素;EAggEC是一类新发现的致泻性大肠杆菌,目前已知的毒力因子有菌毛和热稳定肠毒素。(九)变异性滥用抗生素使得大肠埃希菌存在着基因突变,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十)环境中的稳定性因无芽孢,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在60℃中30min即死亡。(十一)药物敏感性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对于抗生素治疗,首选氯霉素、多粘菌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但是对于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者,应慎用抗生素,因抗生素非但不能缩短病程,反而会增加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机会。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易产生耐药性。(十二)消毒剂敏感性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易被一般化学消毒剂杀灭,常用氯进行饮水消毒。胆盐、煌绿等染料对非致病性肠杆菌科细菌有抑制作用。(十三)物理灭活在55℃中60min或60℃加热15min仍有部分细菌存活。EHEC可在7~50℃的温度中生长,其最佳生长温度为37℃.有些甚至可在pH值达到4.4和最低水活度为0.95的食物中生长。烹饪食物时,必须使食物的所有部分至少达到70℃以上时才可认为该菌被消灭。(十四)在宿主体外存活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体外抵抗力较强,在自然界中的水和土壤中能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在阴凉处的室内尘埃中可存活1个月。(十五)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凡是体内有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的病人、带菌者和家畜、家禽等都可传播本病。一些动物可成为储存宿主,较常见的可传播本病的动物有牛、鸡、羊、狗、猪等,其中以牛的带菌率最高,患病或带菌动物往往是动物来源食品污染的根源。带菌动物在其活动范围内也可通过排泄的粪便污染当地的食物、草场、水源或其他水体及场所,造成交叉污染和感染,危害极大。(十六)预防和治疗方案1.预防措施预防接种目前尚没有成熟的、可供大范围使用的疫苗。但在ETEC的免疫预防研究中,发现其菌毛抗原在自然感染和人工主动免疫中是关键抗原之一。预防原则应以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同时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对重点人群、集体单位应特别注意预防暴发和流行。不吃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牛奶、肉等动物性食品。不吃不干净的水果、蔬菜。剩余饭菜食用前要彻底加热。防止食品生熟交叉而发生污染。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食品加工、生产企业特别是餐饮业应严格保证食品加工、运输及销售的安全性。2.治疗方案排除毒物,必要时进行催吐、洗胃和导泻;对症治疗;抗生素治疗,首选氯霉素、多粘菌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二、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一)实验室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来源和危害1.感染性因子的种类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产生多种毒力因子。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和本中心实验室检测的能力范围,本实验室可能的感染性因子为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病原体本身。2.感染性因子的来源(1)食物中毒事件中采集的食物、粪便等可疑标本,日常检测的食品、水等样品。(2)样品采集和检测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实验场所。(3)实验室检验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含病原体的气溶胶。3.感染性因子可能造成的危害(1)被污染的实验器材、器皿等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2)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3)实验人员暴露后污染。(4)实验室含病原菌的气溶胶对实验室环境造成的污染。由于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主要通过肠道内感染,粪-口途径可通过食用污染的食物、水而传播,引起食源性细菌性腹泻。通过医务人员的手或污染公共物品可造成医院内感染从而引起医院内腹泻传播。虽然引起食物中毒的感染剂量要达到一定剂量才可引发疾病,但仍然存在感染的风险。(二)实验室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1.实验方法(1)主要风险点识别未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检测;使用新的或变更过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前,未经技术确认,可能存在安全风险。