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安徽省滁州市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安徽省滁州市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安徽省滁州市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安徽省滁州市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座位号______(在此卷上答题无效)滁州2024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过去之事、眼前之事、将来之事”,新闻和文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方式。然而,在当今商业化的趋势下,各类叙事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也进入了叙事的时代——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新闻故事化”时代。虽然“新闻故事化”未必不好,但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有人曾戏言: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就文本而言,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类别的人文学科。新闻反映的是客观事实,而文学表达的是主观情感。从叙事内容来看,文学叙事的基础是“母题”,新闻叙事的基础是“事实”。韦斯坦因认为文学叙事的母题数量和结构相对稳定,主要可以归结为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三项二元组合结构,由此对应的基本题材就是战争、爱情与世俗生活,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叙事主题都是由此产生的变体。文学叙事主题大多以情感发展为主线。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文学叙事的母题不论生与死、爱与恨还是美与丑,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文学作品在安排情节时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但感性是文学打动人的核心因素,文学叙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感性叙事能否充分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而新闻作品所叙之事,依据新闻的本质,则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即事实。因此,新闻叙事应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新闻叙事要求叙事者从理性的态度出发,诉诸受众的内容以信息为主,用客观事实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当然,新闻报道中也会有感性的描写、刻画,但其目的是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再者,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即叙事者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并不在意,更多是叙事者个人意识和情感的宣泄。而新闻叙事则将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叙事主题不再是凸现个人化的、侧重个人内心活动的方面,而是投射、指向社会化的主题。如《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说的是山东省兖州市2006年探明一个储量为2亿吨的大煤田,是继续吃子孙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博取眼前的实际利益、赢得个人升迁的砝码,还是着眼长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兖州市决策者保持清醒头脑,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封存2亿吨煤田。作者深入现场采访,生动地展示了决策中的矛盾与冲突,在波澜起伏的叙述中,传达了科学发展理念。文学叙事要求其人物、故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而不是事实上的真实性。一部非凡的文学作品总是伴随着一个或数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高、冉·阿让、卡西莫多等,这些人物形象可能完全属于虚构,但他们表达了人类社会可能具有的各类性格形象。但这并不否定文学作品中真实人物的存在,而是这些真实人物在作品中的语言、行为完全是叙事者根据某种逻辑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叙事中的故事、人物,要求在叙事风格上符合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和故事的逻辑性演进,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但不具有存在的必然性。而新闻报道中涉及的具体故事、人物则完全没有虚构的空间,真实性是新闻叙事的首要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纪实是新闻文本的根本特征。当然,新闻报道真实性的重构常常需要当事人的叙述,当事人一些偏于主观的叙事可能带有个人回忆的误差和情感,记者此时需要引导叙事的走向,但不允许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判断。想象力和编排情节能力是文学叙事中必不可少的,但在新闻叙事中是大忌。文学与新闻的区别在于,文学是塑造典型形象,新闻是重现特定形象。