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名校测评卷(四)语文试卷_第1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名校测评卷(四)语文试卷_第2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名校测评卷(四)语文试卷_第3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名校测评卷(四)语文试卷_第4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名校测评卷(四)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名校名师测评卷(四)语文考生注意:1.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挥洒汗水、奉献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大至“格物致知”的理念,小如“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意识,都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回顾历史,从古代的鲁班、庖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八级工,我国一直不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推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传的一句歇后语“八级工拜师——精益求精”,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工匠精神的崇尚。但近些年来,“速度为王”成为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时髦用语,工匠精神逐渐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如果说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硬件”,那么,工匠精神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软件”。缺少“软件”支撑的“硬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建设制造强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工匠精神。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将产品的每个细节尽可能做到极致,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在建设强国的进程中,现代产业工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不仅是现代化大生产中的“螺丝钉”,更是具有“匠心”的工业艺术品大师,是现代制造业的栋梁。当今世界,凡拥有发达制造业的国家,无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德国人素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著称,德国的现代化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内涵看,支撑这条道路的则是工匠精神。当欧盟其他国家经济处于衰退中时,德国经济却能一枝独秀、表现抢眼,这与德国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日本,制造者认为制作出一件优良的产品是自己的荣耀;如果由于自身疏漏而导致产品缺陷,即是耻辱。这种“荣誉法则”推动很多日本企业数十年如一日专攻一种产品、一门技艺,使其工业制造能力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激励制度。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应具备“四个崇尚”,即崇尚劳动,尊重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崇尚技能,让技能型人才有地位、有较高收入、有发展前途;崇尚创造,真正的工匠应富有强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崇尚“十年磨一剑”的理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够促使产业工人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最终形成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为此,应围绕产业工人的培训、奖励、社会保障等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转变“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逐渐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土壤。(摘编自李洋泉《在全社会培育弘扬工匠精神》)材料二:“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发展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在新时代语境下,“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当前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是30多年来忽视工匠精神造成的。B.我国要完成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C.日本制造业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在于他们尊崇“荣誉法则”,长期专攻一种产品。D.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B.《二十五等人图并序》中对古代工匠进行了歌颂,工匠们“不农不商”,得到至高认同。C.华夏的大国工匠创造了工匠文化,这种文化被广泛认同和尊重,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D.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唐诗宋词等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产业工人如果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缺乏追求卓越的信念,就难以成为真正的工业艺术品大师。B.“技多不压身”等朴素的认知是中国工匠形成敬业精神的一个先决条件。C.