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百合花【教材分析】茹志娟是近代著名的女作家,她善于用简单明快的笔调描写生活中最普通的人和事,通过这些普通的人和事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在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一种清新质朴的味道,这种感觉在《百合花》中体现的尤为深刻。《百合花》完成于1958年3月,是茹志娟的代表作品,小说中描写的故事发生在1946年的中秋节,主要人物是我、小通讯员、新媳妇。全文笔触柔软细腻,构思新颖,视角独特,写出了人物的灵魂,这篇小说风格清新俊逸,于平凡中见诗情,于淡雅中显绚丽。丰富的情节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画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仿佛闻到百合花的香气。读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就好像在读诗化的散文一般,让人陶醉其中。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里,茹志娟似要把我们带入一个空气中浸润着香味,风中野菊花招摇,百合花飘洒的诗的世界。茹志娟用她那真诚细腻的笔触,绘织出一幅浪漫浓情的“百合花”图。【教学设想】《百合花》这篇小说被编入部编版高一语文新教材的第一单元,主题是“青春”。初入高一,学生的思维方式仍是以感性为主,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的引导旨在引领他们站得高一点,看问题能够更深入一点、全面一点。但是这个步子又不能迈得过大,要顺序渐进,把大问题分解开来,让学生一步步完成。否则,学生会因为畏难情绪而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素养目标】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3.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4.感受军民的深情厚谊,感受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教学重点】1.赏析作者的巧妙构思。2.赏析情节结构之巧。【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课时
两课时课型小说新授课【课前准备】(1)永远绽放的百合花——茹志鹃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百合花》等短篇集。(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之一,作为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思想。小说中的细节,也就是细微的情节,是指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细节就如人体的细胞,好的小说之所以感人肺腑,精彩的细节功不可没。一、细节描写有助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二、细节描写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细节描写能描绘作品的典型环境
四、细节描写能深化文章的主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一个跟女同志说话都会满脸是汗,衣服刮破却不肯让缝,枪筒里插菊花的小通讯员,是多么的腼腆、羞涩、执拗又热爱生活呀!可恰恰是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为了救护群众放弃了自己的性命。同样淳朴善良的新媳妇一针一线地为已经牺牲的小通讯员缝着衣服,最后将自己唯一的嫁妆,那条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了那平凡的拖毛竹的青年的脸上。何其伤感,作者又是怎样巧用心思,达到这一效果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小说《百合花》。出示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3.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汇报自学,展示自我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1.介绍作者茹志鹃(1925—1998),当代女作家。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主要作品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等。新时期以来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家务事》《一支古老的歌》等。2.写作背景《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3.展示重点词语读音撂(liào)讷(nè)憨(hān)讪(shàn)嬷(mó)砦(zhài)磕(kē)瞅(chǒu)拗(niù)虔(qián)髻(jì)忸怩(niŭní)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张皇:恐慌,慌张。讷讷:形容说话迟钝。憨憨:傻气,难为情。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虔诚:恭敬而有诚意。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的样子。学习任务一解析结构之美。同学们,首先我们认真倾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文章的美,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1.文章的情节。开端→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发展→新媳妇借给我们被子。高潮→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结局→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2.我会找出能够提示结构层次的语句,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23):写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第二部分(24—45):写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第三部分(46—60):写通讯员为了保护担架员壮烈牺牲,新媳妇怀着崇敬、歉疚的心情给他缝衣服。