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15要点概括1.高考真题考点分布年份考查知识点题型素养要求2023年文意理解与分析五选二1.能够对文章的整体行文脉络进行梳理,能够通过相应条件对信息内容进行筛选;2.积累鉴赏的相关知识,具备扎实的鉴赏能力,提高知识迁移运用能力;3.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4.具备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掌握文章的主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观语段作用主观文意理解与概括主观情感与主旨概括主观2022年字音辨析四选一文意理解与分析五选二语句赏析主观艺术手法鉴赏(对比)主观情感与主旨概括主观2021年文意理解与分析五选二情节或段落作用主观艺术手法鉴赏主观人物形象概括主观文章主旨概括主观2020年文意理解与分析五选二语句赏析主观情节或段落作用主观文意理解与概括主观点评诗歌主观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命题规律】本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是考查热点,当然,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试题,在题干中直接设问的并不多,而较多的是变换形式让考生完成。但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命题,其基本目的是考查考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因此,要做好这类题目,就应该掌握一些规律和方法。概括要点包括两方面的题型:一是局部概括,二是整体概括。局部概括包括层段意概括题、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的人、物、环境、某种类型、某一方面等特点为中心)和因果探寻题。整体概括大多指概括全文主旨题。【备考策略】1.归纳段落内容要点归纳段落内容以分析词语、句子为基础,因此,对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对不同句子恰当组合(或相加或合并)的理解,对句间内在关系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准确把握段落中心意思,首先就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有的段落有中心句,有的段落却没有,没有中心句的就要归纳、概括出段落的要点或中心意思。2.归纳层次内容要点层次是指作者写文章时安排材料、表达思想感情的顺序。层次与段落关系密切又有区别,层次是依据思想内容划分的,段落是依据文字表达划分的。在一篇文章中有时层次与段落一致,有时是互有大小,常常是一个层次包含若干段落,因此归纳层次的意思要以归纳段意为基础。在分析段与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或理清事件顺序,或理清论证说理的逻辑,或理清说明顺序等等。明确具体层次的内容,然后以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其内容进行归纳。3.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概括的内容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二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考点精讲01主旨概括(2022年·天津·河东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高低陕北石刘成章陕北属于黄土高原,缘此,有些人便以为,陕北被黄土尽覆,没有什么石头。那是天大的误会。黄土只是陕北的肉,陕北哪会没有骨?陕北,是一条刚硬的汉子!在我国一代代传下的山水画里,莽莽苍苍翳翳垒垒,是不绝的山和山上不绝的石头。米芾曾跪拜石头,那是有缘由的。石头可以说是天下至尊。山岳丘陵,无一不是石头,而地球,也是石头,一块最大的石头。石头载土,载水,载风,载云,载众生,载着一部人类史,沉雄,坚硬,厚实,人在其间伸展性灵。陕北的石头含着雷电之光,粘着牛羊踩过的黄土,遍布山川,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摔在河谷,有悬崖,有的被树根紧勒。亿万年来,它们总是裸露在西北风中,大雷雨中,烈日的暴晒中。西北风、大雷雨、烈日,网织的深重苦难,教会了它们生存本领,也磨锐了它们的精神。它们陪伴着轩辕手植柏,它们是从莽原上、从古歌里长出的人类的脊梁。陕北的石头缺乏大理石的精细纹理,但那是一种粗犷霸气的美。它们刀劈斧砍的棱角,那刺破黄土层的棱角,只能用“毛辣”二字形容;它们原油流贯般的线条,那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极强的线条,除了天才画家石鲁,没有人能够描绘出来。那几笔确是不同凡响,画出了陕北石头的真魂,恢宏磅礴。宝塔山山根的石头,就是如此。几代青年初见它的时候,都激动得跳跃欢呼。这石头上的面和块,没有笔墨和宣纸之气,是铁打钢铸,是史前洪水的凝固。在这里,我多次赏读范仲淹题刻的八字隶书:“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既是小范老子自信和自豪的倾吐,也是他对这些石头的讴歌。这些石头所显露出的强劲力量,就是数万甲兵。若非如此,巍巍宝塔山,何以能被托起?其实,清凉山也是由石头托起的,石头给陕北的每座山都当了沉稳高雅的底座。延安的城墙不是用砖砌的,而是用石头砌的。感谢斯诺夫人,她曾为这城墙拍过照片。那时,厚厚的雪盖在城墙上,依然难掩石头的质感。而我,正是降生于她拍摄照片的那一年。我有幸且自豪。我最先看到的世界,是炕头上宠物一样陪着我的小石狮,然后是石床、石桌、石凳、石碾、石磨,还有明五暗四的石窑洞、石穿廊挑檐。上学时,我常走到清凉山下,见延河波浪拍古城,拍出了石磬之音。一块块就地取材的好石头,实锤细雕,镶满了延安街道的路面,砌出了窑洞的朴拙和满城的石头纹理、诗意歌情。有朋友曾问我为何会成为作家,作品为何充溢着阳刚之气,我说那是因为延安的石头和我的灵魂发生了反应。陕北有一个县名,水意溶溶,叫“清涧”。清涧的石板和米脂的美人齐名。它们一层层地生在那里,发育在那里,成熟在那里,在山根河畔一叠一叠的,宛若竹简,宛若册页,宛若八百册线装书,宛若两万本新印的课本,使山河充溢着书卷之气。如果说别处的石头是古典散文,那么清涧的石板就像南北朝的庾信写下的骈文,对仗工整,声律一如神曲。那一页页石板一页页书,仿佛一阵轻风就能把它们哗啦啦吹起——轻风且慢,它们虽然页面平整,薄厚均匀,质地细腻,但是,翻它们的指头应是铁,应是铁的撬杠。有的石板上的纹理,俨然名家的书法,铁画银钩,力透石板,那应是柳青失落的信札。除了书文信札,石头里还有美术作品。神木的万镇山上,奇石遍布,宛如举行着雕塑展览,一件件浮雕圆雕,有如出自米开朗基罗之手。它们的形成,除了源于风雨的剥蚀,还有黄河水汽的万载渗溶。受伤愈深,风姿愈美。在靖边、甘泉和志丹,丹霞地貌魅力无穷。那是石头的云霞在飘逸,像仙女不慎落下的缎披肩,像红葡萄酒流淌的起伏波浪,更像万物共做的迷离的梦。石崖上铁云一样岁月纹理,斑驳陆离,参差纷杂,就像一部神话传说或地质史。在这儿,你会联想到火星的地貌,你会联想到古希腊的神庙。石头使人懂事、自知、谦卑。从这儿南下数百里,就是惊雷一样的壶口瀑布。瀑水狂泻,瀑石威严。十里龙槽,水石长啸。这些石头,有如在炼丹炉里炼过,“紫色内达,赤芒外射”,随时可以搬起补天。