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宁市实验中学2022级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历史试题(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的传世文献《国语》记载:“昔伊、洛(黄河支流的古称)竭,而夏亡。”而殷墟甲骨卜辞和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尚书》中均将夏朝称为“西邑”。汉代亦有文献称禹为“西夷人”。下列相关认识中,最为合理的是()A.夏朝的灭亡源于气候变化 B.战国竹简文书更真实可靠C.商汤的功绩被后人所夸大 D.夏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突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夏朝被称为“西邑”,禹被称为“西夷人”,据此可得出夏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突出,D项正确;仅凭“昔伊、洛(黄河支流的古称)竭,而夏亡”得出“夏朝的灭亡源于气候变化”的结论,材料信息不足,论证不充分,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战国竹简文书也存谬误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商汤功绩夸大等相关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夏、商、西周时期,社会成员基本以“族”划分,治理较为集中;春秋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管理出现急剧政治变革,出现了“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小农经济性质得到强化 B.宗法体制遭到破坏C.官僚行政体系初步形成 D.集权观念成为主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特点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夏商西周时期,“氏族”“宗族”的构成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到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的局面,主要以地域关系划定,说明宗法血缘关系遭到破坏,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才刚出现,未得到强化,且材料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官僚政治形成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B项。3.郡县制下的编户齐民政策,使国家得以控制为数众多的自耕小农,成为秦汉统一国家建立的基础,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针对这种变化,此后历代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有效应对办法是()A.注重道德教化 B.限制土地流转 C.调整赋税对象 D.强化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说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土地兼并,针对土地兼并和无地农民的存在,此后历代为了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是调整赋税标准和对象,从以人丁为主征税转向以资产为主进行征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统治的稳定,C项正确;注重道德教化并不能解决土地兼并带来的赋税问题,排除A项;大土地所有制下占据大量土地的是地主,封建国家无法从根本上限制土地的流转,排除B项;抑商政策针对的是商人阶层,因此强化抑商政策并不会强化政权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4.西汉时期,官家对民间的放任,导致了民间力量的壮大,发展起来的坞堡经济成为东汉最基础的社会细胞。坞堡内部有以血缘和地域为载体的大地主和以宗族与乡里为纽带的武装组织,它代替了官方对基层民间的统治。这()A.是政府对官僚集团妥协的产物 B.填补了动乱环境下的权力真空C.瓦解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 D.导致自给自足的经济逐渐破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东汉(中国)。据题干“坞堡经济成为东汉最基础的社会细胞”、“它代替了官方对基层民间的统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逐渐代替了官方对民间推行统治,填补了动乱环境下的权力真空,B项正确;坞堡是官家对民间的放任,导致了民间力量的壮大,不是针对官僚集团的放纵妥协,排除A项;坞堡是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农民,不利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瓦解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坞堡经济体现的也是自给自足的经济,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5.唐代只允许少数官员于京师设置家庙,到宋代,家庙成为普遍出现在乡里的宗祠;宋代各级政府大力倡导建立宗祠、修纂族谱。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发展 B.基层治理的完善 C.门第观念的淡化 D.社会救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唐代只有部分人才能设置宗庙,这是强调门望的表现,到了宋朝时期宗庙更加普遍,说明宗祠的设置已经没有门槛,这是门第观念淡化的结果,C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已经逐渐瓦解,排除A项;家庙由少数人设置,到家庙的普及不是基层治理完善的结果,不能反映基层治理的完善,排除B项;社会救济通常指的是政府或社会对贫困、受灾等弱势群体的援助和支持,与家庙和族谱的普及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6.