相较于德国经济的一枝独秀,欧盟其他国家之所以经济衰退,主要在于他们忽视了工匠精神的培育。D.要改变我国制造业的现状,除了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还应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技工、能力、操作的观念。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5.大国工匠,塑造着中国的形象;工匠精神,彰显文化软实力。中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工匠,例如修复古书画的单嘉玖。阅读下文并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培育和宣传我国的工匠精神?“在故宫从事古书画修复35年,可以充分感受到宣纸的膨胀与收缩”,这是单嘉玖。在我们拍摄之前,这些工匠们已经专心工作很多年了,只是不为大众所知。《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系列短篇的播放,才将他们推至台前,年轻人得以对他们更了解也更佩服。【答案】1.D2.C3.C4.①论证语言上:“一定程度上”“尽可能”“从某种意义上”等大量修饰语的使用,体现了议论性文章的严谨性。②论证结构上:采用了层进式结构,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层次清晰,逻辑严密。5.培育工匠精神,一是改变“速度为王”的发展观念,营造推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气;二是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激励制度。应该借助新媒体宣传工匠精神,为工匠发声,为工匠精神溯源,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30多年来”有误。结合“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不够高,自主创能力较弱,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挥洒汗水、奉献智慧”分析,原文不是说“30多年来忽视工匠精神造成的”。B.“决定性的作用”说法绝对。原文为“在建设强国的进程中,现代产业工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不仅是现代化大生产中的‘螺丝钉’,更是具有‘匠心’的工业艺术品大师,是现代制造业的栋梁”,只是强调重要,没有说“绝对性作用。C.“在于他们尊崇“荣誉法则’,长期专攻一种产品”错误。结合“在日本,制造者认为制作出一件优良的产品是自己的荣耀;如果由于自身疏漏而导致产品缺陷,即是耻辱。这种‘荣誉法则’推动很多日本企业数十年如一日专攻一种产品、一门技艺,使其工业制造能力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内容分析,选项归因有误。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至近现代已被淡化”属于无中生有。材料二说“‘工匠精’,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并没有说“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B.“工匠们‘不农不商’得到了至高的认同”错误。材料二说“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可见,原文是“工匠精神”得到了至高的认同。选项的说法是偷换概念。D.“唐诗宋词等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错,原文是“打磨”“勾画”,或“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而不是唐诗宋词,属于过度解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C.“主要在于他们忽视了工匠精神的培育”推断于文无据。原文为“当欧盟其他国家经济处于衰退中时,德国经济却能一枝独秀、表现抢眼,这与德国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论证特色的能力。(1)论证语言上“工匠精神逐渐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中的“一定程度上”,“将产品的每个细节尽可能做到极致”中的“尽可能”,“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中的“从某种意义上”等,这些大量修饰语的使用,体现了议论性文章语言的严谨性。(2)论证结构上材料一采用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论证结构,逐层递进地展开论述,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第一段说“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和第二段中“近些年来,‘速度为王’成为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时髦用语,工匠精神逐渐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指出了我国“工匠精神”被忽视的表现;第三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如果说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硬件”,那么,工匠精神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软件’”,分析我国“工匠精神”缺乏的原因;第四段以德国、日本为例,指出“当今世界,凡拥有发达制造业的国家,无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第五段“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激励制度。