露出水面的一组石头,已经成了浪涛的模样;而浪涛的气势,就像一块块石头。石头和水,共同造就了瀑布的壮观和伟力。在瀑布中,时时有《黄河大合唱》响起,其烈度、速度、震撼力,惊天动地。人的精神穿透了石头和水,而石头和水都带着人的志气、血气。人们常常刻名于石,企望不朽,殊不知在风吹雨打中,名字也会磨灭。只有像陕北石一样身连大地、支撑群山,才会与宇宙同在。(节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04月09日15版有删改)1.作品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陕北石和作者的灵魂发生了反应,造就其作品的阳刚之气。结合全文,谈谈陕北石带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答案】.①人要有骨气、脊梁,要坚强、刚毅,能承受深重苦难,不磨损精神品格。②人要自信、自豪,要沉稳,有底气。③人要活得朴拙,又要诗意歌情,充满书卷之气。④人要积极面对人生中的困苦磨难,它将塑造风姿更美的你。⑤人要懂事、自知、谦卑。⑥人生要勇敢拼搏,有志气,有血性,有气魄。⑦真正的不朽是奉献自己,融入社会,服务大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从陕北石的身上得到启示,所以需要把握文中陕北石的特点。由“黄土只是陕北的肉,陕北哪会没有骨?陕北,是一条刚硬的汉子”“西北风、大雷雨、烈日,网织的深重苦难,教会了它们生存本领,也磨锐了它们的精神。它们陪伴着轩辕手植柏,它们是从莽原上、从古歌里长出的人类的脊梁”可知,陕北石是陕北的骨,赋予陕北刚硬的品格,它经历苦难,磨锐精神,由此启示我们,人要有骨气,有挺直的脊梁,要经受生活的磨砺,不能磨损精神。由“自信和自豪的倾吐……这些石头所显露出的强劲力量,就是数万甲兵。若非如此,巍巍宝塔山,何以能被托起?其实,清凉山也是由石头托起的,石头给陕北的每座山都当了沉稳高雅的底座”可知,陕北石沉稳厚重,有强劲的力量,这启示我们,人要自信自豪,要沉稳有底气。由“砌出了窑洞的朴拙和满城的石头纹理、诗意歌情”“它们一层层地生在那里,发育在那里,成熟在那里,在山根河畔一叠一叠的,宛若竹简,宛若册页,宛若八百册线装书,宛若两万本新印的课本,使山河充溢着书卷之气”可知,陕北石既朴拙又有诗意歌情,这启示我们,人要活得朴拙,又要诗意歌情,充满书卷之气。由“石头里还有美术作品。神木的万镇山上,奇石遍布,宛如举行着雕塑展览,一件件浮雕圆雕,有如出自米开朗基罗之手。它们的形成,除了源于风雨的剥蚀,还有黄河水汽的万载渗溶。受伤愈深,风姿愈美”可知,陕北石经历各种磨砺,成就了现在的风姿,这启示我们,人要积极面对人生中的困苦磨难,它将塑造风姿更美的你。由“石头使人懂事、自知、谦卑”可知,陕北石启示我们,要懂事、自知、谦卑。由“石头和水,共同造就了瀑布的壮观和伟力。在瀑布中,时时有《黄河大合唱》响起,其烈度、速度、震撼力,惊天动地。人的精神穿透了石头和水,而石头和水都带着人的志气、血气”可知,陕北石启示我们,人生要勇敢拼搏,有志气,有血性,有气魄。由“人们常常刻名于石,企望不朽,殊不知在风吹雨打中,名字也会磨灭。只有像陕北石一样身连大地、支撑群山,才会与宇宙同在”可知,陕北石启示我们,真正的不朽是奉献自己,融入社会,服务大众。阅读《在母语的屋檐下》,回答问题。在母语的屋檐下彭程①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②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③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④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⑤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⑥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⑦“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⑧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⑩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⑪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有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⑫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⑬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⑭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旦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⑮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⑯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答案】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解析】第一步:全面审题,确定答题方向。(1)“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明确了概括的方向。(2)“结合全文加以概括”,考查整体归纳概括。第二步:找准对应,确定答案要点。思考角度文中对应的答题要点分析题目法文章的题目是“在母语的屋檐下”,可以说,母语可以给人以家的归属感分析首尾法文章的开头写少年时代的伙伴多年未见,用家乡话交流备感亲切,因此,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文章第④段说“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理解生活,认识生命”,这一抒情语句表明了母语对一个人理解世界的重要意义,它最早打通了人与世界的联系因文而异法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在文中还谈到了母语包蕴着文化基因、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等问题方法指导一、含义:散文的主旨,即作品所表现的中心意思,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最主要的信息,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我们概括散文的主旨,就是在理清结构、把握思路的基础上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做总体的把握,包括分析作者对某件事情的感悟、观点态度、情感倾向等。二、设问方式:1.作者对×××事的感情是什么?2.联系全文,概括主旨。3.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请概括。4.×××部分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5.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对待×××?请结合全文概括。6.这篇散文的主题是×××?请结合全文分析。