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综合练习(二)-2021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_第1页
现代文综合练习(二)-2021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_第2页
现代文综合练习(二)-2021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_第3页
现代文综合练习(二)-2021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_第4页
现代文综合练习(二)-2021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5现代文综合练习(二)

综合练习01

(-)现代文阅读I

(2021•江苏扬州市•仪征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确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那些精华的东西,让人不能不爱它,也无法离开它。

它是我们慈祥的老祖母,是我们睿智的老祖父,是雍容华贵的贵妇人,是风流倜傥的大诗人,是炎黄子孙

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先进文化建设之渊源,是构建和谐社会之金石。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

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

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

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

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反对暴

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

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大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

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

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

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

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

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

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土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

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佛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

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解生脱死为终报。佛教的智慧精深

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

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炼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

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

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如今,面对如此纷杂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涌现,改革开放固然带来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同时也给一些阻碍发展进程的势力提供可乘之机,而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青年人善于接受新文化,同时

也容易被不良文化所侵害,形成错误的世界观、方法论。因此,在教育中强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使学生们先做到内心世界的充实,有了民族底气,有了文化底蕴,面对各种文化的渗透,才不会迷失方向,

丧失中国人的本色。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

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动,要有仁、义、礼、

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

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于自己长辈的尊重

和对于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

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

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

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

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

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

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脱世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

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

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

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

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

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

治世良方。

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

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

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

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

和磨练面前依旧无畏。

墨家的兼爱——兼相爱,交互利

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必须积极实行墨家的主

张。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

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

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

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

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

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

实。

(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

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材料二认为庄子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最终求

得精神心灵自由,逍遥自在。

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

理想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氐硬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中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

家补充的格局。

B.道家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就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给我们留

下的宝贵财富。

D.佛家思想,其核心是“空”,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

达到解生脱死为终报。

3.下列说法中,不熊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A.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已任。

B.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

C.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练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

D.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结合材料来看,先秦儒家思想中哪些部分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

1.A

2.A

3.D

4.例证法,举例《易经》,来证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引证

法,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独特

的民族精神;喻证法,将中华传统文化比作“老祖母”“老祖父”等。

5.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追求道德完善。②胸怀宽广,要有宽恕之心。③追求高远,要以天下为己任。④

要讲究孝悌,营造和谐社会。

【分析】

I.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原文的表述是“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选项说法太过绝对。

C.“不能有任何作为”错,庄子的超然是指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不是指行动。

D.“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错,是与儒家的思想不谋而合。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错。原文的表述是“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

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并没有提及以哪个流派为主,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Ao

3.首先要明确材料一的第一个分论点,结合“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分析可知,

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D.“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支撑的是材料一的第二个分论点“中

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的能力。

(1)例证法

根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

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分析,文中举《易经》为例,

证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

(2)引证法

由“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

支撑”分析,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些独特的民族精神,为了证明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3)喻证法

第一段中“中华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慈祥的老祖母,是我们睿智的老祖父,是雍容华贵的贵妇人,是

风流倜傥的大诗人,是炎黄子孙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先进文化建设之渊源,是构建和谐社

会之金石”,用喻证法,把将中华传统文化比作“老祖母”“老祖父”“贵妇人”“大诗人”“传家宝”

等,形象地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结合”首先要有孝悌之道”可知,我们要讲究孝悌,营造和谐社会。

结合“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

礼让,尊老爱动,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分析可知,要有善良仁慈之心,追求道德

完善。

结合“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

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分析可知,既要胸怀宽广,

又要有宽恕之心;既要追求高远,又以天下为己任。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1•湖北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检到一条旧鞋带

林清玄

从前,在一个小村落里,住着一群安居乐业的人,生活在平淡安逸中度过。

村落里有一个老人,有一天,清晨六点,在路上散步,偶然看到地上有一条旧鞋带。老人弯下腰,仔

细地端详那条鞋带,心想:“这鞋带虽旧,依然完好,捡回家去,说不定哪一天用得着呀!”

老人细心轻巧地捡起鞋带,放进自己的裤袋里。老人的动作,被远远路过的一位老朋友看见了,他看

见老人弯腰端详的样子和把东西塞进裤袋的动作,就判定了:老人一定是捡到钱了,而且为数不少,才会

那样小心翼翼。

他走到老人面前,不怀好意地问:“老王,你是不是捡到钱了?要请客啊!”

