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名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长达一个半世纪多的时间里,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曾是这样一幅不堪的图景:港督权力无边,28任港督任命从不征求港人意见,施政无须向香港民众负责;制定歧视华人法律,以“盗贼横行为由”限制华人夜间行走,肆虐50多年后才被废止;自诩文明先进,但在香港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实施免费小学教育、才使用社会保障的名称,比英国晚了差不多一个世纪;1984年前,香港立法局没有一个经选举产生的华人议员。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占人口98%的华人是名副其实的二等公民。150多年间,香港始终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痛。母子分离,割不断血脉相连。150多年间,备受煎熬的香港民众从未忘却祖国,从未冷却炽热的爱国之情。1978年,恢复工作不久的邓小平,便着手思考谋划解决“香港主权”问题。是年4月,国务院成立港澳事务办公室,召开第一次港澳问题会议。1979年3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时强调:“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问题本身不能讨论。”1982年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第一次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一国两制”的办法,推进国家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正是以这种前所未有的气度和胸怀,邓小平缜密地思考和谋划香港回归问题。所以,当中英两国政府最高层正式过招时,他已成竹在胸。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带着马岛战争胜利的骄矜之色来到北京。这时的她信心满满:香港问题大不过马岛,可以强势解决。但这一次,“铁娘子”碰到了“钢铁公司”。面对撒切尔夫人的“三个条约依然有效”,邓小平坚定鲜明亮出三点立场。第一,关于香港主权:这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第二,关于1997年后中国怎样管理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关于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过渡期不出现大的波动:两国政府抱着合作的态度共同解决。这三点主张,为此后双方谈判明确了方向、确定了基调。没有哪个殖民统治者,会心甘情愿地将侵占的土地交还本该拥有她的本国人民。从1982年9月到1984年9月,中英双方分两个阶段先后进行了27轮会谈和谈判。英方始终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所谓“主权换治权”,企图只是把主权还给中国,但管辖权仍留在自己手上;所谓“最大程度的自治”,企图阻挠香港特区直辖于中央政府;所谓派驻“英国专员”,企图将未来香港特区变成一个英联邦成员或准成员;所谓“不在香港驻军”,企图限制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凡此种种,无理,无据,无义。谈判过程充满激烈较量。中方事实在握、真理在手,对原则问题寸步不让。在关键和胶着时刻,邓公一言九鼎: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这是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象征,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这位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1984年9月26日,中英两国草签了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各界为之振奋,金庸先生在第一时间撰文,称赞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天才的设想”,“一言可为天下法,一语而为百世师”。香港人心趋定,股市迭创高峰,此轮牛市维持长达四年之久。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邓小平对此曾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评说,“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材料二:走过四分之一世纪的风雨历程,时间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写下变与不变的生动注脚——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没变,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始终稳固。不变之外,是香港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巨变。经济发展被誉为“香港奇迹”,人均GDP由回归前的19.20万港元增至2021年的38.71万港元。2021年香港交易所现货股票市场日均成交金额达1667亿港元,是1997年的10倍多。香港的世界竞争力、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和国际贸易总额等排名位居前列,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得以保持。中西合璧的风采浪漫依然,文化、康乐和体育设施数量不断增加。25年间,公共图书馆从64间增至82间,体育馆从74座增至102座,足球场从291个增至317个,儿童游乐场地从596个增至665个。香港也是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2021年香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为83.0岁,女性为87.7岁。