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精讲古诗词阅读(学案)_第1页
中考语文试题精讲古诗词阅读(学案)_第2页
中考语文试题精讲古诗词阅读(学案)_第3页
中考语文试题精讲古诗词阅读(学案)_第4页
中考语文试题精讲古诗词阅读(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试题精讲古诗词阅读(学案)中考语文试题精讲:古诗词阅读

之一

目录:

1.古诗词阅读题实例与详细分析;

2.课内重点诗词《渔家傲》要点梳理;

3.《渔家傲》译文。

我们来看看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古诗词欣赏题”,也叫做“古诗词阅读理解题”。

“古诗词阅读理解"与“文言文阅读理解(或者“古文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理解”一样,都是一种综合性的阅读理解题,综合考查各方面的能力,只是“古诗词阅读理解"的阅读内容是古代的诗词。

今天,我将通过一个具体的试题实例的分析,来看看这种题型是什么样子的,应该如何去审题、答题,以及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下面的题目是2023年黑龙江大庆市的考题,请同学们先做一下,看看做得如何。

古诗词阅读(5分):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词开篇描写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其壮丽,为全词的奇情壮采奠定了情感基调。

B.上片四、五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天帝殷勤询问词人,关心她想要回到哪里,由描绘梦境向抒情过渡。

C.下片首句的“报”与上片末句的“问"相呼应,“谩”表明了词人才华不足,不能写出惊人之句。

D.本词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与作者以往婉约风格不同的另一种豪放词风。

10.这首词中的“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3分)

具体答案在我的分析当中,请看看我的分析吧。

这是课内考题,来自课内学过的课文,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因为是学过的内容,可以省去反复阅读的步骤,直接按照题目要求去细细揣摩就可以了。一般来说,虽然是课内的内容,但还是需要自己根据诗词的具体内容去围绕答题进行深入理解。

这首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名为《渔家傲》的词,选入了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是必背的重点古诗词之一。

要答好这个题目,你首先要对李清照词的总体特点有所了解。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的代表人物,她的词的风格与苏轼、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截然不同。我们常形容苏轼、辛弃疾的词是“大江东去”般的豪放,而李清照的词则是如同“小桥流水"般的婉约清丽。

但是,李清照在经历了生活的动荡与磨砺之后,她的词的风格也有了变化,在她的词作中也有了风格豪放的词,《渔家傲》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首词与她前期的婉约词显著不同,而是写得大气豪迈。

我们来看看具体的题目。第九题是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其中的A中的说法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把A中的内容,放到词中去验证。第一句说“本词开篇描写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回到词中一看,第一二两句果然是写这些景物。接着说“景象极其壮丽,为全词的奇情壮采奠定了情感基调"。这里的“壮丽”“壮采"中都有一个“壮”字,这个“壮"字就概括出了“豪放”的特点,壮观、壮丽之景都是大气的、豪迈的,而不是婉约的、小巧的。而这正是《渔家傲》这首词风格特征之所在。

再看题目中的B项。这里出现一个术语,也叫专有名词,即“片"。这是应该掌握的基本常识。词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一部分叫做“上片”,也叫“上阙”,下一部分叫做“下片”,也叫作“下阙"。理解这个“片”,才能从词的具体位置找到相应的内容。我们到上片的四、五句中可以找到“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接着看它是不是用拟人手法。词人写自己梦中到达天帝的住所,而“天帝”是神话传说中的神,此处把“神"当作“人”来写,说天帝很“殷勤"地问词人回到哪里去,这就是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天帝的。这里也是写的梦境,并且由此转向下面的抒写情怀过渡。由此可见,B中的这个说法也是正确的。

再看题目中的C项。“下片首句的“报”与上片末句的“问"相呼应”,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报"是“回答”的意思,与上片中的“问"是相呼应的。接着往下看,“‘谩’表明了词人才华不足,不能写出惊人之句”,这个说法就不正确了。这里有个关键词“谩”,意思同“漫”,是“空、徒然"的意思。“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自己写诗徒有惊人之句,也就是说诗句写得好却是徒然的,是没有用处的。这里是写词人看不到出路(前面说“日暮")、看不到前途,由此而觉得自己的学识无法发挥作用,空有一腔热血。由此可见,C的理解和说法是不正确的。至此可以确定答案就是“C”。