(2)风险控制措施尽量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检测,在使用新的或变更过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确认。2.样品采集(1)食品和水样等样品采集①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采样剪刀或镊子、密闭盛样容器等。②主要风险点识别食品和水样等样品中可能存在感染性病原体,采样人员采样不规范、盛样容器密合不严、意外破损等,可导致样品溅洒、溢出、渗漏而污染环境;同时,锐器使用不当,存在意外刺伤或划伤采样人员的风险。③风险控制措施采集容器必须防水、防漏,容器外面要包裹足量的吸收性材料,以便容器被打破或泄露时,能吸收溢出的所有液体。在使用剪子、镊子、玻璃容器等锐器时必须规范操作,做好防护,防止刺伤或划伤。(2)食物中毒事件中粪便、呕吐物、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剩余食物等采集①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PV螺旋盖采便盒(管)、玻璃试管或培养皿、采样棉签、食物盛器等。②主要风险点识别疑似食物中毒粪便、呕吐物、剩余食物、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等样品中可能存在大量感染性病原体,采集过程存在样本溅出从而形成颗粒气溶胶;工作人员采样不规范、个人防护不到位,导致环境污染和人员感染。③风险控制措施采样人员应戴手套、口罩,采样时动作轻柔,采样容器尽量使用外螺旋盖塑料管;发生污染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3)血样的采集①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一次性采血针、真空采血管、消毒棉签及一次性利器盒。②主要风险点识别血液样品可能存在不明感染性病原体,真空采血管密封盖意外脱落或采血针内残留血滴落,造成血样溅洒从而污染人员或环境;采血针头存在意外刺伤或划伤采样人员的风险。③风险控制措施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采血管,采样人员经过正规采血培训,并熟练掌握采血技巧。采血前做好个人防护(防护服、乳胶手套、口罩);认真、仔细、谨慎操作,抽血后的针头直接放入利器盒内,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或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采好血后直立于试管架中,防止倒翻;消毒棉签等污染物放入医疗废弃物专用袋中,统一进行消毒处理。3.样品的包装和运送(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真空密封采血管、外螺旋盖玻璃瓶、PV螺旋盖采样罐(管)主容器、95千帕样品运输罐、B类标本运输箱(UN2814冷藏箱)、运送车辆。(2)主要风险点识别盛样容器不坚固、密合不严,有可能存在样品溅洒、溢出、渗漏;样本运输包装不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可能导致样品的侧翻、渗漏而造成污染扩散。(3)风险控制措施盛装样品容器必须坚固,不易破碎,尽可能选用塑料制品,采样后必须检查容器的密合性。样品严格按照B类要求包装和运送。4.样品接收和前处理(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剪刀、镊子、振荡器、均质器、均质袋、离心机、生物安全柜、洁净工作台等。(2)主要风险点识别样品管理员未按实验室样品管理程序要求接收样品;样品前处理时打开感染性样本包装的动作过猛,会造成样品侧翻;对食品等固形物样品进行剪切时,操作不慎发生手剪伤;均质器均质样本时发生均质袋破裂,离心操作时离心管破裂等意外情况。(3)风险控制措施①样品接收必须在专用的区域进行,合同评审人员和收样人员严格按照《样品管理程序》(XJK/CX32)要求交接样品,不得擅自打开样品包装,收样后及时洗手。②开始检测前,对盛装感染性材料样品的容器,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缓慢打开,食品和水样必须在洁净工作室内打开,开启容器时管口不能对着操作者。③对食品等固体物样品取样,要小心使用剪刀和镊子,进尽可能鉴取食物可食部分,以防止样品均质时坚硬物质刺破均质袋,造成样液溅洒。对含有感染性的样品进行离心振荡时,必须将离心盖密封严实,并关上离心机盖。④实验室应配备应急药箱,发生手剪伤等意外事件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包扎处理。⑤当发生离心管或均质袋意外破裂、溅出时,及时对所有涉及污染的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同时,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置”章节处置。5.样本检测过程(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培养箱、水浴箱、细菌鉴定和药敏测试仪(ATB仪)、全自动快速致病菌检测仪(miniVIDAS)、定量荧光PCR仪、核酸提取仪、凝胶成像仪、生物安全柜、金属浴、振荡器、离心机及离心管、吸管和试管、移液器及吸头、接种环、培养皿等。(2)主要风险点识别①对食品、水样、粪便、呕吐物、剩余食物等样品进行的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分离鉴定、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等实验活动均涉及活菌操作,在检测过程中移液、混匀震荡、划线分离、涂片染色、离心等操作都可产生气溶胶。