超过9000家内地及海外公司在港设立办事处,超过90份日报和500份期刊在港出版,外国在港领事机构从88家增加到119家,特区护照免签证或落地签证的国家和地区由40个增至168个。推出“优秀人才入境计划”16年来,共接到近100个国家或地区的申请36689宗,其中9131名申请人获分配名额。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功能平台,从经济合作到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领域交流合作全面拓展,在国家全面开放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作出独特贡献,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归来25载,东方明珠,魅力更胜往昔;今日香江,更加气象万千。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回归之后的东方之珠,不仅风采依旧、浪漫依然,还越发光华璀璨。(以上材料均选自《在历史和现实的交响中,眺望香江之美——为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而作》,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长达15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期间,香港华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备受歧视,遭受压迫,甚至立法局没有一个华人议员。B.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持的第一次港澳问题会议明确了香港的主权问题,提出“一国两制”的办法,谋划香港回归问题。C.撒切尔夫人计划强势解决香港问题,邓小平针锋相对,亮出三点鲜明立场,迫使撒切尔夫人立即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当想法。D.香港胜利回归25年后,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没变,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始终稳固、经济社会全面腾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华人人口众多,却是“二等公民”,曾被限制夜间行走。B.中英会谈关键和胶着时刻,中方事实在握、真理在手,据理力争,寸步不让。C.中英两国草签香港问题《联合声明》后,香港各界精神振奋,股市迭创高峰。D.香港回归后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参与重大建设,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3.下列选项,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头描绘香港华人遭受英国殖民者压迫的图景,将“中国人民心中的痛”具象化,为下文叙事作铺垫。B.“一国两制”是推进国家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体现了政治家邓小平的过人智慧,与前所未有的气度和胸怀。C.“铁娘子”指撒切尔夫人,“钢铁公司”比喻坚强有力的香港人民,以及香港人民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立场。D.材料二用一系列翔实、准确的数据说明香港回归25年后经济社会的全面腾飞,前后对比,发展情况一目了然。4.香港经济社会全面腾飞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5.香港成功回归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说说你的理解。【答案】1.D2.B3.C4.①经济高速发展,世界竞争力、国际贸易总额等排名位居前列,自身特色和优势得以继续保持,吸引了大量外资注入。②文化、康乐和体育设施数量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事业全面进步,香港成为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③中外合作交流增加,劳动结构得以优化升级,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④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为国家发展做出独特贡献,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5.①血脉相连的国家统一意识:香港殖民统治期间,香港始终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痛,香港民众从未忘却祖国。②“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有力推进国家和平统一的进程。③中国政府与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先后进行的27轮会谈和谈判,打破英方的“如意算盘”。④强大而信用的国家,是和谈成功的保障。【解析】【导语】材料一主要讲述了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痛苦历史,以及邓小平通过“一国两制”策略成功促成香港回归的过程。邓小平的远见和中国的国家实力是香港成功谈判回归的重要因素。材料二则展示了香港在回归后25年里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包括经济的腾飞、国际地位的稳固和社会生活的改善等方面的巨变。【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立法局没有一个华人议员”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1984年前,香港立法局没有一个经选举产生的华人议员”,可知是“没有一个经选举产生的华人议员”,而不是没有一个华人议员,且有时间“1984年前”的限制。B.