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_第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_第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_第3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_第4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的简介和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思考探究自主探究诗歌。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登幽州台歌》

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登幽州台歌》。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2)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怆然(chuàng)涕下(tì)

2)读出韵味和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前:过去。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涕:眼泪。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译文:(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4、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自己就是才华横溢的陈子昂,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心中是怎样想的呢?

1)你能不能把登台的这个情景详细的描述出来呢?

示例:夜已深了吧?迷雾阻挡着我的前路,荆棘撕破我单薄的衣服。

我独自一人登上这高台,借着微微的月光眺望远方。此时此刻,我忽然感觉自己迷失了方向,我不知身在何处,身后无人跟随,前方也没人引路。难道我错了吗?难道上天是公平的吗?遥望历史,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已经远去,后世也许会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然而我却无缘相见。我感到无比的悲伤,仿佛有巨大的石块压在我的胸口,使我透不过气,那种感觉强烈地压抑着我的本就孤独的心。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总是孤独的。只是谁又知道我的心酸楚,谁又懂得我内心的痛苦?面对这茫茫的天宇和原野,我感觉自己是多么反渺小,沧海一粟而已,人生只有几十年罢了。我忍不住仰天长叹!我的悲伤已充满肺腑,无法抑制。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说,只是未到伤心时。在这清冷的夜晚,在这幽静的幽州台上,我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2)你能否理解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呢?

点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点拨:前两句诗是从时间角度(前、后)写的。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点拨:后两句诗是从空间角度(天、地)写的。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3)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点拨: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总结:这首诗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二、学习《望岳》

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五岳之首--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墨客被泰山所吸引,纷至沓来欣赏,留下了许多诗文名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了解杜甫看到泰山后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题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3)创作背景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的人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万里封侯是当时文人普遍的人生目标。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岱宗(dài)青未了(liǎo)决眦(zì)

2)读出韵味和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你认为认为在朗读这首诗时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情感来读?

点拨:用喜爱赞叹的语气朗读。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昏晓:黄昏和早晨。“曾”,通假字,同“层”。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小: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4、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杜甫,年轻的你豪气冲天,登上泰山后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呢?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登上泰山时的心境呢?

点拨:杜甫登上泰山后,发现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心潮澎湃,心胸开阔了,禁不住热情地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原创作品

5、理解泰山形象,探究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望岳》围绕“望”字写的,但望的角度不同,望到的景象也不同,你能分析出来吗?

点拨:(1)远望: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2)近望: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3)细望: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点拨:

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

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点拨: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4)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的巧妙,请你结合诗句分析一下。

点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大自然把天地之间所有神奇与秀丽全都聚集在这座高山之上,高耸的山峰入云蔽日,乃至山南山北在明暗上竟有早晚之别。“钟”即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使之富有情感。“割”即划分之意,“割”字用得很奇妙,不但把阴阳这一自然现象拟人化,神奇之妙蕴含其中,而且表现出昏晓界限的分明,从而突出了山之高大。

5)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做赏析?

点拨: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总结:这首诗中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三、学习《登飞来峰》

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刚才我们欣赏了《望岳》,了解到杜甫登上巍峨的泰山,表达了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现在,我们欣赏一下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探究一下他登上高山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名列“唐宋八大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文题解说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3)创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千寻塔(xún)自缘(yuán)

2)读出韵味和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一说为七尺),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眼:视线。

塔:铁塔。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层:处,有两层含义。一指千寻塔的层,二指政治的层。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译文: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层层遮住视野,都(只)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4、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联系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时代,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年轻气盛,抱负不凡的文学家王安石,当你登上飞来峰时,心境是怎样的?