D项中的内容是写李清照词风的转变,由婉约而变成豪放,其中的与天帝对话,表现出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第十题。这一题是简答题。简答题的关键之点是要分点解答,就是把答案分成几个点来说,因为此类题目是踩点给分的,一般来说,有几分就会有几个点需要去回答。本题一共三分,你至少要答到三个点。一定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千万不要从头至尾一笼统而不分点;二是不要在某一点上用墨太多,要基本上做到各点平衡;三是开头要用概括性的句子去写,然后再稍微展开一下。

本题所给的答案是四个点,只要能够涉及其中的三个点就可以得满分(3分)。

此题的答案是:①气概豪壮,追求高远(或从理想、志向、胸怀、抱负等角度作答亦可);②才华横溢(或富有诗才);③怀才不遇(或无人赏识);④遭遇战乱离散而孤苦无依。

其实,同学们只要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即李清照想通过这首词表达什么东西的,那么,就可以答好这个题目。这就告诉我们,在平时学习课本上的古代诗词时,一定要思考一下这首诗词是要表达什么意思的,传达什么思想感情的,也就是对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有个明确的认识。

当然,除了知道古代诗词写的什么,还要知道这首诗是怎么写的,也就是通过什么手法、什么意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简言之,就是要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说白了,阅读理解题就是要考考你们对于一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这些都需要在平时加以积累。

考试所考到的内容是有限的,而我们对于一首重点诗词,需要从多方面去把握。今天,利用分析《渔家傲》的机会,我把这首词的重点给大家梳理一下,希望同学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

《渔家傲》是李清照的一首重要作品,也是课本上的必背的重要篇目。

《渔家傲》的要点梳理如下:

1.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是婉约词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2.《渔家傲》这首词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以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首词被评论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另类作品。

3.词句“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源自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

4.《渔家傲》表现词人宏大抱负的句子是“九万里风鹏正举"。其意思是:(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这里运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课本八年级下册选了其中的内容,题为《北冥有鱼》。

5.《渔家傲》是一首记梦词。全词以“梦游"的形式,以浪漫主义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云涛翻滚、星河灿烂的神奇梦境。词人虽然嗟叹路长日暮,却依然羡慕大鹏飞举,渴望到三山游历。其中,“路长”“日暮"的嗟叹,来源于屈原对理想的执着探求;“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感慨,也透露了女词人空负文学才华的无奈与感伤。

6.“路长嗟日暮"的词句,化用屈原《离骚》“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意。

7.“学诗谩有惊人句"一句,是作者向天帝倾诉自己空有才华。

8.《渔家傲》是词人的一首记梦词,也是词人极少的豪放词。词的上片写了许多壮阔的意象,天、云、晓雾、星河等,描绘出了仙境之景,词人仿佛梦回天帝居所,听见天帝对她说话。词的下片写词人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只好在黄昏叹息。

附录:

《渔家傲》译文:

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漂移,无数舟船破浪前进,我坐在颠簸的船上,仰望天空,只觉得天河就要旋转起来了。迷迷糊糊中我的灵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恳切地问我回哪儿去。我回答说,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我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大风正起,我就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风啊,你不要停,把我的小船吹到海的仙山上去吧。

之二

我们继续来解析中考古诗词阅读理解题,具体分析2023年三个地区的三个题目,力争做到:管中窥豹,以见一斑。

一、十堰市2023年中考题:

先承接上期,对《渔家傲》做一次“温习”,以期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然后选择2023年中考题进行各个分析讲解。

上一期,我详细讲解了中考古诗词欣赏题,也就是古诗词阅读理解题。考题是课内题,是课本内的李清照的《渔家傲》。我还把《渔家傲》的重点内容进行集中梳理,因为《渔家傲》是一首必背的重点诗词,需要同学们给以高度关注。

上一期中考题是黑龙江大庆市2023年的考题。不谋而合,湖北十堰市2023年中考题也是考了《渔家傲》,请看题目:

阅读古代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7.下列选项中,对本首词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开头实写所见景象,写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

B.“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仿佛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终于得到诉说的机会,自然引出下阕。

C.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一个“谩”字,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抒发了空有才华却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D.这首词通过记梦,展示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作者内心的苦闷,也表现自己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8.词分豪放、婉约两种风格,分析本首词属于哪一种,请阐明理由。(2分)