“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持的第一次港澳问题会议明确了香港的主权问题”错误,根据材料一第4段“1979年3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时强调:‘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问题本身不能讨论’”,可知“明确香港主权问题”是在1979年3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时,而不是第一次港澳问题会议上;“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持的第一次港澳问题会议……提出‘一国两制’的办法,谋划香港回归问题”错误,根据材料一第4段“1982年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第一次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一国两制’的办法”,可知第一次提出“一国两制”,是在“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并非“第一次港澳问题会议”上。C.“迫使撒切尔夫人立即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当想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6段“面对撒切尔夫人的‘三个条约依然有效’,邓小平坚定鲜明亮出三点立场”“这三点主张,为此后双方谈判明确了方向、确定了基调”,可知“这三点主张”为此后双方谈判明确了方向、确定了基调,并没有迫使撒切尔夫人立即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当想法,“立即”“彻底”的说法夸大事实。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寸步不让”错误,扩大范围,根据材料一第9段“谈判过程充满激烈较量。中方事实在握、真理在手,对原则问题寸步不让”,可知是“对原则问题寸步不让”,而不是“寸步不让”。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钢铁公司’比喻坚强有力的香港人民,以及香港人民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立场”错误,根据材料一第5段“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带着马岛战争胜利的骄矜之色来到北京。这时的她信心满满:香港问题大不过马岛,可以强势解决。但这一次,‘铁娘子’碰到了‘钢铁公司’”,可知“钢铁公司”是针对来到北京的“铁娘子”而采用的比喻说法,用来说明“铁娘子”的对手强大,因此,“钢铁公司”应指邓小平或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人民。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二第2段“经济发展被誉为‘香港奇迹’,人均GDP……2021年香港交易所……香港的世界竞争力、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和国际贸易总额等排名位居前列,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得以保持”,可概括表现有:经济高速发展,世界竞争力、国际贸易总额等排名位居前列,自身特色和优势得以继续保持,吸引了大量外资注入。②根据材料二第3段“中西合璧的风采浪漫依然,文化、康乐和体育设施数量不断增加。25年间,公共图书馆……体育馆……足球场……儿童游乐场地……香港也是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可概括表现有:文化、康乐和体育设施数量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事业全面进步,香港成为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③根据材料二第4段“超过9000家内地及海外公司……推出‘优秀人才入境计划’16年来,共接到近100个国家或地区的申请36689宗,其中9131名申请人获分配名额”,可概括表现有:中外合作交流增加,劳动结构得以优化升级,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④根据材料二第5段“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功能平台……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可概括表现有: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为国家发展做出独特贡献,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第3段“150多年间,香港始终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痛。母子分离,割不断血脉相连。150多年间,备受煎熬的香港民众从未忘却祖国,从未冷却炽热的爱国之情”,可概括原因有:血脉相连的国家统一意识:香港殖民统治期间,香港始终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痛,香港民众从未忘却祖国。②根据材料一第4段“即‘一国两制’的办法,推进国家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正是以这种前所未有的气度和胸怀,邓小平缜密地思考和谋划香港回归问题。所以,当中英两国政府最高层正式过招时,他已成竹在胸”等内容,可概括原因有:“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有力推进国家和平统一的进程。③根据材料一第7段“没有哪个殖民统治者,会心甘情愿地将侵占的土地交还本该拥有她的本国人民……中英双方分两个阶段先后进行了27轮会谈和谈判”,第8段“英方始终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凡此种种,无理,无据,无义”,第9段“谈判过程充满激烈较量。中方事实在握、真理在手,对原则问题寸步不让”等内容,可概括原因有:中国政府与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先后进行的27轮会谈和谈判,打破英方的“如意算盘”。