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微讲座(二)_第1页
高考微讲座(二)_第2页
高考微讲座(二)_第3页
高考微讲座(二)_第4页
高考微讲座(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微讲座(二)中国近现代史大题突破技法点拨高分导练技法⑥以“审读联答”四步法,规范解答高考材料问答题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答题提示语”是指应怎样回答,“时空限定语”是指要回答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答题限定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将这四项审清了,答题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很多考生都是由于限定词或答题语等没审清而白白丢分,因此审设问时,一定要将这几项答题要素用笔标注一下,以便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切不可马马虎虎,更不能掉以轻心。第二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读材料是解答非选择题的重要环节,应注意围绕设问细读材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读材料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先读材料正文,后读或不读出处与材料题目。科学做法应该是:首先:文字材料先读材料出处,图片、图表、表格材料先读题目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至关重要。其次:通过“二读三找法”审读材料正文读懂材料信息,也就是读懂由材料直接反映出来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或经过分析可以提炼出来的信息。(1)“二读”材料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并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以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2)“三找”要点“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非选择题的开头格式一般都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所以很多学生解答时,养成了一个“抛开教材,就题答题”的坏习惯。从非选择题的“教材型”“材料型”“结合型”三种类型来看,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审完设问后,应先回顾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这里有三种情况:(1)如果是“教材型”的设问,就可直接用教材知识作答。如果该设问与题目中的材料有一定联系,对材料内容应作大概了解。(2)有的“材料型”的设问,尽管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指出”,但实际上材料所含信息与教材知识又非常相近,依据教材知识照样可以回答。这样的设问,当你回顾教材知识后再读材料,则很容易概括出答案。(3)对于“结合型”的设问,答案的要点应是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并集”,即材料中体现的要点+教材中的要点=完整的答案。而有的考生在答题时之所以漏掉一些要点,是因为这些要点不是显性信息,而是隐性信息。而该信息一般依据材料很少能解读出来,所以要联系教材并列出知识提纲才能保证不漏要点。第四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1)组答案要注意紧扣设问,简明扼要,规范作答。(2)答案来源于教材:设问一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解答时一般依据教材中的知识和观点。(3)答案来源于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解答时要从材料中归纳,提取有效信息。(4)答案来源于教材和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时既要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又要迁移教材中的知识。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2022·湖北高考,18]【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1915年反“二十一条”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组织领导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参与群体城市士绅、商人为主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基本形式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中心口号“救国”“勿忘国耻”“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规模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材料二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它,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8分)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第二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⑦1915年反“二十一条”⑧1919年五四运动⑨1925年五卅运动组织领导①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②具有一定的组织性③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参与群体城市士绅、商人为主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基本形式④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中心口号“救国”“勿忘国耻”“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规模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材料二⑤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它,⑥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点拨:①“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②“具有一定的组织性”、③“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结合设问从组织领导方面分析,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④材料一“集会通电”、⑤材料二“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⑥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结合所学从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分析,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并且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促进。⑦据材料一“1915年反‘二十一条’”、⑧“1919年五四运动”、⑨“1925年五卅运动”结合所学这些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都是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并结合所学从时代背景、经济基础、思想文化、政党组织等方面,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第(1)问,1915年反“二十一条”、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都是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突出表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两次都是自发行动,五卅运动则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第(2)问,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主要因为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增强,中国共产党成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高。第四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试答]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1.[2023·新课标卷,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7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8分)2.[2022·浙江6月高考,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抗战刚刚开始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阐明了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会后,党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变敌后为抗日前线。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民主的模范区。——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材料二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特别是国民党发动了多次反共高潮,广大人民对抗战前途和中国的未来日益担忧。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一个关系重大的理论问题。……中国共产党经过革命胜利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反复比较,经过整风运动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学习讨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科学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乃势所必然。——引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召开的这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的名称,说明陕甘宁边区在全国抗日根据地中的地位,请用关键词归纳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4分)(2)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及其对“中国向何处去”时代之问的回答。“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乃势所必然”,结合延安整风运动的史实,从端正党内思想认识的角度予以扼要说明。(6分)技法⑦熟悉题型特点,快速准确解答材料型非选择题(1)题型特点①命题形式:一般是一段或两段材料、2个设问,每问分值在4分以上,一般每问包含两小问。②考查知识:从当前社会热点及学术热点等切入,考查学生纵向综合及横向对比的能力。③考查能力:以概括、比较等设问方式呈现,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和归纳信息、对比分析的能力。(2)整体分析:要逐段逐句逐层概括。依据材料长文分段;短文分句;分号并列;省略号两头不可省等进行概括,同类要概括,进行逐层概括,能够结合所学知识的要根据对应知识进行概括。同时概括时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从个体到整体;由此及彼。(3)归纳比较:首先明确比较对象,要依据材料和问题明确比较的是哪几类历史事物或者比较哪些历史人物。其次明确比较方向,要确定需要比较的是二者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既比较相同点又比较不同点。最后找准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事物(历史事件)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影响等方面考虑,人物类的比较可以从其历史活动的目的、内容、影响等角度去考虑。