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流程规范指导书_第1页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流程规范指导书_第2页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流程规范指导书_第3页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流程规范指导书_第4页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流程规范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流程规范指导书TOC\o"1-2"\h\u21430第1章引言 4191891.1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目的 4233311.2适用范围与对象 4302201.3制定依据 431591第2章财务管理组织结构 4327072.1财务部门组织架构 4126292.2岗位职责与权限 4114882.3人员配置与培训 425837第3章预算管理 4272403.1预算编制 420523.2预算审批与执行 4164423.3预算调整与考核 421229第4章资金管理 4239394.1资金筹集与管理 5224324.2资金使用与监督 5137834.3资金安全与风险控制 59980第5章财务报告与分析 571435.1财务报告编制 5248375.2财务分析 5284735.3财务信息披露 54193第6章会计核算与管理 5236286.1会计科目设置 5292726.2会计分录与账务处理 5273896.3会计档案管理 56172第7章税收管理 5136367.1税收政策与法规 5294907.2税收筹划 5123947.3税收申报与缴纳 511816第8章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513928.1内部控制制度 5317458.2风险识别与评估 564708.3风险应对与监控 57166第9章资产管理 5112519.1固定资产管理 5319159.2无形资产管理 5281419.3投资管理 590第10章成本管理 5951110.1成本核算 51394010.2成本控制 5195610.3成本分析与优化 514401第11章财务审计与评估 52446311.1财务审计 5336111.2财务评估 62794611.3审计与评估结果的运用 622851第12章修订与附则 62382112.1制度修订 62953312.2解释与实施 6756812.3生效时间与废止规定 68446第1章引言 6297811.1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目的 6303011.2适用范围与对象 6320751.3制定依据 632227第2章财务管理组织结构 7180822.1财务部门组织架构 7114562.2岗位职责与权限 765362.3人员配置与培训 75437第3章预算管理 8157843.1预算编制 832573.1.1预算编制的原则 8137593.1.2预算编制的方法 8272463.1.3预算编制的步骤 896733.2预算审批与执行 9280153.2.1预算审批 9224113.2.2预算执行 929403.3预算调整与考核 9144753.3.1预算调整 9142443.3.2预算考核 917593第4章资金管理 9263174.1资金筹集与管理 10110824.1.1资金筹集 1024534.1.2资金管理 10101424.2资金使用与监督 10118234.2.1资金使用 1056744.2.2资金监督 10210264.3资金安全与风险控制 11198864.3.1资金安全 11274204.3.2风险控制 1118256第5章财务报告与分析 11100315.1财务报告编制 11133875.1.1财务报告概述 11102995.1.2财务报告编制原则 11220985.1.3财务报告编制流程 11233705.2财务分析 12224915.2.1财务分析的意义 12215455.2.2财务分析的方法 1230515.2.3常见财务指标分析 1257745.3财务信息披露 12310055.3.1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12167625.3.2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 12291725.3.3财务信息披露的途径 1230407第6章会计核算与管理 13196456.1会计科目设置 13266196.2会计分录与账务处理 1380796.3会计档案管理 1431447第7章税收管理 14187267.1税收政策与法规 14192587.1.1税收政策目标 1455427.1.2税收法规体系 14157047.1.3税收优惠政策 1516877.2税收筹划 15108257.2.1税收筹划的概念与原则 15162767.2.2税收筹划的方法 15170267.2.3税收筹划的实践案例分析 15259777.3税收申报与缴纳 15237427.3.1税收申报 15276817.3.2税收缴纳 15238877.3.3税收征管与执法 1528400第8章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162548.1内部控制制度 16211728.2风险识别与评估 16286388.3风险应对与监控 169136第9章资产管理 17245089.1固定资产管理 17309169.1.1概述 1728379.1.2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 17115389.1.3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17104289.2无形资产管理 1829609.2.1概述 18126839.2.2无形资产管理的目标 1893189.2.3无形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18278699.3投资管理 185289.3.1概述 18168059.3.2投资管理的目标 18257399.3.3投资管理的主要内容 1831062第10章成本管理 19695510.1成本核算 191919910.1.1成本核算的原则 19659010.1.2成本核算的方法 193078410.2成本控制 19311410.2.1成本控制的原则 192126110.2.2成本控制的方法 2094410.3成本分析与优化 203131710.3.1成本分析方法 202954910.3.2成本优化措施 2019714第11章财务审计与评估 20764311.1财务审计 201995911.1.1审计目的与原则 212543611.1.2审计程序与方法 211867211.1.3审计内容与范围 21872511.1.4审计报告与结论 211829211.2财务评估 21656111.2.1评估目的与原则 21772911.2.2评估方法与指标 21650211.2.3评估内容与范围 212420011.2.4评估结果与应用 211397311.3审计与评估结果的运用 215383第12章修订与附则 222843912.1制度修订 221769912.2解释与实施 22229512.3生效时间与废止规定 22第1章引言1.1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目的1.2适用范围与对象1.3制定依据第2章财务管理组织结构2.1财务部门组织架构2.2岗位职责与权限2.3人员配置与培训第3章预算管理3.1预算编制3.2预算审批与执行3.3预算调整与考核第4章资金管理4.1资金筹集与管理4.2资金使用与监督4.3资金安全与风险控制第5章财务报告与分析5.1财务报告编制5.2财务分析5.3财务信息披露第6章会计核算与管理6.1会计科目设置6.2会计分录与账务处理6.3会计档案管理第7章税收管理7.1税收政策与法规7.2税收筹划7.3税收申报与缴纳第8章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8.1内部控制制度8.2风险识别与评估8.3风险应对与监控第9章资产管理9.1固定资产管理9.2无形资产管理9.3投资管理第10章成本管理10.1成本核算10.2成本控制10.3成本分析与优化第11章财务审计与评估11.1财务审计11.2财务评估11.3审计与评估结果的运用第12章修订与附则12.1制度修订12.2解释与实施12.3生效时间与废止规定第1章引言1.1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目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风险;(3)保障企业资产安全,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4)维护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5)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1.2适用范围与对象本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包括但不限于:(1)国有企业;(2)集体企业;(3)私营企业;(4)股份制企业;(5)外商投资企业。