明代士人陈梅认为:“欲以县令人之身,半理数万户口赋税。其可得乎!愚故为之说曰:以县治乡,以乡治保,以保治甲,视所谓不过人者而加倍焉,亦自详密,亦自易简,此斟酌古今之一端也。”这表明陈梅主张()A.加强地方自治权力 B.简化郡县行政管理制度C.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D.恢复古代乡里宗族组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里甲制,本题材料“以县治乡,以乡治保,以保治甲”可知,陈梅主张发挥县、乡、保、甲等基层组织的作用,C项正确;“以县令人之身,半理数万户口赋税”,显示了县令在地方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和责任,不是加强地方自治权力,排除A项;明初废行省,设三司,不是实行郡县制,排除B项;宗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确实发挥着作用,但材料没有族规家训等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7.1841-1860年,中国香港地区发行的中英文报刊总量超过内地报刊的总和;而1861-1894年,上海发行的英文报刊占全国(含香港等地)英文报刊总数的55%以上,上海发行的中文报刊也占到全国(含香港等地)中文报刊总数的57%以上。这一时期,上海报刊业的发展()A.加速了贸易中心转移 B.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C.由欧洲帝国主义主导 D.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861-1894年,上海发行的英文报刊和中文报刊数量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因为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大量报刊宣传救亡图存思想,体现了上海报刊业的发展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上海报刊业的发展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并未体现上海报刊业的发展对贸易中心转移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上海报刊业的发展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未体现上海报刊业的发展由欧洲帝国主义主导,排除C项;外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洋务运动的诱导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8.同治年间,台湾《淡水厅志》修成,其序言强调淡水乃“沿海七省藩卫”,“海防尤重”。光绪年间所编《恒春县志》则记载日本“觑我土地”,朝廷派沈葆桢“提兵渡台”,“以公法条约,折冲于尊俎之间”。这反映了()A.边疆危机的开始出现 B.近代海权意识的发展C.日本侵华野心的暴露 D.近代外交思想的实践【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沿海七省藩卫”“海防尤重”可知,同治年间沿海地区的边防危机加剧,需要加强海防建设;“觑我土地”“提兵渡台”“以公法条约,折冲于尊俎之间”反映出光绪年间在日本侵略台湾的危机下,统治者派沈葆桢以军事和国际公法相结合的方式维护领土主权,体现了近代海防观念或海洋意识的发展,B项正确;19世纪中后期,中国边疆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危机,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日本试图将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其版图,暴露了侵华的野心,但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近代外交思想是指在近代历史背景下,国家或特定历史时期的领导人对国际关系的理解、对外交政策的原则和目标的定义,以及指导外交活动的思想观念和战略规划。材料未涉及近代外交思想的实践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9.有学者在评价近代中国某一派别时指出:“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该派别的核心主张是()A.中体西用 B.变法维新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派别是洋务派,洋务运动虽然学习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工业,但只是停留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表面层次上,没有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改革,这种现代化只是表面的,没有真正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其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A项正确;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已经触及政治制度,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也触及政治制度,排除C项;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民主共和,不仅触及政治制度而且涉及思想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10.下面是1877年《纽约时报》对当时上海的一篇特别报道的部分内容。火轮信使———个美国人的游记1877年12月24日《纽约时报》特别报道,记者:TW.K清国海岸独特的景象……气势非凡的商埠大都……蒸汽革命和环球旅行改变了上海……豪华马车横行的世界……电报和蒸汽快船改变游戏规则……从史料研究的角度看,该报道()A.