三、答题模板: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等),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四、技法:概括主旨(题)“四法”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如四川高考《负重的河流》。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题目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2.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4.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或赞美、揭示人物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如《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如2017年全国卷Ⅱ林徽因的《窗子以外》。考点精讲02特定信息概括(2023年·天津·塘沽一中联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到平江路去⑴在一个阴天,将雨未雨的时候,带上雨伞,就出门去了。⑵小区门前的马路上,是有出租车来来去去的,但是不要打车,要走一走,觉得太远的话,就坐几站公交车,然后下去,再走。⑶走到哪里去呢?是走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喜欢的地方,比如说,平江路,就是我经常会一个人去走一走的古老的街区。⑷其实在从前的很漫长的日子里,我们曾经是生在其中的,那些古旧却依然滋润的街区,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我们的窗景,是我们挂在墙上的画,我们伸手可触摸到的,跨出脚步就踩着它了,我们能听到它的呼吸,我们能呼吸到它散发出来的气息,我们用不着去平江路,在这个城里到处都是平江路。⑸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糊里糊涂,视而不见,直到有一天似乎有点清醒了,才发现,我们失去了财富,却又不知将它们丢失在哪里了,甚至不知是从哪一天起,不知是在哪一个夜晚醒来时发生的事情。⑹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闻接一个新闻的时代,这些新闻告诉我们,古老的苏州正变成现代的苏州,这是令人振奋的,没有人会不为之欢欣鼓舞,只是当我们偶尔地生出了一些情绪,偶尔地想再踩一踩石子或青砖砌成的街,我们就得寻找起来了,寻找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每时每刻都踏着的、但是现在已经离我们远去的老街。⑺这就是平江路了。平江路已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⑻在喧闹的干将路东头的北侧,就是平江路了,它和平江河一起,绵延数里,在这个街区里,还有和它平行的仓街,横穿着的,是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葭巷,胡厢使巷、丁香巷,还有许多,念叨这一个一个的巷名,都让人心底泛起涟漪,在沉睡了的历史的碑刻上,飘散出了人物和故事的清香。⑼在这座古城最早的格局里,平江街区就已经是最典型的古街坊了,河街并行、水陆相邻,使得这个街区永远是静的,又永远是生动活泼的。早年顾颉刚先生就住在这里,他从平江路着眼,写了苏州旧日的情调:一条条铺着碎石子或者压有凹沟的石板的端直的街道,夹在潺湲的小河流中间,很舒适地躺着,显得非常从容和安静。但小河则不停地哼出清新快活的调子,叫苏州城浮动起来。因此苏州是调和于动静的气氛中间,她永远不会陷入死寂或喧嚣的情调。以前来苏州游玩的郁达夫也议论过这一种情况,他说这街上的石块,和人家的建筑,处处的环桥河水和狭小的街衢,没有一件不在那里夸示过去的中国民族的悠悠的态度。⑽这是从前的平江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走在今天的平江路上,仍然能够感受到昨天的平江路的脉搏是怎样的跳动着。我们一边觉得难以置信,一边就怦然心动起来了。⑾现在,我是踏踏实实地走在平江路上了。⑿世俗的生活在这里弥漫着,走着的时候,很有心情一家一家地朝他们的家里看一看,这是老房子,所以一无遮掩的,他们的生活起居就是沿着巷面开展着,你只要侧过脸转过头,就能够看得很清楚,我不要窥探他们的生活,只是随意的,任着自己的心情去看一看。他们是在过着平淡的日子,在旧的房子里,他们在烧晚饭,在看报纸,也有老人在下棋,小孩子在做作业,也有房子是比较进深的,就只能看见头一进的人家,里边的人家,就要走进长长的黑黑的备弄,在一侧有一丝光亮的地方,摸索着推开那扇木门来,就在里边,是又一处杂乱却不失精致的小天地,再从备弄里回出来,仍然回到街上,再往前走,就渐渐地到了下班的时间了,人多了起来。一个妇女提着菜篮子,另一个妇女拖着小孩,你考试考得怎么样?她问道。不知道,小孩答。妇女就生气了,你只知道吃,她说,小孩正在吃烤得糊糊的肉串,是在小学门口的摊点上买的,他的嘴唇油光闪亮的。沿街的店面生意也忙起来,河面上还是有一两只小船经过的,这只船是在管理城市的卫生,打捞河面上的垃圾,有一个人站在河边刚想把手里的东西扔下去,但是看到了这只船,他的手缩了回去。生活的琐碎就这样坦白地一览无余地沿街展开,长长的平江路,此时便是一个世俗生活的生动长卷了。⒀就这样走走,看看,好像也没有什么多余的想头。但到平江路随便地这么走一走,心情就会起一点变化的,好像原本心里空空的,但是这么一走,心里就踏实了,老是弥漫在心头的空空荡荡、无着边际的感觉就消失了。我不是在平江路出生和长大,但是走一走平江路,就好像走进了自己的童年,亲切的温馨的感觉就生了出来,好像世世代代就是在这里生活的。⒁平江路上有许多名胜古迹,我不止一两次地去过耦园。但是我到耦园,却不是去赞叹它精湛的园艺,而是因为它是一处惬意的喝茶聊天的地方,或者是一个温婉的情绪着落点,也因去耦园的路,不要途经一些旅游品商店,也不要有乌糟糟吵吵闹闹的停车场,沿着河,踩着老街的石块,慢慢地走,走到该拐弯的地方,拐弯,仍然有河,再沿着河,慢慢地走,就走到了耦园,其实就这样的走,好像到不到耦园都是不重要的了。⒂在宋朝的时候,有了碑刻的平江图,那是整个的苏州城。现在在我的心里,也有了一张平江图,这是苏州城的缩影。这张平江图是直白和坦率的,一目了然,两道竖线,数道横线。这些横线竖线,已经从地平面上、从地图纸上,印到了我心里去,以后我便有更多的时间,有更任意的心情,沿着这些线,走,到平江路去。(取材于范小青同名散文,有删改)1.文章题目是“到平江路去”,文中也有多处文字关涉“去平江路”这层意思。联系全文,说说平江路有哪些吸引作者的地方。【答案】①平江路是苏州最后一个保存着原样的街区。②平江路既是静的,又是生动活泼的。③平江路展现了普通人绵延不断的日常生活。④平江路有许多保存下来的名胜古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由原文第7段“平江路已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可知,平江路是苏州最后一个保存着原样的街区。结合第9段中“在这座古城最早的格局里,平江街区就已经是最典型的古街坊了,河街并行、水陆相邻,使得这个街区永远是静的,又永远是生动活泼的”可知,平江路既是静的,又是生动活泼的。结合第12段中“世俗的生活在这里弥漫着,走着的时候,很有心情一家一家地朝他们的家里看一看……他们是在过着平淡的日子,在旧的房子里,他们在烧晚饭……生活的琐碎就这样坦白地一览无余地沿街展开,长长的平江路,此时便是一个世俗生活的生动长卷了”可知,平江路展现了普通人绵延不断的日常生活。