虽然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不通过呼吸道感染,但由于样品可能含有其他未知的病原体,因此也不应忽视。②实验过程中玻璃器材意外碎裂或渗漏、离心操作时离心管意外破裂等事故,可造成液体溅出污染设备表面或工作台面等环境,从而间接污染操作者皮肤、黏膜。通过粪—口途径食入一定量的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导致食物中毒。③提取核酸时使用的无水乙醇属易燃易爆物质,溴化乙啶具有强烈的致癌性。(3)风险控制措施①检测人员在实验前应按照二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做好自身防护措施(穿防护服、戴手套、口罩,穿不露脚趾和覆盖脚背、防滑、防渗漏的工作鞋),进行水样等样品抽滤、浓缩等操作,必须在洁净实验室内进行且动作要轻缓。下呼吸道分泌物等病理标本、涉及感染性活菌的实验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实验结束后对桌面、台面及时进行消毒处理。②必须使用移液器或吸球移取样液,旋盖和移液操作的动作要轻缓,所有吸管应用棉塞,移液头尽可能使用带滤芯的。以减少对移液器或吸球的污染。③使用直径2~3mm且完全封闭、手柄的长度小于6cm的接种环分离细菌,尽可能使用封闭式微型电加热器消毒接种环,避免在酒精灯的明火上加热从而避免感染性物质的爆溅。④尽可能以塑料器代替玻璃器皿,若必须使用玻璃器皿,则只能用实验室级玻璃(硼硅酸盐),且任何破碎或有裂纹的器皿都应丢弃。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玻璃碎片等锐器。严禁用带有注射针头的注射器吸液,更不可当吸管用。用过的锐器应直接放入利器盒,经消毒后废弃。⑤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中使用的无水乙醇属易燃易爆物质,应放置在通风柜远离热源;溴化乙啶属有毒物质需专人专管。⑥在任何可能导致潜在的传染性物质溅出的操作过程中,应保护好面部、眼睛和嘴。6.菌株使用、保存和运输(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接种针(环)、菌株保存管、生物安全柜、95千帕样品运输罐、B类标本运输箱(UN2814冷藏箱)、运送车辆。(2)主要风险点识别①保菌操作不规范、个人防护不到位、保菌磁珠管等保菌容器意外破损、磁珠掉落等会导致病原菌污染实验室环境和实验人员。②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使用和保存未按照《菌(毒)种管理规程》(XJK/CX37)要求实施管理,存在菌株被恶意使用及污染环境等生物安全隐患。③运送包装不符合生物安全要求,或运输工具无安全保障,则易造成污染扩散,甚至样本丢弃。(3)风险控制措施①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纯化及保菌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若发生保菌磁珠管等破损、磁珠掉落时,应及时对所有涉及污染的部位进行消毒处理。②肠致泄性大肠埃希氏菌标准株的使用、保存严格按照《菌(毒)种管理规程》(XJK/CX37)要求进行操作,严格实行双人双锁保管,严防菌株被恶意使用而造成生物危害。③肠致泄性大肠埃希氏菌阳性菌株的上送应严格执行B类运输包装(同样品采集),携带“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许可证”,由专车运送,并由专业人员全程护送。7.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70%~75%的酒精、施康清洗消毒液I。(2)主要风险点识别工作完毕后,若不及时对工作台面、生物安全柜进行消毒,则有可能会对下次的操作人员造成污染或感染。(3)风险控制措施工作完毕后,及时对检测所涉及的工作台面、地面和生物安全柜进行消毒,使用稀释100倍的施康清洗消毒液I擦拭,用消毒液清洁后要干燥20min以上。生物安全柜用70%~75%的酒精擦拭消毒。待实验和消毒完毕,先脱去手套,再脱去防护服,并正确用肥皂和流水洗手。8.废弃物处置(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医疗废弃物专用袋、硬质耐高压且防渗漏的垃圾桶、高压灭菌器。(2)主要风险点识别①样品采集和试验检测过程产生的感染性废弃物主要有食品、水样、粪便、呕吐物、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等样本,血液血清标本,病原菌的培养基,标本和阳性菌种及所有试验过程涉及的用品,稀释前未按照规范要求处理,导致感染或致病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②样品采集和试验检测过程产生的未被污染的损伤性废弃物,如一次性使用采血用具、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培、培养皿等,未按照要求规范处理,存在意外刺伤或划伤工作人员的隐患。(3)风险控制措施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等相关法规要求,分类收集,规范处置。所有损伤性废弃物必须放置于有警示标识的硬质、防漏、防锐器刺破的专用利器盒中;所有感染性废弃物必须放置于有警示标识的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中;使用高效消毒液浸泡或高温高压灭菌后集中处理,集中存放至中心制定的医疗废弃室,由有资质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单位上门收集,集中处置。同时,做好废弃物处置交接记录,所有相关记录应定期整理归档。