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李凭箜篌引》(分层练习)(解析版)_第1页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李凭箜篌引》(分层练习)(解析版)_第2页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李凭箜篌引》(分层练习)(解析版)_第3页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李凭箜篌引》(分层练习)(解析版)_第4页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李凭箜篌引》(分层练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李凭箜篌引》分层练习1.(23-24高二下·江苏扬州·阶段练习)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大漠穷秋塞草腓(腓:肥沃,茂盛)

吴丝蜀桐张高秋(张:弹奏)我有亲父兄(父兄:父亲和兄长)

悔相道之不察兮(相:观察)B.将子无怒(将:将要)

空山凝云颓不流(颓:下垂、堆积的样子)身当恩遇常轻敌(当:承受)

何乃太区区(区区:情意深挚)C.日月忽其不淹兮(淹:久留)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适:出嫁)多谢后世人(谢:告诉,告知)

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模糊不清的样子)D.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极:极点)

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世:名显于世)岂余心之可惩(惩:惩罚)

女也不爽(爽:差错,过失)【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肥沃,茂盛”错误。腓:枯萎。句意: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句意: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父亲和兄长”错误。父兄:偏义复词,单指哥哥。句意:我有亲哥哥。句意: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B.“将要”错误。将:愿,请。句意:请你不要生气。句意: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句意:身受朝廷恩宠厚遇的主将常常轻敌。“情意深挚”错误。区区:愚拙。句意:你怎么这么愚笨。C.淹:久留。句意: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没有任何停歇。适:出嫁。句意: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谢:告诉,告知。句意: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惘然:模糊不清的样子。句意: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怅然若失。D.“极点”错误。极:准则。句意: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句意: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惩罚”错误。惩:因受创而戒止。句意:难道我能受警戒而彷徨?句意:我女子没有什么差错。故选C。2.(24-25高一上·河北邢台·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1)有战争就会有离别,甚至是生死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2)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用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凄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3)《燕歌行》本是乐府旧题,多写思妇怀念征人之情,本诗中直接写思妇想念征人的两句是“”和“”。【答案】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蓟”“腓”“箸”。3.(24-25高三上·江西赣州·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2)《锦瑟》中感叹“才华背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飘渺虚幻”的千古名句:,。(3)在高适的《燕歌行》中,“”这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这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答案】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校尉羽书飞瀚海胡骑凭陵杂风雨【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以下重点字词的写法:指、迩、见、沧海、蓝田、瀚、凭陵。(23-24高二下·山西运城·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4.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两句用“吴丝”“蜀桐”突出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借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B.诗的前四句虽然交代了弹奏的时间、地点、人物,但却并未按一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琴、写声,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之力,“空山凝云”一句,更有以实写虚之妙。C.诗的七、八两句用语平实,说的是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就连皇帝也被乐声打动,突出了箜篌声的高亢嘹亮,李凭弹奏箜篌技艺的高超。D.“梦入”两句,用“老”和“瘦”两个看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蛟,突出本已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鱼蛟,竟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5.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答案】4.C5.①“昆山”句运用比喻,以声写声。“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音乐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可以唤起凤凰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②“芙蓉”句运用通感,以形写声。“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欢快愉悦。③有形神兼备之妙,使读者更易领会音乐的美妙。【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突出了箜篌声的高亢嘹亮”错误,七、八两句写音响效果,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动紫皇”写皇帝被乐声打动,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没有“高亢嘹亮”的特征。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韩愈、白居易、李贺的这些作品都运用想象,创设比喻,引进视觉形象,将无形化为有形,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使人产生可视的听觉形象,更使人领略了不容易领略的音乐中的“景”。