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5/3D/11/wKhkGWcgKaGAatZNAALpUM-cVMU935.jpg)
![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5/3D/11/wKhkGWcgKaGAatZNAALpUM-cVMU9352.jpg)
![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5/3D/11/wKhkGWcgKaGAatZNAALpUM-cVMU9353.jpg)
![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5/3D/11/wKhkGWcgKaGAatZNAALpUM-cVMU9354.jpg)
![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5/3D/11/wKhkGWcgKaGAatZNAALpUM-cVMU93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浙江金兰教育合作组织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4.参加联批学校的学生可关注“启望教育”公众号查询个人成绩分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文学经典往往暗含了传统的延续,也昭示着对于传统的突破。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创作需要面对古典和五四两个传统。与政治上中国特色道路的寻找相呼应,抗战时期文学正是通过对民族化和现代性的双面追求,在与两大文化传统的对话中诞生了超越五四的经典之作。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这些传统文化因子增强了文学的宣传效果。但仅此还不够,只有摒弃古典与五四的二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它们成为想象性的存在,从而获得成为经典的“原创魅力”。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比如,与离家、反抗父权的五四情结不同,抗战时期文学对家园意识的诠释、对家庭亲情的依恋、对家族文化的反思等恰恰成就了契合时代心理的民族经典。《荷花淀》等小说在水淀荷香中表现乡妇农人的恋家与卫国的统一,表现底层民众现代民族意识从思乡恋家中的觉醒。再如,与批判乡村的封闭、愚昧不同,《四世同堂》《呼兰河传》等作品中的城镇意象,以及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都以农业文明的生活场景勾连起了乡土中国的共同记忆,获得了不断流传的经典价值。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强调中国小说作为“正史之余”的故事性、讨论诗化传统、分析中西文学的各自优长等等,都表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西化进行补正的理论自觉。但创作中对传统的简单回归并不能产生经典之作,而是需要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流传一时的新章回小说,如《吕梁英雄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过于趋旧,在出新上折损了经典性。张爱玲小说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将现代质素本土化。巴金的《寒夜》等作品采纳地域方言,精粹民族口语,实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欧化的校正,集合了中西语言形式的优点,显得更素朴、更蕴藉。抗战背景下文学内容与形式的民族化回归是对五四的反拨与调整,也是五四思想武器的现实运用。张爱玲谈及她创作背后的五四影响,说“只要有心理学家所谓民族回忆这样东西,像‘五四’这样的经验是忘不了的,无论湮没多久也还是在思想背景里”。先锋文化只有在事后与主流文化融合才能被确认,五四文化正是经过本土化的过滤才得到了整合,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现代性显而易见是同作为过去了的过去的决裂,同时又把过去弹射进现在。”抗战时期文学中两大传统的关系也应从这个思路来理解。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中超越,代代文学经典正是在对话中生成、积淀,参与着文学传统的生长。(摘编自张谦芬《对话: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流传》)材料二:孙犁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生涯时曾反复强调:“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由此可见,“抗战”这一在当时最重大的政治主题,已然成为孙犁多数诗化小说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题旨,他以自己特有的腔调加入到民族抗战的大合唱之中,完成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应有的时代使命。为了实现这一表达意图,孙犁在其充满诗意的抗战小说中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常见的两大叙事策略:一是隐性的“正邪对比”原则,二是“夫唱妇随”的传统母题的现代性转化。在孙犁小说中,少有对日本侵略者形象的正面描写,作者在这些小说中着墨更多的还是对人民的讴歌:颂扬他们的勇敢、顽强,礼赞他们的善良和淳朴,诗意地抒写夫妇之爱、亲人之爱、同志之爱。这种“正邪对比”原则的自觉运用,使得孙犁一方面能较好地契合四十年代解放区的文艺政策,另一方面又较好地弥补了自己生活体验上的不足。但孙犁毕竟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他在借鉴“正邪对比”模式的同时,也摒弃了古典小说对故事奇特性的过分追求,由此也强化了其小说诗化和散文化的效果。从接受效果来看,欣赏这种诗意化和散文化的文体需要更余裕的审美空间和更从容的审美心态,这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锐、需要作家和诗人峻急呼号的抗战年代显然有些不合时宜。