“没有哇!我捡到了一条旧鞋带!”老王立刻把刚刚捡到的旧鞋带掏出来给朋友看:“呐!就是这一

条。”

“你不必骗我了,我又不是真要你请客,你只要老实告诉我捡到钱就好了。”

“我没有骗你,我真的捡到一条鞋带。老李,如果我真的捡到钱,一定会请你吃饭,你一向知道我不

是小气的人。”

“你以前是不是小气,我不管!但现在捡到钱不肯告诉我,就是小气!”

两人于是站到街上吵了起来,老王说得愈是认真,老李愈是不肯相信。最后两人愈吵愈凶,弄得不欢

而散。

第二天,老王捡到钱的事就在街上传开了。

“老王在路上检到一大笔钱,却坚称是捡到一条鞋带。”

“笑死人了!这年头,谁会在路上捡一条旧鞋带呢?”

“听说老王捡到钱的那一天,蹲下来左顾右盼,小心翼翼地捡起来,一定是一笔大钱啊!”“对呀!

从捡到钱的那一天开始,老王就变了一个人,疑神疑鬼、神经兮兮的。”

“更糟的是,老王以前还蛮慷慨大方,从捡钱那一天开始,变得很小气。”

“所以,我常说钱会毁掉一个人,要是捡到钱的人是我,也可能就此毁了!”

在街上,只要看到老王,本来热烈交谈的人,立刻变得沉默,看着老王:本来沉默的人,看他走过,

就交头接耳地谈论。

老王是一个性格刚毅耿直的人,不能忍受被冤枉、被误解、被扭曲。因此,每次遇到任何一个人,不

管认识不认识,就掏出旧鞋带给人看:“我捡到的就是这条鞋带!”但是,没有人相信他。

到后来,老王掏出鞋带时近乎哀求:“请你们相信我,我捡到的真的只是一条旧鞋带!”愈是急切地

哀求,愈是无人相信他。

老王真的无法再思受了,三个月后的某一天,清晨六点,在他捡到鞋带地方旁边的一棵树上,他用那

条旧鞋带上吊自杀了,树上钉着一张遗书:“那一天清晨六点,在这个地方,我真的只捡到这一条旧鞋带

消息传开了,大家都感到惋惜:

“唉呀!若真的捡到的只是旧鞋带,又何必自杀呢!真是太傻了!”“不过,用鞋带自杀,倒是第一

次听到。”

“但是,事情也不能看表相,我看老王是真的捡到钱,被谋财害命,生前被逼写下遗书。”“如果是

被谋财害命,那么老李最可疑,只有他亲眼看到老王捡到钱。”

“必然,那一定是一笔大数目呀!”

文本二:

在成功的小小说的结构中,往往把“金子般的情节”放在结尾部分,好像相声抖包袱。这样做的一个

重要目的是为了“余味”,小小说篇幅有限,只有余味可以无限。杜甫有句诗“咫尺应须论万里”,这句

话虽然说的是画,但说出一个艺术共通的道理,就是:艺术作品的篇幅总是有限,但意蕴深广却应该追求

无边无际。余味无穷,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这是所有艺术最高的境界。小小说不仅要把“余味”拿来作

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也作为小小说自己重要的特征。

——冯骏才《小小说特立独行》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从前,在一个小村落里,住着一群安居乐业的人,生活在平淡安逸中度过。”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

地点,渲染安宁祥和氛国。

B.本文运用了心理描写、动作瑞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村民评价等正面、侧面描写手法刻画出了一个勤俭

持家、小心谨慎、刚毅耿直的老王形象。

C.本文善于制造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空来形成叙事的波澜,老李对老王的质疑使得大家平静的生活微波

荡漾,大家对老王的质疑则让波澜激荡。而大家对老李的质疑最终将波澜推向高潮。

D.本文小说的语言简洁准确,惜墨如金,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这样写便于快速推进情节,突出人物

形象。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捡到的就是这条鞋带!”“我检到的真的只是一条旧鞋带!”两句话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一个“真

