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过秦论分层练习1.(23-24高二上·陕西西安·期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吞二周而亡诸侯⑦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⑧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A.①⑦⑧/②③④⑥/⑤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C.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句意: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②使动用法,使……争斗。句意: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③使动用法,使……退。句意: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④名词作动词,登上。句意: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⑤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句意:秦朝所统治的天下并没有变弱小。⑥使动用法,使……灭亡。句意:吞并东周和西周,使各个诸侯国灭亡。⑦名词作状语,到北方。句意: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⑧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句意: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①⑦名词作状语;②③⑥使动用法;④⑧名词作动词;⑤形容词作动词。故选D。(23-24高二上·广东深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丛。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节选自《过秦论》)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B.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谁人,哪个D.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敲扑是古代的一种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文中指用刑法奴役百姓。B.黔首指平民、老百姓,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的“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词义相同。C.阡陌指田间小路,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词义不同。D.山东今指山东省,文言文中是指崤山以东地区,在本文中用以代指东方诸国。4.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B.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C.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D.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答案】2.C3.C4.A5.(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做旗帜,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同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像驾车似的挥动长鞭来驾驭各诸侯国。B.正确。句意:毁坏各地的名城,杀戮豪杰。C.谁何:盘诘查问。句意:可靠的大臣带领精干的士兵,摆列着锋利的武器,严厉盘查过往的行人是谁。D.正确。句意:他的才能比不上一般平常的人。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以图使老百姓愚昧无知。/如今却是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C.错误,词义相同,都指田间小路。句意:兴起在乡野之间。/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D.正确。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文中波浪线句子为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自以为关中的坚固,是千里金城,可以作为子子孙孙万世当皇帝的基业了。A.为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耕田的人,是供人役使的人,是被征发戍守边境的人。B.为省略句,省略谓语“拿着”。句意:良将拿着强弓,防守重要的地方。C.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非于钩戟长铩铦也”。句意:锄耙戟柄,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D.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行伍之间蹑足,而(于)阡陌之中倔起”。句意:在戍卒的行列之中置身,在乡野之间兴起。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揭”,举;“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参考译文:到了秦始皇,他发扬六代传下来的功业,像驾车似的挥动长鞭来驾驭各诸侯国,吞并了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灭亡了六国诸侯,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控制天下,手持刑杖来鞭笞天下的人民,声威震慑四海。向南方夺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设为桂林郡(今广西百色东北)和象郡(今广西崇左);百越的君长们,低着头,用绳子拴住自己的脖子来投降,把自己的性命交给秦王朝的下级官吏掌握。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万里长城,作为边疆上的屏障来防守,把匈奴向北驱赶了七百多里;匈奴人不敢到南边来牧马,兵士也不敢搭起弓箭来报仇。于是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著作,以图使老百姓愚昧无知;他还毁坏各地的名城,杀戮豪杰,收集天下的武器集中到咸阳,熔化刀剑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像,来削弱天下人民的反抗力量。然后依凭华山当作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依据亿丈高的华山,临守着深险莫测的黄河,作为守卫的险要之地。良将拿着强弓,防守重要的地方,可靠的大臣带领精干的士兵,摆列着锋利的武器,严厉盘查过往的行人是谁。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自以为关中的坚固,是千里金城,可以作为子子孙孙万世当皇帝的基业了。秦始皇死了以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耕田的人,是供人役使的人,是被征发戍守边境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一般平常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明,也没有陶朱(范蠡)猗顿那样的富有,置身在戍卒的行列之中,兴起在乡野之间,带领着疲乏散乱的戍卒,统率着几百个人,转身攻打秦国,砍下木棍做武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天下的人就像风云那样迅速汇集起来,像回响那样应声而起,挑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来,就把秦王朝推翻了。(23-24高二上·甘肃兰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6.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B.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D.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D.才能不及中人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B.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如历史上秦国与赵国的“渑池会盟”等。C.庄襄王,名异人,庄襄王是后人依始自西周的传统,评定生平事迹后给予的庙号。D.百越,源于先秦古籍对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因为部族众多纷杂而得名。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突出秦王朝的崛起,总写秦孝公的功业,强调他为秦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语言极尽铺陈夸张,是以赋之手法说理的典范。B.第二段写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主要是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语言多用排比和对偶,增强了文章的气势。C.第三段写秦始皇的功业,突出秦始皇统一全国,创立了万世基业。文段从正、反两面将秦始皇的野心与实力表现得淋漓尽致。D.选段按照时间顺序写秦国从崛起、发展至统一的过程,以叙事来说理,有详有略,突出秦统一全国的必然性。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答案】6.B7.C8.C9.C10.