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上党联盟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上党联盟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上党联盟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上党联盟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上党联盟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上党联盟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检测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质检总局宣布,自9月15日起,中国暂停进口蒙(měng)古国牛羊肉及其制品。有网友发帖子评论:“怎么办?我每天都要吃土豆牛腩(nǎn)饭。”B.嘉庆对内政的整饬(chì)是从诛杀和珅开始的。在清除飞扬跋扈、贪赃妄法的和珅后,嘉庆即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qù)邪扶正,以期光风霁月。C.网络社会中,一个小事件容易在论坛中被围观,被热炒,以致不断发酵,上升为论坛主题帖(tiè),并被更多的论坛转载(zǎi),成为网络社会的一时热点。D.作为鲁迅先生的扛(gāng)鼎之作,《阿Q正传》是一部惊世骇俗、震聋发聩的中篇力作,它借用小说的外型却以犀利的杂文笔法直刺国民的灵魂深处,催人反省。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尊重而又不敢欺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于貌似消极的表象中透露出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愿望。(3)《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___________”;曹操当时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你我只是“__________”。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可以想见,孩子们与书法的亲近不仅仅是学习一撇一捺,更是学习如何做人,甚至是学习先贤的曼妙哲学、绮丽文字。B.对于驾校教练借口以学员即将三年期满为名义收取的所谓交警部门的“指标费”、“公关费”的行为,广大学员切勿上当受骗。C.通过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加强政策引导,做好疏、堵结合,才会将负面影响变成澄清事实、推动工作的正面力量。D.小事问责制度对遏制“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消除“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无疑起到了巨大作用。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但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都有比较()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通常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大多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联结生拼硬凑真实 B.关联生拼硬凑翔实C.关联生搬硬套真实 D.联结生搬硬套翔实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B.既是表达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也是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C.不是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而是帮助自己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D.首先是为了表达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其次才是帮助自己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它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作者相传为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B.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在短篇小说集《呐喊》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C.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文学家针对“秦统一六国”这一历史事件发表独到的见解,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文章有贾谊的《六国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过秦论》。D.