第四部分(61-62):写新媳妇执意将自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的身上入殓。学习任务二感受朗诵之美同学们,优美的文章需要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深入体会,现在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然后结合课文的旁批对描写小桃树的语句进行圈点勾画,然后自主探究下面问题:1.“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人物。2.“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如何理解这句话?因为是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所以在包扎所照顾男伤病员,为他们擦拭身上的污泥血迹感到放不开手,但这句话真正的意图是为下文通讯员牺牲,此时新媳妇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擦拭着身子作了一个铺垫。3.“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句话写出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崇敬、歉疚、难过的心情。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前后的变化,写出了她对为百姓捐躯的通讯员的崇敬,更加展示其善良、纯真、高洁的品质。4.课文中几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课文中先后四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着特殊的作用。第一次是在“我”和通讯员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出门时,通讯员由于“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在门钩上,在肩膀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结果“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这一细节,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第二次出现作铺垫。第二次是当通讯员回部队时,“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的”。这一细节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部队时乐观的情绪。第三次是在通讯员临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那块门板上,“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第四次是在作品的倒数第四段,“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有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破洞。”这一细节不仅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是要把这和通过那细密的针脚注入英雄穿的衣服里,使新媳妇的感情得到一次升华。5.结尾对百合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百合花为象征,赞颂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6.课文以象征纯洁感情的“百合花”为题目,有什么寓意?“百合花”是小说主人公新媳妇的嫁妆(新被子)上的图案,也是新媳妇纯真、高洁的优美品格的象征,更是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的斗争生活中的“一朵浪花”,它情态淡雅、气味芬芳。作者以此为题,不但会让读者联想到新媳妇那美丽纯洁的心灵,也能让人体味到小说含蓄的主题及“清新、俊逸”的风格。学习任务三欣赏形象之美“我”的形象。小说以“我”为视点,娓娓动听地叙述故事,找出文章中表现“我”心理活动变化的词语,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明确(1)生气→兴趣→着恼→亲热→爱上→后悔→心跳→强忍着泪水→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2)好处:①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并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如第11段写“我”对故乡竹海的联想,写得非常富有诗情画意,这样写,一方面点明了小通讯员性格形成的原因,即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才孕育了小通讯员这样心灵美好,品质纯朴高尚的英雄,景物美与人物美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也抒发了“我”对故乡的无比热爱之情,推动了“我”的感情发展,即由先前的生气,到发生兴趣和“亲热”起来。②这样写,大大扩展了作品的容量,表现了战士之间那种百合花一样纯洁无邪、高尚动人的情感,即人性的美,加强了作品的抒情色彩,增强了作品感人的艺术力量。③同时还更有利于运用顺叙、倒叙、插叙等多种方式,使小说结构严谨清晰,又张弛有度,富于节奏感。请简要分析小通讯员的形象特点。明确①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可以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②从他的腼腆羞涩,可以看出他的朴实、纯洁;③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可以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④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可以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新媳妇是怎样一个人?前后有何变化?明确(1)①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紧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②善良纯朴的农村妇。