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传奇人生_第1页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传奇人生_第2页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传奇人生_第3页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传奇人生_第4页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传奇人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

王阳明的传奇人生2024/10/30知&行佛印是宋朝高僧,主持庐山归宗寺。苏东坡其时住湖北黄州,与归宗寺的佛印隔江而望。苏东坡和佛印皆才华过人、风趣善辩,二人喜相互盘道和辩论,每每佛印禅师胜,苏东坡自愧弗如。有一次,苏东坡突然开悟,诗兴乍来,做了一首赞佛的好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是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诗眼是八风吹不动。这是一首意境很高的诗,不是对佛法有相当的造诣,写不出这样的诗。苏东坡自己反复吟哦,非常得意。他于是差人把诗送去给佛印看,他想:禅师看到这首诗,一定会大加赞赏,甚至拍案叫绝。佛印看后,不作任何评论,仅在诗笺上写了二个字:“放屁”。然后让人带回给苏东坡。知&行苏东坡一看,觉得受了羞辱,怒不可遏,气急败坏。急忙过江,赶到庐山归宗寺,气呼呼地要找佛印禅师理论一番。佛印早已吩咐小和尚说:“今天不见客。”苏东坡听了,火上加油,再也忍受不住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闯佛印禅师的方丈室。方丈室的门掩着,苏东坡正要推门而入,忽然发现门扉上贴着一张字条,端正地写着: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东坡看到这两句,立刻就警觉了,羞愧难当。放个“屁”就能把你苏东坡“吹”过江来,何谈什么八风吹不动?针对苏东坡的羞愧难当,作一个字点评:悟而不行,羞死活该。意味:1、生活中的很多道理,悟到了、说得出、写精彩,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的是真修实行,仅仅说起来头头是道、写出来精彩动人、心里面貌似明白,而不去实践和实做,就叫“不行”。2、懂得,是一重境界;做到,是另一重境界。得到,是做到的结果而已。想得到吗,先要做到!请你思考知&行:是什么关系?对你的人生意味着什么?你该怎样做?心学四决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目录一、王阳明地位二、王阳明生平三、王阳明文学四、王阳明军事五、王阳明哲学六、王阳明讲学七、王阳明气质八、人生启迪禅宗:北秀VS.南能神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心学的修为上,今天在座,谁是“神秀”、谁是“慧能”?谁是“弘忍”?怎样修炼心学VS.怎样搞明白王阳明一、王阳明地位王阳明(1472-1529),浙江绍兴余姚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阳明心学创始人,号称才兼文武、奇智大勇。中国5000年历史,堪称“三立”圣人者(立德、立功、立言)仅二个半人: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半个曾国藩。中国5000年历史,文人用兵如神者仅三人也:诸葛亮、王阳明、毛泽东。明穆宗对王阳明盖棺定论: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王士祯(清初诗宗,主盟诗坛):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1872年曾国藩去世,故交挽联:尽瘁武乡侯,千秋臣节;望隆新建伯,一代儒宗。章太炎:日本维新,王学为其先导。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能力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位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一、王阳明地位梁启超: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日本倒幕领袖西乡隆盛: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阳明。(日俄战争,东乡平八郎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一举将日本推上了世界强国的高峰)乾隆皇帝书写御碑:命世真才。蒋介石:余所重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蒋介石官邸所在“草山”,更名为阳明山。蒋介石最喜欢读传习录,作为其“终生的精神食粮。”陶行知:原名陶文俊,敬慕王阳明思想,奉“知为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为至理名言,于是改名为陶知行。后来“余体验所得,适为其反”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再次改名为陶行知。杜维明: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王明夫:如果人生一定要皈依一种哲学的话,那就皈依王阳明哲学吧。王阳明,名王守仁,字伯安,小名王云,别号阳明。生于成化八年(1472),卒于嘉靖七年(1528)。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并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后人称他为“真三不朽”(即立德、立言、立功)“古今完人”。这种人历史上仅有两个半:一是诸葛亮,二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2024/10/30二、王阳明生平

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书香门第、大地主家庭,他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祖先——王羲之。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王伦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恰好听到,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

源于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阳明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2024/10/30走近阳明

——传奇少年:语出惊人王阳明十岁时,父亲王华高中状元,于是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有人怀疑是有所准备,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小月更阔。2024/10/30走近阳明

——传奇少年:语出惊人意思是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初步展露其辩证法的思维能力。《蔽月山房》,是王阳明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这一方面体现了他的天赋异禀,另一方面得益于爷爷王伦的长期熏陶。王伦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吟诗,一个是种竹子。状元王华抱着“望子成龙”的思想,请了很多老师来教王阳明读书,以备科举考试。但是,据老师们向王状元反映,王阳明不是个好学生,他经常不在私塾里坐着,却喜欢舞枪弄棍,读兵书,还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启示:独立思考、善于质疑是一个人能够成人成才的重要因素。2024/10/30走近阳明

传奇少年:我的梦,圣贤梦

12岁时,深思熟虑的他忽然向老师发问,对话如下:明:“先生,世上什么是第一等重要的事?”师脱口而出:“自然是像你老子那样读书登第了。”明:“我看登第恐怕未必是第一等事,最重要的,应该是读书成圣贤吧!”师讶然无对:“……”