本制度适用对象包括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员工以及与企业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外部单位。1.3制定依据本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依据主要包括以下法律法规和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5)《企业会计准则》;(6)《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7)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制定本制度时,还参考了同行业企业的财务管理经验和实践,并结合了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第2章财务管理组织结构2.1财务部门组织架构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结构是企业内部对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财务部门作为企业核心部门之一,其组织架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一般来说,财务部门组织架构包括以下几个层级:(1)财务总监:负责整个企业财务管理的战略规划、决策和领导工作。(2)财务部经理:负责财务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预算编制、成本控制、资金管理等。(3)财务主管:负责财务部门某的具体工作,如会计、出纳、税务等。(4)财务专员:负责执行财务部门的各项具体任务,如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等。2.2岗位职责与权限为了保证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各岗位职责与权限应当明确划分,具体如下:(1)财务总监:负责制定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审批财务预算和资金计划;拥有决策权和监督权。(2)财务部经理:负责执行财务战略,组织编制财务预算和成本控制计划;具有审批权和指导权。(3)财务主管:负责某的财务管理,如会计主管负责账务处理和报表编制,税务主管负责税务筹划和申报;具有执行权和建议权。(4)财务专员:负责具体财务工作的执行,如账务处理、资金支付等;具有执行权。2.3人员配置与培训财务部门的人员配置与培训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关系到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1)人员配置:根据企业规模和业务需求,合理配置财务人员,保证财务部门的正常运作。同时注重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整体管理水平。(2)培训与发展: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财务人员参加各类专业考试和职称评定,提升个人职业素养。通过以上措施,为企业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财务管理团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3章预算管理3.1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在这一阶段,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结合市场状况及内部资源,制定出全面、详细、可行的预算方案。3.1.1预算编制的原则(1)合法性原则:预算编制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保证预算内容合法合规。(2)完整性原则:预算应涵盖企业全部经济活动,保证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3)真实性原则:预算编制应基于企业实际情况,保证预算数据的真实性。(4)可行性原则:预算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保证预算的顺利实施。3.1.2预算编制的方法(1)自上而下法:由企业高层制定预算目标,逐级分解至各部门和岗位。(2)自下而上法:各部门和岗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预算,汇总至企业层面。(3)上下结合法:结合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充分调动各级积极性,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3.1.3预算编制的步骤(1)确定预算目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明确预算目标。(2)收集资料:收集预算编制所需的内外部资料,为预算编制提供依据。(3)预算编制:结合资料和预算目标,编制各项预算。(4)审查审批:对预算进行审查和审批,保证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3.2预算审批与执行3.2.1预算审批预算审批是保证预算合理性和合规性的重要环节。企业应建立健全预算审批制度,明确审批权限和程序。(1)审批主体:企业应根据预算类别和金额,明确预算审批的主体。(2)审批程序:预算审批应遵循规定的程序,包括初步审查、部门审批、总经理审批等。3.2.2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企业应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和管理。(1)预算下达:将审批通过的预算及时下达至各部门和岗位。(2)预算控制:通过预算分析、预警等手段,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控制。(3)预算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进行适时调整。3.3预算调整与考核3.3.1预算调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市场环境、政策变化等原因,可能导致预算目标与实际情况产生较大偏差。此时,企业应进行预算调整。(1)预算调整的条件:当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重大变化时,可申请预算调整。(2)预算调整的程序:预算调整应遵循审批程序,保证调整的合理性和合规性。3.3.2预算考核预算考核是评价预算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预算管理的水平。(1)考核指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预算目标,设置合理的预算考核指标。(2)考核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全面评价预算执行情况。(3)考核结果的应用:将预算考核结果与奖惩制度相结合,激发员工积极性。第4章资金管理4.1资金筹集与管理4.1.1资金筹集资金筹集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一环。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市场环境,选择合适的筹资渠道和方式,保证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运营和发展。常见的筹资方式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内部融资和扶持资金等。4.1.2资金管理企业筹集到资金后,应加强资金管理,保证资金的安全、合规和高效。资金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和审批流程;(2)加强对银行账户、现金和票据的管理,防范资金流失和风险;(3)合理安排资金使用,保证资金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4)加强对融资项目的跟踪管理,保证融资资金的合理运用和风险控制。