(三)实验室常规活动中其他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1.电力(1)主要风险点识别断电或电压不稳,存在引发电器设备故障的隐患。断电可使运行中的生物安全柜、洁净室高效过滤器等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突然停止工作,致使实验活动被迫中断,存在感染性物质外溢,从而污染操作人员和环境的风险。(2)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由双路市电供电,并为关键仪器设备配备应急电源(UPS),避免实验室由于断电可能引发的生物安全风险,确保检测工作顺利进行。2.电气操作(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活动涉及的电气操作,包括实验室工作区内电器设备的启动、关闭、安全和维修;设备层内UPS、空调机组等电气设备的启动、关闭和维修等。这些电气操作的过程可能发生触电、电击、造成电气故障等事故。(2)预防控制措施①电器设备的设计及制造符合相关安全标准要求。实验室工作区内若有380V电源插座,需明确标识,并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②新的、改装过的或修理过的电器设备在未经专业人员(如有资质的电工)完成电气安全测试和设备符合安全要求之前,不允许使用。③电器设备使用人员接受正确操作的培训,操作方式不降低电气安全性。电器设备使用人员要定期检查设备中可能引起电气故障的破损。只有专业人员可从事电器设备和电路工作。禁止未经授权的工作。④采取措施对设备去污染,以降低维护人员被病原菌感染的风险。3.实验室给排水设施设备(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含有给排水的设施设备,包括位于工作区和洗消区的高压灭菌器和洗涤池。当水管道意外破裂、排水管道阻塞时,可能导致感染性材料溢出,有污染实验人员和环境的风险。(2)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产生的所有染菌物及器具,必须先经高压灭菌或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洗涤,洗消产生的污水集中排入中心污水池进行消毒处理,严禁直接排放。按照GB18466要求,监测总余氯、粪大肠菌群及其他致病菌。4.实验室设施设备管道(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设施设备管道穿越围护结构的部位可能造成密封不严的问题,当感染性材料溢出时,有污染环境的风险。(2)预防控制措施所有管道穿越围护结构的部位英严格密封,定期进行检查检测,避免感染性材料外溢从而污染环境。5.主要检测仪器设备(1)离心机①主要风险点识别未正确配备密闭盖离心机、密封头的真空采血管、耐压螺旋盖离心管,高速离心时可产生气溶胶扩散;离心血样时没有做好平衡,可能会发生离心管破裂、离心管盖脱落,存在血样污染离心转子和离心腔的风险。②风险控制措施实验室配备密闭盖离心机、密封头的真空采血管、耐压螺旋盖离心管;离心前做好平衡,选择正确的离心速度和离心力;规范正确操作;每次使用后做好清洁消毒和使用维护记录,定期进行功能检查,确保离心机性能正常。(2)细菌鉴定和药敏测试仪(ATB仪)、PCR仪、全自动快速致病菌检测仪(miniVIDAS)、核算提取仪、凝胶成像仪等设备。①主要风险点识别对疑似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鉴定时,要使用ATB仪、mini-VIDAS、核酸提取仪、PCR仪等仪器。如果使用时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则存在病原体溅出、渗漏而污染实验环境和人的隐患。②风险控制措施严格按ATB仪、mini-VIDAS、核酸提取仪、PCR仪等设备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和维护,每次使用完毕后对设备箱体及可能污染的实验环境进行消毒。6.生物安全设施设备(1)生物安全柜①主要风险点识别没有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维护,使生物安全柜的气溶胶防护效果明显降低,甚至消失,失去安全防护效果。设备长时间使用未及时更换HEPA过滤膜,可出现工作窗口气流速度降低或流向紊乱等功能失常状况。生物安全柜使用后未彻底消毒处理,对清洁、维护人员将会产生污染。设备长期关停,将会使部分电器元件老化从而失去正常功能。没有及时对设备移位、碰撞受损等进行性能检测等。②预防控制措施使用人员接受相关操作、维护培训,做到规范使用和维护。每月进行空气沉降菌检测,每年请有资质的服务机构对生物安全柜风速、气流、尘埃粒子数、紫外线强度等主要性能指标进行检测,确保其功能正常。一旦生物安全柜使用造成污染,应及时进行消毒。(2)高压灭菌器①主要风险点识别没有正确配备高压灭菌器,存在气溶胶污染环境的隐患;没有按照设备操作规程,甚至没有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维护,可能使高压灭菌器效果明显降低或失效,失去去污染与无害化的作用;压力锅长时间使用又不定期检测灭菌效果,对压力容器的灭菌效果无从考证,存在灭菌不彻底从而引发污染的隐患。压力锅长时间关停期间,如果不及时排干锅体水分,将会使内部器件老化从而失去正常功能。②预防控制措施选择下排式高压灭菌器,防止气溶胶污染,正确规范操作,定期维护,确保高压灭菌器性能正常,做好使用记录。压力灭菌器使用时每次监测化学指示物,监控记录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每周进行生物监测,以保证灭菌质量。(3)个人防护用品①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不提供足够数量的、符合质量要求的防护服、防护眼罩、一次性乳胶手套、口罩和覆盖足背的防滑鞋等,使用大小不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个人防护用品穿戴、脱卸的程序、方法不符合要求,均可能造成人员感染或污染环境。