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3E/3A/wKhkGWcfd5GAbjfQAANl-2ABe8Y178.jpg)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3E/3A/wKhkGWcfd5GAbjfQAANl-2ABe8Y1782.jpg)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3E/3A/wKhkGWcfd5GAbjfQAANl-2ABe8Y1783.jpg)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3E/3A/wKhkGWcfd5GAbjfQAANl-2ABe8Y1784.jpg)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3E/3A/wKhkGWcfd5GAbjfQAANl-2ABe8Y17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4.1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汉高祖“复故爵田宅”,提倡教化;惠帝“举民孝弟(悌)力田者,复其身(免除徭役)”;高后“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文帝更是倡导“孝悌,天下之大顺也”。此后,孝悌、力田、三老成为郡县、乡里常制,孝也成为选官的首要标准。这些举措(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C.表明汉承秦制的成效较为显著 D.导致了豪强势力崛起2.图1、图2为汉初郡国变迁图。据此可知(
)
文帝后期十七诸侯二十四郡
景帝中元六年二十五王国A.朝廷与诸侯矛盾渐趋激化 B.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王国威胁中央的形势发生逆转 D.国家行政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3.如表为汉初诸侯王的有关记述(部分),说明了当时(
)内容出处黥布反,参从悼惠王(刘肥的谥号)将车骑十二万,与高祖会击黥布军,太破之。《汉书·曹参传》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所谓磐石之宗也。《汉书·文帝纪》海内晏如,亡(无)狂狡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之业者,亦赖于诸侯也。《汉书·诸侯王表》A.国家结构适应形势需要 B.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C.地理环境影响国家统一 D.地方管理延续秦朝制度4.汉初,统治者颁行“复弛商贾之律”,文景之时,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武帝时,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这表明汉武帝(
)A.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B.加强了经济控制C.有效稳定了市场秩序 D.解除了国家威胁5.贾谊在《新书·等齐》中描述了汉初官制:“天子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诸侯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而尊无异等,秩加二千石之上。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诸侯列卿秩二千石,则臣已同矣天子卫御,号为大仆,银印,秩二千石;诸侯之御,号日大仆,银印,秩二千石,则御已齐矣。”据此可知,汉初(
)A.形成了完备的官僚体系 B.埋下了王国叛乱的隐患C.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D.废除了秦朝的地方制度6.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詹强飞老师备注:中朝有大司马等官职,外朝有丞相御史等官职,无敌在中朝决策,很少见到外朝官吏)由此可见,“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有类于后世的六部,具体执行皇帝政令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7.内蒙古居延地区是汉代的边防重镇,上世纪在这里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简牍中的文书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官兵的请假报告、日常管理记录,又有关隘与关隘之间的秘密联络方式、皇帝下达的诏书、政府部门下达的律令等。这反映出汉代(
)A.民族之间关系较为复杂 B.行政运行机制有所保障C.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 D.政治等级秩序较为稳定8.刺史的前身是丞相刺史,属于丞相府临时派遣,没有固定的监察区和办事机构。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刺史属于常设地方监察长官,由天子派遣,有固定治所,并且拥有自己的属官,虽位轻但权责重大。这一变化()A.扩大了监察官员的职责范围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C.保证了察举制度的有效落实 D.打击了地方豪强的不法行为9.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召开,因贤良文学指责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政策“与民争利”,桑弘羊与之展开辩论,以“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为主题,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由此可见(
)A.汉朝统治者为民生考虑 B.国家政策以农为本C.政府与商人争夺利益 D.商业发达政府重视10.汉武帝时期,将铸币、煮盐、冶铁的权力收归朝廷;把原来因路远而运价高、损耗大的贡品,设官经理,运到缺货地高价出售,得钱归官;在京师设官,对一些货物实行贱买贵卖。此外,汉武帝还下令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加重征收财产税,责令商人自报财产,自报财产不实者,罚戍边两年,财物没收。汉武帝的这些措施(
)A.增强了危机化解能力 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C.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 D.扭转了经济凋敝困境11.史书记载:汉文帝时,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汉武帝时,旁光侯刘殷“坐贷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赦,免”;汉成帝时,陵乡侯刘诉“贷谷息过律,免”。上述记载反映出汉朝(
)A.高利贷成为严重社会问题 B.朝廷打击地方豪强地主势力C.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 D.朝廷重视规范社会借贷行为12.西汉昭帝时期。霍光组织了一场有关经济政策的大辩论,史称盐铁会议、贤良文学在盐铁会议中说道:‘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这表明贤良文学(
)A.仍然秉持传统重本轻末的观念 B.对汉武帝经济政策的全盘否定C.仅从道德层面反思了盐铁政策 D.完全忽略了工商业的积极作用13.汉武帝时期,“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受爵赏而欲移卖者,无所流勉”……于是下令“赏官”并增设了“武功爵”,“议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请置赏官,命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直三十余万金。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千夫如五大夫,其有罪又减二等,爵得至‘乐卿’以显军功”。汉武帝的上述做法(
