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1页
吉林省白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2页
吉林省白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3页
吉林省白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4页
吉林省白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1.下面是先秦时期关于龙凤玉器出土文物,据此可知()A.先秦龙凤形象大体一致 B.玉器加工技术有所退步C.玉石文化具有承袭特征 D.玉饰品越发注重实用性2.下表是关于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的芍陂(在今安徽寿县)的相关史料记载。据此可知该工程()出处史料《晋书》刘裕敢怀奸计,屯聚芍陂,有扰边之志,宜遣烧之,以散其众谋《晋书》元帝(司马睿)遣甘卓、陶侃等北伐,默劝侃讽喻百姓,共修芍陂,以供军用《宋书》高祖(刘裕)将伐羌,先遣修之复芍陂,起田数千顷A.与军事行动密切相关 B.是宋代开始修建的C.得到了百姓大力支持 D.加速经济重心南移3.19世纪上半期,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把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向西扩展到太平洋沿岸。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浪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A.开矿筑路 B.金融证券 C.建立牧场 D.买办经商4.2019年,联合国难民署发布了《全球趋势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有近708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这一数字是20年前的两倍,比一年前增加了230万。表明A.联合国难民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B.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无法解决C.难民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D.实现了跨区域人员的自由流动(2022·山东名校高二下期中)5.相关史料显示,晚清时期的教会女子学校的基础年级的课程既有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等,也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课程。这折射出,晚清时期A.男女平等原则得到贯彻 B.弘扬传统成为教育主旨C.西学的地位压倒了儒学 D.教育带有中西结合特征6.公元前314年,秦国在征服巴蜀后,设置巴郡和蜀郡。秦在巴地征收赋税,与巴夷君长联姻;在蜀地设置蜀国守,并分封蜀侯。这说明当时巴蜀地区()A.郡县制向羁縻制度转型 B.形成了华夏文化认同C.实行郡与诸侯国的分治 D.被纳入华夏政治体系(成吉思汗的大将)7.(成吉思汗的大将)哲别和速不台的侵入波斯、高加索和罗斯“不过是一次长途奔袭。他们去后,这些地方的人民可能以为是做了一场噩梦,而蒙古人留在这些城市里面下来的冒烟的瓦砾场以及堆积如山的尸体证实他们经过这里是可怖的事实。”材料说明蒙古西征A.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B.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C.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 D.推动欧洲城市发展8.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9.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陆续推行了一些土地变革措施。如齐国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鲁国实行了“初税亩”;秦国商鞅推行“废井田,开阡陌”。这些举措()A.根源在于井田制的逐渐崩溃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全面普及C.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旨在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10.下图邮票中图案“秦·宜阳津印”为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铜质官印。据此可知()A.文书用印制度的成熟 B.官吏主导了文字改革C.政府注重交通的管理 D.民营手工业技术发展11.1947年,印度的独立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对英属亚洲殖民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战后南亚政治版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见,印度独立()A.标志着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瓦解 B.使亚洲一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C.推动了二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D.促进了印度的发展和振兴12.陆浑戎原居于甘肃酒泉附近。考古发现,洛阳附近有众多春秋时期的陆浑戎墓葬群,陪葬品中有马牛羊头蹄,还有数量众多的成套青铜器及玉石质礼器,如编钟、编磬、铜车马器、玉璜、玉扳指等。该现象表明()A.传统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B.华夷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弭C.华夏文明影响力日益扩大 D.生产关系已发生重大变革13.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4.继今年春节推出的《唐宫夜宴》(左如图)"出圈"后河南卫视在端午节推出一场名为《端午奇妙游》的主题晚会,其中水下舞蹈节目《洛神水赋》(如图),把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姿,通过水下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效果“炸场”。这些节目的“火出圈”A.说明创新是文化传承的第一要素B.根源于中华文化厚重与辉煌C.媒体传播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D.体现了青年是文化传承的主体15.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中指出,西汉豪强地主一部分,经济势力日益巩固,又得为儒学世家,由通经入仕,而使自己政治地位上升,成为东汉的世家大族。东汉的世家大族,是魏晋士族先行阶段的形态。作者论述的历史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有()①西汉异姓诸侯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②汉武帝设置十三州部刺史进行巡视监察③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发展势力④官学私学重视儒学教育以适应选官制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2022·邢台卓越联盟高二下月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化包容性有两个层面:一是本国内部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共处与发展,其包括有沿历时轴线而生的新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共时平面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两个方面。二是本地文化对外国文化进行有选择的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不仅体现在对本土不同思想文化之间、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取鉴上,还体现为对城外的异质文化的取鉴和吸纳。——周东娜《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及其当代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7.