4.2资金使用与监督4.2.1资金使用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合理配置和使用资金。资金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投资决策: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合理分配资金;(2)融资管理: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日常运营:合理控制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企业正常运营;(4)财务分析:通过财务报表分析,评估企业资金使用效果,为决策提供依据。4.2.2资金监督为防范资金风险,企业应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对资金使用进行有效监督;(2)加强对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的审查,防范职务犯罪和舞弊行为;(3)定期开展内部审计,评价资金使用效果,揭示潜在风险;(4)加强与外部审计、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提高资金监督效果。4.3资金安全与风险控制4.3.1资金安全保障资金安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保证资金安全:(1)加强银行账户管理,保证账户安全;(2)建立严格的资金审批和支付制度,防范资金挪用和侵占;(3)加强对现金、有价证券和重要凭证的管理,防止丢失和被盗;(4)强化网络安全,防范网络诈骗和黑客攻击。4.3.2风险控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资金风险控制体系,预防和应对资金风险。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明确风险控制责任人;(2)加强对市场、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监测,及时调整筹资和投资策略;(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潜在风险进行预警和排查;(4)加强与金融机构、部门等外部单位的沟通协作,共同应对资金风险。第5章财务报告与分析5.1财务报告编制5.1.1财务报告概述财务报告是企业向外界展示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的主要途径。它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附注等部分。5.1.2财务报告编制原则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真实性:保证报告中的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2)可靠性:报告中的数据应具备可验证性,以便于用户对报告的信任;(3)及时性:财务报告应尽快完成编制,以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4)透明度:报告编制过程应保持透明,便于用户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5.1.3财务报告编制流程(1)数据收集:收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各项财务数据;(2)数据整理: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财务报告的格式进行分类、整理;(3)数据计算:根据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计算各项财务指标;(4)报告编制:按照规定的格式,将计算出的财务指标填入相应的报表中;(5)审核审批:对编制完成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核、审批,保证报告的质量。5.2财务分析5.2.1财务分析的意义财务分析有助于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风险状况,为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层等提供决策依据。5.2.2财务分析的方法(1)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数据,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2)比率分析法:计算财务指标之间的比率,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3)结构分析法:分析企业财务数据中各项指标的比例关系,揭示企业的经营特点;(4)趋势分析法: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的长期观察,分析企业的经营趋势。5.2.3常见财务指标分析(1)偿债能力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2)盈利能力指标:如净利润率、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3)营运能力指标: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4)发展能力指标:如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等。5.3财务信息披露5.3.1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财务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企业透明度,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5.3.2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1)定期报告:如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季度报告等;(2)临时报告:如重大事项报告、关联交易报告等;(3)财务报表附注:对财务报表中重要事项的详细解释。5.3.3财务信息披露的途径(1)证券交易所:企业在上市时应通过证券交易所披露财务信息;(2)企业官方网站:企业应在官方网站上发布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3)媒体:企业可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披露财务信息;(4)信息披露平台:如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平台等。第6章会计核算与管理6.1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它是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基本单位。合理的会计科目设置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会计科目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会计科目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2)相关性原则:会计科目应与企业的经济业务密切相关。(3)明细性原则:会计科目应细化到能够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4)稳定性原则:会计科目应保持相对稳定,便于分析比较。企业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需求,参考以下分类:(1)资产类科目: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2)负债类科目:包括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费、短期借款等。(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4)收入类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等。(5)费用类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6.2会计分录与账务处理会计分录是会计核算的核心,它是对经济业务进行系统、连续、全面的记录。