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一些读者会忽略孙犁小说“抗战主题”的存在,也可以解释为何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坛孙犁没能成为像赵树理那样广受赞扬的“主流作家”。人们已经较多地注意到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认为“他笔下的女性之美,既有纯洁、优美、俊俏的外在形式之美,更有新觉悟、新精神与新风采的内心美”。但我们在他众多写到夫妻关系的小说中同样不难发现“新精神”之中的“旧模式”——对传统的“夫唱妇随”叙事母题的自觉化用。水生嫂等美丽贤惠的女子都非常坚定地与作为抗日战士的丈夫站在一起,即或有少许的怨言,但那都只是小女子充满爱意的娇嗔,让读者反觉得其形象逼真、可爱。自然,这些女性已经不再是男子的附庸,她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与男子并肩战斗的勇气;但那种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还是让普通中国读者感到似曾相识。同时我们要看到,孙犁对这一传统母题进行了极富时代特色的现代性转化:不但“随夫”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人物形象的审美功能也具有了现代品格——这些女性不再是作为男性形象的补充和陪衬,而是成为小说的主角或是成为小说创作动机的主要促成者。(摘编自任军《孙犁诗化小说的时代精神及其叙事策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能较好地继承和超越古典、五四两大传统有着很大关系。B.《吕梁英雄传》在传统形式的理论讨论上做了有益尝试,但因创新不够影响了经典性。C.材料二中“特有的腔调”是指孙犁的小说充满了诗意美,与其他抗日小说有明显不同。D.因与需要峻急呼号的抗战年代不太合拍,孙犁的诗化小说没能成为解放区文坛的主流。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某位抗战时期文学作家无法把传统转化为写作中想象性的存在,我们可据此推知他没有将古典和五四两大文化传统有机融合。B.张爱玲的话告诉我们,五四精神是一种民族回忆,在经过时间的过滤和整合之后会成为传统的一部分,影响后来经典的创作。C.孙犁对“正邪对比原则”的成功运用启示我们,恰当运用传统文学的优秀创作技法,可以让作者找到个人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D.如果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仍像传统作品中的一样,仅是男性形象的陪衬,那么这些女性形象的审美功能就很难具有现代品格。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融汇中国传统的绝句、欧洲传统的十四行诗以及现代诗的特点,是集合各诗结构形式所长而创造出的“混血儿”。B.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继承了五四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深情的笔调,讴歌自己的保姆,控诉不公正的世界。C.巴金的《春》《秋》讲述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及分化,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退,是呼吁自由民主、追求人性解放的一面旗帜。D.孙犁创作的“白洋淀纪事”系列小说在家务事、儿女情中见时代风云,让人体会到“热土难离”等传统乡土观念的时代性转化。4.材料一说“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请以课文《荷花淀》或者《小二黑结婚》为例,简要谈一下古典文化复活的具体表现。5.在当今时代,文学创作如何对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谈一下你的看法。【答案】1.B2.A3.D4.示例一:①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荷花淀》自觉化用了传统的“夫唱妇随”叙事母题,流露出“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②在形式上借用了诗词意象营造意境。运用月亮、女人、荷花等意象,营造了清新宁静的氛围,充满了朦胧美、诗意美。示例二:①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小二黑结婚》体现了孝道文化在农村的巨大影响力(从长老权利、熟人社会角度分析亦可)。②在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的文学形式。采用了传统的评书形式讲述故事,故事性强,通俗易懂。5.①在思想上,向文化传统寻找传统文化因子,在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在形式上,关注传统文学形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②紧扣表达意图,借鉴传统模式、母题,进行现代性转化,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中超越。③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对西方文化进行本土化过滤,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在传统形式的理论讨论上做了有益尝试”错。原文“如《吕梁英雄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中的“这”是近指代词,指代上一句中的“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我们可据此推知他没有将古典和五四两大文化传统有机融合”错。原文是“只有摒弃古典与五四的二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它们成为想象性的存在”,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但反过来未必成立,选项推知内容绝对。