结合第14段中“平江路上有许多名胜古迹,我不止一两次地去过耦园”可知,平江路有许多保存下来的名胜古迹。平江路一直存在作者记忆深处,以它旧日的情调、普通的世俗生活以及名胜古迹深深吸引作者。(2018年·天津·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虹关何处落徽墨石红许①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①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②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③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④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⑤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⑥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⑦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⑧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⑨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⑩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⑪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⑫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注]①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答案】①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②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③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解析】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其实就是要求找出“我”寻找徽墨的原因,属于特定指向信息概括题。第二步:理清思路,确定概括区间。作答本题的相关区域主要是在第⑤~⑪段。应从“我”的情感和“徽墨”自身的价值两方面入手分析寻找徽墨的原因。从“我”的情感方面看,文章开篇即表现了“我”对徽墨的极度喜爱,第⑤段明确点出徽墨的处境堪忧,日渐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所以“我”不得不只身来到徽墨的故乡虹关,来寻找徽墨;文章第⑪段明确表示“我”对徽墨的寻找,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这也是“我”寻找徽墨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徽墨”自身的价值看,文章第⑥、⑦段明确点出徽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需要继续传承下去的,因而“我”坚持寻找徽墨。第三步:检索提炼,整合答案要点。方法指导一、含义:“特定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二、设问方式:1.(2019·北京高考)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2.(2018·天津高考)请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3.(2017·天津高考)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4.(2016·天津高考)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5.(2015·福建高考)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三、、技法:特定指向信息概括“3步骤”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确保方向不跑偏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第二步:理清思路,确定概括区间——确保信息搜索全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要理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第三步:检索提炼,整合答案要点——确保要点条理规范在确定信息存在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分类整合。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分值,一般而言,若分值为6分,应有2个要点或者3个要点,基本上是1个要点3分或者2分;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说提炼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作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一、(2022年·天津·和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深巷里的老墙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②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植物学家考察物种的多样性,有一个方法叫“打方”,即在地上划定一个正方形,细数其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我就试着任选了一面墙,借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素昧平生的花草。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为“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绒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蘩”,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蘩子,向前未识牡丹花。”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肄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⑧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取材于梁衡同名散文,有删改)文本二:散文既是一种艺术,其美是有层次的。我认为可以分为三层。第一个层次是描写的美: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意境的美: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这个境界是作者的主观境界,是别人无法替代创造的。