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二)(解析版)-【回归教材】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已识别_第1页
文言文阅读(二)(解析版)-【回归教材】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已识别_第2页
文言文阅读(二)(解析版)-【回归教材】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已识别_第3页
文言文阅读(二)(解析版)-【回归教材】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已识别_第4页
文言文阅读(二)(解析版)-【回归教材】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已识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二)

(八年级)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

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喊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②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④山脚直

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④,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⑤,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注:①(凝真观)即神女祠,在巫山飞凤峰下。②(妙用真人)后世为巫山神女所加的封号。③(霄汉)

云霄和天河,指天空。(4)(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⑤(无纤翳)没有丝毫云烟。翳,

遮盖,这里指云。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B.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C.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D.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2.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B.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译: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D.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好的趣味很多。

3.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山":甲文中的山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乙文中描绘的巫山及神女峰则

有的特点(用两三个字概括),两文都表达了之情(用自己的话概括)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真人即世所单巫山女神也议者谓太、华、衡、庐

C.素湍绿潭可以调春琴,阅金经

D.维嫌多生怪柏沿溯阻绝

【答案】LC2.D3.高、奇、美热爱祖国河山4.B

【解析】L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般

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为: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故断句为: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

汉/山脚直插江中。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能力和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

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D."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可翻译为: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良"意思为:甚,很;不能翻

译为"良好的",D选项对文中句子理解不正确;

故选Do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主旨。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第①空:结合乙文段“巫山峰峦上云霄,山脚径直插江中"描绘出巫山及其神女峰的高,"惟神女峰最为纤丽

奇峭"则表现其奇、秀等特点。故可概括为:高、奇、美

第②空:结合甲文内容可知,作者主要描写了三峡的山和水,结合"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山的雄奇险

拔,结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现水的清幽秀丽,表达了对三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结合乙文内容可知,

主要描写了巫山的山,结合"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和"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写出了

巫山及神女峰的高大秀丽,表达了对巫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据此可知,两文都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

热爱与赞美之情。故可概括为:热爱祖国河山

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介词,于,这里是在的意思/连词,如果;

B.都是动词,说;

C.形容词,白色的/形容词,不加装饰的;

D.副词,极,非常/动词,断绝;

故选Bo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

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

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

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的路程,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

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许多趣味。

乙文: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参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庙正对

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人们议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

妙。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这天,天空晴

朗,四周天空无云,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

也是很觉得奇异的一个现象啊。

阅读下面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

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耳。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畲无与为乐者()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夕阳欲颓,沉麟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

7.根据文章内容填空。两篇文章都写了自然景物,陶文描绘了"之美",苏文描写了"之美"。但

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陶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苏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前两空每空

仅限两字)

8."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5.全,都消散欣赏、领悟考虑,想到只是6.(1)夕阳快要落山

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存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7.Ill

川月色热爱自然,沉醉山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

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四季都常存。俱:都。

(2)句意: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歇:消散。

(3)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4)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5)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

6.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欲,将要。颓,坠落。沉鳞,在水中潜游的鱼。竞,争相。

(2)重点字词: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苻,均为水生植物。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交错纵横。

盖,大概是。

7.本题考查信息梳理和主题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结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可知,陶文描绘了“山川之美"。

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苏文描写了"月夜之美"。

结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知,陶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沉醉山水的愉

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意。

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

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

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故苏文

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8.本题考查炼字。"月色入户”的意思是: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中,"入"二字,把月光拟人化。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意境活泼,使月色显得更生动。

【点睛】参考译文:

《答谢中书书》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

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

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

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

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

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存交

横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

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材料一: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承孝矣。"(《学而》)

子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

材料二: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日:“参不擎,何足以知之?”

子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

聿®修②厥德③。"

(节选自《孝经》)

材料三: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谐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

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节选自《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

材料四:

岁末到家④

清•蒋士铃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释:①聿(2):助词,用在句首,无义。②修:修明,发扬。③厥德:意谓发扬美德。④该诗写于

1746年,蒋士铃时年22岁,科举中举,因长期在外求取功名报效君王不常回家,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深

感母亲对自己的关怀之情,故作此诗。

9.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句中的加点字。

文言词句方法借鉴字词释义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课内迁移法:根据《富贵不能淫》中的"此之漫大丈夫"的"谓"

谓:(1)______

卜孝矣推断。

父前数常之,由是失爱

语境对照法:根据上句"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推断。谱:(2)______

于父

查阅字典法:①疾速、敏捷。②聪明、机警。③同"悯",敏:(3)(填

参不徼,何足以知之?

