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精英中学高二上生物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精英中学高二上生物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精英中学高二上生物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精英中学高二上生物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精英中学高二上生物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精英中学高二上生物期末调研模拟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是关于生长素的有关实验,全部给予右侧光照结果不向光弯曲生长的是()[(3)(4)是锡箔小帽,不透光,(5)(6)(7)云母片,不透水]A.(2)(3)(5) B.(2)(3)(5)(7)C.(2)(3)(5)(6)(7) D.(2)(3)(5)(6)2.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医疗工作者一直致力于艾滋病的预防与治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艾滋病可通过血液、精液传播,还可通过父母遗传传给孩子B.HIV感染后,机体仍然可通过免疫应答机制阻止HIV增殖C.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逐渐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D.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恶性肿瘤3.下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C.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隔离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则这两个种群变成了两个物种4.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加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5.蛋白质工程是新崛起的一项生物工程,又称第二代基因工程。下图表示蛋白质工程流程,图中①②在遗传学上依次表示()A.转录和翻译 B.翻译和转录C.复制和转录 D.传递和表达6.如图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象,则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④细胞分裂形成精细胞及第二极体B.细胞①、②、③、⑤产生的子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C.上图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的顺序是③→②→①D.②中的染色体行为导致基因自由组合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据图回答。(1)图中的A表示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碳是以__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形式传递的。(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流动过程中逐级__________。(3)大气中的CO2能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可见碳循环具有__________性。(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避免温室效应加剧,人类必须减少煤、石油等的使用,从而控制__________(气体)的排放。8.(10分)水稻属禾本科植物,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鸭有旺盛的杂食性却不喜食禾本科植株,利用此特点,我国多地采用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为研究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农田生态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稻单作和稻鸭共作的比较试验。水稻单作按常规生产方式使用化肥、杀虫杀菌剂。稻鸭共作每公顷投放300只20d龄的麻鸭,共育75天,只在稻鸭共作之前和之后施用化肥和农药。最终统计经济效益如下表(单位:元/hm2)。请回答:处理主要支出主要收入生产资料费人工费稻米稻田鸭净收益化肥农药鸭苗饲料施肥管护稻单作1566.81147.5--225075055672.7-49958.4稻鸭共作1302.5306.5699.06154.2750142585113.018029.692505.4(1)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______和______三大功能。上述水田中的稻、鸭及其他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写出稻鸭共作田里可能存在的一条食物链:______。(2)从生态系统结构的角度分析,稻单作模式下的稻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______,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与稻单作模式相比,稻鸭共作模式稻米产量增加,因为鸭在稻鸭共作中能够通过______等活动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同时鸭的排泄物又可以肥田。除此之外,鸭也能增加农民收入。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稻鸭共作模式的优点是________。此种模式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4)CH4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稻田是CH4最大的人为排放源,在厌氧条件下,土壤中有机物在产甲烷杆菌等微生物作用下被逐步分解形成CH4。研究表明,稻鸭共作生态系统中鸭通过觅食和游动,从而增加了______,抑制了产甲烷杆菌的生长活性,减少了CH4的排放。9.(10分)糖尿病是全世界最主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中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已高居全球首位。请结合以下血糖浓度较高时的血糖调节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1分析,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B细胞可接受______(填信息分子)的刺激,进而分泌胰岛素。由此可以看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机制是______调节。(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作用上表现为______关系。图2表示进食1h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对值的变化,则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3)某人因长期的饮食习惯不当,造成其血糖浓度总是高于8.8~10mmoL/L,形成糖尿,分析糖尿形成的生理原因是血糖浓度过高时,使____________。(4)糖尿病患者常常“多尿”,原因是____________。10.(10分)某地由于引入一种植物,对该地区其他植物造成了一定影响。科研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多项研究。下图是调查该植物种群密度时所取的一个样方,图中的圆圈表示该植物。表是引入该植物后,对该植物和本地的四种植物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年份ABCDE201110.00.33.03.03.220129.20.72.12.02.820138.01.81.10.41.720146.85.10.30.01.320155.58.70.00.00.520164.09.60.00.00.420173.29.60.00.00.2(1)引入的植物和当地植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在调查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的过程中,选取样方的注意事项是_________,图中样方内该植物的数量应记为__________株。(2)根据表中结果推断,引入的植物是_____________。根据表格分析,在2011~2017年间,该植物的增长曲线属于___________型。