第三个层次是哲理的美:作者在对客观事物做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观念……第三个层次的艺术魅力是一种冷静的思索,使读者在经过一番景的陶醉、情的激动之后,静思其中之理,并悟出宏观之道。(节选自梁衡《掌握这三个层次,写出优质有深意的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洇(yīn)染,皴(cūn)法,酒肄(sì),芊芊(xiān),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字形书写都正确。B.文章先整体描述墙的变化与特点,后聚焦老墙及土墙的细部刻画,点面结合,详略相宜。C.文章第④段中介绍了植物学“打方”的方法,是为了突出生长在墙体上的植物的丰富多样。D.在作者看来,美需要发现,如夕阳晚照中的老墙就美得让人心颤;同时,美也需要保护,如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E.结尾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两个问句,发人深思。2、请简析第③段中学画的儿子“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的原因?3、本文④⑤⑧段,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描写花草、苔藓等植被,对此你如何理解?4、文章围绕“墙”展开叙述,请结合文本概括“墙”的特点。5、请依据文本二中“哲理之美”的观点简析文本一中作者借“老墙”表达的哲思。【答案】1.A、D2.①写出人类的画笔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从侧面表现了大自然岁月之笔的神妙;②也反映出儿子对大自然的敬畏。3.用花草、苔藓等植被衬托墙;写植被在墙上栖身生长就是写墙在岁月的风吹雨淋中由新变旧变老的过程;写墙上植被丰富繁多,就是写墙的生机,突出墙虽老但生命力仍然勃发。4.①白墙黛瓦,徽式格调;②受到自然、岁月侵蚀,残缺破旧;③与许多鲜活的生命共生,充满生气;④承载着生活和历史的痕迹。5.①传达出对过往历史文明的怀想及对历史逝去的留恋与怀念;②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③体现了经历岁月风雨,依然蓬勃奋发的精神;④融入了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思考。【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酒肄”的“肄”应写作“肆”;“芊芊”的“芊”应读“qiān”。D.“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错误,西边的新房壁立眼前,将作者观察老墙的视线挡了个严严实实,而不是破坏了老墙之美。故选A、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从“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可见,可见,人类的绘画之笔在大自然的岁月之笔前,显得如此渺小,让儿子“没敢再画一笔画”,写出大自然岁月之笔的神妙。“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大自然的画作远比自己的画好得多,而自己的画未必能体现出大自然在墙体上的画的美妙,故而他没敢再画一笔,“没敢”二字,体现出儿子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画作的敬畏之情。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文章的主题是墙,但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与墙相关的花草、苔藓等植被,作者如此布局,是用“活的植物”来表现“死”的墙。在内容上,“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其实植物渐渐扎根老墙上生长,本身就是老墙渐渐变老的过程,故而植物繁盛,衬托出老墙的“老”。“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借助植物,既突出了墙的岁月的久远,也表现了墙的生命力的或顽强,作者写墙,就是写中国的历史,所以,对这些植物的描写,暗喻了中华民族生命力的顽强。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依据文章第二段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可见,“墙”的外形特点是“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依据文章第三段“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有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等可见,老墙受到自然、岁月侵蚀,残缺破旧依据文章第四段“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第五段“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可见,“墙”是生态墙、文化墙,与许多鲜活的生命共生,充满生气。依据文章第七段“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第十段“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见,墙是历史和文明的载体,载着生活和历史的痕迹。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意蕴哲理的能力。文本二中的“哲理之美”指“作者在对客观事物做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观念”,从文本一中寻找作者超越抒情的哲思和新观念。“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见,作者认为老墙上留存着岁月的印记,文明的痕迹,传达出对过往历史文明的怀想及对历史逝去的留恋与怀念。“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肄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如果说墙代表人类文明,那么植被花草就代表自然生命,在老墙上,人类文明与自然生命和谐共生的种种景象,表达出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通过老墙、断墙、旧墙与鲜活的花草青苔的映衬对比,体现出老墙在“老”去中仍焕发青春活力,启示我们即使经历岁月风雨,依然要有蓬勃奋发的精神。“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两个问句,发人深思,表达了对于老墙在现代社会中渐渐消逝,而人们可能再也无从体会老墙内涵,或无法读懂老墙深沉蕴藉的沉思,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思考二、(2022年·天津·南开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曲线朱以撒晚间在乡村的路上走,夏夜星空下,淡淡青草香气里,流萤在飞,鹅黄的光在身前身后,点缀着散漫的步履。