人类的迁徙对人类文化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耳曼人简陋的农业制度以及粮食生产水平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加上他们爱好掠夺的品性,因此常常会把自己的地方抛弃而向外扩展。4世纪以后,凶悍的匈奴人进入欧洲,连续征服日耳曼部落,迫使日耳曼部落为了生存成避难而向罗马帝国境内移动。移民运动在很长的时期里一直继续着,但是到了5世纪,罗马政府已经没有力量来对付日耳曼人的移民……蛮族入侵的结果是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兴建了一系列蛮族国家,蛮族国家和罗马残留文化以及存留下来的基督教会,共同构筑了一个中世纪社会。——赵立行《世界文明史讲稿》材料二他们(欧洲人)向西半球输入人口,早在1800年就形成了新的文明中心,配有欧式政府、宗教和教育制度。一个新的国家从原先由英国人统治的北美地区兴起,美洲有两个业已成熟的文明被西班牙毁灭,也被西班牙自身的文明所取代……拉美很快出现了一批混血人口,混血现象非常普遍,欧洲人和土著及黑奴都会繁衍后代,这些黑奴最早在16世纪作为甘蔗园的劳力引入,后来人数不断增加…虽然印第安语言得到留存,征服者的语言当然还是成了这片大陆的主流通行语。——J.M.罗伯茨、QA.维丝塔德《企鹅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的原因及其对中古西欧文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欧洲人对近代美洲人口结构和文化的影响。(2022·湖北省九师联盟新高考模拟卷)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表现,并分析其背景。(2022·肥城高二下期中)19.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陆上交通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通往今天的亚欧非的许多国家。海上交通,向东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唐朝丝绸之路上,由各国商贾、使节带来的手工器物和动植物种类繁多、异彩纷呈。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是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阿拉伯文献中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据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等材料二关于汉唐丝绸之路研究的史料注:图中部分文字为: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刺史,以酒泉诸郡为凉部。注:图中文字为:……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赉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於此冤贼当解脱。重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往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20.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材料来源引文内容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材料二“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各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白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1.下面是先秦时期关于龙凤玉器的出土文物,据此可知()A.先秦龙凤形象大体一致 B.玉器加工技术有所退步C.玉石文化具有承袭特征 D.玉饰品越发注重实用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中不同时期雕琢的龙凤玉石的造型具有相似的特征,即首尾呼应,盘成圆形。因此,先秦时期,我国的玉石文化具有承袭的特征,C项正确;龙和凤是两种不同的祥瑞物,各有造型,另外玉石的造型不能完全等于龙和凤的形象,排除A项;战国玉龙表面上的加工工艺虽然不如前者,但不能因个例就断定玉器加工技术退步了,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它们有何功用,脱离文字说明而只从图片观察,不能得出其注重实用性,排除D项。故选C项。2.下表是关于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的芍陂(在今安徽寿县)的相关史料记载。据此可知该工程()出处史料《晋书》刘裕敢怀奸计,屯聚芍陂,有扰边之志,宜遣烧之,以散其众谋《晋书》元帝(司马睿)遣甘卓、陶侃等北伐,默劝侃讽喻百姓,共修芍陂,以供军用《宋书》高祖(刘裕)将伐羌,先遣修之复芍陂,起田数千顷A.与军事行动密切相关 B.是宋代开始修建的C.得到了百姓大力支持 D.加速经济重心南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表格中的史料记载,芍陂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与军事行动密切相关,例如,《晋书》记载刘裕屯聚芍陂有扰边之志,《晋书》又记载元帝遣甘卓、陶侃等北伐时,曾劝侃讽喻百姓共修芍陂以供军用。《宋书》也记载高祖刘裕将伐羌时,先遣修芍陂。这些史料都表明,芍陂在军事行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能与军事后勤、战略部署等有关,A项正确;芍陂始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排除B项;关于是否得到了百姓的大力支持,表格中的史料并未直接提及,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代,排除D项。故选A项。3.19世纪上半期,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把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向西扩展到太平洋沿岸。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浪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A开矿筑路 B.金融证券 C.建立牧场 D.买办经商【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19世纪上半期,在美国著名的西进运动中,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来到美国。在美国,华工是加州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故A项正确;来美的中国华工大多是穷苦百姓,文化水平较低,难以从事金融证券行业,故B项错误;建立牧场是资本家的工作,故C项错误;买办经商是西方列强侵华时,在中国沿海地区出现的一种现象,不是在美国劳作的华工从事的工作,故D项错误。【点睛】4.2019年,联合国难民署发布了《全球趋势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有近708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这一数字是20年前的两倍,比一年前增加了230万。表明A.联合国难民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B.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无法解决C.难民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D.实现了跨区域人员的自由流动【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2019年有近708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这一数字是20年前的两倍,比一年前增加了230万”联系所学知识,由于战争、宗教冲突以及恐怖袭击,当今世界难民问题非常严重,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C选项正确;材料提到,联合国难民署发布了《全球趋势报告》,体现了联合国对难民的关注和重视,A选项错误;难民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单单是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且“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无法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自由流动”的表述与材料“近708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明显不符,D选项错误。