也就是这一年,王阳明在路上偶遇一道士,他拉住王阳明的手说:“你记住我的话,当你的胡子长到衣领那时,你就入了圣境。胡子长到心窝时,你就结了圣胎。胡子长到肚脐时,你就圣果圆满了。”道士的话进一步坚定了他做圣贤的志向。王阳明从小与佛家、道家结缘,所以后来他在追求圣贤的道路上向佛道寻求灵感就顺理成章了2024/10/30走近阳明之

——传奇少年:离家出走据说王华从《蔽月山房》中看出了儿子的心思,就带他去塞外领略了一下大漠的浩渺。这一决定让他非常后悔。因为15岁那年,王阳明离家出走了,家人四处寻找未果,一个月后他才一身侠客打扮地返回京城。原来,他为了实现梦想,去考察边关要塞了。这一个月里,他纵览山川地形,学习骑马射箭。还与同伴一起,探询鞑靼消息,策划和寻访对付“胡人”入侵的计策,在边关的考察活动,更激起了他尚武的爱国之心。不久之后的一天,王阳明一反常态,庄重地走到王华面前,严肃地对他爹说:

“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2024/10/30走近阳明之

——传奇少年:离家出走

王华十分激动地顺手拿起手边的书劈头盖脸地向王阳明打去,一边打还一边说:“让你小子狂!让你小子狂!”经过慎重考虑,王华决定给儿子谈一门亲事。他认为,只要这小子结了婚,有老婆管着,就不会再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了。启示:这次出走实际上反映了王阳明对圣贤路的一次探索,即圣人应该能够保境安民。我们反对离家出走的行为,但是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2024/10/30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缺席婚礼2024/10/30

十七岁时,在父亲的包办下,王阳明奉父命到南昌岳父家迎娶新娘。岳父很欣赏他,便择日举行婚礼。然而,婚礼当天,新郎却失踪了。原来这位兄弟结婚那天出来闲逛,看见一个道观,便进去和打坐的道士聊天,两人是相见恨晚,聊养生、学打坐不知不觉就是一天。直到家人来找,他才想起昨天还有件事情没有做。无论如何,王阳明还是成功地结了婚,他的轶事也由此传遍了南昌,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怪人。结婚成家的王阳明被岳父安排在自己的衙门里干起了文书,期间,他发现自己的字写的不太好,离圣人的水平还很远,于是专心练习,坚持不懈,一年半后,竟突飞猛进,自成一体,被后世尊为书法家。

2024/10/30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以人掩书

明朝著名书法家徐文长在评价王阳明的字时认为:

王羲之以书掩人,王阳明以人掩书。由于王阳明在哲学、军事等方面名气太大,以至于掩盖了他的书名。不然,以其精妙绝伦、独具风格的书法艺术名列中国书法史“前十”当无异议。启示:善于认识自我,超越自我。2024/10/30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执着前行

王阳明不是一个怪人,那些嘲笑他的人并不知道,这个看似怪异的青年人是一个意志坚定,说到做到的人,四书五经早已让他感到厌倦,科举做官他也不在乎,他的人生定下了唯一的目标——做圣贤。他出没于佛寺道院,希望从和尚、道士身上寻找成为圣贤的灵感。但除了学会念经打坐之外,连圣贤的影子也没看到。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仍然执着地追寻着圣贤之道。启示:自古圣贤皆寂寞,曲高和寡,他的怪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人有远大的志向是可敬的,矢志不渝更是可贵。2024/10/30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朱熹的铁杆“粉丝”

弘治二年(1489),十八岁的王阳明离开江西,带着新婚妻子回老家余姚,在旅途之中,他拜访了程朱学派的理学家娄谅,交谈中,他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娄谅曰:“格物穷理。”王阳明欣喜若狂,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答案。回家后,他努力读程朱学派的书,王华开心之至,然而,有一天,怪事发生了。王华看到儿子正待在自家的花园里,看着一枝竹子发呆,一动不动。父亲走上前去,奇怪地问道:“你在干什么?”儿子头不抬身不动地轻声说道:“不要吵,我在参悟圣人之道。”2024/10/30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

怀着成为圣贤的热诚和疑惑,王阳明在竹子面前守了七天七夜,没有得到“理”,却得了感冒。在病中,他第一次产生了疑问:朱圣人的话是对的吗?他逐渐感到,朱圣人所说的那些对他似乎并不起作用,他今天“格”一物,明天又“格”一物,“格”得自己狼狈不堪,却毫无收获。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阳明格竹”,但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在故事背后,还有着一个人对未知的执著和探索。格竹的打击使他想:也许圣贤各有定分,不是人人通过“格物”都可以做得来的吧!我还是去写诗、做文章,随俗就世罢了。

2024/10/30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

但是过了几年,当王阳明学过了辞章、兵法等技艺,仍感到不满足,又重新回到了求贤至圣的老路上来,因为他读朱熹的书忽然又有新的发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于是重新调整了读书方法,从而对朱熹的“格物穷理”有了一些新的体味。但他终归觉得,所谓“格物”,物在外,而“穷理”,理在于心。若以方寸之心,去穷格天下万事万物之理,怎么能穷尽得了?岂不是心和理分作两处?再者,如果说一草一木都包含着理,怎么能把这种理变成个人的认识,又怎么能靠这样的“物理”来搞好自身的道德修养呢?2024/10/30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