(1)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2)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内”作状语,修饰“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诸侯”做“斗”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句意: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来,就把秦王朝推翻了。B.“以致”: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表结果。句意: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C.古今同义。“余力”:富余的力量。句意:秦国也就有富余的力量制服他们。D.“中人”:古义,平常人;今义,中间介绍人。句意:才能比不上一般平常的人。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庄襄王,名异人”错误,秦庄襄王,名楚;“……始自西周的传统”错误,庙号始于商朝。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C.“文段从正、反两面……”错误。第三段写了秦始皇统一全国,总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没有正反对比。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镞”,箭头;“费”,耗费;“困”,窘迫不堪。(2)“言”,著作;“愚”,使……愚蠢,愚昧;“黔首”,百姓。参考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办天宇之间,囊括四海的意图,并一统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便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23-24高一下·四川成都·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然而成败A异变B功业相反C何也D试使山东之国E与陈涉F度长絜大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委命下吏”与《庖丁解牛》“如土委地”两句中的“委”字意思不同。B.“却匈奴七百余里”与《六国论》“李牧连却之”两句中的“却”字意思不同。C.“因河为池”与《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两句中的“因”字意思不同。D.“赢粮而景从”与《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两句中的“景”字意思不同。1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奋力发展六世秦王遗留下来的功业,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并控制天下,而他后来却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这为其覆灭埋下了祸根。B.秦始皇以为关中地势险固,加上有良将把守要害之处,关中城池固若金汤,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文中“自以为”暗含作者对这种想法的不认可。C.陈涉出身贫寒,地位低贱,才能不及平常人,而且是一个流浪之徒,在田野间揭竿而起,却天下响应,因为他的起义正好顺应了天道民心。D.陈涉与东方诸国在地位、装备、军队、谋略等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他的起事却导致秦朝覆灭,作者认为这与秦统一后不施行仁义有关。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答司马谏议书》)15.秦统一后“仁义不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第一段内容概括作答。【答案】11.BCD12.B13.C14.(1)一个戍卒起事而宗庙毁灭,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2)(我)虽然想(向您)勉强解释,(但)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略地.给您回信,不再逐一为自己辩解。15.①用严刑峻法奴役天下百姓;②焚烧诸子百家著作,采取愚民政策;③毁坏名城,杀掉英雄豪杰;④销毁天下兵器,削弱百姓力量。【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然而条件好的失败了而条件差的却能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成败异变”是主谓结构的句子,且表意完整,所以A处不应断开,B处应断开;“功业相反”是主谓结构的句子,且表意完整,C处应断开“何也”是固定句式,且“也”是句末语气词,D处应该断开;故可在BCD三处断句。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不同,“委”,委托,托付,交给/散落,卸落。句意:(百越之君)把自己的性命交给狱官。/好像泥土散落在地上。B.错误,相同,“却”,使……后退。句意:使匈奴后退七百多里。/李牧接连使秦军后退。C.正确,不同,凭借/趁机。句意:凭借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D.正确,不同,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日光。句意: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流浪之徒”错,原文“迁徙之徒”是指被征发去守边的戍卒。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隳”,毁坏,灭亡;“为天下笑”,“为”表被动;“身死人手”,省略句,“身死(于)人手”。(2)“虽”,虽然;“强聒”,勉强解释;“见”,表被动。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可以看出“仁义不施”表现在用严刑峻法奴役天下百姓,焚烧诸子百家著作,采取愚民政策;由原文“隳名城,杀豪杰”可以看出“仁义不施”表现在毁坏名城,杀掉英雄豪杰;由原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可以看出“仁义不施”表现在销毁天下兵器,削弱百姓力量。参考译文:到了秦始皇,他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用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周和西周,消灭各诸侯国,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设置了桂林郡、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自己的性命交给狱官。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疆,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匈奴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于是废除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以使老百姓愚昧无知;毁坏著名的城池,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威阳,销毁兵器,铸成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天下的百姓。然后依据华山作为帝都城墙,凭借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上据亿丈高的城墙(华山),下临不可测的深渊(黄河),以为非常坚固。良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摆开锋利的兵器盘诘查问。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内心,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城池,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的地方。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穷人,是地位低贱的百姓,而且是被征发去守边的戍卒;他的才能不如平常人,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没有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兴起在田野间,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卒,带领着数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朝,砍下木棍做武器,举起竹竿做旗帜,天下的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同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东方诸国的英雄豪杰就一齐起事,灭亡了秦朝。况且一统天下的秦朝并没有变弱变小,雍州的地势、崤山函谷关的险固地势,还是像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农具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的士卒,并不能匹敌九国的军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然而条件好的失败了而条件差的却能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较权势,衡量实力,则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秦国凭借着它小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国力,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了;然后将天下作为自家产业,用崤山和函谷关作为宫殿;一个戍卒起事而宗庙毁灭,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啊。