《李凭箜篌引》则更是浪漫主义的珍品。五、六两句意思是: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这两句写声音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有形神兼备之妙。分析时要抓住“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声音特点,以及诉诸于视觉的形象性来分析摹写特征。“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观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写声音的重浊,“凤凰叫”写声音的清脆,“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有形神兼备之妙。(23-24高二下·广东湛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燕歌行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感时事而作。前四句交代战尘起于东北,汉朝将领奉命征讨,天子给予褒奖恩宠,将领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受困埋下伏笔。B.“山川萧条极边土”引出的两句说明所见之处,一派荒芜萧条,这对行军似乎不利,胡骑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也说明形势不乐观。C.“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从侧面点出了此次出征将士们力竭兵稀、重围难解的原因,这也是诗人主要的创作意图。D.“少妇城南欲断肠”两句诗人把征人与少妇的相互思念,运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连接在一起,在形象上给人以强烈的悲剧感受,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7.清代学者吴汝纶评价“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时说“二句最为沈至”,“沈至”即感情沉厚深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句是怎样做到“沈至”的。【答案】6.C7.这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沉厚深切的感情。战士在拼死作战,流血牺牲,而将军却纵情声色,欣赏美人歌舞,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残酷现实,批判了将军们的荒淫失职,饱含了作者对战士的同情。【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C.“从侧面点出了此次出征将士们力竭兵稀、重围难解的原因,这也是诗人主要的创作意图”错误,“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主要是揭示了将领的轻敌和贪功心理,从而导致了军队在战斗中的失利。这并不是诗人主要的创作意图,诗人的主要创作意图是通过对边塞征战的描写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批评了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的行为,同时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在这两句中描绘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一方面是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生死未卜,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另一方面是将军们却在帐篷内纵情声色,欣赏美人的歌舞表演,表现出了他们与战场上的艰苦和危险形成鲜明对比的安逸与享乐。“沈至”,即感情沉厚深切,通常指诗人在诗中表现出的深沉而强烈的情感。在这两句中高适通过对比战士们的英勇牺牲和将军们的亨乐,深刻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残酷现实。这种现实不仅让读者感到震惊和愤慨,更引发了读者对战士们的深深同情和敬仰,对将军们的强烈不满和批判。这种情感在对比中得以突显,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而强烈的感情色彩,即“沈至”之感。8.(2024·广西河池·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暑期快来了,李老师发短信给语文课代表,用了《荀子·劝学》中的“,”,希望她登高望远,多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来表现洞箫音乐的艺术效果,其实早在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就已经用到了相似的意象和手法来表现箜篌音乐的艺术魅力。(3)“玉”在日常用语中经常出现,如“宁为玉碎”包含着宁折不弯的爱国气节,“化干戈为玉帛”包含着团结友爱的风尚。“玉”也是古典诗词里的常见意象,化作佳句,而且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其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两句是:“,。”【答案】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昆山玉碎风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跂”“妪”“壶”“珍羞”。9.(22-23高二·全国·随堂练习)下列对《李凭箜篌引》的解说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开门见山,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B.紧接四句,“昆山”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接着诗人借想象的翅膀描写天庭,把读者带到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想象大胆新奇。C.再接四句,“石破”句一个“逗”字将视觉转化为听觉,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事件联系起来,既出人意料,又感人肺腑。D.最后两句,用忘记睡眠的吴刚和蹲伏在一旁任露水打湿皮毛也不肯离去的玉兔,衬托乐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石破’句一个‘逗’字将视觉转化为听觉”错误。“石破天惊逗秋雨”意为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逗”字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故选C。(23-24高二下·黑龙江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出塞隋·薛道衡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少昊①腾金气,文昌动将星。长驱鞮汗北,直指夫人城。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妖云坠虏阵,晕月绕胡营。左贤皆顿颡②,单于已系璎。绁马③登玄阙,钩鲲临北溟。当知霍骠骑,高第起西京④。【注】①少昊上古帝王名,主兵戈事。②顿颡:叩头。③继马:拴马。④汉朝天子为骠骑将军霍去病在西京修建宅院。西京,指长安。10.下列对《出塞》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一“惊”字写出了烽火陡燃、战事突起的情形,突出了军情的紧迫。B.“三秋暮”与“万里生”,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凸显战士们悲凉的思乡之情。