怜悯。④勤奋、勤勉。序号)

1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B.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C.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D.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1L阅读材料一,请概括孔子认为的"孝"有哪三个特点。

12.请你结合对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推断孔子是否认同材料三中"王祥"孝敬母亲的做法。为什么?

请结合具体材料说明理由。

13.材料四中,儿子"岁末到家",母亲"喜及辰、针线密、(1)、(2)”等举动,充分体现了母

亲“爱子心无尽”。

14.对于母亲的关爱,儿子"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的表现是否能体现他对母亲的"孝"?请你综合运用

上述关于"孝"的相关材料,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9.说中伤、诽谤、诬陷、说......话坏(2)10.C11.(1)孝如果只是供养

还不够,关键要做到"敬”和陪伴。(2)父亲去世很长时间(过了三年),孩子行事原则还跟父亲在世时一样,

这就真是孝(3)孝要继承先人的遗志,记述先人的事迹。12.我认为孔子不认同王祥的做法是孝。

材料二中孔子说“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损伤,指爱护身体如同敬爱父母。"强调要保护

自己的身体,王祥在寒冷的冬天躺倒在冰面上,是对自己身体的不爱惜,违背了孔子对孝的定义,所以不

是孝的表现。13.怜清瘦问苦辛14.示例1:可以体现。诗人长期在外求取功名,故不

能在母亲身边照顾她,“古诗文阅读材料二"中说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道,从侍奉

父母开始,以服事君主作为继续,成就自己忠孝两全才是孝道的最终归宿。探视母亲是孝,报效祖国和君

王是忠,忠孝两全自然也是一种孝的表现。

示例2:不能体现。"古诗文阅读材料一"中孔子说孝如果只是供养和"犬马""何以别乎?",关键要做到"敬"

和陪伴,此句写诗人长期在外,不能在母亲身边陪伴照顾。所以不能体现。另外,诗人不向母亲诉说漂泊

在外的劳累辛苦,只是隐瞒,但是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让母亲更担心。

【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占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在父亲去世多年后,他仍然没有改变父亲为他选择的道路(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就算得上是有

孝心的人了。"此之谓大丈夫”句意: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可推知"谓"意思是:说。

②句意:多次在父亲面前说坏话污蔑他,因此使他也失去了父爱。“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意思是"生母早

丧,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可知"潸"的意思是:中伤、诽谤、诬陷、说......话坏。

③句意:我不够聪明,怎么能知道这个呢?敏:聪明、机警。故选②。

10.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句意:所谓孝,最初是从

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这句话是对于“孝”的诠释,三个排比句都是来

揭示“孝"的内涵,因此,"夫孝"应该单独列出。"立身"是"终于"的对象,对应前面的“事亲、事君”的两个并

列的动宾结构的词语。故可断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故选Co

1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材料一中"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

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点

明"孝"的第一个特点:孝不只是对父母的供养,还要做到对父母恭敬顺从和陪伴。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说"父亲在世的时候,看他的志向;

父亲去世以后,看他的行为;在父亲去世多年后,他仍然没有改变父亲为他选择的道路(没有忘记父亲的

教诲),就算得上是有孝心的人了",点明"孝"的第二个特点:坚守父亲在世时的行事原则。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意思是说:"所谓的孝顺,善于继承先辈的遗志,善于传述先人的

事迹的人",点明"孝"的第三个特点:继承发展先辈的事业,记述先人的事迹。

12.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结合王祥的行为,

阐述理由即可。

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

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孔子强调人要爱惜自己

的身体,是“孝”的体现。而材料三中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用自己

的身体暖化冰层为继母抓鱼,他的做法是对自己身体的不爱惜,与材料二中孔子对孝的定义是不吻合的,

这不是"孝",所以我认为孔子不认同王祥的做法是孝。

13.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

材料四中"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一句,说御寒的冬衣缝得针脚细密,问候的家信墨痕尚新。这两句诗极

力突出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和思念:细细缝好御寒的冬衣,时时捎去嘘寒问暖的家信。那一针一线,一字一