王安石的主要生平:

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点拨: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本诗作者通过对自己亲身登临千寻塔远望,一览无余的视角直接描写,来抒发他心中兴奋愉悦的心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5、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点拨: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飞来峰上千寻塔,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表达登高望远的感受:站得高看得远。

2)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出示: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登飞来峰》即作于1050年,当时他30岁,由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美好前程,期待变革。

点拨: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往往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可以看出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体现了王安石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层”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

点拨:“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层,指他站的比别人高。实则暗喻政治上的决策。也指他有雄心壮志,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这无疑是人生的层!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点拨: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结: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的三首诗,让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会到王安石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希望我们能理解这些诗歌表现的哲理,让古代文化精华进入我们的内心,滋润我们的心田。

五、课堂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3首诗。

2、选择感受最深的一首,发挥想象写成一篇散文。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怆然涕下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远望

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细望

尾联:一览众山小抒情

豪情勃发、壮志满怀

登飞来峰

浮云

不畏艰险、积极进取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让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会到王安石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今天,我们将欣赏两首古诗,继续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二、学习《游山西村》

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我们学过两个成语“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它们是什么意思呢?

山重水复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柳暗花明原指前面花红柳绿,树木花草繁茂锦盛的景象,之后又比喻绝处之中找到出路,突然出现的好形势。

这两个成语最早出自同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陆游的这首诗。板书课题《游山西村》。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他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2)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鸡豚(tún)叩门(kòu)腊(là)浑(hún)

2)读出韵味和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叩门。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腊酒:腊月所酿的酒。足鸡豚:菜肴丰足。豚,小猪,诗中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古风:有古人之风度。

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叩门:敲门。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译文: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4、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就是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会有怎样的心境呢?

出示陆游主要生平:

陆游20岁就定下报国之志。

30岁礼部考试名列第一,遭投降派打击,被除名。

40岁左右,受朝廷重用,北伐失利后被削职还乡。

50岁任参议官,因其他官员的诽谤,被罢官。

65岁最后一次任史官,又因痛诉时局黑暗,再次被罢官。

84岁诗人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志,留下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点拨: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推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处境来理解,陆游一次又一次被罢官,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就好像诗中所写的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面对这样的困境,他始终心存希望,相信总有一天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5、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在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山西村之游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点拨:怀疑、着急--高兴、惊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在这首诗中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点拨:村民的热情好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优美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淳朴的风土人情: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你能想象出作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吗?

点拨: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4)《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

点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的哲理。

5)“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现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点拨: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总结:这首诗写了诗人在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农村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从而表达了诗人的陶醉、恋恋不舍之情。

三、学习《己亥杂诗》

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诗题中的“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组诗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第五首。(板书诗题、作者)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__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在诗、文、词方面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2)文题解说

《己亥杂诗》:“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年四月,诗人因不满朝政,辞官回杭州故乡,九月又北上接家眷,历时__个月。在此期间,写成了诗歌315首,结成集子,总称《己亥杂诗》。

3)创作背景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出韵味和节奏。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己亥:己亥年,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

吟鞭:诗人的马鞭。

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亦可翻译成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

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译文: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4、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报国无门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回家时心中是怎样想的呢?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的心境。

点拨:第一、第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故里,心情十分苦闷。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浓重的色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第三、第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5、理解诗人形象,探究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点拨:第一、第二句: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的愁苦心情,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离去时的决绝。第三、第四句:抒情。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2)“浩荡离愁白日斜”句中的“离愁”应怎样理解?

点拨:这里的“离愁”不是离家怀念亲人的凄苦之情,而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3)本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最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这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点拨:寄托了诗人为培育人才以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点拨:落花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运用比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了官,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贡献全部的力量。

总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的无尽愁绪,也表达出诗人虽已辞官,仍决心为国效力、奉献终生的决心,以及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着挚爱之情。

四、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哲理

1、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

点拨:《望岳》结尾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结尾两句点睛之笔,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2、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点拨:(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原意: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衍生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原意:不怕浮云遮住了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

衍生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衍生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原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衍生义:多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两首诗,让我们又获得了新的教益。《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们明白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己亥杂诗》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希望我们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古代的诗歌艺术,让这些经典文化伴我们健康成长。

五、课堂作业

1、背诵并默写5首诗。

2、摘抄积累诗文名句,在写作中学会使用。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叙事盛情待客

写景抒情景色迷人

景美人更美

己亥杂诗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虽辞官归乡,仍心系报国。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2

1.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

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5.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6.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板书

