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1页
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2页
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3页
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4页
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CS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八大文化区,其内部基本上都表现为以历史学上的部族血缘集团为单位、考古学上的区系类型文化为特征的各支文化的独立发展。由此可见,这一时期()A.多元一体发展趋势明显 B.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C.阶级阶层分化日益显著 D.具备了国家早期形态2.在先秦儒学的理论中“天子”的内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天子”由三代礼法秩序规定的制礼作乐的王者的专称,发展到每个人皆是天之所子,天不再是一人之父,而是“众父父”。这反映出先秦儒学()A.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发展了西周的礼乐制度C.带有浓厚宗教神权色彩 D.蕴含着一定的民主精神3.魏晋时期户籍制度与前代相比发生重大变化,由秦汉的编户齐民制演变为职役身分制。统治者将治下编户划分为多种身份的人户,如屯田户、兵户、吏户等,他们与普通民户一起,按照身份承担不同的国家义务。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田庄经济的发展致使纳税人口锐减 B.江南开发和社会分工的扩大C.造纸术的改进推动户籍统计的进步 D.强化集权和社会控制的需要4.唐代私人占山植茶相当普遍,如“九陇人张守珪,仙君山有茶园,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功者杂处园中”。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唐代()A.雇佣关系日益普遍化 B.男女社会地位平等C.民营手工业规模较大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5.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是()A.天下为公 B.家国情怀 C.厚德载物 D.自强不息6.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商人多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南亚和波斯湾等地,海上丝绸之路随之愈加发达。据此可知,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抑商政策的废止 B.南方社会秩序安定C.政府的鼓励推动 D.航海造船技术进步7.康熙五年,清代官方颁布的历法虽然还参用西法,但已经“于历面去‘钦奉上传依西洋新法’字样”。康熙十年,历法的修订工作虽然起用了南怀仁,“尽复西洋历法”,但历面还是只写“钦天监奏准印造《时宪历》颁行天下”。这反映了,康熙年间()A西学东渐进程走向终结 B.近代科技动摇中国传统秩序C.华夷观念影响文化交流 D.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学术发展8.一战前,中国的精英阶层追捧欧洲,将其视为人类文明的代表。一战后,他们却提出了对西方文明的深刻质疑,这说明了()A.知识分子逐渐理性认识西方文明 B.西方文明存在重大缺陷C.新文化运动不利于西方文明传播 D.国家和民族意识的觉醒9.在封建时代,长城是军事防御工事,在文学上具有反对徭役、反战思乡、雄浑壮丽的思想表达。但近代以来,尤其在经过抗日战争洗礼后,长城逐渐成为了一种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B.长城丧失军事防御功能C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深度融合 D.保护文化遗产任重道远10.下图为1955年沙更思所创作的宣传画《师傅教我学技术,我帮师傅学文化》,这可以用来说明()A.我国形成了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 B.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已得以确立C.三大改造开展推动教育现代化 D.民众学习知识建设新中国的热情11.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出土了众多属于公元前2000—前1000年的干尸,其中部分干尸鼻梁高挺,眼窝深陷,具有“高加索人”特征,可以确定他们的面貌和肤色可能接近欧洲人的体质,或者说接近印欧语系西支民族的外貌。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A.丝绸之路的开辟 B.罗马帝国的建立 C.阿拉伯商人活跃 D.印欧人群的迁徙12.在希腊化时代,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历任馆长或馆员均为当时著名学者,他们在那里进行研究、讲学、著书立说和从事其他学术交流活动,使图书馆成为当时国际性的学术中心。这些文化学术交流活动()A.消除了不同民族的隔阂冲突 B.冲击了当地人的文化心理C.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 D.传播了古希腊的政治传统13.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客观上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地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西征()A.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动摇了欧洲教会的统治地位C.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 D.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14.中国茶叶17世纪传入英国后逐渐流行。18世纪英国上流社会普遍使用中式风格艺术品来装饰饮茶的环境,以求契合茶这种东方饮品中蕴藏的异国情调。英国茶空间的布置反映出()A.商品流动推进文化的传播 B.文化具有地域性和差异性C.东方文化引领了世界潮流 D.民众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15.下表是部分17—19世纪欧洲的区域国别研究概况。研究者或机构支持国家主要研究内容或成果传教士罗德法国绘制了极为详尽的越南地图东方语言专院法国研究各大洲文明,研究范围涉及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等探险者利文斯顿英国出版了《在南非的传教旅行与研究》一书,详细描绘非洲的水文地理、科学技术据表可知,上述研究()A.推动了科学革命兴起 B.服务于西欧的殖民扩张C.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D.反映出英法矛盾的激化16.下表为新加坡的法定节假日及所属族群情况,该表反映了新加坡()节日所属族群节日所属族群元旦全民卫赛节佛教徒春节华人开斋节马来—穆斯林耶稣受难日基督徒/欧亚人新加坡国庆节全民国际劳动节全民哈芝节马来—穆斯林A.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B.