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3课宋明理学学习目标时空坐标1.知道“三教合一”的史实,理解理学形成的背景。2.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见,比较二者的异同。3.比较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理解宋明理学对儒学发展的影响。4.联系社会现实,体会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必备学问·自主学习一、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2.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汲取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汲取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主见“贵儒”又“尊道”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见,又称“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的发展,起先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二、程朱理学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绽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说明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2.思想:北宋的程颢、程颐(二程)南宋的朱熹(集大成者)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见先有理而后有物理之源在于天理伦理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干脆联系起来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相识论提出“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3.地位: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4.影响:(1)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束缚了人的思想。(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了“朱子学”学派。三、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的心学:2.明朝王阳明心学:(1)背景:明中期以后,阶级冲突日益尖锐,社会动荡担心,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2)主见。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3)影响。①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②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化以及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易错点拨】“三教合一”的主见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见以儒学为主,调和并汲取佛教、道教的理论。是三教之间相互吸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情境思索】中国古代的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不谋而合讲过几乎相同的话,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也就是说,儒家管社会治理,佛教管精神修养,道教管身体修炼。材料体现了古代中国思想中的什么现象?(史料实证)提示:儒佛道三教都有肯定的作用和社会地位。【核心概念】1.理学:是宋代儒学家弘扬主动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汲取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贯穿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形成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2.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化细致的探究,达到相识事物本质的目的。【易错点拨】宋代是理学的奠基时代,但在整个宋代,理学并未取得统治地位,从元朝起先才被统治者确定为统治思想,明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情境思索】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朱熹诞辰纪念邮票。思索:朱熹在中国思想史上重大的贡献是什么?(历史说明)提示: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图解识记】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情境思索】以“中国才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在绍兴市实行。论坛提出要在大视野下探讨心学,更好地珍视先哲留下的珍贵思想遗产,更好地为文化建设服务。王阳明在中国思想史上主要的成就有哪些?(历史说明)提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创立阳明心学。关键实力·素养探究主题一宋明理学一、理学兴起的缘由和特点1.缘由:(1)两宋时期,民族冲突和阶级冲突突出,统治者须要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的须要。(2)魏晋以来,“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为儒学更加理性化、思辨化奠定了基础。(3)宋代的“重文”政策、科举制的完善、书院的兴起与发展为学术发展创建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哲学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将传统儒学改造成为哲学理论体系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故意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相识论,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更多地汲取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汲取、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汲取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见二、理学的影响1.主动性: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勉进取,为志向不懈追求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促进文明的进步强调力行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消极性:(1)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存在尊卑等级、重男轻女、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重礼轻法等观念。1.背景。史料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思索:据史料概括理学产生的背景。(时空观念、历史说明)提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隋唐时期形成三教合归儒、三教并行局面;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2.特点。史料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找寻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最终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思索:据史料分析宋明理学的特点。(历史说明)提示:汲取了佛、道思想,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儒学改造成为哲学理论体系。3.评价。史料一俗学陋行,动言名教(即礼教、理学)……则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名之所在,不惟关其口,使之不敢昌言,乃并锢其心,使不敢涉想……——谭嗣同《仁学》史料二宋明理学在中华民族注意气节、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莫非真正毫无关系吗?