C.“连旗”与“叠鼓”两句视听结合,突出了出塞将士们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D.“左贤”六句写隋军将士势不可挡,大破敌军,擒获敌首,立下了赫赫战功。11.本诗与《燕歌行》结尾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运用了典故。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其所用典故表达的不同情感。【答案】10.B11.《出塞》借霍去病的典故表达匈奴已灭,将士得到封赏的豪迈之情。《燕歌行》借李广的典故谴责边防失策、将帅无能,致使战争旷日持久;写军中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讽刺将帅骄奢,不恤士卒。【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凸显战士们悲凉的思乡之情”错误。“绝漠三秋暮”两句写北国荒寒凄凉之状。时节已届深秋,平沙万里,都笼罩在一派沉重浓郁的阴气之中。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出塞》中“当知霍骠骑,高第起西京”,意思是,要知道当年的霍骠骑,在讨伐匈奴前,得到了汉武帝为他修建第宅的封赏。霍骠骑,西汉名将霍去病讨匈奴有功,封骠骑将军,汉武帝要为他修建第宅,他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薛道衡此处借霍去病的典故表达匈奴已灭,将士得到封赏的豪迈之情。而《燕歌行》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意思是,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不能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借李广的典故谴责边防失策、将帅无能,致使战争旷日持久;结合前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写军中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讽刺将帅骄奢,不恤士卒。(23-24高二下·黑龙江哈尔滨·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听颖师①弹琴韩愈昵昵②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跻攀③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注】①颖师:颖师是当时一位善于弹琴的和尚,他曾向几位诗人请求作诗表扬。②昵昵:亲热的样子。一作“妮妮”。③跻攀:犹攀登。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笔下颖师的琴声层次错落分明,递进有序,从最初轩昂激越到轻柔呢喃,最终在凤鸣般的高亢中结束演奏。B.颖师琴声感染力极强,韩愈听琴后泣下沾襟,不忍卒听。诗人以此侧面烘托出颖师弹琴技艺高超情致多变。C.五六两句用天边飘渺的浮云和四处飞扬的柳絮来写声音的飘忽悠远,意境高远阔大,有连绵不尽之感。D.韩愈此诗前十句具体写颖师弹琴的乐声,后八句述自己听琴的感受。全篇诗情节奏起伏波涛汹涌,层见迭出。13.清人方扶南在其诗论中认为《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均为“摹写声音至文”。本诗与《李凭箜篌引》在对声音的描摹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2.A13.相同:①两首诗都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喧啾白鸟群,忽见孤凤皇”等句用视觉形象表现音乐的起落变化;李贺用“芙蓉泣露香兰笑”表现箜篌音色的独特。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正面写声音的音色,如“轩昂”“失势”“昆山玉碎凤凰叫”等,侧面从听众的反应写乐声感染力之强,乐师技巧高超。不同:韩愈诗中多描述自己听琴的感受,从现实角度出发写琴声感染力之强;而李贺的诗中多为神话色彩浓厚的奇幻意象,大篇幅的从想象的角度写听众的反应,烘托箜篌演奏技巧的高明。【解析】12.A.“从最初轩昂激越到轻柔呢喃”错,全诗对声音的描写应为轻柔呢喃——轩昂激越——清新和畅——喧嚣繁杂——高低宛转,并在声音一落千丈时戛然而止。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相同:①两首诗都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如韩愈诗中的“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形容声音豪放得如风展旗是谁正高歌引吭,有勇士似电掣马挥长剑杀敌擒王,“喧啾白鸟群,忽见孤凤皇”,意为叽叽啾啾分明是烟霞中羽光翻浪,影影绰绰兀立在乔木上百凤朝凰。用视觉形象表现音乐的起落变化;李贺用“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声音时而又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又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表现了箜篌音色的独特。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正面写声音的音色,如韩愈诗中的“划然变轩昂”,直接描写声音豪放得如风展旗是谁正高歌引吭,“湿衣泪滂滂”,通过诗人自己泪潮已经汹涌盈眶的感受,从侧面突出声音的感染力;李贺的诗中“昆山玉碎凤凰叫”,直接描写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而“江娥啼竹素女愁”,借助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等反映,侧面从听众的反应写乐声感染力之强。不同:韩愈诗中多描述自己听琴的感受,从现实角度出发写琴声感染力之强,如“昵昵儿女语”表现了琴声的轻柔亲切,而“勇士赴敌场”则展现了琴声的激越壮烈。诗中还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如“湿衣泪滂滂”和“无以冰炭置我肠”,表达了诗人被音乐深深打动的情感。李贺的诗中更侧重于运用神话传说和自然界的意象来表现音乐的神奇和宏伟,如“梦入神山教神妪”和“老鱼跳波瘦蛟舞”,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并且大篇幅的从想象的角度写听众的反应,如“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等,来烘托箜篌演奏技巧的高明。14.(23-24高二下·河北保定·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写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赞颂了战士们不顾个人功勋,誓死保卫国家的气节。(2)高适的《燕歌行》中采用对比手法,揭露将军和士兵苦乐迥异,批判将领不恤士卒的两句是“,”。(3)在《李凭箜篌引》中,李贺通过对月宫中情景的想象从侧面烘托李凭所弹奏的箜篌声具有巨大感染力的诗句是“,”。【答案】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刃”“勋”“帐”“倚”“斜”。(23-24高二上·陕西西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①。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②,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③入汉家。【注】①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②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③蒲桃:葡萄,原产西域,汉武帝时随天马一起引入中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首先写“行人”的从军生活,有时需要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警报,有时又要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生活紧张凶险,又压抑单调。