下面我来简要分析一下。先看第七题。这一题的A项中,说“词的开头实写所见景象"。请注意“实写”二字。“实写"或“写实”都是指写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人或事物,而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是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以梦游的方式来写的,开头所写的海天相接图,就是梦中之景。因此,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虚写”,而不是实写。由此可见,A的说法是错误的。答案就是A。

其他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第八题是简答题。题目已经告诉我们,词分为两种风格,一是婉约,一是豪放。上一期我也作了介绍,宋代的豪放词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而李清照则是婉约词的代表。不过,婉约词人李清照,也写过豪放风格的词,这首《渔家傲》就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因此,回答这首词,要首先确定这是一首豪放词,然后再展开说明哪些地方体现了“豪放"。

其豪放体现在:一是景象壮丽,词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描绘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展现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二是理想高远,“九万里风鹏正举”展现远大抱负,气势磅礴;三是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想象奇特,境界开阔。

下面我们继续以中考实例,来具体分析古诗词阅读理解题。

二、北京市2023年中考题:

北京2023年中考题中,古诗词阅读理解占5分,考的是课内题阅读。题目来自八年级上册的必背篇目《使至塞上》。题目如下: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本诗的开头叙述诗人①_____________,接着记录沿途的自然风光,结尾用人物问答的方式叙写了②___。

(2)列出第二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表达效果。

我们先来看第一题。这是一个填空题。首先要弄清楚题目中的指示词的所指,应该能够看出:“开头"接着”“结尾"分别是指第一联(首联)、中间两联(颔联、颈联)、最后一联(尾联)。

那么,中间两联已经告诉你是写沿途风光,考的是第一联和尾联各自写什么。这是要求你对诗句的内容进行概括,当然首先是理解,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所考查的,既有理解能力,又有概括能力。因为是学过的课文,所以,题目中没有对难点进行注释,比如“属国”“居延"都是属于专有名词,只能靠课内学习时的理解与记忆。课本的注释还是详细的,不仅对“属国”“居延"做了注释,还对“单车”“问边"也做了注释。

课本是这样注释的: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请注意:像这样的重点篇目的注释,都是要深入理解、牢牢记住的。

只要对课本的注释理解与记忆了,那么,就会概括出诗句的内容。“单车欲问边”是说诗人轻车简从去边关慰问,“属国过居延"是说自己以使者的身份到遥远的边塞地区的。我们把两句的理解性文字进行压缩,就可以概括出:出使塞上时轻车从简、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同样,尾联中也有好几个难点,课本都做了注释,请看:

〔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课本对“燕然”未作注释,但从诗句可知,“燕然"是指前方打仗的地方,即前线。确实,这里的“燕然”本是指燕然山,在这里是指前线。

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后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将官正在前线。这里写将官“在燕然”,是暗示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诗人刻意写到“燕然”也是在用典。东汉时窦宪击匈奴,打败北单于,曾到燕然山,勒石记功而还。因此,从修辞手法上说,这里的“燕然"既是借代,即用古地名“燕然”代指“前线”,也是用典,即用古代在燕然山勒石记功的典故,暗含胜利之意。

分析到此,那么,可以明确,诗的结尾是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第二题是简答题,要用自己的文字回答题目。此题有两点要答清楚。一是要列出第二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第二联也叫“颔联”,即“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对偶的构成必须是词性相同、结构相同。第二联中的“征蓬”对“归雁”,都是偏正结构;“征”与“归"都是动词,在词中都是用作定语,“征”意思是“远征的”,“归”是指“回归的";“蓬”与“雁"都是名词。另外,“出”对“入”,都是动词;“汉塞”对“胡天”,都是名词性的偏正式构词。

二是要回答表达效果。作为对偶,其效果一般来说都是显得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还要联系诗句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因此,答案应该是:句式工整,音韵和谐,营造出孤独飘零的意境,暗示诗人因为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这里顺便强调一下,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使至塞上》一诗,最为传神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中考经常考到的诗句(古诗文默写、古诗词阅读理解)。这两句诗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表现沙漠茫茫无边,“孤”表明景物单调、人烟稀少,“直"表现塞上景色的奇异,“长”突出黄河横贯其间,“圆"则凸现落日的特有形态。这画面表现出诗人此时粗犷的情怀与开阔的胸襟。

三、南京市2023年中考题:

2023江苏南京中考语文题有意思,看似简单,却很有内涵,一共是三分的题目,只要有一个做错,就可能三个都错,至少错两个;可如果能够确定做对两个,那就一定可以做对三个。请看题目:

(3)【连连看】将意境相近的古诗句连接起来。(填序号)(3分)

甲()乙()丙()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北朝民歌《木兰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ABC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开始分析题目。题目中涉及六首古诗词。甲乙丙中的三句来自不同的地方:甲来自初中课本中必背课文(初一下册),乙来自初中课本中“课外古诗词诵读”(初一上册),丙来自小学课本五年级上册。

从这考试材料的不同来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古诗词阅读理解题不一定来自课本的必备古诗词篇目,也可以来自“课外古诗词诵读"的篇目;不一定来自初中课本,也可能来自小学课本。因此,同学们在温习古诗词的时候,要把小学学过的古诗词与初中的古诗词放到一起进行梳理、理解、记忆;也要对初中课本上的必背古诗词与课外古诗词诵读内容,进行一起梳理、理解与记忆。这样才能保证在考试的时候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再来看看ABC一组题目的来源。A中的《渔家傲·秋思》来自九年级(初三)下册,是必背篇目;B中的《定风波》来自九年级(初三)下册的“课外古诗词诵读”;C中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也是来自九年级(初三)下册必背篇目。

那么,甲乙丙与ABC这两组题目,根据意境来看,该如何各自连接呢?

古诗词的意境,是指古诗词通过具体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包含景与情两个基本要素,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所描绘的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比如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两句,残月、寒鸦、霜天、江枫、渔火是诗句描写的景物,而这些景物给人一种凄冷、孤寂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意境。

我们先看甲中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是《木兰诗》中的名句,课本做了详细的注释。请看:

〔万里赴戎机〕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战事。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度,越过。

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写木兰度过重重关山,奔赴边疆的战场去打仗,表现了一种慷慨悲壮、视死如归的境界。

再看看ABC中,有哪一个是与其意境相类似的。

经过筛选,可以看出,ABC中的A与C都是写战争的,A中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写因未能战场立功的抑郁,以及因白发丛生的思乡之情,表现的是苍凉悲壮的意境。而C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写战马跑得如同的卢一样飞快,弓箭连发,如同滚滚雷声一般震耳,表现了战争的气势浩大、场面壮阔。

由此可见,甲与C的意境是相似的,所以,可以首先确定下来的就是“甲"与C连接。

那么,剩下来的两个,只要确定其中的一个就可以了。

我们来看“乙”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显然是表现了思乡情怀。从“思乡”这一情感上看,“乙"与“A”中的情感是相似的。因此,“乙"与“A”S可以连接的。

最后剩下的“丙"与“B”就是意境相近可以连接的一对。这两句都表现了从容自然、超然洒脱的境界。

四、烟台市2023年中考题:

烟台市2023年的古诗阅读题共4分,考的是课外题。

请看题目:

岳州晚景

【唐】张籍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

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飞。

洲白芦花吐,园红柿叶稀。

长沙卑湿地,九月未成衣①。

【注】①九月未成衣:反用《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意,意思是天冷却没有加衣服。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对“晚景”“秋声"的描写,体现了诗人的心境,为全诗抒情奠定基调。

B.颔联写景,动中有静,虚实结合,由太阳浮在水面联想到天空彩霞飞舞,江面也如同天空一样。

C.颈联中“洲白芦花吐”写芦花开放,使小洲看上去是白的。这种倒着写的手法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例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D.尾联写天冷未加衣,而古时裁衣、授衣多是家妇所为,由此可知,此句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2.请根据下列诗句,探究“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寄托的情感。(2分)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张籍《岳州晚景》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我们先看第一题。这一题的答案是选B。

我们来分析一下。B中说“颔联写景”,采用了“动中有静”与“__________________,虚实结合"的写法。要知道这里的“颔联”是指第二联,也就是“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飞"。这一句所写的景物是:江水中映着日光与晚霞。而水中的光影与晚霞都是“静”的景物,从总体上看,作者是写静景,而没有写喧闹的晚景。但由于作者写到了“去"与“飞”,也就是作者把水中之景写活了,写出了阳光与晚霞在水中漂浮移动。因此,这种写法应该叫做“静中有动”,而不是“动中有静”。