④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可概括原因有:强大而信用的国家,是和谈成功的保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的生命之歌贺捷生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九日,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县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那时,我刚刚出生十九天。我哭着来到了这个世界,可难为了戎马倥偬的母亲。部队长征在即,我这刚出生的婴儿是随行,还是忍痛割舍?父亲把一位最忠厚、最亲近的亲戚找来,对他说:“部队这次走得很远,要越过千山万水,越往前走,气候会越冷。毛毛刚刚出生,实在是没法带走,留给你抚养,好吧?!”亲戚满口答应,说,回去找个奶妈,过两天来接。分手时,父亲还给了他一些钱,可是左等右等,那位亲戚没来接。父亲着急了,亲自去登门拜访,却一头撞在门环上。邻居说,全家人几天前就都搬走了。父亲当然明白人家有顾虑,也理解人家的顾虑。回来对母亲说:“他是怕我们连累他。”父亲沉默了一会儿又说:“这么亲近的亲戚都躲起来了,看来没人敢要这孩子。罢了,我们干革命,就是为了下一代,这孩子我们带走。只是你要多多辛苦些了。”这时候,我正在哭,①母亲把我抱起说:“别哭了,再辛苦我也要把你这小毛毛带走。无论路有多远!无论……”当时,部队为了长征,进行了轻装精简,把老弱病残人员都留了下来。我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能带吗?为此,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党委专门开会进行了一次研究,最后的决议是:先把娃娃带起走,路上遇到合适的人家再送人吧。母亲很伤心,她知道这个决议意味着随时都可能和自己的新生女儿生生别离。就这样我跟着红二、六军团长征了。为了照顾母亲和我,指挥部让我们随着军团的卫生部走,部长是贺彪。行军第一天,在乘船过一条河的时候,母亲要其他人先过,她抱着我在河边等。当贺彪划船来接妈妈和我时,突然敌机来了,在船的周围扔起了炸弹,船像一片树叶在波浪上摇晃,涌起的水柱几次都险些把船掀翻。因为卫生部是行军队伍的后卫,母亲和我都休息不好。指挥部就让母亲和我跟先遣队走。每天行军时,母亲怕树枝划了我,就用布袋子兜着我,她把布袋挂在胸前,这样她可以时时照看着我。②出生刚一个月的我,随着母亲行军时的摇晃、天上飞机的轰鸣、地上的枪炮声,就是在这种奇特的摇篮曲伴奏下活下来的!母亲生下我就没奶,每到一个宿营地,她就抱着我四处找奶。我的哭声把老乡们都引来了,老乡见红军中还有婴儿,都感到稀奇。母亲就给他们讲革命道理,讲红军是穷人的队伍。那些正在喂奶的年轻妇女就把饥肠辘辘、大哭大叫的我抱进她们的怀里。可以说,长征二万五千里,有无数位妈妈给过我奶水。爸爸妈妈说我吃过千家奶,这是名副其实的千家奶啊!那时怪不怪?父母和任弼时、萧克、王震、卢冬生、贺炳炎、贺彪这些叔叔、伯伯、阿姨们,对我的哭泣不仅不厌烦,反而都愿意听。一旦我不哭了,他们反倒担心。有一次,我病得很重,不吃不哭不睁眼,长征路上又没有药。当地老百姓告诉妈妈一个偏方,用百年老灶的土和蛋清搅成泥糊抹在我的肚脐上。偏方还真管用,两三天不哭的我又哭起来,父母听到我的哭声才舒心地笑了。父母盼我哭,可有时他们又怕我哭。每次过敌人封锁线时,母亲都用奶头堵住我的嘴。一次,急行军。母亲很紧张,紧紧地用奶头堵住了我的嘴。当队伍冲过敌人封锁线后,母亲拉出奶头,我却没有声音,母亲以为我被奶头堵得没气了,仔细一看,我在母亲胸前的布兜里酣睡呢。过雪山时,母亲背着我,当她千辛万苦翻过雪山之后,又听见我的哭声,她也激动得哭,毛毛!小毛毛还活着啊!雪山没夺走你!我的命大啊!在那次,我十五岁的舅舅蹇先超就牺牲在寒冷的雪山上。过草地的时候,母亲把干粮分给了丢了干粮的女战士马忆湘(当时她才十二三岁),身为总指挥的父亲也断了粮,我饿得哇哇直哭。一个警卫员把干粮袋抖了一阵,抖下一小撮面粉,搅成糊糊,抹在我嘴里,我的哭声才慢慢地止住。红二方面军过草地时,由于行走在红四方面军的后面,野菜都被前面部队挖光了,许多人因为吃了不知名的野菜都中了毒。为此,父亲下令成立“试吃组”,成员都是共产党员。母亲就把试吃过的野菜捣成菜泥喂我。野菜又苦又涩,我哭着不肯吃,一次次吐出来,母亲就一次次再喂。长征路上,父母几次想把我送人,可我不断生病,他们见我病着,总也不忍心丢下,只好带着走。看来我是因祸得福呀!如果我是个健健康康的婴儿,我会流落在哪里呢?也许早已是长征路边上一小堆白骨了,真是难以设想。我这个小毛毛跟着长征,可以说无时不牵动着大家的心。每到宿营时,大家都安排我和母亲住能遮风挡雨的房子。指战员经过我们居住的屋外,都要侧耳倾听,怕我没了声息。有一次我病得非常重,两天没有哭声了,大家认为我真的活不下去了。③陈希云找了块花布,递给我母亲说:“娃儿走的时候用这块花布包着吧,她到底是个女孩。”也许真的是我命大,几天后,我又哭了,我的哭声,使大家悬着的心都放下了。我又哭了!几乎给了全军一个惊奇。④像传达一个总部的口令一样,队伍里都在传递着这句话:捷生又哭了!捷生又哭了!新中国成立,许多叔叔阿姨都对我说:“长征路上,我们都愿听到你的哭声,你的哭声,就是平安,就是欣慰啊!就怕听不到你的哭声!”是的,我的长征,留下的是一路哭声,也是我的生命之歌。(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出生十九天时,“我”就不得不跟随红二、六军团长征,开始了这段九死一生的生命旅程,文章开头营造了压抑、悲伤的氛围。B.长征途中,饥肠辘辘、大哭大叫的“我”喝上“千家奶”,这是母亲给老乡们宣传革命道理,教育、感化那些年轻妇女的成果。C.文章叙事曲折生动,细节描写真实感人。例如写过封锁时,母亲以为“我”被奶头堵得没气了,却发现“我”睡着了,虚惊一场。D.母亲分干粮给十二三岁的女战士,身为总指挥的父亲带头试吃野菜,文章再现了红军过草地时艰难而令人感动的场景。7.关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①中母亲的话表现了母爱的深沉博大,“无论”连用,既表明母亲的决心坚定,又暗示未来困难重重、极其艰难。B.句②中的“摇篮曲”指行军时的摇晃、飞机轰鸣、枪炮声,再现长征的真实图景,又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C.句③中,找来花布说明陈希云认为“我”病重垂危;“到底是个女孩”表现出对“我”的不幸遭遇的悲悯、同情。D.句④中“捷生又哭了”反复连用,突出全军因为“我”又活过来而产生的无比惊喜,预示着革命胜利即将到来。8.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我的生命之歌”包含了哪些含义。9.文章多次写到要把“我”送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答案】6.C7.D8.①“生命之歌”指“我”在长征途中的哭声,哭声是“我”的生命标志。