句中蕴涵了多少慈母的爱心。“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一句,是说一见面便心疼儿子的面容清瘦,叫着孩

子问起一路上的艰辛。这里叙写母亲与儿子相见时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看到儿子面

容清瘦,母亲心中十分怜惜,连忙把儿子叫到自己跟前,仔细询问一路上的风尘劳顿,问长问短,反反复

复,不厌其烦。一"怜"一"问",慈爱之心,跃然纸上。“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两句写儿子心中惭愧自己

没有尽到孝敬母亲的责任,不敢向母亲诉说那一路的风尘,这里通过直抒诗人的惭愧心情表达出母子之间

的深情。由此可知,儿子"岁末到家",母亲"喜及辰、针线密、怜清瘦、问苦辛”等举动,充分体现了母亲"爱

子心无尽”。

1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能体现了"孝",不能体现了"孝"均可,阐述理由要结合材料内容展开即可。

示例:可以体现。“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两句写儿子心中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孝敬母亲的责任,不敢向母

亲诉说那一路的风尘,这里通过直抒诗人的惭愧心情表达出母子之间的深情。在慈爱的母亲面前,诗人心

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内疚,由于自己出门在外未能在母

亲膝下承欢尽孝,深感未尽到人子的责任,从而辜负了母亲的拳拳之心。因此,不敢诉说自己旅途的艰辛。

除了惭愧之外,也含有担心直言远行的劳顿,会使母亲更加心疼的含义。体现他对母亲的“孝",儿子不把自

己在外的风尘诉说给母亲,是不想让母亲为自己担心,所以体现了"孝”。

不能体现。“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中的"愧"是因为诗人这些年漂泊在外,不能侍奉左右,没有尽到孝敬

母亲的孝心责任,反而让母亲牵挂担忧。与材料一中"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不符,孔子认为孝如果只是供养还不够,关键要做到"敬"和陪伴。而诗人未能做到"敬"和陪伴,

而且诗人隐瞒自己在外的辛苦劳累不向母亲说,风尘仆仆样子母亲也能看出来,更会让母亲担心。这不是"孝"

的表现。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

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以后,看他的行为;在父亲去世多年后,他仍然没有改

变父亲为他选择的道路(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就算得上是有孝心的人了。"

孔子说:"所谓的孝顺,善于继承先辈的遗志,善于传述别人的事迹的人。"

材料二:孔子在家里闲坐,曾参在旁侍坐。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

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

曾子离席站起来说:"我不够聪明,怎么能知道这个呢?"

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你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

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通过建立功名来

奉行孝道,自己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使父母的名声得到显扬,这才是奉行孝道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

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说:‘常常怀念祖先的恩

泽,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

材料三:晋代人王祥,字休征。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多次在父亲面前说坏话污蔑他,因此使

他也失去了父爱。继母有次想吃新鲜活鲤鱼,当时适值天寒地冻,河面结冰。王祥却解开衣服趴在冰上寻

找鲤鱼。冰面自动破开,两条鲤鱼跳了出来,王祥就逮了鱼拿回家(做给母亲吃)。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

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

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

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

然。

(节选自《陈涉世家》)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年而攻之而不胜()(2)亲戚畔之()

(3)扶苏以藜谏故()(4)为天下唧)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环画攻之而不胜然后知生于忧患画死于安乐也

B.多助之至甚矣,汝之不惠

C.上使外将兵于是上乃便使持节诏将军

D.今更闻无罪尊王命急宣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句式整齐,多用排比,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

B.甲文举守城而不胜之例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举攻城而不胜之例证明了“地利不如人和"。

C.乙文中“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正好印证了甲文中的“失道者寡助”。

D.乙文中陈胜、吴广顺应天道讨伐暴秦,"宜多应者",是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最好诠释。

19.结合我国与其他国家疫情防控现状,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

【答案】15.围同"叛",背叛屡次同"倡",倡导、发起16.C17.(1)使人

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2)如今逃跑也是

死,起义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事而死,怎么样?18.B19.参考示例:"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告诉我们,治理国家以百姓利益为重,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反之就会遭到反对。我国在疫情防控

中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把民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断优化防疫政策,所以国家和地

方推行的防疫政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而西方有些国家只考虑个人政治利益,置民众生死于不

