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安全预案TOC\o"1-2"\h\u954第1章总则 477101.1章节概述 4241361.2预案目的与范围 410131.3预案依据与原则 525569第2章管理架构 517822.1组织机构设置 5297182.2职责分工 532742.3应急资源保障 514567第3章风险评估与预防 5201213.1风险识别 523893.2风险评估 5183933.3风险预防措施 522933第4章应急预案启动与响应 5123434.1预案启动条件 5281004.2预案响应级别 55004.3信息报告与通报 527466第5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5225975.1紧急处置流程 516175.2现场救援措施 534285.3转移与疏散 513306第6章调查与分析 5323746.1现场保护 5202816.2调查 5193256.3分析 519831第7章通信与信息保障 5235277.1通信系统建设 5188017.2信息共享与传递 5298147.3信息公开与发布 57663第8章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5208898.1应急物资储备 5223418.2应急装备配置 544718.3维护与管理 514774第9章应急演练与培训 6212859.1应急演练计划 6195199.2应急演练组织 6237949.3应急培训与教育 64678第10章社会力量参与 62705110.1社会力量动员 61338610.2社会组织协作 63205510.3志愿者管理 65765第11章法律责任与监督 62535611.1法律责任 6565511.2监督与检查 61977911.3整改与完善 610310第12章附则 634512.1预案修订 61350412.2预案实施时间 61020112.3预案解释权归属 62833第1章总则 6160111.1章节概述 652911.2预案目的与范围 6268371.2.1目的 6123271.2.2范围 6308361.3预案依据与原则 6183541.3.1依据 763321.3.2原则 7961第2章管理架构 763892.1组织机构设置 7175362.1.1部门设置原则 7303592.1.2部门设置方案 780892.2职责分工 836982.2.1总经理职责 8197742.2.2部门职责 8215062.3应急资源保障 817072.3.1应急预案制定 8103712.3.2应急资源配置 810608第3章风险评估与预防 9305923.1风险识别 9200293.2风险评估 9115003.3风险预防措施 914105第4章应急预案启动与响应 10309934.1预案启动条件 10225574.2预案响应级别 10145444.3信息报告与通报 115926第5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11197195.1紧急处置流程 115545.1.1确认事件 11169295.1.2启动应急预案 11309855.1.3报告上级 11289495.1.4组织救援力量 11284375.1.5实施救援 11198035.1.6信息发布 12188535.2现场救援措施 12285855.2.1救援人员安全防护 12195615.2.2疏散受困人员 12111225.2.3控制危险源 12187945.2.4实施医疗救护 12116435.2.5保障基础设施 12147935.2.6防止次生灾害 12215125.3转移与疏散 12199055.3.1确定疏散路线 12136705.3.2组织疏散 12136895.3.3提供临时住所 12122605.3.4心理援助 12127145.3.5恢复生产生活 1230328第6章调查与分析 13128336.1现场保护 13265286.2调查 13147556.3分析 1310309第7章通信与信息保障 14147977.1通信系统建设 1427217.1.1通信网络布局 14283657.1.2通信设施建设 14188167.1.3通信技术手段 14169517.1.4通信保障措施 1487817.2信息共享与传递 14136427.2.1信息共享机制 14278527.2.2信息传递渠道 1457057.2.3信息处理与研判 1413997.3信息公开与发布 1586817.3.1信息公开政策 15183837.3.2信息发布渠道 15309427.3.3公众参与与反馈 1530第8章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15212538.1应急物资储备 15144728.1.1应急物资范畴 15258018.1.2应急物资储备原则 1590488.1.3应急物资储备措施 15206508.2应急装备配置 16135398.2.1应急装备范畴 1636088.2.2应急装备配置原则 16208738.2.3应急装备配置措施 16143308.3维护与管理 16226678.3.1应急物资与装备维护 1622028.3.2应急物资与装备管理 1623256第9章应急演练与培训 16137759.1应急演练计划 1612809.1.1演练目标 17142389.1.2演练内容 17158449.1.3演练时间与地点 1752829.1.4演练组织与职责 17184099.1.5演练流程 17273909.1.6演练保障 17247549.2应急演练组织 17250049.2.1演练前期准备 17316599.2.2演练启动 17198049.2.3演练实施 17219959.2.4演练评估 17279789.2.5演练总结 17220749.3应急培训与教育 1719649.3.1培训内容 185809.3.2培训方式 18109189.3.3培训对象 18230889.3.4培训考核 18158589.3.5培训总结 1813885第10章社会力量参与 181294810.1社会力量动员 182409210.2社会组织协作 181876510.3志愿者管理 194110第11章法律责任与监督 192809011.1法律责任 19770811.1.1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192130111.1.2法律责任的承担 191481411.1.3法律责任免除与减轻 201074011.2监督与检查 20299011.2.1监督体系 201382511.2.2监督方式 202258311.2.3检查制度 20792711.3整改与完善 202041911.3.1整改措施 201809211.3.2改进工作 201554311.3.3信息公开与社会监督 209780第12章附则 211307712.1预案修订 212760812.2预案实施时间 211255212.3预案解释权归属 21第1章总则1.1章节概述1.2预案目的与范围1.3预案依据与原则第2章管理架构2.1组织机构设置2.2职责分工2.3应急资源保障第3章风险评估与预防3.1风险识别3.2风险评估3.3风险预防措施第4章应急预案启动与响应4.1预案启动条件4.2预案响应级别4.3信息报告与通报第5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5.1紧急处置流程5.2现场救援措施5.3转移与疏散第6章调查与分析6.1现场保护6.2调查6.3分析第7章通信与信息保障7.1通信系统建设7.2信息共享与传递7.3信息公开与发布第8章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8.1应急物资储备8.2应急装备配置8.3维护与管理第9章应急演练与培训9.1应急演练计划9.2应急演练组织9.3应急培训与教育第10章社会力量参与10.1社会力量动员10.2社会组织协作10.3志愿者管理第11章法律责任与监督11.1法律责任11.2监督与检查11.3整改与完善第12章附则12.1预案修订12.2预案实施时间12.3预案解释权归属第1章总则1.1章节概述本章作为整篇预案的总体概述,主要对预案的目的、范围、依据及原则进行明确,为后续章节的具体内容制定提供指导思想和基本框架。