《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都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赠卖松人于武陵①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②尘。[注]①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②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卖松人把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这样的行为不合时宜。B.颔联“寒涧”写出了松树长于深山大谷中,生长环境恶劣,为下联“瘦叶几经雪”作铺垫。C.桃李虽然沾染了长安城的尘土,但难掩妖艳妩媚,仍是长安城富贵人家的喜爱之物。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环境对比,“松”与“桃李”的际遇对比。2.本诗语言婉中带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6.(1)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诗经》)(2)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3)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4)何当共剪两窗烛,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5)(_________________),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6)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7)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京,南京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致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原发《奔流》2015年第2期,《小小说选刊》9期转载,入选《2015年中国小小说精选》,作者,侯发山。)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A.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B.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C.老歪打定主意后,一番收拾,这处细节描写体现了老歪内心的兴奋与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后的安心,为下文埋下伏笔。D.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2.小说中的老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这篇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小说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迁徙的树贾志红⑴下午炫目的阳光把一个热带海滨城市鲜亮亮地推送到我眼前。我眯着眼往广场外望,看见了一排树。我认识它们。这情形像在遥远的陌生之地的人流中意外看到一个熟人的身影晃过,诧异之后,眼神和心思便跟着那个身影去了别处。⑵细长的叶子在午后明艳的太阳光下干净深绿,有蜡质的光芒。树叶有小波纹状的边儿,均匀细密。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树冠,树干直接披着满身的树叶,就那么锥子似的直挺挺指向天,而树叶稠密,层层叠叠把树干围得严严实实……⑶没错,我的确认识它们。我首次见到这种树,是在印度洋的彼岸,距离此地五千多公里的印度。我一直记得印度小伙阿布说的话,他说,这是伟大的阿育王树,只有印度才有,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阿布当然是站在一排阿育王树下说这番话的,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发现阿育王树之所以没有树冠,并不是它没有树枝,而是它的枝丫向下生长,倒置的方向使得阿育王树像一座塔。两千多年前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阿育王,以护佛著称,他广建寺庙,推崇佛法。这外形如锥的树恰似佛教中的尖塔,便被广植于寺庙周围,并被命名为阿育王树,成为神圣的宗教植物。⑷阿布,他在树名前冠之以伟大,语气崇敬自豪,表情庄重。他令我相信只有印度,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阿育王树,这概念直到我离开印度都深信不疑。⑸现在,在达累斯萨拉姆,大街小巷,处处我都能看到阿育王树,它几乎是这座非洲城市道路两侧的景观树。时而成排,时而单株,叶子油光水亮,热带的阳光和湿润的海洋,令这喜光喜湿的植物生机勃勃。⑹在这座城市游走,我见到了另一种树,菩提树。无独有偶,它也和印度有关。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坐在树下,树冠形成的几百平方米的浓阴阻隔了炎炎烈日。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说。我又忆起了印度,菩提树在印度也是佛教圣树。在菩提迦耶的摩诃菩提寺,传说释迦摩尼修佛得道的那株菩提树下,我也是坐了很久,席地而坐,等待一片菩提叶或是一枚菩提果降落在我身上。自然降落在身上的叶或果,传说能带来福缘。我抬头望着菩提树,它的叶和果,都有纤细但强韧的茎,不轻易折断,不随便飘落。