)A.解决了军费不足的问题 B.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C.增强了社会经济的活力 D.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14.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 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15.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如《石林燕语》载:“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对上述两汉用人政策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以德取人的录用原则 B.德才兼备的取仕倾向C.考试入仕的选才标准 D.唯才录用的用人理念16.司马迁在《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中这样评价商朝“今殷纣王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这是由于(
)A.汉朝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B.汉朝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商朝社会秩序混乱 D.商朝属于母系氏族17.董仲舒言道:“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汉初因“无为而治”.固守旧法而不知“更化”,内外之乱得不到有效治理,材料意在强调当时(
)A.汉承秦制的弊端较突出 B.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强大C.调整治国理念的必要性 D.儒学自身发展遭遇瓶颈18.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汉代的“独尊儒术”扼杀了“百家争鸣”,倒不如说是“百家争鸣”促进了各家的融合与统一,而所谓的“独尊”正是“百家争鸣”融合的结果。该学者意在说明,汉代“独尊儒术”(
)A.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B.是先秦思想多元共竞的产物C.促进了各家思想学说的融合 D.吸取了秦“焚书坑儒”的教训19.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首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20.论及“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有学者指出,它“打破了西域各地小国林立、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增强了西域各地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该学者意在强调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A.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B.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C.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D.使汉王朝首次了解到了西域的具体情况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贾谊建议削藩是为了“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晁错主张削地是鉴于“不如此,天子不尊”。贾谊云,“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晁错云,“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经过汉朝的大力削藩,至成帝时,外戚王氏盛极一时。王莽借内重外轻之局欲代汉家。但由于宗室衰弱,外无强藩,天下倾首服从,莫能亢捍国难,刘氏纵使有人讨伐王莽,也终因势孤力单而无济于事。所以班固认为,王莽代汉,“汉诸侯王厥角稽首,奉上玺被,惟恐在后,或乃称美颂德,以求容媚,岂不哀哉”。汉代的经济由汉初的中央和地方互补型变为武帝后的中央单一型。汉朝实行高度的统制政策后,尽管解决了很多财政问题,中央的经济实力也更加强大,但地方经济的发展却比以前大大逊色。——摘编自岳庆平主编《中国大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实施削藩政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实施削藩政策的影响。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材料二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封建政治中处于一种独特的地位。它通过监察百官和向皇帝谏诤朝政得失来行使职权,因而是封建国家机器的调节器。但是,在封建君主专制下,监察制度的兴废和成效,取决于皇帝的品质意志及皇权的强弱。秦汉时期,监察往往与行政、司法、军事及宫廷服务交织一起。晋代御史职权也很广泛,“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唐代监察体制没有改掉历代监察官吏职权混杂的通病,使唐朝末年一部分监察官吏演变为地方军阀。到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机构重叠,职权混淆,工作效率很差。—林雅《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及其得失评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4.1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ACABBDBBC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ADBBBCBCC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复故爵田宅”、“举民孝弟(悌)力田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可知汉初统治者通过表扬孝悌力田者,以此来激励百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努力耕作,这些措施旨在通过减轻民众负担、鼓励农业生产、提倡教化等方式,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A项正确;王国问题是在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解决的,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是对秦亡教训的反思,不是承袭秦制,排除C项;豪强势力崛起与汉初社会现实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朝廷控制的郡不断增多,王国威胁中央的形势逐渐发生逆转,C项正确;材料显示王国问题控制区域不断缩减,反映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排除A项;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行政体制的重大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所谓磐石之宗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有利于稳定政局,反映出国家结构适应形势需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封国诸侯有利于政局稳定,不涉及王国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国家统一,排除C项;秦朝实行郡县制,并未分封,排除D项。