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2第3讲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_第1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2第3讲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_第2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2第3讲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_第3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2第3讲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_第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2第3讲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时空坐标专题概览]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考点1eq\a\vs4\al(|)“天朝上国”的暮年悲歌——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识记—基础知识梳理]1.国门洞开(1)背景①国际: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②国内: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2)主要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4)影响①政治上,列强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②经济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的经济因依赖列强而丧失了独立地位。③国门洞开:一个原本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概念阐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2)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但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不能认为中国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认为政治上是半殖民地而经济上是半封建。[轻巧识记]近代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2.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1)原因: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过程①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②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①背景: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打败西班牙后,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②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③实质: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④影响: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由此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轻巧识记]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材补遗]__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2)“不平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理解—史料研习归纳]鸦片战争及其影响史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联结之关系》(1902年)史料二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摘编自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史料解读](1)解读史料一,依据“编订完全之法律……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概括作者的核心论点。该史料反映了领事裁判权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2)解读史料二时应抓住关键词“近代文明”来理解。该史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史料运用](1)阅读史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提示]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完整。(2)史料二中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提示]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的转折点。(3)史料二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提示]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史论归纳]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2)社会政治: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3)社会经济: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4)阶级关系: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5)社会思想: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6)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7)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材料表明领事裁判权()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C.是一种中国与列强对等的治外法权D.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标志A[由材料可知领事裁判权推动中国司法改革,使西方法律传入中国,使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产生了深刻变化,说明领事裁判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推动近代中国司法近代化,故A项正确;B项忽略了领事裁判权对中国主权的破坏作用,错误;领事裁判权使外国人在中国免受中国法律处罚与司法审判,是不对等的治外法权,故C项错误;领事裁判权仅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标志,故D项错误。]2.1840年11月18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律的照会中同意,此后中国写给英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察”等字样。这表明()A.中国主权的丧失 B.天朝体制逐步崩塌C.中西方地位平等 D.西方凌驾于清政府之上B[材料主旨是英国要求中国政府不能再歧视它,不要再把它当作蛮夷看待。材料没有涉及不平等条约内容,没有体现出中国主权的丧失,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写给英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察’等字样”可看出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了冲击,天朝体制逐步崩塌,故B项正确;此要求反映出当时中西方地位不平等,故C项错误;此要求反映的是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凌驾于西方之上,故D项错误。]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约谈判中,清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均比较容易的予以接受。但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这说明清政府()【导学号:62160018】A.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B.仍然抱有天朝上国观念C.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 D.开始建立近代外交体制B[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仍然抱着天朝上国的心态与外国交往,故B项正确。]4.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导致的严重后果是()A.列强结成侵华同盟 B.救亡运动的彻底失败C.留学风潮日益泛滥 D.政府的角色完全转变D[“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说明该条约是《辛丑条约》。列强结成侵华同盟是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后,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救亡运动并不是彻底失败,故B项错误;留学风潮日益泛滥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正确。]考点2eq\a\vs4\al(|)捍卫民族尊严——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识记—基础知识梳理]1.三元里抗英(1)背景: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劫的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3)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抗御外侮的爱国精神。2.左宗棠收复新疆(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俄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②俄、英两国勾结和支持阿古柏政权,俄国直接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2)经过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②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收回伊犁。③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3.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1)黄海海战①爆发: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日舰偷袭。②经过: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率官兵英勇作战。③结果:双方互有损失,北洋水师主力尚存。(2)反割台斗争①原因: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②经过: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③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④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此后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轻巧识记]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4.