(2022·山东名校高二下期中)5.相关史料显示,晚清时期的教会女子学校的基础年级的课程既有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等,也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课程。这折射出,晚清时期A.男女平等原则得到贯彻 B.弘扬传统成为教育主旨C.西学的地位压倒了儒学 D.教育带有中西结合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课程既有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等,也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既有西方文化的教授,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D项正确;“得到贯彻”表述错误,排除A项;只能看出这一时期的教育特征,不能得出教育主旨,排除B项;“压倒”表述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6.公元前314年,秦国在征服巴蜀后,设置巴郡和蜀郡。秦在巴地征收赋税,与巴夷君长联姻;在蜀地设置蜀国守,并分封蜀侯。这说明当时巴蜀地区()A.郡县制向羁縻制度转型 B.形成了华夏文化认同C.实行郡与诸侯国的分治 D.被纳入华夏政治体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秦国在征服巴蜀后,设置巴郡和蜀郡。秦在巴地征收赋税,与巴夷君长联姻;在蜀地设置蜀国守,并分封蜀侯”信息可知,秦国在巴蜀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分封制与郡县制,体现巴蜀地区被纳入华夏政治体系中,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郡县制向羁縻制度转型,而是郡县制与羁縻制度相结合,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对巴蜀一带的行政管理而不是华夏文化认同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秦国对巴蜀地区的不同统治方式,而不是体现郡与诸侯国的分治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成吉思汗的大将)7.(成吉思汗的大将)哲别和速不台的侵入波斯、高加索和罗斯“不过是一次长途奔袭。他们去后,这些地方的人民可能以为是做了一场噩梦,而蒙古人留在这些城市里面下来的冒烟的瓦砾场以及堆积如山的尸体证实他们经过这里是可怖的事实。”材料说明蒙古西征A.是一次正义战争 B.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C.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 D.推动欧洲城市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蒙古西征本身是对这些国家的武装入侵,大肆屠杀当地居民,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故AB错误,C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发展问题,故D错误。8.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反映了秦朝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指西汉灭秦朝,建立统一的政权汉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材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一宗法关系来统领,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排除B项;C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认同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9.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陆续推行了一些土地变革措施。如齐国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鲁国实行了“初税亩”;秦国商鞅推行“废井田,开阡陌”。这些举措()A.根源在于井田制的逐渐崩溃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全面普及C.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旨在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和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开始逐渐走向崩溃,大量“公田”被抛荒,同时部分“私田”渐趋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随着该现象的日益普遍,各诸侯国先后进行税制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如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秦国的“废井田,开阡陌”,这些举措反映出土地私有制渐趋确立,C项正确;春秋晚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效率的提高,井田制的崩溃是其直接原因,排除A项;“全面普及”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在该时期各诸侯国所推行税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图邮票中图案“秦·宜阳津印”为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铜质官印。据此可知()A.文书用印制度的成熟 B.官吏主导了文字改革C.政府注重交通管理 D.民营手工业技术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秦·宜阳津印’为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铜质官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印是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官印,据此可知政府注重对渡口航运交通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秦代文书用印制度,但不能以此说明制度的成熟,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秦代文书用印制度,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官吏主导了文字改革的历史结论,排除B项;铜质官印体现了秦朝手工业金属冶铸技艺,但官印应是官营手工业制作的产品,排除D项。故选C项。11.1947年,印度的独立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对英属亚洲殖民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战后南亚政治版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见,印度独立()A.标志着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瓦解 B.使亚洲一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C.推动了二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D.促进了印度的发展和振兴【答案】C【解析】【详解】印度的独立冲击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打击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促进二战后南亚政治版图的形成,说明印度独立推动了二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C项正确;印度的独立标志着英国在亚洲殖民统治瓦解不是材料的主旨,A项错误;印度等国独立后并没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B项错误;独立促进了印度的发展和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12.