1.2预案目的与范围1.2.1目的本预案旨在规范和指导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和处置工作,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1.2.2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包括自然灾害、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1.3预案依据与原则1.3.1依据(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2)上级部门的相关预案;(3)相关领域的技术规范和标准;(4)实际情况和需求。1.3.2原则(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4)快速反应,协同应对;(5)科学决策,依法处置;(6)信息公开,舆论引导;(7)社会参与,共建共治。第2章管理架构2.1组织机构设置组织机构设置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组织机构设置的具体阐述:2.1.1部门设置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遵循以下原则进行部门设置:(1)功能完整原则:保证各部门职能清晰,覆盖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2)管理幅度原则:合理控制部门规模,避免管理幅度过大或过小;(3)灵活性原则:根据企业业务发展和市场变化,适时调整部门设置。2.1.2部门设置方案根据以上原则,企业可设置以下部门:(1)综合管理部:负责企业内部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2)财务部:负责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控制等;(3)市场部:负责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客户服务等;(4)技术部:负责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等;(5)生产部:负责生产计划、生产组织、质量控制等;(6)采购部:负责原材料采购、供应商管理等;(7)销售部:负责产品销售、客户关系管理等。2.2职责分工明确的职责分工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协同效率,降低沟通成本。以下是对职责分工的具体阐述:2.2.1总经理职责(1)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2)组织实施企业内部管理制度;(3)指导、监督各部门工作;(4)对外协调企业与其他单位的关系。2.2.2部门职责各部门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履行以下职责:(1)制定本部门工作计划,保证计划实施;(2)组织本部门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3)完成本部门工作任务,为其他部门提供支持;(4)定期向总经理汇报工作情况。2.3应急资源保障为应对企业可能面临的突发事件,保证企业正常运营,应建立应急资源保障体系。2.3.1应急预案制定(1)针对企业可能面临的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2)明确应急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应急流程等;(3)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3.2应急资源配置(1)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备用电源、通讯设备等;(2)建立应急队伍,提高队伍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3)与相关单位建立应急协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以上管理架构的设置和优化,企业将能够实现高效运营,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3章风险评估与预防3.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与预防的第一步,通过对潜在风险的识别,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风险识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风险:如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可能对项目或企业造成的影响。(2)技术风险:主要包括技术更新、设备故障、数据安全等问题。(3)市场风险:市场需求变化、竞争对手策略、价格波动等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4)政策风险:政策调整、法律法规变化等可能对企业运营产生不利影响。(5)人员风险:员工离职、技能不足、职业道德等问题可能对企业造成损失。(6)财务风险: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投资回报率低等财务问题。3.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各类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以确定风险的大小和优先级。主要方法如下:(1)定性评估:通过对风险的描述、分析,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2)定量评估:运用数学模型、统计方法等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如概率分析、敏感性分析等。(3)风险矩阵:将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矩阵排列,以确定风险的优先级。(4)专家咨询: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风险进行评估,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3.3风险预防措施针对识别和评估出的风险,采取以下预防措施降低风险的影响:(1)自然风险预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购买保险,进行风险转移。