(3)某研究小组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入侵植物,把该植物和一种本地植物在一适宜地块内混合种植,并绘制出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乙为该入侵植物,甲的数量从t3开始减少B.t1~t3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C.t2、t4时,甲、乙的数量分别达到最大D.影响乙种群在t4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存空间和资源等(4)研究小组利用该植物又进行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在实验田中划出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等条件均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数量不等、分布均匀的该植物。待成熟后分别统计平均单株荚果数量、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结果如下表。区域号12345植株数量2004006008001000荚果数/株8.36.14.62.72.1种子数/荚果6.05.96.25.96.0收获种子的总量最多的区域是__________,如果要比较种子产量,还需要统计__________。以上数据说明要获得农作物高产应做到___________。11.(15分)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腺体B是__________;激素丁是__________。(2)激素丙能否口服?__________;如口服一定量的激素丙,则体内激素甲的分泌量变化是__________。(3)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作为有效信号,刺激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会引起激素丁的分泌量__________。(4)寒冷刺激会抑制激素丁的分泌,某实验小组欲以家兔为实验材料对该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实验过程如下:①将健康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家兔随机均分为A、B两组;②A组为实验组,__________培养,B组为对照组,__________培养;③一段时间后测A、B两组家兔的__________。④实验结果预测: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植物的向光生长主要受生长素调控;生长素是尖端产生的,可以向下运输;植物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位置;生长素运输受单侧光影响;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哪侧长得快,则向对侧弯曲。【详解】(1)有单侧光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发生向光弯曲生长,(1)向光弯曲生长;(2)由于胚芽鞘匀速转动,使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2)不向光弯曲生长;(3)由于尖端的感光部位被盖住,所以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3)不向光弯曲生长;(4)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所以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发生向光弯曲生长,(4)向光弯曲生长;(5)胚芽鞘的尖端插入了一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使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5)不向光弯曲生长;(6)胚芽鞘尖端以下背光区插入部分云母片,阻断了背光侧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弯曲生长,(6)不向光弯曲生长;(7)胚芽鞘尖端以下向光区插入部分云母片,阻断了向光侧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发生向光弯曲生长,(7)向光弯曲生长。ABC错误,D正确。故选D。2、A【解析】艾滋病(AIDS)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详解】A、艾滋病可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传播,不是遗传病,不会通过父母遗传传给孩子,A错误;B、HIV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还没被完全破坏,机体仍然可通过免疫应答机制阻止HIV增殖,B正确;C、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因此HIV逐渐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C正确;D、HIV感染人群免疫系统被破坏,不能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比健康人群更易患恶性肿瘤,D正确。故选A。3、D【解析】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做地理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叫做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详解】A、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若没有地理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仍可完成基因交流,A正确;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生殖隔离,则进化为不同的物种,故物种2与物种1相比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C、由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常见形式,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种群1和种群2的基因频率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都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两个物种,D错误。故选D。4、C【解析】A、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参加,A错误;B、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只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味觉而没有作出反应,故不属于反射,B错误;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如加强神经元之间新的的突触联系,以形成条件反射,C正确;D、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构成了新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5、A【解析】转录是指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详解】据图分析可知,图中①过程的模板是DNA,产物是mRNA,即是以DNA为模板形成mRNA的过程,为转录过程;过程②的模板是mRNA,产物是肽链,即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多肽链的过程,为翻译过程。故选A。6、D【解析】分析题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⑤细胞处于分裂间期。【详解】A、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其产生的子细胞是精细胞或第二极体,A错误;B、②细胞产生子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⑤细胞不能判断是减数分裂还是有丝分裂的间期,所以无法确定产生的子细胞是否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C、上图中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不是有丝分裂细胞,C错误;D、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就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正确。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生产者(2).消费者(3).有机物(4).递减(5).全球(6).二氧化碳(或CO2)【解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消费者。