(23-24高二上·浙江宁波·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贾谊《过秦论》)材料二: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B.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C.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D.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秦以区区之地”与“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的“区区”意思相同。B.“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原意指的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代亦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庙”,同“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中“七庙”,指天子或诸侯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是王室国家的代称。D.“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猪和羊。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因而得名,以搭配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18.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选文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总结,有各自不同的视角和结论,而相同之处在于都将内因视为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B.两篇选文的写作目有相似之处:贾谊议论秦之盛衰,旨在使汉统治者有所警惕,引以为训;欧阳修总结前朝的兴盛衰亡,以为当朝之戒。C.两篇选文运思谋篇,大体相类:以议论为主体,结合叙述,夹叙夹议,将叙述史实与议论说理融为一体,最后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主旨。D.两篇选文写法与风格各具特色:前篇以赋体写史论,文字气势充沛,铺张扬厉;后篇以散体写史论,文字平易晓畅,简洁生动,感慨遥深。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20.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对比论证,请予以分析。【答案】16.C17.A18.C19.(1)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2)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错误积累成的,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被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有溺爱乐工吗?20.材料一:①将六国与陈涉对比,突出农民起义军力量之弱,反衬陈涉灭秦之易;②让秦自身的兴与亡进行对比,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关系。材料二:③“得天下”之“盛”,与下文失天下的“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揭示了盛衰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三主失道”,“三主”作主语,“失”作谓语,“道”作宾语,故“三主”后不能停顿,应在“是以三主失道”后停顿,排除AB。“天下已乱”,“天下”作主语,“已”作状语,“乱”作谓语,故应在“天下已乱”后停顿,排除D。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表示土地小;谦辞,这里指自己。句意: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我内心不胜仰慕至极。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两篇选文……夹叙夹议”表述错误,两文整体谋篇都是由叙写史实到议论说理,最后点明主旨。节选部分,两文先叙述,后议论的特点尤为明显,并非夹叙夹议。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七庙”,国家;“隳”,灭亡;“为天下笑”,被动句,被天下人耻笑。(2)“忽微”,极小的错误;“积于忽微”,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忽微积”;“于”,被;“岂……哉”,难道……吗。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和论证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一:有多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是把陈涉与六国的身份地位、才智谋略作对比,“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是两者的武器装备作对比,“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是两者的军队实力作对比,“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是两者的军队实力作对比,突出农民起义军力量之弱,却能快速取得起义的胜利。“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让秦自身的兴与亡进行对比,以此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关系。材料二:得天下时“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失天下时“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是那样的衰败。“盛”“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揭示了盛衰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参考译文:材料一:况且一统天下的秦朝并不弱小,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像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农具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的士卒,并不能匹敌九国的军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然而条件好的失败了而条件差的却能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较权势,衡量实力,则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秦国凭借着它小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国力,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了;然后将天下作为自家产业,用崤山和函谷关作为宫殿;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啊。……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形势危急而又势力微弱无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叠足而立,不敢迈步,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材料二:世人传说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他为王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我归顺了梁。这三个人是我到死还感到悔恨的事情。给你三支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愿!”庄宗领了箭,将其收藏在祖庙中。其后庄宗出兵的时候,便派属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凯旋时再把箭收藏在祖庙里。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入祖庙,把箭交还到先王的灵位前,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骄气盛,可以说豪壮极了!等到仇人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人在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他匆忙往东逃,还没见到乱贼,手下的士卒就溃散了,君臣面面相觑,不知道到哪里去,最后剩下的那些将领只落得截断头发,对天发誓愿以死相报,大家的泪水浸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是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都出自人的原因吗?