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综合学科知识 (共19张)+学案_第1页
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综合学科知识 (共19张)+学案_第2页
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综合学科知识 (共19张)+学案_第3页
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综合学科知识 (共19张)+学案_第4页
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综合学科知识 (共19张)+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学科知识(共19张)+学案

句子的成分

句子的成分——知识梳理

句子

谓语

主语

句子的“主人"。

是在句子中被陈述或被说明的对象,

一般表示该句子所说的是“谁”或“什么"。

句子的“管家”。

用来说明、陈述主语,

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乌云飘散了。

树叶黄了。

句子的成分——知识梳理

句子

主语

谓语

宾语

小明吃饭。

学生上网课。

天空飘着乌云。

雨水灌溉土地。

句子的“客人"。跟在谓语后面,

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句子的成分——知识梳理

主语

谓语

宾语

句子的“客人"。跟在谓语后面,

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小明吃饭。

学生上网课。

天空飘着乌云。

雨水灌溉土地。

句子

主干

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句子的成分——知识梳理

句子的修饰

定语

状语

补语

句子的成分——知识梳理

定语

状语

补语

主语

宾语

谓语

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

起修饰和限制作用。

用在谓语前面,

起修饰和限制作用。

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

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

主干+修饰

句子更完整

(五岁半的)小明[飞快地]吃〈光了〉(香喷喷的)饭。

(满天的)乌云[转眼之间]消失〈得一干二净〉。

句子的成分——知识梳理

句子成分要划对,

纵观全局找主谓。

主前定状谓后补,

谓前只有状地位。

“的"定“地”状“得"后补,

宾语只受谓支配。

(满天的)乌云[转眼之间]消失〈得一干二净〉。

(五岁半的)小明[飞快地]吃〈光了〉(香喷喷的)饭。

谓语

补语

定语

定语

宾语

句子的成分——学以致用

帮助我们理解句子

句子的成分——典型例题

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写一件表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帮助的事。

帮助我们不被复杂的句子结构干扰,迅速把握句子主干,不重不漏地提取重要信息。

句子的成分——学以致用

帮助我们优化表达

句子的成分——典型例题

一阵寒风忽然间袭来。

风嗖嗖地钻进我的袖口和领口。

我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

一阵寒风吹来。

风钻进我的衣服。

我打了个寒战。

我们斟酌着遣词造句,往往就是在斟酌着使用更具体、更生动、更贴切的主、谓、宾、定、状、补。

句子的成分——学以致用

帮助我们排查病句

句子的成分——典型例题

少主语例:正在仔细地批改学生的作业。(此处缺少动作“批改”的发出者,谁批改呢)

例:经过这次活动,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介词短语不能做主语,需要删掉“经过"。或删“使”)

少谓语例:我们从小讲卫生的好习惯。(此处少动作,应该是“养成……好习惯")

少宾语例:校园里到处回荡着欢乐。(此处少宾语。“回荡着”什么,加上“的读书声"等)

主要成分搭配不当例:经过努力,我的学习成绩水平不断改善。

(主语谓语搭配不当。“水平”不能和“改善"搭配,我们常说“水平提高”)

修饰限制的词语与被修饰的词不搭配例:农民伯伯在山坡上种了许多欣欣向荣的果树。

(定语宾语搭配不当。“欣欣向荣"不能和“果树”搭配,我们可以说“高大的果树")

一个词语和两个词语搭配,其中一个搭配,另一个不搭配例:外面北风呼啸,他穿着大衣和帽子出门了。

(谓语宾语搭配不当。“穿着”不能和“帽子"搭配,应该把“和”改成“__________________,戴着")

和句子成分相关的语病类型包括但不止于上述这些。掌握句子成分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识别病句,并杜绝写出病句。

句子的成分——学以致用

帮助我们翻译文言

句子的成分——典型例题

翻译下列文言倒装句。

贤哉,回也。

颜回,真贤能呀!

余是以记之。

我因为这个原因才记下了它。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在高高在上的朝廷做官时,就担忧百姓们。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谓语

补语

定语

定语

宾语

文言文的倒装现象,

是相对于现代汉语句内顺序习惯的倒装。

句子的成分——典型例题

贤哉,回也。

余是以记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用基本句内顺序翻译文言。

找出译文句子的主干。

分析译文的语法结构。

把文言句子中的字词和译文的解释一一对应好位置。

判断原文言句是否有倒装现象。

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现象有以下四种,我们要注意在进行文言翻译时,须把文言倒装现象用现代汉语还原,还要能准确识别倒装类型。

