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_第1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_第2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_第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_第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政治(政治与法治、哲学)(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6页。2.请将答案用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3.答题前,请将答题纸密封线外侧的栏目填写清楚。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完成这三件大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我们在新时代取得历史性胜利的根本保证是()A.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B.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C.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A: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这三件大事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完成的,可见我们在新时代取得历史性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A正确。BCD: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都是我们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保证,BCD错误。故本题选A。2.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①为中国人民谋幸福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③推翻封建专制政治④为中华民族谋复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①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①④符合题意。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是对共产党员的要求,②不符合题意。③:推翻封建专制政治在我国由辛亥革命完成,这不是党的初心和使命,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3.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这是因为,在我国()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②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④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①②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这是因为,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③选项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形成,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故③不合题意;④不合题意,“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不是题中所述原因。故选A。4.过去五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182个监督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检查30件法律和决定实施情况,开展11次专题询问、33项专题调研;2282件代表议案、43750件代表建议已全部办理完毕,代表对议案建议办理工作满意度达到98%。这表明()①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②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质询权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民主集中制④全国人大常委会积极落实监察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①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182个监督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检查30件法律和决定实施情况,开展11次专题询问、33项专题调研,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2282件代表议案、43750件代表建议已全部办理完毕,代表对议案建议办理工作满意度达到98%,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民主集中制,①③符合题意。②:人大代表行使行使质询权,②说法错误。④:全国人大常委会积极落实监督权,国家监察委员会行使监察权,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5.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下列做法中,属于合法宗教活动的是()A.孙某在中小学散发宣扬宗教的传单B.张某在寺庙向香客传播无神论思想C.王某每天在家中供奉佛像念经跪拜D.李某假借宗教的名义骗取他人财物【答案】C【解析】【详解】AB:根据我国宗教政策,不得在公共场所宣传宗教,也不得在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AB排除。C:在自己家中或宗教场所进行宗教活动是合法行为,C正确。D:假借宗教的名义骗取他人财物是违法行为,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6.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领头雁”得配强。2022年5月,全国49.1万个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组织(以下简称“两委”)顺利完成换届。对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①全体村民行使“两委”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选出担当作为好班子有利于加强乡村治理③换届中发挥监督作用的机构是村务监督委员会④乡村治理的事务都靠当选的村干部去实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②③:乡村要振兴,“领头雁”得配强,这说明选出担当作为好班子有利于加强乡村治理;2022年5月,全国49.1万个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组织(以下简称“两委”)顺利完成换届,在换届中发挥监督作用的机构是村务监督委员会,②③符合题意。①:两委”即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一个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一个是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是由全体年满18周岁且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选出,村民不能选举产生村党支部,①说法错误。④: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直接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提教育和自我监督,“乡村治理的事务都靠当选的村干部去实施”表述不准确,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7.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下列措施中属于法治政府履行职能的是()①2023年3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②2023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司法赔偿案件案由的规定》③2023年4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反间谍法④2023年5月,公安部部署推进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①: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行政机关,能履行政府职能,①符合题意。②:最高人民法院是司法机关,不能履行政府职能,②不符合题意。③: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不能履行政府职能,③不符合题意。④:公安部是国家行政机关,能履行政府职能,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8.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立足实际、广纳群言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河北省反家庭暴力条例》,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反家庭暴力工作中各方的职责,细化了家庭暴力预防、处置和救助措施,为河北省反家庭暴力工作提供坚强法治保障。这一地方法规的制定()①使河北省反家庭暴力工作更具可操作性②明确了法治政府建设的方向和职责③是依法治国理念在河北的生动实践④是公开公正、严格执法的成功典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①:《河北省反家庭暴力条例》的制定,使反家庭暴力工作有法可依,进一步明确了各方的职责,细化了措施,更具可操作性,①符合题意。②: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河北省人大常委会行使制定这一地方法规,明确了反家庭暴力工作中各方的职责,而不是明确法治政府建设的方向和职责,②不符合题意。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之一,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广纳群言制定这一地方法规,体现了依法治国的理念,③符合题意。④:这一地方法规的制定是科学立法的体现,不是严格执法的表现,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9.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尊重自然有利于在改造自然中创新规律②自然界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③保护自然是由“绿色”发展理念决定的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新规律,①错误。②:自然界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规律,②正确。③:“绿色”发展理念对保护自然有重大影响,但不是决定,③错误。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重要前提,我们应自觉保护自然环境,呵护美好家园,④正确。故本题选D。10.下列说法依次体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的是()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②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③死生有命,富贵在天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⑤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①⑤ D.②⑤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强调的是要重视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故①不符合题意。②:“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强调的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具有第一性,排第一位,故②符合题意。③:“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强调的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故③不符合题意。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是规律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排第三位,故④符合题意。⑤:“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强调的是运动,世界上不存在绝对静止的事物,排第二位,故⑤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中国与世界共同利益、全人类前途命运出发,强调我们要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辩证法的角度需要我国()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B.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C.立足关键部分,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D.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群众路线【答案】B【解析】【详解】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唯物论角度,A不符合题意。B:从中国与世界共同利益、全人类前途命运出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辩证法的角度需要我国树立全局观念,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B符合题意。C:立足整体,不是立足“关键部分”,C说法错误。D:“坚持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角度,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2.2023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指出,“要继续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持积极稳妥、稳中求进,控增量和疏存量相结合”;“继续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真正实现1+1+1>3的效果”。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②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③解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④认识事物要采用综合的思维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③:要继续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这强调的是要抓住主要矛盾,未涉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①错误,③符合题意。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②错误。④: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真正实现1+1+1>3的效果,说明认识事物要采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达到整体最优,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3.下列选项与“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所蕴含哲理一致的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C.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D.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答案】A【解析】【详解】“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意思是: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这句话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如果要想认识事物的根本或道理的本质,就得用自己亲身的实践,去探索发现,A符合题意。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也启示我们要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B不符合题意。C:“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意思是:把士卒置于危险的境地,他们就会拼死奋战而得以存活,使士兵陷于绝望的境地,他们就会全力以赴保全性命。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不符合题意。D:“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意思是:天不会说话,可是四季交替,地不会说话,可是百物生长。