《尚书》上说:“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谨慎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当庄宗强盛时,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与他相争;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伶人把他困住,落得个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错误积累成的,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被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有溺爱乐工吗?(23-24高二下·福建宁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过秦论(上)》)材料二:①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因于阻险而不能进。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②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③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过秦论(下)》,有删改)2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A秦之盛也B繁法C严刑D而天下震E及其衰也F百姓怨G而海H内叛矣。22.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指弱小者,《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的“傲”意为傲世的情怀,二者用法相同。B.“因”,承袭、沿袭,与《过秦论(上)》中的“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的“因”词义相同。C.“阖”,关闭、闭合,与《项脊轩志》中的“比去,以手阖门”的“阖”词义相同。D.“为国”,治理国家,与《六国论》中的“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为国”词义相同。23.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秦从穆公开始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称雄诸侯,主要与秦国地势险固有关,并不是因为他们个个都贤明。B.东方六国诸侯出身平民,名曰灭秦,实谋私利,缺乏凝聚力,必然知难而退,秦朝如果决策正确,完全可以再次统一天下。C.周王朝能传续千余年的根本原因是能“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从而“序得其道”,避免“壅蔽之伤国”。D.材料最后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即劝谏西汉统治者,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取舍有序,变化适时。2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25.秦歼灭六国,一统天下,但却迅速灭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请从材料二的第②段中概括出秦朝灭亡的三个原因。【答案】21.BEF22.B23.B24.(1)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2)尊贵到身为天子(贵为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富有天下),自己却被人擒获,这是因为他挽救败局的政策是错误的啊。25.①秦王们骄傲自满(刚愎自用),错而不改,终身不悟;②秦忌讳直言劝谏,言路不通,下情不能上达;③秦强盛时繁法严刑(法令严苛,刑法严酷),尽失民心之根本。【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故……也”是表推论的一个固定结构,因此,“故……也”之后须断开,所以B处断句;“天下震”主谓结构单独成句,“天下震”是“繁法严刑”的结果,中间用“而”连接,不能断开,所以E处断句;“百姓”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F处断句。故选BEF。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形容词作名词,弱小者;/形容词作名词,傲世之情。句意:收纳弱小,扶助疲困。/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B.错误。词义不同。承袭、沿袭;/凭借。句意:因循不改。/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C.正确。都是“关闭、闭合”的意思。句意:闭上嘴巴不敢说话。/等到去的时候,(她)用手轻轻地关闭轩门。D.正确。都是“治理国家”的意思。句意:因此君子治理国家。/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东方六国诸侯出身平民,……完全可以再次统一天下”错误。“诸侯起于匹夫”中的“诸侯”指的是秦末各地反秦势力的领袖,而不是指“东方六国诸侯”;“完全可以再次统一天下”于文无据。故选B。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作难”,起义(或发难);“七庙隳”,国家灭亡;“为天下笑者”,被动句,“为”表被动。(2)“为禽者”,被动句,“为”表被动;“禽”,通“擒”,擒获;“非”,错误。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①根据“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可知,秦王们骄傲自满(刚愎自用),错而不改,终身不悟;②根据“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可知,秦忌讳直言劝谏,言路不通,下情不能上达;③根据“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可知,秦强盛时繁法严刑(法令严苛,刑法严酷),尽失民心之根本。参考译文:材料一: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节选自《过秦论(上)》)材料二:①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虽然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地位形势造成的呀!再说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把营垒筑得高高的而不轻易跟敌方作战,紧闭关门据守险塞,肩扛矛戟守卫在那里。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德高望众而位居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不亲密,他们的下属不亲附。名义上是说灭亡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他们看见秦地险阻难以进犯,就必定退兵。如果他们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扶助疲困,来指挥东方诸侯新建的各国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可是他们尊贵身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在覆亡前夕没有做出挽救的措施。②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形势危急而又势力微弱无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叠足而立,不敢迈步,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③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节选自《过秦论(下)》,有删改)(23-24高二下·四川泸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组粳白梃①,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拊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各。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选自贾谊《过秦论》(下),有删改)【注】①组稷白梃(tíng):此处借以形容武器之粗劣。组稷,古代的农具。白梃,白木棒。材料二: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威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瞿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括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选自贾谊《过秦论》(上),有删节)2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周A五序B得其道C千余D岁E不绝F秦本G末并失H故I不长久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曾,居然、竟然,与“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中的“曾”词义不相同。B.拂,同“弼”,辅正,与“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拂”词义不相同。C.去就,取舍,与“同生死,轻去就”(《屈原列传》)中的“去就”词义相同。D.七庙,即天子宗庙。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士三庙,大夫一庙,庶人无庙。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写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而章邯依仗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外面与诸侯国进行贸易往来,以图谋他的主上,B.