义和团反帝运动(1)原因: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概况①1899年底,袁世凯血腥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②廊坊阻击战,抵抗八国联军,攻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③清政府下诏对各国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4)意义①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②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③中国军民抗御外敌,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思维升华]义和团运动的特点(1)自发性:从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开始,到1900年6月担负起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义和团始终没有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2)分散性:义和团运动始终是各地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领导。[理解—史料研习归纳]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史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史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史料解读](1)史料一表明威海之战的特点,从而说明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注意抓住史料中的关键词,得出有效信息:据史料中的“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敌攻我守,据史料中“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无何北台陷……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得出海陆交织;据史料中“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北洋舰队避战不出;据史料中“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军士露刃挟汝昌”得出将士贪生怕死;据史料中“诸洋员请姑许乞降”得出洋员鼓动投降;据史料中“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得出主帅指挥不力。(2)史料二表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所造成的危害。据史料二中“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得出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据史料二“中国复乖于应付”“中国乃不国矣”得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据史料二“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得出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提示]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2)根据史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提示]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提示]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史论归纳]多角度认识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列强侵华特征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特征,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经济结构变动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阶级关系变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民族危亡,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新疆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最终收复新疆。下列相关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导学号:62160019】A.左宗棠制定了“先南后北,缓进急战”的作战方针B.1876年,左宗棠收复南疆大部领土,阿古柏兵败自杀C.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了除伊犁外的新疆D.在左宗棠上书建议下,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D[左宗棠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故A项错误;1876年,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第二年向南疆推进,阿古柏兵败自杀,故B项错误;1881年,中俄签订了《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故C项错误;在左宗棠上书建议下,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故D项正确。]2.1895年5月13日,光绪帝通过总理衙门电谕驻俄使臣许景澄:“辽东地方借三国之力,倭允归还,大有利益。现在和约已换,三国视事已了结。惟台湾众情不服,势将变乱,难以交接,此中国最为棘手之事。闻台民不愿从倭,意在他国保护。著许景澄将此情形密商俄外部,能否仍联三国,设一共同保护之策……”这反映了清王朝()A.希望三国干涉范围扩大到台湾B.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C.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战争影响D.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A[材料的意思是光绪帝还希望三国共同干涉的范围扩大到即将落入日本囊中的台湾,故A项正确;清政府高层已经将俄国视为共同拒日的可靠盟友,但是并未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D项与材料无关。]3.容闳(1828—1912),毕业于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第一人。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B[根据材料容闳“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可知不是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在材料中肯定了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他认为光有爱国主义情感还不够,还要青年对此进行理性的引导,才不会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成为“乱民”,故B项正确;据材料“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可得不是纳入政府的领导,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要引导的是民众的“民气”,而不是行动,故D项错误。]4.观察漫画《“惩罚”中国》。此次中国被“惩罚”导致的结果是()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B.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军的权利C.列强势力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内地D.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B[从图片中可知有八个国家惩罚清政府,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故A项错误;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军的权利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内容,故B项正确;列强势力开始渗透到内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内地游历、经商、居住内容的影响,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内容,没有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故D项错误。]考点3eq\a\vs4\al(|)反侵略斗争的不朽丰碑——伟大的抗日战争[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及其罪行1.背景(1)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2)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3)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2.侵华史实(1)局部侵华: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2)全面侵华: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3.侵华罪行(1)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2)日军公然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3)对占领区实行“以华制华”政策,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轻巧识记]日军侵华(1)一个意图:征服中国。(2)侵华罪行: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实施细菌战、毒气战,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1.原因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的武装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2.表现(1)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2)东北抗日武装:组织抗日义勇军,打击日伪军;1936年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3)国民党爱国官兵①淞沪会战:1932年,蔡廷锴、蒋光鼐领导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迫使日军三易主帅。②长城抗战:1933年,安德馨率全营在山海关力战殉国;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使长城喜峰口失而复得;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4)爱国民众: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反对华北自治,并进行抗日宣传。(5)西安事变①爆发: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②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斡旋下,蒋介石被迫接受联共抗日的要求,事变得以和平解决。③影响: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三、全民族的抗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正面战场(1)1937年组织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2)1938年,李宗仁在徐州会战中指挥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3)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张自忠率部英勇抗战,壮烈殉国。3.敌后战场(1)1937年8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9月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2)1937年9月,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3)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在华北组织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教材补遗]__“14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14年抗战”的概念,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近些年史学界共识的主流观点。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背景(1)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2)中共七大的召开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3)中、苏、美对日联合作战,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2.