(4)学科术语:答案用语要求使用学科语言。尽量使用所学知识,尤其要注意教材中结论性语言,不能表述过于口头化,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2023·海南卷,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马克思指出,劳动是“社会围绕之旋转的太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1939年2月,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口号,号召各根据地开展生产活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八路军第359旅开赴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艰苦劳动将其改造为“陕北的好江南”。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向全世界宣告:“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20世纪60年代,一批志在治沙的林业人进驻地处高寒、极端少雨、沙化严重的塞罕坝,经过近5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摘编自《劳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1)根据材料,概括劳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作用。(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的深刻含义。(10分)[微点拨](1)根据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大生产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奔向全面小康说明劳动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2)据材料“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结合所学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来分析。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3.[2022·海南卷,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生活保障建设。1948年,东北行政区委员会颁布的《东北公营企业暂行劳动保险条例》是我国在较大区域内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解放后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了经验并奠定了基础。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一位得知此消息的职工说:“社会主义好,生、老、病、死有劳保。”到1952年11月底,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企业达2860家,职工320万人。1953年,政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改的决定》。1956年,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职工达到1600万,比1953年增加了近4倍,签订了集体合同的职工有700万人,比1953年增加了10倍,合计共有2300多万职工享受了《劳保条例》规定的不同保险待遇。至此,享受劳动保险的职工占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职工总数的94%。1956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1)根据材料,概括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取得历史成就的背景。(8分)技法⑧高考材料解答型非选择题高分诀窍材料信息材料分层把握层意概括归纳(1)对试题提供的材料信息,要全面和准确地理解。从材料中提取的历史信息既要符合材料主旨,也要符合设问要求。(2)提炼信息时要找到合适的角度,不能偏离材料主题。(3)提炼的信息一般是一种历史趋势或者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有时也可以是一个重大的历史现象、历史结论等。(4)试题要求“加以说明”一般从原因、概况、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必备知识凡是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的设问,除从材料中概括归纳要点外,还要检索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以免造成答题要点的缺失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2022·湖南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材料二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9分)[微点拨](1)依据高考材料问答型高分诀窍,解答时应注意设问中的内部条件: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前提;经济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村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提供了生产关系的基础;单一公有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制度前提。外部条件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2)结合材料可知,城乡关系的变化可以分为1949~1978年、1978~2005年、2006年至今三个阶段,再结合所学依次论述三个阶段城乡关系的变化即可。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1949~1952年,允许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较多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城市化得到发展。1953~1978年,随着计划经济的确立、户籍制度的形成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城乡二元结构初步形成并开始固化。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等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人口出现富余,农村支持城市。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农业税的取消,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4.[2022·广东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38年,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说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必须“努力于建设新军和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并强调“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等材料二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材料三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摘编自《周恩来选集》材料四1979年9月,叶剑英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摘编自《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现代化”内容变化的原因。(8分)(2)指出材料四中“现代化”目标的新内涵,并简述其意义。(6分)技法⑨开放探究型试题注重素养落实(1)从命题立意看: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论从证出和史论结合;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突出学科素养和落实。(2)从考查目标上看: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3)从考查内容上看: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依托,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命制灵活,在覆盖面上属于小切口、深内涵,重视对背景、结果及影响的探究。(4)从开放角度上看:开放性试题是与传统问答题中条件结论的“封闭性”相对而言的,它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变通的能力,是否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近几年设问的开放性日益增强、答案设计上也日益体现多元化。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2023·全国甲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同志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微点拨]首先依据材料图片和文字信息提取观点,可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政权巩固和外交突破等方面进行提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抗美援朝战争,塑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围绕抗美援朝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记忆”的影响,尤其是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最后,对抗美援朝这一“国家记忆”的时代精神进行归纳总结即可。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5.[2023·山东卷,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份人才招聘启事1981年9月17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人才招聘启事。为适应我区建设发展需要,经上级批准,拟在广州招收一批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为期一年。结业后,由我区统一分配到区内各企业工作。凡符合下述条件的职工均可报考: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谈吐及待人接物坚持“五讲四美”;2.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毕业,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3.具有初等英语基础;4.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5.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据南兆旭《深圳记忆:1949~2009》结合材料,以“深圳·窗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技法⑩以不变应万变,开放探究型试题破解之道(1)开放探究型试题的不变开放探究型试题始终不变的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始终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要求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提出修改意见并加以说明,或者指出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说明。(2)开放探究型试题的应对策略①要关注新观点、新知识由于高考对能力考查的要求很高,考题的材料往往超出教材的范围,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对于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除了牢牢掌握教材上的评价外,还需要经常跳出教材,提出不同的史学观点,发现不同的历史视角,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掌握好这些,有利于同学们拓宽历史视野,不至于在考试中看到不同于教材的学术观点就无所适从。②运用好三段式的论证所谓三段式论证,就是第一段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段分几个角度进行论证,第三段进行小结,升华观点。加强开放性试题练习,逐步提升自己的论述能力。