⑺阿育王树和菩提树来自同一国度,又有着同样的寓意,虽然在这广袤的非洲,它们从佛坛上走了下来,进入凡俗,不再具有佛教意义,它们回到了树本身,还原了一棵植物本来的属性。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们。它们树形过于高大伟岸,令渺小的人生出距离之感,萦绕枝叶间的古老神秘气息又如自带的光芒,拒人千里。⑻因工作的缘故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大街小巷穿行,我遇到很多树,除了阿育王树和菩提树,还有牙买加樱桃树、亚历山大椰子树以及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的石榴树……⑼看树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遐思而忘了自己身处何地,比如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聚居区,我就忘记了自己身在非洲,那满街满巷的印度人令我疑似身处遥远的新德里或是瓦拉纳西。像远道迁徙而来的树一样,印度人是这个城市最多的外来族群。我在他们聚居的街区徜徉,印度神庙赫然耸立,戴着黄色花环的人在门口脱了鞋子神色肃穆地进去,店铺里出售印度风情的服饰,餐厅飘来咖喱的气味,印度女人们精致的纱丽在街巷闪现。在这个街区,有更多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亲人一样,人和树互相依存。我在想,源于印度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在达累斯萨拉姆如此之多,如此之繁茂,绝非仅仅是风、水,或者鸟儿的助力吧,终究,人,才是那更为重要的力量。⑽植物的自我迁徙或许不像我此前以为的那样简单轻松。当气候变化、生存环境恶劣或相互竞争残酷,一些首先感知的植物就如率先觉醒的人一样。有一种叫作还魂草的植物,遇到大旱之年,濒临渴死的时候,它们能硬生生地把自己的根从土壤里挣脱出来,卷身成一个圆球,借助风力游走,直到遇到水源才恢复身形,扎下根,继续生长。疼痛、悲壮不亚于人类族群的迁徙。⑾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居住区游逛的那段时期,我正在读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我沉湎在洛伊构筑的令人不忍卒读的情节中,那印度式的、细致绵长的笔调将一个位于印度南部的家族故事写得泪斑斑血淋淋。印度社会中顽固的种姓等级制度毁灭人的爱情和生命。处于贱民阶层的维鲁沙无罪而被警察凌辱、毒打致死,目睹暴行的小兄妹因惊惧而出现幻觉,他们喃喃自语着,维鲁沙没有死,没有死,他逃到非洲去了,逃到非洲去了。⑿逃到非洲来,渡过印度洋,这是一块新的大陆,没有种姓的标记。一百多年前印度的世袭阶级制度迫使成千上万的印度人离开祖国漂洋过海来到非洲谋求机遇,像一粒种子寻求发芽的机会,像一棵幼苗寻求平等的阳光、空气和水。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背井离乡的磨难换来如今商业阶层地位的稳固,现今印度人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富裕程度远超当地原居民,他们的财富在很多领域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支柱。一棵树终于生了根,枝丫扩展,花叶繁茂。植物学上说植物长距离的向新环境迁移,本身也在不断演化,在新地区产生新的后代种群。非洲大地上的印度人,一百多年,三代人,他们的根已经深入这片大地,成为了非洲的一个民族。(原文刊发于《散文》2019年第3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3)段说“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第(7)段说“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们”,其中的“仰脸”与“仰望”的含义是一样的。B.第(6)段中“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说”渲染了静谧的氛围,也为这种佛教圣树增加了些许神秘色彩。C.作者在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各种树的外在形态,如叶子的“蜡质的光芒”和“有小波纹状的边儿”以及“纤细但强韧的茎”等,形象生动。D.文章由植物的迁徙写到人的迁徙,作者联想到自己曾经读过的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作品《微物之神》,书中曲折的情节让都他舍不得读完。2.下列对文中第(10)段介绍还魂草习性情节在全文中所起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描写还魂草为了生存,在恶劣环境中不懈抗争,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的过程来写印度人为了寻求生路而逃到非洲的血泪斑斑的历史。B.结构上承上启下,由植物的自我迁徙过渡到人类族群的迁徙。C.把渺小坚韧的还魂草与高大伟岸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进行对比,用还魂草象征低贱卑微的印度贱民阶层。D.丰富了文章内容,让读者对迁徙的理解更深入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启蒙思潮与公私观念刘志琴①对个体生命关怀的学说在中国不绝如缕。即使在先秦时代,也星星点点地散见于诸子的篇章中。到封建社会后期,在宋明理学崇天理、灭人欲的高压下,“私”无藏身之处,然而发展到明后期,王艮对天理作了重新的解释,他说:“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人的本性是自然,自然趋向快乐,穿衣吃饭是自然要求,顺应自然要求,就是至道和快乐。