故选A项。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至武帝时期。据题干“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可知汉武帝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可知不是休养生息政策,A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减少对国家的威胁不是对市场的作用,C项错误;材料是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不是解除了国家的威胁,D项错误。故选B项。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据材料信息“天子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诸侯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而尊无异等,秩加二千石之上。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诸侯列卿秩二千石,则臣已同矣天子卫御,号为大仆,银印,秩二千石;诸侯之御,号日大仆,银印,秩二千石,则御已齐矣”可知,汉初天子与诸侯的官制设置相同,没有明显的区分,这样会导致地方王国势力膨胀,进而威胁中央,为诸侯王国割据叛乱埋下隐患,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天子与王国诸侯的部分官制,无法得出形成了完备的官僚体系,排除A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材料中汉初实行的封国制度是对秦制的“损益”,不是继承,排除C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未完全废除秦朝的地方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组成皇帝的秘书机构,是为中朝。汉武帝创立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D项正确;中朝不是独立的决策机构,它需要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排除A项;“中朝”的职责更多是协助皇帝决策,而非直接处理政事,排除B项;后世的六部是具体执行机构,而“中朝”更多是决策辅助机构,二者性质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材料信息显示,内蒙古居延地区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涉及内容众多,诸如皇帝下达的诏令、政府部门下达的律令等,反映出汉代行政运行机制有文书作为保障,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运行机制问题,无法反映汉代民族之间关系较为复杂,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与其他时间的比较,不能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汉代的政治运行机制,没有政治等级秩序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汉朝时期刺史由丞相临时派遣、没有固定监察区和办事机构的属官发展成为由天子派遣、有固定治所和拥有自己属官的官员,这一转变有利于帮助皇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刺史的具体职责范围,因此不能说明扩大了监察官员的职责范围,排除A项;这一变化是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察,并不一定保证察举制度的有效落实,排除C项;是否能够打击地方豪强并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中国历代统治者表面“重农抑商”,实则“重商”。即如汉武帝所谓的“盐铁官营”,也是“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史记·平准书》),实际是私商官营化,是为中央政府的统治所服务的,由此可见,政府是与商人争夺利益,C项正确;A、B两项并非统治者青睐桑弘羊主张的根本原因,排除;汉代抑商政策严格,商业发展受限,排除D项。C项正确。10.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汉武帝时期)。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据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且自报,否则“罚戍边两年”,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在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当时,私人铸币、地方豪强掌握盐铁经营权,因此社会上所出现许多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唯利是图,这些措施增强对这些危机的化解能力,A项正确;材料“商人和高利贷者加重征收财产税”,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与本题上述结论也不一致,排除B项;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对于财政状况有了极大改善,为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基础,且“解决”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经济凋敝应该是西汉初年,排除D项。故选A项。1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坐贷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赦,免”“贷谷息过律,免”可知,汉朝政府严肃处理诸侯王欠钱不还、借贷利息过高现象,体现的是政府重视规范社会借贷行为,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高利贷行为的规范,非高利贷成为严重社会问题,排除A项;材料针对的诸侯王借高利贷行为,非打击地方豪强地主势力,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商业贸易行为的经营,排除C项。故选D项。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材料“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体现的是部分贤良文学认为郡国的经营盐铁会与民争利,不利于民生的发展,说明这些贤良文学秉持传统重本轻末的观念,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贤良文学对盐铁政策的态度,没有涉及对其他经济政策的态度,不能得知“全盘否定”,排除B项;据材料“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可知,贤良文学在考虑盐铁政策时,也考虑了经济层面,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贤良文学看到了工商业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一面,但没有涉及是否忽略了工商业的其他积极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材料说明汉武帝时期可以通过买官鬻爵转变成为官僚阶层,从而培植出了商人、地主、官僚三位一体的统治集团和社会阶层,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无法体现,排除;汉武帝的做法实际上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也和增强社会经济活力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14.