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2022·山东高考,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微点拨]试题设计新颖,依据“以不变应万变,开放探究型试题破解之道”,解答时,要审清题意,理清答题思路。试题以一幅图片的形式出现,要求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应该是宣传画图片内容的概述,结合“1952年”以及图片内容,分析该宣传画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宣传画内容、背景,总结其影响。首先,写上“《工人新村》赏析”这一题目,根据图片,概述其内容,包括工人日常生活、老人、孩子、厂房、烟囱,还有天上飞翔的鸽子,等等;总体说一下画面给人的感觉。再者,结合图片内容,分析其背景:政治上,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济上,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工作;外交与军事上,美苏冷战,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封锁,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等相关史实。还应该,结合图片,政治宣传画带有明显政治色彩,分析其影响;体现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为工业化作出贡献。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6.[2022·北京高考,17]【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社会主义建设(1956~1978年)两个时期中各选一个实例,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技法⑪立论、评论、史论结合解答提炼观点型开放探究试题1.试题设计提炼观点型开放探究试题,一般是命题者出示一则或数则说明观点的材料,要求考生提炼观点或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支持或反对意见,并论证自己所选观点的合理性。这类试题考查考生在灵活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事物间的纵横联系,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强调的是一种探究能力,同时又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设问形式(1)阅读材料,你侧重于哪一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2)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3)“评析或论证材料中的某种观点”等,即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证。3.答题模板解答提炼观点型开放探究试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观点明确。提炼观点也好,选择观点也好,判断观点也好,评价观点也好,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论证对象,也就是说观点一定要明确。第二,多角度逻辑论证。可以按先对内后对外、先主要后次要、先材料后教材等顺序进行,可以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进行,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还可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无论如何都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体现出思维的过程。第三,史论结合。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即体现“历史”性,不管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都应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抛开材料与具体知识而乱发挥是不可取的。第四,语言通顺准确、抓住关键,高度概括、层次分明并与主题一致。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2023·湖南卷,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人成行。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怠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年初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微点拨]首先从湖南女工事件出现的背景进行分析,联系所学知识,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以及国外劳工运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作答。其次,从本次湖南女工事件引发的争议中各方立场入手,阐述各自的观点。最后,从本次女工事件反映的实质、各阶层的不同看法、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对于当今劳资问题的借鉴等角度进行解读,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7.[2022·山东高考,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李超的“新生”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梧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她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高考微讲座(二)技法⑥[例]答案:(1)变化: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2分)关系: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社会各界的联合和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4分)(2)原因:①时代背景: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②经济阶级: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新兴社会阶级的壮大;③思想文化:进步思想的传播,民众得到启蒙;④政党组织:新型政党的建立,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高。(8分)1.解析:第(1)题,据材料“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7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可知,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阶级矛盾为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据材料“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可知,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结合所学从解放区的日益扩大来分析选举权范围的调整;据材料“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第(2)题,据材料“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可知,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据材料“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可知,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结合所学从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的角度分析。答案:(1)原因: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阶级矛盾为主;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7分)(2)积极作用: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8分)2.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名称,从材料一“全面抗战路线”“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并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是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第二小问地位,要说明“陕甘宁边区在全国抗日根据地中的地位”,除了引用材料一中的“全国抗日民主的模范区”外,还要联系所学陕甘宁边区作为“指挥中枢”“总后方”的地位予以阐述。第三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理论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毛泽东发表了著作《新民主主义论》,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即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小问说明,联系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和意义回答即可。答案:(1)名称:洛川会议。地位:指挥中枢,总后方,抗日民主的模范区。作用:中流砥柱。(4分)(2)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回答: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说明:纠正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使全党从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掌握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6分)技法⑦[例]答案:(1)作用:大生产运动缓解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困难,支持了抗战;中国人民持之不懈地努力促使中华民族摆脱了百年耻辱,赢得了民族独立;持之不懈地努力改造了恶劣的自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推动了国家综合实力的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前进。(6分)(2)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10分)3.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生活保障建设”可知,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据材料“《东北公营企业暂行劳动保险条例》是我国在较大区域内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可知,具有制度化和法治化的特点;据材料“我国在较大区域内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解放后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了经验并奠定了基础”可知,经历了局部试点,然后向全国推广的过程;据材料“签订了集体合同的职工有700万人,比1953年增加了10倍”可知,充分保障集体合同职工的社会保障权利,体现了公有制前提下的社会主义原则;据材料“享受劳动保险的职工占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职工总数的94%”可知,覆盖面广,广泛涉及公有制、混合所有制和私有制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据材料“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可知,重点关注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第(2)问,据材料“1948年”“1951年”可知,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国家秩序逐步恢复正常;据材料“到1952年11月底”可知,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经历了追歼残敌、“三反五反”和土地改革后,人民政权已经相当巩固;据材料“1956年,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职工达到1600万”“农业生产合作社”可知,“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正在进行或者即将完成,国家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建设来提高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同时社会主义公有制逐步确立,所以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建设具有社会主义原则;最后,这一时期我国召开了第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答案:(1)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注重法治化、制度化;先试点后推广,稳步实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普及率高、涵盖面广,涉及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注重对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保障。