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三段观点是“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A.是结构形式的中西结合,且不属于抗战时期文学;B.“继承了五四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不属于“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C.是反叛传统,追求五四的主张“民主、科学”;D.“热土难离”等传统乡土观念的时代性转化是在五四离家情结上的重新审视,能支撑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以《荷花淀》为例:由材料二“为了实现这一表达意图,孙犁在其充满诗意的抗战小说中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常见的两大叙事策略:一是隐性的‘正邪对比’原则,二是‘夫唱妇随’的传统母题的现代性转化”“但那种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还是让普通中国读者感到似曾相识”和材料一“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可知,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荷花淀》自觉化用了传统的“夫唱妇随”叙事母题,流露出“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由材料一“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和材料二“在孙犁小说中,……颂扬他们的勇敢、顽强,礼赞他们的善良和淳朴,诗意地抒写夫妇之爱、亲人之爱、同志之爱”可知,在形式上借用了诗词意象营造意境。运用月亮、女人、荷花等意象,营造了清新宁静的氛围,充满了朦胧美、诗意美。以《小二黑结婚》为例:由材料一“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和小说中传统婚礼习俗和孝道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传统内涵,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由材料一“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和小说中借鉴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和古典小说的表现方式,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在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的文学形式。【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可知,在思想上,向文化传统寻找传统文化因子,在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在形式上,关注传统文学形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由“张爱玲小说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将现代质素本土化。巴金的《寒夜》等作品采纳地域方言,精粹民族口语,实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欧化的校正,集合了中西语言形式的优点,显得更素朴、更蕴藉”“为了实现这一表达意图,孙犁在其充满诗意的抗战小说中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常见的两大叙事策略:一是隐性的‘正邪对比’原则,二是‘夫唱妇随’的传统母题的现代性转化”可知,紧扣表达意图,借鉴传统模式、母题,进行现代性转化,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中超越。由“但创作中对传统的简单回归并不能产生经典之作,而是需要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张爱玲小说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将现代质素本土化”“先锋文化只有在事后与主流文化融合才能被确认,五四文化正是经过本土化的过滤才得到了整合,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可知,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对西方文化进行本土化过滤,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看菜白金科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①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块儿用饭了。木匠好酒。②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③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母女俩面面相觑。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就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④却是怎么也夹不动。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后生的脸腾地红了。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原载《小小说月刊》2020年9月上)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过大世面、洋玩意儿的新木匠来梅家里上工后,经历了由骄傲不屑到郁闷不解,再到尴尬羞愧,最后端正态度的心理变化。B.小说没有激烈而集中的矛盾冲突,叙事云淡风轻,语言平淡自然,在看似不经意中表现了主题。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野开阔,自由灵活地展现了时间跨度较长的乡村生活。