当然,如果能够看出“虚实结合"的说法有问题,也是可以选出“B”的。这两句诗都是作者所见到的“晚景”,不管映在水中的光亮,还是映在水面的晚霞,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虽然是从天上的物体映到水中的,但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影子”,因此,这些景物都是实写,说是“虚实结合"是不准确的。

再看第二题,这一题的答案是“渲染环境的氛围,寄托人物的愁绪”。这个答案所显示的,就是“雁"这个意象在诗词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意义。

之三

我们继续来谈一谈古诗词阅读理解题。这一期集中讲解一些中考题中的来自课内的题目。

下面所选的题目,都是过去中考考过的题目,希望大家通过阅读、答题、对答案、看解析,来熟知这种题型以及答题注意点。同时对于这些已经考过的题目,也要给予关注,下次再考到,就要能够熟练而准确地答题。

一、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与解析】第一题给出的答案是:出使飘飞的蓬草

“使至塞上”是指“出使到边塞”,这里的“使”是动词,意思是“出使"。“征蓬”是指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题目设计者只要求回答出“飘飞的蓬草"就可以了。当然,如果答出这个词的比喻义,那就更完美了。

第二题有三问,第一问的答案是: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第二问的答案是: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第三问的答案是: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

我们从第三联可以感受到,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些意象,组成了一幅辽阔的塞外风光图。而这些大漠景物,营造出了一种空旷的意境。而在这茫茫大漠所营造的空旷的意境中,诗人内心深处依然是充满了孤独寂寞之感。

二、阅读下列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中“忽如"二字用得巧妙,不仅写出了大雪来得急骤,而且表现出诗人的心情。

2.“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让人回味无穷,请合理想象,描绘这一情景。(50字左右)

【答案与解析】第一题是填空题,是对关键词“忽如"的理解分析。“忽”表示很快,有突然、忽然、急速之意。“忽如一夜春风来"是说整夜下着大雪,使人感觉好像忽然在一夜之间,春风已经吹了起来。这里的“忽如”写出了大雪急速降临的状况。那么,同时这也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呢?

请注意,“春风"给人的感觉是愉悦的,美好的,轻松愉快的,而“忽然”降临的大雪,也是让人始料不及的,好像是一下子就降了下来,给人带来的是“心中一惊”,可见,诗人此刻的心情是“又喜又惊”,简言之就是“惊喜"。

因此,此题的答案就是“惊喜”或者“惊奇喜悦"。

再看第二题,属于分析理解题。这一题要求所写出的文字要切合当时的情境。这首诗是送别诗,诗人与朋友宴饮之后,送别友人,“雪上空留马行处”就是写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场景。望着朋友远去的身影渐渐消失,诗人只看到了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马走过的脚印。据此,可以将自己融入诗境之中,去设想一下与朋友惜别时的场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样写下来的文字就富有惜别的情感。

此题的答案示例为:雪花飘落在曲折的山路上,友人的背影渐行渐远,雪地上只留下一串孤单的马蹄印记和诗人伫立远眺的身影。

三、阅读《望岳》一诗,完成1—4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D.由仰视到俯视

C.由俯视到仰视

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C.诗人瞪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大气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傲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到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练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答案与解析】第一题的答案是B。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而写,虽然内容中没有一个“望"字,而其实写的都是向“岳”而“望"。诗人“望”的角度是自远而近,而时间是从朝至幕,并由望岳而联想到将来的登岳。我们来细看一下:第一联是写远望所见,第二联是写近望所见,第三联是细望所见,第四联是由望岳而想到将来的登岳。可见其总体视角是由远及近。

第二题的答案是D。“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只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所以诗人心胸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归鸟”,也就是归来(归巢)的鸟,因此就感到眼似乎要裂开。可见,“归鸟"是还巢的鸟,而“从山中飞出”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

第三题的答案是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饱含着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登攀,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第四题的答案是B。在诗中,诗人写出了泰山的雄奇伟大,吟咏了泰山高大磅礴的状貌,表达了自己仰望泰山的丰富感受及决心登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豁达胸怀,以及热爱祖国江山的精神。诗人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而不是傲视万物、桀骜不驯。

这里我想给大家扩展一下,加几个题目,因为杜甫和《望岳》都是常考的内容。请大家做一下试试:

1.《望岳》作者是我国最伟大、最优秀的诗人之一_____________,与李白并称_________________。

2.《望岳》中描写近望中泰山神奇秀美和巍峨高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