(8分)(2)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的基本完成;“一五”计划的开展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等。(8分)技法⑧[例]答案:(1)新政权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经验。(6分)(2)变化: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9分)4.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1938年”“《论持久战》”可得出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持久抗战的需要;依据材料二“1954年9月”和所学可知,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恢复与发展生产力,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依据材料三“1964年12月”“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所学可知,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第(2)问,依据材料四“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可得出新内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第二小问意义,依据材料四和所学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以及有利于各个领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回答。答案:(1)原因:材料一中的现代化提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国防领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而提出的,在性质上属于防卫性现代化。(2分)材料二中的现代化提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此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为了摆脱落后与贫困,恢复与发展生产力,制定并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了建设四个领域的现代化。(3分)材料三中的现代化提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此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3分)(2)新内涵:“四个现代化”的提法逐步被“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3分)意义:有利于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有利于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有利于重新确立党的正确思想路线;有利于各个领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分)技法⑨[例]答案:示例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抗美援朝战争,塑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国际上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展开“冷战”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在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碍中国统一大业,同时派军入朝,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的局面下,党和政府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经过五次战役后,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逼迫美国谈判。最后,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推动了国防与军队的现代化,有力地捍卫了国家安全,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营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时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凝聚了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的伟大力量。(8分)总之,抗美援朝战争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儿女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2分)5.解析:首先,提炼以及明确短文题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确定历史小短文题目为: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次,围绕确定的题目: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背景描述,如:示例: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1978年12月,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深圳优越的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台,便于发挥对外窗口的功能。然后,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知识以及材料信息“一份人才招聘启事”,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如:为进一步推进开放,实现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标,1981年9月,深圳蛇口工业区发布人才招聘启事,招收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从招聘启事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当时深圳发展的缩影,应聘人员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坚持“五讲四美”,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理工、财经专业毕业、有初等英语基础,这是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的初步要求,反映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的;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是对应聘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以及在对外交流中的必备技能;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说明招聘条件比较广泛,也反映了中国当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的稀缺性。所有招聘条件,其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培养人才。最后,对明确的题目再次总结升华,说明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的关键一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1978年12月,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深圳优越的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台,便于发挥对外窗口的功能。为进一步推进开放,实现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标,1981年9月,深圳蛇口工业区发布人才招聘启事,招收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从招聘启事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当时深圳发展的缩影,应聘人员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坚持“五讲四美”,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理工、财经专业毕业、有初等英语基础,这是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的初步要求,反映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的;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是对应聘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以及在对外交流中的必备技能;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说明招聘条件比较广泛,也反映了中国当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的稀缺性。所有招聘条件,其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培养人才。综上所述,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的关键一环。(12分)技法⑩[例]答案:《工人新村》赏析《工人新村》展现了工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景。画面中,近处有散步的工人,有玩耍的孩子,看孩子的老人,远处有厂房、烟囱,天上还有飞翔的鸽子,等等,造型单纯朴素,画面和谐统一,让人仿佛置身其中。(4分)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经过3年多的艰苦奋斗,新中国胜利完成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工作,主要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宣传画中,宽敞整洁的房屋,房檐上的电灯,工人的自行车,小孩的玩具飞机和玩具汽车,等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3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1950年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的同时,美国还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宣传画中,天上飞翔的“和平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的向往。(3分)宣传画是以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一般政治宣传画较多。宣传画不仅仅是美术作品,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政治宣传画往往体现国家意志。《工人新村》通过宣传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意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4分)6.解析:第一个时期,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