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有两层意思,分别从积极作用以及流弊方面对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进行了全面评价,B项正确;察举制是选官制度,对汉末分裂割据没有直接的影响,排除A项;C项没有全面地体现该学者对察举制的认识,排除;D项过于绝对,察举制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政治统治的,排除。故选B项。15.B【详解】根据材料“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可知汉代选官标准是“孝廉”和才学,故B正确;选项A、D表述片面,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出现才出现考试入仕的选才标准,故C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的解读,即汉代的选拔方式既考察德行,又考查才学。1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对商朝不符合儒学价值观的社会风气持批判态度,B项正确;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并非汉朝,排除A项;商朝社会风气不符合儒学价值观,但并不混乱,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1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可知董仲舒强调如今不“善治”的原因在于“不更化”即不作为,因此可以反映出其强调有为的策略,说明其调整治国理念的必要性,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汉代治理天下的变化,并没有提到对汉承秦制的态度,排除A项;地方诸侯实力强大削弱了中央集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董仲舒新儒学受到汉武帝重视,成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先秦至汉代中国。据材料“‘百家争鸣’促进了各家的融合与统一,而所谓的‘独尊’正是‘百家争鸣’融合的结果”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学者认为,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的融合,融合了其他学派思想精华的儒学愈发成熟完善,汉代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即先秦时期思想多元共竞促进了思想融合和文化发展,为汉代思想的统一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先秦百家争鸣与汉代独尊儒术之间的关系,而非“独尊儒术”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本意是百家争鸣而非“独尊儒术”促进了各家思想学说的融合与统一,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汉代“独尊儒术”与秦“焚书坑儒”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西汉时期,西域的多种物种传入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也传入西域地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中原和西域之间的经贸往来,C项正确;这些现象的出现得益于两地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并不仅仅是由于西汉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受到推崇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两地的交流,并不能体现农业生产水平的稳步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2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打破了西域各地小国林立、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增强了西域各地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及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从而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C项正确;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与汉藏友好关系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排除B项;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使汉王朝了解到了西域的具体情况,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21.(1)原因:“大一统”的思想基础的奠定;贾谊等政论家的宣传;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维护皇权政治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影响:推动了王国问题的解决,强化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和思想理论;逐渐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局面,为王莽代汉提供了方便;确立了经济统制政策,使中央经济实力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削弱。【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的中国。从思想角度分析原因是“大一统”的思想基础的奠定;根据材料“贾谊建议削藩是为了‘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晁错主张削地是鉴于‘不如此,天子不尊’”可知原因是贾谊等政论家的宣传;根据材料“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可知原因是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可知原因是维护皇权政治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的中国。根据材料“经过汉朝的大力削藩,至成帝时,外戚王氏盛极一时。王莽借内重外轻之局欲代汉家”可知影响是逐渐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局面,为王莽代汉提供了方便;根据材料“汉代的经济由汉初的中央和地方互补型变为武帝后的中央单一型”可知影响是确立了经济统制政策,使中央经济实力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削弱。