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王阳明,使他百思不得其解。而他由此对朱熹思想产生的怀疑实际上正酝酿着思想史上的一次大的转折。这一转折就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来说,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这就是:当时被奉为正统的程朱理学已经日渐失去了生命力,造成思想上的僵化和学术上的空疏。一些封建社会的上层人物沉迷于朱熹所谓格物穷理、问学致知的为学方法,以此来掩盖道德上的虚伪,全然不与个人的身心修养发生联系。王阳明也看到了这种弊病,但是他在思想上对朱熹由信奉到怀疑及至批判,却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摸索过程。2024/10/30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

王华受够了自己儿子的怪异行为,他下达了最后通牒,你想研究什么我都不管,但你必须考中进士。从此他重新捡起了四书五经,开始备考。二十一岁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随后的会试却两次落榜,痛定思痛,他淡淡地说:“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这是因为他的心中有着更大的理想——成为圣贤。28岁那年,王阳明的第三次会试,考中进士,直接被分配去了工部,并认识了李梦阳,整天一起研究文学问题。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但在光鲜的外表下,王阳明的痛苦却在不断地加深。他的痛苦来源于他的追求——成为圣贤。2024/10/30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怀疑“偶像”29岁的王阳明被调到了刑部,当时全国治安不好,大案要案频发,他便从此远离了办公室的坐班生活,开始到全国各地出差审案。审案之余,王大人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四处登山逛庙找和尚道士聊天,因为他“格”来“格”去,总是“格”不出名堂,只好改读佛经道书,想找点灵感。在杭州的一所寺庙中,他见到了一位禅师。据庙中的人介绍,这位禅师长期参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经悟透生死,看破红尘,是各方僧人争相请教的对象。可是王阳明失望了,因为这位禅师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与他谈论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经禅理,他慢慢地失去了兴趣。而禅师也渐渐无言,双方陷入了沉默。在这漫长的沉默之中,王阳明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他开口发问,打破了沉寂。

2024/10/30走进阳明之

——另类青年:怀疑“偶像”下面是王阳明与禅师之间的一段对话:王阳明:“有家吗?”:禅师:“有。”王阳明:“家中尚有何人?”禅师:“母亲尚在。”王阳明:“你想她吗?”禅师:“怎能不想啊!”王阳明:“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禅师还俗。从那一天起,王阳明开始意识到:朱熹可能真的错了。2024/10/30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怀疑“偶像”朱熹的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认为“理”存在于万物之中,却有着一个大敌,那就是“欲”。所谓“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准则,只要人人都遵循了“理”,便天下太平,社会和谐。朱熹认为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欲望,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禅师的还俗使他开始明白: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

2024/10/30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怀疑“偶像”

王阳明并不知道,经过十几年的思考和求索,他已经在无意识中突破了朱圣人的体系,正向着自己那宏伟光辉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可要想走到这条圣贤之路的终点,他还必须找到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疑团的答案——“理”。可是“理”在哪里呢?他隐约地感觉到,自己已经接近了那个最终疑团的谜底。成功确实就要到来了,可是老天爷偏偏不做亏本买卖,在将真相透露给王阳明之前,它还要给他一次沉重的打击,考验他的承受能力,以确认他是否有足够的资格来获知这个最大的秘密。2024/10/30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龙场悟道1506年,兵部主事王阳明因仗义执言得罪宦官刘瑾,结果被捕入狱,廷杖40,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在贵州西北的深山之中,穷山恶水,人迹罕至,住的都是些言语不通的少数民族,偶尔遇上几个能听得懂语言的人,却又都是从中原逃来此处的亡命之徒。其生存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1508年春,王阳明经历了九死一生到达龙场。没有房子自己搭建,住山洞;没有粮食,自己种,采摘山蕨;水土不服,随从病倒,他悉心照顾;日子显得格外难熬。他还特意为自己造了一石椁,经常躺在里面仰望星空,体验生与死的感受,思考与探索人生的意义,以及儒家圣人理想的真谛,渐渐地只觉得胸中洒然,眼前的生死荣辱及个人得失似乎都抛到了脑后。2024/10/30阳明洞2024/10/30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龙场悟道

一天夜里,躺在石椁中,他不禁想:

“若是圣人处于此情此景又能怎么样呢?”忽然脑中灵光一闪: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原来圣人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且做圣人的道理和根据不在别处,就在自己天生的本性及道德良心之中。当夜,他欢呼雀跃,把随从的人都从睡梦中惊醒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他终于突破了朱熹学说,认识到:人心即是天理。这就是阳明哲学——“心学”的第一个命题。启示:人最痛苦的是给予你一切,再全部拿走。但往往得与失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的。2024/10/30走近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传播发展心学

龙场大悟,使王守仁茅塞顿开,心境开朗,一时间,他好像完全换了一个人。龙场山深闭塞,没有书卷可读,他便日坐石穴,默记旧日所读的儒家经书,凡有所启发,就为之训释,经几个月,就完成了《五经臆说》。同时,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不仅融洽了与当地土著人的关系,还吸引了一批中原追随阳明之士。他们一起筑土架木造新居,命名“龙岗书院”,开始授徒讲学,宣传他的学术思想。王阳明在龙岗书院讲学,他的思想不胫而走,很快地传遍贵州。贵州任提学副史的席书与按察副史毛科一起修葺贵阳书院,请王守仁来主讲。38岁时,他又在贵阳书院提出了心学的第二个命题:“知行合一”。2024/10/30走进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传播发展心学王守仁指出,“知行合一”是针对朱熹“知先行后”的观点而来的。朱熹讲“论先后,知为先。”这无形中给封建士大夫、文人借口明理而不干实事大开方便之门。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是一付对症的良药,此药专治这种“知先行后”的流弊。这一命题既是对朱熹学说的发展,也是王阳明传奇人生的一大写照。2024/10/30走进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传播发展心学

