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少儿国学课程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建设目标总体目标:以“为诗意人生奠基”为理念,以“构建学习浸润体系”为主线,开发并充实多元、高质有特色的少儿国学基础设施,合理设置丰富多样的少儿国学课程体系,整合融通多方力量,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逐步形成具有龙小特质的国学课程文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润泽学生的童年生活。具体目标:1.开发现代学校的教育功能,充分挖掘经典文化的教育价值,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师生的主动健康发展。2.建构“经典、愉悦、生长”的国学课程体系,推动“灵动、开放”的课堂转型,搭建“交往、互动”的校本教研网络,成就“大气、睿智、浪漫”的诗意教师和“阳光、文雅、灵动”的诗意学生,形成承扬国学的校本经验和学术力量。3.丰实“诗意教育”内涵,加强学校诗意特质的品牌效应和辐射作用,带动联盟校共同发展,努力促进“诗意教育”的国际理解。建设思路1.遵循一个理念——“传承、创生、滋养、绽放”,为诗意人生奠基。2.促进两体发展——促进师生主动健康发展。3.建构三个领域——实践和研究-评价和管理-资源和保障4.坚持四项结合——与学校课程实施结合、与班级建设结合、与学生活动结合、与特色网站建设结合。建设内容及举措一、理念渗透:潜移默化共悟共建1.学习认识——“临千歌然后知雅意”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将“国学经典承扬与人文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为诗意人生奠基的设想。那么,怎样使它成为大家的共识呢?首先组织校本课程开发骨干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召开“小课堂,大国学”的校本课程建设专题会议,对课程基地建设的价值予以准确把握。再次,通过业务学习、“馨竹论坛”、校本课程专题研究活动,将论证所得传递给每位教师,将研究的美好前景广为宣传,使“知其雅意”后的龙小教师有所思,有所盼。2.专家指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要顺利开展研究活动,没有一支稍有国学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为此,我们将系统架构国学课程实施的专家“智库”,以帮助并定期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研讨,丰厚底蕴,扫除课程建设、实施中的阻碍,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二、硬件打造:诗意环境鲜明特色我们以“文”、“雅”、“序”、“活”为核心要素,对少儿国学课程的环境建设及设备设施进行整体设计。1、以“单元板块文化”为基点,打造“国学主题园”。多层次,立体化建构大气诗意的环境文化,强调师生的创造和参与,让环境成为邀约学生沉浸国学芳香的特殊课堂。(1).完善已有的“诗书礼乐”广场、“诗词歌赋园”“名家对影园”三大板块的典雅布置,绿色营造,比德喻志,赋予物质建筑以德性的光辉。(2).巧建“千年国学穿越馆”。学校图书馆是独立的四层建筑,借助现有与国学相关的书籍、板壁介绍,增添触摸屏,开发相关软件,建成灵动的“国学发展史”板块,让学生在阅读和探究中走进国学的昨天、今天,了解其中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在四楼的“教师书吧”辟建出“国学馨香小屋”,老师、学生均可驻足其间,享受咖啡、茶香,在讨论、碰撞中感悟国学厚重的底蕴和品性,共绘国学的明天。。(3).构建“七彩情韵廊”。各楼梯走廊展板主题化,教学楼之间的连廊以“经典滋养”、“诗意绽放”为系列进行分层建构。重点打造一楼文化大厅通向报告厅的“国学冲浪互动街”,分年级、分主题,让孩子们自由涂鸦,传递心声;发表新诗,交互点评;提问竞答,主动探究;书画飘香,一展风流。彰显童真童趣,让学生的国学之旅充满欢乐,富有情趣。2、以“雅致、先进、多能”为宗旨,建设四大“国学风情区”:馨竹电视台、馨竹诗社、电脑室、报告厅,使之成为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三、课程建构:统整探究系统设计1.统整国学课程,形成课程内容体系(1)系统梳理国家课程中的国学内容:整体地梳理小学阶段1-12册语文教材,对教材中涉及的古诗词内容、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古今贤文、成语以及课标中小学阶段推荐的70篇优秀诗文等进行归类,并对同作者、同主题内容进行适当拓展、整合重组,并按年段、内容、课型、教学形式、评价方式尝试设计校本化的课程指导纲要。(2)拓展丰富校本课程中的国学内容:在学校原有校本课程《古诗文诵读》、《亲近母语》成熟成型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开发《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国学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天文、地理、历史、文学、哲学、伦理、道德、礼仪等丰富内容,着手编写国学课程序列校本教材,设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纲要。附表:拓展课程“小课堂,大国学”之序列建构国学拓展:小课堂,大国学小学六年一年一部专著一年一段发展史(关键人、关键事,赏析作品,评点史实)备注:以馨竹电视台“小课堂,大国学”特色讲堂为主阵地,强调基于儿童立场,选择适合学生的精髓。由语文老师利用“班级午间项目课程”“亲近母语”等平台,指导学生开展微课题研究,进行拓展丰富和有向突破。《弟子规》春秋四书五经《三字经》唐诗《百家姓》宋词《千字文》元曲《论语》明清小说《道德经》外延发展(艺术哲学……)(3)打通学科活动壁垒,实现双向滋养:我们还注重国学课程的实施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与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班队活动、学校课题的联袂合作,在各学科教学和活动中融入国学的要素,并能把少儿国学课程实施中积累的教学策略、活动机制、评价方式等有机迁移至各学科及活动,实现双向滋养。2.灵动课堂教学,形成多元课型体系我们将以“灵动、开放”为核心要素打造少儿国学课堂教学,使师生能在平等地交流、自由地讨论、有效地合作、快乐地创造的基础上走向有向开放、有效互动、主动创造、生态评价。