会计分录包括以下内容:(1)分录的要素:借贷方向、会计科目、金额。(2)分录的编制原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3)分录的种类:简单分录、复合分录。账务处理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取得原始凭证:对经济业务进行初步审核,确认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2)制作会计凭证: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包括借方、贷方科目和金额。(3)登记账簿:将会计凭证的内容登记到相应的会计账簿中。(4)结账:定期对账簿进行汇总、核对,保证账簿记录的准确性。(5)编制会计报表: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6.3会计档案管理会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重要历史资料,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财务审计和税务检查具有重要意义。会计档案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完整性原则:保证会计档案的齐全、完整。(2)准确性原则:保证会计档案的内容真实、准确。(3)安全性原则:保证会计档案的存放安全,防止丢失、损毁。(4)保密性原则: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企业的保密要求,妥善保管会计档案。会计档案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归档:将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按照一定顺序整理、装订,形成会计档案。(2)存放:将会计档案存放在指定的地点,保证安全、便于查找。(3)查阅:根据企业内部规定和外部要求,提供会计档案查阅服务。(4)销毁:按照国家规定和企业制度,对已到保管期限的会计档案进行鉴定、销毁。第7章税收管理7.1税收政策与法规税收政策与法规是税收管理的基础,对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控经济运行和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税收政策与法规:7.1.1税收政策目标税收政策目标主要包括保障财政收入、调控经济、调节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增长等。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税收政策。7.1.2税收法规体系我国税收法规体系包括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等。这些法规为税收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7.1.3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是为鼓励和支持特定行业、企业或项目发展,减少企业税收负担而制定的政策。主要包括减免税、税率优惠、加速折旧等。7.2税收筹划税收筹划是企业合法降低税负、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税收筹划:7.2.1税收筹划的概念与原则税收筹划是指在遵守税收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安排经济活动,降低企业税负的行为。税收筹划应遵循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风险可控等原则。7.2.2税收筹划的方法税收筹划方法包括税收优惠政策利用、税基筹划、税率筹划、税收抵免筹划等。7.2.3税收筹划的实践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企业如何运用税收筹划方法降低税负,提高经济效益。7.3税收申报与缴纳税收申报与缴纳是税收管理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和企业的合规经营。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内容:7.3.1税收申报税收申报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收法规要求,向税务机关报送有关纳税事项的过程。包括申报期限、申报方式、申报内容等。7.3.2税收缴纳税收缴纳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收法规规定,及时足额地将应纳税款缴入国库的过程。包括缴纳方式、缴纳期限、缴纳要求等。7.3.3税收征管与执法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应依法开展税收执法活动,保障税收法规的实施。主要包括税收检查、税收评估、税收强制执行等。通过以上内容,本章对税收管理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帮助读者了解税收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操作。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遵循税收法规,合理进行税收筹划,保证税收申报与缴纳的合规性,为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第8章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8.1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旨在合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财务报告真实可靠、法律法规遵循及提高经营效率。企业应建立健全以下内部控制制度:(1)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2)授权与审批: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权限,实行分级授权和审批;(3)会计系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4)财产保护:保护企业资产免受损失和浪费;(5)预算管理: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预算编制、执行和监控;(6)运营分析:定期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7)内部报告:建立内部信息传递和报告机制,提高决策效率;(8)信息技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处理能力;(9)人员管理:加强员工培训、考核和激励,提高员工素质和积极性。8.2风险识别与评估企业应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对各类风险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应对。(1)风险识别:企业应通过内部调查、外部咨询、数据分析等方法,全面识别企业面临的战略、财务、市场、运营、法律等方面的风险;(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3)风险分类:根据风险性质和影响范围,将风险分为重大风险、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4)风险应对策略: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8.3风险应对与监控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风险应对与监控:(1)制定风险应对计划:明确风险应对的责任部门、人员和措施,保证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实施;(2)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措施:针对重大和重要风险,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影响;(3)风险监控:定期对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保证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4)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潜在风险进行预警,提前采取措施,防止风险发生;(5)风险报告:定期向上级管理层报告风险应对与监控情况,为决策提供支持;(6)持续改进:根据风险应对与监控结果,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第9章资产管理9.1固定资产管理9.1.1概述固定资产是企业长期使用、预期使用周期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且价值较高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对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9.1.2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保证固定资产的完好率、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固定资产的运维成本、合理配置固定资产资源。