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导学提纲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0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导学提纲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0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导学提纲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0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导学提纲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0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导学提纲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高三历史组专题七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现代中国时期第20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程标准:必修: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3、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选修:1、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2、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3、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现代史)分期过渡时期的阶段特征:总体:从1949年到1956年,我国实现了两个历史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再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政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巩固新生政权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56年底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思想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双百方针提出,文学艺术得到蓬勃发展,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奠基。外交:帝国主义阵营孤立遏制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外交逐渐成熟;成功参加了日内瓦和万隆国际会议。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学习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一、建国准备(1)军事前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2)理论准备:1949.6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3)政治准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二、筹备会议1949.9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内容: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确定首都、国旗、代国歌;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B.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C.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三、成立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举行开国大典。2、意义:①破旧: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②立新: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实现了民族独立,改变了半殖民地地位,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③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改变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拓展: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形态: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共参国政、长期合作”。中央人民政府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且多党合作的联合政府性质。经济形态: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真题演练:(2024·湖南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1949—1950年,中央发文,确定每年的10月1日为国庆节,在首都及各大行政区中心城市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其他重要城市举行群众游行,并对国庆纪念活动的内容、庆祝方式进行了具体安排。1950年,第一次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群众一道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各大城市也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此后,阅兵、群众游行成为国庆活动的主要内容。1951年,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文化部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唱祖国》等为国庆节主要演唱歌曲。1953年,中央决定,国庆期间地方不再举行阅兵式,只进行群众游行。1959年,中央发文,明确了当年的国庆口号和宣传重点。相关部门出版了一大批介绍新中国成立10年来主要成就的中外文图书、纪念画册。1960年,中央对国庆纪念活动进一步规范,取消阅兵式,群众游行与之前保持相近规模。此后,基本形成“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惯例。1965年,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苏联政府没有派代表团参加。——编自张泽宇、岳思琪《1944—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述论》(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9—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意义。(6分)知识点二人民政权的巩固学习聚焦:土地革命、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背景:1.国内:①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②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③占全国人口2/3的新解放区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2.国际:①美国等西方国家与台湾当局联合对我进行经济封锁、政治打压和军事威胁;②应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一、土地革命1、原因:A.根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B.直因: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2、目的: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一五计划”)开辟道路。3、经过:A.开始标志: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B.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4、意义:①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二、稳定物价、统一财经1、措施:A.为制止投机者制造的混乱,发动“银元之战”(行政、法律手段)和“米棉之战”(经济手段)(银元之战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B、为根本上稳定物价,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统一。2、结果:A、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B、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3、影响:全国物价稳定,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统一,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拓展: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利用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实行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的政策;对前国民党政府的工矿企业、金融系统、贸易公司和铁路、航运等官僚垄断资本没收、接管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国营经济。三、剿匪镇反①追歼残敌、镇反剿匪: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至1950年夏,基本歼灭祖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②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解放西藏,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四、抗美援朝(1950-1953)1、背景: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派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严重威胁国家安全。2、目的: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派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严重威胁国家安全。3、过程:A.1950.10,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B.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谈判。C.国内开展抗美援朝运动,支援抗美援朝战争。D.1953.7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4、影响:国内:A.保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B.沉重打击美国侵略势力,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C.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国际:对朝鲜的影响: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韩国跟随着美国加入资本主义阵营,朝鲜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对美国的影响: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了。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真题演练1、(2024·江苏卷·9)图2为陈奇峰1951年创作的漫画《不让盗窃分子破坏》。该画意在()A.号召人民巩固新生政权B.动员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C.抨击投机商人囤积居奇D.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新风尚2、(2024·湖南卷·10)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认为“卖命不卖姓”。随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的说法。这反映出土地改革()A.改造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B.推动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D.改变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各地国营粮食公司即开始在市场上积极开展收购工作。国家准备了充足资金和大量布匹向农民购粮、换粮,并将所收粮食及时运到各大城市。上述举措主要为了()A.支持工业建设 B.统一物资管理C.稳定市场物价 D.实施计划经济知识点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学习聚焦:新中国进行的积极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一、背景1、国内因素:①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建立的不平等的外交关系继续存在;②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2、国际因素:①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外交上不承认)二、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本前提)影响国家外交的因素: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家实力、国际环境三、外交成就①第一次建交高潮:(1)按“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1949年10月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获得苏联援助。(2)按“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正式倡议)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特点:包容性、平等性、开放性、创新性;意义:国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由革命外交逐渐发展为和平、合作外交;国家利益至上),为开创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国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③日内瓦会议(1954年)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④万隆会议(1955年):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同:共同的经历与任务;异: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54.9-1956第二次建交高潮);形成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拓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1.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并提出了外交三大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2.革命性:“一边倒”等三大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3.结盟性:实行“一边倒”,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结盟。4.过渡性: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真题演练1、(2024.浙江6月卷.9).2024年5月3日,某外国媒体刊文称:“历史上,世界主要大国以武力行事已是惯例,而中国却颠覆了这些国家行为方式的许多细节。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恪守着一套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美国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作为世界上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是如何与邻国保持和睦关系的。”该文旨在赞扬中国倡导的()A.“一边倒”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方针D.“真实亲诚”理念2、(2024·北京高考·10)1955年,针对中法建交,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会谈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人以为中国可以容许“两个中国”的存在,“中国人民决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中国本来是统一的,中国内战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新的代替旧的”。这段话()A.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 B.阐明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中法关系的突破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早期表述知识点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学习聚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一、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1956):一化三改(1)条件: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政权巩固(2)内容:一化(生产力发展)——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1957);三改(生产关系变革)——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3)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改造并举,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4)实质: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一五计划(1)原因:①历史因素:重工业基础薄弱②现实因素: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③苏联影响: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④地理位置:东北靠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2)目的: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3)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③计划指导、国家主导,独立自主;④借鉴学习苏联模式。(4)成就:到1957年超额完成经济指标(鞍山钢铁、长春一汽、沈阳一机;武汉长江大桥;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相对合理的工业布)。2、三大改造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意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拓展:计划经济体制1.含义:计划经济又称为指令性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2.特点: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相结合;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比较重视宏观调控,综合平衡。3.表现:票证:是计划经济历史的写照与证明;类型多样——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等;经济发展初期保障了人民在低水平上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1993年,粮票谢幕,票证年代结束。4.作用:有助于短期医治经济恶性波动;能够保证集中优势资源,奠定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暴露,使国民经济失去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一根两基)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内容:(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宪法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宪法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确立了三大民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基本的政党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拓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是唯一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彼此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4年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7内55新58广宁65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原因:1、历史渊源: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2、地理因素: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3、历史经验: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4、经验教训: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个相对落后。这不利于民族团结和交融,不利于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5、现实需要: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6、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意义:政治: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民族团结)经济: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文化:有利于加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四、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