文化冲突日益严重C.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D.传统文化保护乏力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是世俗教育的重要起点。巴黎大学初现时,仅是圣母院学校的附属机构。1179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严厉训斥了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滥发许可证(世俗学校人文学科教学需持教会许可证)后,巴黎大学为人文学科的教师所控制,他们取得了录用教学人员的特权。巴黎大学创设了课程体系,规定了学期长度,确立了考试的内容与形式等。1194年,西斯廷三世确认了前任教皇赋予巴黎大学教师的另一项特权,即有关学生的法律案件,不受市民干涉,而由教师组成法庭来审理。1200年,法王菲利普二世又颁令,正式承认巴黎大学作为师生合作团体的地位,规定它应在教会法的管理下运行,除了未来的学生可以被提供住宿条件外,师生在与俗人的争端中,享有教士的特权。随着独立于当地教会的自治权的获得,巴黎大学从而与教皇、皇帝相并列,形成欧洲三足鼎立的政治势力。——摘编自姜守明《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兴起与发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2世纪以来巴黎大学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2世纪以来巴黎大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史家批评宋明以来空洞议论和肆意褒贬的治史学风,把考证历代典章制度和历史事件作为历史研究的目的,大力提倡考据,史学形态又一次发生嬗变。在王鸣盛的史学观念中,考证史书所记载的典章制度、历史事实是否真实是作为治史原则提出的,这种理论认识的宗旨在于探求历史真相,只有弄清真实的历史事实,后人才可以从中明辨是非,起到褒善贬恶的作用。——摘编自罗炳良《中国传统史学形态嬗变与历史知识社会功能转型》材料二19世纪,德国史学家兰克在他的著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中写道:“历史学被赋予判断过去,指导现在,以利于未来职能。本书不敢企望完成这样崇高的任务。它只想表明实际发生了什么,即历史学首先要做到‘如实直书’”。兰克认为,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应该避免空想和逻辑的推导,趣味和文采让位于客观性。为了寻求历史的客观性,兰克发展了史料考证的方法,提出历史学家应该批判地考证史料并以此作为叙事的依据。——摘编自江华《论西方传统史学的特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嘉史学与兰克史学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乾嘉史学与兰克史学产生的背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40年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数以千百万的中国人被迫离乡背井,移居海外求生。晚清时期,出洋华工群体以福建、广东地区的为多,流入地区遍布世界各地。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旧金山一带发现金矿,加之受已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淘金之所。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刺激下,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纷纷进行惨无人道的苦力贸易,以至于在华工出洋合法化前,已有大量华人被西方人口贩子拐卖出洋。——摘编自赵薇《晚清华工出洋原因探析》材料二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众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各地,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中国人在当地,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农业或手工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传播了中华文化。——据部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历史纵横〈下南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华工出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侨华人与居住地社会融合的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从秦到清,行政区划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但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互为消长的表征,也是经济开发程度的标志,文化地域差异的体现,有时甚至是军事行动的结果。政区的所有变化自然都是人为的,但同时又摆脱不了地理环境的制约。行政区划不但有可变性的一面,还有稳定性的另一面。任何朝代的行政区划都是由前朝承袭而来再加以改造,而不可能有凭空的创造。——据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XCS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八大文化区,其内部基本上都表现为以历史学上的部族血缘集团为单位、考古学上的区系类型文化为特征的各支文化的独立发展。由此可见,这一时期()A.多元一体发展趋势明显 B.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C.阶级阶层分化日益显著 D.具备了国家早期形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八大文化区,内部以部族血缘集团为单位、区系类型文化为特征各自独立发展,这表明每个文化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发展路径,体现了“多元”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多元,不能体现一体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阶级阶层分化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供关于国家早期形态的充分证据,排除D项。故选B项。2.在先秦儒学的理论中“天子”的内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天子”由三代礼法秩序规定的制礼作乐的王者的专称,发展到每个人皆是天之所子,天不再是一人之父,而是“众父父”。这反映出先秦儒学()A.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发展了西周的礼乐制度C.带有浓厚宗教神权色彩 D.