(2)技术风险预防:定期进行技术更新和设备维护;加强数据安全管理,防止信息泄露。(3)市场风险预防:密切关注市场动态,调整经营策略;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4)政策风险预防:建立政策预警机制,及时了解政策变化;加强与部门沟通,降低政策风险。(5)人员风险预防:完善人力资源政策,提高员工满意度;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技能水平。(6)财务风险预防:优化财务管理,保证资金安全;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通过以上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项目或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第4章应急预案启动与响应4.1预案启动条件应急预案的启动需满足以下条件:(1)当监测到突发事件发生的征兆或接到突发事件发生的报告时;(2)当突发事件可能造成或已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影响时;(3)当突发事件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公共安全时;(4)当上级部门要求启动应急预案时;(5)其他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的情况。4.2预案响应级别应急预案响应分为四个级别,分别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1)Ⅰ级响应:当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广泛,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时,启动Ⅰ级响应;(2)Ⅱ级响应:当突发事件影响范围较大,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后果时,启动Ⅱ级响应;(3)Ⅲ级响应:当突发事件影响范围较小,可能造成一定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后果时,启动Ⅲ级响应;(4)Ⅳ级响应:当突发事件影响范围较小,可能造成较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后果时,启动Ⅳ级响应。4.3信息报告与通报在应急预案启动后,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信息报告与通报:(1)及时向上一级和相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内容包括事件类型、发生时间、地点、影响范围、已采取的措施等;(2)加强与相关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通报突发事件信息,保证信息共享;(3)根据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及时更新和调整报告内容,保证信息准确、及时、全面;(4)在信息报告与通报过程中,要保证信息安全,防止出现误报、漏报、迟报等情况;(5)对于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进行保密处理。第5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5.1紧急处置流程突发事件发生初期,迅速、有效的应急处置。以下是紧急处置流程的基本步骤:5.1.1确认事件在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第一时间确认事件性质、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为后续救援工作提供依据。5.1.2启动应急预案根据事件性质和危害程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救援工作。5.1.3报告上级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事件情况,按照要求提供相关信息,保证信息畅通。5.1.4组织救援力量根据事件需要,组织救援力量,包括专业救援队伍、志愿者等,保证救援人员及时到达现场。5.1.5实施救援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根据现场情况,迅速采取救援措施,控制事态发展。5.1.6信息发布及时发布事件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导向。5.2现场救援措施现场救援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2.1救援人员安全防护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佩戴必要的防护装备,遵循安全操作规程。5.2.2疏散受困人员迅速疏散受困人员,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5.2.3控制危险源对危险源进行控制,防止事态扩大,如泄漏、火灾等。5.2.4实施医疗救护对受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5.2.5保障基础设施抢修受损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保证救援工作顺利进行。5.2.6防止次生灾害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监测,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5.3转移与疏散在保证现场安全的前提下,对受影响人员进行转移与疏散:5.3.1确定疏散路线提前规划疏散路线,保证疏散过程中的人员安全。5.3.2组织疏散按照预案,有序组织受影响人员进行疏散。5.3.3提供临时住所为疏散人员提供临时住所,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5.3.4心理援助为受影响人员提供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5.3.5恢复生产生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恢复受影响区域的生产生活秩序。第6章调查与分析6.1现场保护现场保护是保证调查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基础。在发生后,应立即采取措施对现场进行保护。具体措施如下:(1)封锁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防止扩大和次生灾害发生。(2)对现场进行临时封闭,设置警示标志,提醒过往行人和车辆注意安全。(3)采取措施保护现场的证据,如拍照、录像、绘制现场图等。