②风险控制措施选择正规、符合质量要求的防护用品,按照规定的程序正确使用、脱卸。(4)应急救治设施和用品①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若没有配备洗眼器、应急药箱等必要的应急设施和物品,或配备的急救用品种类不全、不合适或过期,则导致急用时无法发挥作用。②预防控制措施在实验室内正确配备洗眼器,确保功能正常。配备的75%乙醇、碘伏或其他消毒剂、创口贴等急救物品与实验活动相适应并在有效期内使用,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期维护、清理和更新。(5)消毒灭菌剂①主要风险点识别消毒剂产品无生产许可证、过期、配制方法或浓度不正确、种类选择不合理,将会导致消毒效果降低、生物灭活能力降低或对物品腐蚀性増加、对皮肤造成刺激等问题。②预防控制措施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消毒方法、消毒时间、消毒浓度(剂量)进行消毒,避免使用过期产品;消毒过程中消毒人员应做好必要的个体防护,防止发生意外。中心实验室选用70%~75%酒精和稀释10~25倍、50~100倍、200倍的施康消毒剂Ⅰ(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作为实验室常用消毒剂。7.管理体系的风险(1)主要风险点识别管理体系(包括应急预案)是否健全和完善,是否符合实际管理要求,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操作规程是否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是确保生物安全的主要因素。如果组织结构不健全、设置不合理,体系文件与实际工作不匹配,以及部门职责不清或衔接不当等,则都可能带来安全风险。

(2)预防控制措施定期开展对管理体系的评审,要特别关注风险评估程序、应急预案、检测标准操作规范(SOP)等,发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以确保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四)工作人员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1.人员数量和素质(1)人员数量①主要风险点识别人员过少会因缺少相互提示监督或因工作量增大而导致操作过程中工作失误增加,风险增加。②预防控制措施采样和检测人员的数量应与工作量相匹配,尽量有2名工作人员同时进行采样和检测工作。(2)人员结构①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检测人员的职称分布不合理,新进人员没有高资历人员带教操作,不能很好应对意外事件,风险增加。②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检测人员的年龄和资历结构应配备合理,新进人员应由高资历人员带教或监督操作。(3)职业操守①主要风险点识别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检测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若政治思想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的人员参与该项工作,则产生生物危害而危及人员安全、环境安全与社会安定的可能性较大。②预防控制措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工作责任心。2.健康管理(1)主要风险点识别健康状况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素质与免疫状态。当实验室检测相关人员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其他不适合工作的状况时,职业暴露风险增加。(2)预防控制措施建立健康申请制度,遇有呼吸道感染及其他不适工作的情况,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暂停工作;若接触物的传染性大,应戴双层手套等加强防护。3.人员资质(1)主要风险点识别检测人员不具备卫生检测相关学历教育背景,不熟悉肠致泄性大肠埃希氏菌检测方法及操作规范,未获得上岗证,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和安全。(2)预防控制措施检测人员必须是检验或相关专业毕业,经过上岗培训和在岗持续培训,持证上岗。4.生物安全培训要求(1)主要风险点识别检测人员、辅助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进修实习人员上岗前没有接受严格的生物安全,以及相关生物安全设备操作的技术培训,易造成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2)预防控制措施检测人员、辅助人员、后勤保障人员每年参加本中心组织的生物安全知识或生物安全操作技术培训、考核。上岗前熟练掌握操作生物安全仪器设备、设施操作技术,具备相关的安全防护能力。进修实习人员参与试验活动前必须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在带教老师的监督下工作。5.应急事件处理能力(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人员上岗前没有接受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职业暴露后预防等突发事件处理的培训。一旦发现意外事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早期处理和控制生物安全事件。