生物群落中碳是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主要通过二氧化碳形式进行的,碳循环具有全球性。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1)图中的A表示生产者,B表示消费者。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碳是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2)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3)大气中的CO2能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可见碳循环具有全球性。(4)为了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避免温室效应加剧,人类必须减少煤、石油等的使用,从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8、①.物质循环②.信息传递③.生物群落④.稻→食稻昆虫→鸭(杂草→鸭;杂草→昆虫→鸭)[不能出现稻→鸭]⑤.简单⑥.低⑦.食草、捕虫⑧.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轻了土壤、水环境的污染⑨.整体性⑩.水中溶氧量【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3、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上述水田中的稻、鸭及其他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群落。稻鸭共作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水稻。在稻鸭共作田里可能存在的一条食链为:稻→食稻昆虫→鸭(杂草→鸭;杂草→昆虫→鸭)。(2)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稻鸭共作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加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而稻单作模式下的稻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因此需要人为保护较多,因为其抵抗力稳定性差。(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与稻单作模式相比,在稻鸭共作模式中鸭通过在稻田中起到吃草、捕虫等作用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同时鸭的排泄物又可以肥田,除此之外,鸭也能增加农民收入,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稻鸭共作模式典型优势表现在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轻了土壤、水环境的污染。此种模式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构建了人与然的和谐,同时也能是农民增收。(4)产甲烷杆菌是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土壤中有机物在产甲烷杆菌等微生物作用下被逐步分解形成CH4,而该稻鸭共作模式中鸭的活动增加水中溶解氧,抑制产甲烷杆菌的生长繁殖,减少CH4的排放,从而使稻田的CH4排放量明显降低。【点睛】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的实际表现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生态农业的原理及其意义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点。9、(1)①.葡萄糖、神经递质②.神经-体液调节(2)①.相互抗衡(拮抗)②.胰高血糖素③.胰岛素(3)原尿中葡萄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从而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4)糖尿病患者原尿中葡萄糖浓度较高,增大了原尿的渗透压,从而使肾小管对水分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解析】1.关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机制: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刺激其分泌胰岛素,这是体液调节。②血糖通过作用于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通过下丘脑发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这是神经调节。2.关于血糖调节机制:血糖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多,这是体液调节,然而胰岛素分泌增多,既含有神经调节,也含有体液调节,因此血糖调节机制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体液调节。【小问1详解】根据图1分析,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B细胞可接受血糖(葡萄糖)和下丘脑发出的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的刺激,分泌胰岛素;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机制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小问2详解】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表现为拮抗关系;进食1h后,血糖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②代表胰岛素,促进血糖的消耗,①代表胰高血糖素,当血糖较低时分泌增加,促进血糖上升。【小问3详解】原尿中葡萄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从而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形成糖尿。【小问4详解】糖尿病患者原尿中葡萄糖浓度较高,增大了原尿的渗透压,从而使肾小管对水分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10、(1)①.种间竞争②.随机取样③.15(2)①.B②.S(3)ABD(4)①.3②.种子的平均质量③.合理密植【解析】引入新物种后,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形成生物入侵,新物种数量会增加,与原有物种形成竞争关系;在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在达到K值以前,种群增长速率都大于0,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小问1详解】引入的新植物,与原有植物形成种间竞争关系,竞争空间和资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过程中,选取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在样方法中,计数是要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所以图中样方内该植物的数量应记为15株。【小问2详解】根据题意,引入的植物对该地区其他植物造成了一定影响,说明该种群数量在增加,该地区其他植物数量在下降,分析表中数据可知,B植物数量在增加,其他植物数量在下降,判断B植物为引入的植物;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2017年B植物种群密度没有增加,故在2011~2017年间,该植物的增长曲线属于“S”型。【小问3详解】A、分析图中可知,乙处于竞争优势,为入侵植物,甲曲线在t3以后小于0,当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时,种群数量在减少,A正确;B、甲种群在t1~t3时间内,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少,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B正确;C、t2、t4时,甲、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分别最大,t3、t5时,甲、乙的种群数量分别达到最大,C错误;D、由于生存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乙种群数量在t4后增长速率下降,直至达到环境容纳量,D正确。故选ABD。【小问4详解】根据表中数据,收获种子的总量=植株数量×荚果数×种子数,计算后,收获种子数量最多的是3号区域;产量还和种子的质量有关,如果要比较种子产量,还需要统计种子的平均质量;分析以上数据可知,植株数量过少和过多,都会影响种子总数,说明要获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