从“大一统”角度分析影响是推动了王国问题的解决,强化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和思想理论。22.(1)主要措施:颁布“推恩令”;设刺史;设立中朝;设置太学(独尊儒术);实行盐铁官营。(2)历史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起到整顿吏治、督促官吏的积极作用。局限性:监察的职能受制于皇权;监察权与行政权混淆,职能过大,事权混杂。【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由材料“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可得出颁布“推恩令”;由材料“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可得出设刺史;由材料“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可得出设立中朝;由材料“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可得出设置太学(独尊儒术);由材料“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可得出实行盐铁官营。(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它通过监察百官和向皇帝谏诤朝政得失来行使职权,因而是封建国家机器的调节器”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起到整顿吏治、督促官吏的积极作用;由材料“在封建君主专制下,监察制度的兴废和成效,取决于皇帝的品质意志及皇权的强弱”可得出监察的职能受制于皇权;由材料“唐代监察体制没有改掉历代监察官吏职权混杂的通病,使唐朝末年一部分监察官吏演变为地方军阀。到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机构重叠,职权混淆,工作效率很差”可得出监察权与行政权混淆,职能过大,事权混杂。4.2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汉武帝时期,设置大司马一职,取代了太尉,其本职还是一种荣誉称号,并没有实权;昭帝、宣帝时,大司马大将军已不仅仅执掌军事,其职权涉于政务,统领内朝;成帝时,大司马的职权有所加重,与丞相平起平坐。大司马职权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 B.内朝行政权力的扩大C.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 D.官僚内部的争权夺利2.据《汉书》记载,汉武帝“诏书旧典,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汉灵帝时,刘焉目睹政治衰缺,以为刺史威轻,乃建言: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授予军政权力,镇安方夏。汉灵帝时期州牧的设置(
)A.加剧了地方的离心倾向 B.调整了中央的行政体制C.提高了地方的监察效率 D.动摇了郡县制度的基础3.下面是汉朝某一时期行政中枢的结构图。这一结构设计(
)A.顺应了国家统一发展进程 B.表明西汉治国政策已转向重文轻武C.旨在强化皇权的专制统治 D.体现出中央集权统治的进一步加强4.汉武帝时始设刺史监察地方,其下无属员,亦无固定治所;至东汉时,刺史除了有固定的治所外,在原有权力基础上兼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并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这种变化(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体现监察制度的异化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D.意味着监察体系完善5.汉初法律明文规定,不许对流通中的货币有所选择,否则予以处罚。但考古发掘显示,汉初市场上币制多变,不同形状、式样的货币同时流通,即使是同一种类的货币亦形制无常。这表明汉初(
)A.集权体制走向衰落 B.地方割据分裂了市场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货币政策缺乏连续性6.《汉书•食货志》载,武帝时,在京城设立大司农“垄天下之货物”,贱买贵卖;因“富商大贾,冶铸鬻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汉武帝派人督办盐铁事务,在产盐地置盐官,产铁地置铁官。这体现出汉武帝时期()A.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 B.商人政治地位得以提高C.商业资本集聚效应比较显著 D.民生问题受到官府重视7.两汉时期,追述历代帝王的画像石作品广泛流行(如下图),所选帝王多为伏羲、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神话人物和古圣先王。这些作品的流行(
)A.有利于增强汉朝的正统意识 B.反映出汉代考证之风的盛行C.体现出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D.为儒学成为正统奠定了基础8.西汉初期,汉朝继承秦法中的“生分”政策,夫妻子组成的核心家庭中的妻子(母亲)对家庭财产拥有一定的支配权。西汉中期,汉律将妻子擅自动用家庭财产视为“盗窃”,并作为休妻的原则。这一变化表明(
)A.律令实现了儒家化 B.家庭私有财产受到保护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尊卑亲疏成为量刑原则9.如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B.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C.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D.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10.东汉初期有一位皇帝推崇“黄老无为”思想,下图是历史教师对其治国理政举措的概括,其中横线处应是(
)平遣囚徒,革除王莽苛政______________________约官省职,务迸柔良减轻田租,轻徭薄赋释放奴婢,有问赈寡打击豪强,抑强扶弱A.防范外戚,增强尚书台作用 B.均输平准,控制商业贸易C.分设刺史,监察地方政治 D.尊崇儒学,设立五经博士11.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以群体的方式轮流把持最高政权。统治架构中没有与君权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相权保证,当君权从皇太后的依附品——外戚手中夺回以后,只能转手到皇帝的依附品——宦官手中。这说明东汉中后期(
)A.中央集权方式出现畸形 B.君主继承制度有所调整C.君权强化影响政治稳定 D.中外朝制退出历史舞台12.下表为汉代豪族樊重和樊宏的庄园记载。由此可见,汉代的庄园经济(
)记载出处(樊重)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嬴梨果,檀棘桑麻,团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郦道元《水经注·比水注》(樊宏)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范晔《后汉书·樊宏传》A.体现了精耕细作的模式 B.导致地方割据局面出现C.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征 D.促进了自耕农经济发展13.据表可知,东汉初年(
)史料史料出处时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书调役,务从简寡,至乃十存一焉《后汉书·光武帝纪》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勤约之风,行于上下。……内外匪懈,百姓宽息《后汉书·循吏列传》A.精兵简政是改革的核心 B.君主注意维持中兴局面C.基层社会治理颇有成效 D.政府采取休养生息政策14.东汉光武帝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刑徒,对未被释放的奴婢的法律地位亦予提高,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杀奴婢者不得减罪,虐待奴婢也要依法惩办,并废除奴婢射伤人处死刑的规定。这反映了(