(1)探究课型范式在前期的研究中,针对不同内容的古诗文,我们探索出了六种古诗文教学的范式,在后续的“少儿国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此为切入点,鼓励教师建构其他类型的国学经典教学范式,力求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诵读方法指导和自学方法的指导,重视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应用能力、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和能力。我们探索课型范式,但是又不拘泥于范式,而是鼓励教师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能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从而使国学的课堂呈现出“灵动、开放”的勃勃生机。(2)变革教学方式我们将逐步形成具有龙小特征的观课、评课标准,加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有机关联,推进交往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多种教学技术,尤其要运用信息教学技术,尝试“e”学习,“翻转课堂”,建成“国学学习检测一体化的网络平台”。3.打通课堂壁垒,形成创意活动体系我们打通了课内课外的壁垒,以四大“国学风情区”为阵地,精心建构“国学”专题学习与活动,形成创意活动体系,注重精英培养与群体培养双线的并重交叉进行。(1)吟诵小课(必选)。利用周一至周五的上午10:55—11:15这段时间,专门安排经典文化吟诵小课,各班按照自编的校本教材,利用吟、唱、画等多种手段使之成为全校学生诵读、记忆、欣赏国学经典和尝试创作的主阵地。(2)馨竹之声(必选)。以“馨竹电视台”为舞台阵地,在每周五中午的12:30-12:50,开展面向全校师生的互动式的国学特色课堂展示和学习,以月为时间单位系列策划:第一周和第二周——国学讲座,由语文教师轮流担纲,内容上将“三字经”“弟子规”等专著学习和“国学大家”“诗词流派”“创作指导”等国学常识结合,带着全校学生展开国学文化的探究之旅。第三周——古韵新唱,由一位语文教师和一位音乐教师带着学生主持、学生演员指导全校师生吟唱国学经典篇章,含有吟咏、常州吟诵及谷建芬创作的古诗新唱因子,统领全校学生对这一星期学过的诗文进行集体的吟诵复习,吟唱结合,着力于吟诵技巧的真正落实和达到有感情背诵的目标。小主持的诵读和吟唱是摇头晃脑,古韵十足,全校同学更是群情响应,一时间校园里,让学生在上下互动,诗声朗朗,乐声飘扬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第四周——创作交流,这是孩子们“厚积薄发”的时刻。大家围绕一个主题,用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低中年级的孩子年纪小,他们就写儿童诗,高年级的同学写格律诗,让孩子们品尝实践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记录下他们一路成长的足迹。(3)情趣社团(限选)。亲近母语训练营——在年级校本课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走班学习,深入领略国学文化的魅力;馨竹诗联社——“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继续加强我校“馨竹诗社”这一国学课程实施的一块主阵地建设。加大以谢孝宠、陆士伟等市楹联专家、诗词名家的日常辅导频度,进一步加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国学知识的深度以及活动的丰富度,激发社员学经典,用经典,创经典的热情,也带动全校同学学习的兴趣。国学吟诵班——将“常州吟诵”与“古诗新唱”整合,常州吟诵传人秦德祥先生为座上宾,让学生在独特的韵律中感受经典的脉搏。(4)特色创意活动。我们把国学研究活动延伸课外,在一系列极具特色和挑战的活动中使学生提高认识,培养能力,获得发展。①考核评估型。“背诗大王”月冠军赛、年度冠军赛,六一的古诗游园暨考核活动,元旦的“携手经典,叩响新年钟声活动”进一步优化,尝试“成果展评”“课程研究微报告评比”,关注过程,情趣引领,对课程建设中的教师、学生,课程发展进行评估。②展示汇报型。每学年开展一次“大型古诗特色活动”,如情景剧大赛、中华诗词吟诵大赛、百米长卷献祖国等。③延伸渗透型。在校本课程“亲近母语”类中,展开序列化、系列化的研究。④有向突破型。与学生发展处联合开展“班级午间项目课程”的研究,以国学为总体背景,引导“以班主任为关键人的教师团队”共同投入基于班级特点的国学子项目研究,实现点上深入,形成班级特色。四、动态实施:研究促行成事成人1.多方联动,提升品质为了使少儿国学课程动态化地实施,我们搭建“交往、互动”的校本教研网络。主题研究三级联动:以学校主课题《基于为诗意人生奠基的学校文化变革的实践探究》为统领,以由校“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常州舣舟诗社会员”馨竹诗联社责任老师等组成的项目组系统展开,以师生个人或自组团队开展的微型课题拓展延伸或点上突破。研究成果及时转化: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成显性的文本、图像等,形成《研究简报》、学期微课题研究的微报告、教材、论文等。机制推动化归日常:以“每月论坛”、每月随机调研、期末展评等机制加强研究与日常实践的有机关联。诗意联盟拓展视野:开展与周边有共同志趣学校的联合教研活动,与诗意结盟友好学校韩国心石小学进行有效的互访互学活动,积极通过之前来访的美国开米教授的桥梁作用与美国学校建立合作项目,以增进“诗意教育”的国际理解。2.强团聚力,成事成人组织架构:以一向关注我校国学工作的省市诗教协会领导、史绍熙、丁芒、谷向阳等教育名家、诗词名家及华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专家团队、南师大吴永军教授组成“智囊团”,进行高位引领。由校长、分管校长、校本特色责任人、教科室主任成核心领导小组;由校内各级楹联、诗词会员和语文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国学情趣社团责任人组成研究中心小组,由全体语文教师、校本教师组、对国学有造诣的家长校友组成实践推进基层团队。各团队圆融共进。推动课程的建设。分层培养:凭借专家智囊团的引领,培养领导小组的系统建构之功;凭借各级各类的比赛、论坛等活动培养中心组骨干的有机推进之功;以语文学科的吟啸杯素养大赛、面向全体课程实施教师的专家讲堂为平台,整体提升队伍的国学传递之功。自主管理:管理实施重心下移,强调责任人与合作者意识,鼓励教师层面各种团队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实施和课程管理,以“国学小导师”“国学小导游”等校级岗位和活动中的动态生成性岗位,如“国学小考官”促进学生的管理参与,激发主体意识。预期效能1.