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宋名家散文未命名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文定与吕文靖同作相,李公直而疏,吕公巧而密。李公尝有所规画,吕公觉非其所能及,问人曰:“李门下谁为谋者?”对曰:“李无它客,其子柬之,虑事过其父也。”吕公因谓李公:“公子柬之,才可大用也,当授以事任。”李公谦不敢当。吕公曰:“进用才能,此自夷简事,公勿预知。”即奏除柬之两浙提刑,李公父子不之悟也,皆喜受命。二公内既不协,李公于上前求去。上怪问其故。李奏曰:“老疾无堪夷简慢欺。”具奏所以。上召吕而质之。时燕王贵盛,尝为门生某求官,二公共议许之。既而吕公寒食在告,李公封书与之,久之忘其实。及燕王败,反谓吕独私燕邸。吕公以案牍奏上,李惭惧待罪,遂免去。其后王沂公久在外,意求复用。宋宣献为参知政事,甚善吕公,为沂公言曰:“孝先求复相,公能相容否?”吕公许诺。宣献曰:“孝先于公,世契不浅,果许,则宜善待之,不宜如复古也。”吕公笑然之。宣献曰:“公已位昭文,孝先至,于集贤处之可也。”吕公曰:“不然,吾虽少下之何害!”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上问所以,对如李公去意。固问之,乃曰:“夷简政事多以贿成,臣不能尽记,王博文自陈州入知开封,所入三千缗。”上惊,复召吕公面诘之。吕公请付有司治之,乃以付御史中丞范讽。推治无博文之事,王公乃请罪求去。盖吕公族子昌龄,以不获用为怨,时有言武臣王博古尝纳赂吕公者。然昌龄误以博文告,王不审,遂奏之。上大怒,遂以王公知郓州,而吕公言非全实,亦以节钺出知许州。参知政事宋宣献、蔡文忠亦皆坐此罢去。李公、王公虽以疏短去位,然天下至今以正人许之。(摘编自苏辙《龙川别志》)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B.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C.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D.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告,官吏在休假期中。宋太宗时规定春节、冬至、寒食“三大节”可以各放七日假。B.案牍,案:指书案;牍:古代用于写字的木片,即木简。文中指大臣给皇帝的奏疏。C.集贤,即宋集贤院。同平章事为真宰相,首相为昭文馆大学士,末相为集贤院大学士。D.节钺,原指授予将帅的节符、斧钺,用以加重权力。吕公虽外放,但职权高于知州。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文靖担任宰相,机巧缜密。他敏锐地得知竞争对手李文定的谋划是出自于其子李柬之之手后,便利用掌管人事任用的权限,把李柬之外调,李氏父子却喜而不觉其意。B.李文定反告文靖,却被免职。燕王替人求官,李吕二相迫于燕王的权势同意了,后来李文定在燕王败亡之时,想打倒政敌,于是告发,却被吕文靖拿实证据,惊惧服罪。C.宋宣献竭力美言,王公复相。宋宣献凭借着自己同吕文靖一向交好,便几番向吕公进言,每次都得到了吕公的回应;王公虽成功复相,却免不了权斗,宋宣献也牵连被免。D.李王二公虽疏短,却受称许。两人在为相时,都和吕公有争斗,离职托辞也相同;二人虽谨慎不足,但都曾经直言敢斗,即使到了作者写作此文之时,依然被百姓认可。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契不浅,果许,则宜善待之,不宜如复古也。(2)盖吕公族子昌龄,以不获用为怨,时有言武臣王博古尝纳赂吕公者。5.面对王沂公的告发,吕文靖为什么要求让相关部门来审查?结果怎么样?请简要说明。【答案】1.D2.B3.B4.(1)世代交往情谊还是很深的,如果真的同意了,就应当好好对待他,不应该再像以前那样了。(2)原来吕公有个同族兄弟的儿子叫吕昌龄,因为没有得到任用而心生怨恨,当时有人传言武臣王博古曾经给吕公贿赂这样的事情。5.第一问:因为吕文靖并没有接受王博文的贿赂。第二问:审查之后确实没有王沂公举报的事情,王沂公因诬告而待罪,吕文靖也因没有说完全实话而被贬。【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上许之”,“上”指皇上,主语,“许”,答应,谓语,“之”,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B;“上不可”,“上”指皇上,本句的主语,前面应断开,排除C。本句译为:于是就上奏说王曾有意再次入馆阁,皇上就答应了。吕公又说愿意把首相的位置给王曾担任,皇上不同意,就让王公担任亚相。王公到任之后,吕公独断专决,在事务上一点都不谦让,二位还是不和谐。王公又在皇上面前请求辞任。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常见文学常识的能力。B.“文中指大臣给皇帝的奏疏”理解错误。本文中的案牍是李文定写给吕文靖的书信。故选B。3.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李吕二相迫于燕王的权势同意了”理解错误。两人并没有迫于燕王的权势。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点:(1)“世契”,世交;“许”,同意,答应;“复古”,像以前一样;(2)“族子”,同族兄弟之子;“以”,因为;“用”,任用;“尝”,曾经;“纳赂”,行贿。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结合“固问之,乃曰:“夷简政事多以贿成……王博文从陈州到担任开封府知府,吕公得钱三千缗”可知,王公向皇帝说:“吕夷简处理政务大多因为收受别人的钱财……,王博文从陈州到担任开封府知府,吕公得钱三千缗。”而事情的原委是“盖吕公族子昌龄,以不获用为怨,时有言武臣王博古尝纳赂吕公者”,即吕公有个同族兄弟的儿子叫吕昌龄,因为没有得到任用而心生怨恨,当时有人传言武臣王博古曾经给吕公贿赂这样的事情。吕昌龄误把是王博文贿赂来告诉王公,王公也不谨慎仔细的思考、推究,就上奏了这件事情。所以,面对王沂公的告发,吕文靖要求让相关部门来审查是因为吕文靖并没有接受王博文的贿赂。此事的结果为“推治无博文之事”“遂以王公知郓州,而吕公言非全实,亦以节钺出知许州”,即审查之后确实没有王沂公举报的事情,王沂公因诬告而待罪,吕文靖也因没有说完全实话而被贬。参考译文:
李文定和吕文靖同时担任宰相,李公为人正直又粗疏,吕公为人机巧又严密。李公曾经有谋划,吕公觉得不是李公自己能够做得到的。就问:“李文定门下是谁在帮他出谋划策呢?”回答说:“李公并没有其他门客,他的儿子李柬之,考虑事情超过其父亲。”吕公就对李公说:“你的公子柬之,才能足够委以重任,应当授予他官事职任。”李公谦虚不愿接受。吕公就说:“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这自然是我吕夷简的事情,你不用提前知晓。”就上奏任命李柬之担任两浙提刑,李公父子未能明白这件事情的缘由,都欢喜地接受了任命。二公在朝中已然不和谐,李文定就到皇上面前请求辞去宰相职务。皇上感到怪异,就问他原因。李文定上奏说:“年纪大了再加上疾病,不能忍受吕夷简的傲慢欺辱。”详尽地上奏了原因。皇上就招来吕公进行质问。当时燕王正富贵豪盛,曾经为自己的门生谋求一个官职,李公和吕公共同商议之后应允了燕王。不久之后吕公就因寒食节公休假,李公就此事写了文稿给吕公,时间长了之后李公就忘了这件事情。等到燕王失势,李公就反诬说吕公私底下到燕王府邸见燕王。结果吕公把当年的李公的文稿呈给皇上,李公非常惭愧惊恐地等待责罚,于是被免官。在这之后,王曾(沂公)长久在外为官,想请求再次被起用。宋宣献当时担任参知政事,和吕公很是交好,就替王沂公说话:“王孝先请求恢复相位,吕公能相容吗?”吕公就应允了。宣献说:“孝先和你之间,世代交往情谊还是很深的,如果真的同意了,就应当好好对待他,不应该再像以前那样了。”吕公就笑着答应了。宣献又说:“吕公您已经是昭文馆大学士了,孝先来了之后,担任集贤院大学士就可以了。”吕公就说:“不能这样,我就算稍微比他低点又有什么妨害呢?”于是就上奏说王曾有意再次入馆阁,皇上就答应了。吕公又说愿意把首相的位置给王曾担任,皇上不同意,就让王公担任亚相。王公到任之后,吕公独断专决,在事务上一点都不谦让,二位还是不和谐。王公又在皇上面前请求辞任,皇上问原因,王公用李公辞任时的意思来回应。皇帝坚持问他,才说:“吕夷简处理政务大多因为收受别人的钱财,我不能一一的记清楚,王博文从陈州到担任开封府知府,吕公得钱三千缗。”皇上非常吃惊,又召见吕公来当面诘问。吕公请求交给相关部门来审查,于是把这个事情交给御史中丞范讽来劾治。审问核查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王公就请罪要求离职。原来吕公有个同族兄弟的儿子叫吕昌龄,因为没有得到任用而心生怨恨,当时有人传言武臣王博古曾经给吕公贿赂这样的事情。吕昌龄误把是王博文贿赂来告诉王公,王公也不谨慎仔细的思考、推究,就上奏了这件事情。皇上十分震怒,就贬王公到郓州做知州,然而吕公所说的不全是事实,也带着皇帝符节出京到许州担任知州。参知政事宋宣献、蔡文忠也都因此罢职离去。李公、王公虽然因为才智疏浅离职,然而天下人至今都以正人君子来称许他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讳辩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提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①。律曰:不讳嫌名②。释之者曰:诵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款?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遍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妻,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宜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选自《古文观止》)(注)①征:孔子的母亲名征在。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B.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C.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D.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隋朝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B.偏讳,名字有两个字的,偏举其中的一个字,也要避讳,但是律令又强调,二名不偏讳,即单用一字时不避讳。C.谥,谥号,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由朝廷赐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D.上章,向皇帝上书;而诏则是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另外“敕”“制”“诰”等也可指帝王发布的命令。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贺怕触犯父亲名讳,不去考取进士,韩愈劝他应考,一时间形成了不利于韩愈的舆论,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禁锢了人们的言行。B.文章最后一段以幽默的笔调,指出那些“毁之者”只不过是宦官宫妾一类的人,批判他们徒有君子之名却守旧陈腐的行为。C.文章层层设问,说理精辟,语言辛辣,意味深刻。全文没有从正面说出作者的主张,读者却可从中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结论。D.用反证法来驳斥对方论点,是一种辩论技巧。“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就是这种方法的运用。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2)今考之于经,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10.“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此处运用了什么推理形式,简述其推理过程。【答案】6.C7.C8.D9.(1)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2)考据经典,查核国家典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10.此处运用了二难推理形式。利用有人姓名同音这样一个事实,给对方设下一个二难选择。是讳嫌名而改姓呢,还是只好不讳嫌名,二者必居其一。【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彻”是“为”的主语,“通”是“为”的宾语,所以应在“通”后断开,排除AD;“也”为句末语气词,应在后面断开;“为”的宾语为“野鸡”,所以在“鸡”都断开,排除B。整句话的翻译为:汉代讳武帝名彻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由朝廷赐予的”是错误的。谥号不一定是由朝廷赐予的,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D.“就是这种方法的运用”是错误的。“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采用了对缪法,而不是反证法。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察”,分辨;“和”,附和;“倡”,主张。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考”,考据;“稽”,查核;“举”,参加考试。10.本题考查学生对推理方法的把握能力。本句话,作者给了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即通过有人姓名同音的事实,做出是讳嫌名而改姓呢,还是只好不讳嫌名的选择,但不管选择哪一种都是说不通的,所以运用的是二难推理的推理方法。【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参考译文:我给李贺写信,勉励李贺去考进士。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才是正确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皇甫浸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我说:是这样。