)A.抚孤恤弱的仁政思想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传统政策 D.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15.如图所示为山东嘉祥东汉画像石(局部),图中左侧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面前有一辆即将制成的推车;其背后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车轮外周);右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这体现了东汉(
)A.家庭手工业的进步 B.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16.《九章算术》中的“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均输”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据材料可推知《九章算术》(
)A.阐述五行相克相生的理念 B.聚焦商品交换活动的需要C.介绍近代西方的数学知识 D.总结国家基层治理的经验17.班固的《汉书》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形成“十志”,其中《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艺文志》是一部有极高学术价值的初具规模的史志目录。据此可知《汉书》(
)A.改变了史学关注重点 B.扩大了史学研究范围C.推动了汉代文艺发展 D.沿袭了传统史书体例18.下图出自四川地区出土的汉代弯弓射鸟画像砖,其中的人物形象突出了夸张的形体姿态、手舞足蹈的大动作以及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之美。这可以说明汉代(
)A.四川地区的绘画水平高超 B.艺术表现具有时代特征C.体现超然自得的气韵风度 D.经济水平影响雕刻工艺19.西汉氾胜之汇录的《氾胜之书》,记述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宋代陈旉的《农书》,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这些农书(
)A.得益于土地生产效率的提高 B.表明国家组织力量的强大C.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意在推广先进的农业工具20.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公元前179一前118年)的诸篇赋文,如《上林赋》《子虚赋》等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充分显示其宏阔瑰丽的想象力。这体现出西汉时期文学创作(
)A.渗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B.迎合市民阶层审美意趣C.呈现出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 D.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汉时期,御史由最初的君主秘书人员逐渐演变为集文书枢机之权和监察之权为主的核心监察官,御史大夫秩两千石且为副丞相,御史机构的设置和分工更加清晰,“给事殿中”“理众官”等官员在秦代御史执掌监察权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化和精密化。西汉初期,御史的办公场所是位于宫中的御史大夫寺,此时的御史与秦朝时一样也成为沟通皇权与相权的重要节点。西汉中后期以来,虽然御史大夫外化为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但以御史中丞为首的侍御史仍继续留在中朝,并通过与尚书在行政机制的分工等方面的适应性调试,发展了原有的监察之权,御史与尚书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的专门监察官员。——摘编自牟学林《从枢机到监察:西汉御史机构的职能转化》材料二
东汉时期,尚书台尽管是总理政务的中枢机构,但却已享有一定的监察权,其机构设置也较为完善,尚书令、尚书左丞以及诸尚书都获得了较大的相互独立行使的监察权。就监察对象而言,尚书台不仅可以监督台内官员,还可以弹劾台外官员的不法行为。虽然在实践中尚书更多的是行使其对外朝官员的弹劾权,但无论是台内官员,还是台外官员,都在尚书台的监督范围内。尚书台官员不仅可以劾奏官员的政治犯罪,还可以就官员违反礼制的行为进行纠举。尚书台的监察权是东汉多元监察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西汉时期尚书仅临时性地弹劾官员相比,无疑是一大突破。——摘编自王娟《东汉尚书台监察职能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御史制度演变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时期的监察体制“无疑是一大突破”的表现。(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汉时期监察体制演变的历史作用。22.随着古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书写材料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纸张发明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不论东方还是西方,早期的书籍书写材料都是比较笨重的,埃及的纸草、西亚的羊皮、印度的桦树皮、中国的简牍,都不利于传输,特别是远距离传递。从中原往西,丝绸之路上也出土过一些早期的书籍,比如1956年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的《仪礼》木简,这些木简为松木制成,尺寸颇长,因此如果在古代的车子上运载的话,极易折断……纸传入中亚,被佛教徒使用之后,可以抄写、传播更大篇幅的佛典。——摘编自荣新江《纸对丝路文明交往的意义》材料二
秦汉时期,户籍等各类基础帐簿只能在乡制作。但乡吏介于官、民之间的政治身份以及鱼肉百姓的行为,向来为统治者所诟病,皇帝也因朝廷不掌握基础帐簿,无法遏制地方上计的严重造假。纸张代替简册后,基础帐簿上移至县廷制作,基层事务由县令统揽,帐簿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摘编自张荣强《简纸更替与中国古代基层统治重心的上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纸张发明前书写材料的类型,并简要概括纸张的优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纸张成为主要书写材料的影响。4.2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CACBBAACD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CDDBDBBCD1.C【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设置大司马一职,取代了太尉,其本职还是一种荣誉称号,并没有实权昭帝、宣帝时,大司马大将军已不仅仅执掌军事,其职权涉于政务,统领内朝成帝时,大司马的职权有所加重,与丞相平起平坐。”