蕴含着一定的民主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依据材料“‘天子’由三代礼法秩序规定的制礼作乐的王者的专称,发展到每个人皆是天之所子,天不再是一人之父,而是‘众父父’”可知,材料中先秦儒学认为每个人都是天子,天是每个人的父亲,强调人人平等,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人平等,冲击礼乐制度,排除B项;题干信息没有提到宗教信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天子的内涵变化,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民主精神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3.魏晋时期户籍制度与前代相比发生重大变化,由秦汉的编户齐民制演变为职役身分制。统治者将治下编户划分为多种身份的人户,如屯田户、兵户、吏户等,他们与普通民户一起,按照身份承担不同的国家义务。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田庄经济的发展致使纳税人口锐减 B.江南开发和社会分工的扩大C.造纸术的改进推动户籍统计的进步 D.强化集权和社会控制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统治者将编户划分为多种身份的人户,按照身份承担不同义务,这主要是为了强化集权和社会控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民众,更好地调配资源和人力,所以是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D项正确;田庄经济的发展致使纳税人口锐减,这可能会对户籍制度产生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江南开发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与户籍制度演变为职役身分制的直接关联较小,排除B项;造纸术的改进主要影响的是户籍统计的方式等方面,并非导致户籍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4.唐代私人占山植茶相当普遍,如“九陇人张守珪,仙君山有茶园,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功者杂处园中”。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唐代()A.雇佣关系日益普遍化 B.男女社会地位平等C.民营手工业规模较大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中提到张守珪在仙君山拥有茶园,每年召集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功者杂处园中。这表明当时私人经营的茶园规模较大,需要雇佣众多劳动力进行生产,反映出唐代民营手工业在茶叶种植和生产方面具有较大的规模,C项正确;在唐朝,雇佣关系并没有日益普遍化,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在唐代整体的社会背景下,男女地位仍存在较大差距,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私人占山植茶的经营规模,而非土地兼并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5.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是()A.天下为公 B.家国情怀 C.厚德载物 D.自强不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的是作者以国家大计为重,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B项正确;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厚德载物指的是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自强不息形容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6.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商人多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南亚和波斯湾等地,海上丝绸之路随之愈加发达。据此可知,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抑商政策的废止 B.南方社会秩序安定C.政府的鼓励推动 D.航海造船技术进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宋朝时期。据题干“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海上丝绸之路随之愈加发达”可知,政府的鼓励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因此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宋代抑商政策松动,“废止”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宋代南方社会秩序相对于北方稳定,是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海航造船技术进步是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符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7.康熙五年,清代官方颁布的历法虽然还参用西法,但已经“于历面去‘钦奉上传依西洋新法’字样”。康熙十年,历法的修订工作虽然起用了南怀仁,“尽复西洋历法”,但历面还是只写“钦天监奏准印造《时宪历》颁行天下”。这反映了,康熙年间()A.西学东渐进程走向终结 B.近代科技动摇中国传统秩序C.华夷观念影响文化交流 D.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学术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尽复西洋历法’,但历面还是只写‘钦天监奏准印造《时宪历》颁行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尽管西方科学对中国历法的修订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官方发布的历法上,已经不再明确标注“依西洋新法”,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并不是全盘接受,体现华夷观念影响文化交流的表现,C项正确;题目中并没有提到西学东渐的进程走向终结,只是说在历法上不再标注“依西洋新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近代科技对于清朝社会的影响,无法得出“近代科技动摇中国传统秩序”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闭关锁国政策,更无法体现其对于学术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8.一战前,中国的精英阶层追捧欧洲,将其视为人类文明的代表。一战后,他们却提出了对西方文明的深刻质疑,这说明了()A.知识分子逐渐理性认识西方文明 B.西方文明存在重大缺陷C.新文化运动不利于西方文明传播 D.国家和民族意识的觉醒【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前后(世界)。