的”语意呈现递进,活画出老王的悲苦状。

B.文中老王的经历跟莫泊桑《项链》中主人公玛蒂尔达感慨的那样一一“人生真是古怪,真是变化无常啊

。无论是害您或者救您,只消一点点小事。”说明人生无常,世事难料。

C.小说运用了留白的手法,例如没有写到老王临终之前情形,这种手法在鲁迅小说《祝福》《孔乙已》中

也有使用。

D.“旧鞋带”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物象为线索是小说常用的手法,可以使情节更紧凑连贯。

8.本文与鲁迅小说《祝福》有很多相通之处,试分析本文中的老李和《祝福》中的柳妈这两个次要人物的

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9.文本二强调“金子般的情节”放在结尾部分的效果,请结合文本一作简要分析。

【答案】

6.D

7.B

8.(1)烘托主要人物。《祝福》中的柳妈逼问祥林嫂头上的伤疤,表现出冷漠、无聊、猎奇的心理,突出

了祥林嫂憨厚、老实的本性。本文中的老李也是尖酸、刻薄,反衬了老王的老实、耿直。

(2)推动情节发展。柳妈告诉祥林嫂“捐门槛”,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本文中的老李

怀疑老王捡到的不是旧鞋带而是钱也推动「情节的发展。

(3)深化文章主题。柳妈本是跟祥林嫂一样的下层劳动妇女,但是她的“愚善”害人还不自知。老李身为老

朋友却怀疑老王,自己引发的怀疑最终也落到了自己头上,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加深了小说的悲剧意义。

9.(1)文本一中“金子般的情节”指老王用那根旧鞋带上吊,有村民怀疑凶手是老李。

(2)从情节来看,小说在村民质疑老王用那根I日鞋带上吊自杀动机和对老李是凶手的怀疑中结尾,恰到好

处的留白,让人意犹未尽,引人深思。

(3)从人物形象来看,性格刚毅耿直的老王最终被逼上吊自杀,以证清白,老李自己引发的怀疑最终落到

了自己头上,引发读者在唏嘘感叹之余对人性善恶的思索。

(4)从深化主题来看,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一句闲言就可致人死地,人言可畏,“众口银金,积毁销骨”,

人与人之间没有了最基本的真诚和信任,这会有多可怕。类似的事情不仅出现在小说中,也启发读者对现实

生活思考。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渲染安宁祥和的氛围”错误,这里的“安”是为下文的悲剧蓄势,增强讽刺的效果。

B.“本文运用……肖像描写”错误,没有“肖像描写”。

C.“大家对老王的质疑则让波澜激荡,而大家对老李的质疑”错误,小说中老王和村民、村民和老李没有激烈

的矛盾冲突。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手法以及形象的能力。

B.“说明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欧文,文中老王的经历虽事起偶然,但是最终的悲剧是因为人言可畏,人情

冷漠,人与人不信任所致,不是表现人生无常,世事难料。

故选Bo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可以从对主要人物的衬托、对情节的推动以及对主旨的深化三个方面分析作答。

先分析次要人物的特点,同时分析主要人物的特点,借以明确次要人物特点对主要人物特点的烘托作用。

如《祝福》中的柳妈明知道祥林嫂头上的伤疤是祥林嫂以及他人认为耻辱的标志,却反复追问祥林嫂,可

以看出柳妈的冷漠、无聊,反过来,祥林嫂却是憨厚老实的,所以这样的柳妈对祥林嫂起到烘托作用;如

本文中的老李,认为老王捡到钱却不请客,言辞尖酸刻薄,反过来,老王却是老实耿直的,这样的老李对

老王起到烘托作用。

接着分析次要人物在情节上的推动作用.《祝福》中柳妈建议祥林嫂捐门槛,给了祥林嫂希望,而祥林嫂

捐完门槛后却一切未变,这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所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本文中,因为老李的质疑,导

致村里的人也认为老王捡到钱,这导致了老王最后的自杀,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最后分析主旨上的作用。《祝福》中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底层妇女,她的本意是帮助祥林嫂却最终害了

祥林嫂;本文中老李是老王的朋友却质疑老王,而他对老王的质疑最终又落到自己的身上,这些都深化了

小说的主旨,加深了小说的悲剧意味。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确定文本一中“金子般的情节”是什么。