句子的成分——典型例题

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A

句子的成分——总结回顾

谓语

补语

定语

定语

宾语

谢谢初中:语文综合学科知识

语法知识

一、词性分类

(一)实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这六类词不仅具有实实在在的意思,能够单独使用,而且还能够在句子中充当主干成分,所以叫“实词”。

(二)虚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这六类词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够表示具体的含义,无法单独使用,而且不能在句子中充当主干成分,所以叫“虚词”。

【注:】实词和虚词的具体解释,在初中会涉及。目前只做了解。

二、短语类型

短语由词构成。根据构成短语的这些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把短语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常见的类别。

(一)并列短语:

构成短语的词,彼此之间地位相同、类型相同,这样的短语叫“并列短语"。

如:柴米油盐姜醋茶、琴棋书画、语文数学、小明和小红、改革开放、江河湖海、海陆空……

(二)偏正短语:

在短语中,修饰的部分(即“偏”)在前面,被修饰的部分(即“正")在后面,这种类型的短语叫“偏正短语”。

如:卡车司机、生日礼物、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疫情、聪明可爱的刘怡辰、掉毛的小狗、悠闲地散步……

【偏正短语“偏"的部分和“正”的部分中间,在逻辑上可以添写一个“的"或者“地”】

(三)补充短语:

在短语中,被修饰的部分(意思的核心)在前面,修饰的部分在后面,这样的短语叫“补充短语"。

如:开心极了、高兴坏了、乐得飞起了、跑得快、跳得远……

【带有“得”的短语,一律是补充短语】

如何系统区分“的、地、得"

(四)主谓短语:

短语中的词语,构成“谁做了什么”或者“什么怎么样"这种关系的,这类短语叫“主谓短语”。

如:太阳升起、天亮了、我吃饭、我睡觉……

(五)动宾短语:

短语中的词语,构成“做了什么"这种关系的,这类短语叫“动宾短语”。

如:睡大觉、吃狗粮、上网络课……

(六)介宾短语:

短语中的词语,构成“介词+宾语"的结构,即“介宾短语”。

如:在学校、从食堂、在操场、从今年开始……

三、句子成分(主要见PPT课件)

四、倒装句

所谓倒装句,就是指没有按照基本句内顺序来安排句子成分,但不算病句的句子。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倒装句:

①明天,我们出去检测核酸。——“明天"是状语,修饰谓语“出去检测”,这里就属于状语提前。

②二十年之后,我们回到母校看望老师,从全国的各个地方。

——主谓宾:我们看望老师。

定状补:只有状语。一个状语提前,一个状语保持原位,一个状语后置。

其中,例句②按照基本句内顺序来组织,应该是这样:我们二十年之后从全国的各个地方回到学校看望老师。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倒装句?

首先是因为平时的语言习惯中存在倒装。比如例句①。

其次是因为倒装句有时候可以丰富语言表达,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例句②。

表达方式

一、什么是表达方式?

所谓“表达方式”,指的是“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的方法形式”,目前总共有5种。这就表示,世界上的语言,有5种基本的类型。分别是:

记叙——记述事件表明情况——简明清晰

描写——添加各种细节信息——生动形象

抒情——抒发各种情绪感受——有感染力

说明——介绍事物或者事理——科学严谨(绝对客观)

议论——表达观点阐述理由——鲜明严谨(自圆其说)

世界上的语言表达那样丰富,但说到底,都是有上述的5种表达方式互相之间搭配出来的。这5种表达方式,就相当于语言世界的“五行"。

二、表达方式有什么用?

1、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表达目的,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组织语言。

2、表达方式帮助我们区分各种文体类型,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进而帮助我们确定阅读的侧重点。

3、我们平时上课,老师使用的主要是“说明”的表达方式。

4、我们平时做阅读理解主观题,应该主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换句话说,我们在考试答题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要“鲜明严谨,自圆其说”。

5、在完成习作时,我们会根据需要,综合运用表达方式。目前最常用的是“记叙、描写、抒情"这三种。

写作技巧(写作方法)

一、什么是写作技巧?

所谓写作技巧,就是指一批让我们的语言表达“更上一层楼”的方法技巧。

二、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表达方式代表语言的分类,是语言表达“本身";而各种写作技巧,能够为语言表达增添各种效果,相当于语言表达的“附魔”。

其中,有些写作技巧是在几种表达方式中通用的,比如比喻、拟人等修辞,可以用在各种语境中;也有一些写作技巧是某种表达方式专属的。比如“说明方法"专属于说明文,“论证方法”专属于议论文。

三、有哪些常见的写作技巧呢?