律令上说: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解释它的人说:譬如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就属于这种情况。律令上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它的人说:譬如禹与雨之类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孔子作《春秋》也不嘲讽那些名字与亲父相近的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皙,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这两个人,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同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同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分别与高祖李渊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同音)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考据经典,查核国家典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说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也可知他们的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无法超过的,超越了周公、孔子、曾参,而去向宦官、宫女看齐,那么岂非宦官、宫女对亲人的孝顺,比周公、孔子、曾参还要好得多了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选自《栾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B.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C.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D.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尉始设于秦朝,秦汉时为三公之一,主要职责是掌管天下刑狱诉讼。B.执事是敬称对方。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相同。C.斗和升是中国古代常用的容量单位,“斗升”比喻少量、微薄。D.翰林是古代官名,始由唐玄宗设置,常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讲“养气与作文”的关系,以孟子、司马迁为例强调内心修养与外在阅历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B.本文是苏辙在等待吏部选用时给当时的太尉韩琦写的一封信,信中阐释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意在向韩琦展示自己的勇气和才华。C.苏辙通过表达对欧阳修的崇敬之情,从而引出想要求见太尉的目的,由杰出人物引出杰出人物,顺理成章。D.苏辙称颂韩琦时,并没有流露出谄媚溢美之语,而是表达了求见高人、期盼高人指点的急切心情。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2)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班固《苏武传》)15.根据文章内容,谈谈怎样才能养“气”?【答案】11.C12.A13.B14.(1)再说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2)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豪壮,早晚派人问候苏武,而将张胜逮捕监禁起来。15.(1)通过游历名山大川扩大见识(2)通过结交豪杰大家加强修养【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断句的能力。句意: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志气”是一个词,不能断开,排除AD;“奇闻壮观”是并列词组,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A.“主要职责是掌管天下刑狱诉讼”错误,太尉的主要职责应是执掌天下军政事务。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展示自己的勇气和才华”错,是为了得到韩太尉的教诲。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且夫”,再说;“志”,动词,有志气;“虽”,即使。(2)“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候问”,问候;“收系”,逮捕监禁。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谈谈怎样才能养“气”,需要结合文本,筛选苏辙的做法。由“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可知,通过游历名山大川扩大见识。由“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可知,通过结交豪杰大家加强修养。【点睛】参考译文: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习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察觉到。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古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激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再说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我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我年纪还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节选自《曾巩集》)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B.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C.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D.