D.木匠把徒弟带着一起上工,教他技艺和规矩,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综合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了徒弟当时的落魄可怜。B.句子②展现出木匠的悠然自得、闲适惬意,与后文发现徒弟吃鱼之后的紧张焦急形成对比。C.句子③中的“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D.句子④聚焦新木匠的动作,单独成段,似电影的特写镜头,展现了“木鱼”的栩栩如生。8.看起来“煞是喜人”的咸鱼却是条“木鱼”,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情合理。除开头提到木匠尤善雕刻以外,文章还有哪些伏笔?请简要赏析。9.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涩,但也不乏温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答案】6.D7.C8.①收工饭时,木匠交代徒弟这顿只吃鱼,且要吃完。但梅母女去收拾碗筷的时候,看到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②木匠临走时告诉梅母女:“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暗示他留下了个东西。③结尾后生看到的那条鱼与多年前木匠师徒吃的那条鱼一模一样。这说明这个鱼很有可能是假的,为结尾部分揭示鱼的身份埋下了伏笔。9.苦涩:①文中描绘的可看却不可吃的看菜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它显示了当时的物质条件之艰苦、贫乏。②技艺精湛的木匠悉心教导徒弟,徒弟却没能成才。③新木匠的技术也不如老木匠,显示了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传统技艺没有得到传承并日渐遭受冷落。温情:①木匠知晓看菜的规矩,在鱼身遭破坏后给鱼翻面来让这道菜继续出现在饭桌上,他体谅农户的艰难,积极主动维护农户的体面和尊严。②木匠对徒弟有爱心,有耐心。面对处境艰难的徒弟,主动提出收他为徒。③木匠把徒弟带在身边上工,细心教授技艺,徒弟犯错把看菜给吃了之后,他也没有太过苛责,并赶紧给徒弟讲了相应的规矩。④木匠临走时告诉梅母女:“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临别之际,送给梅母女的这一条精雕细刻的木鱼,这一充满人情味的举动,增强了普通人之间的情感流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表述有误,根据文章提到的徒弟观“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可知,徒弟没能成才可能是没有天分,也可能是上进心不强。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C.“‘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说法有误。“这条鱼”是木匠师徒吃掉的那条鱼,没有贯穿全文,不是文章的线索。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的能力。文章前面说因为体谅主家生活贫苦,木匠们尽量不吃主家的咸鱼,但吃收工饭时,木匠特意对徒弟强调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而后文他们走后,梅母女收拾饭桌时却发现“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吃完了鱼,本应该只剩三个菜,那么这四个菜又从哪里来呢?可见是木匠雕刻了一条鱼放在那里。木匠走时,特意对梅母女说“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说明木匠还特意留下一个东西,但小玩意儿是什么呢?这也是一个伏笔。文章前半部分特意介绍梅母女给木匠们准备的咸鱼“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而后来,梅为儿子娶媳妇做家具,给小木匠准备开工饭时,所做的鱼竟也是“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时隔多年,两条鱼竟然一模一样,这说明这个鱼很有可能是假的,为结尾部分揭示鱼的身份埋下了伏笔。【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苦涩之处:文中看鱼而不吃鱼是因为“日子艰难,大家都懂”。那是个艰难贫苦的年代,人们吃穿艰难,透露出苦涩。老木匠技艺精湛,教导徒弟也非常用心,最后“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这也是一处苦涩。梅请来的新木匠看不上老木匠所做的传统工艺,但没认出木头鱼,说明他的技术不如老木匠。这反映了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传统技艺没有得到传承并日渐遭受冷落,这也透露出苦涩。温情之处: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在鱼身遭破坏后给鱼翻面来让这道菜继续出现在饭桌上,他体谅农户的艰难,维护农户的体面和尊严的温情。在那个艰难的年代,看待无家可归的孩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是对徒弟的温情。木匠他耐心教导徒弟,小徒弟误食咸鱼后,木匠只是“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这都体现了木匠对徒弟有爱心,有耐心的温情。木匠临走时送给梅母女一条精雕细刻的木鱼,表达了木匠的歉意,这一举动也传递了人情味,温情在其间得以流动。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战国策·齐策》)乙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为后世也。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之递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适足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东之上计也。