可知,汉朝时期,大司马职权的变化,体现了中央官制的变化,不断牵制丞相,削弱丞相的权力,以此加强皇权,C项正确;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内朝行政权力的扩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内朝的权力,排除B项;官僚内部的争权夺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刺史只是有监察地方的权力,汉灵帝时期国家衰微,此时在地方设置的州牧有军政大权,可以直接干预地方郡县事务,有效整合地方的力量,这从政治制度上埋下了群雄割据的种子,A项正确;材料所述是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变化,不属于中央的行政体制,排除B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监察效率是否提高,排除C项;“动摇了郡县制度的基础”不符合史实,州牧体制也是郡县制度的发展演变,排除D项。故选A项。3.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枢结构图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中朝”,中朝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其目的是强化皇权的专制统治,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反映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能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反映中央集权的变化,也不能体现国家统一,排除AD项;材料反映的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没有涉及重文轻武,且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政策,西汉治国没有转向重文轻武,排除B项。故选C项。4.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汉武帝时始设刺史监察地方,其下无属员,亦无固定治所;至东汉时,刺史除了有固定的治所外,在原有权力基础上兼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并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的刺史,负责监察地方,但到东汉时期,刺史的权力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的监察职能逐渐演变为地方具有行政权和军事权的地方机构,体现了监察制度的异化,B项正确;刺史在东汉时期权力的上升,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地方权力的转移,不涉及地方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制度的异化,而非监察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初政府明令规定不允许对流通货币进行选择,但是考古发掘依然出土了形制多样的货币,结合所学,西汉建立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诸侯国掌握铸币权,未形成统一的市场,故地方割据分裂了市场,B项正确;汉初中央集权受到挑战,但不等同于集权体制走向衰落,排除A项;货币不统一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展现货币政策的不连续性,排除D项。故选B项。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大司农从事商品贸易,实行盐铁官营,这都体现了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A项正确;汉朝时期,商人的政治地位没有得到提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朝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不能说明商业资本的集聚效应和民生问题受到官府重视,排除CD项。故选A项。7.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追述历代帝王的画像石作品广泛流行,如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汉朝的正统意识,进而维护汉朝统治,A项正确;这些作品的流行有利于增强汉朝的正统意识,未涉及考证等相关内容,排除B项;画像石中的部分神话人物和古圣先王与农业发展无关,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C项;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两汉时期追述历代帝王的画像石作品与“为儒学成为正统奠定了基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C【详解】材料表明西汉初期妻子对家庭财产有一定的支配权而到了西汉中期,妻子对家庭财产没有了支配权,可知妻子的地位在降低,这符合儒家思想中的夫为妻纲的内容,所以儒家伦理得到强化,C项正确;律令实现了儒家化是唐代的《唐律疏议》而材料是西汉,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妻子对家庭财产的支配权从有到无,和家庭私有财产受到保护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妻子对家庭财产的支配权从有到无,与怎样的量刑原则无关,排除D项。C项正确。9.D【详解】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究其根源是因为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根源,而不是强调皇权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B项是材料本身反映的现象,而材料强调这一现象的根源,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族观念,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或者说皇帝的妻族等,与皇帝家族无血缘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0.A【详解】根据材料“革除王莽苛政”“释放奴婢”“打击豪强”等信息,可判断该“皇帝”是东汉光武帝,防范外戚,增强尚书台作用是其理政措施之一,A项正确;均输平准是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举措,排除B项;刺史是汉武帝时期的地方监察官,排除C项;尊崇儒学,设立五经博士是汉武帝时期推广儒学的具体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1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后期(中国)。