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应具备‘四个崇尚’”“应围绕产业工人的培训、奖励、社会保障等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转变“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逐渐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土壤”,指出了解决培育“工匠精神”的办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由“近些年来,‘速度为王’成为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时髦用语,工匠精神逐渐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在故宫从事古书画修复35年”“这些工匠们已经专心工作很多年了”可知,培育工匠精神,要改变“速度为王”的发展观念,营造推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气;(2)由“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激励制度”“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够促使产业工人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最终形成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为此,应围绕产业工人的培训、奖励、社会保障等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转变‘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逐渐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土壤”可知,培育工匠精神,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激励制度、转变观念;由“在我们拍摄之前,这些工匠们已经专心工作很多年了,只是不为大众所知。《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系列短篇的播放,才将他们推至台前,年轻人得以对他们更了解也更佩服”分析,应该借助新媒体宣传工匠精神,为工匠发声,为工匠精神溯源,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礼物[美]斯宾塞·约翰逊老人和孩子相识有一年多了,两人很喜欢在一起聊天。有一天,老人对孩子说:“有一样东西之所以叫礼物,是因为在你能收到的所有礼物中,你会发现它是最珍贵的。”“为什么它这么珍贵呢?”孩子问。老人解释说:“因为收到这个礼物之后,你会变得更快乐,无论每天做什么事,也都能做得更好。”“哇!”孩子兴奋地叫起来,虽然他并不完全明白老人的话,“我希望有一天会有人送我这样一个礼物。”老人笑了。他不知道这个孩子要过多少个生日才能领悟礼物的价值。老人很喜欢看孩子在附近玩耍。老人常常看到他在附近的树上荡秋千,看到他灿烂的笑脸,听到他欢快的笑声。孩子过得很快乐,无论做什么事都非常投入,别人光是看着他,都会觉得开心。孩子渐渐地长大了,老人一直有意无意地留心着他做事的方式。星期六的早上,他偶尔会看到他的小朋友在街对面修剪草坪。孩子一边干活儿,一边吹着口哨。似乎不管做什么,他都能做得很开心。一天早上,孩子看到了老人,想起老人曾对自己提起的那个礼物。孩子当然对礼物非常熟悉,比如,上次过生日得到的自行车,还有圣诞节早晨在圣诞树下找到的那些礼物。但是仔细想想,他发觉那些礼物带给他的快乐都不会长久。他好奇地想:那个礼物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到底是什么使它比其他礼物更棒呢?什么东西才会让我觉得更开心、做事更顺利呢?他想不出答案,于是穿过街道去问老人。他的问题非常孩子气:“那个礼物是不是像魔杖一样,能让我实现所有的愿望?”“不,”老人笑着回答,“那个礼物跟魔杖和愿望没有关系。”孩子还是不明白老人的话,回去继续修剪草坪时还在想着那个礼物。时光飞逝,孩子长成了十几岁的少年。他开始对周围的一切越来越不满。在感觉不耐烦的时候,他会梦想外面未知的世界。他的思绪不由得飘回以前与老人对话的时候,他发觉自己越来越想弄清那个礼物到底是什么。他又去找老人,问:“那个礼物是不是能让我变得非常富有?”“是的,在某种意义上,它会。”老人告诉他,“那个礼物可以让你获得许多种不同的财富,但它的价值并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少年更加迷惑了:“您跟我说过,得到那个礼物后就会变得更快乐。”“是的,”老人说,“你还会变得更有效率,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从而变得更成功。”“变得更成功,是指什么呢?”少年好奇地问。“变得更成功就是指得到更多你需要的东西,”老人回答,“任何你觉得重要的东西”。“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可能也会发生变化。”“现在对你来说,成功可能就意味着跟父母相处得更融洽,在学校里得到更优秀的分数,体育活动表现得更出色,或者在课余得到一份兼职,并因为工作出色而加薪。”“再过些时候,成功可能意味着更有成就更富足,或者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和良好的自我感觉。”“对您来说,成功是什么呢?”少年问。老人笑了起来:“到了我这个年纪,成功就是能笑口常开,爱得更深,更好地服务他人。”少年马上反应道:“您觉得这些都是那个礼物帮您做到的吗?”“没错!”老人回答。“哦,我从没听其他人说起过这样一个礼物。我想它可能并不存在吧?”老人回答道:“噢,它确实存在。不过,我想你可能还没弄明白。”突然,少年想到了什么。原来如此!他知道那个礼物是什么了……知道它过去是什么,也知道它现在是什么。礼物就是把握此刻,全神贯注于正在发生的事,珍惜和欣赏每天得到的东西。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人很喜欢看孩子在附近玩耍,尤其是荡秋千,是因为孩子给老人带来了很多快乐。B.小说中写到,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非常投入”,是因为孩子知道老人一直在看他,他想给老人带去快乐。C.孩子长成了十几岁的少年,这时对周围的一切越来越不耐烦,而对未知充满了好奇,所以想弄清楚礼物到底是什么,渴望未知的东西。D.老人说礼物就是把握此刻,珍惜每天得到的东西,是希望孩子能珍惜当下、过好当下。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对老人和孩子的外貌描写几乎没有,正是这种忽略外貌特征的描写,使老人和孩子可以成为我们身边的老人和孩子。B.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既有老人的循循善诱又有孩子的好奇追问,体现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C.小说写到成功对于老人来说就是“能笑口常开,爱得更深,更好地服务他人”,帮助孩子找到礼物,就是老人的成功之举。D.小说结尾描写少年突然想到了什么,“原来如此”,可知,少年对于礼物并不满意,这份期待已久的礼物没有让少年更快乐。8.小说以“礼物”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9.中国作家阿来说:“我愿意写出成长所经历的磨难,但我更愿意写出成长中的温暖。”美国作家斯宾塞的小说可以体现这一创作观点。请谈谈选文是如何实践“写出成长中的温暖”这一文学主张的。【答案】6B7.D8.①“礼物”作为线索,串联起老人和孩子的故事,使情节更集中、紧凑。②“礼物”是老人对孩子的善意表达,有助于塑造老人善良博爱的和孩子好奇可爱的人物形象。③“礼物”就是把握此刻、珍惜每天得到的东西,反映了人们对功利的追求和对当下的忽视,突出了小说的主题。9.①以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解惑的过程表现“成长中的温暖”,孩子长成少年,困惑随之而来,解惑的过程就是寻找温暖的过程。