顾,所以他们的防疫往往得不到国民的理解与支持,甚至举步维艰。

【解析】15.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环:围;

(2)句意为: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3)句意为: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数:屡次:

(4)句意为: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唱:同"倡",倡导、发起。

16.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

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B.之:代词,他,指得道之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使:均为动词,派遣:

D.或:名词,有的人/副词,有时;

故选Co

17.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

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固,使巩

固;国,国防;山溪,山河;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2)句重点词语:亡,逃跑、逃走;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等,同样;死国,为国事而死。

18.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辨析。

B.有误,结合甲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可知,甲文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结合甲文"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可知,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

城失利,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故选B。

19.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

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据此,结合我国与其他国家疫情防控现状,谈谈对"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人和"的因素,顺应民心。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帮

助和支持越多,力量越大,胜算越大;反之亦然。党和政府对抗疫的理念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充分动员、广泛地参与,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最重要力量

来源。而西方部分国家,权力部门运作失序严重撕裂社会,大大降低了抗疫政策的实施效率。政治家内斗

激烈,常常为了一己私利,把疫情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加剧民众对政府抗疫政策的不信任,阻碍抗疫进程。

【点睛】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

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

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

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

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

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

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

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

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

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

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

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

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

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

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

20.阅读下面三篇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舜发于味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而后作;征于色,而后俞。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日:“草昧⑤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

难矣!“鹦延时旦自古幽工美不得之于里难朱之士安逸守感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

得一生,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玄龄等

拜日:“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就闾里

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

视。

⑴下列对乙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B.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C.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D.魏征对日/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⑵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B.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C.创业与守成孰难孰:比较

D.教以节字书:写

⑶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连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要经历艰苦的磨炼

B.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列举事例,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最后

概括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甲丙两文告诉我们,成才、成功都必须经历一番艰难困苦,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

D.甲乙两文中孟子和唐太宗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

使国家基业稳定。

⑷下面是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请用现代汉语翻译。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

【答案】⑴D

⑵C

(3)B

⑷①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

患。

②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

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

天下,守成更难!"据此断句为:魏征对日/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C.句意: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孰:谁。

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B.甲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

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个人的发展和一个

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的结论,选项"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概括不准确。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①入,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出,指在国外;敌

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恒,常常。

②然,但;既,已经;守,保持;成,成就。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

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

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

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

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

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

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

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

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

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

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己成为过去

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

【丙】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

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

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II、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

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2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已卯上元,余在俯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日:"良月佳夜,入僧舍,历小巷,房酷(酷:卖酒

者)纷然,已再鼾矣。放杖而笑,敦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不知钓者来必得

大鱼也。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④己野鼾矣

⑵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项:然起行予欣建从之

B.放杖而笑,不为得失不视之

C.怀民亦未寝舍中掩关熟程

D.事竹柏影也手自笑也

⑶翻译下面句子。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

(4)【甲】【乙】两文各有一个字可以视为“文眼",分别是哪两个字?

(5)【甲】【乙】两文都是写作者月下出游,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异同之处?

【答案】(1)①于是;②一起:③拜访:④两次。

(2)B

⑶①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

②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

⑷甲文是"闲",乙文是"笑"。

⑸相同点:两文都写月下出游,都流露出喜悦之情:

不同点:甲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有月下出游的喜悦;乙文表现了作者的平常心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①句意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遂,于是:

②句意为: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起;

③句意为: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我;过,拜访;

④句意为:睡得很鼾甜;再,两次。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A.欣然:同为“高兴的样子”;

B.孰:哪一个/仔细;

C.寝:同为"睡觉";

D.盖:同为"原来是";

故选Bo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

①中重点词语有:但,只;闲,清闲;句意为:(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

②中重点词语有:良,美好;出;句意为:如此好的月夜?

(4)本题考查主旨把握。

结合甲文结尾句"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

有竹子和柏树呢?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恐怕就不多了,苏轼谪居黄州,所担任的只是个

有名无实的官,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竹影至丽,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一个"闲"

字既写出作者的心态,又是文章的文眼;

乙文是一篇记游短文。宋哲宗元符二年。正月十五上元灯节,兴尽而归却进不了门。这一个"笑"字正是这篇

文章的文眼。笑自己月下赏灯之乐,笑僧耳民生殷富。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相同点:甲乙两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

不同点:由甲文"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慰,同

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表现了苏轼身处逆境不以为悲;

由乙文"放杖而笑,敦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不知钓者来必得大鱼也"可知"苏

轼表达的是自己被贬但是仍然是那种乐观的态度,他觉得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呢?反而是不追求的时候就会

出现”。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

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

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

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已卯上元年,我在僧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走走呢?"