②“我的生命之歌”也指“我”在长征途中历经艰难而得以活下来的宝贵人生经历。③哭声是“我”顽强生命的见证,能够给予军民信心,也象征着对红军长征这段艰难而光辉的革命历程的赞美。9.①结构上:“多次写到要把‘我’送人”,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巧妙勾连。②内容上:点明环境背景,再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处境,使得故事真实可信且丰富了文章内容。③情节上:使得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牵挂“我”的命运,引起阅读兴趣。④情感和主题上:表现了父母的不易和对“我”的爱,也突出了长征途中不屈不挠、勇于克服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作者贺捷生的视角,讲述了她作为婴儿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随父母一起跋涉的故事。文章细腻刻画了母亲无私而伟大的爱,反映出长征的艰辛以及红军战士的坚韧与奉献精神。文章以婴儿的哭声贯穿全篇,象征困境中的生命活力与希望。通过个人经历,真实再现了长征路上革命者的牺牲、团结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文章开头营造了压抑、悲伤的氛围”错误,开头处的氛围是无奈与担忧,而非压抑悲伤。B.“这是母亲给老乡们宣传革命道理,教育、感化那些年轻妇女的成果”错误,文中“我”能喝上千家奶是老乡们的同情心与人道主义精神导致的。C.正确。D.“身为总指挥的父亲带头试吃野菜”错误,文中表述为“父亲下令成立‘试吃组’,成员都是共产党员。”试吃野菜的是试吃组中的党员,父亲下令成立而非亲自试吃。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D.“预示着革命胜利即将到来”错误,句④中的“捷生又哭了”虽突出全军因“我”活过来而欣喜,但并未直接预示革命胜利即将到来,这是对句子含义的误读。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首先,“生命之歌”表面含义是我作为长征中的一个婴儿,“我”的哭声就是“生命之歌”。②其次,文中提到在长征路上,“我”经历了几次病重,还通过了环境恶劣的雪山,“也许真的是我命大,几天后,我又哭了,我的哭声,使大家悬着的心都放下了。我又哭了!”这种经历就像生命的一首歌,充满波折但又生生不息。③最后,“我”的哭声牵动着大家的心,“许多叔叔阿姨都对我说:‘长征路上,我们都愿听到你的哭声,你的哭声,就是平安,就是欣慰啊!就怕听不到你的哭声!’真荣幸!我的哭声在那条漫长的饥饿征途上,竟然成了一种象征,它象征着生命在继续,它象征着前途有光明,它象征着革命有希望。”由此可知,“我”的哭声象征着生命的延续,是红军队伍中的希望和精神的慰藉。【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在结构上,文章开头提到,父母想把“我”送给亲戚,文中也提到“长征路上,父母几次想把我送人,可我不断生病,他们见我病着,总也不忍心丢下,只好带着走。”前后呼应,结构严谨。②在内容方面,这样反复的论述,体现出当时红军长征的艰难,如文章中父母要把我送给亲戚时“对他说:“部队这次走得很远,要越过千山万水,越往前走,气候会越冷。”以及“我”在长征特殊环境下的坚韧的生命力,文中“我”因生病,从而没有被送人,也是因祸得福。这样的内容安排使得读者更加关注和揪心。③在情节方面,文章开头,父母要把“我”送给亲戚,但亲戚偷偷跑了;在文章中,父母几次要把“我”送人,“我”都因生病没有被送走。这些情节一方面表现了“我”在长征路上忍受的艰辛,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父母出于对“我”安全的忧虑而产生犹豫和挣扎,增加了文章的戏剧性和情感波动。④在主题方面,文中提到关于“我”的去留,组织特意召开会议,“为此,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党委专门开会进行了一次研究,最后的决议是:先把娃娃带起走,路上遇到合适的人家再送人吧。母亲很伤心,她知道这个决议意味着随时都可能和自己的新生女儿生生别离。”以及“长征路上,父母几次想把我送人,可我不断生病,他们见我病着,总也不忍心丢下,只好带着走。”提现了父母对我的深沉的爱意。文中“我”几次病入膏肓,但大家都没有放弃我,没有饭吃就想办法吃野菜,体现出在长征中红军队伍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屈不挠的乐观精神。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子路怒,奋戟将下斗。孔于止之,曰:“何仁义之不免俗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也,是丘之过也。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由歌,予和汝。”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节选自《说苑》)材料二:孔子遂适卫,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材料三: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①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节选自苏轼《上梅直讲书》)【注】①管、蔡:周公之弟管叔(名鲜)、蔡叔(名度),他们散布周公将要篡位的流言。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居十月A去B卫C孔子D去曹E适宋F与弟子G习礼H大树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奉”,进献,与“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门宴》)中的“奉”意思和用法相同。B.“速”,快速,与“至外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中的“速”意思不同。C.“危”,危险,与“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苏轼《赤壁赋》)中的“危”意思不同。D.