据材料可知,中国的精英阶层对欧洲的认识,一战前后出现差异,由追捧到质疑,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理性认识西方文明,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西方文明存在重大缺陷信息,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不利于西方文明传播,表述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精英阶层对欧洲的态度转变,而非国家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D项。故选A项。9.在封建时代,长城是军事防御工事,在文学上具有反对徭役、反战思乡、雄浑壮丽的思想表达。但近代以来,尤其在经过抗日战争洗礼后,长城逐渐成为了一种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B.长城丧失军事防御功能C.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深度融合 D.保护文化遗产任重道远【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长城由军事防御工事逐渐成为了一种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华民族一致对外,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长城所代表的本质,而非现象,排除B项;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民族融合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而非保护文化遗产,排除D项。故选A项。10.下图为1955年沙更思所创作的宣传画《师傅教我学技术,我帮师傅学文化》,这可以用来说明()A.我国形成了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 B.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已得以确立C.三大改造的开展推动教育现代化 D.民众学习知识建设新中国的热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55年沙更思所创作的宣传画《师傅教我学技术,我帮师傅学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师傅教我学技术,我帮师傅学文化》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即技术与文化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这种交流体现了民众对于学习知识和技术的热情,以及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共同建设新中国的愿望,D项正确;因为仅仅通过一幅宣传画很难证明一个国家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教育体系,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当时民众建设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当时仅凭一幅画作难以证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已经确立,排除B项;三大改造指的是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这些改造确实对教育有所影响,但题目中的画作并没有直接提及这些改造,排除C项。故选D项。11.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出土了众多属于公元前2000—前1000年的干尸,其中部分干尸鼻梁高挺,眼窝深陷,具有“高加索人”特征,可以确定他们的面貌和肤色可能接近欧洲人的体质,或者说接近印欧语系西支民族的外貌。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A.丝绸之路的开辟 B.罗马帝国的建立 C.阿拉伯商人活跃 D.印欧人群的迁徙【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表明在中国塔里木盆地出土了众多属于公元前2000—前1000年的干尸,这些人的面貌和肤色可能接近欧洲人的体质,或者说接近印欧语系西支民族的外貌,这与从公元前两千纪开始的印欧人大迁徙可能有关,D项正确;丝绸之路开辟与汉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罗马帝国建立与公元前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崛起于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在希腊化时代,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历任馆长或馆员均为当时著名学者,他们在那里进行研究、讲学、著书立说和从事其他学术交流活动,使图书馆成为当时国际性的学术中心。这些文化学术交流活动()A.消除了不同民族的隔阂冲突 B.冲击了当地人的文化心理C.促进了不同文化交流交融 D.传播了古希腊的政治传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据题干“在希腊化时代,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学者们进行研究、讲学等学术交流活动,使图书馆成为当时国际性的学术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不同地区学者之间的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C项正确;“消除了不同民族的隔阂冲突”说法过于绝对,不同民族的隔阂冲突难以完全消除,排除A项;冲击当地人的文化心理并非这些活动的主要影响,排除B项;传播古希腊的政治传统并非材料重点强调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3.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客观上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地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西征()A.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动摇了欧洲教会的统治地位C.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 D.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蒙古)。据材料“蒙古西征客观上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地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可知,蒙古西征动摇了欧洲教会的统治地位,B项正确;材料没有讲述蒙古西征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没有讲述蒙古西征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没有讲述蒙古西征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14.