(2)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实验室意外事故和职业性疾病报告制度》和《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中规定的要求进行应急事件的处理,强化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能力。(五)实验室非常规活动中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1.主要的实验室非常规活动(1)实验室外专业人员对实验室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检定/校准、检测验证(如主要设施设备的检测验证)和更新(如高效过滤器等的更换)等。(2)实验室后勤保障人员对实验室及公共环境的保洁、实验器材的清洗消毒。(3)实验室外人员参观实验室和上级部门对实验室的检查。(4)任何其他人员需要进入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外的行为。2.主要风险点识别(1)上述人员进入实验室从事相关活动,特别是不慎打翻、打破标本管或损坏仪器零部件等情况,可能会引起实验室感染。(2)实验室运行过程中某些人员需要进入实验室参观,存在影响实验活动正常运行或者导致相关或不相关的设施设备损坏的风险。3.预防控制措施(1)实行人员准入、登记制度。进修实习人员进入实验室从事检测活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安全和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培训。若中心实验室外专业人员和实验室后勤保障人员确需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活动,或上级部门需要进入实验室进行检查,应有检测人员陪同。进入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的各项管理规定,以确保人员和环境安全。(2)进入人员未经许可绝对不能私自动用实验室内有标志的危险品,绝不能将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拿出实验区。(3)按专业技术要求进行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时,不能私自动用其他设施设备,若导致相关或不相关的设施设备损坏时,应及时报告。(4)当需要更换HEPA过滤膜或高效过滤器时,应先对高效过滤器、HEPA过滤膜等作原位消毒后,专业人员才能进行更换。(5)为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禁止未穿防护服的人员随意进出实验室的防护区域,同时也禁止穿防护服的人员走出实验室的防护区域。(6)对实验室的设施、设备进行维修工作时,动作轻柔,避免产生气溶胶。(7)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洗手。(六)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与预防控制措施1.主要风险点识别阳性标本未明确标识,未严格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实验室活动结束后不及时对操作场所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误用标本、实验器材和设施设备等,导致人员感染和实验室环境污染,发生人员受伤或设施设备损坏等事故。2.预防控制措施(1)实行严格的人员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2)实验所用材料和试剂等必须有明确的标识。(3)阳性标本严格实施双人双锁管理,上送的阳性样本必须经中心盖章批准,采用专用包装,专业人员全程护送。(七)相关实验室已发生事故分析和从中得到启示在实验室开展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研究,就有可能发生职业暴露而导致实验室感染,主要原因是实验室人员在进行标本采集、前处理、检验、废弃物处置等工作过程中,操作不规则、个人防护不到位。目前,明确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测引起实验室人员感染的报道较少,但仍然存在隐患。三、实验室理化因素风险评估及安全防护措施(一)紫外线1.主要风险点识别洁净实验室内传递窗、生物安全柜、BSL-2实验室均使用紫外线灯进行物体表面消毒。紫外线波长为250~280nm,主要影响眼睛和皮肤,引起急性角膜炎和结膜炎、慢性白内障等眼部疾病,还可诱发皮肤癌。紫外线灯开启时,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可受到伤害。2、安全防护措施在实验室工作应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人体,特别是眼部。生物安全柜表面应张贴紫外线危害的标识,提醒实验人员小心紫外线危害。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实验人员尽量远离消毒区域。故基本可以可以规避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二)辐射1.主要风险点识别辐射源或辐射事故可以间接导致病原微生物屏障系统的破坏,增加实验人员被病原微生物感应的风险。2.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应远离辐射源,如果无法避开,则应采取物理隔离措施,防止辐射源对检测工作和人民健康产生影响。本中心实验室内部和周边建筑群均没有辐射源,所以辐射风险基本不用考虑。(三)施康清洗消毒剂Ⅰ1.