这句话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4.2023年5月10日21时,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与运载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本次任务天舟六号货运飞船进行了优化改进,期间进行数次探索,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体现了()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人能够把握和利用规律③真理是实践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④人们在科学实验中可以创造本质联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①②:本次任务天舟六号货运飞船进行了优化改进,期间进行数次探索,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与运载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本次任务天舟六号货运飞船进行了优化改进,期间进行数次探索,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说明人能够把握和利用规律,①②符合题意。③: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③说法错误。④: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在科学实验中可以发现、利用而不是创造事物的本质联系,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5.“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把人民的意愿、人民的利益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与高度。这表明()①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②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③劳动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党要坚持人民立场,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①错误。②:之所以把群众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因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②正确。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③错误。④:把人民的意愿、人民的利益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与高度,可以看出党坚持人民立场,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正确。故本题选D。16.习近平主席指出:“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从乡村田野到科创前沿,从抗疫一线到建设工地,征途不已,奋斗不止,各行各业的青年用实干开创未来。”实现美好理想,从来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辛奋斗。这启示我们()①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生活目标②实现社会价值离不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③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②③: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实现美好理想,从来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辛奋斗,这启示我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②③符合题意。①: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生活目标,①说法错误。④: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但材料强调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涉及“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某校高一(1)班的同学以“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整理了我国政治生活中的素材:素材一2023年3月1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大会批准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大会进行各项决定任命和选举,通过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素材二我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素材三为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通过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的作用。这一制度显著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效性。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答案】①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依法行使其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②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力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依托村(居)委会这一群众性自治组织,积极开展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力保障基层群众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解析】【分析】背景素材:“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考点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说明类试题,要求分析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需全面考虑我国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即可。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有效信息①:素材一中大会批准各类工作报告,进行决定任命和选举,通过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可见我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根本政治制度安排。有效信息②:素材二中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可见我国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力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效信息③:素材三中通过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的作用。→可见我国通过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力保障基层群众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修改立法法,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对新时代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大意义。立法法的修订过程2022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对立法法修正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会后共收到978条意见,社会公众就完善立法的指导思想,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推进立法公开,完善设区的市立法权限等提出了意见建议。2022年12月立法法修正草案二审稿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二次审议,并再次征求社会公众意见。2023年3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的说明。代表们审议该修正草案并表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草案。2023年3月《立法法》修正草案正式审议通过并施行。(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政治与法治》知识,谈谈如何推进科学立法。(2)立法法的修订过程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请对此加以简要说明。【答案】(1)①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②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充分发扬了民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广泛凝聚社会共识。③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应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确认和保护,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还要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权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并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2)①修改立法法,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②立法法修正草案初审和二次审议并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切实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利;全国人大听取修正草案的说明,代表们代表人民依照法定程序审议、通过立法法,保证了充分发扬民主,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③立法法的修订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式。【解析】【分析】背景素材:修改立法法考点考查:科学立法的要求、党领导立法、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等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小问1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为“谈谈如何推进科学立法”,注意作答主体为国家,需要调用《政治与法治》的有关知识,从措施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初次审议、听取意见、推进立法公开等→可联系教材“依法立法”这一知识作答,说明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应当依法开展立法工作。关键词②:再次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可联系教材“民主立法”这一知识作答,说明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关键词③:完善设区的市立法权限等提出了意见建议→可联系教材“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这一知识作答,说明立法要根据现实和国家治理需求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小问2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为“请对‘立法法的修订过程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以简要说明”,需要调用《政治与法治》的有关知识,从说明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对新时代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可联系教材“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知识作答,说明党领导立法。关键词②: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可联系教材“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知识作答,说明立法充分听取人民意见,反映人民需求,维护人民权益。关键词③:初次审议、听取意见、推进立法公开→可联系教材“依法治国”这一知识作答,说明立法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辛探索总结的新道路,从“四个现代化”到“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到最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既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发展历史、新中国七十多年建设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指引。它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超越了以资本为主导的发展逻辑,超越了西方对外殖民掠夺扩张的现代化之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注入强大的正能量。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实质”的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答案】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新事物,深刻总结了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我国近代奋斗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克服了其存在的不足,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符合中国的实际,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利于促进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生态良好,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必将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析】【分析】背景素材: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考点考查:发展的实质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为“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属于原因类题型,需要调用“发展的实质”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从哲学依据和现实意义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既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发展历史、新中国七十多年建设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指引→可联系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关键词②:它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超越了以资本为主导的发展逻辑,超越了西方对外殖民掠夺扩张的现代化之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注入强大的正能量→可联系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优越性的原因。关键词③: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可联系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必将得到人民的的支持和拥护的原因。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胜利后党的建设和国家前途的冷静思考,是“进京赶考”的积极心态和精神状态。“三个务必”是基于对党所处历史方位、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党自身发展变化状况进行深刻分析作出的重大论断,是在我们党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发出的响亮号召,是对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出的新要求。这一伟大号召鼓舞和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1)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谈谈全党牢固树立“三个务必”的意义。(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简述从“两个务必”升华到“三个务必”的理论依据。【答案】(1)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三个务必”是现阶段我们党发出的伟大号召,是对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出的新要求。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改造世界,“三个务必”是符合党的建设规律的正确意识,能够正确指导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助于我们在新征程上攻克困难、夺取胜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