据材料“统治架构中没有与君权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相权保证,当君权从皇太后的依附品-外威手中夺回以后,只能转手到皇帝的依附品--宦官手中”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轮流把持最高政权,君权被外戚和宦官把持,说明君权强化影响政治稳定,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把持政权,君权被外戚和宦官把持的现象,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方式,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君主继承制度,排除B项;内外朝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形成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题干所示为汉代田庄经济的相关记载,据材料“能治田,殖至三百顷”、“闭门成市、富拟封君”、“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可知,汉代庄园可以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反映出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C项正确;精耕细作是指想法设法提高土地的单产,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虽然地方豪强势力强大,容易削弱中央集权,但题干并没有说明已经出现地方割据,排除B项;庄园广占良田,控制了大量的劳动力,抑制了自耕农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东汉初年经历了兵革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文书调役从简寡、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等。这些举措都体现了政府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文书调役,务从简寡,至乃十存一焉”,这表明政府减少了对民众的劳役征调,让民众得以喘息;“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通过精简行政机构和官员,减轻了财政负担,也减少了对百姓的管理压力,D项正确;虽然有精简机构和吏职的举措,但不能说精兵简政是改革的核心,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和社会稳定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政府采取的具体政策措施,而非君主个人的意图,排除B项;材料更多的是在阐述政府整体层面的政策,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并没有直接和充分的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汉中国。自西汉后期以来,农民之沦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为西汉末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光武帝下诏释放奴婢、刑徒,限制对奴婢的残害和虐待,体现了对奴婢、刑徒等为代表的下层民众的关爱,是以民为本的体现,D项正确;抚孤恤弱一般指的是救济关爱老人孤儿等,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光武帝要求宫中不接受各地进献的珍馐美味,还把远方外国进献的名马宝剑赏赐给将士,提倡薄葬,拒绝“封禅”,这些都是他戒奢尚俭的体现,但材料未提及,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限制土地兼并,支持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等,不能体现重农崇耕,排除C项。故选D项。1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题干内容中“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右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说明该家庭成员在旁人的监督之下被迫劳作,这与东汉末年地主庄园经济的特点相符合,B项正确;题干内容中“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说明该画像石反映的不是家庭手工业,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执斧砍制木料”、“推车”、“辋”等信息反映的是手工业,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没有体现农业,排除D项。故选B项。1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概括可知:“《九章算术》中的‘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均输’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据此可知,《九章算术》总结了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赋税、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解决实际的问题,没有涉及五行相克相生,排除A项;商品交换活动的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种,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九章算术》是中国汉代的著作,无法介绍近代西方的数学知识,排除C项。故选D项。1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由“《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可得,《汉书》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形成“十志”,这等于开辟了新的领域,扩大了史学研究范围,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地理志》和《艺文志》成为了史学关注的重点问题,所以不能得出史学关注重点改变的结论,排除A项;《地理志》《艺文志》是对传统史书记载领域的扩展,无法体现推动汉代文艺发展,排除C项;由“在《史记》‘八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家具行业环保认证服务合同范本集
- 2025年度环保技术合同环保设备所有权抵押及运营服务条款
- 绝缘漆项目融资计划书
- 邵阳2025年湖南邵阳市邵阳县县直事业单位选调4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西安2025年陕西西安航空学院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苏州江苏苏州市公安局吴中分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11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聊城2024年山东聊城阳谷县教育类人才回引(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盐城江苏盐城市教育局部分直属事业单位招录政府购买服务用工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玉溪云南玉溪易门县教育体育系统面向2025年毕业生招聘教师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漯河2024年河南漯河市政协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教案设计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 (正式版)JBT 14932-2024 机械式停车设备 停放客车通-用技术规范
- (正式版)JBT 14682-2024 多关节机器人用伺服电动机技术规范
- 2024年职业卫生技术人员评价方向考试题库附答案
- 红楼梦诗词全集
-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怎么做-怎么教-
- 苯胺合成靛红工艺
- 三年级上册数学脱式计算大全600题及答案
- 2024年度农村电子商务ppt演示课件
- 计算机控制系统 课件 第10章 网络化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高原反应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