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检测五十五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_第1页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检测五十五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_第2页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检测五十五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_第3页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检测五十五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_第4页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检测五十五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检测(五十五)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选择题(2022·泉州模拟)读我国某区域水资源利用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限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降水C.光热 D.土壤2.据监测,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区”内的湿地面积呈缩减趋势,主要原因是()A.水源补给减小 B.植物蒸腾减弱C.林草面积扩大 D.风沙危害加剧解析:1.B2.A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布置有机井,说明该区域水资源短缺,降水较少,限制了农业发展,B正确。第2题,图中的河流流经平原地区,由于农业生产大量引水灌溉,使得流到生态环境保护区的湖泊水量大大减少,导致湖泊周围出现荒漠化,A正确。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下图为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3.农牧交错带有很强的过渡性,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过渡性表现为()①高原地形向平原地形过渡②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③荒漠景观向草原景观过渡④人口稀疏区向密集区过渡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4.农牧交错带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①耕地减少②水土流失③土地荒漠化④物种多样性减少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5.在农牧交错带,宜()A.退耕还牧,扩大载畜量B.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退耕还林,大量植树造林D.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解析:3.D4.B5.D第3题,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故①正确;内蒙古高原为半干旱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半湿润区,故②正确;内蒙古高原东部为草原带,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森林带,所以是森林景观向草原景观的过渡地带,故③错误;该过渡带基本和黑河—腾冲一线重合,是人口稀疏区向密集区的过渡地带,故④正确。第4题,农牧交错带地处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的地带,人类破坏植被后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故②③正确。第5题,该地地处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扩大载畜量、开垦荒地都容易导致植被破坏;当地水分条件较差,大量植树造林,会造成当地水资源更加紧缺;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故D正确。(2022·聊城模拟)砒砂岩(如图),因其“毒害”如砒霜而得名,主要形成于古生代和中生代,集中分布于我国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成岩程度低;是一种松散的岩层;遇水如泥、遇风成沙;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沙棘是一种叶、果营养丰富的耐旱灌木,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航天、农牧造业等国民经济领域,是砒砂岩区和荒漠化区生态治理的先锋树种。当地人在裸露平缓的砒砂岩区种植沙棘。据此完成6~8题。6.砒砂岩成岩程度低,主要原因在于()A.风化作用强 B.成岩时间短C.上覆岩层薄 D.砂砾磨圆度差7.砒砂岩的“毒害”表现在()A.含有有毒矿物 B.植被不能生长C.土壤质地黏重 D.易起沙、流失8.当地人在裸露平缓的砒砂岩区种植沙棘,可以()①保持水土②增加生物多样性③加剧土壤侵蚀④放牧牛羊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6.C7.D8.A第6题,风化作用主要发生在岩层表层,而砒砂岩整体成岩程度都较低,说明与风化作用无关,A错误。材料显示其形成于古生代和中生代,成岩时间较早,B错误。砂砾磨圆度差不是砒砂岩成岩程度低的形成原因,D错误。由于上覆岩层较薄,压力小,因此固结成岩程度低,C正确。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鄂尔多斯砒砂岩是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之一,遇水如泥,易被流水侵蚀,造成水土流失,且遇风成沙,易被风吹扬,形成沙尘天气,对人类危害大,影响人体健康,因此被形容为“毒害”如砒霜,并不是因为其含有有毒矿物,A错误,D正确。第8题,鄂尔多斯高原位于我国半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当地人种植沙棘可以恢复生物链,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沙棘果、叶营养丰富,牲畜喜食,属于灌木,植被恢复速度快,有利于放牧牛羊。①②④正确,A正确。(2022·唐山模拟)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面积达81万平方千米,分布范围如图所示。据此完成9~10题。9.关于农牧交错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a带植被是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B.a带属于农业生产潜力大的地区C.b带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D.b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10.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A.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D.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解析:9.B10.A第9题,a为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较干旱,适宜发展畜牧业,农业生产潜力较小,B错误,符合题意。第10题,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较干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应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A正确。二、非选择题11.读某区域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甲地该月平均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的原因。(2)描述图中130°经线以东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的显著特点。(3)分析乙地湿地的形成原因,并指出湿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解析:第(1)题,由图示所示的等温线数值可知,该地表示的是冬季;由图中甲地等温线向北弯曲可知,甲地气温高于同纬度两侧;由图中经纬度可知,甲地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由于海拔较低,气温较高;该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使甲地气温高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第(2)题,由图中等温线的数值变化可知,气温由东向西递减,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由东侧沿海等温线密集,内陆等温线稀疏可知,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由图中闭合等温线出现的位置可知,低温中心位于图示区域的东北角。第(3)题,湿地的形成原因主要从补给量、蒸发、下渗等方面来回答。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调节气温和降水,改善局部小气候;可在旱季引水灌溉,雨季蓄水,调节径流;可以净化水中污染物;为水生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答案:(1)地形以平原为主,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地处冬季风的背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小。(2)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单位距离内的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低温中心位于图示区域的东北角。(3)形成原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作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洪抗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某研究小组在N县通过调控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实验,在野外布设了4个标准实验区进行实验,规格均为20米×5米,各区分别实验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下表为相应的实验结果。水土保持实验数据表实验小区水土保持措施(模式)实验结果(土壤性质)指标排序土壤侵蚀程度氮含量磷含量钾含量甲梯田+杨梅+百喜草3233乙山边沟+鱼鳞坑+金银花1444丙隔坡梯田+鱼鳞坑+油茶2322丁无水土保持措施的裸地4111注:实验结果中的各项指标排序,由1~4逐渐增强。(1)根据实验结果,指出水土保持措施最优模式及其调控的自然要素。(2)下图为某梯田区等高线图,据图绘制AB间的地形剖面图。解析:第(1)题,乙模式的水土保持措施最优,从表格数据可知,乙模式的土壤侵蚀程度最低,有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