如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2)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第一件事:对于那一条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她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她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到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的淳朴、善良,她对解放军的热爱。第二课时学习任务四体会写作之美1.探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2.小说中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有几处?加以分析,概括细节描写的作用。(1)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2)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第二次是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两个干硬的馒头。睹物思人,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3)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4)新媳妇的百合花新被这一细节描写,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明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3.写作特点分析(1)选材上善于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表现主题本文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富有诗意的描写。精心和细致描绘虽然平凡但就只有特征性的生活画面来提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2)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刻画了小通讯员动的形象。(3)对比手法富有诗意。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做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4)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文章两次描写通讯员枪头上装饰的树枝和野菊花。这前后呼应的两笔,不仅使情节前后照应,更表现出通讯员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天真质朴的心灵以及临近战斗仍然从容不迫的性格特点。学习任务五品悟语言之美。“在家时你干什么?”“帮人拖毛竹。”“你多大了?”“十九。”“参加革命几年了?”“一年。”“你怎么参加革命的?”“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我”与小通讯员的这段对话看似普通,却意蕴丰厚,你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什么内涵?明确这段话介绍了小通讯员的出身、年龄、身世,又揭示了他舍己救人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帮”和“跟”字,前者点出了小通讯员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境况,后者则表现了他的思想觉悟和自觉的革命要求。2.“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如何理解这两句话?明确因为“她”是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所以在包扎所照顾男伤病员,为他们擦拭身上的污泥血迹会感到羞涩,放不开手,但这句话真正的意图是为下文通讯员牺牲,此时新媳妇“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做铺垫。3.在谈到借被子被拒时,小通讯员说:“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如何理解这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表达了小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不满,也为下文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了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在女同志面前羞怯、不善言辞的窘态。4.“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如何理解这几句话?明确由上文知道一个×营的通讯员负了伤被送到包扎所,“我”马上想到了“我”的同乡,“我”很担心他,所以“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想知道通讯员“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最后一句“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其实暗示了“我”对那个通讯员的关心、牵挂、惦念。学习任务六探究延伸拓展之美小说作为一种时空艺术,环境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驰骋的舞台,并对情节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环境描写的根本目的就是营造出故事发展所需要的氛围,衬托出人物特点,究其本质,一切都是为服务人物设计的。1.《百合花》中写“我”对故乡竹海的联想有什么作用?这种联想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某个特点,或支持细节,从而升华主题。明确故乡竹海写得富有诗情画意,这样写,一方面点明了小通讯员性格形成的原因,即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才孕育了小通讯员这样心灵美好品质纯朴高尚的英雄,景物美与人物美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也抒发了“我”对故乡的无比热爱之情,推动了“我”的感情发展,即由先前的生气,到发生兴趣和“亲热”起来。这样写,大大扩展了作品的容量,表现了战士之间那种百合花一样纯洁无邪高尚动人的情感,即人性的美,加强了作品的抒情色彩,增强了作品感人的艺术力量。2.