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所涉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禄、乞骸骨、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B.饥馑,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泛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C.月相纪日法,即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D.常平仓,古代的一种官仓,以谷贵时用高价粜出,谷贱时减价籴入,平衡米价而名。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公未雨绸缪,行事严谨。提前下令属县详细调查了受灾人数、河防设施、粮食征集等各方面情况,要求各地落实成文。B.按旧例,地方上救济粮仅发放三千石,而赵公却有突破常规的做法,通过各方筹措,总共免费发放了四万八千余石救济粮。C.赵公仁厚爱民,可为后法。赵公在救灾中有各类惠民的抚慰措施;一些举措被及时推广到天下,也值得后世官吏借鉴。D.文章中心事件是“救灾”,但作者先介绍救灾前的准备工作。这样处理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也为后人救灾提供借鉴。1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其他篇目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3)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20.请结合全文分析赵公救灾取得成功有哪几方面的原因。【答案】16.C17.D18.C19.(1)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2)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时,高祖为此发怒了,在言语和脸色上都显露出来。(3)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20.(1)灾前准备充分;(2)救灾措施得当;(3)主政的官员赵公,勤政爱民,公而忘私,把救饥与救疫相结合。【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赵公征收富户人家缴纳及僧人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粮食,共得粮食四万八千多石,用它来补助救济的费用。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小孩子每天领半升。“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主语为“公”,“敛”为谓语,“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作宾语,其中“僧道士食”做“羡者”的定语,“所输”和“羡者”为并列结构的宾语中心语,之间不可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ABD。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D.“以谷贵时用高价粜出,谷贱时减价籴入”错误。应是惠民的,以谷贱时用高价籴入,谷贵时减价粜出。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一些举措被及时推广到天下”说法错误。文中说“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可见这只是作者的希望,并未说赵公的举措及时得到了推广。选项把未然说成已然。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故”,所以;“但”,只;“退”,使动用法,斥退;“伪朋”,假朋党;“治”,治理的好,安定,与“乱”相对。(2)“破”,攻破;“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见”,通“现”,显现;“见于词色”状语后置句;“词色”,言辞和脸色。(3)“是”,这;“被”,覆盖、遍及;“饥馑疾疠”,遭受饥荒瘟病;“殆半”,将近一半;“灾未有巨于此也”,状语后置句;“巨”,大。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结合第一段和作者的评论“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可见成功原因(1)未雨绸缪有备而战。结合第二段赵公的具体举措和作者的评论“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得出答案(2)方法得当措施完备周全。结合第三、四、五段“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得出答案(3)。参考译文: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越州知州赵公,在百姓还没有遭受饥荒之前,就下发文书询问下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灾民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几家?和尚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余粮登记在帐簿上的,实存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救灾准备。州县官吏登记百姓中孤老病弱不能养活自己人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上报。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粮,应当供给三千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缴纳及僧人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粮食,共得粮食四万八千多石,用它来补助救济的费用。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小孩子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他们将要流亡,于是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让他们各自到方便的地方领取,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供应。对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通告富人不能闭店停止卖粮。赵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按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到方便的地方去领取粮食。