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一课一练《六国论》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定完: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
B.奉之粗繁,攻之愈急弥:更加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季祸焉速:快速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曲劫:胁迫,挟持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下咽(y=n)思厥先祖父0股)抱新救火(XD
B.如弃草牙(JiZ)攀霜露(£。)弊在好秦(M3)
C.李赵之君(外八)申牧以谗诛⑺)为国者(WZ)
D.岂秦相较(旅八g)革灭殖尽(d加)日削月割(XU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思厥先祖XB.可谓掣力孤危
C.至干颠覆D.盖失里接
4.下列对课文第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作者肯定了燕赵“用兵之效",也点出了"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说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当初不这样做,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耳丧互:相继。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道义。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己到矣判:决定,确定。
D.非丹不利兵:兵器。
6.下列句子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B.则胜负之数C.奉之弥繁D.暴秦之欲无厌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吸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吸未易量
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子孙视之不甚惜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
危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卡有仲尼、墨翟之贤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婿有远略始:起初。
B.申牧以谗诛洎:等到。
C.后秦击赵者寻再:两次。
D.李牧连却之去U:退却。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地事秦吾得兄事之
B.燕、赵之君,女负有远略始速祸焉
C.六王毕,四海二楚人二炬,可怜焦土
D.子孙视之不甚惜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同“倘",如果。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作为。
C.战败而亡,泌不得已诚:实在。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以礼相待,礼遇。
1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瞬先祖父厥:其,他们的,泛指六国的。
B.胜负之数数:次数。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确定。
D.思厥比祖父先:对己去世尊长的敬称。
12.阅读《六国论》第三段,分析: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有
什么作用?
13.下列关于作者和文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位列
“唐宋八大家"。
B.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一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然后就中
心论点层层深入,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C.文章借评析六国灭亡的根源——"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历史教
训,否则,其结果将比六国更为悲惨。
D.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反问、夸张、对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相得益
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4.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桑。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中,分析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的?
15.根据“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歼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矣",分析齐国灭亡的原因。
1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分别齐、燕、赵国的做法,证明了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士,,
兀O
B.作者认为燕、赵两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作者赞扬燕、赵两国“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但也批评燕国用荆轲刺秦之计,赵国错杀
李牧这员良将。
D.作者认为如果六国不赂秦,就可以战胜秦国,不会灭亡。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宗明义,提出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先双重否定,后又设问,从而使这一论
断更加鲜明突出。
B.在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说明了赂秦必亡的道理,
从而有力地支持了中心论点。
C.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数量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与战败的损
失差不多。
D.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
下场。
18.判断句式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译文:()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译文:()
(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译文:()
(4)赵尝五战于秦()译文:()
(5)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
(6)苟以天下之大()译文:()
19.通假字: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暴霜露()
(2)暴秦之欲无厌()
20.战国七雄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
以外的..六个国家。
2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古义(语境义)。
(1)其实百倍
古义:今义:实际上、事实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今义:即父亲的父亲
(3)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今义:之后
(4)至于颠覆
古义:今义:表示对事物进行补充说明或处理
(5)率赂秦耶
古义:今义:率领;不慎重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今义;表示又一次
22.苏洵(IoO9—1066),字,自号(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
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
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
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
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
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
不肯应诏。嘉祐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
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23.三苏:
因________的儿子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并将他们父子
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4.一词多义。
1.亡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4)秦无亡矢遗镰之费,而天下诸侯己困矣。(《过秦论》)()
2.为
(1)以荆卿为计()
(2)邯郸为郡()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2)并力西向()
4.犹
(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2)良将犹在()
5.始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2)始速祸焉()
6.终
(1)终继五国迁灭()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兵
(1)非兵不利()
(2)斯用兵之效也()
(3)而秦兵又至矣()
8.殆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3)思而不学则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9.负
(1)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葡相如列传》)()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阕者(《庄子•逍遥游》)()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5)秦贪,负其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胜
(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3)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5)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11.使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4)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屈原列传》)()
12.率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13.易
(1)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谏逐客书》)()