中国茶叶17世纪传入英国后逐渐流行。18世纪英国上流社会普遍使用中式风格的艺术品来装饰饮茶的环境,以求契合茶这种东方饮品中蕴藏的异国情调。英国茶空间的布置反映出()A.商品流动推进文化的传播 B.文化具有地域性和差异性C.东方文化引领了世界潮流 D.民众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英国)。据材料可知,英国普遍使用中式风格的艺术品来装饰饮茶的环境,以求契合茶这种东方饮品中蕴藏的异国情调,说明茶在英国的普及,带动与其相关的茶文化的传播,A项正确;文化具有地域性和差异性强调不同文化的特征,而材料描述的是茶文化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茶文化对英国的影响,东方文化引领了世界潮流夸大了其影响,排除C项;茶文化的传播,无法判定民众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15.下表是部分17—19世纪欧洲的区域国别研究概况。研究者或机构支持国家主要研究内容或成果传教士罗德法国绘制了极为详尽的越南地图东方语言专院法国研究各大洲文明,研究范围涉及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等探险者利文斯顿英国出版了《在南非的传教旅行与研究》一书,详细描绘非洲的水文地理、科学技术据表可知,上述研究()A.推动了科学革命兴起 B.服务于西欧的殖民扩张C.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D.反映出英法矛盾的激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至19世纪欧洲。17至19世纪是英法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时期,这一时期英法两国支持国内对亚非大洋洲等地区的研究,意在为殖民扩张服务,B项正确;科学革命兴起是在17至18世纪,排除A项;对区域国别研究并不能改变世界政治格局,排除C项;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英法两国之间存在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表为新加坡的法定节假日及所属族群情况,该表反映了新加坡()节日所属族群节日所属族群元旦全民卫赛节佛教徒春节华人开斋节马来—穆斯林耶稣受难日基督徒/欧亚人新加坡国庆节全民国际劳动节全民哈芝节马来—穆斯林A.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B.文化冲突日益严重C.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D.传统文化保护乏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代新加坡。根据材料概况可知: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新加坡的法定节日受多种文化影响,如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春节,受基督教文明影响的耶稣受难日,受佛教影响的卫塞节,可知这些多元文化在新加坡和谐共处,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文化都是新加坡的法定节日,反映的是文化发展较为和谐,排除B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只是其中一部分,不能完全代表材料反映的内容,排除C项;新加坡本来就是移民国家,尊重不同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对其传统文化的保护,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是世俗教育的重要起点。巴黎大学初现时,仅是圣母院学校的附属机构。1179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严厉训斥了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滥发许可证(世俗学校人文学科教学需持教会许可证)后,巴黎大学为人文学科的教师所控制,他们取得了录用教学人员的特权。巴黎大学创设了课程体系,规定了学期长度,确立了考试的内容与形式等。1194年,西斯廷三世确认了前任教皇赋予巴黎大学教师的另一项特权,即有关学生的法律案件,不受市民干涉,而由教师组成法庭来审理。1200年,法王菲利普二世又颁令,正式承认巴黎大学作为师生合作团体的地位,规定它应在教会法的管理下运行,除了未来的学生可以被提供住宿条件外,师生在与俗人的争端中,享有教士的特权。随着独立于当地教会的自治权的获得,巴黎大学从而与教皇、皇帝相并列,形成欧洲三足鼎立的政治势力。——摘编自姜守明《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兴起与发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2世纪以来巴黎大学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2世纪以来巴黎大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答案】(1)特点:逐渐取得自治权;深受王权的保护;政治影响力逐渐增强;课程体系逐步完善。(2)影响:极大地促进了西欧中世纪文化的繁荣;为近代大学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利于近代科学产生发展;有利于推动欧洲社会转型(影响了中世纪政治的走向)。【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据材料“他们取得了录用教学人员的特权”、“随着独立于当地教会的自治权的获得,巴黎大学从而与教皇、皇帝相并列,形成欧洲三足鼎立的政治势力。”可得出巴黎大学逐渐取得自治权;据材料“ 1194年,西斯廷三世确认了前任教皇赋予巴黎大学教师的另一项特权,即有关学生的法律案件,不受市民干涉,而由教师组成法庭来审理。1200年,法王菲利普二世又颁令,正式承认巴黎大学作为师生合作团体的地位,规定它应在教会法的管理下运行,除了未来的学生可以被提供住宿条件外,师生在与俗人的争端中,享有教士的特权。”可得出巴黎大学深受王权的保护;据材料“随着独立于当地教会的自治权的获得,巴黎大学从而与教皇、皇帝相并列,形成欧洲三足鼎立的政治势力。”可得出巴黎大学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增强;据材料“巴黎大学创设了课程体系,规定了学期长度,确立了考试的内容与形式等。”可得出巴黎大学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据材料“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是世俗教育的重要起点。”、“ 随着独立于当地教会的自治权的获得,巴黎大学从而与教皇、皇帝相并列,形成欧洲三足鼎立的政治势力。”并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大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西欧中世纪文化的繁荣;为近代大学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利于近代科学产生发展;有利于推动欧洲社会转型(影响了中世纪政治的走向)。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史家批评宋明以来空洞议论和肆意褒贬的治史学风,把考证历代典章制度和历史事件作为历史研究的目的,大力提倡考据,史学形态又一次发生嬗变。