②以老人对孩子的善意点拨表现“成长中的温暖”,老人关注孩子的成长体现了长者对孩子的关爱。③以礼物的深意表现“成长中的温暖”。礼物是把握此刻、珍惜每天得到的东西,其实礼物无处不在,成长中的温暖也无处不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是因为孩子知道老人一直在看他,他想给老人带去快乐”错误。由“孩子过得很快乐,无论做什么事都非常投入”可知,孩子本身就很快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快乐,与老人看不看他无关。选项无中生有,强加联系。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少年对于礼物并不满意”错误。由“原来如此!他知道那个礼物是什么了”可知,“原来如此”写出了少年的恍然大悟,并不是“少年对于礼物并不满意”。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中的物象的作用的能力。从情节结构上看,“礼物”串联起老人和孩子的故事,是全文的线索,情节围绕“礼物”展开,使情节更集中、更紧凑。从人物塑造上看,文中写老人与孩子聊天,说“有一样东西之所以叫礼物,是因为在你能收到的所有礼物中,你会发现它是最珍贵的”,让孩子感到好奇;老人说“收到这个礼物之后,你会变得更快乐,无论每天做什么事,也都能做得更好”,让孩子很兴奋,表示“我希望有一天会有人送我这样一个礼物”,老人笑了。可知两人交流的和谐愉快,孩子的问话,老人的善意表达,孩子的好奇可爱,老人的善良博爱都通过“礼物”这个话题得到了体现,“礼物”有助于塑造老人和孩子的形象。从主旨上看,文章结尾处以“原来如此!他知道那个礼物是什么了……知道它过去是什么,也知道它现在是什么。礼物就是把握此刻,全神贯注于正在发生的事,珍惜和欣赏每天得到的东西”点明了礼物是什么。由内容可知,“礼物”就是把握此刻、珍惜每天得到的东西,反映了人们对功利的追求和对当下的忽视,突出了小说的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中国作家阿来说的“我愿意写出成长所经历的磨难,但我更愿意写出成长中的温暖”这句话的重心是后半句,更愿意写出成长中的温暖。美国作家斯宾塞的小说可以体现这一创作观点,看选文如何实践“写出成长中的温暖”这一文学主张的,需要从文本中找出体现“成长中的温暖”的内容。开篇写老人对孩子说关于“礼物”的话题后,小孩问“为什么它这么珍贵呢?”老人耐心地做出回答,面对非常孩子气的“那个礼物是不是像魔杖一样,能让我实现所有的愿望?”的问题,老人笑着回答。由此可知,选文写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困惑,老人给小孩解惑的过程,表现了“成长中的温暖”;由“在感觉不耐烦的时候,他会梦想外面未知的世界。他的思绪不由得飘回以前与老人对话的时候,他发觉自己越来越想弄清那个礼物到底是什么”可知,选文写孩子长成少年,困惑随之而来,解惑的过程就是寻找温暖的过程。由文中“你还会变得更有效率,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从而变得更成功”“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可能也会发生变化”等老人的话语和“老人笑了起来”的态度,可知,选文是以老人对孩子的善意点拨表现“成长中的温暖”;由“孩子渐渐地长大了,老人一直有意无意地留心着他做事的方式”可知,选文写老人关注孩子的成长,体现了长者对孩子的关爱,表现了“成长中的温暖”。由“礼物就是把握此刻,全神贯注于正在发生的事,珍惜和欣赏每天得到的东西”可知,礼物就是把握此刻、珍惜每天得到的东西,其实礼物无处不在,成长中的温暖也无处不在。联想“老人笑了起来:‘到了我这个年纪,成功就是能笑口常开,爱得更深,更好地服务他人’”,老人肯定是礼物帮他做到这些的,可知,老人对“成功”的认识和一系列做法,让孩子明白礼物的深意,本身也是表现“成长中的温暖”。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人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矜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球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注】①常平:官仓名。(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列传第七十八》,有删改)10.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欧阳修A见B其C文D奇E之F嘉G祐H二I年J进K士L第M出N通O判P越州。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又贷之种粮”和《赤壁赋》“扣舷而歌之”的“之”用法相同。B.“巩取置于法”和《劝学》中“青,取之于蓝”的“于”都是“从”的意思。C.“使人察其出入”和《师说》“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其”用法不同。D.“以绝左右徼求之弊”和《琵琶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的“以”用法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从此声名闻于四方。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D.曾巩面对世情,淡泊名利。他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他对此不在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2)巩属民为保伍,使人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14.曾巩不仅文学成就高,其政绩亦显著。请简要概括曾巩在越州、齐州、洪州政绩。【答案】10.DFM11.C12.A13.(1)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2)曾巩安排百姓组成队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14.①在越州,曾巩调节粮价、借出种粮,解决饥荒;②在齐州,他打击盗贼,治安变好;③在洪州,他治理瘟疫、处理军队过州问题,减轻百姓负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欧阳修见其文”中,“欧阳修”作主语,“见”作“谓语”,“其文”作宾语,表意完整,宾语后断开,故D处断开。“奇之”是“见其文”的结果,且承前省略主语,“奇”作谓语,“之”作宾语,故F处断开。“嘉祐二年进士第”中,“嘉祐二年”作“进士第”的状语,“出通判越州”是考中进士后的结果,故M处断开。故选DFM。【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二者用法不同。之,代词,指代农民;语气助词,无意义。句意: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敲着船舷唱歌。B.错误,二者意思不同。于,介词,用;介词,从。句意:曾巩用法律逮捕处置了他。/靛青是从蓼蓝里取得的。C.正确。其,代词,指盗贼;语气副词,表示推测,大概。