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3.意义(1)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2)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轻巧识记]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材补遗]__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废约外交(1)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加强与中国的合作。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同时,美英加大对华援助力度,中国与美英关系日益密切。(2)过程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废约行动正式开启。美国出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以及对日政治斗争的需要,开始考虑提前废约,并与英国进行磋商。而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建议本国“应该立即行动,干净彻底地废除不平等条约”。②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新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3)评价: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平等互惠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理解—史料研习归纳]伟大的抗日战争史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史料二“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蒋百里论抗战史料三1938年3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体现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揭示出抗日战争是一场广泛的民族战争。(2)史料二信息“持之以久”和“一线”“二线”相配合,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持久、两个战场相配合的特点。(3)史料三信息“加强军队、充实民众武力、训练华侨、援助各地抗日武装”等,揭示出国民党主张全面抗战和积极抗日的决心。[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线”与“二线”各代指什么?[提示]“一线”代指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二线”代指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2)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虽然抗战积极,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多次会战,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失败”原因是什么?[提示]主观原因: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客观原因:日军装备精良,准备充分。[史论归纳]1.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的重要作用(1)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对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重大作用。(2)鼓舞了民心士气,特别是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御敌。(3)支援了敌后战场和抗日游击战争。(4)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争取了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2.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1)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3)参战: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4)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5)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6)基础:广大群众。抗日战争的基础和力量源泉。[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下表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1932—1936年牺牲的人数统计表。这主要说明()年份1932年1933年1934年1936年备注人数127511人11109人25153人12905人师以上干部牺牲100多人,其中军以上干部20多人A.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积极抵抗B.东北军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C.日本在东北的“三光”政策D.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D[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故D项正确,A项错误;东北军的前身是军阀部队,后来服从了国民政府的领导,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没有进行有力抵抗就撤出了东北,故B项错误;日本是在华北推行“三光”政策,故C项错误。]2.从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是:1938年59%,1939年62%,1940年58%,1941年75%,1942年63%,1943年58%,1944年64%,1945年69%。以上数据说明()A.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B.敌后游击战成为全面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C.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已无足轻重D.日本侵略者始终以共产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A[根据材料从1938年起,中共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所占的比例总体上升,这说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故A项正确。]3.“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这次祭奠意在()【导学号:62160020】A.坚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B.彰显中共全民族抗战精神C.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D.确认轩辕黄帝的历史地位B[“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不能体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为1937年,“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拜祭中国人的祖先,表达了全民族抗战的意图,故B项正确;材料中祭奠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更多体现了所有炎黄子孙应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理念,故C项错误;“始祖轩辕黄帝”的地位早已确立,故D项错误。]4.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以下关于抗日战争的阐述错误的是()A.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B.国共两党实现合作,亲密无间,共同抗日C.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基础D.大大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B[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实现合作,共同抗日,但双方也存在摩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对应学生用书第25页)◎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卷别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全国卷Ⅰ2016·甲午中日战争和洋务运动;2013·近代海洋意识2014·抗日战争书目修改及理由;2015·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2016·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独裁;2017·陕甘宁边区的抗日政策全国卷Ⅱ2014·近代东北移民;2013·清政府外交改变2013·湖北省政府推行“减租”;2014·中国军民抗日斗争;2015·日本经济侵华全国卷Ⅲ——2016·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考情分析近几年全国卷命题侧重于对主干知识和重要概念的考查,包括列强侵华的重大史实和双重影响。抗日战争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效热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涉及,分值也较高。高考重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的考查,同时也有很多试题考查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体现国共合作的重要性。◎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1.(2013·全国卷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C[解答本题要抓住“1877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A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只是刚刚开始在一些国家设立领事馆,外交上并未出现制度性变化,排除B项;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面临列强的侵略,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际地位不可能提高,排除D项;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在别国设立领事馆,这表明清政府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C项正确。]2.(2011·全国卷)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B[《东南保护约款》强化而非遏制了列强在华势力,A项错误;中央政府宣战,而地方政府勾结列强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故选B项;C、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名师点拨]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是双重的,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于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需要准确地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价。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3.(2017·全国卷Ⅰ)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B[由“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兼顾了各个阶级的利益,应该是发布于抗日战争时期,有利于团结地主和资本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阵营,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B项正确;土地革命中打土豪、分田地,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一文件应该是发布于抗日战争时期,目的是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C、D两项错误。][名师点拨]本讲所涉及的全国卷试题命题仍然重视考查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重大战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等。