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周至县第五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周至县第五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周至县第五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周至县第五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周至县第五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周至县第五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B.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2.下列不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区别的是()A.是否进行染色体的复制 B.染色体的着丝点是否分裂C.是否会发生交叉互换 D.是否会有染色体的平均分配3.如图反映了N1、N2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图1所示环境中,N2因竞争而被排除B.图2所示环境中,N1、N2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C.图1所示环境中,若引入某种动物,不能改变N1的竞争优势地位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有限,缘于自然环境常常是不断变化的4.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捕食者的数量受被捕食者数量的制约,被捕食者的数量不受捕食者数量的制约B.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演替、优势种群、种群的空间特征、群落的边界和范围等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也会不断发生变化D.大豆与根瘤菌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大豆为根瘤菌提供无机营养5.某种ATP酶复合体存在于生物膜上,其主要功能是将生物膜一侧的H+搬运到另一侧,并催化ATP的合成,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这种ATP酶复合体只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B.H+通过这种ATP酶复合体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C.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内膜中都含有较多的这种ATP酶复合体D.抑制该ATP酶复合体活性的药物也会对无氧呼吸产生抑制作用6.下列有关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A.样方法只适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B.调查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C.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并不是取样调查的唯一方法D.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图1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A代表相应能量;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了生物群落。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A代表____________。(2)图1中,植食性动物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J/(cm2·a)传递到肉食性动物体内,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约为_____________%(保留1位小数)。(3)在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图2中缺少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请用文字和→的形式表示出来:_____________。(4)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是_____________。若该生态系统发生虫害,导致原有的生态平衡难以恢复,说明____________。8.(10分)下列是有关遗传实验材料和实验设计的内容,回答有关问题:(1)如图表示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可判断出该果蝇是_______性,其中代表常染色体的有:________(填数字),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运用_____法(研究方法),将红眼与白眼基因与图中染色体_____(填数字)联系起来,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某昆虫性别决定为XY型,其粗腿和细腿为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长触角和短触角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为探究这两对相对性状显隐性关系及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科研小组将两只粗腿长触角雌雄昆虫杂交,发现F1雌性昆虫中既有粗腿也有细腿,雄性昆虫中既有长触角也有短触角。(不考虑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回答下列问题:①根据题干信息可以推出A、a基因位于______(常或X)染色体上,粗腿为_____(显性/隐性)性状。②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基因B、b位于常或X染色体上,科研小组以F1为实验材料,通过设计杂交实验探究基因B、b所在染色体的位置。实验方案:选取F1中____________相互交配,产生足够多的子代,并统计雌性昆虫的性状。实验结果与结论:若子代中________,则可以判断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子代中____,则可以判断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9.(10分)现代考古证实,水稻起源于1万多年前中国的一种野生稻,这种野生稻经过人们数千年的培育,发展成为今天数百个品种的水稻,使水稻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野生稻和现有水稻分属于两个物种,原因是两种生物之间存在____________。(2)培育过程中,在水稻种群中发现了一株“大果穗”的突变植株,其自交的后代既有“大果穗”的植株也有“小果穗”的植株,说明获得的突变植株是____________。(3)现有甲、乙两个不育系水稻,当温度超过23.3℃时,甲表现为雄性不育;温度低于23.3℃则恢复育性并可以自交产生籽粒。乙不育系水稻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为26℃,其育性与甲相同。育种工作者用上述不育系水稻与正常水稻杂交制备高产水稻杂交种子,若环境温度变化较大,应选用__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不育系水稻,原因是____________。10.(10分)图一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图二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图三为能量流经图二所示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能量的单位为kJ。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一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________,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丙中A为第________营养级,③代表的生理作用为________。