好动的孩童追逐扑打,把掉落在地的萤火拾起,装入瓶内。注视眼前闪烁的微小灯笼,划过一道道优美的曲线,我看到从前的法布尔,迷恋昆虫的一生。有多少种昆虫,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曲线——这些自然界的精灵,它们行动的轨迹勾走我们的眼神。还有,又在黄昏时见到了袅袅而起的炊烟,和大漠笔直孤烟不同的是,山风吹来,炊烟躲闪摇曳,像逶迤曼妙的时光,去了又来。可以据此说,这些漫无目的的袅娜炊烟,还原了一种从容的生活——草木焚化的香味,竹木磕碰的声响,羊牛身上的气息,缓缓散发。判断山河是否具有美感,从线条形成可见一斑。山不在高,贵有层次,水不在深,秒在曲折;峰岭之胜,尤在深秀。沿着蜿蜒起伏的羊肠小道,沿着广阔弧形海岸线,时光老人的手颤抖着,无法抚平。连绵的山峦峰仞,巨石巉岩,几乎没有生存的土壤,也许就是命数,一枚通过飞鸟消化道排出的松籽落在缝隙里,或者一阵毫无章法的风,把某一株幼苗拔起移走让它落入贫瘠的渊薮。在没有可能萌生的条件下长出绿叶。我的惊异超出了对于生存经验的认识。这些艰难的生存构成了风景,风景如此“清丑”——是的,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没有一株是笔直的,在翔风刮骨的苦寒里,虬曲盘旋,瘢胝累累,节角毕露,身上长满大大小小的树瘤。枝干全失去了实用,再有膂力的木匠也摇头叹息。它进入了画家的笔下和摄影师的镜头里,或者成为不可重复的造型放置在案头,根、茎喷发出倔强的气势。此时,那些长在沃壤里笔直的速生林木,正被裁成版块,垫在冰冷的铁轨下,生命的价值最终走上了岔道。常常是在提起笔来的时候,就想写乡村,除了那里的草木清幽山川秀逸,还有弥漫其中的抚慰气息。我一直没有写到工厂,虽然我当农民和当工人的时光正好相等。钢筋、水泥柱、轨道、烟囱、仪表,笔直僵硬,我操作的角度,不需要点滴的夸饰和表现,直截了当最能博得师傅的微笑。而午后三时,尖刻的汽笛声如利刃出鞘,划破大夜班工人的梦中情节,不得圆满。这时,我依恋村子里生产队长手上的牛角,它发出的深厚沉着的召唤,带着土地的泥腥味,亲和勤快的手脚。我甚至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一名抡大锤的二级工,原野上令人迷醉的曲线,使许多直线不值一提。在安定的日子,想到吟诗作赋的古文人,高官厚禄、歌舞升平里是能出锦绣文章的,再进一步,旁观他们跌入低谷、身陷缧绁的苦痛时光,挣脱时,笔下锦绣已化作满纸萧瑟。“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个身处旋涡中的人,望着隔岸灯火,浮沉未定使他比安坐岸上的旁观者,更善于以曲笔示人。曲笔,设计者独运的匠心。信步园林,盘纡石径,桧、柏虼枝挺然、迥出林表。才过眼,绕堤芙蓉红翠相间,楼阁以廊延伸,溪流随桥隐现,不走一程,不能解一层风情。窥探隐秘的好奇,像一只鸟要向前飞的样子,双翅伸张。清雅、文雅、儒雅,大多交由曲笔。从外表来看是一个机趣的表现,充满了技巧、能力。可是从内部看,却是智慧学养凝积而成,不激不厉绵里藏针。在白话盛行,高声大嗓博人赏识的时刻,曲线的委婉诚如低吟浅唱,需要从容地坐下来听。“十曲五直”,这一比例不是古人毫无根据臆造的,欣赏过去的一篇美文、一幅书法、一方碑刻,很少能一次完成的,像一座已经残破的舞台,当年那位风姿绰约的旦角飘甩着长袖韵致超然,无数的戏迷为她一次又一次地聚拢而来。颇有意味的是,我们对“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的行程并不乐意,含蓄、蕴藉的过往时光斑斑驳驳,多少“且听下回分解”的情调,都解密一般地敞开了。品,这个字眼,真正运用了,仿佛穿过时光看见了底色,隐蔽在岁月深处的玄妙,靠品味钩沉而起。我相信曲线开始的地方,肯定有一些内幕有意放置在深处。大街是直笔的典范,它成了最为便捷的行程。公交车上的司机,从南门到北门,再从北门到南门,上车的乘客形形色色,惟有他,几十年的生活是在这笔直中展开的——不可能因为索然无味而改变路线。可有的人可以,折入胡同,陌生含着新鲜,还有探险的惊喜——陈旧的门框、古怪的门坦、雕饰、方圆漏窗,还有高大杨树上的老鸦窝。探头女墙传来犬吠,于是跑,胡同传来汹汹回音。恋旧的人在曲线的伸长里,找到童年生活家园。上世纪有客人来老家时常迷路,可以想见老家何等荒僻和隐蔽。我认定有六条小路可以到达,却没有一条是笔直的。曲线的行走中我逐渐长大,眼见胡同如弯曲的发丝被美容院的师傅生生拉直,回家的心如飞行的子弹,准确地击中老家的门楣。那一天,我倚在太湖边上笔直坚硬的栏杆上,看水波浩渺。微风起处,栏杆化为曲线荡漾,如梦如幻的倒影,滋润了我心田渐渐硬化的那些部分。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开头通过昆虫行动的轨迹和袅袅而起的炊烟等不同曲线之间的对比,展示了曲线与直线截然不同的特点。B.“清丑”被作者用来形容自然界艰难生存构成的风景,既展示了景物的外在特点,又蕴含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C.作者由自然、生活中曲折的线条,联想到文学艺术中的曲笔,丰富了曲线的内涵,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D.作者提到“我们”对“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的行程不满,体现了对包含自己在内的现代人急功近利人生态度的批判。E.“有的人”能够沿着曲线探寻美好,他们可以看到胡同里陌生新鲜的景物,还可以找到童年生活的家园,曲线引起了他们深层的情感共鸣。2、纵观全文,曲线有哪些吸引人的特质?3、文中作者描写的与工厂有关的内容,有何作用?4、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结尾处“微风起处,栏杆化为曲线荡漾,如梦如幻的倒影,滋润了我心田渐渐硬化的那些部分”有何深意?请结合生活实际加以阐述。【答案】1.A、D2.①优美、逶迤曼妙、还原从容生活;②清丑、凸显倔强的气势和生命的顽强;③能够抚慰心灵、让人感到圆满;④文人曲笔让人感悟身世浮沉;⑤艺术曲笔表现清雅、文雅、儒雅,不激不厉绵里藏针;⑥含蓄、蕴藉,引人深入品味;⑦带给人新鲜、陌生、惊喜的感受,引发关于童年、家园的情感。(写出五点即可)3.①描写了工厂中笔直的事物,和直接、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突出了与直线有关的事物只能给人僵硬残缺的感受。②与和曲线有关的乡村生活做对比,衬托出曲线深厚、沉着、让人感到迷醉、能给人抚慰的特质。4.①“盘纡”“迥出”等动词,生动描绘出石径曲折、松柏高耸的特点。②“楼阁以廊延伸,溪流随桥隐现”运用对偶,展示了园林中楼阁、溪桥、长廊构成的曲线美。③比喻,将好奇比作双翅展开的飞鸟,表达了人在曲线构成的园林中探寻美景的兴致。④句式长短、整散结合,富于变化。⑤语言古朴雅致,展示了园林一程又一程的风情。(以上五点写出三点即可)⑥表达了作者对曲线构成的园林美景的喜爱,对曲笔中蕴含匠心、充满技巧和学养的赞叹。5.①微风中的栏杆在湖中的倒影呈现了优美、蕴藉的曲线,作者从容地欣赏,得到了心灵的抚慰。②生活中如同僵直的直线般的事物也可以有所变化,而曲线的含蓄、蕴藉中包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生命感悟,表达了作者对从容优雅的心理、生活状态的向往。③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很多人疲于奔波,应该静下心来从容地欣赏自然、回忆过往、感悟生活,用诗意的心灵改变僵化的现实生活,丰富自己的智慧和学养,让生命得以圆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昆虫行动的轨迹和袅袅而起的炊烟等不同曲线之间的对比”错。