文天祥的《正气歌》不正是宋明理学吗?封建时代的正派人士、资产阶级某些革命家们在监狱苦刑中以宋明理学自恃自乐,莫非是偶然的吗?思索:据史料一、二,你认为作者是怎样评价宋明理学的?(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提示:史料一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批判,主要着眼于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产生了消极影响。史料二认为,理学注意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起了主动作用。主题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异本体论“理”是世界本原,理在心外“心即理也”,理在心中方法论格物致知反省内心、致良知哲学观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同内容都继承孔孟“仁”“礼”思想实质都以儒家纲常维护专制统治影响(1)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都重视主观意志力气,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产生了主动影响【特殊提示】(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强调个人修行,比如“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今社会有肯定道德启示作用。(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治国安民、经世致用、稳定社会、协调关系、完善人的德性为最终目的的。1.对“理”的相识。史料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丢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思索:在对“理”的相识上,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何不同?有无本质区分?(历史说明、唯物史观)提示: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理在心中,是主观唯心主义。没有本质区分,其实质都是以儒家伦理纲常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求“理”的方法。史料程朱的“先知后行”的“知”是认知之知,它的“行”是道德实践之行。那么从认知之知,能不能达到道德实践之行,这当中有太大的距离。……王阳明最大的功绩,就在于把道德良知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既有指向内在的意念,又有指向外在的。——丁为祥《宋明理学的三种知行观》思索:据史料说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关于贯穿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史料实证、历史说明)提示:程朱理学:主见“先知后行”即格物致知,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心学:主见“知行合一”即通过自我反思,内心感悟“致良知”。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2024·洛阳高二检测)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国家政治分裂,政局动荡担心B.汲取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C.儒家的伦理观不适应社会改变D.经济重心南移,思想文化活跃【解析】选B。北宋时期,儒学汲取了佛道思想,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了新儒学体系,故选B。国家政治分裂,政局动荡担心不是理学形成的主要缘由,解除A;儒学虽然受到冲击,但是融合了佛道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的伦理观不适应社会改变,解除C;经济重心南移,思想文化活跃与理学的形成没有干脆关系,解除D。2.隋朝,儒家学者提倡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却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由此可以推知 ()A.儒家主流思想地位的丢失B.儒家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C.推行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D.唐朝社会经济高度旺盛【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隋朝时期儒家学者大力提倡三教合一,而唐朝统治者却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维持各种思想并存、自由的局面。上述现象反映了魏晋以来儒家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故选B。汉代以来儒学思想尽管受到冲击,但其始终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A错误;C与题干相冲突;D在材料中无体现,故解除。3.(2024·银川高二检测)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 ()A.三纲五常 B.格物致知C.独创本心 D.经世致用【解析】选B。朱熹是理学家,看到山石中的贝壳,就想到“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是在探求山石中出现贝壳的理,故选B。【补偿训练】1.《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见是 ()A.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B.要专心去体会理的存在C.要通过探究世间万事万物去体会理D.要“存天理,灭人欲”【解析】选C。从题干中“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可知,题干说的是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的含义就是通过探讨一个一个的外界事物去体会,然后得出道理和规律,故选C。2.下图说的是宋代福建学者杨时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致良知” B.“天理”C.“知行合一” D.“独创本心”【解析】选B。北宋的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故选B。A、C、D都是心学的观点。4.(2024·泸州高二检测)陆九渊认为,“欲先独创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无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这表明陆九渊 ()A.主见亲身探究万物之理B.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承认万物是客观存在的D.反对过多地研读诗书【解析】选B。陆九渊是心学代表人物,强调独创本心,而不是向外探求天理,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B。A是朱熹思想;C是唯物主义观点;材料的主旨不是反对多读书,解除A、C、D。5.宋代士人在热忱参政的同时,又特别注意自我人格修养的完善,主动追求经过道德自律的自由。这反映出,宋代士人()A.追求道家的精神自由B.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C.具有剧烈的自我意识D.追求“心外无物”的志向【解析】选B。宋代的士人特别注意自我人格修养的完善,主动追求经过道德自律的自由,这主要是由于理学注意人的思想和道德人格修养的培育,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理学的影响,理学属于儒学,A错误;C不符合材料的信息,解除;D是心学的影响,不符合题意。【补偿训练】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这段话的本质目的是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D.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解析】选A。材料的意思是做父母的应当慈祥,做子女的应当诚意尽孝道,做国君的应当仁爱,做臣子要做到尊敬。这强调古代的等级秩序,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故选A。6.儒家学说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两千多年历史中,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汲取其他思想,以适应时代须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