属于个人亲见,在游记史料中实证性较强B.作为历史见证,新闻史料的价值最具权威C.源于外国媒体,对中国报道带有西方偏见D.囿于个人视野,对上海的观察不符合实际【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7年(中国上海)。据本题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报道的是游记所载的个人亲见,实证性较强,A项正确;“最具权威”高估了新闻史料的价值,排除B项;不能因该报道出自外国媒体而判断其对中国的报道带有西方偏见,排除C项;虽然个人游记类史料局限于个人视野,但也有参考价值,“不符合实际”的判断没有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11.1881年9月29日,《申报》发表文章称,派遣留学生出国是一种浪费,因为他们中很少有人出身名门望族或者巨商大贾,“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这说明()A.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 B.守旧思想阻碍人才培养C.国人对留学教育不满 D.舆论导向影响国家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派遣留学生出国是一种浪费,因为他们中很少有人出身名门望族或者巨商大贾”“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和所学可知,近代中国以来,受守旧思想影响,名门望族子弟很少出国留学,基本上都是下层百姓的孩子,说明的是守旧思想阻碍人才培养,B项正确;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人对留学教育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舆论导向对国家政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2.20世纪初,法政教育在科举废除后呈现爆炸式增长之势;进入民国时期,各类法政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统计,1912年至1925年,法政学校占全国高等学院四成左右,在校生比重更是超过半数。这一发展情形()A.助推了政体变革的进程 B.反映了国民意识的觉醒C.优化了高等教育的结构 D.迎合了民族资本的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20世纪初期,我国法政教育蓬勃发展,促进了民主与法制的进步,助推了政体变革的进程,A项正确。材料中的法政教育发展促进了国民意识的觉醒,而不是“反映了”,排除B项;法政学校占全国高等学院四成左右,说明并未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排除C项;法政学校主要与政治有关,与民族资本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13.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称“国民大革命”为“1925—1927年的革命”,自30年代中期起,党内一些领导人开始使用“1924—1927年革命”的说法。这一变化是基于()A.阶级矛盾的激化 B.革命认知逐渐深刻 C.政治形势的变动 D.共产国际影响衰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30年代中期,党内部分领导人对于“国民大革命”的界定从“1925-1927年的革命”改为“1924-1927年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5-1927年的革命”的说法是指1925年“五卅”运动到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这一阶段历史,主要体现在革命规模大和影响大的角度;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受实际工作和革命理论转变的影响,更加强调武装斗争与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故对“大革命”时限的界定进行了改变,以1924年共第一次合作为起点,这反映了政治形势变动影响人们的认识,C项正确;阶级矛盾的激化与党内领导人对国民大革命起止时间认识变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中20世纪30年代党内一些领导人对大革命界限认识发生变化与革命认知深化有关系,但主要和政治形势变动有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直接表明20世纪30年代党内一些领导人对“大革命”时限的界定认识发生变化有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14.1920年,《劳动界》在上海创刊,该杂志发表了大量《打破现状才有进步》《一个工人的宣言》《劳动者与社会主义》《工人如何对付米贵?》等类型的文章。据此可知,创办该杂志意在()A.深化新文化运动 B.改善工人的经济状况C.推动国民大革命 D.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为加强工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一些通俗的工人刊物在五四运动后应运而生,如《劳动界》等。这些文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其意在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材料中一些杂质的创办并非是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是为了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改善工人经济状况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国民大革命是发生在1924-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5.