结合原文“又在黄昏时见到了袅袅而起的灶烟,和大漠笔直孤烟不同的是……”可知,文中并未对比昆虫行动的轨迹和袅袅而起的炊烟,而是将袅袅炊烟与大漠笔直的孤烟进行对比;D.对“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的行程并不乐意只是人之常情。选项过度解读文意,作者并未批判急功近利的人生态度。故选AD。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第二段写灶烟“炊烟躲闪摇曳,像逶迤曼妙的时光,去了又来。可以据此说,这些漫无目的的袅娜炊烟,还原了一种从容的生活”,可概括出:优美、逶迤曼妙、还原从容生活;第三段写山间贫瘠的渊薮里的树“这些艰难的生存构成了风景,风景如此‘清丑’”“根、茎喷发出倔强的气势”,可概括出:清丑、凸显倔强的气势和生命的顽强;第四段开头写“常常是在提起笔来的时候,就想写乡村,除了那里的草木清幽山川秀逸,还有弥漫其中的抚慰气息”,还对比当工人的时光和在村子劳动的时光,“午后三时,尖刻的汽笛声如利刃出鞘,划破大夜班工人的梦中情节,不得圆满。这时,我依恋村子里生产队长手上的牛角,它发出的深厚沉着的召唤,带着土地的泥腥味,亲和勤快的手脚”,可概括出:能够抚慰心灵、让人感到圆满;第五段由园林的曲笔写到文人的曲笔,“在白话盛行,高声大嗓博人赏识的时刻,曲线的委婉诚如低吟浅唱,需要从容地坐下来听”“仿佛穿过时光看见了底色,隐蔽在岁月深处的玄妙,靠品味钩沉而起”,可概括出:文人曲笔让人感悟身世浮沉;第五段由园林设计的曲笔感悟到“清雅、文雅、儒雅,大多交由曲笔。从外表来看是一个机趣的表现,充满了技巧、能力。可是从内部看,却是智慧学养凝积而成,不激不厉绵里藏针”,可概括出:艺术曲笔表现清雅、文雅、儒雅,不激不厉绵里藏针;第五段由文人的曲笔感悟到“含蓄、蕴藉的过往时光斑斑驳驳,多少‘且听下回分解’的情调,都解密一般地敞开了”,可概括出:含蓄、蕴藉,引人深入品味;第六段写胡同的曲笔“可有的人可以,折入胡同,陌生含着新鲜,还有探险的惊喜——陈旧的门框、古怪的门坦、雕饰、方圆漏窗,还有高大杨树上的老鸦窝”“恋旧的人在曲线的伸长里,找到童年生活家园”,可概括出:带给人新鲜、陌生、惊喜的感受,引发关于童年、家园的情感。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作者这样描写工厂,“钢筋、水泥柱、轨道、烟囱、仪表,笔直僵硬,我操作的角度,不需要点滴的夸饰和表现,直截了当最能博得师傅的微笑。而午后三时,尖刻的汽笛声如利刀出鞘,划破大夜班工人的梦中情节,不得圆满”,“钢筋、水泥柱、轨道、烟囱、仪表”这些事物“笔直僵硬”;我的工作“不需要点滴的夸饰和表现,直截了当”;半夜的汽笛声“划破大夜班工人的梦中情节,不得圆满”。突出了工厂直接、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与直线有关的事物只能给人僵硬残缺的感受。本文主要想写的是“曲线”,很明显写工厂的“僵直”“直接”等是为了与乡村生活做对比。乡村生活在“我”眼中是“我依恋村子里生产队长手上的牛角,它发出的深厚沉着的召唤”“原野上令人迷醉的曲线,使许多直线不值一提”“在安定的日子,想到吟诗作赋的古文人,高官厚禄、歌舞升平里是能出锦绣文章的,再进一步,旁观他们跌入低谷、身陷缧绁的苦痛时光,挣脱时,笔下锦绣已化作满纸萧瑟”,乡村生活是深厚、沉着,让人迷醉,能给人抚慰的。可见作者写工厂是为了与和曲线有关的乡村生活做对比,衬托出曲线深厚、沉着、让人感到迷醉、能给人抚慰的特质。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可从用词、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角度鉴赏。从用词上看,“盘纡”写出石径的曲折;“挺然”“迥出”写出松柏枝干挺直、高耸的特点;“隐现”写出溪流时而被桥遮挡,时而出现的趣味。从修辞上看,“楼阁以廊延伸,溪流随桥隐现”是对偶手法,“楼阁”对“溪流”,“以廊延伸”对“随桥隐现”,不但写出了园林中楼阁、溪桥、长廊构成的曲线美,而且声调和谐,富有节奏感,有一种整齐之美;“窥探隐秘的好奇,像一只鸟要向前飞的样子,双翅伸张”,运用比喻,本体是“窥探隐秘的好奇”,喻体是一只“双翅伸张”“要向前飞”的鸟,生动地写出人在曲线构成的园林中探寻美景的兴致。从句式上看,句式长短、整散结合,富于变化。如“才过眼,绕堤芙蓉红翠相间,楼阁以廊延伸,溪流随桥隐现,不走一程,不能解一层风情”,“才过眼”“不走一程”是短句,“绕堤芙蓉红翠相间”“不能解一层风情”是长句;“楼阁以廊延伸,溪流随桥隐现”是整句,“才过眼,绕堤芙蓉红翠相间”“不走一程,不能解一层风情”是散句。这样的句式变化错落有致,富有美感。从语言风格来看,“信步”“盘纡”“迥出林表”“过眼”“隐现”等词语古朴雅致,展示了园林一程又一程的风情。最后看效果,结合下面“清雅、文雅、儒雅,大多交由曲笔。从外表来看是一个机趣的表现,充满了技巧、能力”可知,这段画线句表达了作者对曲线构成的园林美景的喜爱,对曲笔中蕴含匠心、充满技巧和学养的赞叹。5.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以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先看句子的深意:“微风起处,栏杆化为曲线荡漾”“如梦如幻的倒影”等句子,描写微风吹动湖水,栏杆的倒影呈现出优美、蕴藉的曲线;“滋润了我心田渐渐硬化的那些部分”,“滋润”“心田渐渐硬化的那些部分”,表明“我”在欣赏栏杆倒影的美景中心灵得到了抚慰。作者为何对栏杆的“曲线”如此倾心?原因在于和大漠笔直孤烟不同的乡村炊烟“还原了一种从容的生活——草木焚化的香味,竹木磕碰的声响,羊牛身上的气息,缓缓散发”,“钢筋、水泥柱、轨道、烟囱、仪表,笔直僵硬”不是作者喜欢的,“我依恋村子里生产队长手上的牛角,它发出的深厚沉着的召唤,带着土地的泥腥味,亲和勤快的手脚”,“在白话盛行,高声大嗓博人赏识的时刻,曲线的委婉诚如低吟浅唱,需要从容地坐下来听”,作者认为生活中如同僵直的直线般的事物也可以有所变化,表达了对从容、优雅生活的向往;作者从曲线中感悟到“山不在高,贵有层次,水不在深,秒在曲折;峰岭之胜,尤在深秀”,“品,这个字眼,真正运用了,仿佛穿过时光看见了底色,隐蔽在岁月深处的玄妙,靠品味钩沉而起”,“我相信曲线开始的地方,肯定有一些内幕有意放置在深处”,曲线的含蓄、蕴藉中包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生命感悟。再看结合生活的理解:作者能够“倚在太湖边上笔直坚硬的栏杆上”“看水波浩渺”,能够欣赏到栏杆的曲线,“如梦如幻的倒影”,这份从容和闲适是现代人所缺少的。“心田渐渐硬化的那些部分”,是指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为了生活也好,为了名利也罢,疲于奔命,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从容地欣赏自然、回忆过往、感悟生活,让心灵变得敏感、柔软、丰富。这就启示我们,应该用诗意的心灵改变僵化的现实生活,丰富自己的智慧和学养,让生命得以圆满。一、(2021年·天津·部分区县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审视连亭这些年我不止一次地审视自己和村庄的关系。在很小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逃离,那时我所知道的方式有外出打工、远嫁、读书。我仔细地比较过各种逃离的方式。首先考虑的是打工,因为每逢过节,外出务工的人回来,总是光鲜亮丽的,说起话来神气十足,羡煞我们这些土里吧唧的孩子。后来,我发现他们最终是要回到村里娶妻生子的,即他们并不能彻底离开村庄。