所谓“重现特定形象”,即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那么个人,那么件事,那么处景,你经过选择,把它如实记录下来。文学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新闻通过新鲜的事实反映现实;文学要求典型形象忠于时代,新闻要求报道中的典型忠于事实,通过事实反映时代。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因而拒绝虚构。而文学允许虚构,即文学可以运用典型化的原则,创造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也就是说,文学可以塑造典型,而新闻只能选择典型,即选择那些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这些人和事又必须是新鲜的、特殊的、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由此可见,虚构与否,是新闻与文学的一个分水岭。(节选自方毅华《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多重审视》)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的基础不同,前者以“事实”为基础,后者以“母题”为基础,相比较而言,“事实”比“母题”更具感情色彩。B.文学作品通过虚构故事,并借助感性叙事,以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但情节安排上也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C.为了让新闻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新闻记者理性地用客观事实来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但不可以进行感性的描写与刻画。D.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可以引导叙事的走向,以免当事人在叙述时因主观因素而将个人情感代入叙事中,进而影响新闻叙事的真实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受到商业化趋势的影响,新闻报道也“故事化”了,但作者认为,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新闻叙事还是要以真实为第一要义。B.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高、冉·阿让等人物形象可能是虚构的,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也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C.新闻《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的作者深入现场采访,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决策者做决策时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了一个社会化主题。D.因为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所以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相反,新闻叙事则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观点的一项是()A.小说《祝福》中所叙述的事件和人物都是鲁迅先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和看到的不同人物遭遇的综合体,并加上了作者艺术的情感渲染。B.新闻《见证生命的奇迹——69名矿工兄弟成功获救现场直击》以现场直击的形式记录了脱困矿工、救援人员以及现场所有人的激动、喜悦和感动。C.法国作家大仲马在路易十四、黎塞留红衣主教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塑造过程中,也仅仅是通过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来推断这些人物应该有的语言和行为。D.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三句话就概括了解放军渡江时的自然环境、英勇气势和宏大规模。4.根据原文内容,对下面表格中作品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作品名称简介《窦娥冤》中国四大悲剧之一《“探界者”钟扬》人物通讯《镜花缘》百回长篇神魔小说《别了,不列颠尼亚》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百年孤独》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A.《别了,不列颠尼亚》与《百年孤独》,一者纪实,一者虚构。B.《“探界者”钟扬》中的钟扬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C.《镜花缘》中的主人公唐敖的形象是忠于时代,并运用典型化原则塑造的典型形象。D.《窦娥冤》中的窦娥在现实中具有存在的必然性。5.根据文本内容概括文学作品《祝福》的文学叙事特点,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1.D2.D3.D4.D5.①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并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祥林嫂对灵魂有无的思考,体现了她的矛盾;她的人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妇女的真实状况。②人物、故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小说借“我”的所见所闻来叙述祥林嫂的故事,可以让小说人物、情节显得真实可信。③小说主题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小说以祥林嫂生与死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相比较而言,‘事实’比‘母题’更具感情色彩”错误,应该是“母题”比“事实”更具感情色彩。