主要风险点识别施康清洗剂Ⅰ属于含氯消毒剂,有效氯的含量为4.55%~5.55%,次氯酸钠为主要杀菌因子。含氯的消毒液会残留在空气中不挥发,长期使用会使人感到头疼、恶心、刺激黏膜,对于有体质过敏的人,还容易引发过敏、哮喘疾病等。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对人的呼吸道和皮肤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使人流泪、咳嗽,并刺激皮肤和黏膜,严重者可发生氯气中毒。急性中毒者出现躁动、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因窒息而死。2.安全防护措施按照使用说明,根据消毒对象不同而配制不同的稀释倍数,避免使用不必要的高浓度的消毒液,稀释和使用时戴好手套,消毒后可及时开窗通风,基本可规避消毒液对人体的危害。(四)其他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内的照明和声音(生物安全柜等)有可能因强光和噪声对人体造成伤害。2.安全防护措施对实验室的照明和声音等参数进行检测,确保合格,避免强光和噪声对人员的损害。四、实验室火灾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1.主要风险识别(1)超负荷用电,电线过长。(2)电器和电源老化、电器保养不良,例如电缆的绝缘层破旧或破坏。(3)用火不当等引发火灾。(4)仪器设备在不使用时未关闭电源。(5)使用的仪器不是专为实验室环境设计。(6)易燃、易爆品处理、保存不当。(7)不相容化学品没有正确隔离。(8)在易燃物品和蒸汽附近有能产生火花的设备。(9)通风系统不当或不充分。2.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采取以下预防控制措施避免火灾发生,保证发生火灾后能够安全撤离实验室。(1)定期检查电器插座、电线绝缘层是否完好,保证用电负荷,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进行有效区域隔离。(2)实验室配备灭火器。放置在易取的地点,摆放部位张贴灭火器标识。该灭火器用于扑灭可控制的火灾,帮助人员撤离火场:对灭火器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有效使用。(3)实验室需装设应急灯,所有出口都有黑暗中可见“紧急出口”标识;当出现紧急状况时,实验室所有出口的锁必须处于开启状态,出口设计保证不经过高危险区域就能逃脱,所有出口都能通向一个开放空间。(4)走廊、流通区域不得放置障碍物,不受人员流动和灭火设备移动的影响。(5)在实验室工作区显著位置张贴火警电话标识。实验室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包括消防器材的使用、火灾发生时的应急行动等。五、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安全防护措施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的实验室紧急状况主要包括水灾和地震等(一)水灾1.风险识别水灾可能导致实验室维护结构和设施损坏,实验室内感染性材料随水外溢。2.安全防护措施(1)在安全手册中制定《实验室紧急事件应急预案》,并对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2)实验室一旦发生水灾报警时,应立刻停止工作。首先,考虑实验室内感染性物质和人员的转移。实验室负责人、中心主任根据条件及时采取对策,第一时间联系相关消防人员。消防人员应做好防护措施,并在受过训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陪同下,进入实验室完成菌毒中和人员的安全转移工作。(二)地震1.风险识别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实验室维护结构和设施损坏,存在人员受伤和实验室感染性材料外溢的风险。2.安全防护措施实验室采取措施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保证灾害发生后能够安全撤离实验室,减少对人员和环境的影响。发生地震后,首先,设立距实验室维护结构20m范围内的封锁区。其次,对封锁区进行消毒,然后由专业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对实验内部环境边消毒边清理,清理到样品保存地点。如果保藏样品的容器没有被破坏,可把它安全转移到其他安全的实验室存放。如果保藏样品的容器已被破坏和发生外溢,应立即用可靠方法进行彻底消毒灭菌,处理现场的人需要由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估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级别,再决定是否用药及确定预防性用药方案。六、生物安全及其他紧急事件(事故)处理预案(一)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事故)处理措施(1)当生物安全柜或洁净实验室出现持续正压时,室内人员应立即停止操作,通知运行保障人员采取措施恢复负压。如果不能及时恢复和保持负压,应停止实验,按规程退出。发生此类事故或发生意外停电,造成具有传染性物质暴露潜在危险的事故和污染时,工作人员除了采取紧急措施外,立即报告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并组织对实验室进行终末消毒。(2)离心过程中离心管破裂时,应马上关闭电源,让离心机停止工作,并静止30min。然后缓慢打开离心机盖,将离心杯平稳地拿到生物安全柜中。如果发生泄漏,则用1%的次氯酸钠消毒液灌入离心杯腔体中消毒30min,然后弃去消毒液和离心管碎片,将离心杯清洗后擦干。