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而递相罢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愿大王之察也。“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民独不也?非齐亲而韩、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南面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燕、赵,齐无所出其计矣。愿王孰虑之!“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戍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齐非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于三晋。(《战国策·齐策》)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秦必不敢A攻梁B必南C攻楚D楚秦E构难F三晋G怒齐H不与己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必太牢”中的“太牢”是指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B.“鄙”有多重含义,“士生乎鄙野”中的“鄙”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中的“鄙”含义不同。C.“斶愿得归”的“归”与《项脊轩志》中的“吾妻来归”的“归”意思相同。D.“适足以强秦而自弱也”中的“强”与成语“完璧归赵”“殚精竭虑”中“完”和“殚”“竭”的活用方式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以对话推进情节,作者除了借助语言,还结合神色、辞气,将人物的个性、品格及变化中的思想感情,揭示得淋漓尽致。B.甲文中颜斶先以天然美玉经人工雕琢而质变形破的譬喻,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不图荣华但求形神两全的人生态度,继而又直接表明自己甘于清贫的心志。C.乙文中陈轸之所以推测秦国会有主辱民虏的结果,是因为古代帝王出兵是讨伐昏庸无道之君,而秦国出兵则是倒行逆施,违反古道。D.乙文中陈轸认为齐国不会步韩、魏的后尘,因为齐国距离秦国遥远;韩、魏的民众屡遭兵祸,是因为韩、魏距离秦国太近。13.将以下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14.细读文本,结合甲文材料第一段分析颜斶是如何论述“士贵于王”的观点或结合乙文材料分析陈轸是如何劝说齐王的?【答案】10.BDF11.C12.D13.(1)君子怎么能被侮辱呢?我实在是自讨没趣啊!希望您就收下我这个学生吧。(2)祈望陛下能怜恤臣的愚拙的诚心,准许臣(实现)卑微的志愿,希望祖母刘氏能幸运地(蒙您恩典),(得以)终其余年。14.答案一:颜斶就地取材,举从前秦攻齐时先王之头不如死士之墓的历史事实,在对比中证明自己的观点。答案二:①陈轸点出六国行为的结果是“强秦自弱”,愚蠢之极,引发齐王思考。②陈轸站在齐王的角度,分析齐王若不“以兵合于三晋”,会面临秦灭韩魏后必攻齐、三晋恐会联合攻齐的后果,促使齐王出兵合围。【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国必然不敢攻打魏国,而一定会南下进攻楚国。楚、秦交战之后,赵、魏、韩怨恨齐国不与他们联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主语相同,都“秦”,“必不”“必”并列,所以B处断开;“楚秦构难”的主语是“楚秦”,独立成句,所以D处断开;“三晋怒齐不与己也”是新的句子,主语是“三晋”,独立成句,所以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B.正确。不同,“鄙”,偏僻;/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边邑。句意:士人生在偏僻乡野。/越过别国而把远处地方作为自己的边邑。C.错误。不同,“归”,回去;/女子出嫁。句意:希望您能允许我回去。/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D.正确。相同,使动用法,“强”,使……强大;/“完”,使……完整;/“殚”“竭”,使……完、尽。句意:恰好可以使秦国强大,自己衰弱。/完璧归赵:从一个地方或者被人把物品完好无损的运送回自己的手中,比喻物归原主。/殚精竭虑:使尽了精力,费尽了心思。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乙文中陈轸认为齐国不会步韩、魏的后尘”错,“而齐民独不也”,是反问句,陈轸分析认为齐国会步韩、魏的后尘。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焉”,怎么;“自取病”,自讨没趣;“愿”,希望。(2)“矜愍”,怜恤;“听”,准许;“庶”,希望;“卒”,全、终。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颜斶:由“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可知颜斶是就地取材,举从前秦攻齐时先王之头不如死士之墓的历史事实,在对比中证明自己的观点。陈轸:①由“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愿大王之察也”,可知:陈轸点出六国行为的结果是“强秦自弱”,愚蠢之极,引发齐王思考。②由“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可知:陈轸站在齐王的角度,分析齐王若不“以兵合于三晋”,会面临秦灭韩魏后必攻齐、三晋恐会联合攻齐的后果,促使齐王出兵合围。参考译文甲齐宣王召见齐人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宣王怒容满面,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王的头,还不如死士的墓。”宣王说:“唉呀!君子怎么能被侮辱呢?我实在是自讨没趣啊!希望您就收下我做学生吧。