参照下列作文题目,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开头,达到创设意境、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的目的。①题目:令我后悔的一件事开头:②题目:美好的回忆开头:明确①(示例)天空阴阴的,仿佛要压下来,杨柳耷拉着枝条,连小鸟儿也不叫了,整个世界显得一片阴沉,一片压抑,总让人觉得会有什么糟糕的事发生。果然,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发生了。②(示例)楼下的桂花开了,一朵朵像一个个害羞的小精灵,香气勾着我的鼻子,也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啊!我忘不了那美好的一天。【作业布置】三年的初中生活已经过去了,回首这段美好的时光,每个人都会有许多有趣的和动情的事涌上心头,请撷取一两个片断,写出人情美或者人性美的主题来。【课堂小结】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板书设计】百合花茹志鹃百合花:清丽纯洁高雅小通讯员:腼腆淳朴勇敢热爱生活关心同志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主题:人性美性格美教学手记:从人物设置及人物关系结构来看,“军民鱼水深情”固可看作《百合花》主题的一个分支,但从人物个性及其联系性的角度来看,这一概述具有局限性。作者倾力塑造的三个人物形象各具魅力,美的情境才是读者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小说人物与主题之间达成了一种共生效应,三个美好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示的是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教师应从这一角度着重分析。附课文赏读(一)关于《百合花》中新媳妇的人性美与人情美《百合花》是我国现代作家茹志鹃的著名短篇小说,收录于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期盼”专题;小说塑造了小通讯员、新媳妇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我”的娓娓叙说中表现出主人公的人性美与人情美。而对新媳妇的人性美人情美的品析是文本的重点与难点,值得我们细读与分析,并“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人们遭遇到意料之外的事件后,那种突发性往往会改变人们的认知、判断、态度,在经过自我思考与分析后,使之改变自己的心理角色。而新媳妇在对待小通讯员的前后态度变化中,她的自我也经历了心理角色的成功转变,由“因为我是新媳妇,所以……”(被动)到“虽然我是新媳妇,但是……”(主动)的积极心理暗示,让她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体现得更加熠熠生辉。
一、因为我是新媳妇,所以我对是否出借被子有点犹豫矛盾
一开始,新媳妇牢记自己的身份或角色,因此在“是否出借新被子”这个问题上有点纠结,有点犹豫,有点不舍,有点矛盾。她的心理历程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新被子,借还是不借?这是个问题。”——因为我是个结婚才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我唯一的嫁妆,我要不要出借还要容我考虑一下;这也属于人之常情,无关觉悟的高低。
2.“这个问题,最好与丈夫商量一下”——因为我是个新媳妇,丈夫又不在家,面对我们结婚用的被子(共同财产),我如果出借了,丈夫回来,会不会怪我,因此我犹豫了。我想丈夫基本会是同意的(丈夫在文本没出现,身份可能是战士或者是如乡干部那般为支援前线而忙碌的群众,结婚三天就离开家离开了新婚妻子,看起来觉悟也不会低的),但我还是有点犹豫,最好听听他的意见,但他现在不在。
3.“男女授受不亲”——因为我是新媳妇,而你是毛头小伙子,我把自己盖的新被子借给你,别人知道了会怎么说,你让我怎么说得清?所以我犹豫了,我很矛盾。其实,你走后我就后悔了,也就想通啦。所以,后来那位大姐来借被子,我就愿意借了,我一点也不犹豫了。
4.“我就气气你,谁让你不会说话”——我是新媳妇,我是个爱笑的新媳妇,谁让你借被子时那么严肃,那么不会说话;我就与你开了几句玩笑,你就被我气走了,实在有趣。你看,那位大姐说话的语气多温和,我们听了心里就舒服,所以,我心甘情愿借给她;小同志,不是我“死封建”,而是你自己太执拗。
因此,我们要理解她的角色,因为她是新媳妇,她有难处,有矛盾心理,但她也有愧疚与后悔,因为看到小通讯员转身就走时一不小心将“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不过,这也为她后来在伤员中马上认出他来,埋下了伏笔。
二、因为我是新媳妇,所以我对给陌生男人擦身感到害羞
因为她是个新媳妇,更是个长在封建意识浓厚的农村的妇女,难免受到旧思想教育的影响与熏陶,但她们支援前线为革命部队做事的热情不会受到影响;当然,要她给伤员们“拭脸洗手”,能吃的喂他们饭吃,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的衣裳”,这些都没什么问题,可是,有些伤员“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泥血浆”,她就有点害怕害羞了,因为从小父母教育她们,与陌生男人话也要少说,手也不能随便握,现在要擦身,真的做不到。别说她这个新媳妇了,就是年纪较大的村里的老姐姐们也不行啊,他们也是“又羞又怕”,放不开手脚,这主要是她们心里有疙瘩没解开。因此,大家抢着去烧锅。后来,还是“我”这位大姐反复与她做思想工作,因为讲得多了,她也觉得不太意思了,于是“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下手,也许这样可以不直接接触到男士兵的身体。我们应该能够理解,因为她是新媳妇,她的思想还不够开放,因此,在这件事上,她很犹豫,更害羞。
三、虽然我是新媳妇,但是我有责任让英雄体面地离去
虽然小通讯员不会说话,但他来借被子没有错,更何况,她是有意气他,“他可受我气了”!她觉得对不起他,所以,她一來包扎所,就想找他,想当面向他道个歉,可是那个“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感到很内疚,而且,这种愧疚将变成永远的遗憾了,因为小通讯员牺牲了;这也为新媳妇心理角色的转变作了铺垫。