在王鸣盛的史学观念中,考证史书所记载的典章制度、历史事实是否真实是作为治史原则提出的,这种理论认识的宗旨在于探求历史真相,只有弄清真实的历史事实,后人才可以从中明辨是非,起到褒善贬恶的作用。——摘编自罗炳良《中国传统史学形态嬗变与历史知识社会功能转型》材料二19世纪,德国史学家兰克在他的著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中写道:“历史学被赋予判断过去,指导现在,以利于未来职能。本书不敢企望完成这样崇高的任务。它只想表明实际发生了什么,即历史学首先要做到‘如实直书’”。兰克认为,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应该避免空想和逻辑的推导,趣味和文采让位于客观性。为了寻求历史的客观性,兰克发展了史料考证的方法,提出历史学家应该批判地考证史料并以此作为叙事的依据。——摘编自江华《论西方传统史学的特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嘉史学与兰克史学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乾嘉史学与兰克史学产生的背景。【答案】(1)相同点:追求历史的客观性;重视对史料的考证;强调历史研究对现实的作用;不关注历史的趣味性。(2)背景:乾嘉史学:封建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宋明理学空疏学风的盛行;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对传统史学的批判性继承;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文化专制的影响。兰克史学:全球联系的增强;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人文学科发展奠定的基础;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近代的中国和德国。根据材料“这种理论认识的宗旨在于探求历史真相”和“它只想表明实际发生了什么,即历史学首先要做到‘如实直书’”可知相同点是追求历史的客观性;根据材料“史家批评宋明以来空洞议论和肆意褒贬的治史学风,把考证历代典章制度和历史事件作为历史研究的目的,大力提倡考据,史学形态又一次发生嬗变”和“为了寻求历史的客观性,兰克发展了史料考证的方法”可知相同点是重视对史料的考证;根据材料“只有弄清真实的历史事实,后人才可以从中明辨是非,起到褒善贬恶的作用”和“历史学被赋予判断过去,指导现在,以利于未来职能”可知相同点是强调历史研究对现实的作用,不关注历史的趣味性。【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近代的中国和德国。乾嘉史学:从政治角度分析背景是封建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从经济角度分析背景是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背景是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文化专制的影响;从学风角度分析背景是宋明理学空疏学风的盛行;从批判继承角度分析背景是对传统史学的批判性继承。兰克史学:从经济角度分析背景是全球联系的增强;从政治角度分析背景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背景是近代人文学科发展奠定的基础,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40年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数以千百万的中国人被迫离乡背井,移居海外求生。晚清时期,出洋华工群体以福建、广东地区的为多,流入地区遍布世界各地。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旧金山一带发现金矿,加之受已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淘金之所。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刺激下,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纷纷进行惨无人道的苦力贸易,以至于在华工出洋合法化前,已有大量华人被西方人口贩子拐卖出洋。——摘编自赵薇《晚清华工出洋原因探析》材料二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众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各地,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中国人在当地,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农业或手工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传播了中华文化。——据部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历史纵横〈下南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华工出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侨华人与居住地社会融合的影响。【答案】(1)原因:东南沿海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百姓生活艰难;已在海外致富华人的影响;美国金矿的发现以及对劳动力的需求(废奴运动的兴起,劳动力不足);殖民者的强制贩卖;(2)影响:促进了居住地的经济开发;为当地文化增添了多样性(形成多元的移民文化);传播了中华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解析】【19题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晚清时期。据材料一“1840年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可得出东南沿海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百姓生活艰难;“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旧金山一带发现金矿,加之受已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淘金之所。”可得出已在海外致富华人的影响、美国金矿的发现以及对劳动力的需求;“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刺激下,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纷纷进行惨无人道的苦力贸易”可得出殖民者的强制贩卖。20题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到中国近代民国时期。据材料二“中国人在当地,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农业或手工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传播了中华文化。”可得出促进了居住地的经济开发;传播了中华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化的传播,为当地文化增添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