(4)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
(5)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25.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理固宜然()
(3)以地事秦()
26.重点虚词
以
(I)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有尺寸之地()
(4)举以予人()
(5)以地事秦()
(6)洎牧以馋诛()
(7)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8)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且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3)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6)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7)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27.名句默写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2)《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J
(3)《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一
28.(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
""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指出"",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
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
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
《六国论》中":'_,,,。'"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节选)
[清]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终尊;齐、楚、燕、赵不知佐
韩、魏以挨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
秦也。当是时,少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
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
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奉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
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磐"也。惟其不用,
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
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渔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
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日,亲是学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
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
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
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
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
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脐手脆足、暴骸中野,
以终刈[注]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
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
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否可也。孟子尝
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刈:杀。
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约:特指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抗秦,即“合纵"的盟约。
B.山东:这个词最早出现的时间不迟于战国,也有人考证春秋时期就有了。但多数人认为,
“山东"一词伴随着秦国崛起而出现。因为地处秦岭的华山是秦国和其他六国的天然屏障,秦
国在华山之西,其他六国因此被称为“山东六国",即华山之东的六个国家。
C.苏秦、张仪:都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其中张仪首次创立了连横的外交政策,并游说其
他六国入秦,苏秦出使赵国后提出了合纵的策略。
D.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也比喻亲密友好,或同辈的人。
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桢的《六国论》也是探讨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在承认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
观点。
B.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
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C.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D.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是首先排除对六国败亡的不正确解释,然后再阐明自己的看法,直到
文章结尾时,才点明论点。
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阅读文章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六国破灭,非声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受力亏,破灭之连也。或日: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
所亡,与战败而中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用不在战先。思厥先祖
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
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关。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33.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非医不利兵:兵器B.破灭之道也道:规律
C.与战败而享者亡:丧失D.凰不在战矣固:本来
3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W力亏二败网三胜
B.弊在赂秦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固不在战?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旁
D.破灭之道也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3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
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B.文章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与战争的损
失差不多。
C.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
下场。
D.作者在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
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
3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一批垃圾桶有了专属"身份证"。管理部门为辖区内部分餐
馆的餐厨废弃物专用桶加装了电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
的去向、来源和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目前,全区已安装''身份证"的商家达
到800家。
餐厨废弃物经过油水分离、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后,实现了的功效,可用于
提炼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多个领域。我国每年餐厨废弃物产生量高达9000多万吨,是一
笔可以再利用的资源,然而废弃物实际处理率不足20%,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媒体的广泛科
普之下,早已为人诟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不法分子介入其中,餐厨废弃
物去向"成谜"。通过安装"身份证",(),同时也提升了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变
废为宝,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一枚电子芯片,也植入了城市管理者的责任。面对地沟油猖獗的严峻形势,城市
管理者只有换位思考、主动作为,才能,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3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
问题。
B.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
问题。
C.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及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D.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及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3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B.不但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C.既有效阻断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D.不仅有效阻断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3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推陈出新众目昭彰义不容辞推己及人
B.新陈代谢众目睽睽责无旁贷推己及人
C.新陈代谢众目昭彰义不容辞以己度人
D.推陈出新众目睽睽责无旁贷以己度人
4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1.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吾属今为之虏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D.洎牧以谗诛