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下面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部分报刊,在该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呼声》《人民文艺》《人民战士》《群众报》《群众日报》《群众文艺》《新华电讯》《新华周报》《新华通讯》《民主日报》《和平民主报》《民主青年》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创办的报刊命名呈现出不同特征,材料中的报刊用命“人民”“群众”“新华”“民主”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表明此时期解放战争已经基本取得胜利,马上面临的是建设怎样的国家问题,因此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形成的,与这些报刊及主题不符,排除B项;C项属于抗日战争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表南方84处桥梁建设资金筹集方式统计经费筹集方式修桥工程数(处)约占百分比(%)官员劝捐3441僧侣募捐2327富民捐献2732注:在《桥记》文献中,有118处明确提到南方地区桥梁修造工程的经费来源情况,其中84处造桥经费全部来自民间社会。——改编自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材料二宋代全州位于广西南路与荆湖南路之间的交通要道,是往来商旅必经之地。1178年,当地邑人范逵、邓宁民带头组织乡民于距全州50里处自川西流入灌水的河上修造了会湘桥,当时全州知州张玠和主要承建人邓宁民分别撰写《会湘桥记》以记之。张玠《会湘桥记》节选:淳熙五年,邑人范逵、邓宁民合两族及里中之士,葺而梁之。……落成,人用利涉,不褰不濡,朝夕以济焉。乃以记为请。余闻而心善之,因语之曰:“……殊不知圣人之道,若大路然,无往而不达。扩而充之,可趋乎正大之地,夫岂有自局之患哉!君子谓是举也,其知处己处人者,亦必有道矣。……”遂题其额曰“会湘”。盖取其水自灌而北,会于湘流故也。邓宁民《会湘桥记》节选:……暇日,宁民与同舍范逵议建此桥,约三百省缗、米四十斛,以三十名为创,则吾事济矣。既而告诸宗族、亲戚、朋旧,悉欣然而从。……议既定,召匠计之,增旧石三之二,规摹浸广,费用不赀,……市之行、铺,和者甚众。继而吾乡贤士夫、郡庠诸公、里中之长上皆不吝欣助……方其经营之初,范九万,明远之仲兄也,朝夕宣力,至于讫工,未始少怠焉。今幸就绪,义不可泯,故次第而书,以俟异时之稽考云。——改编自康熙四十七年《灌阳县志》(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地方治理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玠、邓宁民的《会湘桥记》。【答案】(1)特点:依靠地方士绅、官民结合。原因:中央集权的加强造成地方空虚;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地方士绅的实力;科举制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士绅;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增强了士大夫的责任担当意识。(任答三点即可)(2)评析:张玠、邓宁民的《会湘桥记》记述了会湘桥修建的经过,是宋代民间力量参与地方建设的历史见证。张玠作为地方知州,着重褒扬主办者,旨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邓宁民对参与者详加记录,重在铭记乡民贡献。会湘桥的修建也从侧面反映出宋代地方财力的严重匮乏。《会湘桥记》作为时人作品,对研究宋代地方治理方式的演变和社会风气的变迁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表格材料经费筹集方式中官员劝捐、僧侣募捐、富民捐献的比例及材料“在《桥记》文献中,有118处明确提到南方地区桥梁修造工程的经费来源情况,其中84处造桥经费全部来自民间社会。”得出依靠地方士绅、官民结合。原因:根据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思考,如中央集权的加强造成地方空虚;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地方士绅的实力;科举制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士绅;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增强了士大夫的责任担当意识。【小问2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评析类)。时空是宋代时期的中国。评析张玠、邓宁民的《会湘桥记》应从《会湘桥记》撰写的背景、内容、目的、影响等角度回答。从背景上看,《会湘桥记》撰写于1178年,当地邑人范逵、邓宁民带头组织乡民于距全州50里处自川西流入灌水的河上修造了会湘桥,因此当时全州知州张玠和主要承建人邓宁民分别撰写《会湘桥记》以记之。从内容上看,张玠、邓宁民的《会湘桥记》记述了会湘桥修建的经过,是宋代民间力量参与地方建设的历史见证。从目的上看,张玠作为地方知州,着重褒扬主办者,旨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邓宁民对参与者详加记录,重在铭记乡民贡献。从影响上看,会湘桥的修建也从侧面反映出宋代地方财力的严重匮乏。《会湘桥记》作为时人作品,对研究宋代地方治理方式的演变和社会风气的变迁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法约问题”1895年,法国通过中法《续议商务专条附章》取得在广东等地开矿的优先权。该约在签订和执行中,形成法国“独专”与其他列强“均沾”相冲突的“法约问题”。议约之时,中方对于其第五条原议“中国云南等处开矿,则向法国矿师商办”,考虑“以该国欲独专其利,恐他国不免违言”,故力争“改为中国将来开矿,可先向法国矿师商办”。1896年,英法签署《伦敦协定》,规定“在云南和四川两省,中国已经让与或将来可能让与英国或法国的所有商业和其他特权及利益,都将为两国及国民和附属国人民所共同享有”。20世纪初,清政府重申三省矿务由国家办理的部分,按照法约规定先向法国厂商及矿师人员商办,由商民承办的则由其自行决定,同时向英国申明两广矿务并未给予法国“独专”权利。清政府利用英法之间的矛盾,避免了列强瓜分矿权的危局。1901年,法商李三私下与土人订立合同承领开采增城县矿区,被两广总督驳斥。列强对广东矿权的觊觎与掠夺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与抵制。