材料一中,贾谊指出各诸侯国因利而聚,且没有一般王者的德行,各国的关系并不亲厚,属民并未依附,必然是无法战胜秦国的。C.材料一中,写天下士人“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拊口而不言”,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秦暴力治国带来的后果。D.两则材料都大量使用整句,形成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又兼以对比的手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2)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30.请结合材料一,概括秦“亡,不亦宜乎?”的原因。【答案】26.CFH27.D28.A29.(1)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即使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2)到秦始皇的时候,他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用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西二周,消灭各诸侯国,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30.①秦王自矜功伐,妄自功大,师心自用,一错到底;②秦二世残暴苛虐,因循不改;③子婴孤立无亲,柔弱而无人辅佐。【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顺序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延续了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在根本的和细节的方面皆失,所以统治不能长久。“故周五序得其道”中,“周五序”是主语,“得”是谓语,“其道”是宾语,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C处断开;“千余岁不绝”是主谓结构,“秦本末”是下句主语,在F处断开;“秦本末并失”是主谓结构,“故”表结果,用于句首,其前H处断开。故选CFH2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竟然;连,甚至。句意:竟然连像篱笆那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B.正确。同“弼”,辅正;违背。句意:然而他们之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使他做事不顺。C.正确。句意:做到取舍有序。/把做官不做官看得很轻。D.“士三庙,大夫一庙”错误,应为“大夫三庙,士一庙”。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在外面与诸侯国进行贸易往来”错误,由原文“要市于外”可知,是在外面跟诸侯做交易,不是进行贸易往来。故选A。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藉使”,假使;“山东”,崤山以东;“绝”,断绝。(2)“烈”,功业;“御”,统治;“履”,登上。3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可知,秦王自矜功伐,妄自功大,师心自用,一错到底;②由原文“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可知,秦二世残暴苛虐,因循不改;③由原文“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可知,子婴孤立无亲,柔弱而无人辅佐。参考译文:材料一:秦朝兼并了崤山以东诸侯三十多个郡的地域,修整好各地的渡口、关隘,占据各地的险要地势,修理精良的武器装备,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兵器,仅仅靠着农具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和桥梁来不及关闭,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像篱笆那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崤山以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趁机凭借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做交易,来图谋他的君主。大臣们不忠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即使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缪(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它的地理形势造成的呀。况且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有一般占据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还不亲厚,他们的属民还未亲附,名义上是说灭亡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呀。他们看见秦朝的防御难以进犯,必定会退兵。如果他们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以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扶助疲敝,来指挥东方诸侯新建的各国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可是他们尊贵身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错误啊。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啊,然而他们之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因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双脚紧靠地站着,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失去了道义,忠臣不敢进谏,有才之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奸人将坏消息隐瞒,不上报君王,这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饬法令,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它削弱的时候,也能内部加强守护,外部交好其他国家而使社稷得以保存。原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动不安;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顺序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延续了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在根本的和细节的方面皆失,所以统治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明晓兴盛衰亡的道理,详察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材料二:到秦始皇的时候,他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用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西二周,消灭各诸侯国,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设置了桂林郡、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自己的性命交给狱官。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疆,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匈奴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于是废除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各学派的著作,以便愚化百姓;毁坏著名的城池,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器,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天下的百姓。然后据守华山作为帝都城墙,凭借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上据亿丈高的城墙(华山),下临不可测的深渊(黄河),以为非常坚固。良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摆开锋利的兵器盘诘查问。天下已经平定,始皇的内心,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城池,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的地方。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穷人,是地位低贱的百姓,而且是被征发去守边的戍卒;他的才能不如平常人,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没有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兴起在田野间,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卒,带领着数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朝;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做旗帜,天下的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同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东方诸国的英雄豪杰就一齐起事,灭亡了秦朝。