4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是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己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当与秦相较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B.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
C.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至丹以荆卿为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此言得之未得与项羽相见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若属皆且为所虏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晋陶渊明独爱菊
D.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
45.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秦以攻取之外
③以有尺寸之地
④举以予人
⑤以地事秦
⑥洎牧以谗诛
⑦以趋于亡
A.①④/②/③/⑤/⑥⑦B.①⑥/②⑤/③/④/⑦
C.①④②/⑤/③/⑥⑦D.①@@/②④/③⑤
46.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中的“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得而用事之B.素停留侯张良
C.网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7.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与战败而亡者亡:失去。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参与。
C.下而丛六国破亡之故事从:跟随。
D.凰不在战矣固:本来。
4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后秦击赵者寻
C.则胜负之数,存立之理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
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
释,不正确的一项",
C项,“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意思是“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
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所以"速”的意思是"招致"。
故选C。
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注意常见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
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己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
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
A项,“抱薪救火"的“薪”读xTn:
B项,"暴霜露"的"暴"读优,"弊在赂秦"的“赂”读0;
C项,"为国者"的"为”读w6i。
故选D。
3.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感情色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A项,"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B项,"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智商。
C项,“至于",古义:以至于,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提及另一事。
D项,“强援"古今义相同,均为:强大的支援。
故选D。
4.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分析错误,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
是在于他们“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选Ao
5.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
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
B项,“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意思是: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义:坚
守道义。
故选Bo
6.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
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
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D项,"暴秦之欲无厌”意思是: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厌:通“魇",满足。
故选Do
【点睛】
通假字辨别规律:
通假字有其规律,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有一定关系,认识这种关系,有助于理解假义提高阅读
能力。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代替"避"。
(2)师者,所以传道事业解惑也。(《马说》)“受”代替“授”。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食之不能尽其才(《马说》)"材”代替"才",才能。
3.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代替
为长者折枝。(《齐恒晋文之事》)"枝”代替“肢"。
4.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通假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代替"早"。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以”代替"己",停止。
7.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或,有的人,不定代词;“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或许,副词。
B项,“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为,治理,动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治理,
动词。
C项,“子孙视之不甚惜”,之,它们,指土地,代词;“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之,的,
结构助词。
D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非,不是,判断动词;''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非,没,动
词。
故选Bo
【点睛】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
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
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
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
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
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
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8.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
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
D项,“李牧连却之"意思是:李牧接连使秦军退却。去[J:使动用法,使……退却。
故选D。
9.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理解能力。文言实词的考查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一词多义等。解答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一方面要把握文言实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另一方面
要把握语境对其含义的"影响",也就是说要结合语境来判定词的含义。
A项,"以地事秦"与"吾得兄事之",事,侍奉,动词。
B项,“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最初,副词;"始速祸焉",始,才,副词。
C项,“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动词;“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一把,数量词。
D项,"子孙视之不甚惜",惜,珍惜,动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惜,可惜,动词。
故选A0
10.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
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
推断出其词义。
B项,"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意思是: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
啊!为:治理。
故选B0
1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
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
B项,"胜负之数"意思是: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命运。
故选B。
12.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
共分两层论证:
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一旦五国破灭,它就必
然要被"无厌"的暴秦“迁灭"。
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
太子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
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
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
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
赂者丧"的分论点,回答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
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