由题干中“结尾部分”可知,文本一中“金了•般的情节”应该是老王用捡到的旧鞋带上吊,结果有村民怀

疑是他杀,凶手是老李。

然后从情节、形象以及主题方面分析效果。

从情节角度来看,“但是,事情也不能看表相,我看老王是真的捡到钱,被谋财害命,生前被逼写下遗书

”“如果是被谋财害命,那么老李最可疑,只有他亲眼看到老王捡到钱。”“必然,那一定是一笔大数目

呀!”小说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尾,就在村民质疑老王自杀动机以及怀疑老李是凶手的对话中收尾,

可以说是戛然而止,至于之后如何,自有读者思考,可以说这样的留白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从形象角度来看,文中的老王是一个性格刚毅耿直之人,却受不了人们的猜疑而最终上吊自杀,用这样的

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而引起这起事端的老李最终又称为怀疑的对象,这就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引发读

者对此的思考。

从主旨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老王的自杀还是老李的被怀疑都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一句闲言引发的,老王

弯腰捡了•根鞋带就让老李误认为捡了很多钱;老李的误解传到全村竟然成为逼死老王的凶器;村人因为

老王用鞋带自杀以及留下的遗书竟然认为是老李杀死老王,由此可以看出,生活中没有了信任会多么可怕,

也可以看出人言的杀伤力之大,山此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

综合练习02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1・邯山区新思路学本文化辅导学校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86版《西游记》能“霸屏”三十余年,给一代又一代人带来童年欢乐,甚至沉淀为我们的集体

记忆?

1982年,《西游记》开拍后,为了找到符合剧组要求的场景,团队跑了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跋

涉几千公里,光布景的美术设计图就画了几千张。众多特技,靠人工、人力,乃至冒险完成,如《大战红

孩儿》一集,红孩儿放火烧孙悟空的画面,是六小龄童裹上石棉衣被真的火烧;吊威亚的钢丝太细,六小

龄童、马德华等都曾从空中摔下来过,每一帧腾云驾雾的场景,都是演员们拿命换来的……也许,这些细

节能够说清,这部道具、特效都略显粗糙的《西游记》,为何能在人们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诗经》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部能够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作品,离不开切

磋琢磨的细功夫。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工匠精神”,往往意味着吃苦的决心、刻苦的

努力、艰苦的付出和不苦尽不轻易甘来的过程。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我们怀念过往经典,其实是在怀念那份做事、做人的匠

心。这种匠心,不仅体现在文艺创作中,我们身边又何尝没有。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正是

这样的人,在脆弱而又珍贵的文物面前,他们用静心、细心、耐心日复一日地描画、纺织、修补、临摹,

让人们看到工匠精神对守护传统文化的意义……为什么我们会被此深深打动?这些普通人,在他们的岗位

上兢兢业业,对工作专注倾心,对细节追求完美,对技艺不断磨砺。也许没有鲜花和掌声,但这样的工作

状态和精神品质,让他们身上散发着光芒。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坚定、踏实、

严谨、敬业、精益求精……如果人人都能将这样的品质在内心沉淀,定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

生。

(摘编自郝思斯《“工匠精神”何以动人》)

材料二:

当今世界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国家,不是中国,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他们制造器

物之精密,对待工作之严谨,那都是世界闻名的。

前些年青岛突遭暴雨,城中积水却并不多,因此有人就传出这是德国人当年修造的下水管道之功劳。

不论真假,都可以看出德国人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已经完全深入人心。

德国不到一亿人口,为何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这当然要归功于他们身上的专注的工匠精神。

很多人对德国人的印象就是不苟言笑甚至看起来有些呆板。

他们并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就只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即使再微不足道的工作,每个人也都将其看

得很重要。

这种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和德国人自身的性格也很有关系。那么,除了专注让德国这个

人口稀少的国家能够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以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那就是认真,他们生来都很倔强,凡事都本着“要么不做,要么做好”的原则。所以德国的公司两极