领悟了“知行合一”的王阳明不再空谈理论和哲学,因为残酷的现实让他明白,光凭说教和四书五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想让土匪放下手中的刀,最好的办法是用火枪,枪杆子才是硬道理。至此,王阳明又重新给自己开辟了一条道路,成了著名的军事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他用兵机智果断,采用攻心谋略仅用40天就以少胜多,平定了一场危及大明王朝的叛乱。在平叛和剿匪的实践中,王阳明又进一步提出第三个”命题“致良知”。关于“致良知”,他还有一段轶事:王阳明带兵平定了一伙乱匪,抓到一个头目,对话如下:2024/10/30走近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传播发展心学匪轻蔑地说:听说您只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哼!带兵打仗肯定不如我,今天抓住我只是你的运气好罢了!明微笑道:现在天气很热,我们还是把上衣脱了再说吧!(头目满不在乎地脱掉外衣)明又说:还是有点热,我们光着膀子说吧!(头目又脱掉了内衣)明接着说:今天天气真怪,还是热,把裤子也脱了吧!(头目脸通红)匪恼怒:“真没想到,你这么有学问的人竟然如此下流!”明怒斥:你还知道下流!你还懂得良知!来人,拖下去杖打四十。故事告诉我们,人人皆有良知,只是有的人被蒙蔽了。致良知是王学的核心观点,王阳明晚年只讲这一观点。2024/10/30走近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最后的辉煌1527年,两广爆发少数民族叛乱,总督姚镆素手无策,王阳明临危受命前去平叛,临行前他把自己毕生的智慧“心学四诀”传授给了弟子钱德洪和王畿:“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去两广王阳明自己都没想到自己的名声会如此之大。因为当听说是王阳明前来平叛时,领导叛乱的两个首领很快达成了共识——投降。这件事为王阳明赢得了更多的荣誉,但这最后的辉煌也燃尽了他的生命之火。嘉靖七年(1528),王阳明在平定叛乱后的归乡途中病逝。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2024/10/30走近阳明之