“绝”,断绝,与“绝��多生怪柏”(郦道元《三峡》)中的“绝”意思和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简子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像阳虎,简子带领士兵包围孔子居住的房子,子路拿起武器前去搏斗,孔子却阻止了他。B.楚国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即将前去拜见答礼,陈、蔡两国的大夫一起征调服劳役的人们,在野外把孔子围困起来。C.陈蔡之厄中,孔子不能自由行动,断绝了粮食,随行的弟子饿得病倒,不能起身。孔子依然讲诵《诗》、弹琴唱歌不停歇。D.孔子怀疑自己推行的道义不正确,颜渊认为是曲高和寡。孔子说将来自己主政时,定会让颜渊等天下人生活富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也,是丘之过也。(2)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14.材料三中,苏轼是如何评价周公与孔子的?为什么?【答案】10.ACF11.A12.D13.(1)不学习《诗》《书》,不研究《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2)上天赋予我传播道德的使命,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14.①周公和孔子都不能被世人理解。②周公的富贵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因为无人与周公共享富贵的欢乐,而天下贤能之士能与孔子同患难、共欢乐。【解析】【导语】三则材料共同展示了孔子在面对困境和流言时的宽容与坚持。材料一强调孔子以道德感化化解危机,材料二描绘了孔子在艰难处境中依然坚持教化,体现其坚定的信仰。材料三通过苏轼的视角,对比孔子与周公,强调孔子在逆境中依然能与贤才同乐,表现出他卓越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此外,孔子的乐观态度和对理想的执着也得到了突出。【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待了十个月,离开了卫国。孔子离开曹国去到宋国,在大树下与弟子们演习礼仪。原文标点为:居十月,去卫。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居十月”为时间状语,起强调作用,单独断开,其后A处断开;“去卫”即孔子离开卫国,是省略主语“孔子”的动宾句子,其后C处断开;“孔子”是主语,“去曹适宋”是谓语,构成主谓结构;“与弟子习礼”是省略主语“孔子”的动宾结构,语意完整,其前停顿,故“适宋”后F处断开。故选AC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奉’,进献”解释错误。用法不同。“奉”通“俸”,俸禄/进献。句意:俸米六万斗。/恭敬地拜两拜,敬献给大将军。B.正确。快速/招致。句意:应该快速离开。/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才招致祸患。C.正确。危险/端正。句意:那么陈国、蔡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D.正确。断绝/极高。句意:却仍然能不断地听到他弹琴诵诗的声音。/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孔子说将来自己主政时,定会让颜渊等天下人生活富足”错误。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是孔子与颜渊开玩笑,说等颜渊有钱了,孔子去给颜渊做管家。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宾语前置句,“不习《诗》《书》”“不修《礼》《乐》”;“是……也”,判断句;“过”,过错。(2)“德”,名词作动词,传播道德;“德于予”,介词结构后置,“于予德”;“如……何”,把……怎么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可知,周公不能被人知遇,孔子在陈国与蔡国交界处遭受围困。可以概括为,周公和孔子都不能被世人理解。根据“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可知,作者认为周公的富贵有不如孔子的贫贱之处。凭召公的贤明,凭管叔、蔡叔的亲近,却不理解周公的心意,周公不能与谁共享他那富贵之乐,而与孔子共度贫贱生活的弟子,都是天下的贤才,都足够以此为乐。可以概括为,周公的富贵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因为无人与周公共享富贵的欢乐,而天下贤能之士能与孔子同患难、共欢乐。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正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士兵因此包围了孔子的房舍。子路很生气,举起戟要去和他们搏斗。孔子阻止他说:“多么讲究仁义的人也不能避免世俗习气啊。不学习《诗经》《尚书》,不振兴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如果我的相貌像阳虎,那不是我的罪过,这是天命呀!仲由来唱歌,我来和你。”于是子路唱起歌来,孔子跟着唱,唱完三遍,士兵便离开了。材料二:孔子于是到了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你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有多少?”(孔子)回答说:“俸米六万斗。”卫国人也给孔子六万斗粟的俸禄。过了不久,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诬陷孔子。孔子恐怕获罪,待了十个月,离开了卫国。孔子离开曹国去到宋国,在大树下与弟子们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魋想杀死孔子,就砍倒了那棵大树。孔子只得离去。弟子说:“应该快速离开。”孔子说:“上天赋予我传播道德的使命,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迁居到蔡国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救援陈国,听说孔子往来于陈国、蔡国之间,楚国就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要前去拜见答礼,陈、蔡两国的大夫商议说:“现今楚国是个大国,前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被楚国任用,那么陈国、蔡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他们一起调发服劳役的人在野外把孔子围困起来。