B.“文学作品通过虚构故事”错。原文说“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文学叙事作品”不等于“文学作品”,“一般而言是虚构的”并不意味着“通过虚构故事”。C.“但不可以进行感性的描写与刻画”错误,由原文第三段最后一句“当然,新闻报道中也会有感性的描写、刻画,但其目的是……”可知,也可以进行感性的描写与刻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推断的能力。D.“所以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错,原文说“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个人化特征,即叙事者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并不在意”,可知,叙事者“不必在意”的不是“读者”,而是“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同时,“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与“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原文阐述了文学叙事与新闻叙事在真实性和虚构方面的区别。A.讲《祝福》中所叙述的事件和人物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体现了小说中的人物是“叙事者根据某种逻辑的创造”;B.体现了新闻叙事的真实性原则;C.讲大仲马作品中的人物“符合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和故事的逻辑性演进,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体现了文学叙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D.讲的是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语言特色,与真实性和虚构无关,不能支撑原文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推断的能力。D.“《窦娥冤》中的窦娥在现实中具有存在的必然性”错误,由原文第六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叙事中的故事、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但不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可知,窦娥在现实中“不具有”存在的必然性。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题干要求根据文本内容概括《祝福》的文学叙事特点,首先就要从“文本”中概括出文学叙事所具有的特点。原文第一部分(一至三段),在谈论文学叙事的内容时,主要讲小说的情感,也提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原文第二部分(四至八段),讲的是小说叙事多为虚构,但具有某种合理性;也提及了塑造人物形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从原文中概括出“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并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人物、故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小说主题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三个文学叙事所具有的特点。然后再结合《祝福》分析:人物——祥林嫂性格的冲突体现在既希望灵魂存在,死去的一家人能够见面,又害怕灵魂的存在,对灵魂有无的思考所体现的她的矛盾性格;同时祥林嫂是当时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的人物形象能够反映当时社会底层妇女的真实状况。情节——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通过写“我”与祥林嫂的见面,“我”所听到的祥林嫂的故事等,借“我”的所见所闻来叙述祥林嫂的故事,这样使得故事显得真实,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主题——小说中的“我”对祥林嫂的遭遇抱有深深地同情,但却无力拯救;同时对“杀害”祥林嫂的封建礼教也有着清醒地认知和痛恨、批判,使得小说主题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内奸孙甘露陈千里走进了马路对面的弄堂,找到了老方儿子的剃头铺。接上头后,老方儿子拎着烧水壶,站到了店门外,门旁有个炉子专门烧热水。“他好像有点不太乐意?”陈千里望着房门,门缝忽明忽暗。“他想参加工作,想做大事。”老方小声说。陈千里走到门边朝外观察了一下,回身拿起一条白围布套在自己身上,坐下来问:“那天四马路莱场开会你是紧急召集人,怎么迟到了?”老方犹豫了一下:“我本来应该十点到的,但开会前一天晚上,上级派人通知我,让我早上六点先与浩瀚同志接头,但出了点意外。”“你是什么时候通知大家开会的?”“前一天下午开始,一个一个分别接头,跑了一下午才把十个人全部通知到,加上我,加上‘老开’一共十二个人,具体人选也让我决定,临时召集,只说是有重要任务,由‘老开’在会上布置。但会还没开始,敌人就冲上来,抓了六个,逃出来五个。”老方想了想,郑重其事地说:“我愿意接受组织调查。”他从棉袄里掏出一封信,递给陈千里。方兄如晤,老易与妹等情形,料兄悉知。我等既已入院,决与之抗争。内心甚为安宁,最坏情形也不过一死而已。天气严寒,望兄等珍重。并请转告父母大人,幸自摄卫。妹凌等。陈千里翻过信纸,找到一段密写,字很小,而且写在正面那段文字背后,很难被发现。所有同志决心已定。骰子事已暴露,有内奸。“这是狱中同志凌汶和董慧文托人送出来的,我的交通员崔文泰今天早上取来的,在徐家汇邮局信箱隔板机关,那天围捕时他趁乱逃了出来。”“骰子是什么?”“接头的方式就是牌九和骰子。每个人都会带上几只骨牌,人到齐了就凑成一副牌九。正式开会时,‘老开’会拿出一对骰子。