——盖棺定论:真正的圣贤

王阳明一生建立了很多功勋,然而他却是一个视荣华富贵如无物的人,在名满天下之后,他四处游历讲学,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征服了无数人,心学风潮逐渐兴起。王阳明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王阳明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直到明朝灭亡,孔庙中供奉的四个人除了孔子、孟子、朱子,就是王阳明。二、王阳明生平幼年时期:才思敏捷,十余岁能诗。11岁父亲中状元,随父寓居京师。青年时期:15岁时有经略四方之志。词章盛名,组建诗社,驰骋文坛;关心边境安危,精究兵法。17岁与诸氏南昌完婚。18岁时,拜访娄一斋,以为“圣人必可学而至”,立志成圣贤。格竹七日病倒,对朱子格物之说产生怀疑,徘徊于佛老、悦慕仙家修炼之术。21岁乡试中举。两次会试不第(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1499年(28岁),中进士,任职工部。29岁授刑部云南司主事。游九华山,出入佛寺道观。1502年31岁,告病回余姚,筑阳明洞,行导引术,曾起“离家远遁”之念,因挂念祖母和父亲,未成行。33岁,主考山东乡试。9月任兵部武选司主事。二、王阳明生平1506年35岁,抗疏救忠良,得罪宦官刘瑾,遭廷杖四十,下锦衣卫狱,随后贬谪为贵州龙场驿驿丞。赴谪至钱塘,避刘瑾刺客,入武夷山,后回浙江一带。37岁,正德三年(1508)三月抵达龙场。在龙场三年(1508-1510),动心忍性,深悟心即理。是为著名的龙场悟道。随后,讲学龙冈书院和贵阳书院,始论知行合一。此时为讲学早期。1510年开始39-44岁,返仕途,先后升任江西吉安府庐陵知县、南京刑部四川司主事、40岁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41岁升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这一时期,为讲学中期,王阳明所到之处兴起“心学热”、门人云集(北京大兴隆寺、滁州东林书院、金陵夫子庙)。正德九年(1514)43岁,正式开始以“致良知”行教。1516年45岁,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含湖广的郴州府、广东的韶州府),剿匪平乱。是为事功第一高峰。赣州建立系列书院,门人云集。1518年47岁,门人薛侃初刻《传习录》,刻印于江西虔州,共三卷。王阳明与弟子、友人的对话书信汇集。二、王阳明生平1519年48岁6-7月,平叛朱宸濠。后与前来评叛的许泰张忠周旋。是为事功第二高峰。1520年49岁,王艮投门下,后创泰州学派。1521年50岁,升任南京兵部尚书。9月归越,封新建伯。从此开始晚年传道讲学的盛期。士人云集,心学风靡,绍兴成为全国讲学中心。1522年51岁,朝廷禁遏王学。1524年53岁,门人续刻《传习录》,刻印于浙江绍兴。1525年54岁,夫人诸氏卒。十月,立阳明书院。嘉靖六年(1527)56岁,临危受命,总督两广、江西、湖广军务,征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是为事功第三高峰。1528年11月29日辰时(公元1529年1月9日早上7-9点),因肺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浦码头。临终遗言:我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死后,朝廷一直不认王阳明的功绩,禁遏王学。直至38年后的隆庆元年(1567),王门弟子上书请求,朝廷正式追赠为新建侯,谥文成。又17年后,万历十二年(1584),王阳明死后55年,从祀于孔庙(明朝300年仅4人从祀于孔庙)。王阳明的学术终于获得官方正式认定的圣学地位。1555年,门人刻印《传习续录》,刻印于安徽宁国。1556年(王阳明死后27年),《传习录》上中下三卷终于汇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语录体著作。二、王阳明生平王阳明生平四件事:悟道、讲学、做官、平治(平叛勘乱、治世济民)。悟道和讲学是他的内道和工夫,做官和平治是他的外用和事功。读书要读传习录,打仗需学王阳明。政治上,王阳明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广、湖广、江西四省总督。生前封新建伯,身后谥文成公。军事上,王阳明赤手空拳、无兵无饷,抚剿并用、平叛戡乱,将兵家权谋上升到了“此心不动即为术”的化境。思想上,王阳明心学,天下耸动、弟子影从,嗣往圣、开来哲、发天理、正人心,把宋明理学推上了最高峰,百代宗师,登峰造极。王阳明一生历尽坎坷,在困顿与绝境中幡然觉悟,在非议和险恶中毅然前行,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的文治武功兼备、立德立功立言三俱的儒家知识分子。他传奇的一生,证成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三、王阳明文学诗词散文书信文告檄文杂文书法四、王阳明军事奇智大勇建奇功、出神入化一军神: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王阳明打仗: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攻心,兵未发,已然八分定胜负。以道御术、道术一体:“用兵何术?此心不动即为术。”(王阳明语)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强大于千军万马。五、王阳明哲学你需要哲学吗?梁启超说: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哪个“昏浊营乱”的脑袋,可以“决大计、立大业”的,所以需要一个“世界外之世界,以养其神明。”王阳明哲学的主要思想:1、心即理2、知行合一3、致良知4、四句教理解王阳明思想,不能脱离开三个语境:1、哲学语境。在哲学-科学-宗教的分类中,王阳明思想是哲学,不是科学,不能用科学思维去理解。也不是宗教,不要用宗教语境去解读(王阳明中晚年反省早年自己尝试道佛的宗教倾向)。2、中国历史和儒学演变史的语境。3、王阳明时代、身世、个性和志趣的语境。五、王阳明哲学从中国历史与儒学思想史的语境来理解王阳明哲学上古时代:尧舜禹圣贤治理天下,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民风淳朴,秩序井然,国泰民安,世界大同,天人合一。后来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桀纣造恶、天下大乱。周公制礼作乐、德行天下,秩序恢复,国泰民安。分封建国。周王室衰败,礼崩乐坏,各分封领主竞相争霸、弱肉强食,血肉横飞、天下大乱,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时代: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如何争霸、治国、安民、平天下的思想,争鸣斗妍。孔子的基本主张:克己复礼,恢复秩序(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仁者爱人,行德政,公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儒家为何成为最具影响的显学:1、办学:著书立说、弟子成势;2、合乎常情常理,入世、普世、生活化、伦理化;3、经得起公开、盘问、检验,正大光明。五、王阳明哲学历史终究按弱肉强食的达尔文法则演进,孔子一生落魄不得志,春秋五霸演变为战国七雄,最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秦国武力征服天下,统一了中国,统一了度量衡、文字等。法家思想指导的秦朝,二世而亡。