句意: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自这里吧。D.错误,二者用法相同。都是介词,表目的,来。句意: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吟唱一番来赠送给她。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A.“从此声名闻于四方”错误。原文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是说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不是十二岁试作《六论》时。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谕”,张贴告示晓谕;“讽”,劝说;“增”,增加,这里指提高。(2)“属”,叮嘱,吩咐;“鸣”,击打、敲击;“发”,次;“辄”,都。【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学生概括“曾巩在越州、齐州、洪州的政绩”,可据此找到答题区间“通判越州”“知齐州”“徙洪州”,然后根据关键句进行分析概括。在越州,由“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可知,在饥荒之年,曾巩调控粮食价格;由“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可知,曾巩将粮食的种子借给百姓,使得农事没有耽误,解决了饥荒问题。在齐州,由“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巩取置于法”“巩属民为保伍,使人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矜四境”等句可知,曾巩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先是逮捕处罚了周高;接着组织百姓擒获盗贼;最后通过夸耀葛友使得盗贼多数前来自首。最终使得齐州夜不闭户。在洪州,由“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可知,曾巩储存药品,养育军民,供给衣食,派医生给他们治病,解决了瘟疫问题;由“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可知,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解决了军队过州的问题,且没有增加百姓的负担。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脱口成诵。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借给他随从,用车子拉着礼物跟随他,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吃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更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曾巩设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图,争着想做寺院主持,行贿之事公然进行。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好。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小题。春宿左省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①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②。明朝有封事③,数问夜如何。【注】①九霄:在此指高耸入云的宫殿。②玉珂:马脖子上的铃铛。③封事: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起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B.颔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写出了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C.颈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他值夜时睡不着觉,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又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D.尾联交待“不寝”的原因,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16.《韵语阳秋》认为此诗“盖忧君谏政之心切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全诗自暮至夜,自夜至将晓,自将晓至明朝,写出值夜时间之长,可见诗人居官勤勉,尽职尽忠。②颈联写诗人夜不能寝,仿佛听到“金钥”“玉珂”之声,写出了诗人唯恐耽误次晨上朝进谏的焦虑状态,可见忧君之深。③尾联交代“不寝”的原因,次晨要上封事,多次询问夜至何时,急切盼望早朝,可见谏政之切。【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手法、情感等的能力。C.“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又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错误,由“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可知,颈联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的关键是“盖忧君谏政之心切也”,即要求学生分析杜甫忧虑君主、渴望进谏的心情。诗歌首联“花隐”“栖鸟”描写傍晚时分的景色,颔联“星临”“月傍”说明已经到了深夜,颔联写诗人难以入眠,仿佛听到有人开启宫门,上朝的马铃声声,尾联写数次询问天时。整首诗由傍晚到深夜,由深夜再到黎明拂晓之时,都在写诗人值宿宫中、难以入眠的情景,可以看出诗人做官勤勉,恪尽职守。颈联“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诗人不寝时的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体现了诗人的忧君之情。尾联“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描写诗人夜不能寐的原因:明天早朝要向朝廷进谏,内心迫切,因此多次询问夜晚已经是几更天,从中可见诗人谏政之心切。(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高度评价《离骚》的写作内容,认为得到完整体现的人文道德与国家治理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3)《书愤》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明道德之广崇②.