(3)发生污染物泼溅或溢出时,立即用清洁布或吸水纸覆盖污染处,并倒上10~25倍稀释的施康消毒液,作用至少30min,方可清理全部污染物,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所有这些操作过程中都应戴手套。若发生大范围污染物扩散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事故现场。待其查清情况,确定消毒方案,并组织对实验室进行终末消毒。(二)其他紧急事件(事故)处理措施在制订的应急预案中应包括消防人员和其他紧急救助人员。应事先告知他们哪些实验室有潜在的感染性物质,让他们熟悉实验室的布局和设备。实验室人员要熟悉紧急撤离的情况及紧急撤离的路线标识。在实验室发生不可控制的火灾、水灾、爆炸或其他危险情况时,为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要进行紧急撤离。所有实验室人员须了解紧急撤离的行动计划、撤离路线和紧急撤离的集合地点,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紧急撤离演习,包括急救设备使用和采取应急措施。(三)生物安全及其他紧急事件(事故)报告和记录(1)发生生物安全及其他紧急事件时,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必须向中心主管领导和生物安全委员会报告。(2)对于生物安全事件必须进行登记,记录发生的时间、地点、详细经过及处理方法等。七、生物安全和生物安全保障风险管理(一)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依据标准风险评估所依据的数据及拟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安全操作规程等均应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或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标准等为依据。(二)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见表5-9)表5-9肠致泻性大肠埃希式菌实验室活动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序号潜在危险因素危险程度发生概率固有风险措施合理性残存风险风险可控程度1样品运输过程中容器意外侧翻、泄露、破裂造成污染中度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2样品的接收、开启及加样等常规实验活动中产生的气溶胶中度较大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3离心、加样等试验活动中意外事故造成盛装标本容器破裂、溢出瞬间产生的气溶胶中度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4检测未经灭活的样品对仪器与环境造成的污染中度较大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5标本、实验材料、设施设备等被误用的风险中度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6阳性标本被恶意使用的风险高度较小可能高度合理低风险可控7实验器材未经规范消毒造成污染中度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8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中度较大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9灭菌装置不符合要求,灭菌不彻底造成污染中度较小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10检测人员和工勤人员被锐器误伤造成职业暴露中度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11检测人员个人防护不当造成的病原微生物扩散中度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12非检测人员、进修实习等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室的不当操作中度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13水、点、火灾及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中度较小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不可控(三)风险评估人员风险评估由中心主任组织检验科、质量管理科及其他熟悉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检验相关风险的专业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并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形成的风险评估报告经中心生物安全委员会审核,请全省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征、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个人防护设备的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评估和讨论,不断修订和完善。(四)风险评估报告风险评估报告应是实验室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订安全操作规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