我也不认识‘老开’,所以就用这个办法。”“说说那些参会的同志吧。”“我负责地方党组织工作,这些人我都很熟悉,都受过严格考验。凌汶,是个女作家,参加过左联。她丈夫牺牲了,她说要继续丈夫未竟的事业。“梁士超,参加过南昌起义,反‘围剿’时受了重伤只能送到上海,秦传安同志就是为他治伤的医生。“卫达夫,组织上特地派他到房屋经租处工作,很多秘密联络点都是从他手里租下的,如果他出了问题,那地下组织早就暴露了。“易君年同志,组织上把他调来上海,他在广州就一直做情报工作,秘密斗争工作经验丰富。“田非,在菜场楼上那家图书馆工作,开会的地方就是他找的。我仔细想过,他会不会有问题,但我想不出有什么迹象。”老方似乎激动起来,不停掐着手指关节:“他们都是可靠的同志,虽然职业不同,有些同志缺乏经验,但我没法怀疑他们对党的忠诚。”“我们不是在怀疑,而是要考察他们。”陈千里纠正老方。“我同意。他们愿意为党的事业牺牲一切。李汉的哥哥、凌汶的丈夫,都牺牲了。陈千元和董慧文是一对恋人,两个人都充满热情——”老方忽然抬头看了看陈千里,怀疑自己究竟有没有看见他的眼睛闪了一闪。“陈千元是你什么人?”“是我弟弟。”陈千里脑海里闪过陈千元从前的样子。“所有这些人,包括陈千元,我更想了解的是他们之前的经历。历史——”他望着镜子中的老方,“人的面貌很难看清楚,那是用他们的历史一层层画出来的——”“白区工作没法为同志建立档案。”老方觉得组织上派来的这位同志,目光锐利,考虑问题却有点教条繁琐,“这几年,国民党疯狂发展特务组织,地下工作不断遭受损失,上下级关系失联。按照纪律,在新的工作系统里,相互之间不应该提到过去。同志之间的忠诚和信任,才是开展工作的基础。”老方忧虑地说道:“另外几位同志的铺保还没有落实,我正在设法安排,但这几天特务到处找我,租界铁门上贴着画像,我白天不能到处跑。为了确保组织安全,我切断了大部分工作关系,一直在等你。”“一面交保释放,一面又在抓你,敌人这是想做什么?”两个人都陷入了沉默。有人推门,是老方的儿子,他把头伸进门里说:“有两个人在横弄堂晃来晃去。”说完又退了回去。老方也站起身来,一边朝门外张望,一边下意识地拿起旁边的剃刀,手指提着刀刃。“我们得赶紧离开这里。”陈千里说。“弄口来了好多人,”小方催促道,“你们先从后门出去。”老方摸出手枪,郑重地望着陈千里:“你从后门走,先找老易。”他一步跨出门外,又回头对着陈千里说:“带着我儿子!”老方走到弄堂里,抬手朝天开了一枪,便向弄堂深处跑去。陈千里从窗口看见老方刚跑到横弄口,突然停住,回转身想要往回跑,像是想起了什么事情要告诉他们,可就在这一瞬间,子弹射中了他的肩膀,他趔趄了几步,躲进了横弄堂。后门也被堵住了。小方带着陈千里上了楼,从一条昏暗的窄梯爬上晒台,指着护墙外说:“你下去,顺着那道墙爬,翻过屋顶就是隔壁人家的晒台。”弄堂里又响了两枪,接着是一阵乱枪声,然后安静下来。陈千里上了护墙顶,回头叫:“跟紧我。”枪声又响,小方朝他摇摇手:“我回去找。”陈千里逃出后又静静地绕回围观的人群中,只听见有人说:“年轻的一塌糊涂,脸上都是血。老的那个当场被打死了。”事后几天,陈千里重回老方冲出剃头铺后到过的位置,直到在横弄堂的一个墙角,发现了一个老方用血写的字,一个未写完整的“山”。他想也许是老方忽然想起剃头铺这个秘密接头地点,崔文泰是唯一知道的人。(编选自《千里江山图》,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凌汶等人的狱中来信既表现了被捕同志对战友的革命情谊,又表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小心谨慎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B.几位与会人员身份的介绍补缀出一幅人物群像图,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既给地下工作提供了便利,也增加了风险。C.“一面交保释放,一面又在抓你,敌人这是想做什么?”这句话道出了敌人的狡猾,也表现了革命者从事地下工作的凶险。D.陈千里具有从事地下工作的高度敏感性,他从老方的奇怪举动中断定老方一定会在弄堂里留下一些记号,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明暗双线交错:明线是陈千里找到老方甄别内奸,被国民党特务围捕;暗线是国民党特务利用内奸设计陷阱,围捕地下党。B.小说以第三人称陈千里的视角展开叙事,节奏紧张,冲突和转折不断,展示了地下工作者坚持斗争的勇敢、智慧和大无畏精神。C.小说采用了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如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老方这个久经情报场、斗争经验丰富革命者形象。D.小说对小方这一次要人物着墨不多,寥寥数语,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革命者形象跃然纸上,也进一步衬托了老方的形象。8.分析画线句“人的面貌很难看清楚,那是用他们的历史一层层画出来的——”的含义。9.《千里江山图》获得2023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其颁奖词中有“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这样的评价。请根据选文,结合“风雅颂”“火炬”两个关键词中的一个,阐述如此评价的理由。【答案】6.D7.B8.①人性是复杂的,是由过去的经历层层生成,很难看清;②表明陈千里对内奸的狡猾、地下斗争的凶险有清醒的认识;③暗示陈千里希望能通过建立人物档案来完善工作,更好甄别人物。9.风雅颂:①“风雅颂”代指诗歌,《千里江山图》是一首对革命的赞歌;②《千里江山图》是歌颂理想的诗歌,书写了以陈千里为代表的革命者追求理想的无悔诗篇;③《千里江山图》是赞美英雄的诗歌,老方等革命英雄以他们的热血写就英雄的诗篇;④《千里江山图》是永远流传的诗歌,革命者的理想追求、英雄行为必将激励后人,代代流传。火炬:①“火炬”是火把,光亮,光明,指《千里江山图》具有火炬般的光亮;②光明,《千里江山图》象征着信仰之光,作品中的陈千里等革命者内心有火炬,他们对地下斗争充满信心;③《千里江山图》象征着勇气之光,作品中老方等革命者的付出、牺牲,从事地下工作……④作品中老方等人是后来者的火炬,他们给了后人冲破黑暗的勇气和希望;如火炬般给人民带来光明。【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D.“他从老方的奇怪举动中断定老方一定会在弄堂里留下一些记号”错误。后文写到陈千里重回老方冲出剃头铺后到过的位置,看到老方未写完整的“山”字,想到也许是老方想起剃头铺这个秘密接头地点,崔文泰是唯一知道的人。所以陈千里并不完全理解当时老方的意图,所以不能说陈千里断定老方一定会在弄堂里留下一些记号。