于是,我想到远嫁。我热切地参加一个又一个姑娘的婚礼,最后失望地发现,她们只不过是嫁到别的村庄罢了。换句话说,只不过是从一个村庄搬到另一个村庄罢了。我跑回瓦屋问外婆,怎样才能不待在村里呢?外婆说,只要上大学,就可以远走高飞了。我走上了读书进城的路,走得艰难而决绝。我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审视村庄的匮乏,一次又一次地剖析我的不足,我才能在前进的路上披荆斩棘。我成功了,以磨损村庄的属性作为代价。当我在城市蒙受委屈时,我对村庄的感情却发生了改变。一种叫做“乡愁”的东西逐渐缠绕我。它第一次俘获我是在高中时期,是因为赤裸裸的贫穷。那时我在离家一百多公里的市区高中念书。我的城市同学,多是衣食无忧,日子飞扬而快乐。而我,总是因为缺钱小心翼翼地躲避宿舍的集体活动。我的内心是孤独和羞耻的。我多么渴望和他们一起飞扬。我开始思念村庄,渴求它的庇护。在复杂的怀念中,我对村庄重新找到了认同感。人大约非得走出了自身的境遇之后才知道缺失了什么。无论主动或是被动选择,每个人都有他的命运,无论保留或者抛弃,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命运。由此,我也对村庄有了更多的理解。如今,贫穷已经难不倒我,我依然被乡愁缠绕。它如河流般在我血脉里流淌。然而,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依然不愿意回到村庄,这是我不得不诚实面对的一点。我依然在努力远离它,即使漂泊不定,风餐露宿,我也不停下脚步。那么这仅仅是因为村庄是村庄,所以我才离开吗?显然,不全是,这里面有梦想的推动,有远方的诱惑。然而,反过来想,不也正是因为村庄无法承载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和野心,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吗?起先只是一些人,后来是很多人。越来越多的人源源不断地朝一个方向而去,进入新的世界,那些人背后的世界,就冷寂下去,隐没在背影里。然而,又因为背后的世界承载他们过去的生息,他们在新的世界呼吸时,总能隐微感到一种来自往日的终痛。在过去的世界,村庄的先辈和草木杂居,与河流相伴,只要愿意,先辈们随时可以同鸟儿一起唱歌,同鱼儿一道游玩,在太阳下劳作,在黄昏后饮酒,在日与月的间隙里大笑、悲伤。他们唱歌,是因为阳光如此美好。他们劳作,是因为庄稼如此勃发。他们悲伤,是因为总有人免不了告别这世间的冷暖。后辈们进入新世界,经历动荡与迷惘,忍不住频频回望早已远去的昨日。这时候,他们所生发的思念是单纯的吗?他们对村庄所燃起的强烈感情是真实的吗?是真实的,但却不是单纯的,而是复杂曲折的。因为,他们当中没有人愿意再回到过去的世界。即使只能在新的世界强撑面子,纵然面庞已积累太多尘垢,他们宁可在虚荣中郁郁寡欢,唉声叹气,也不愿意回头。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悖论。当我们在城市定居后,村庄的老房子已不能承载“家”的全部含义。那么,村庄这时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是故乡的地理位置?是心灵的慰藉?是童年的芬芳?是亲友的音容笑貌?任凭祖先不断呼唤,偶尔回乡我也只是短暂地停留,而对于我的背弃,村庄以一抔黄土,几缕花香原谅了我。外婆用含糊不清的唠叨给予我祝福,她的嘱咐携带着风霜的粗粝。风霜在外婆的皱纹中刻下岁月的痕迹,这些皱纹又在我心中织就一张命运之网,致使一切平衡都被打破。如今我已年近三十,依然忍不住回望,只是目光多了几分凝重,几分释然。我更多时候想着去理解它,而不是向它索取,面对它,我也已不是逃离的姿态,因为它已经栓不住我了,它连迫使我逃的力量都没有了。这时我们的关系开始变得单纯。这时候,不是我在审视村庄,而是变成村庄在审视我。每逢我回乡,村庄就盯着我的面庞,衣着,审视一番,直到得出满意的结论,才会放心地接纳我。随后,我发现村庄在嘀嘀咕咕,话语夹杂着往日的嫉妒、今日的释然。起初,村庄的眼神在说,我们之间存在天然的界限,如同我们都是相似的父母所生。直到有一天,村庄看见我也穿上粗布衣裳干活,面朝黄土背朝天,村庄终于在认同中接纳我,“你们读书人没啥不一样的,”村庄说,“我们是一样的人了。”这时候,村庄不再对我的离开和归来特别看待了,仿佛我还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孩子,每一次的离开和归来,就如同小时候背着书包上学放学一样。这时候,村庄对我而言,既是一个地名,又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还是一种情绪,一种声音,一种气息,一种心理意义的念想。(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头部分写自己对两种逃离村庄方式的否定,但外婆和外婆所指明的逃离方式赋予村庄特有的感情和意义。B.在与同学们的对比当中,作者对来自村庄的经历感到孤独和羞耻,开始重新寻找对村庄的庇护和认同感。C.作为逃离农村进入城市生活的代表,作者和更多的人一样经历过动荡和困惑,甚至忍受虚荣心的折磨。D.文中对乡村美景的描写流露出一种田园情趣,是作者在多次摆脱之后认可村庄生活的真实原因。E.作者在审视村庄的时候感觉村庄也在审视,其实是用村庄生活的特殊视角审视自己的思想与变化。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我们这一代人的悖论”,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作者不止一次地审视自己和村庄的关系,得到哪些认识?5、文中多次强调自己的“逃离”,又多次审视“与村庄的关系”,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案】1.B、D2.两次使用排比句式,写出了村庄的人们简单幸福的生活,与闯荡新世界的痛苦形成对比。3.虽然在村庄里的生活简单快乐,但是新一代来自村庄的人却愿意忍受在虚荣中郁郁寡欢、唉声叹气,也不愿意再回到村庄生活。4.①最初,因为贫穷而逃离,审视自己和村庄的关系,重新找到了对村庄的认同感;②后来虽然对村庄有更多的理解,但忍受不住远方的诱惑,对村庄产生真实而复杂的感情;③多次逃离之后心中产生很多疑问,审视之后,认识到村庄对自己的多重意义。5.不矛盾。多次逃离都迫使自己审视与村庄的关系,逃离是物质的逃离,而审视之后,得到了精神的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学实录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 安全生产检查记录表(范本)
- 关于旅游类实习报告模板八篇
- 2025届高三英语一轮复习外刊语法填空-澳门回归25周年+电影《小小的我》上映+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
- 关于人力资源的实习报告
- 2024年海鲜供应商独家合作协议
- 关于个人民警述职报告3篇
- 自我鉴定大学生500字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合集15篇
- 心理学心得体会三篇
- 食材配送投标服务方案
- 医疗医学医生护士工作PPT模板
- 排污许可证守法承诺书(2篇)
- ppt模板:创意中国风古风水墨山水通用模板课件
- 矩形顶管施工方案28
- 液压转向器厂总平面布置课程设计
- 说明性语段的压缩(课堂PPT)
- 造纸化学品及其应用
- GB_T 13234-2018 用能单位节能量计算方法(高清正版)
- 装配式钢板筒仓安装技术经验规程
- 拔除智齿病历1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