汉朝起而代之,吸取秦亡教训,行道家哲学,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然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天下独尊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六个流派—以李斯为代表的小康派,孟子为代表的大同派,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派,孟子荀子告子为代表的心性派,荀子为代表的考证派,司马迁为代表的记篡派。(这个六分说法,学术上有争论、无定论)其中两派日后发扬光大:天人感应派,在两汉时期八面威风;心性派,千年以后改头换面成了宋明理学。汉没,三国魏晋南北朝复入乱世,适合治世的儒家虽保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但学统道统无继,儒学几近销声匿迹,魏晋玄学把道家推上新高峰,佛家入中土而大兴,道佛繁荣。隋唐大一统,儒学回到人们的视线,但四百多年不在人间,儒家思想已难恢复竞争力。韩愈曾向皇帝提出抑制佛道,重尊儒家。但很快化为泡影。五代十国再次武夫当权,儒学再次退出历史舞台。五、王阳明哲学赵匡胤建大一统宋朝后,抑武扬文,儒学在告别人间700年后终于迎来复兴时期,北宋帝国成了知识分子的乐园,人人都以读儒学、考科举为人生大道,皇帝指着儒书叹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1058年王安石变法,反对变法的儒家保守派被赶到洛阳,在洛阳以程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没有政事烦扰,放弃了处理现实问题的实际性,转而谈起了天道和人性。由此繁荣了理学。朱熹晚年发生“庆元党禁”,一大批理学家和信奉理学的朝野著名人士被列入伪党名录,理学受到重创。元初,蒙古人对思想的宽松政策使理学重获青春。理学在南方(南宋地区)重新站立起来,1314年元朝皇帝把朱熹推崇的“四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并把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参考书。至此,理学在全国普及,成了压倒其他思想的权威。就是在这个脉系下,明朝出了个王阳明,把理学推上了最高峰。这也是儒学在春秋兴起后的中国历史最高峰,迨今后人无有越其高而俯看者,惟有仰望其高,。阳明心学在明朝中后期风靡天下,清朝开始,心学被认为是明亡的一大原因。学术回到汉儒典章名物、训诂考据的道路上。五、王阳明哲学四书五经的由来:儒家思想的精义,体现在四书五经里《大学》和《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单篇文章,宋朝以前就常被抽出来专篇刊行,但还没有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编,加以注释,称为《四书集注》。从此,“四书”之名遂定,成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明朝初年,官方将“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为“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大纲和出题范围,成为天下士子必读书。《大学》是四书的入门读物,孔子的思想,弟子曾参阐释成文。程颢说:读此书“可见古人为学次第。”朱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是“为学纲目”,“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通得了《大学》,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致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朱子语类》)。五、王阳明哲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为人们指示了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修学次第,即: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格致诚正是修身的内容,齐治平是修身的目的。王阳明思想,基本上是围绕这个话题来展开的。离开这个语境,无从理解王阳明思想。在这个语境下,放回那个时代,与朱熹思想对照,方能领会阳明思想的意义。五、王阳明哲学儒学风格的四度变迁:1、春秋时期,孔孟儒学重在修齐治平,根本精神是入世的、实践的、社会的、人伦的。2、汉唐时期,诸儒重在名物训诂、典章制度,于儒学本体论几乎无所致意、更无所阐发。3、及至两宋,儒学才别开生面,大谈本原、心性和宇宙,走上了抽象的、心性的和本体化的道路,明继宋而推理学至高峰,合称宋明理学。4、清时期,学术回到汉儒典章名物、训诂考据的道路上。理学的轨迹(此处未考虑学术严谨的需要):五代末期道士陈专—穆修----周敦颐----程颢程颐程颐—朱熹—程朱理学程颢—陆九渊—陈白沙----王阳明理学的命题:1、本体论(宇宙发生论、世界本原论、万物一体);2、方法论(修养论,变化气质,存天理、去人欲)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宇宙发生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无极是世界的本原,主宰万物运行。二程从无极理论中抽出“理”和“道”的概念,提出“天理”概念,涵盖了无极和太极概念。陆九渊、王阳明等提出“心”、“良知”概念,指谓“天理”。与“天理”对应的,是人欲。天理VS.人欲,成为理学的基本范畴。五、王阳明哲学天理:万物一体、天下一家、公天下、性本善、性相近。人欲:习相远、恶念生、私欲滥,遮蔽和伤害了天理(本心、良知),造恶、产生问题,世无道。怎么办:存天理、去人欲。怎么“存天理、去人欲”?修身!怎么修身?格致诚正、以齐治平。朱熹:1、修身从格物入手,格是探究,把万事万物的理逐一研究透彻,格物穷理。2、修身要格致诚正、循序进行。王阳明:1、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事物物者,误也!“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2、格致诚正,是同一体、同一物,不存在次序问题。从此,陆王心学PK程朱理学,程朱理学遭逆袭、失去统治地位,阳明心学风靡天下。五、王阳明哲学从王阳明时代、身世、个性和心路历程的语境来理解王阳明哲学明朝统治276年(1368-1644),明朝建国104年后出生王阳明,王阳明生活的年代(1472-1529),明朝大一统已经一百多年,社会统治秩序稳定。父亲是状元、朝廷高官,王阳明出身富贵人家,他的人生道路必然是:读书—科举—做官。他天赋异禀,读书和辞章是小case,科举和做官对他来说也是习以为常的家常便饭。才赋和精力过剩的王阳明,人生没有什么来劲和过瘾的事,所以幼年时候就问私塾先生“何为天下第一等事”。精力过剩、青春躁动,喜欢任侠、骑射、兵法,对经略四方兴趣盎然。18岁经大儒娄一斋指点,圣贤必可学而至。于是立志向做圣贤。试想,那个年代的读书人、那种家庭出身的王阳明,所可能寻找的最高人生理想会是什么?做圣贤。所以少年时期,就朦朦胧胧觉得天下第一等事是做圣贤。但如何做圣贤,不知道。那个年代,要做圣贤,自然是按程朱理学的指引来学。于是按程朱格物之学去格竹子,结果格竹成疾,发现不对劲,格物格不出啥名堂,格不出天理来。何况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格到何时才算有谱啊?越格越乱,把自己的精神格得支离破碎、漫无所归,心无着落,前途迷茫。五、王阳明哲学经略四方,没有平台;格物成圣,不懂窍门。于是想另辟蹊径,转向修炼道佛。一度驰骋文坛、意气风发,所谓“泛滥辞章一时期”,但很快觉得“使学如韩柳,不过为文人;辞如李杜,不过为诗人。”