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小说以第三人称陈千里的视角展开叙事”有误,并非全部以陈千里的视角展开,如“老方忽然抬头看了看陈千里,怀疑自己究竟有没有看见他的眼睛闪了一闪”是从老方的角度来写陈千里;“冲突和转折不断”错误。本文就是叙述了陈千里和老方接头,最后接头地点被敌人发现,老方和儿子牺牲的故事,故事情节并不波折,所以冲突和转折不断是错误的。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含义的把握能力。因为出现了内奸,所以陈千里提出想要了解这些人的经历、历史,因为人的面貌很难看清楚,人性是复杂的,很难看清楚,而人性是由这些人之前的经历一层层生成的。老方说到那些参会的同志,这些同志有着不同的身份,老方认为这些人都是可靠的同志,虽然职业不同,有些同志缺乏经验,但没法怀疑他们对党的忠诚。这时候陈万里说到 “ 人的面貌很难看清楚,那是用他们的历史一层层画出来的——”,表明陈千里对内奸的狡猾、地下斗争的凶险有清醒的认识。陈千里想要了解所有这些人之前的经历,但是老方认为白区工作没法为同志建立档案,所以这句话暗示陈千里希望能通过建立人物档案来完善工作,更好甄别人物。【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风雅颂:“风雅颂”本来是指《诗经》中的诗歌,所以“风雅颂”代指诗歌。而《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为“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说明《千里江山图》是一首对革命的赞歌。《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为“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所以《千里江山图》是歌颂理想的诗歌,而文章所写是以陈千里为代表的革命者为了追求理想,不怕牺牲的故事,是对他们无悔精神的歌颂。《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为“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所以《千里江山图》是歌颂英雄的诗歌。本文写到老方、小方等革命英雄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最终英勇就义。所以《千里江山图》是老方等革命英雄以他们的热血写就英雄的诗篇。《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为“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而“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代代流传。所以,《千里江山图》是永远流传的诗歌,革命者的理想追求、英雄行为必将激励后人,代代流传。火炬:“火炬”是火把,具有光亮,光明的特点。而《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说到“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说明《千里江山图》具有火炬般的光亮。《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说到“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说明《千里江山图》象征着信仰之光,象征着光明。作品中陈千里、老方等革命者他们为了革命不惧牺牲,说明他们内心有对革命的信仰,对地下斗争充满信息,内心有对革命信仰的火炬。《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说到“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说明《千里江山图》象征着勇气之光。作品中陈千里、老方和儿子参加地下工作,陈千里找到老方甄别内奸,被国民党特务围捕,表现了革命者从事地下工作的凶险。最终,老方父子英勇就义,体现出这些革命者的勇气。《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说到“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说明老方等人是后来者的火炬,他们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给后人冲破黑暗的勇气和希望,照亮后来者的路,给人们带来光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周书》曰:“国法废不一,则有国者不祥;民不道法,则不祥;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百官服事者离法而治,则不祥。”故曰: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乱之所从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故曰“法”。明王之所恒者二:一曰明法而固守之,二曰禁民私而收使之,此二者主之所恒也。夫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私者,下之所以侵法乱主也。故圣君置仪设法而固守之,然故堪材习士闻识博学之人不可乱也,众强富贵私勇者不能侵也。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宝用也。(节选自《管子·区言》)材料二:问者曰:“徒术①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对曰:“申不害,韩昭侯之佐也。韩者,晋之别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故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侯越韩、魏而东攻齐,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应侯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故乘强秦之资数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虽勤饰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节选自《韩非子·定法》)【注】①术:《韩非子》有:“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设告相A坐而责其实B连什伍C而同D其罪E赏厚而信F刑G重而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训,动词,指教导训诫,现代汉语中的“教训”也常作名词,指从错误之中取得的经验。