陆浑戎原居于甘肃酒泉附近。考古发现,洛阳附近有众多春秋时期的陆浑戎墓葬群,陪葬品中有马牛羊头蹄,还有数量众多的成套青铜器及玉石质礼器,如编钟、编磬、铜车马器、玉璜、玉扳指等。该现象表明()A.传统的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B.华夷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弭C.华夏文明影响力日益扩大 D.生产关系已发生重大变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可知,陆浑戎是原居于西北的游牧民族,数量众多的春秋时期的陆浑戎墓葬群中,出现大量的华夏礼乐文化风格的成套青铜器及礼器等,反映了游牧民族对于华夏文化的尊崇,说明华夏文明的影响力不断扩大,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受到华夏礼乐文化的影响,没有涉及政治秩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AD项;据材料可知,西北游牧民族的墓葬中,陪葬品中有动物头蹄,保留了游牧民族自身习俗,排除B项。故选C项。13.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14.继今年春节推出的《唐宫夜宴》(左如图)"出圈"后河南卫视在端午节推出一场名为《端午奇妙游》的主题晚会,其中水下舞蹈节目《洛神水赋》(如图),把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姿,通过水下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效果“炸场”。这些节目的“火出圈”A.说明创新是文化传承的第一要素B.根源于中华文化的厚重与辉煌C.媒体传播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D.体现了青年是文化传承的主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晚会节目“火出圈”,是因为晚会节目的编排根源于中华文化的厚重与辉煌。通过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让不同年龄段的群体从中找到共鸣,所以B正确;创新有利于文化传承,但“创新是文化传承的第一要素”说法绝对,所以A错误;媒体传播有利于文化传承,但C项说法绝对,所以C错误;人民群众是文化传承的主体,材料没有体现青年的主体作用,所以D错误。15.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中指出,西汉豪强地主的一部分,经济势力日益巩固,又得为儒学世家,由通经入仕,而使自己政治地位上升,成为东汉的世家大族。东汉的世家大族,是魏晋士族先行阶段的形态。作者论述的历史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有()①西汉异姓诸侯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②汉武帝设置十三州部刺史进行巡视监察③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发展势力④官学私学重视儒学教育以适应选官制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代、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材料“西汉豪强地主的一部分,经济势力日益巩固,又得为儒学世家,由通经入仕,而使自己政治地位上升,成为东汉的世家大族”可知,后来成为魏晋士族的东汉世家大族,其前身是西汉时期时期的豪强地主,所以材料中变化出现的原因有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发展势力的原因,③符合题意,据材料“为儒学世家,由通经入仕,而使自己政治地位上升”及所学知识可知,豪强地主入仕的途径主要通过儒学,反映了重视儒学教育适应了选官制度,④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西汉时期的异姓诸侯问题在汉初就得到解决,并没有影响后世的世家大族的形成,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主要涉及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中东汉世家大族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2022·邢台卓越联盟高二下月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化包容性有两个层面:一是本国内部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共处与发展,其包括有沿历时轴线而生的新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共时平面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两个方面。二是本地文化对外国文化进行有选择的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不仅体现在对本土不同思想文化之间、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取鉴上,还体现为对城外的异质文化的取鉴和吸纳。——周东娜《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及其当代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答案】观点: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表现为对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的借鉴。论证: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的思潮。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促进了儒家和道家的交融发展。(百家争鸣、儒学、科技文艺的继承发展都可以)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盛唐时期,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并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民族交流的角度一定要有)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一个高潮,并不断地本土化,与儒学相互交融,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巨大。(其他角度的中外交流亦可)总之,包容性使中华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示例仅供参考)【解析】【详解】据材料“一是本国内部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共处与发展,其包括有沿历时轴线而生的新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共时平面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两个方面。二是本地文化对外国文化进行有选择的借鉴和吸收”可见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本国内部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共处与发展,二是对外国文化进行有选择的借鉴和吸收,综合起来可得论题即: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表现为对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的借鉴。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即可,从本土的角度来讲,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的思潮。