况且一统天下的秦朝并不弱小,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像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农具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的士卒,并不能匹敌九国的军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然而条件好的失败了而条件差的却能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较权势,衡量实力,则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秦国凭借着它小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国力,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了;然后将天下作为自家产业,用崤山和函谷关作为宫殿;一个戍卒起事而宗庙毁灭,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啊。(23-24高二上·四川南充·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节选自贾谊《过秦论》)材料二: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俟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秦下兵攻卫、阳晋,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矣。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①,须以决事。”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有删改)[注]①从车下风:谦辞,献给您的车下风,表示不敢直接献给大王。材料三: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①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有删改)[注]①二子者,文中指孔子、孟子。3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以一诈伪A反覆之苏秦B而欲经营C天下D混一诸侯E其不可成也F亦明矣3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借指国家。B.“是故愿大王之孰计之”的“熟”是“仔细”之意,与《师说》中“孰能无惑”的“孰”含义相同。C.“须以决事”的“须”是“等待”之意,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中“须”含义不同。D.“而蔽其患”的“蔽”是“掩饰”之意,与《屈原列传》中“谗谄之蔽明也”的“蔽”含义不同。3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写秦国的强盛引起诸侯恐惧,他们不惜代价招纳人才。采取“合从”策略,结成强大的抗秦联盟,结果被秦制服。B.材料二张仪认为,如果楚王不与秦国联合,会导致韩国、魏国投降秦国,从而使楚国两面受敌,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C.材料二张仪游说楚王,目的是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楚王没有接受他的主张,只是恭敬地送他回国。D.材料三曾巩认为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为了迎合国君的需要,苟且地提出一时的权宜之计,最终使任用他们的国家灭亡。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2)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35.请结合曾巩对战国游士的评价,简要评述张仪游说楚王这件事。【答案】31.BDE32.B33.C34.(1)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致力于)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2)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的根本的,不能不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35.①张仪为秦破从连横,不讲道义,逞口舌之才为秦谋利;②有极强的目的性,巧言诡辩,夸大楚国与秦国连横的好处,避而不谈其弊端;③他的策略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已,对楚王或威逼恐吓,或利益诱惑都是为了促成秦国的连横策略。【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依靠一贯诳骗欺诈、反复无常来求荣的苏秦,想要图谋左右天下,统一诸侯,这不可能成功也是很明显的了。“一诈伪反覆”是“苏秦”的定语,不应断开。故在B处断开;“经营天下”与“混一诸侯”结构相同,二者应断开,故在D处断开;“其不可成也”作“亦明矣”的主语,且“其不可成也亦明矣”句式完整,不应断开,故在E处断开。故在BDE处断开。3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实词含义的掌握能力。A.正确。B.错误。含义不相同,“孰”,仔细/疑问代词,谁。句意:因此希望大王深思熟虑。/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C.正确。“须”,动词,等待/副词,应当。句意:恭候您的决定。/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D.正确。“蔽”,掩饰/蒙蔽。句意:而隐瞒战争带来的祸患。/谗言谄媚遮蔽了双眼(不能明辨是非)。故选B。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楚王没有接受他的主张,只是恭敬地送他回国”错,根据原文“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可知,意思是现在承蒙贵宾英明的教导,我听从您的高见,谨率本国参加连横阵线。所以可以看出楚王接受了张仪的主张;“恭敬地送他回国”于文无据。故选C。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内”和“外”,都是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务”,致力于;“斗”,使……争斗。(2)“所以”,用来……的;“一”,保持一致;“易”,改变;“者……也”“者也”,表判断,是判断句。3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曾巩对战国游士的评价是“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可知,他认为策士们“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只管“论诈”“言战”而终于导致身亡国灭。结合材料二“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可知,张仪为秦破从连横,不讲道义,逞口舌之才为秦谋利,符合曾巩对战国游士“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的评价。结合材料二“秦下兵攻卫、阳晋,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矣”可知,有极强的目的性,巧言诡辩,夸大楚国与秦国连横的好处,避而不谈其弊端。符合曾巩对战国游士“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的评价。结合材料二“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着重强调了秦国的强大,合纵国的弱小,先用强力威胁逼迫;“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再用名利等去引诱。他的策略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已,对楚王或威逼恐吓,或利益诱惑都是为了促成秦国的连横策略。符合曾巩对战国游士“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的评价。参考译文:材料一: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办天宇之间,囊括四海的意图,并统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 教案 17 托幼园所的生活制度
- 高中英语语法典型性习题测试
- 学校体育产品线介绍课件
- 会计数据分析 课件 第4章 可视化:使用可视化工具和书面报告等向利益相关者分享分析结果
- 2024 大中华区 ETF投资者调查
- 2024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模拟统练(七)数学试题
- 小学语文说课课件
- 5年中考3年模拟试卷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 地产排号协议书
- 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苹果供应链管理分析
- 物流系统网络运输路线规划设计
- 职业规划指导讲座
- 2024年义齿质量保证协议书
- 大连家政行业分析
- 初中学习经验分享
- 活动报道类书面表达真题及模拟题30篇汇编-2023年高考书面表达练习 解析版
- 简单个人车辆租赁合同标准范本
- 《维生素D缺乏病》课件
- 2022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
- 2024年柔性透明导电膜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