1903年成立商部后,任命考察外埠商务大臣,招徕外洋华商,筹划在粤开办矿业。后又成立闽广农工路矿总公司等,经营管理矿业。——摘编自莫婉娟《“法约问题”与清末广东矿权的挽回》(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约问题”的来由。(2)你如何看待清政府“法约问题”始末中的举措?【答案】(1)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争夺路矿权利。在对华争夺中,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清政府进行新政等改革,谋求自强。(2)这些举措反映了清政府为挽回利权所作的努力。清政府在订约时力争修改,维护自主权利,以及利用英法矛盾,成立专门机构,筹划开办矿业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抵制了列强的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矿业的发展。这些举措属于对不平等条约中的补救措施,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主权和利益。(要求:能够结合清政府的立场、举措等进行评价,史论结合)【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法国通过中法《续议商务专条附章》取得在广东等地开矿的优先权”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根据材料“形成法国‘独专’与其他列强‘均沾’相冲突的‘法约问题’”得出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争夺路矿权利。根据材料“同时向英国申明两广矿务并未给予法国‘独专’权利。清政府利用英法之间的矛盾,避免了列强瓜分矿权的危局”得出在对华争夺中,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清政府进行新政等改革,谋求自强。【小问2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法商李三私下与土人订立合同承领开采增城县矿区,被两广总督驳斥。列强对广东矿权的觊觎与掠夺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与抵制。1903年成立商部后,任命考察外埠商务大臣,招徕外洋华商,筹划在粤开办矿业”得出这些举措反映了清政府为挽回利权所作的努力。清政府在订约时力争修改,维护自主权利,以及利用英法矛盾,成立专门机构,筹划开办矿业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抵制了列强的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矿业的发展。这些举措属于对不平等条约中的补救措施,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主权和利益。18.近代地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工具,而且是思想启蒙的利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之西界,踞亚洲之中枢,与英、俄两国属地相接。其地地势坟起,若覆笠然。故山水大干,皆发原于此焉。东隔东海,与日本国相望;南临南海,接法属之安南,及英属之缅甸;西南隔大山,与英属之印度分界。自西而北而东北,包中国之三面者,皆俄国之属地也。唯东北部之南境,隔鸭绿江,与朝鲜国相连。——张相文编《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材料二地球自转之证甚多,如物体自高处落下,其物体不能成道直线,稍偏于东;如振子振动之时,其振动之面,即见其次第回转移动之形,他若地球形状之扁平椭圆体,贸易风之方向不变等,均易证明地球自转之理;若以地球非自转,殆不能指明其现象。——沈仪镕译编《中等地文学教科书》材料三三权独立,分权限制,必遵宪法而行,是为立宪政体;若民主政体,则选举总统,本宪法而行。——周惟寅编《中学地理教科书》材料四人类与动植物异,而气候之关系尤疏,即在热带、寒带间,亦能生活,其身体、精神之发达,于美术、学问上,皆能精益求精,而不负其余力;全球之人类,虽分劳动、懒惰二种,非气候使然,亦人之本性为之也。——沈仪镕译编《中等地文学教科书》结合近代地理教科书的内容,以“地理教科书·启蒙”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答案】阐述:近代地理教科书将中国放置在世界格局之中,有利于打破传统“天下观”,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近代地理教科书强调运用逻辑实证探究地理问题与解释地理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思维与态度。近代地理教科书宣扬民主政体和法制,有利于学生的民主意识的启蒙。近代地理教科书否定地理环境决定论,肯定人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唤醒学生自存、自主、自强的意识。总之,近代地理教科书体现了西学对中国影响及近代中国人寻找救国道路的探索,有力地促进了思想启蒙。【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之西界,踞亚洲之中枢,与英、俄两国属地相接……”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地理教科书将中国放置在世界格局之中,有利于打破传统“天下观”,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根据材料“地球自转之证甚多,如物体自高处落下,其物体不能成道直线,稍偏于东……”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地理教科书强调运用逻辑实证探究地理问题与解释地理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思维与态度。根据材料“三权独立,分权限制,必遵宪法而行,是为立宪政体……”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地理教科书宣扬民主政体和法制,有利于学生的民主意识的启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