9.1.3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1)购置: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需求,合理规划固定资产的购置。(2)登记与核算:对固定资产进行编号、登记,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进行会计核算。(3)使用与维护:制定固定资产使用和维护制度,保证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行。(4)检查与盘点: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盘点,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5)处置:对闲置、淘汰或损坏的固定资产进行合理处置,提高资产利用率。9.2无形资产管理9.2.1概述无形资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无法触摸、具有价值、可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管理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9.2.2无形资产管理的目标无形资产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保护无形资产的安全、提高无形资产的使用效益、促进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9.2.3无形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1)识别与评估:识别企业无形资产,对其进行价值评估。(2)登记与核算:对无形资产进行登记、核算,保证其合法权益。(3)使用与保护:制定无形资产使用和保护制度,防止无形资产流失。(4)评估与监测:定期对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和效益监测,提高无形资产的使用效益。9.3投资管理9.3.1概述投资管理是指企业对投资活动进行规划、决策、实施、监控和评价的过程。有效的投资管理有助于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提高投资效益。9.3.2投资管理的目标投资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保证投资安全、实现投资收益、优化投资结构、降低投资风险。9.3.3投资管理的主要内容(1)投资规划: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编制投资规划,明确投资方向和目标。(2)投资决策: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制定投资决策。(3)投资实施:落实投资决策,保证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4)投资监控:对投资项目进行过程监控,保证投资安全。(5)投资评价:对投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投资经验,优化投资策略。第10章成本管理10.1成本核算成本核算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对于企业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成本核算的主要任务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成本进行归集、分配和计算,以便为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优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10.1.1成本核算的原则成本核算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成本核算应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2)可靠性原则:成本数据应真实、完整、可靠。(3)相关性原则:成本核算应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4)一贯性原则:成本核算方法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以便于分析比较。10.1.2成本核算的方法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包括:(1)品种法: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适用于单步骤、大量生产的企业。(2)分批法:以产品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适用于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企业。(3)分步法:以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适用于多步骤、大量生产的企业。10.2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以实现成本目标的过程。10.2.1成本控制的原则成本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原则:成本控制应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2)经济性原则:成本控制应考虑经济效益,避免过度控制。(3)适时性原则:成本控制应抓住关键时期,及时采取措施。(4)责权利相结合原则:成本控制应明确责任,赋予相应的权利,并给予相应的利益。10.2.2成本控制的方法成本控制方法包括:(1)预算控制:通过编制成本预算,对成本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2)标准成本控制:制定产品标准成本,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改进。(3)作业成本控制:对作业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控制,提高作业效率。10.3成本分析与优化成本分析是对成本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找出成本波动的原因,为成本优化提供依据。10.3.1成本分析方法成本分析方法包括:(1)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产品、不同部门成本的比较,找出成本差异。(2)因素分析法:分析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找出主要因素。(3)趋势分析法:分析成本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成本。10.3.2成本优化措施根据成本分析结果,采取以下优化措施:(1)优化产品设计:在设计阶段降低产品成本。(2)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3)加强供应链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