2.望岳3.登飞来峰

导入新课

清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是相通的。细细品读山水,我们可以读出自然界的绚丽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情,更读出一种追求人性至高境界的胸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感受诗中山水的绚丽,感受诗人的情怀

《望岳》

一、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泰山。

学生先介绍。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春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有古语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

视频了解“泰山”

三、自主学习《望岳》

1、学习方法介绍:

查资料:正确地利用资料而不依赖于资料,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小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

个人学习:深入思考,使人睿智。

阅读书上简评:简评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运用好书本上的资源。

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感悟。

2、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蕴含的情感。

板书设计:

远望青未了广阔

近望神秀高大

凝望云、鸟

愿望众山小

四、鉴赏诗歌

1、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写泰山高大雄伟。

“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广,说明大;“阴阳割昏晓”说明高。

2、小组合作,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进行赏析。

①、②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宽广”诗人当时喜悦的心情。”

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赏析:“造化钟神秀”拟人手法,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

上。“阴阳割昏晓”“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说明泰山

的南北明暗不同,说明泰山巍峨高大。

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

⑤、⑥句:诗人心胸很坦荡。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点面结合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诗句说一说,尾联如何表现泰山的雄伟的,有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胸气魄?

补充:运用《孟子》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泰山的巍峨高耸。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中“胸”显然皆作者自己之心胸。我们再读一读诗歌,看看在你的眼前将会出现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望岳》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5、我们了解到的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他的感情总是很深沉郁结,但是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却感受到了别样的杜甫。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写这首诗的背景。

背景介绍: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25岁时候他背起行囊再次漫游,来到齐赵。看到泰山,杜甫心胸豁然开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望岳”千古名篇。“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6、《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谁?

7、齐背诵《望岳》。

登飞来峰

一、过渡引入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作者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这首诗的情韵。

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飞来峰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来峰。

三、自主学习《登飞来峰》

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提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等飞来峰》。

四、展示学习成果

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蕴含的情感。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用诗中原句回答

飞来峰上千寻塔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夸张

2、诗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的奇妙景象?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闻说:听说。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

不畏:不怕。缘:因为。遮:遮挡,遮住。

4、在现代,“浮云”是一个很流行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出处古文: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网络用语:

“夫人,功名于我如浮云,在下一点也不稀罕”——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

释义: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5、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出示: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登飞来峰》即作于1050年,当时他30岁,由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美好前程,期待变革。)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

天子与太阳同辉,“日”象征着帝王,

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6、把保守势力说成是“浮云”,并且不畏,这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精神?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的一层。

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诵读整首诗歌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雄心壮志,请同学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比较异同

一、两首诗同是登高之作,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1、借景抒怀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2、蕴含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3、夸张、比喻的手法,大胆的想象。虚实结合

二、读了这两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结束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和杜甫那豪迈的气势在这两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板书设计:

远望青未了广阔

近望神秀高大

凝望豪迈

愿望勇攀高峰,俯视万物。

4.游山西村

教学目的:

1、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南宋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3、《游山西村》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浑,酒水混浊,指酒的质量不好。古人饮米酒,需要滤去酒酿(酒糟),方为清酒。未经过滤的则为浊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第三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

5.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呈现目标

三、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四、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__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五、朗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六、理解诗句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

七、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练习册。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3

【教学目的】

1、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时】

2课时。

【课型】

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枯藤昏鸦天涯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二、三分钟演讲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五、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6、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学习《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5、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6、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者”。

4、布置作业:

改写本曲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二、课堂练习:阅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体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_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4、本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然后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三、老师点拨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体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感怀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4、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然后写虚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东汉四言乐府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朝五言律诗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七言律诗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南宋宋词夏夜出行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元曲悲秋思乡

【课后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当堂准确流畅地背诵。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删改!】

【推荐一:《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叩木?衿分剩?嘌?沤岷献鳌⒂掠谖??木?瘢?妨⒄?访娑允О艿娜松??取?

[重点难点]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

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

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理论依据]教学过程

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因其阅读期待、阅读心境、阅读动机的不同,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也是独特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

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这种阅读主体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

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这些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