B.谲其辞,诡辩,其中的“谲”指变化、变幻,与成语“风谲云诡”中的“谲”词义相同。C.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为一乘。文中“万乘”指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是说韩国兵力的雄厚。D.却,指退,与白居易《琵琶行》“却坐促弦弦转急”中的“却”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书》认为,国法如果废弛多变,国君就会有不祥的事情发生,人民不守法、官员脱离法度办事,都是不祥的。B.法与私是相对立,法,是自上而下用以管理百姓的;私,是自下而上会对君主造成扰乱的,圣君要以法克私。C.韩昭侯时,晋国旧法没有废除,韩国新法已经公布,两套法令的存在,使行事的标准难以统一,从而贻害无穷。D.秦国的许多实权者都利用秦国的富强,长年攻打其他国家,用来满足自己的私利,这是秦国国君不能用法治理的结果。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2)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14.材料一、材料二都写“法”的治国理念,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BEF11.B12.D13.(1)所谓仁义礼乐,都是从法里产生的,这法是先圣用来统一人民行动的。

(2)所以打了胜仗,大臣就尊贵起来;扩大地盘,就建立了私人的封地:这是君主不能用术去了解奸邪的缘故。14.①材料一强调“法者不可不恒也”,法令要统一,不可随意更改。②材料二强调“法”与“术”的关系,认为不能只有“法”而没有“术”(或“法”“术”要兼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设立告奸和连坐的制度来考察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同受罪责,该厚赏就一定厚赏,该重罚就一定重罚。“设告相坐而责其实”与“连什伍而同其罪”结构相似,中间B处断开;“赏厚而信”与“刑重而必”结构相同,单独成句,前后EF处断开。故选B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大臣们不用礼节和法制来教育百姓。B.错误。“谲”指狡诈、欺诈,不是“变化、变幻”的意思。句意:奸臣仍然有办法进行诡辩。/风云怪诞,变幻不定。比喻局势复杂多变,神秘怪诞。C.正确。D.正确。句意:追击敌人再危险也不退却。/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秦国国君不能用法治理”错误,“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故乘强秦之资数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虽勤饰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可知,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是“秦国国君不能用法治理”,而是“主无术于上”。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出于法”,状语后置,应为“于法出”;“所以”,用来……的;“一”,统一。(2)“益”,扩大;“立”,建立;“知”,了解。【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国法废不一,则有国者不祥……故曰:法者不可不恒也……明王之所恒者二:一曰明法而固守之,二曰禁民私而收使之,此二者主之所恒也”可知,材料一强调“法者不可不恒也”,法令要统一,不可随意更改。②由原文“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主无术以知奸也”可知,材料二强调“法”与“术”的关系,认为不能只有“法”而没有“术”(或“法”“术”要兼用)。参考译文:材料一:所谓仁义礼乐,都是从法里产生的,这法是先圣用来统一人民行动的。《周书》上说:“国法废弛不统一,国君不祥;人民不守法,不祥;大臣们不用礼节和法制来教育百姓,不祥;百官办事人员脱离法度办事,不祥。”所以说:法是不可不永远坚持的,它是国家存亡、治理好坏的根源,是圣明君主用来作为治理天下最高的标准。无论君主或群臣、上层或下层、责者或贱者,都必须遵守,所以叫“法”。圣明君主必须永远坚持的有两条:一是明确宣布法度而坚定地执行它,二是禁止人民行私而管束役使他们,这两条是君主应当永远坚持的。法,是君主用来统一人民行动管理下属的。私,是属下用来侵犯法度扰乱君主的。所以,圣明君主立下法度而坚定地执行着它,这样,那么所谓能干的人、懂法的人、多识博学的人们,就不可能扰乱法度了;人多势强、富贵而有私勇的人们,就不可能侵犯法度了。所以,法是天下的最高准则,是圣明君主处理事务的法宝。材料二:问话的人说:“只用术而不用法,或只用法而不用术,这样都不行,那是为什么呢?”韩非回答说:“申不害是韩昭侯的辅佐大臣。韩国是从晋国分出来的另一个国家。晋国的旧法没有废除,而韩国的新法又已公布,申不害不专一地推行新法,不统一韩国的法令,奸邪的事就增多了。所以奸人认为旧法令对自己有利,就依照旧法令行事,认为新法令对自己有利,就依照新法令行事,他们从旧法和新法的矛盾、前后政令的对立中取利,那么申不害即使频繁地让韩昭侯运用术,奸臣仍然有办法进行诡辩,所以,申不害凭借兵力雄厚的强韩,经过十七年的努力还没有成就霸业,就是因为君主虽然在上面用术,但没有在官吏中经常整顿法令所造成的危害啊。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连坐的制度来考察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同受罪责,该厚赏就一定厚赏,该重罚就一定重罚。因此秦国人民努力耕作,劳累了也不休息,追击敌人再危险也不退却,结果使秦国国富民强;但是没用术来识别奸臣,使得秦国的富强也不过是帮助群臣罢了。