而且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我将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备有高级车马供您使用,妻子儿女穿着的服装也华贵。”颜斶辞谢,(要)离开,说:“玉生在山中,(一经)雕琢就破坏(本色)了,不是(经过雕琢就)不宝贵了,但是那璞玉(就)不(再有本真的)完美了。士人生在偏僻乡野,(一经)推举选拔就享有禄位了,不是(享有禄位就)不尊贵显达了,但是(他的)身体和精神(就)不(再)完整独立。希望您能允许我回去,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自得其乐。”于是(颜斶)行再拜礼辞谢离去。君子赞说道:“颜斶很知道满足,所以他能归于本性,返于纯朴,终身不受羞辱。”乙秦国攻打魏国,陈轸联络赵、魏、韩三国组成联合阵线,然后再去齐国,对齐王说:“古代王者出兵讨伐,想要来匡正天下,建立功业,而有利于后世。现在齐、楚、燕、赵、魏、韩六国互相激烈地攻打,这是不能建立功业,流传美名的,正好可以增强秦国,削弱自己,决不是六国的上策。真正能颠覆六国的,只有强秦。六国不去担心强秦,却互相攻打,彼此削弱,以致两败俱伤,使秦国坐享渔人之利,这是我深为山东六国所忧虑的。诸侯为了秦国互相残杀,可是秦国竟连一点力气也不出;诸侯为了秦国互相煎熬,可是秦国竟不拿出一把柴禾。为什么秦国就那样聪明,而山东六国就这样愚蠢呢?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古代五帝、三王、五霸,他们出兵讨伐,是讨伐昏庸无道之君。现在秦国出兵讨伐诸侯,却不是这样,它必然是倒行逆施,违反古道。国君必受辱而死,百姓必被俘而亡。韩、魏民众屡遭兵祸,人们为死亡的战士深感哀痛,眼泪从未干过,难道齐国就不会步韩、魏的后尘吗?并不因为秦国与齐国关系密切,与韩、魏关系疏近,它才攻打韩、魏,而是因为秦国距离齐国遥远,距离韩、魏更近。现在齐国与秦国的距离就要拉近了!现在秦国想要进攻魏国的绛、安邑,他占领了绛、安邑两地之后,往东直指黄河,那就会以东河为表,以西河为里,占领东河与西河广阔之地,作为后方,向东进发,去攻打齐国,齐国被兼并后,秦国的领土就会一直延伸到东海边上。这样,南边将使楚、韩、魏孤立,北边将使燕、赵孤立,如果南、北不能呼应,齐国就会一筹莫展,无可奈何。希望大王深思熟虑!“现在赵、魏、韩已经组成联合阵线,恢复了兄弟友好关系,派出了精锐部队驻扎在绛、安邑,这是千秋万世的长远大计。齐国如果不立刻派出精锐部队与三国联合,必有后患。赵、魏、韩三国如果联合,秦国必然不敢攻打魏国,而一定会南下进攻楚国。楚、秦交战之后,赵、魏、韩怨恨齐国不与他们联合,必然会进攻齐国。这就是我所说的齐国必有后患。您倒不如迅速派兵与赵、魏、韩三国联合。”齐王说恭敬地接受了建议,果真派兵与赵、魏、韩三国联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听雨〔宋〕蒋捷①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亡,不仕。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少年听雨的画面,着力渲染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年华,奠定了词的感情基调。B.“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运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大雁失群孤飞的画面。C.这首词既是词人由少年到老年的人生道路和情感历程的概括,也是时代变化的折射。D.本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以“听雨”为线索,通过时空的转换,写出人生不同阶段、不同境况下的心情。16.古典诗词多以虚实相生的手法营造艺术境界,请简要分析本词虚实结合手法。【答案】15.A16.①虚写:上片回忆少年歌楼听雨时红烛罗帐的温馨欢恰的画面,以及中年客舟听雨时江阔云低、西风悲雁的漂泊落寞的场景。②实写:下片实写而今暮年独在僧庐下听雨时凄凉孤寂的处境。③虚实结合,相辅相成,感怀已逝岁月,慨叹目前境况,表达时光易逝、一生漂泊孤苦的情感,并暗含对国家由兴而衰而亡的叹惋。【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奠定了词的感情基调”不准确,应该是反衬了后面处境的凄凉。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情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回忆词人年少之时,歌楼听雨,红烛映照,罗帐低垂。他通过具象化的描述,将少年时期无忧无虑、风流倜傥的生活状态展现出来。“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回忆壮年时期,舟中听雨,江面宽阔,云层低垂,失群的孤雁在秋风中哀鸣。这是虚写,词人借助这些景物,将自己的心境与外在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壮年时期漂泊无依、孤独落寞的生活状态。“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词人再次转变视角,描述现在老年时期,在僧庐下听雨,两鬓斑白,这是实写,是词人此刻的真实写照。这首词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运用得十分巧妙。词人通过实写和虚写的结合,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入词中,使得词作既有具体可感的画面,感怀已逝岁月,慨叹目前境况,表达时光易逝、一生漂泊孤苦的情感,并暗含对国家由兴而衰而亡的叹惋,情感表达深沉含蓄,艺术境界深远而富有韵味。(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明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从《客至》“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诗人因家贫待客酒菜欠丰盛而抱歉的话语。(3)《蜀道难》中描写行人走在蜀道上可以摸到天上的星辰并且步履艰难、神情惶恐、呼吸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本图宦达②.不矜名节③.盘飧市远无兼味④.樽酒家贫只旧醅⑤.扪参历井仰胁息⑥.