分化很是严重,有的在泥潭中拔不出来,有的品牌在世界范围内饱受赘誉。

但是德国从没有哪个公司是一夜暴富的,他们不会投机取巧,只要找准了自己合适的领域就埋头苦干、

潜心钻研。德国人从来都不相信有一夜暴富这么一说,首先他们的很多工业原料都需要进口,所以成本肯

定会高;其次,他们内心的工匠精神不允许其偷工减料。

因此德国的产品普遍都很昂贵,但都非常经久耐用。德国人的追求是在赚钱的同时,又得保证自己的

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现在国人总是在说工匠精神,何为工匠精神?问心无愧,就是第一要义。古代的工匠若是都投机取巧,

哪还会有这么多的精美工艺品流传于世。

除了专注与认真以外,德国能打造2300多个世界名牌的原因,就是头脑灵活。简单而言就是巧,他们

不是只知道埋头苦干,而是适时地做出改变让产品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当年中国古人发明的桦卯结构,就

是为了让其具有更强的抗震性以及实用性。今天的德国,亦是如此。他们总是能够慧眼识珠地发现大众之

需求,也能够很快找准自己的定位。

因此他们发明了很多的绿植设备以及农业工具,以方便人们的生产。而后再发挥专注的敬业精神,如

此一来令世人满意的产品便生产出来了,根本就不愁销路。德国人没必要为了节省那点成本而破坏了“德

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只要它屹立不倒,德国的商品就总能畅销世界。

(摘编自《德国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举《大战红孩儿》的例子,旨在说明《西游记》的道具略显粗糙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B.每一个特技,每一帧场景,都是演员们拿命换来的,这就是86版《西游记》“霸屏”的原因。

C.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人们看到了匠人身上的匠心,看到“工匠精神”在某些方面的意义。

D.材料二认为德国之所以能够打造出2300多个世界名牌,是因为德国人专注认真,举世闻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部经典作品能够流传于后世,往往和作者吃苦的决心和刻苦的努力等是分不开的。

B.工匠们如果能将坚定、敬业、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沉淀于心,定能干出一番业绩。

C.德国人具有工匠精神,制造出来的产品都非常经久耐用,所以德国的产品都很昂贵。

D.德国的产品讲究实用性,德国人总能发现大众的需求,也能够很快找准自己的定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A.柳青在皇甫村扎根14年,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鸿篇巨制《创业史》。

B.焦菊隐先生50年代导演《龙须沟》,带着全组演员用心观察生活将近一年。

C.京剧大师李少春每次演出前吊嗓子时,都要仔细把剧场每一个座位走一遍看一遍,看手一颤的这个力度,

观众能不能明白。

D.从小被学校老师称“智障”的爱因斯坦,发挥聪明才智,最终证明了自己是天才。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5.当代中国,要使“中国制造”更好地畅销世界,材料二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

1.C

2.C

3.D

4.①论证思路上,本文先从86版《西游记》“霸屏”谈起,引出工匠精神,然后从文艺创作、普通生活、

人生态度等方面深入论证,层层递进。

②论证方法上,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工匠精神”。比如,举了《大战红孩儿》

的例子和引用了《诗经》里的语句。

5.①有严谨、专注、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②不惜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③头脑灵活,找准市场定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旨在说明《西游记》的道具略显粗糙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分析错误。“材料一举《大战红孩儿》

的例子”是为「说明导演组关注细节,这也是《西游记》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原因。

B.“每一个特技,每一帧场景,都是演员们拿命换来的”分析错误。原文是“每一帧腾云驾雾的场景,都是

演员们拿命换来的”。

D."是因为德国人专注认真,举世闻名”错误。原因概括不全面,根据原文,除了“专注”“认真”以外,

还有“头脑灵活”。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C.“德国人具有工匠精神,制造出来的产品都非常经久耐用,所以德国的产品都很昂贵”错误。德国产品价

格昂贵,还因为很多工业原料都需要进口,成本高。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根据原文对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神气

质:坚定、踏实、严谨、敬业、精益求精……”的描述,D项中,爱因斯坦证明自己的是“聪明才智”,

并不能体现工匠精神。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论证思路:

材料-主要介绍的了“工匠精神”动人的原因,共有5段,第1段,开篇以问句“为什么86版《西游记》

能‘霸屏’三十余年,给一代又一代人带来童年欢乐,甚至沉淀为我们的集体记忆?”直击话题;第2、3

段,具体分析86版《西游记》“霸屏”三十余年的原因,引出工匠精神;第4、5段,从文艺创作、普通

生活、人生态度等方面深入论证,层层递进。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如《大战红孩儿》一集,红孩儿放火烧孙悟空的画面,是六小龄童裹上石棉衣被真的火烧”“吊

威亚的钢丝太细,六小龄童、马德华等都曾从空中摔下来过,每一帧腾云驾雾的场景,都是演员们拿命换

来的……”,文章例举六小龄童、马德华等人的例子论证“工匠精神”。

引用论证,“《诗经》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引用《诗经》里的语句,说明“一部能够叫

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作品,离不开切磋琢磨的细功夫”,从而论证“工匠精神”。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文中问题,提出个性化见解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从中得到能使“中国制造”更好地畅销世界的启示,材料二主要介绍的是德国工匠

精神,我们可以从分析德国工匠精神入手,从中得到借鉴。

由“这种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和德国人自身的性格也很有关系”“他们并没有那么多的花花

肠子,就只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即使再微不足道的工作,每个人也都将其看得很重要”分析可知,有严谨、

专注、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由“因此德国的产品普遍都很昂贵,但都非常经久耐用。德国人的追求是在赚钱的同时,又得保证自己的

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分析可知,不惜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由“除了专注与认真以外,德国能打造2300多个世界名牌的原因,就是头脑灵活”“今天的德国,亦是如

此。他们总是能够慧眼识珠地发现大众之需求,也能够很快找准自己的定位”分析可知,头脑灵活,找准

市场定位。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1•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

(俄)契诃夫

有一个新史地教员,一个原籍乌克兰,名叫密哈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

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

表示好感了。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

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

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但是华连卡的弟弟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

那天是五月一日,礼拜天,学生和教师事先约定在学校里会齐,然后一块走到城郊的一个小林子里去。

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

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他俩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快活活地玩一阵好了。”

“可是这怎么行?”他叫起来,看见我平心静气,觉得奇怪,“您在说什么呀?”

他似乎心里乱得很,不肯再往前走,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

走了,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他没吃午饭。将近傍晚,他穿得暖暖和和的,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华

连卡不在家,就只碰到她弟弟。

“请坐!”柯瓦连科冷冷地说,皱起眉头。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景,然后开口了:“我上您

这儿来,是为要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我烦恼得很,烦恼得很。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别里科夫等了一会儿,然后压低喉咙,用悲凉的声调接着说:“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谈一谈。我在这儿

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来;既然我是一个比您年纪大的同事,我就认为我有责任给您进一个忠告。您骑

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

“怎么见得?”柯瓦连科问。

“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密哈益•沙维奇?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

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

事,那就做不得。昨天我吓坏了!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

却驹•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您到底要怎么样?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维奇。您是青年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

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

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事又会传到督学的

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

叫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

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柯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

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

这么不客气的话。

“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

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

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

“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滚下楼去。

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

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

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

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

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

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华连卡是别里科夫遇到的“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表现了华连卡的孤独。

B.别里科夫用自己的世界观来辖制柯瓦连科、华连卡和其他所有人,是十恶不赦的人。

C.柯瓦连科不尊重上司,别里科夫抬出了校长、督学来劝告他时,柯瓦连科并不买账。

D.柯瓦连科是小说中塑造的正面人物,他穿绣花衬衫、骑自行车,是阳光向上的形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硕的一项是()

A.柯瓦连科说自己是“正大光明的人”,别里科夫也自诩是“正人君子”,两个“正”相互映衬,既刻画

了人物形象,也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B.小说结尾用“结束了……结束了……”的排比句,增强了行文的节奏感和层次性,同时也表明别里科夫

恋爱失败和死亡之间的必然联系。

C.小说运用反复的手法来增强语气,表现别里科夫内心的焦急和劝说的努力,如“我烦恼得很,烦恼得

很”“十分十分小心才成”等。

D.别里科夫恋爱失败,一个月后死亡,整个过程充满戏剧性,但其中细节的刻画依然体现出生活的真实,

如华连卡看到他摔下来的狼狈相而大笑。

8.夸张是讽刺作品常用的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两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9.你认为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6.D