前方战事很紧张,有伤员不断下来,新媳妇“啊”了一声,显然,她很惊讶,因为她看到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色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挂在那里”,这可以证明这个伤员就是小通讯员了。后来她又听躺在担架上的伤员说了小通讯员“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手榴弹上了,他就这样为了救战友的命,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听完故事,新媳妇又“啊”的一声,显然,她被他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与震撼了,她的愧疚越加严重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新媳妇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震荡,她把刚才的忸怩与害羞转化为对英雄的崇敬与热爱,她的心理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她不再忸怩,不再害羞,不再被动;她可能会说,我虽然是新媳妇,是个女人,但我首先是个人,是个有感情的人。面对她的“同志弟”为了救战友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她还会犹豫、害羞吗?——不会!而且,要马上行动起来。于是,只见“新媳妇已经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当“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身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线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在诊断后知道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了,说“不用打针了”,也意味着不用再缝衣服了;而她像什么也没看到,什么也没听见,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提醒她“不要缝了”,但她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线地缝……文本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此时她那种悲痛的心情,她将自己的愧疚与遗憾一针一针地缝上,将她对他的特殊情感一线一线的串起来。显然,她那动作不是多余的,而将那复杂的心理全寄托在那一针一线中了。我们知道,古有母亲“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今有新媳妇“最后密密缝,千言万语在其中”,相信小通讯员必会知道姐姐的心意,原谅姐姐让他受的气。
四、虽然我是新媳妇,但是我愿意用百合花被陪伴小兄弟
如果说新媳妇为小通讯员擦身与缝衣,将小说情节推向了一个高潮,那么,她把自己的新被子垫在棺材里盖在他身上就是又一个高潮,是高潮中的高潮;这举动出乎许多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你想想,这么个害羞的小通讯员能够做出保护同志牺牲自己的壮举,那么,新媳妇她为何不能转变自己的思想,为他擦身缝衣,甚至把新被子送给他。而且,几乎没有半点犹豫,充满真情。你看,“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里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恨恨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这时的新媳妇似乎一点儿也不近情理,但动作却很坚决,也不管别人怎么看,因为她认为这是值得自己做的事,而且必须要这么做,才对得起小通讯员,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因此,当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时,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是我的——”;是啊,既然是她的,是她的嫁妆,她就有做主的权利。棺材里躺着的不单是一个普通战士,还是一个舍己为人的英雄,乃至是为人民的幸福牺牲自己生命的千千万万战士的化身。她的行动是老百姓对人民英雄热爱的集中体现,因为百合花“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花”,而绣着百合花的被子象征了民众对伟大军人的一片温暖的心意,一份浓烈的情意;这样的被子盖在小通讯员身上,不但体现了纯洁的姐弟深情,更体现了浓厚的军民情。显然,她将自己唯一的嫁妆作为礼物献给了最可爱的战士,献给了伟大的英雄;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救了同志的生命,那么她还有什么理由不舍得自己的被子?
总之,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情感变化是在她完成心理角色转变中一步步完成的。她在“不愿借被—愿借被;不愿擦身—主动擦身、缝衣;别人拿掉被子—主动盖上被子”的行为中逐步走向成熟,又从“愧疚—惊讶—崇敬—亲人般的爱”的心理变化中逐渐升华了自己的情感。这是一种不是爱情的特殊情爱,或者说演绎的是一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新媳妇在心理角色的转变中充满了人性美与人情美。(二)关于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
凡读过当代女作家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的读者,都会被小说中生动的故事情节深深的打动。我想,打动读者心灵的除了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位主人公——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那种朴实、善良而又纯真高尚的品质,还有的就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所产生的效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细针密线似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描写对象作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绘,它是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推动事件发展、表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最小的组成单位。由于它“细小”,所以看起来好像是作者行文中不经意的信手泼墨,但细细品读,就会感受到作者含不尽之意,见于描写之外,正如古人所说:“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百合花》中的几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这种效果。