以手抚膺坐长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宦”“矜”“飧”“醅”“扪”“胁”“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家用完饭一般会说“吃完了”,而陕西话与河南话则可能会说“吃毕了”或“吃毕咧”。普通话里大多将“完”“毕”连用,或单取“完”字,很少搭配使用“毕”字,但①。《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这里“毕”表示“完成”,“寿毕”即“祝酒完成”。而杜牧挥洒自如写下的《阿房宫赋》里,亦有“六王毕,四海一”之句为证。由此可见,陕西、河南的朋友真是开口就有“古人之风”。古语是别于今语的存在,方言对标的则是普通话。②,证明其具备的强大生命力。只要我们留心一瞥,就会发现今天口耳之间的古语确实很多。古语的方言不仅有趣,还很美,甚至能够打破各地方言的刻板印象。“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江南烟雨之感,在活泼可爱的四川朋友口里,③。如此诗意的叫法,实则来自《诗经·采薇》所说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飞飞”即“霏霏”,就是描述毛毛雨之细小的情状。此外,还有类似“纸飞飞儿”的说法,指碎纸或小纸片。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曹雪芹将江淮方言独有的魅力带入《红楼梦》中,增添了几分作品的烟火气。请简要概括加点词语的语境含义并分析其妙趣。(任选一例)(1)凤姐笑道:“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女孩儿一样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下来,咱们姐儿两个坐车,岂不好?”宝玉听说,忙下了马,爬入凤姐车上,二人说笑前来。(2)贾母啐道:“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凤丫头成日家说嘴,霸王似的一个人,昨儿唬得可怜。要不是我,你要伤了他的命,这会子怎么样?”【答案】18.①在古语中使用较多/在古语中不是这样/古语则不然;②古语能够活在方言里;③可能被叫做“雨飞飞儿”19.示例一:含义:“猴”字,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像猴子一样附着在某人或某物身上,此处意为“骑”。妙趣:①既通俗地表达了“骑马”的意思,又将骑马的动作呈现得生动有趣。②表现了王熙凤言语诙谐、性格风趣的特点。示例二:含义:“挺尸”意思是尸体直挺挺的躺着,此处意为“睡觉”。妙趣:①这种带有贬义化的表达,体现了贾母对贾琏的责备和批评。②这样的表达,活脱脱呈现出一个责骂子女后辈的老太太形象,使得贾母的人物形象雅俗兼有,读者观之也更为丰满立体。【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首先根据“但”字确定转折关系,根据前文主语为“毕”,后文为古语中较多适用“毕”的例证,因此可知此处可填“在古语中使用较多”或“在古语中不是这样”“古语则不然”。②处,前文通过举例展示了古语与方言的关系,同时根据“证明其具备的强大生命力”确定此处必须确定“其”所指代的内容,同时作为“强大生命力”的证明。而由后文“只要我们留心一瞥,就会发现今天口耳之间的古语确实很多”,即可确定此处应表达“方言中有很多古语”的意思。但根据全文论述重点确定“其”应该是“古语”,因此需将“方言中有很多古语”改为“古语能够活在方言里”。③处,根据前文“江南烟雨”推测此处是四川方言中“雨”表达,同时由后文“‘飞飞’即‘霏霏’”和“纸飞飞儿”的表述确定,此处应填“可能被叫做‘雨飞飞儿’”。【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在句子中含义的能力。考察《红楼梦》中的方言,需要考生对《红楼梦》和红楼梦中的人物有一定的了解,能够通过语言描写和用词来反推人物形象。方言在人物对话中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饶有兴味,符合日常生活,具有真实性。分析时先说语境义,再分析其语言表达效果。(1)句说“别学他们猴在马上”,“猴”字在此句中把名词用作动词,属于词类活用,意思是像猴子一样附着在某人或某物身上,描写恰当贴切,形象生动。这种描写方式通俗地表达了凤姐眼里的一部分人“骑马”的样子,同时又将骑马的动作栩栩如生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雅俗共赏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王熙凤作为姐姐对贾宝玉这个弟弟的关心爱护,同样也表现了王熙凤泼辣机敏、能说会道的性格特点。(2)句说“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挺尸”字面上的意思是尸体直挺挺地躺着,通常用来形容人睡觉的样子,有时带有贬义,暗示某人懒惰或不活跃。“挺尸”一词用在此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贾琏醉酒后沉睡的样子。用在文本中表现了贾母对贾琏的责备、批评以及不满,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责骂后辈的老太太的形象,这就是活脱脱的荣国府老祖宗贾母的形象,使人物形象兼有“雅趣”与“俗趣”,丰满立体。(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冰雪大世界流光溢彩、浪漫梦幻,松花江银装素裹、冰花绽放,雪博会赏心悦目、震撼人心……在这个我国北方“千里冰封”的季节,素有“冰城”之称的哈尔滨一炮而红。今年春节假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4.2亿元,均达到历史峰值。冰雪旅游火热“出圈”,是哈尔滨推动冰雪经济全产业链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哈尔滨充分挖掘利用优质冰雪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全力推动冰雪经济全产业链发展。以文塑旅,冰雪旅游魅力十足。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43米的主塔“冰雪之冠”高耸,可变灯光联动控制,流光溢彩。