“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后得许璋真传,再研习兵法,重燃经略四方之志。1496年24岁第二次会试再次落榜。1498年26岁,痛定思痛、反思自己兴趣多变、不能专一,于是重回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次年终于中进士,有一种无趣叫仕途。1501年上九华山,得道士和和尚指点:“周敦颐和程明道是二个好秀才”。告病还乡,再修道佛。因其簸弄精神,不能成圣,摒去。曾正儿八经想出家,终因牵挂家人而未行。可以推断:王阳明早年,由于家世背景和才赋精力过剩,读书、科举、做官不能满足他的兴趣,他一直在寻找人生意义和方向,朦朦胧胧有两个方向:一是经略四方;二是做圣贤。总体状态是人生找不着北,迷茫、尝试。五、王阳明哲学王阳明早期二十多年历经五溺:“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历经五溺的滋味之后,精神追求和人生寄托最终回到一个念想:此生要做圣贤。而现实生活呢,就是科举考试和无趣仕途。就在这个仕途上,他遭遇人生大祸,发配龙场。在龙场,就是绝望、保命、挨日子,追求什么都不可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怎么办?就想:圣贤到了这样的境地,会怎样想怎么做呢?(南怀瑾说去他妈的)超越外物、忘却境遇,回归内心,吾性自足,天理就在人心,心即理。五、王阳明哲学1、心即理。龙场悟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怎样理解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如果我们把整个人类理性和感性当作一个大“心”的话,那么所有的“客观”之理都不在这个大“心”之外,离开这个“心”,物和理一概无从谈起。对个体人生来说,何尝不是这样呢?“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传习录》卷下)心即理:既非唯物主义,也非唯心主义,而是主体与客体、内心与外物统一且相互作用的整体世界观。推荐阅读《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力学太颠覆了)五、王阳明哲学1、心即理。“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事物物者,误也”。所谓圣人之道,就是:人的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方法和过程。而圣人,就是潜能充分实现、人格臻于完善的人。所谓吾性自足,不是说我本来就是圣人,而是说我的心性之中一切成为圣人的潜能和圣性(满街都是圣人)。这种潜能或圣性是我本来具有的,所以我如果向外追求,到外在的事事物物中去寻求成圣的条件和理则,就是搞错了方向,“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所以,人格完善和自我实现的道路,不在外,而就在自己的心中。一回万古之光明、将为百世之利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夜。王阳明对物理和吾心关系的彻悟和定义,重新发现和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使得“人”与“自我”从外物世界的约束、封建礼教的禁锢、程朱理学的笼罩中解放出来,为中国社会的个体解放、独立、自主和自由点亮了曙光。五、王阳明哲学2、知行合一:“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行一体,如好好色,恶恶臭,如痛寒饥饱。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陶行知1931年写了一首短诗《三代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五、王阳明哲学2、知行合一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需要把握几点:第一,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知识、懂了、认知,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本善,是万物一体的那个最初本原。因为人欲遮蔽和阻断,造成知行不一,割裂和异化成两事。所以,修身就是要回归知行合一,回归天理和良知。从这个意义上,知行合一是本体论,而不是认识论。第二,王阳明的立言宗旨是:极致地强调诚意,务求慎独笃实的、彻根彻底的实际做到,反对空谈性理。第三,王阳明在很多表述中,知行合一又有认识论的二点意指:(1)想到与做到、认知与行为、理论与实践必须统一或结合。(2)实践出真知。