一.借“伪装”,刻画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人物形象的鲜明,主要靠性格特征刻画的突出,而性格特征又离不开典型细节的运用。宋代大学者王安石说过:“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典型细节运用得当,能起到以一当十、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物形象顿放异彩,充分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心理状态和本质特征。在《百合花》小说中,作者用她那细腻的笔触,曾二次写到小通讯员步枪筒里的“伪装”,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本质特征,起到了鲜明的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是在去包扎所的路上,“我”看见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是装饰点缀。”第二次是“我”目送他走远了,“看见他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看似信笔写来的几句,却把小通讯员那纯朴、自然的情趣表现了出来。在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候,在紧张的战斗间歇,这个小战士还有心思把伪装作为装饰,在枪筒上插上树枝和野菊,这种行为表面上是“我”随意看到的,或者还显出这个小战士的天真、孩子气或是涉世不深,实际上这些描写正体现了小通讯员的青春活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对枪筒上的树枝和菊花的描写,作者安排得非常巧妙和自然。“初看时不一定感受到它的分量”(茅盾语),但由于作者描写得逼真,寥寥几笔,就在读者面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我”站在路边,目送着小通讯员轻松、愉快地返回团部,肩上“枪筒上的树枝和菊花在他耳边一颠一颠的”,小通讯员的纯朴、天真、活泼的形象“就嵌在读者的脑子里了,描写的细节虽小,但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精神世界”(茅盾语)。而随着后来小通讯员为抢救担架队员而壮烈牺牲,这幅画面又会重新浮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的崇高行为感人至深,使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写“馒头”,揭示人物的善良品质,表达“我”对小通讯员的思念之情,引起读者共鸣。
在《百合花》中,作者还似有意无意地写到小通讯员为“我”开饭的“二个馒头”。其实,馒头虽小,但作者蕴寓其中的深刻意义和感情却令人咀嚼、回味。
第一次是在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的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二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的石头上,对我说:‘给你开饭啦。’”这个小通讯员,虽然自己还是个孩子,但是,革命队伍的熏陶,培养了他体贴、关心他人的好品德。当他由自己而想到“我”忙到下午还没吃午饭,便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午饭送给战友,自己空着肚子,但却很轻松愉快,“脚不点地地走了”。“我拿着这二个馒头,望着他远去的身影,想着他的憨厚、善良、朴实,心里是热乎乎的,充满了感激,从心底更加喜爱这个小老乡”,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对这个小通讯员的喜爱之情,从而为下文失去这么好的战友而悲痛蓄势。
第二次当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还一针一线的为缝补衣肩上的破洞,“我”实在忍受不了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的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二个干硬的馒头……”如果说第一次写这二个馒头,是为了表现小通讯员的细心和关心他人的品质,那么,第二次出现则更使“我”睹物思人,勾起“我”对小通讯员的深切思念,想起他的羞涩、憨厚,想起他的天真、活泼,想起他的善良、体贴。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在于好像是无意碰到,其实是有意描写,且字里行间虽没有一字来直接描述自已的感情,但通过这“饱含着战友之情”的二个馒头,深切表达了“我”痛失战友的内心悲痛之情,“立片言而居要”,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可见,准确地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恰如其分地进行描写,正如“馒头”细节中有行动、有语言、有情状的描写,就能鲜活人物形象,昭示人物思想品质,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写“衣肩上的破洞”,照应故事情节的前后发展,渲染气氛,牵动着读者的心。
细节和情节的关系极为密切,细节是情节的“最小组成单位”。当某一典型细节成为情节的艺术中心,在作品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互联网企业人才代理招聘服务合同模板
- 科技企业的网络防御深入解析信息安全技术
- 磁头产品售后服务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 教师个人实习工作计划
- 医学毕业实习个人总结
-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案例
- 出纳人员个人工作计划
- 高三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 科技企业的创新驱动与市场响应策略
- 2025年金属切削机床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度企业安全生产与环保管理服务协议范本3篇
- 2025-2030年中国巧克力产品市场需求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4年02月北京2024年中信银行北京分行社会招考(0226)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社会服务机构》课件
- 2025年研究生考试考研法律硕士专业基础(法学397)试题及解答参考
- 《消费者行为分析》全套课件
- 焊接与热切割作业实操培训
- 《学习地图》课件
- 《地区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应用功能规范》
- 框架借款协议书(2篇)
- 物业防恐防暴演练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