孔子不能自由行动,断绝了粮食。随行的弟子都饿倒了,没有一个能起来的。孔子讲诵《诗》、弹琴唱歌不停止。材料三:每当我读《诗经》至《鸱鸮》或读《书经》至《君奭》时,常常暗自悲叹周公不能被人知遇.等到阅览《史记》,才看到孔子在陈国与蔡国交界处遭受围困,却仍然能不断地听到他弹琴诵诗的声音,还与颜渊、仲由等弟子互相问答。孔子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在那空旷的原野上奔波.’是我推行的道义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个地步?”颜渊说:“先生推行的道义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天下就容纳不下了。虽然如此,容纳不下又有什么害处呢?容纳不下就更能显示您是君子。”孔子自然地笑了起来,说:“颜回呀,要是你有许多财产,我就为你主管。”天下虽然不能容纳孔子师徒,他们却能这般自我感到满足,相互调侃逗乐。如今我才体会到,周公的富贵有不如孔子的贫贱之处。凭召公的贤明,凭管叔、蔡叔的亲近,却不理解周公的心意,那么周公与谁共享他那富贵之乐呢?而那些与孔子共度贫贱生活的弟子,都是天下的贤才,也就足够以此为乐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先秦诗,完成下面小题。凯风①《诗经·邶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②。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③有寒泉,在浚④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睆⑤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注】①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②棘心:酸枣树初发的嫩芽。③爰:指何处。④浚:卫国地名。⑤睆:清和婉转的鸟鸣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夭夭”指酸枣树芽又嫩又壮的模样,意味着七个孩子渐渐茁壮成长。B.“棘薪”是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诗歌用来比喻七个儿子已长大成器。C.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画,寓情于景。D.诗歌虽然没有实写母亲如何辛劳,但母亲的形象还是生动展现出来。16.同样是写母亲,本诗与孟郊《游子吟》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答案】15.B16.①孟诗主要写母亲对游子的关爱、牵挂,赞美母爱的深厚博大;②本诗赞美母亲辛勤、圣善、劳苦的美德,表达不能抚慰母亲的自责。【解析】【导语】《凯风》通过描绘南风吹拂下的自然景象,寓意深刻地表达了母亲的劳苦与无私奉献。诗中借棘树、寒泉、黄鸟等意象,形象地刻画出七个儿女茁壮成长的情景,却反衬出母亲劳苦却无慰藉的心境。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母亲的辛劳,而是通过精巧的意境营造和细腻的情感抒发,展现母爱的深沉和无奈,令人动容。【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七个儿子已长大成器”错误。“棘薪”比喻儿子已长大,“我无令人”写兄弟不成材,因不能抚慰母亲而自责。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游子吟》中“临行密密缝”体现母亲对游子的关爱和牵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现游子对母亲的感激以及深感难以报答的情感,全诗通过游子的情感赞美母爱的深厚博大。②《凯风》中通过“母氏劬劳”“母氏圣善”“母氏劳苦”表现母亲辛勤、圣善、劳苦的美德。“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可知虽有七个儿子,但他们自感未能很好地安慰母亲,表达了不能抚慰母亲的自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人们常说的“恕道”,道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在于要将心比心。(2)同学十周年聚会上,同学们邀请班主任李老师唱歌,李老师拿起话筒,风趣地说道:“好!正如李白在《将进酒》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欣然高歌一曲。(3)古人诗词里常用“霜”来描写双鬓,抒发复杂深沉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己所不欲②.勿施于人③.与君歌一曲④.请君为我倾耳听⑤.尘满面⑥.鬓如霜(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倾”“繁”“衰”。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玫瑰代表爱情的意象源自西方文化,(甲),玫瑰与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少有关联,更多的是凭借自身的芳香发挥出实用价值。汉字里的植物名称通常以草木为偏旁,(乙)。它本是一种美玉,从偏旁可以窥见端倪。汉代张衡在《西京赋》中写道“翡翠火齐,络以美玉”,后世通常认为,“火齐”就是玫瑰的别名,是一种珍异的宝石。在唐代,玫瑰这一名词还在美玉和植物之间
A
。到了宋代,“玫瑰”就基本固定为植物了。中国本土产的玫瑰花型较小,花茎多刺,宋代人直截了当地称之为“刺客”,它的观赏性比起牡丹、莲花、菊花等名花来
B