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促进了儒家和道家的交融发展是其典型的时期;从异域文化的吸收来看,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一个高潮,并不断地本土化,与儒学相互交融,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巨大也是一个重要的证据,最后总结,通过对本土和异域的包容,使中华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17.人类迁徙对人类文化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耳曼人简陋的农业制度以及粮食生产水平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加上他们爱好掠夺的品性,因此常常会把自己的地方抛弃而向外扩展。4世纪以后,凶悍的匈奴人进入欧洲,连续征服日耳曼部落,迫使日耳曼部落为了生存成避难而向罗马帝国境内移动。移民运动在很长的时期里一直继续着,但是到了5世纪,罗马政府已经没有力量来对付日耳曼人的移民……蛮族入侵的结果是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兴建了一系列蛮族国家,蛮族国家和罗马残留文化以及存留下来的基督教会,共同构筑了一个中世纪社会。——赵立行《世界文明史讲稿》材料二他们(欧洲人)向西半球输入人口,早在1800年就形成了新的文明中心,配有欧式政府、宗教和教育制度。一个新的国家从原先由英国人统治的北美地区兴起,美洲有两个业已成熟的文明被西班牙毁灭,也被西班牙自身的文明所取代……拉美很快出现了一批混血人口,混血现象非常普遍,欧洲人和土著及黑奴都会繁衍后代,这些黑奴最早在16世纪作为甘蔗园的劳力引入,后来人数不断增加…虽然印第安语言得到留存,征服者的语言当然还是成了这片大陆的主流通行语。——J.M.罗伯茨、QA.维丝塔德《企鹅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的原因及其对中古西欧文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欧洲人对近代美洲人口结构和文化的影响。【答案】(1)原因:日耳曼人农业落后无法满足人口增长及爱好掠夺的特性;匈奴人西迁;西罗马帝国衰落。影响:继承融合古希腊罗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形成以基督教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地域文化。(2)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印第安人数量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激增;出现混血人种并逐渐成为主要居民。对文化的影响: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形成了欧洲文化主导的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美洲文化。【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日耳曼人简陋的农业制度以及粮食生产水平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加上他们爱好掠夺的品性”,得出日耳曼人农业落后无法满足人口增长及爱好掠夺的特性;据材料“4世纪以后,凶悍的匈奴人进入欧洲,连续征服日耳曼部落”,得出匈奴人西迁;据材料“但是到了5世纪,罗马政府已经没有力量来对付日耳曼人的移民”,得出西罗马帝国衰落。影响:从对文化的继承分析,得出继承融合古希腊罗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据材料“蛮族国家和罗马残留文化以及存留下来的基督教会,共同构筑了一个中世纪社会”,得出形成以基督教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地域文化。【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拉美很快出现了一批混血人口,混血现象非常普遍,欧洲人和土著及黑奴都会繁衍后代”,得出印第安人数量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激增;出现混血人种并逐渐成为主要居民。对文化的影响:据材料“美洲有两个业已成熟的文明被西班牙毁灭,也被西班牙自身的文明所取代”,得出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依据所学可知形成了欧洲文化主导的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美洲文化。(2022·湖北省九师联盟新高考模拟卷)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答案】(1)特点: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成因: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家国同构”政治文化的影响。(2)表现: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影响。【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一“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得出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根据材料一“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得出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关于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农耕经济、儒家思想、宗法观念、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等方面分析作答。【小问2详解】关于表现,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可从传播马克思主义、宣扬民主和科学、推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促进民主革命转折等方面概括表现即可。关于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点睛】(2022·肥城高二下期中)19.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陆上交通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通往今天的亚欧非的许多国家。海上交通,向东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唐朝丝绸之路上,由各国商贾、使节带来的手工器物和动植物种类繁多、异彩纷呈。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是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阿拉伯文献中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据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等材料二关于汉唐丝绸之路研究的史料注:图中部分文字为: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刺史,以酒泉诸郡为凉部。注:图中文字为:……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赉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於此冤贼当解脱。重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往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答案】(1)特点:对外交往范围广泛;海陆并举;东西方双向交流;交往形式多样(或答政治上使节往来、经济上商贸活动、文化上的交流等)(答出3点即可)(2)图1为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情况。图2为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特色(或答可用于研究唐朝丝路贸易情况,或佛教传播情况)综合两则史料,可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唐朝陆上交通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通往今天的亚欧非的许多国家。海上交通,向东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可得出,唐朝丝绸之路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