治乱之条贯③.战士军前半死生④.美人帐下犹歌舞⑤.出师一表真名世⑥.千载谁堪伯仲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崇、死生、帐、名世、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成都大运会,其规模创历史新高,是一场①的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交流盛宴。不同国家的大学生,不同文明的相约,在青春的见证下,让成都大运会成为了②的焦点。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化因多样而丰富。作为国际的重大体育盛会,既是一场文化交流展示的大会,又是一场竞技比拼的大会。以体育比赛为载体,以青春激情为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不同国家的文化得到集中展示。运动场上,运动员们挥洒汗水,③的比赛正在进行。同时,文化交流活动将贯穿整个赛程。赛场内外,无所不在的人文交流为世界大学生运动员提供了一道道文化大餐。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下划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效果。【答案】18.①盛况空前②举世瞩目③精彩纷呈19.这场重大的国际体育盛会,既是一场竞技比拼的大会,又是一场文化交流展示的大会。或者:作为重大的国际盛会,成都大运会既是一场竞技比拼的大会,又是一场文化交流展示的大会。20.比喻。文中句子把人文交流比喻为文化大餐,两者相似之处是人文交流丰富多样,一场大餐的菜品也是丰富多样的,这样比喻可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赛场内外的人文交流活动之多,大学生运动员们沉浸其中、品味不同文化之快乐。【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由“成都大运会,其规模创历史新高”可推知,这是一场体育盛会的规模很大,非常热闹,之前从来没有过,故推知成语可填:“盛况空前”。盛况空前:形容热闹至极。②处,句子主要意思是说成都大运会成为焦点,成语是说焦点的特征。根据成都大运会是“体育盛会”,又是“文化交流盛宴”“不同国家的大学生,不同文明的相约”可知,不同国家的人都在关注,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此,故推知成语可填:“举世瞩目”。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意着。形容某一重大事件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③处,联系前文“以体育比赛为载体,以青春激情为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不同国家的文化得到集中展示”可知,比赛的内容丰富多彩。根据“运动场上,运动员们挥洒汗水”可知,运动员们在积极展示自我,比赛热烈、精彩,故推知成语可填:“精彩纷呈”。精彩纷呈: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第一处,“国际的重大体育盛会”语序不当,“重大”是形容词性短语,“国际”与“体育盛会”联系更紧密。应改为:重大的国际体育盛会。第二处,“既是一场文化交流展示的大会,又是一场竞技比拼的大会”语序不当。从语境看,成都大运会首先是一场竞技比拼的大会,然后才是一场文化交流盛宴,应改为:既是一场竞技比拼的大会,又是一场文化交流展示的大会。第三处,“作为……”是状语,整个句子缺少主语,应该在“既是……又是……”前添加主语“成都大运会”,或者直接将“作为”改成“这场”,把原来的状语改作主语。【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无所不在的人文交流为世界大学生运动员提供了一道道文化大餐”中,将“人文交流”当作“文化大餐”来表述,用的是比喻修辞,本体是“人文交流”,喻体是“文化大餐”,二者相似点是“丰富多彩”,“一道道”又写出了赛场内外的人文交流活动很多的特征,可以给人以很多很好的享受。表达效果上,运用比喻修辞,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在此处,还能突出世界大学生运动员沉浸于比赛当中、品味不同文化的那种快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思想文化。《长安三万里》影片中,孩子能看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美好,①,成年人能看到“停杯投箸不能食”的无奈,老年人能看到“故乡今夜思千里”的悲伤。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身处怎样境遇,②,很多影厅还成了“大型背诗现场”。站立在浸润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大地上,我们也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和文化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是一条充满诗意的道路,它从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③。在这条路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力量。《长安三万里》,仅仅只是开始。21.下列选项中的引号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孩子能看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美好A.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B.“救场如救火”,他二话不说,包上头就扮戏。C.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D.点支烟,拿起笔,我将继续写些“正人君子”厌恶的文字。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答案】21.B22.①少年能看到“大鹏一日同风起”的豪情壮志②人们都能在这部电影里寻找到诗意③又向光明的未来高处走去【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例句中的引号表示引用。A.表示强调;B.表示引用;C.表示强调;D.反语,表示讽刺。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联系上下文语境中的“孩子”“成年人”“老年人”可知,此处的主语是“少年”,再结合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及气质状态,对应的诗句可写“大鹏一日同风起”,宾语可选择与之对应的“豪情壮志”。②上文写了不同的人群对电影《长安三万里》有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