学生素养得以进一步浸润学生们在国学文化的浸染下,腹有诗书气自华,谦谦君子形象新,“阳光、文雅、灵动”的诗意特质彰显在课堂、活动、校园、家庭及社区舞台上……2.教师素质得以进一步提升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文学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教育理念得到更新,课程建设能力得到提升……“大气、睿智、浪漫”的诗意特质进一步鲜明。3.学校内涵得以进一步发展推动龙小稳步行进在“传承经典,滋养童贞于古今中;创生新境,绽放华彩于天地间”的发展之路,为生命的“诗意栖居”蓄势发力:校园环境自然典雅,诗情画意,韵致怡人;校园管理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勇于创生,灵活智慧;师生发展活力充盈,个性张扬,不断超越;校园特色鲜明馥郁,魅力四溢。4.办学品质得以进一步提高。在经典文化的浸润下,龙小从一所普通小学,成为了省实验小学,成为了区窗口学校。“省创先争优先进学校”“省素质教育学校”“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市德育特色学校”“区质量评估一等奖”……在用国学打底的文化主张下,期待办学品质进一步得到综合提升,能成为“新基础教育”基地校,全市乃至全国国学特色品牌校。5.诗意教育的多域理解得以进一步促进。在研究中进一步鲜明“诗意教育”的办学特色,并加强辐射,促成诗意教育的国内和国际理解,让祖国经典文化的芳香传向更远、更高。课程评估在重点探究活动式评估的基础上,对教师的评估主要针对课程教师的事业心,对学生的爱心及教学的态度和教学创意等进行评价。强化“教学即评价”的意识,注重培养教师现场捕捉,及时反思,动态调整的能力素养,尝试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对即将实施的教学框架进行自我评议或同伴评议。完善评课制度,对课堂教学开展多样化的评价(如学生反馈课堂教学)。优化观课、评课标准体系,培养教师合作共同体,开展以前移后续改进为宗旨的课堂观察。对课程的评估主要围绕“课程建设是否得到学校管理层面的支持”,“是否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课程的机会”,“是否听取和尊重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等方面,通过自我评估、专家评估、行政评估的联动评估机制,以“前移后续”式的思维方式及时发现问题,纠正航向,总结经验,放大亮点,确保基地建设的螺旋上升式发展。保障措施1.组织保证。形成以校领导为核心,以校本课程教师为骨干,以全体教师的研究为依托的课程建设人员网络,聘请高层学院专家、市区教研室及名校名师专家(校友、家长)、培植本土校本领军人物引领教师团队联动式成长,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上的保证。
2.制度保证。形成完善的课程建设管理制度、中心组成员例会制度,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的保证。
3.人员保证。各年级的年段实施由专人负责,年级组成员分工合作,聘请有关专家担任顾问,为课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人员的保证。4.技术保证。完善校园网站,构建强大互动系统;引入“e学习”,以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课程建设内涵发展。5.经费保证。设立课程建设经费,专款专用,为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证。借助“百年校庆”等节点活动,加强成果的展示和辐射,赢得家长、社会的肯定和支持。《少儿国学》课程纲要一、古代经典诗文的价值、意义。(一)儿童精神成长的需要。国学对于儿童的精神成长是极为重要的。它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它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个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时间。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同时,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验而体验到快乐。也正是因为此,“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循人伦而以和为本,重体验而以乐为本”成为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对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有指导作用。可见,儿童能从国学里获得精神成长的力量,获得内心对于真善美的体验和享受,进而为自己的人生打下健康的精神底色,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二)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除更加强调文学教育外,还要求诵读儿歌、童谣以及优秀诗文。于过去相比,新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诗词在课文中的比例。苏教版第一册教材中,就有4篇儿歌、5首古代经典诗文(包括古诗)。让孩子多读诗、多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并借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共识。但是通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限于篇幅等原因,古代经典诗文的入选总量偏少,而且一些经典篇章没能入选。在教学时,古代经典诗文是以非生命形态存在的,是被肢解后的只言片语。在儿童心目中,它就是跟其他文体一样的读本,就是学会里面的字词、读懂诗句的意思。古代经典诗文本应给孩子们的想象、情趣和创造被消解殆尽。所以,作为课程资源的古代经典诗文,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开发也迫在眉睫。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虽是引用的术语,但在内涵上却具有浓厚的中国本土特色。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古代经典诗文正可以借着这个契机,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项目发挥出它特有的育人价值。(三)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本校始建于1913年,由“循理合泽第十初等小学校”发展而来。