,而香气却非常可观。古人根据玫瑰香气浓烈的特点,开发出了更实用的功能。玫瑰有别名“徘徊花”,相传在宋代,宫女将玫瑰采下晾干,和其他香料一起做成香囊,芬氤袅袅不绝,因此得名。明清时期,用干玫瑰为日常物品增添香气的做法已很普遍。《红楼梦》里写到的宝玉夜宴庆生时靠着的“玉色夹纱新枕头”就是用各色玫瑰芍药花瓣填装而成的。明清时期,随着大众饮茶习惯从“点茶”到“泡茶”的改变,出现了种类繁多的花茶,玫瑰花茶便是其中之一。清代陆廷灿《续茶经》讲述了制作花茶的方法:“三停茶,一停花,收于瓷罐中。一层茶,一层花,相间填满。”“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流传久远,若以玫瑰花瓣佐餐,香甜程度犹胜菊花。咸菜也能接受玫瑰香气的滋润,吴江旧产“玫瑰大头菜”,将酱腌芜菁切成书页状的连片,各片之间夹入玫瑰花瓣,益添馨香。①云南昆明亦有酱菜做法类似,②将这种带有玫瑰香气的大头菜切成小丁,③与肉末和辣椒碎同炒,④黑白分明、香脆辣爽,⑤这就是能够堪称经典的下饭菜“黑三剁”。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古人根据玫瑰香气浓烈的特点,开发出了哪些实用的功能?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21.将第三段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不能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22.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示例:A摇摆不定/举棋不定B稍逊一筹/相形见绌19.示例:(甲)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乙)玫瑰却是个例外20.①用干玫瑰为枕头等物品增香;②制茶饮;③做菜肴。21.①《红楼梦》里写宝玉夜宴庆生,②他靠着“玉色夹纱新枕头”,③这枕头就是用各色玫瑰芍药花瓣填装而成的。22.(1)①云南昆明亦有类似的酱菜做法(2)⑤这就是堪称经典的下饭菜“黑三剁”【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前文说到在汉代玫瑰是一种宝石,而不是一种植物,而后文却说到了宋代,“玫瑰”就基本固定为植物了,所以在唐代,“玫瑰”这一名词在美玉和植物之间来回变化,并不确定,可用“摇摆不定”或“举棋不定”。“摇摆不定”,指心意犹豫不决,来回变化。“举棋不定”,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B.前文说到“中国本土产的玫瑰花型较小,花茎多刺”,所以它的观赏性比不上牡丹、莲花、菊花等名花,可用“稍逊一筹”或“相形见绌”。“稍逊一筹”,比其他人稍微差一点。“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前文说到“以玫瑰代表爱情的意象源自西方文化”,而“玫瑰与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少有关联”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具有的特点,可填“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乙.前文说到“汉字里的植物名称通常以草木为偏旁”,后文说到“它本是一种美玉,从偏旁可以窥见端倪”,可见玫瑰和汉字里其他植物名称是不同的,是个例外,可填“玫瑰却是个例外”。【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原文“相传在宋代,宫女将玫瑰采下晾干,和其他香料一起做成香囊,芬氤袅袅不绝,因此得名。明清时期,用干玫瑰为日常物品增添香气的做法已很普遍”可知,用干玫瑰为枕头等物品增香。由原文“明清时期,随着大众饮茶习惯从‘点茶’到‘泡茶’的改变,出现了种类繁多的花茶,玫瑰花茶便是其中之一”可知,用玫瑰花制茶饮。由原文“若以玫瑰花瓣佐餐,香甜程度犹胜菊花。咸菜也能接受玫瑰香气的滋润”可知,用玫瑰花做菜肴。【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最基本的方法为提取主干法。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主干为:“玉色夹纱新枕头”就是用各色玫瑰芍药花瓣填装而成的。然后将修饰成分变成相应的句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修饰成分:《红楼梦》里写到的宝玉夜宴庆生时,靠着的。将这两处修饰成分变成相应的句子:《红楼梦》里写宝玉夜宴庆生,宝玉靠着“玉色夹纱新枕头”。然后将这三个句子变成语意连贯的短句,可适当增删一些词语。即①《红楼梦》里写宝玉夜宴庆生,②他靠着“玉色夹纱新枕头”,③这枕头就是用各色玫瑰芍药花瓣填装而成的。【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酱菜做法类似”语序不当,“类似”修饰的事“酱菜做法”,所以应将“类似”移到“酱菜做法”前面,并改为“类似的”。⑤“能够堪称”语义重复,“堪”是“能够”的意思,所以应去掉“能够”。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中,“我”在长征中的苦难经历令人感慨万千。以前,人们进行励志教育时常说,“苦不苦,想一想长征两万五”;现在,有人却说,新时代了,不需要用“苦难”来教育孩子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风雨见根骨,困顿砺大行“苦不苦,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公司驾驶员聘用合同
- 二手钢琴交易及售后服务合同(2024版)3篇
- 金属制品生产合同三篇
- 年度新能源项目商砼车运输合同(2024)3篇
- 2024年度建筑施工工地食堂运营合同
- 2024年专业居间合作战略同盟合同正式版版B版
- 2024年一带一路项目借款合同
- 2024年度二手手机买卖合同书及质保政策3篇
- 2024年云计算服务提供及数据中心建设合同
- 棉纺织厂建设合同三篇
- 电影院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2023年广东珠海横琴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警务辅助人员招聘考试真题
- 看汉字写拼音(声母+单韵母、复韵母)直接打印
- 一+《展示国家工程++了解工匠贡献》(教学课件)-【中职专用】高二语文精讲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
- 医院培训课件:《血浆置换及临床应用》
- 《物联网》教案课程
- 材料物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GB/T 43357-2023钢丝绳一般性能试验方法
- 公共租赁住房申请表
- 注塑产品作业指导书
- 旧楼改造电气施工方案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