7.B

8.(1)作者采用夸张的手法,将人物荒谬绝伦的思想通过那一本正经的姿态和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显示

出讽刺意味。柯瓦连卡姐弟俩骑车本是正常的事,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可别里科夫却是那般的惶惑,还

竟然说:“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

路了!”表现了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2)“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

作者用夸张的细节描写再次凸现“套中人”的色厉内荏,既有力地鞭笞其可厌可憎,又无情地嘲笑其极端

虚弱。

9(1)华连卡是在校长太太极力撮合下才对别里科夫表示了好感,并非真正喜欢别里科夫。

(2)从华连卡快活地骑自行车、爽朗清脆地笑等情节可知,华连卡是一个率真爽朗、活泼可爱、具有新思

想、敢作敢为、向往自由的年轻人;而别里科夫是守旧、胆小、反动、旧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二人是性格

截然不同。

(3)科瓦连科的反对、骑自行车事件、以及从楼梯上滚下来受到奚落等因素是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失败

的导火索。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表现了华连卡的孤独”错误,写华连卡是别里科夫遇到的“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是为了突

出别里科夫很不受人喜爱,而并不是“表现了华连卡的孤独”。

B.”是十恶不赦的人”错误,别里科夫并不是十恶不赦的恶人,他更多的是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

法良民”,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既是沙皇专制制

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

C.“柯瓦连科不尊重上司”错误,柯瓦连科并非不尊重上司,这只是别里科夫的个人看法。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B.“排比句”错误,“排比”是连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分句或句子,来加强语势或

深化语意的修辞。”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是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子,不是排

比句。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张扬人物的个性。

比如运用夸张手法张扬套中人的生活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而套中人别里科夫的生活习

惯却与众不同。比如文中写到“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别里科夫也总是这

样的穿着,凸显了他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畏首畏尾,猥猥琐琐的形象。

比如运用夸张的手法张扬人物的思维习惯。生活中人们往往有自己思维模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式。

别里科夫的思维定式从看到科瓦连科与华连卡骑自行车后,“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瞧

着我”“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既

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昨天我吓坏了!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

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一一这太可怕了!”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别里科夫看不来

生活中涌现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现象。

比如运用夸张的手法张扬人物内在的虚弱无力。具有辖制一个学校和一个城市的别里科夫,竟然被一个女

教师的笑声给笑倒了,甚至给笑死了,真是不可思议。其实不是女教师的笑具有如何的威力,而是暴露出

别里科夫之类的人内心是多么地苍白、空虚和无力,虚弱到不堪一击,他们在生活中作垂死的挣扎,从而

也暴露出沙皇专制统治的虚弱无力。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可知,华连卡

并非真正爱别里科夫。

依据''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我们先走

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哈哈哈!'”

可见华连卡是一个率真爽朗、活泼可爱、具有新思想、敢作敢为、向往自由的年轻人;而别里科夫是守旧、

胆小、反动、旧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二人是性格截然不同。

依据“但是华连卡的弟弟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

车一一这太可怕了!”“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可知,科瓦连科的反对、骑自

行车事件、以及从楼梯上滚下来受到奚落等因素是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失败的导火索。

综合练习03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1•齐河县第一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受外来思想的影响,

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可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就

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但现在许多建筑却片面地求新求异,照搬照抄西方建筑,完全失去了传统精神。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

心的。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

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为自觉的建设。

世界建筑工程对于钢铁及化学材料之结构愈有彻底的了解,近来应用愈趋简洁。形式为部署逻辑,部

署又为实际问题最美最善的答案,已为建筑艺术的抽象理想。今后我们自不能同这理想背道而驰。我们还

要进一步重新检讨过去建筑结构上的逻辑;如同致力于新文学的人还要明了文言的结构文法一样。表现国

家精神的途径尚有许多,“宫殿式”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要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必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

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

及美术上的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

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

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

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拿自己的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

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

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

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筑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

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

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

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验、明清的牌楼以及碑亭、泮池、影

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并加以聪明地应用。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用此驾驭材料,不论是木材、石块、化学混合物或钢铁,都同样地可能创造

有特殊富于风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