武王死,秦昭襄王继位,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向东攻打齐国,经过五年,秦国没有增加一尺土地,而穰侯却增加了陶邑的封地。应侯范雎攻打韩国达八年之久,给他自己增加了汝南的封地。从那以后,许多在秦国执政的人,都是应侯、穰侯一类的人物。所以打了胜仗,大臣就尊贵起来;扩大地盘,就建立了私人的封地:这是君主不能用术去了解奸邪的缘故。商鞅纵然频繁地整顿法令,臣下反而利用了他变法的成果。所以凭借强秦雄厚的实力,几十年还没有成就帝王霸业,就是因为官府虽然不断地整顿法令,但君主在上面不能用术,结果带来了害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独秀峰清·袁枚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15.下面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独秀峰的描写,诗人并未平铺直叙,而是下笔突兀,首联横空劈来,语言夸张,表现了桂林山水的雄奇与不凡。B.一个“插”字,逼真地写出诗人与独秀峰不期而遇时敏锐而又独特的审美感受,显示了独秀峰的动态之美,生动地突现出独秀峰孤峰横插、直冲云霄的不凡气势。C.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对独秀峰的赞美。颈联写作者俯视天下,见一城烟水浩渺无边,并由此壮观之景而生出豪迈荡漾之情。D.这首诗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赋予静态的独秀峰以动感的形象,将独秀峰直冲云天的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出来。16.尾联历来为人传唱,这是作者面对独秀峰而发出的人生感慨,请你结合全诗内容谈谈尾联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思考。【答案】15.C16.(1)独秀峰高峻笔直,像琴弦一样;它突兀参天,又好像一把插入青天的利剑;它凌寒而立,不与世间俗物同流,表现了一种孤高自守的情操特征。(2)作者不禁被独秀峰的高岸峭拔所折服,由山而想到了做人。为人正直有时可能会孤立而无援,独行而无友,可是,恰恰是因为这样,他才也就拥有了一枝独秀之美,清高耿正之气。(3)作者如同独秀峰一样,虽然孤立,却伟岸而不朽,这是他一生之中所不懈追求的,全诗表现了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对独秀峰的赞美”错,颔联“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是直抒胸臆表达对独秀峰的赞美,不是借景抒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1)尾联写独秀峰“直如弦”,运用比喻说法写独秀峰高峻笔直,像琴弦一样;首联也有描写其高峻的句子如“突然一峰插南斗”,“突然”写出突兀之感,“插南斗”的“插”将其比喻成一把利剑,直插云霄,此句写出它突兀参天,又好像一把插入青天的利剑;颔联写独秀峰在桂林奇山异石中“冠其首”,颈联写站在山巅俯视,“一城烟水来眼前”,给人一种凌寒而立,不与世间俗物同流,表现了一种孤高自守的情操特征。(2)“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作者不禁被独秀峰的高岸峭拔所折服,由山而想到了做人。“孤立”是因为为人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难免会孤立而无援,独行而无友。但通过作者对独秀峰的赞美可以看出诗人的人生观,他并不认为被孤立是痛苦的,恰恰相反,在污浊的社会中更需要有清高独立的操守,如此才能拥有一枝独秀之美,清高耿正之气。(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价值追求,独秀峰就是诗人的写照,虽然孤立,却伟岸而不朽,这是他一生之中所不懈追求的。作者由孤立的山,联想到孤立的人生,发出青山尚且劲直、人生何必感伤的兴叹,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______,______”用形象的比喻强调百姓对国家的重要性,体现儒家“民为贵”的思想。(3)古代诗文中,叠词运用的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化,例如:“______,______”。【答案】①.忧劳可以兴国②.逸豫可以亡身③.载舟覆舟④.所宜深慎⑤.风移影动⑥.珊珊可爱(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逸豫、覆、珊、茕、孑、翳、盘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这一生见过的河流太多太多了。它们有的狭长,有的宽阔;有的弯曲,有的平直;有的水流急促,有的则__________。它们的名字,基本是我们命名的,而这些河流,大都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或者是支流的支流。我对额尔古纳河的最早记忆,与冬天有关。那一年,北部的营地被__________的大雪覆盖,驯鹿找不到吃的,我们不得不向南迁移。途中,由于连续两天没有打到猎物,我们不得不靠近额尔古纳河,用冰钎凿开冰面捕鱼来吃。额尔古纳河是那么的宽阔,冰封的它看上去像是谁开辟出来的雪场。善于捕鱼的哈谢凿了三口冰眼,手持一杆鱼叉守候在旁边。那些久避冰层下的大鱼以为春天又回来了,就摇头摆尾地冲着透出天光的冰眼游来。哈谢一看见冰眼旋起了水涡,就__________地抛出鱼叉,很快就戳上来一条又一条的鱼。有附着黑斑点的狗鱼,还有带着细花纹的哲罗鱼。哈谢每捕上来一条鱼,我都要跳起来欢呼。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冲”与文中加点的“冲”,读音、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当风轻轻拂过海棠,她便会摇动着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B.不少人渴望有一套房子,窗子冲着大海,四季春暖花开。C.云雀直冲云霄,不断升空,直至见到日出的第一缕阳光。D.冲着他们这股子干劲儿,一定可以提前完成任务。20.下列文言句子中的“以为”与文中加点的“以为”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论语》: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B.