全国卷高考又避免了机械考查“死”的知识点和低水平的“点对点”试题,用灵活的命题方式以史料实证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4.(2013·全国卷Ⅱ)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D[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中央未对湖北省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所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表明国民党中央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D项符合题意。]5.(2016·全国卷Ⅰ)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材料。1943年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为维护其专制独裁统治,除了政治上对中国共产党等党派实行压制外,国民党还推行文化专制政策,进行文化“围剿”,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书刊进行严密审查和检扣,将全国文化出版纳入其一党管制之下,题干中“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名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统治不利,因此被禁止刊载,故选D项。国民党这种做法会激化和其他党派的矛盾,也不利于其形象的塑造,故A、B两项错误。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故C项错误。][名师点拨]本讲所涉及全国卷的很多试题历史解释的结论是在教材中找不到的,如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在国统区维护一党专制的措施等。试题注重以新史料切入,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6.(2016·全国卷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导学号:62160021】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情况。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是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其实力曾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九,故“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直到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是编练“新军”;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是集权制度,故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已多次遭到英国、法国等国的侵略,其他列强也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获取在华权益,D项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不符,故排除。][名师点拨]拓宽“世界视野”,培养“中国情怀”。在中国举行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一项主题就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反映了国际史学研究的最新趋向。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发来贺信说:“这次大会的主题之一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上述第6题就以此为背景隐性考查了这一热点。7.(2014·全国卷Ⅱ)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37年11月”进行分析。1937年11月正处于中日淞沪会战晚期。日本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并逼近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故本题选择A项。B、D两项并不是当时顾维钧的主要想法,而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8.(2015·全国卷Ⅰ)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B[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这一时期是在全民族抗战开始之前。由材料中国民政府构筑的防御要塞区域来看,主要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的背景,这样的布置实质上反映了国民政府为抗战做准备及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名师点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思想融入中国故事中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健全考生的人格是高考的功能之一。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热点所在,需重点关注。◎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1.鸦片战争以后,由通商口岸发展壮大的城市,呈现出快速繁荣的景象。但这些繁荣的城市不仅没有承担起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责任,相反“它们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这一局面说明()A.中国城市发展有限,无力带动农村经济B.农村经济落后严重影响城市经济发展C.中国沦为西方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D.欧美列强控制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材料主旨,即通商口岸城市“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此现象说明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故选C项;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列强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项错误。]2.《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国人开始反思之前的洋务运动。这一变化()A.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B.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C.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D.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A[根据材料,《申报》对日本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增多是对日本明治维新成果的肯定,也是引导国人反思和革新图强,故A项正确;材料与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监控无关,故B项错误;国人早就已经关注日本文化,而不是开始,故C项错误;单从《申报》对日本一国报道增多无法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故D项错误。]3.今人只知道地下党通常都用化名,殊不知当年抗联战士的姓名也要保密,因为敌人一旦知道了姓名,家人都难逃屠杀。抗联战士大多以外号或号码称呼,因此抗联战士牺牲后大多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1941年记载的抗联将士阵亡统计只能用“不知姓名者”多少名、“全部壮烈牺牲”等登记。这反映了()A.残酷的斗争环境导致统计不准确B.日伪对东北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C.队伍是自发组成的,组织不够严密D.抗联在东北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B[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敌人一旦知道了姓名,家人都难逃屠杀”可知,当时日伪在东北的残酷统治导致抗联战士隐姓埋名,故B项正确;统计战场伤亡人数和稳定的大环境无必然关系,故A项错误;抗联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并非自发组成,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4.有学者指出,抗战时期华北日军进攻除根据其战略方针外,一般在春冬两季和夏初秋尾的时候,此时的华北河水消落,干涸结冰,植物未长茂。与此相反,夏秋两季是八路军作战的活跃期。材料反映出()A.八路军没有与日军正面作战的能力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抗战路线C.日军的时机选择便于发挥武器优势D.实力悬殊决定双方战术选择D[战术选择的原则是扬长避短,而不同的战术选择从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双方的实力,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C两项分别从中共、日军各自的角度加以分析,不能全面说明问题,故排除。]5.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中国广大民众具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无所适从。这一报告()A.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B.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C.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D.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C[根据材料中“《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可知,该战术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倡导的游击战术,C项正确。]以家国情怀的视角洞悉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家国情怀][理论阐释]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运用点拨]1.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1)家国情怀是学科核心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家国情怀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3)家国情怀要胸怀天下,放眼世界。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从家到国,中国人的家国情怀(1)“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也最活跃的精神资源。在近两个世纪驱逐外侮、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它发挥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今天,在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家国情怀”也有了新的发展。(2)中国社会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维和生活方式——“家国情怀”,包括“舍己为家”和“保家卫国”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儒家信念。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逻辑。3.列强侵华“天朝梦碎”,救亡图存“家国情怀”(1)两次鸦片战争击碎了“天朝上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