B.诗歌五、六句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其中“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则突出其凄冷酷寒。C.诗歌七、八句中“夜夜”“双双”连用两处叠字,表现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悲凉,直接点出边疆将士的哀怨之感。D.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喻力。16.同为边塞诗,《古从军行》的结尾“闻道玉门”四句与《燕歌行》的结尾四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5.C16.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士苦战沙场甚至壮烈牺牲的同情。异:李诗中“空见蒲桃入汉家”还表达了对统治者好大喜功、不顾士兵死活的批判;高诗中“死节从来岂顾勋”表达了对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赞赏(或者:借“至今犹忆李将军”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边将)。【导语】李颀的《古从军行》以生动的细节塑造边塞生活的图景,通过烽火、饮马、刁斗、琵琶等意象描绘出将士们艰辛的边疆生活,结尾抒发对长年征战无功的惋惜和讽喻,表达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古战场景象尽收眼底,格调凄凉悲壮。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直接点出”错误。这两句诗意思为:土生土长的胡雁胡儿,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所以是以胡雁胡儿之悲来衬托边疆将士之怨。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李诗“年年战骨埋荒外”,写战士战死沙场,埋骨荒野,高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写士兵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士苦战沙场甚至壮烈牺牲的同情。李诗“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的意思是: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汉家。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高诗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意思是: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表达了对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赞赏之情。“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至今犹忆李将军”以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边将。(23-24高二下·江苏扬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燕歌行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𪭢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吊万人冢张蠙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诗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褒奖恩宠,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将军轻敌落败伏笔。B.张诗先扬后抑,首句含蓄表达出诗人对于战乱暂时结束的欣喜之情,次句陡然给人增添了凄寒悲切之感。C.高诗通过对比揭露了军队中将军和士兵的矛盾;张诗则以乱鸦噪空的画面反衬出白骨堆积的悲凉。D.高诗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起伏跌宕,张弛有度;张诗以景寄情,以情驭景,颇具感染力。18.两首诗的尾句中都提到了“将军”,但蕴含的情感不尽相同,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7.C18.①高诗表达了对李广将军的景仰之情,以及对当下将领不体恤战士、轻敌骄逸的谴责;②张诗表达了对将军们为获取战功而随意发动战争的抨击。【导语】高适的《燕歌行》通过描写边塞战争的艰苦和将士们的英勇,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悲壮命运。张蠙的《吊万人冢》则通过对战后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无情和生命逝去的深切哀悼。两首诗都以悲壮的笔调反映了战争的残酷现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张诗则以乱鸦噪空的画面反衬出白骨堆积的悲凉”错误。应是以乱鸦噪空的画面正衬或烘托出白骨堆积的悲凉。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高诗尾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通过对古代名将李广的怀念,表达了对英勇善战、体恤士卒将领的景仰,同时也隐含着对当下将领不体恤战士、轻敌骄逸行为的谴责。李广将军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诗人寄托理想将领形象的典范。张诗尾句“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体现了诗人对那些为了个人功名利禄而发动战争、牺牲无数士兵生命的将军们进行了强烈的抨击。这反映了诗人对战争残酷性和将领责任的深刻认识,表达了对那些不顾士兵生死、只求个人荣耀的将军们的强烈不满与批判。通过这一句,诗人呼吁人们应当珍惜和平,避免无谓的战争,体现了对人性良知和社会正义的呼唤。(23-24高二上·浙江·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听颖师弹琴[唐]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向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李凭箜篌引[唐]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1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诗紧扣题目上的“听”字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世界,让人沉醉于阴阳刚柔、高低起伏、腾挪转折的琴声中。B.韩诗末两句感慨颖师确实是有才能的人,作者用“冰炭”比喻自己完全被琴声所左右,一会儿满心愉悦,一会儿心情沮丧。C.李贺以天纵之才贯串神仙、人间世界,并把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熔铸于一炉,营造出独特的意境。D.李诗想象所至,笔之所至。这个特点在内容上使诗歌内蕴丰富,变幻多样;在形式上,使诗歌具有一种流动摇曳之美。20.这两首诗都是唐代摹写声音的“至文”,争胜媲美,各臻其妙。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在描写声音上的同与异。【答案】19.C20.同:都运用了比喻、通感和侧面描写写音乐的感受。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通过比喻等手法,写琴声由轻柔细屑到高亢激越,用白云柳絮等视觉描写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