《齐桓晋文之事》: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C.《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D.《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答案】18.①风平浪静②铺天盖地③眼疾手快19.A20.A【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前文“它们有的狭长,有的宽阔;有的弯曲,有的平直”,可知此处运用排比的手法,介绍河流的特点。其中“狭长”和“宽阔”,“弯曲”和“平直”是反义词,由此可知此处应填“水流急促”的反义词,故可填“风平浪静”。风平浪静:比喻平静无事。第二处,根据“大雪覆盖,驯鹿找不到吃的,我们不得不向南迁移”,可知此处描述了冬天大雪纷纷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所填的词语应表现雪之大,所以此处可填“铺天盖地”。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到处都是。第三处,根据“善于捕鱼的哈谢凿了三口冰眼,手持一杆鱼叉守候在旁边……哈谢一看见冰眼旋起了水涡……很快就戳上来一条又一条的鱼”,可知此处内容是对捕鱼过程的描写,表现哈谢动作敏捷,善于捕鱼的特点,所以此处可填“眼疾手快”。眼疾手快:形容做事机灵、机警、敏捷、反应很快。【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辨析意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冲”,读作chòng,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A.读作chòng,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B.读作chòng,动词,面对;C.读作chōng,动词,朝某一方向直闯;D.读作chòng,介词,凭、根据。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文中加点的“以为”译为“认为”,说的是久避冰层下的大鱼认为春天又回来了。A.把……当作。句意: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B.认为。句意: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C.认为。句意:臣听说官吏议论驱逐列国入秦的游说之士,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D.认为。句意: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龙年春晚主标识设计师是中国探月工程、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标识设计者顾永江,这是他第二次参与总台春晚主标识的设计。从“卯”的跃动之姿到“龘”的大气雄健,两届春晚主标识在设计方面的共通理念是什么?_____①_____?“_____②_____,这一创作理念是春晚导演组找我合作的契合点。”顾永江出生在绍兴,老家隔壁就是“书法圣地”兰亭,6岁起练习书法,对汉字所蕴含的结构美极其敏锐。他一直在尝试把中国的汉字、书法,乃至篆刻,融入当代设计中。总导演提出,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虽然草书“龙”写意豪放,但导演组觉得以“字”拟“形”的创作方式2023年春晚已经用过。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资料搜集和创意探讨,“龘”字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它的读音很好,念dá;含义也很好,就是巨龙腾飞的样子,很能代表我们当今时代。导演组最开始确定的主题是“龙行龘龘·欣欣中华”,_____③_____。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对新一年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春节里。大家从五湖四海朝着家的方向奔赴,家人团聚,其乐融融。春晚,是和全国人民一起辞旧迎新,在这个时刻,家和国都好是最大的幸福。同时,以“龘”字为题眼,也是在唤醒大家对汉字的关注和兴趣,让日渐疏离书写的我们,重新体会汉字之美。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简述第三自然段“‘龘’字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的原因。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70个字。【答案】21.①突破创新又表现在哪里②将中国书法融入标识设计③后来修改为“欣欣家国”22.因为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龘的读音和含义都很好,还可以唤醒对汉字的关注和兴趣,所以“龘”字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分析原文可知其结构为总分关系,第一段总说两届春晚主标识在设计方面的特点,第二段具体阐述了两届春晚主标识的创作理念,照应文中的“两届春晚主标识在设计方面的共通理念是什么?”。第三段中“虽然草书‘龙’写意豪放,但导演组觉得以‘字’拟‘形’的创作方式2023年春晚已经用过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资料搜集和创意探讨,‘龘’字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可知第三段主要是阐述两届春晚主标识的创新之处。根据横线后的问号,可知此处应为疑问句,所以此处可填“突破创新又表现在哪里”。第二处,根据“顾永江出生在绍兴,老家隔壁就是“书法圣地”兰亭,6岁起练习书法,对汉字所蕴含的结构美极其敏锐。他一直在尝试把中国的汉字、书法,乃至篆刻,融入当代设计中”,可知顾永江对中国的汉字、书法、篆刻有研究,并且善于把它们融入当代设计中,符合“总导演提出,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