(2)若图一中的生产者固定了2000kJ的能量,则图中D理论上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kJ。(3)若图二中营养级①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3125kJ,则营养级①、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的特点。(4)分析图三中能量关系可知,乙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这其中包括________生物粪便中的能量。11.(15分)养生是人们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如图为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过程示意图,A、B、C、D、E为液体,①②为某种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养生主要就是科学合理地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机制使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达到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目的。图示中E是指内环境成分中______________。(2)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进行吸血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的唾液注入图中______(填图中字母),有些物质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反应而释放一种叫组胺的物质,该物质引起毛细血管__________、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最终使图中_____(填图中字母)增加,造成被叮咬的地方出现又红又痒的包。(3)在B中含有许多酸碱缓冲物质,当肌肉产生的乳酸进入B中时,能与其中的_________发生作用。机体对乳酸的这种处理,维持了内环境_______的相对稳定,保证了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为a→b→c→d→e,刺激c点时,b、c、d、e四点能检测到点位变化,a点检测不到电位变化。【详解】A、刺激c点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能由c→d,c→b,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A正确;B、兴奋由c传导到e时,需经一个突触,在突触上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兴奋在突触上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C错误;D、刺激c点时,兴奋能传递到b、c、d、e,而不能传递到a点所以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D正确。故选C。2、D【解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染色体的复制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减数第二次分裂无染色体的复制,因此是两者的区别,A不符合题意;B、着丝点的分裂只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是两者的区别,B不符合题意;C、交叉互换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因此是两者的区别,C不符合题意;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中都有染色体的平均分配,因此这不是两者的区别,D符合题意。故选D。3、C【解析】竞争关系值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竞争有种内和种间两种竞争方式。互利共生即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储存、双方获利。【详解】A、图1中,N1与N2为竞争关系,N2竞争过弱被淘汰,A正确;B、图2中,N1和N2为互利共生关系,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B正确;C、图1所示环境中,若引入某种动物,可能改变N1的竞争优势地位,C错误;D、自然环境常常是不断变化的,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有限,优势物种也可能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C。4、C【解析】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而影响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2、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详解】A、捕食者的数量受被捕食者数量的制约,被捕食者的数量也受捕食者数量的制约,A错误;B、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演替、优势种群、空间结构和群落的边界和范围等,空间特征是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错误;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也会不断发生变化,C正确;D、大豆与根瘤菌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大豆为根瘤菌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碳源和能源以及其他必需营养,而根瘤菌则为大豆提供氮素营养,D错误。故选C。5、B【解析】A、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是酶的作用机理,ATP酶复合体不仅有酶的功能,也能运输H+,有载体的功能,A错误。B、H+通过ATP酶复合体的跨膜由高浓度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是协助扩散,B正确。C、ATP酶复合体是催化ATP合成的,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有ATP的合成,其上有较多ATP酶复合体,而叶绿体内膜不是ATP的合成场所,其上没有ATP酶复合体,C错误。D、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而ATP酶复合体位于生物膜上,故抑制该酶的药物不会对无氧呼吸有抑制作用,D错误。故选B。6、A【解析】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的密度;标志重捕法适合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详解】A、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的密度,A错误;B、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活动能力比较强,更适合使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C、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取样调查的常用方法,还有灯光诱捕法等,C正确;D、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否则会造成调查结果和实际结果相差过大,D正确。故选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①.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②.呼吸作用散失③.2.5④.15.6%⑤.光合作用⑥.无机环境→丁,甲→丙(顺序可换)⑦.物质循环以能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作为载体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解析】1、据图分析:图1中,A表示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各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同化能量的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2、分析图2:图2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可以判断丁是生产者,甲和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故图中缺少无机环境→丁的光合作用过程和甲→丙的分解作用过程。