我很高兴地答应他们,走到了城西,走进J'和尚的住所,经过「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做买卖的

人也是杂乱的样子。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拄杖,不禁笑了笑,

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苏轼小儿子)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

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

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通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

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

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

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

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2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民之悦之何陋之有《陋室铭》

B.莫之能御也虽乘奔御风《三峡》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D.地未有过千里者也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2)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2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25.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甲】文重点强调了①是克敌制胜的必要条件,同时【乙】文中的②

现象体现了这一必要条件;【甲】文孟子得出③的结论;【乙】文中孟子的④观点也印证了【甲】文的结论。

(用原文的词语或短语回答)

【答案】22.C23.(1)在那种情况下,文王还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非常困难的。

(2)所以事情只要做到古人的一半,效果/功效/功劳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到。

24.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25.①人和②民之悦之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得道者多助④行仁政

【解析】22.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

A.之:代词,指这件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B.御:动词,抵御,阻挡/动词,驾着,驾驶;

C.以:均为介词,凭借;

D.过:动词,超过/动词,犯错误;

故选C。

23.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

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然而,在那种情况下;犹,还能;起,兴起;是以,所以是;难,困难。

(2)句重点词语:故,所以;事半古之人,事情只要做到古人的一半;功,效果、功效;惟,只有。为然,

才能够办到。

24.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

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

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

"鸡鸣狗吠相闻”是说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而达乎四境”说明声音范围之广,中间应断开;"而齐

有其民矣”是说这证明了齐国人口众多,"而”后应断开:故划分为: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

矣。

25.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第一空,结合甲文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可知,重点强调了"人和”是克敌制

胜的必要条件;

第二空,乙文中"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意思是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

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据此可提取"民之悦之”作答;

第三空,甲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

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

"仁政"的必要性;

第四空,乙文中"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

为然"意思是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

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据此可提取“行仁政"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

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

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

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

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

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

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

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

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己,战就一定能胜利。

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属于纣王统治,在那种情况下,文王还只能从方

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非常困难的。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

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土地没有超过千里的朝代,

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国土不

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新团聚,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

没有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饿的人不择食物,

口渴的人不择饮料。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

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

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

2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

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俞。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

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审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同"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目的一组是()

A.然后能收回也不改其乐

B.改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敢渔者歌日

C.国恒亡国人道之

D.曾茎其所不能香远萩清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蜃合道的()

A.了解这一切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B.了解这一切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灭亡,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生存的道理了。

C.然后我们就会知道忧愁祸患使人增长才干,安逸享乐使人放纵懈怠的原因了。

D.然后我们就会知道忧愁祸患使人放纵懈怠,安逸享乐使人增长才干的原因了。

⑶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在开头连用六个事例,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B.乙文在治国上主张要关注百姓的健康生活,才能给天下人民带来福寿。

C.甲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D.甲文在阐述的思路上,从个人说到国家,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答案】(1)B

⑵A

(3)B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

语意思。

A.改正/改变;

B.都是"所以"的意思;

C.国家/国都;

D.增加/更加;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然,这样。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句意为:了解这一切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

理了。

故选A。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B.根据"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可知,乙文运用类比论证说明在治理国家过程中选拔良臣的重要性;

故选Bo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

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

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

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

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

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

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现在天下的存在的问题。我请求把它比作疾病:定时调养身体使之舒适,本不会得病了;疾病在皮

肤时,医生能把它治好,病去并且身体安康。以上两种情况都达不到了,疾病已在身体内,如果得到良医

的医治,可以快速的痊愈。天下存在的弊端,形势已经像这样「,在可以医治的时候,皇上有选拔任用了

良医,倘若对他们深信不疑,听从他们的安排,不仅仅治愈了疾病,还会让百姓延年益寿。如果这个时候,

假使良医不能用尽他高明的医术,那么天下的弊端会越积越深。希望皇上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收集大家

的治国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