近百年间,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代代相传。进入21世纪,学校形成了“为诗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以适切的经典诗文为载体,以“构建学习浸润体系”为主线,整合融通多方力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植养民族根基,促成儿童诗意地走向未来。曾是季子故里,今是诗乡联城,“诗意教育”在诗教委梁东主任为我校的亲笔题词“诗以育人,诗以兴邦”中成为百年龙小特色建设的鲜明旗帜。前期,已开始进行古代经典诗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最显著的影响是“儿童立场”的全面确立,从课堂教学、班队建设、学校活动、环境建设等方面研究如何凸显儿童文化,用经典文化唤醒儿童的“诗心”,完善生命;用经典诗文为儿童点亮民族底色;用古诗文特色教育实践课程改革,从而实现“为诗意人生奠基”的理想。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少儿国学”校本课程的支点作用,它是本校办学理念得以全面渗透的精神源泉。但是,在前期的开发过程中,由于缺少科学规划和系统思考,这门课程的发展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水平,它在校内重大的辐射作用还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很有必要对前期的实践经验进行理性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课程实施的规划与执行力。综上所述,无论从时代发展、课程改革的外在趋势,还是从儿童成长、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来看,“少儿国学”校本课程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基于此,我校对少儿国学课程与教学展开了系统研究。二、总体目标。我们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设计了小学少儿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增强爱国热情,获得中华传统文明的情感体验;积累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形成开拓的视野和人文情怀。课程中古诗文共240首(包括国家推荐古诗75首,不含课文中古诗文)。1.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强化民族认同感,增强爱国热情,培养家国情怀。2.通过诵读古诗文,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领略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感受诗韵之美,浸润中华优秀思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落实在日常生活上配合现代思潮,以达新旧传承的目的。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古诗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4.在发展学习古诗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5.能进行古诗文自主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古诗文。6.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古诗文积累和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古诗文,并背诵优秀诗文240首。7.能初步鉴赏古诗文作品,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对古诗文作品的见解和想法。能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作诗,发展书面语言语用能力。三、阶段目标。总体目标的落实需划分梯次,具体展开。上述三维目标主要通过学段目标来实现。分段的主要目标分为三个学段,体现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6学年中。1、第一学段(一、二年级)(1)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乐于参与古诗文的诵读和即兴创作活动,每学期4次。(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经典古诗文。(3)用学生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古诗文内容。(4)背诵优秀古诗文80首。2.第二学段(三、四年级)(1)在古诗文诵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格言警句,能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义。(2)乐于运用在古诗文诵读中学到的词语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对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用合适的语言将自己的思考结果清晰地表达出来。(3)培养诵读乐趣,增加以文学常识为主的各方面的知识。如对感兴趣的作者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有表达的自信心。(4)背诵优秀古诗文80首。(5)了解古诗文的押韵常识,掌握并运用到自己的诗文创作中,要求每人每学年8首。3.第三学段(五、六年级)(1)保持学生对学习经典古诗文的兴趣,积累古诗文诵读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正确解读传统经典的过程中,自觉吸纳中华文化中的精髓,具有一定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如:=1\*GB3①养成收藏国学经典资料的习惯。=2\*GB3②对习作有信心,乐于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用诗文的形式进行书面表达。(2)具有一定的语感,能从整体把握阅读的重点内容,逐步具备相应的分析、理解诗歌的能力。