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
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的能力。
第三段是论述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
第一层论齐国,齐国距离秦国最远,虽然“未尝赂秦",不用向秦国奉献土地,但是齐国仍旧
不敢得罪秦国,对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等五国相继败亡,它自己
也成了秦国吞并的对象。
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燕国、赵国“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敢于同秦国
武力相抗,所以像燕国那样小的国家尽管最后也失败了,但是比韩、魏、楚等国家要破灭得
稍晚一些;赵国在与秦国的五次战争当中还取得了三次胜利,以后又不断给秦国以回击,可
惜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西刺秦王,企图通过个人谋杀来解救危难;赵国不信任自己的部将,
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掉了抗秦的重要支柱李牧,于是导致加速了自己的破灭。
齐国不能援助其他五国,团结抗秦,燕国赵国不能坚持斗争,又处在秦国把各国"革灭殆尽"
的时刻,因而得到和韩国,魏国和楚国同样的结局。
这段论述主要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不赂者以赂者丧"一句的意思。这一段的末了,苏洵总结
六国的破灭,从反面推进一层,指出六国避免破灭的道路。"三国各爱其地"是指韩国、魏国
和楚国不要拿国土去向秦国乞求"一夕安寝",“齐人勿附于秦''是指齐国要附随秦国而不去援
助其他国家,“刺客不行",是指燕国不要对秦国采用个人谋杀手段;"良将犹在",是指赵国
不要相信秦国的流言蜚语而杀掉自己的将领。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
必胜而六国必败。文章在这里笔锋一转,反跌得精神饱满,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
得更加透彻,更加具有说服力量。
13.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反问、夸张、对比、比喻等”说法错误,文章没有反问的修
辞手法,应该是设问。
故选Do
14.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说明“弊在赂秦''的原因: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一是
用设问答疑的方式,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又是分论点。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论证过程的能力。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一句话紧扣文题,苏洵斩钉截铁地
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六国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
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
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分析原因。"赂秦"就是贿赂秦国。
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所以作者接着申述说: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用设问答疑的方式分析原因。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
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国互丧,率
赂秦耶?"苏洵故意这样设问,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此,归根结底,“赂秦"是莫大的致命伤。
以上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从六国方面来说的。
15.用设问的方式,先单说齐国灭亡的原因,指出齐国虽不曾赂秦,但亲附秦而不助五国,
随后因为其他的诸侯国灭亡了而不能独自保全。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齐国灭亡的原因。
首先要读懂所给的语段,然后对语段进行适当的切分,分析每一层的意思,最后总结齐国灭
亡的原因。
本题,“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歼灭何哉",作者首先采用设问的方式,先单说齐国没有贿
赂秦国,但是也难逃灭亡的事实。“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分析了齐
国灭亡的原因。齐国距离秦国最远,虽然不用向秦国奉献土地,但是齐国仍旧不敢得罪秦国,
对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等五国相继败亡,它自己也成了秦国吞并
的对象。
16.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就可以战胜之秦国,不会灭亡”说得太绝对。作者只是说"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
秦相较,或未易量"。
故选D。
17.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Cj“赂,的损失与战争的损失差不多”分析错误,“赂"的损失是战争的损失的"百倍"。
故选Co
18.判断句。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判断句。六
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被动句。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介宾短语后置
句。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被动句。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啊。定语后置句。如果凭借偌大国家。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2)判断句,“皆”表判断。句意: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
(3)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被。句意: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4)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秦”修饰动词“战",后置了,现代汉语语序为"赵尝于秦
五战"。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
(5)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被。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6)定语后置句,定语“大”修饰“天下”,后置了。句意:如果凭借偌大的国家。
19."暴”通"曝”冒着"厌"通"黄'满足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1)“暴''通“曝",冒着。句意:冒着寒霜雨露。
(2)“厌"通"魇",满足。句意: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20.齐楚燕韩赵魏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战国当时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本来很纷繁复杂,但是苏洵只就对秦国的态度上,从六个
国家当中区别出两个类型,"赂秦"和“不赂秦";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韩国、魏国和楚国“以
地赂秦",第二种是齐国附随秦国,第三种是燕国和赵国“用武而不终"。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21.古义:那实际上祖辈父辈这样以后到了……的地步一概,全都两次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目。句意:它的实际数目有一百倍。
(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句意: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
(3)"然后",古义,这样以后。句意: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4)"至于",古义,到达,达到。句意:到达覆亡的地步。
(5)“率",古义,都。句意: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6)"再",古义,两次。句意: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22.明允老泉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苏洵,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
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
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23.苏洵苏轼苏辙老苏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为苏东坡)、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
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
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海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
文日,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24.1.亡
(1)丧失,丢失,动词
(2)灭亡,动词
(3)逃亡,逃跑,动词
(4)失去,丢失
2.
(1)作为,动词
(2)成为,动词
(3)被,介词
(4)治理,动词
3.向
(1)如果,连词
(2)朝着,动词
4.犹
(1)动词,好像
(2)副词,还
5.始
(I)向
(2)才,副词
6.终
(1)终于,副词
(2)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7.兵
(1)兵器,武器,名词
(2)战争,名词
(3)军队,名词
8.殆
(1)近于;几乎
(2)大概;恐怕
(4)危险
9.负
(1)失败
(2)背弃,违背
(3)背倚,背靠着
(4)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
(5)依恃,凭仗
10.胜
(1)胜利
(2)胜利;取胜;战胜
(3)胜过;超过
(4)优美;美好。尽;完
(5)尽;完
11.使
(1)假使,如果
(2)命令;派遣
(3)让,叫
(4)出使
12.率
(1)一概,都
(2)动词,率领,带领
13.易
(1)轻易
(2)动词,交换
(3)动词,改变,变更
(4)形容易,容易,与"难''相对
(5)动词,改变,变更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亡":
(1)句意: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
(2)句意: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
(3)句意: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我们为国事而死好吗?