我们打算讲解以下八个类别的写作技巧(基本是通用的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炼字/词、特殊句式、记叙顺序、人称转换、语言风格(语言特色)。

这些写作技巧,从阅读理解的角度来看,是赏析题的常考角度,我们必须理清楚;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是帮助我们提升语言表达的有效手段,我们最好熟练掌握。

下面我们就依次梳理相关的知识:

(一)修辞手法

比喻:生动形象。(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详见拓展。)

拟人:生动形象。(拟人是“比拟”中的一种情况,详见拓展。)

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除此之外,排比也可以起到更加具体、更加突出强调的效果。)

夸张:突出强调事物特征。(夸张有“放大"缩小”“超前"三种类型。)

反问:加强语气,突出强调。

设问:自问自答,先引发思考,再突出强调预设的答案。

反复:突出强调。

【目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效果,集中在“生动形象”“增强语势"突出强调”这三种,但是不同的手法在达到相似效果的时候,它们的原理是不同的。对此,我们要学会准确区分各种手法,并且学着灵活运用。】

关于“比喻"的拓展:

1、比喻分三种类型——

明喻暗喻借喻

本体√√

喻词√

喻体√√√

下面是一些例句:

①树上的苹果就像一个个红灯笼。——明喻

②树上的苹果长成了一个个红灯笼。——暗喻

③苹果树上挂着一个个大红灯笼。——借喻

一般来说,暗喻和借喻需要更高的语言驾驭能力。

2、要学会辨别“似是而非”的“比喻句"——

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1)“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

(2)“本体”和“喻体"必须本质不同。

下面是一些例句,全都不是比喻:

①这个苹果非常酸,简直就像是一个柠檬。(×)

②我长得就像是我的父亲。(×)

③洪水过后,水面上飘着许多从山上冲下来的大树枝,它们就像是一棵棵河里的大树。(×)

④请您不要消失,不要像香喷喷的烤鸭、热乎乎的火炉一样,离我而去。(×)

⑤我的心很痛,就像被刀子捅了一样。(×)

由此可见,想要判断一个句子是否用了比喻,我们必须仔细分析一下原本的句意和逻辑是什么。

关于“拟人”的拓展:

“拟人"和“比喻”其实不是并列对等的概念,“比拟"才是真正能够跟“比喻”对等的“大概念"。“拟人”只是“比拟"的其中一种情况。

1、“比拟”有两种情况:

拟人把事物写成人。

拟物①把人写成事物;②把A事物写成B事物。

下面是一些例句:

①窗外的小鸟叽叽喳喳,正在放声歌唱。——拟人

②一下课,同学们就从教室里飞了出去。——拟物

③窗外天气晴朗,阳光成桶成桶地从天上泼下来。——拟物

2、要学会区分比喻和比拟——比拟不出现“喻体"

下面是一些例句:

①小鸟在枝头唱歌。——拟人

②小鸟像个歌手一样,在枝头唱歌。——比喻

③柳树就像一个小姑娘,在池塘边梳头。——比喻

④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比喻和拟人都有

小结:

“比喻”和“比拟"这两种手法之间,相同点很明显,不同点也很明显——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在于名称中的“比”,即“都强调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是“喻”,必须“出现喻体”,而后者是“拟”,只需要体现“模仿关系"。

(二)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借助写景来更委婉、更自然地抒发情感。目前阶段,融情于景、即景生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几个概念不用详细区分,只要遇到借助写景来表达中心的,就称为“借景抒情”。

借物喻人:通过写某种事物,来展现人物形象,表达自己对该人物的情感态度。

托物言志:把自己的志向,借助某种事物,来传达出来。

直抒胸臆:把自己的情感态度等直接表述出来。

欲扬先抑:作者实际上的目的是为了赞扬,但在此之前,先表达一些负面的内容,从而实现反差,对“扬"突出强调。

以小见大:从细微之处归纳出某种观点、感悟。以小见大常常能够更加触发大家的思考。

卒章显志:在文章的最后,出现点明中心的主旨句。这样能够实现对全文的升华。

对比:把两个或更多个同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展现并且突出他们之间的差异。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通过展现其他事物的特点,来表现真正的写作意图。所谓“正衬”,是指“其他事物"的特点,跟“真实意图”的倾向保持一致;所谓“反衬”,是指“其他事物”的特点,跟“真实意图"的倾向正好相反。

下面是一些例句:

①外面的阳光非常明媚温暖,我的心情也是美滋滋的。——正衬,用美好的天气,正面衬托美好的心情。

②外面晴空万里,但我的内心却阴云密布。——反衬,用美好的天气,来反面衬托悲伤的心情。

③他虽然年纪很小,但志向却很高远。——反衬,用他年纪小,来反衬其志向高远。

④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反衬,用清脆的鸟叫,来衬托环境的深幽。

⑤这次考试,隔壁班的平均分比我们班少5分,这次我们表现很好。

——这句话从“对比”和“反衬"两个角度都能说得通。

⑥这次考试难度很大,但我们班依然考了全年级第一,真是好样的。

——这句话只能从“反衬”角度来解读,因为“考试难度

大"和“成绩好”属于不同类型的概念,无法比较。

小结1:

对比和反衬有共同点,因为这两种手法展现并且强调差异,但是只有“相同类型"的事物之间,才能使用对比,而反衬没有这个限制。所以概括来说,就目前阶段来看,“反衬”的适用范围要比“对比"更广阔——一句话如果是对比,就可以说是反衬;但反过来就不一定。

小结2:

上述这些表现手法之间的界限,有时候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我们在实际分析和运用的时候,要尽量选择最合适的说法来组织答案。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虽然都是写作技巧,但是也存在差异。

①这两类手法达到的效果不一样:

修辞手法用于修饰优化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比如为语言添加“生动形象”“突出强调"等效果。

表现手法用于更好地传递中心思想,跟语言表达不直接相关。

小结一下,修辞手法专注的是“文采”,而表现手法专注的是“主旨"。

②这两类手法的适用范围一般也不一样:

因为修辞手法适用于优化语言表达,是点缀,所以一般用在字、词、句等小篇幅文本中。

而表现手法是为了更好地传递中心,所以一般用在段落或者全篇中,占用较大篇幅。

(三)描写手法(详见之前的笔记)

描写手法主要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类。

人物描写:外、语、动、心、神

景物描写:“一色、二多、三结合”

1、一色:运用丰富的色彩,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美,并且能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二多:多角度、多感官写景,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

(1)多角度写景:从远、近、高、低等多种方位角度,来展现美景。能够全方位地展现美。

(2)多感官写景:从视、听、嗅、触等多种感官方面,来展现美景。能够立体化地展现美。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远】【近】【高】【低】

3、三结合:

(1)点面结合:局部的细节和广阔的背景巧妙结合,层次感丰富,适合体现壮美宏大的画面,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人之常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壮志豪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喜爱赞美

(2)动静结合:动态的风景和静态的风景巧妙结合,使得画面很有灵动感。其中,“动态的风景"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画面中有动作”,其二是“画面中有声音";“静态的风景”也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画面静止”,其二是“画面安静”。

①动态风景和静态风景各占一半——动静结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②用动态风景来衬托环境的安静——以动衬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③把原先静态的风景写成动态的样子——化静为动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3)虚实结合:“虚"指的是作者脑海中联想、想象到的画面,“实”指的是现实中眼前的风景。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眼前看到的,和脑中想到的画面结合在一起,达到美妙的艺术境界,能够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①由眼前想到过去的事情: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②由眼前的景象想到此时此刻的另一个地方: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③由眼前联想到未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由眼前想到历史场景、神话传说或者自己想象岀来的神奇画面(相当于引用典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炼字/词

“炼"在这里是“精选”的意思。所谓“炼字/词”,指的是在一句话中,即使没有使用明显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或描写手法,但又个别词语用得特别出彩。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再如“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

一般来说,值得从“炼字/词”角度出发,去赏析的措辞,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类别(目前阶段还不完整):

1、精妙的动词或形容词——让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2、拟声词——增强画面感和带入感。

3、叠词——读起来,能增强节奏感和音韵美;看意思,能够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们在赏析“炼字/词”,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组织语言:

1、解释该词语的本意和文中意;

2、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点出语句背后的情感主旨。

【赏析“炼字/词”跟一般的赏析题差不多,只不过是用“解释词语"来取代“点出手法”这个步骤。】

(五)特殊句式

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样式。目前我们接触过了许多基本的句式,比如陈述句、反问句、设问句、疑问句、双重否定句、倒装句等等,今天补充三种特殊句式——长句、短句、长短句结合。

1、长句:直观来说,两两标点之间字数相比之下较多的句式表达,是长句;

从语法的角度来说,长句的句子成分都会比较复杂。

文学作品中的长句,往往能够具体地写出事物的特点,同时节奏舒缓悠长,适合表达细腻的情感。

2、短句:直观来说,两两标点之间字数相比之下较少的句式表达,是短句;

从语法的角度来说,短句的句子成分都会比较简单。

文学作品中的短句,能够带来鲜明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大致能够分成两种——

其一是“轻快的、愉悦的、舒服的"节奏;其二是“紧张的、急切的、焦躁的”节奏。

3、长短句结合:长句和短句巧妙结合在一起,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美。

沙扬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