(3)利用诗歌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提升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真正做到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提高全面素质。(4)背诵优秀古诗文80首,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5)能将经典词句灵活运用在习作中,学生乐于参与诗文创作的实践活动。每月设定一个主题进行创作。要求每人每学年8首。四、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少儿国学课程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国学教学观念,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少儿国学教学质量。教学中努力体现古诗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少儿国学研究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应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古诗文教学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古诗文教学要注重诗词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古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作潜能,提高学生品读、鉴赏和创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古诗文综合应用能力。五、评价建议。(一)充分发挥古诗文课程的多种功能。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古诗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平。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有平时的诗配画活动、亲子互动、课堂互动等各种方法。古诗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诗文学习情况和考核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等级或分数以外,还可用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古诗文学习的进步,并提出建议。可行性方式如下:1.奖励。奖励一颗五角星、卡片、本子、图书等。最方便的是给分数,要给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费,有欢喜也有效果。2.反馈、检查。学生诵读古诗文主要是在课外的时间里进行,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自觉性的影响。如果教师忽视反馈,疏于管理,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不加重视。所以,学生积累了几首古诗文后,就要及时检查学生的积累掌握情况。为了更直观地呈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了一个便于检查的评价表。(附:古诗文积累情况评价表)班级:姓名:同桌伙伴:目录(诗名)诵读时间自评同桌伙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注:星级评价标准:☆会背诵☆☆会解释诗意☆☆☆能体会诗的意境并用画来表达☆☆☆☆会默写☆☆☆☆☆会在说话与写作中运用3.成果展示。读得越好,学生越喜欢读。所以教师要维持其成就感。教师可以在班中经常开展展示活动,如开展古诗擂台赛、诵词接龙、讲诗词故事等,让学生把所学展示给大家看。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和表现有进步的学生都予以表扬,使其有成就感。4.走进生活。仅仅教会学生吟诵几首古诗词,并不能算是对他们进行了真正的文学熏陶。只有身处浓浓的古诗文学习氛围,学生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有所感染。一要形成古诗文学习的校园环境;二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口语交际、写作文时,用上已积累的古诗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引导的同时,只要发现有学生在有意识地去用,别管适合与否都大力表扬,给其他的学生树立榜样;三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见闻和各种活动进行,这就需要我们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不失时机地引入诗词。5.鼓励创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路分析基础试题》课件
- 《微观经济学》考试试卷试题及参考答案
- 《专业英语(计算机英语)》复习题
- 八下期末考拔高测试卷(5)(原卷版)
- 《诚邀创业伙伴》课件
-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安徽)(解析卷)
- 父母课堂与教育理念分享计划
- 购物中心导购员服务总结
- 水产养殖行业销售工作总结
- 娱乐场馆卫生要素
- 北京联合大学《数据挖掘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中国大数据企业排行榜V9.0(大数据产业白皮书)-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
- 2025年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2、3共3册必背考点知识点汇编
- 货物交接单和交接合同
- 《灭火应急疏散预案》课件
- 【高分复习笔记】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第9版)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
- 开题报告:高质量数字教材建设机制及政策研究
- PE工程师工作总结
- 期末复习试题 (试卷)-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项练习知识(对联)
- MOOC 知识图谱导论-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