(4)对现场的危险源进行隔离和控制,保证调查人员的安全。(5)加强现场的治安保卫工作,维护现场秩序。6.2调查调查是查明原因、认定责任、提出防范措施的重要环节。调查应遵循以下原则:(1)四不放过原则:原因不查清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职工群众未收到教育不放过、责任者未受到处理不放过。(2)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查明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2)查明发生的原因和性质。(3)认定责任,提出责任处理建议。(4)总结教训,提出防范措施。(5)提交调查报告。6.3分析分析是对发生过程、原因和后果进行深入研究的环节。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发生过程分析:分析发生的顺序、环节和关键因素。(2)原因分析: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分析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3)后果分析:分析对人员、设备、环境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4)教训和防范措施:根据原因和后果,提出针对性的教训和防范措施。通过调查与分析,有助于找出的根本原因,为预防类似的再次发生提供有力支持。第7章通信与信息保障7.1通信系统建设为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能力,保证灾害发生时的通信畅通,本章重点讨论通信系统的建设。通信系统是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有线、无线和卫星通信手段。以下是通信系统建设的几个关键方面:7.1.1通信网络布局合理规划通信网络布局,保证全市范围内通信覆盖无死角。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加大通信设施建设投入,提高网络覆盖率。7.1.2通信设施建设加强通信设施建设,提高设施抗灾能力。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设立专门的通信设施,保证灾害发生时通信设施不受损。7.1.3通信技术手段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如光纤、4G/5G网络、卫星通信等,提高通信速度和可靠性。同时研究新型通信技术,为地质灾害应急通信提供技术支持。7.1.4通信保障措施制定通信保障措施,保证灾害发生时通信系统正常运行。加强通信设备维护和管理,提高设备故障排除效率。7.2信息共享与传递信息共享与传递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信息共享与传递的关键环节:7.2.1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保证各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响应过程中实时共享信息。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分析及处理。7.2.2信息传递渠道充分利用通信网络,建立快速、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在灾害发生时,保证各级部门、救援队伍和受灾群众能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7.2.3信息处理与研判加强对地质灾害信息的处理与研判,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实用性。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分析,为决策者和救援队伍提供有力支持。7.3信息公开与发布地质灾害信息公开与发布对于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信息公开与发布的相关内容:7.3.1信息公开政策制定地质灾害信息公开政策,明确公开内容、范围和时限。依法公开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相关信息,提高透明度。7.3.2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多种渠道发布地质灾害信息,如网站、公众号、手机短信等。保证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全面。7.3.3公众参与与反馈鼓励公众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积极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对公众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本章完)第8章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8.1应急物资储备8.1.1应急物资范畴应急物资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或发生后,用于救援、抢险、疏散、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物资。根据实际需求,应急物资可分为以下几类:救援设备、医疗药品及耗材、生活保障物资、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等。8.1.2应急物资储备原则(1)满足当前需求,适当超前储备;(2)节约成本,避免重复储备;(3)根据区域特点和灾害风险,合理配置应急物资;(4)加强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提高调拨效率。8.1.3应急物资储备措施(1)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计划,明确储备种类、数量和期限;(2)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保证物资安全、完整、有序;(3)定期对应急物资进行盘点、检查和维护,保证物资质量;(4)开展应急物资调运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8.2应急装备配置8.2.1应急装备范畴应急装备是指在突发事件中,用于救援、抢险、监测、防护等方面的设备、器材和工具。主要包括:救援工具、消防设备、医疗设备、监测设备、防护装备等。8.2.2应急装备配置原则(1)根据灾害类型和救援任务,合理配置应急装备;(2)优先保障关键岗位和重点区域的需求;(3)注重装备的实用性、兼容性和先进性;(4)加强装备的维护保养,保证随时可用。8.2.3应急装备配置措施(1)制定应急装备配置标准,明确各类装备的功能指标;(2)建立应急装备数据库,实现装备动态管理;(3)定期开展应急装备培训,提高操作技能;(4)完善应急装备更新机制,保证装备功能。