与此同时,哈尔滨注重将当地特色文化注入冰雪旅游,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哈尔滨芭蕾舞团等艺术团体走进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等景区进行展演,努力让游客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陶冶心灵。创意赋能,冰雪文化活力更旺。这个冰雪季,特色巡游活动走红网络,城市上空闪现的一轮“人造月亮”、蛋糕店里“冻梨”造型的蛋糕……哈尔滨推出的文旅创意,让游客欣喜不已。20.文中多处使用引号,下列选项中,与画波浪线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在这个我国北方“千里冰封”的季节 B.43米的主塔“冰雪之冠”高耸C.城市上空闪现的一轮“人造月亮” D.蛋糕店里“冻梨”造型的蛋糕21.简要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22.根据文本语境,为“出圈”下一个定义。【答案】20.B21.因为哈尔滨注重将当地特色文化注入冰雪旅游,并且推出较多文旅创意,所以能够吸引游客,实现创收。22.出圈是特定领域的人或事物突破原有圈子界限传播到更广泛群体从而扩大关注度或影响力的一种社会现象。【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冰城”是特定称谓。A.引用。B.是特定称谓。C.是特殊含义。D.是强调。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内容的能力。文段前两句话“哈尔滨一炮而红”“实现旅游总收入164.2亿元,均达到历史峰值”是结果,故总结结果“哈尔滨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业创造了巨大的收入”。第三句话“冰雪旅游火热‘出圈’,是哈尔滨推动冰雪经济全产业链发展的生动写照”是总结性的句子,前半句是结果,后半句是原因。“近年来,哈尔滨充分挖掘利用优质冰雪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哈尔滨推出的文旅创意,让游客欣喜不已”是在分析哈尔滨旅游火爆的原因,概括其中的关键词“利用优质冰雪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文旅创意,让游客欣喜不已”,故总结原因就是“注重将当地特色文化注入冰雪旅游,并且推出较多文旅创意”。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因为哈尔滨注重将当地特色文化注入冰雪旅游,并且推出较多文旅创意,所以能够吸引游客,实现创收。【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是被定义对象=种差+属概念。先找“属概念”。依据原文“今年春节假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4.2亿元,均达到历史峰值”,其后的“冰雪旅游火热‘出圈’”可知,“出圈”本质是一种社会现象,即定义的基本形式是“出圈是一种社会现象”;再看“种差”。依据“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4.2亿元,均达到历史峰值”可知,“出圈”的含义是超越其原有的界限,实现巨大的突破,被特定领域的人或事物关注;其中“突破”可以指人的突破,也可以是文中的经济效益的突破,还可以是事物发展的突破,并且这种“突破”引发极大关注,具有极大影响力。故“出圈”的定义是:出圈是特定领域的人或事物突破原有圈子界限传播到更广泛群体从而扩大关注度或影响力的一种社会现象。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也有人说,相处时,守住自己的立场最重要。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换位思考,体会别样的美《论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人与人之间,永远是相互的。所以,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即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你就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交往要学会将心比心,试着理解别人的辛苦,你就能对他人多一份体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岳阳货运从业资格考试
- 2025年晋城货运资格证考试有哪些项目
- 2025年南京货运资格考试答案
- 2025年天津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技巧答案详解
- 电梯维护保养合同(2篇)
- 电力用户协议(2篇)
- 2025年市妇联执委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乘方》听评课记录1
- 徐州报关委托协议
- 幼儿园后勤总务工作计划范本
- 北京市房山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南阳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2016-2024)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加油站复工复产方案
- 2025-2030年中国增韧剂(MBS高胶粉)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高考物理复习新题速递之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2024年9月)
- 2025年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限公司面向高校毕业生专项招聘144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苏州市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题一(有答案)
- 物业服务投标文件
- 《数值分析》配套教学课件
- 山西省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名单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