【详解】(1)由于图示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因此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各营养级的同化能量的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故图中A代表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2)该生态系统中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未利用=2.1+0.05+0.25+5.1=7.5(J/cm2•a),肉食动物从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有机物输入的能量=7.5-5=2.5(J/cm2•a),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未利用=4+0.5+2.5+9=16(J/cm2•a),因此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00%=2.5÷16×100%=15.6%。(3)在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中的碳,其中主要的生理作用是光合作用。图2中,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可以判断丁是生产者,甲和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因此图中还缺少无机环境→丁的光合作用过程和甲→丙的分解作用过程。(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以能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作为载体。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该生态系统发生虫害,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导致原有的生态平衡难以恢复。【点睛】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识记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某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并能进行相关计算。8、(1).雄(2).3、4、5、6、7、8(3).假说-演绎(4).1(5).常(6).显性(7).多只短触角雌昆虫与长触角雄昆虫(8).雌性昆虫的性状有短触角和长触角(9).雌性昆虫的性状只有长触角【解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图解,图中有X染色体(1)和Y染色体(2),因此该果蝇表示雄果蝇,其染色体组成可以表示为3对常染色体(3和4、5和6、7和8)+XY。2、分析题干可知,两只粗腿长触角雌雄昆虫杂交,发现F1的雌性昆虫中部分为细腿,双亲为粗腿,子代雌性既有细腿也有粗腿,故可判断粗腿对细腿为显性,且其控制基因A/a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若位于X染色体上,其子代雌性中应该全是粗腿,不可能出现细腿),即控制粗腿和细腿的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双亲为长触角,子代雄性既有长触角也有短触角,故长触角对短触角为显性,无法判断基因B、b位于常或X染色体上。【详解】(1)图中的果蝇性染色体组成为XY(1号和2号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为雄性。其中代表常染色体的有3、4、5、6、7、8。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将红眼与白眼基因与X染色体联系起来(图中1号染色体),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①据以上分析可知,粗腿对细腿为显性,且其控制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②需要探究基因B、b所在染色体的位置,可以选择F1中的多只短触角雌昆虫与长触角雄昆虫相互交配,产生足够多的子代(F2),并统计雌性昆虫的性状。若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中长触角雌雄昆虫的基因型为Bb和Bb,则F1中短触角雌昆虫的基因型为bb,长触角雄昆虫基因型为BB或Bb,子代(F2)雌性昆虫的基因型有bb、Bb,因此子代(F2)雌性昆虫中会出现短触角和长触角的昆虫。若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中长触角雌雄昆虫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则F1中短触角雌昆虫的基因型为XbXb,长触角雄昆虫基因型为XBY,子代(F2)雌性昆虫的基因型为XBXb,因此子代(F2)雌性昆虫中不会出现短触角的昆虫,全是长触角。【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遗传方式的判断及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9、①.生殖隔离②.杂合子③.甲④.不育起点温度越低,授粉时出现雄性可育的情况越少,不易出现自交和杂交种混杂的现象【解析】1、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的生理功能,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2、不育系水稻在温度不同时育性不同,故可利用该特性进行高产植株的选择及培育。【详解】(1)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野生稻和现有水稻分属于两个物种,原因是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2)由于大果穗的突变植株,其自交后代出现了小果穗的植株,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获得的突变性状属显性性状,同样说明获得的突变植株是杂合子。(3)因不育起点温度越低,授粉时出现雄性可育的情况越少,不易出现自交和杂交种混杂的现象,故应选择雄性不育的起点较低的温度23.3℃的甲不育系水稻。【点睛】本题要求掌握和理解新物种形成标志、性状分离的概念以及杂交育种的原理,通过分析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1).丁(2).有机物(3).二(4).分解(呼吸)作用(5).80(6).12.8%(7).逐级递减(8).第三营养级【解析】1、分析图一可知,图中甲是CO2库、乙是生产者、丙代表各级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2、分析图二可知,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①表示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②③④表示消费者,②为第二营养级,③为第三营养级,④为第四营养级;3、分析图三可知,表示能量流经图二所示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甲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乙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丙表示在细胞呼吸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部分,丁表示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详解】(1)据图分析,图一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丁;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乙为第一营养级,则丙中A为第二营养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