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又给他们两倍的粮食。有愿意借贷款的老百姓,告诉富人尽量贷给他们,等庄稼成熟,由官府替债主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第二年春天,瘟疫非常严重。赵公便设置诊所,安置患上疾无家可归的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凡是死去的人,就地埋葬他们。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一年发放到五月才结束。有不符合公文规定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有这段时间,早晚操劳身心疲惫也没有丝毫懈怠,事情无论大小都一定亲自处理。供给病人药品和饮食,常常是他自己掏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流亡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当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疫,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皇上望着东方忧愁劳神,州县推广布施皇帝的恩德,人人都尽自己的力量。赵公抚慰百姓所做的一切,使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经办救灾、安定百姓的措施始终周到细致,没有一点不完备的。他救灾虽然只在越州施行,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灾害的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做好准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所以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哪里仅仅是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也是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多长时间就能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影响眼前呢?公元1079年,由大学士加升太子少保,归家还乡在衢州。(他)直道而行的风气流行到(当时)朝廷,和乐平易(厚道)实实在在的人,这里不详细介绍。写篇(饥荒)灾年治理办法可教育后人,命名为《越州赵公救灾记》。(甲)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正言孙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选自《文忠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改)(乙)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救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鸣呼哀哉!尚享!(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B.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伲C.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D.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又称“国子学”“国学”。B.省试,指唐宋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礼部主持的考试,明清时称会试。从文中可知,欧阳修在省试中夺得省元。C.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都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D.尚享,也作“尚飨”,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唐书》修撰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B.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苏洵等亦曾得其相助。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他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具有“大川乔岳”般的地位。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2)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25.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游戏产业与虚拟社交娱乐融合研究-洞察分析
- 2025年浙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冀少新版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沪科新版八年级科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沪科版九年级地理下册月考试卷
- 2025年上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冀少新版八年级科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度健康管理系统个人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浙教版九年级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鸡鸭屠宰生产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资料
-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六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课件
- 2020版曼昆版宏观经济学(第十版)课件第3章
-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图
-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题库试题及答案 共5套试卷
- 离子色谱法分析氯化物原始记录 (1)
- 高等数学说课稿PPT课件(PPT 49页)
- 造影剂肾病概述和性质
- 单片机交通灯系统设计报告
- 标杆房企人力资源体系研究之龙湖
- 招商部人员绩效考核办法最全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