8.3维护与管理8.3.1应急物资与装备维护(1)定期对应急物资与装备进行保养、检修,保证功能良好;(2)对损坏、过期的应急物资与装备进行及时更换;(3)制定应急物资与装备维护计划,明确责任人和维护周期;(4)加强应急物资与装备的存储管理,防止受潮、受热、受腐蚀等。8.3.2应急物资与装备管理(1)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与装备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2)加强应急物资与装备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实时查询、调度;(3)严格执行应急物资与装备的出入库制度,保证物资安全;(4)定期开展应急物资与装备的审计,提高使用效益。第9章应急演练与培训9.1应急演练计划应急演练作为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保证应急演练的顺利进行,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演练计划。9.1.1演练目标明确应急演练的目标,包括提高应急响应速度、检验应急预案、锻炼应急队伍、提升应急协同能力等。9.1.2演练内容根据演练目标,确定应急演练的具体内容,包括灾害类型、应急响应级别、演练科目等。9.1.3演练时间与地点选择合适的演练时间和地点,保证演练的顺利进行。9.1.4演练组织与职责明确应急演练的组织架构,包括演练指挥部、各参演部门及其职责。9.1.5演练流程制定详细的演练流程,包括演练启动、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演练总结等环节。9.1.6演练保障为应急演练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保证演练的顺利进行。9.2应急演练组织9.2.1演练前期准备组织参演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学习,熟悉演练流程、职责和应急措施。9.2.2演练启动举行演练启动仪式,宣布演练开始,各参演部门进入应急状态。9.2.3演练实施按照演练流程,各参演部门协同配合,完成各项应急响应和处置任务。9.2.4演练评估对演练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9.2.5演练总结组织参演人员进行演练总结,分析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应急预案。9.3应急培训与教育9.3.1培训内容制定应急培训计划,包括基础知识、应急技能、应急预案等培训内容。9.3.2培训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实操演练、案例分析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9.3.3培训对象针对不同岗位和职责,对应急管理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志愿者等开展培训。9.3.4培训考核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保证培训质量。9.3.5培训总结第10章社会力量参与10.1社会力量动员社会力量动员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某项社会事务或公益活动。在我国,社会力量动员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1)社会力量动员的意义社会力量动员有助于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同时社会力量动员还能够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提升社会文明程度。(2)社会力量动员的方法(1)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务。(2)宣传教育:加强社会力量动员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认识和参与意识。(3)组织协调: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保证社会力量在各领域、各层面的有序参与。(4)激励保障:完善激励保障措施,激发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0.2社会组织协作社会组织协作是指各类社会组织在共同目标引导下,相互配合、协同行动,共同推进社会事务的发展。(1)社会组织协作的重要性社会组织协作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组织的整体效能,推动社会事务的解决。(2)社会组织协作的方式(1)项目合作:通过共同实施项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联合行动:针对特定社会问题,多家社会组织联合开展行动。(3)交流互动:加强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分享经验,共同提高。10.3志愿者管理志愿者管理是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组织和引导,保证志愿者活动顺利进行的过程。(1)志愿者管理的任务(1)志愿者招募:选拔具有奉献精神、具备一定能力和素质的志愿者。(2)志愿者培训: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3)志愿者激励:通过表彰、奖励等方式,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志愿者保障: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生活保障,保证其权益。(2)志愿者管理的方法(1)制度化管理:建立健全志愿者管理制度,保证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沉淀池的防渗施工方案
- 沉浸式儿童戏剧课程设计
- 沉井施工方案
- 池塘种菜施肥技术方案
- 氮气柜申购方案
- 橱柜衣柜定制课程设计
- 档案转递收费方案
- 大渡口框架别墅施工方案
- 地面立体字安装施工方案
- 单县花园小院设计施工方案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复习课件PPT小学优秀教学课件
- 新实用汉语课本16课
- 金融企业详细划分标准出台-共分大中小微四类型
- 南芳学校学生“双姿”日常考核方案
- 网络安全检查表完整参考模板
- 铝基合金高温相变储热材料
-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题360道
-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英语师范专业)
- PIV操作流程详解要点
- 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稿
- 火力发电厂生产过程-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