(4)句意: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己窘迫不堪了。
"为":
(1)句意:用荆轲刺秦作为计策。
(2)句意:邯郸成为秦国的郡县。
(3)句意: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
(4)句意: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向”:
(1)句意: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
(2)句意: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
“犹,:
(1)句意:割地给秦国(来求得暂时的安稳),就好像抱着木柴救火一样。
(2)句意: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
"始”:
(1)句意: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2)句意:才招致灾祸。
"终":
(1)句意: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
(2)句意: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
“兵":
(1)句意: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
(2)句意: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3)句意: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殆":
(I)句意: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2)句意: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
(3)句意:只空想却不去学习钻研、积累知识,也会陷入困境而无所获。/了解对方也了解
自己的,百战不败。
“负,,:
(1)句意: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
低来)呢。
(2)句意: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
(3)句意:背负着青天,没有谁能阻挡它。
(4)句意: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5)句意: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
“胜":
(1)句意: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
低来)呢。
(2)句意: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3)句意:此时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4)句意: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5)句意: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使‘:
(1)句意: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
(2)句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3)句意:怎么能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拥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4)句意:这个时候屈原被(楚王)疏远,已经不在以前(尊贵的)位子了。出使于齐国。
"率,,:
(1)句意: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2)句意: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
“易”:
(1)句意: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2)句意: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
(3)句意:孝公采用商鞅所制定的法规,改变风俗教化。
(4)句意: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
(5)句意: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25.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名词作状语按道理名词作动
词侍奉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1)"完”,本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动词,保全。句意: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
不能单独保全。
(2)“理”,本是名词“道理”,处于动词前,不做主语,做状语,按道理。句意:按道理本
来就应该如此。
(3)"事”,本是名词,此处带了宾语,活用为动词,侍奉。句意:用割地侍奉秦国。
26.因为凭借或者用连词,相当于“而”把用因为用凭借<连>
况且,表递进关系<副>将要;将近<副>暂且;姑且<副>尚;尚且<连>而且;
况且;并且。表示递进关系。‹连>即使;即或。表示假设关系、让步关系。<连>表
并列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以
(1)因为。句意: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2)凭借或者用。句意:秦国除凭借(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
贿赂)。
(3)连词,相当于"而",才。句意: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4)把。句意:把这些土地拿来送给别人。
(5)用。句意:用土地侍奉秦国。
(6)因为。句意: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7)用。句意: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
(8)凭借。句意: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且
(1)<连>况且,表递进关系。句意: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
时候。
(2)<副>将要;将近。句意: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3)<副>暂且;姑且。句意:我暂且把白鹿放养在青山上•
(4)<副>尚:尚且。句意:我死尚且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
(5)<连>而且;况且;并且。表示递进关系。句意:况且国君您(指秦伯)曾经施予晋君
(晋惠公)恩惠。
(6)<连>即使;即或。表示假设关系、让步关系。句意:即或平庸的人都觉得羞耻,更何
况是将军和丞相呢?
(7)<连>表并列,并且。句意:又有(发出)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的动
物)。
27.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苟以天下之大下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哉""弊"“赂"。
28.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
寸之地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
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版权许可使用合同标的授权范围与限制
- 二零二四年度环保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房屋租赁与买卖合同
- 2024年度大数据分析地形图保密合同3篇
- 基于2024年度战略规划的市场进入合同
- 年度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合同
- 煤炭销售居间合同范本完整版
- 北京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版版权转让合同转让权利内容及版权有效期限
- 2024版橱柜销售市场开拓合同
- OKR全套资料(方法论、周报、日报、绩效、案列)
-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 软件售后服务流程图
- 工程总承包EPC实施方案
- 洗洁精质量安全管理手册
- 船用柴油机6RTA58T-B
- 专修软件wdr53中文正式版说明
- 刀具寿命管理记录表
- 劳动用工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宣讲稿(中1)doc
- TDS3054B示波器使用说明.ppt
- 教师资格证报名登记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