阳明认为只有那些不仅从我们感官系统和理性系统摄入的而且要在自己身心上真正验证过的知才是“真知”,“真知”就一定能行。阳明讲知行合一,从道理上讲没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但知行合一这个提法本身确实是了不起的,他一下就点出了最关键的一点,修身之难,就在于知行不能合一。五、王阳明哲学3、致良知《大学》讲“致知”,《孟子》讲“良知”。王阳明把《大学》和《孟子》拼接在一块儿,提出了“致良知”说。《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能、良知这两个“良”字都是本有、固有、本善的意思。“良知”何指:第一、明善恶(道德)。第二、辨是非(智慧)。良知就是一个好恶之心,“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良知就是一个知是知非的心。“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它是便是知,非便非,一点瞒它不得。”第三、归本原(万物一体)。“致”为何意:唤起、体认、践行、扩充、光大、达到、实现。“致良知”就是:唤起、体认、践行、扩充、达到、实现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最终达到万物一体、与宇宙同化的圣贤境界。五、王阳明哲学3、致良知方法:(1)向内求,不是外驰,不是逐物。(2)行“主一”功夫:“专主一个天理”是王门心学的无上心咒,相当于佛教的一心不乱、一门深入,道家的“抱朴守一”。(3)存天理,去人欲。“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上任何的污秽和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而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寻找灵魂家园的过程”(失乐园与复乐园)。帕斯卡说:“人是被废黜的国王”,“是从一种为他自己一度所固有的更美好的天性里面堕落下来的”。(4)格致诚正。尤以诚意、慎独为枢纽、为要害。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5)省察克治、知行合一。(6)事上磨。(7)下学上达:在日常生活中用功,“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如种树。“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先天未画,就是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就是世界和生命的本原。五、王阳明哲学3、致良知人皆可以为尧舜,一个普通老百姓,即便分量很轻,但成色上可与圣人无别。只要是致良知,凡夫俗子日复一日、蝇营狗苟、缺乏明确生命意义的平凡生活,也是圣贤的作为,充满着圣贤的光辉和向道的靠近。这在儒学史上是了不起的一步,是十分激动人心的主张。马丁路德提出:每个人都可以靠自己的信仰,而不是外在的制度、牧师乃至教皇来得救。王阳明对儒学的贡献,与此类似。这为发动全体社会成员,人人确立生命尊严、找回迷失的良知、重建道德秩序,提供了点亮了思想的火把。五、王阳明哲学4、天泉证道: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诗《长生》曰: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阳明哲学四个核心思想的关系:心即理是本体论,知行合一是认识论(也是本体论),致良知是方法论(也是本体论),四句教是总论、导论和结论。仔细体会,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四者在本质和终极上讲的是同一个东西、同一个意义,只是各有侧重而已。在宋明理学的语境里,无极、道、气、理、天理、心、性、自性、良知、知行,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是同一个范畴和指谓。王阳明一生三次证道:龙场证道格物致知、心即理;南昌证道致良知;余姚天泉证道四句教。龙场悟道的格物致知是心学的基调,后来的知行合一和“存天理、去人欲”是探索模式。1520年在南昌正式提出致良知,成了心学的核心灵魂,王阳明心学遂又称“良知学”。王阳明对弟子说:我一生讲学,就是讲了三个字“致良知”。致良知,使阳明思想更加精粹,更加简洁,直指人心。五、王阳明哲学陈来先生对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历程,作概括说:龙场悟道确立心即理。贵阳时首举知行合一之说。自北京吏曹之后皆发诚意格物之教。南都后更教学者致存天理去人欲实功,虽中间前后或以静坐补学者小学功夫,终未尝离克省察大旨。经宁藩之变,乃有致良知之说,以为圣门正法眼藏。居越以后,其教益圆矣,天泉证道,虽未免急于指点向上一机,致出语不能无小偏处,然心体性体、本体工夫,有无动静、本末内外,打并合一,其为圣学,岂可疑乎。王阳明哲学不是辞章之学,而是践履之学,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学以致用的利器。用到政治上,他成了第一流的政治家;用到军事上,他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家;用到教育上,他成了前2000年仅有一个孔子,后500年迄今尚无一个比肩来者的教育家;用在他的整个人生里,他成了“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千古圣贤。王阳明把心性之学转化为惊世骇俗、光芒四射的卓越事功,用他坎坷而辉煌的一生证成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和光明大道。五、王阳明哲学于人生,经由王阳明心学的修为和武装,人生境界可以登峰造极、臻达化境。内则精神充实、心灵强大,不为物夺、不为境转、不惮毁誉、不患得失,不惑、不忧、不惧。外则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动转得势、进退裕如,动容周旋而中礼,从心所欲而不逾,理直气壮又通权达变。最终迈入廓然无碍、物我两忘、天地我心、一片光明、与天地合德、同万物一体的生命境界。于社会,彼时明朝,政治险恶、民生疾苦、世风沦落、思想禁锢,整个社会压抑而黑暗,有识之士苦闷而迷茫。王阳明心学,振聋发聩般地提供了冲破社会黑暗、人生奋起自救的心灵解药。六、王阳明讲学尝试:1504年32岁跟湛若水在北京开班讲课:倡导身心之学。反对官方化、八股化的程朱理学,称其“言益详,道益晦,析理益精,学益支离”,主张把真正的圣贤之学发扬光大,力劝年轻学子不要沉溺于辞章记诵,应该树立“必为圣贤”之志,致力于真正具有精神价值、让人为自己构建生命意义的身心之学。听众不多:1、应试教育和口耳之学;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深通儒释道三教精髓,但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王门一期:1508年龙冈书院:听众是当地土著。北京弟子陆续来到龙场,除徐爱外陆续离开(作诗《诸生》叹息:唯我二三子,吾道有真趣。胡不携书来,茆堂好同住。)名动贵州,来龙场拜访的人相望于道,龙场不再闭塞和寂寞,而成了人来人往的市场。教育副省长席书来龙场盘道后,马上让人修建贵阳书院,率贵阳秀才们到龙场,以师礼请王阳明到贵阳讲学。1509年王阳明在贵阳书院正式讲学,开始讲知行合一。困扰:应试教育VS.真正的圣学。门徒逐渐聚集,声望今非昔比。贵州多名官员推荐,升任江西吉安府庐陵知县。1510年3月庐陵是王阳明创建心学后第一次施展拳脚的地方,效果显著。在庐陵,他始终不忘修炼和传播心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与弟子聊天,对贵阳讲知行合一的效果不满意,觉得学员们还是应试目的,而根本没有体会到心灵自由的圣贤真谛。(程颢十几岁时“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六、王阳明讲学王门二期:1510年11月回到北京,决心传播心学。至1516年(45岁)之前,在北京、余姚、南京之间来回游走,虽官职在身,但始终把讲学当成第一要务。一边游山玩水,一边讲学。学生越来越多,学生中的显贵高管也越来越多,吏部尚书方献夫成为入室弟子。王门三期:1516年9月抵达南昌,在赣州剿匪的一年多期间,王阳明不像军事领导人,更像教师。只要稍有空闲,就会跟跟随他的弟子讨论心学。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弟子们讲课,偶尔玩玩射箭。每天早上,弟子们到办公室请安,王阳明从后堂走出,大家开始谈论心学。中午时分,大家一起吃饭,午饭完毕继续谈论心学。偶尔有人送来军情报告,王阳明只是看一眼,然后继续讲课。为了大范围传播心学、教化当地,王阳明在赣州一口气建立濂溪书院、义泉书院、正蒙书院、富安书院、镇宁书院、龙池书院。同时在赣州写下心学《教约》,写下《大学问》(心学入门课、必读书,如果能读透这本书,也就从理论上正式迈进了王阳明心学的殿堂)。六、王阳明讲学王门四期:1520年9月王阳明开始正式讲授“致良知”,心学来了一次跃迁。从此后,王阳明什么都不提,只提致良知。1521年5月在江西白鹿洞书院大事声张致良知。王门五期:1521年8月回到余姚,直至1527年,主要从事讲学,广招门徒、名动天下,当时全国前来求学的人不计其数,连袵成帷、举袂成幕。客栈住不下了就住寺院,寺院住不下了就轮换着睡,“更相就枕席,歌声彻昏旦”。因为人太多,每次开讲都是大课,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常逾千人。一些人一待就是2-3年。那个年代,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不想浑浑噩噩白过一生者,唯一的途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