这就从理论上提出了“人同此欲”是“自然天则”的命题,强调人欲与天理并非天生对立。顺应自然的发展,以己欲度人欲,乃是顺人意应天理的行为。②由肯定人欲进而提出“尊身”的观念,认为“尊身不尊道,不谓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谓之尊道。”。王艮提出“爱身如宝”的思想:“知保身者,则必爱身如宝。能爱身,则不敢不爱人。能爱人,则人必爱我。人爱我,则我身保矣。……能敬身,则不敢慢人。不慢人,则人不慢我。人不慢我,则吾身保矣。此‘仁’也,‘万物一体之道’也。”并按此理推至“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吾身保,然后能保天下矣”,把“尊身”提到“尊道”的地位,认为保身与保国、保天下是一致的,这是对“身”的最高评价,显然,这“身”是依托个体的人而存在的,有身尊才能做到道尊,实际上这已超越群体,属于个体性的范畴。在群体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中,突出“身”和“生”的观念,回归人的本性,是个体从群体剥离的前提,是冲破封建伦理坚冰而走向人文启蒙的先导。③这在中国是个艰难的历程,近代人文启蒙以崇尚个人价值和人格独立为内涵,这是封建文化对人的传统观念中难以含有的内容。“人文”这一概念在中国虽然古已有之,但这是指人与人的关系,与西方的人文观大相径庭。在中国呼唤个人意识的觉醒,首先要有“私”的回归,这是近代中国启蒙的必然历程。王艮在个体性和“人同此欲”方面突破了传统禁锢,触发了个人意识的觉醒。④此后,“说私”“道私”的思潮接连而出,覃思不断。袁宏道以“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谈”激励人们尽情享受个人的欢乐,独抒性灵,使人耳目一新。李贽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黄宗羲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他们都对“私”的合理性作了重新估价,使人振聋发聩。冯梦龙进而提出“以情设情”,鼓吹情能动天地、泣鬼神、生万物。他列举周文王喜好《关睢》,吕尚掩面斩妲己,不忍心美人死在自己的刀下等,阐明圣人也有为情色而动心的私情。⑤因此冯梦龙说“人知圣贤不溺情,不知惟真圣贤不远于情”,宣称六经皆为情教,倡议创立情教。傅山提出的反奴俗、反自锢更是高人一筹。凡此种种“性灵说”“童心说”“情教说”在明末风动一时,都以论证私情、私欲的合理性而启人心智,启动了中国人文启蒙的新思潮。它从明清之际开启,经过中断,再开启,前进又徘徊,直到20世纪初年章太炎才提出人的“自性”和“主体在人”的思想,并从科学的角度系统地论证了人的自然性,才进入真正的启蒙时代。1.第①段加点词“不绝如缕”是指“对个体生命关怀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2.对“尊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尊身”的观念是在顺应天理、肯定人的欲望的基础上提出的。B.王艮将“尊身”提到“尊道”的地位,是对“身”的最高评价。C.群体本位下,突出“身”“生”观念,意味着人的本性的回归。D.“尊身”意味着对群体的剥离和否定,是走向人文启蒙的先导。3.根据上下文,对第③段加点词“西方的人文观”含义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人与人交流的自由和率性。B.崇尚自我价值体现,关注人格独立,维护人性尊严。C.“私”的观念至上,呼唤个人意识觉醒,关注启蒙。D.突破传统禁锢,张扬个体性,强调个体欲望的实现。4.对第④段的引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宏道认为目耳身口可极尽色声鲜谈,从欲望的角度证明私的必要。B.李贽认为有“私”才能治家理政,从本心角度证明人们对私的接纳。C.黄宗羲认为人本来是自私自利的,从人性角度重新评价了私的合理。D.冯梦龙以圣人有为情色而动的私情,证明私情乃人间最美好的情感。5.本文从明代“私”的观念的确立来追述中国思想启蒙的历程,话题集中,思路清晰,请对此加以评析。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令狐楚,字殻士,德棻之裔也。生五岁,能为辞章。逮冠,贡进士,京兆尹将荐为第一,时许正伦轻薄士,有名长安间,能作蜚语,楚嫌其争,让而下之。既及第,桂管观察使王拱爱其材,将辟楚,惧不至,乃先奏而后聘。李说、严绶、郑儋继领太原,高其行,引在幕府,由掌书记至判官。德宗喜文,每省太原奏,必能辨楚所为,数称之。儋暴死,不及占后事,军大欢,将为乱。夜十数骑挺刃邀取楚使草遗奏诸将环视楚色不变秉笔辄犹以遍示士皆感泣一军乃安由是名益重以亲丧解,既除,召授右拾遗。宪宗时,累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俄出为华州刺史。镈既相,擢楚河阳怀节度使,代乌重胤。始,重胤徙沧州,以河阳士三千从,士不乐,半道溃归,保北城,将转掠旁州。楚至中潬,以数骑自往劳之。众甲而出,见楚不疑,乃皆降。楚斩其首恶,众遂定。敬宗立,拜楚为河南尹,迁宣武节度使。汴军以骄故,而韩弘弟兄务以峻法绳治,士偷于安,无革心。楚至,解去酷烈,以仁惠镌谕,人人悦喜,遂为善俗。入为户部尚书,俄拜东都留守,徒天平节度使。始,汴、郓帅每至,以州钱二百万入私藏,楚独辞不取。久之,徙节河东。召为吏部尚书,检校尚书右仆射。故事,检校官重,则从其班,楚以吏部自有品,固辞,有诏嘉允。楚外严重不可犯,而中宽厚,待士有礼。为政善抚御,治有绩,人人得所宜。疾甚,自力为奏谢天子,其大要以甘露事诛谴者众,请霁威,普见昭洗。书已,敕诸子曰:“吾生无益于时,无请谥,勿求鼓吹,以布车一乘葬,铭志无择高位。”坐与家人诀,年七十二,赠司空,谥曰文。(节选自《新唐书·令狐楚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夜十数骑挺刃邀取楚/使草遗奏/诸将环视/楚色不变/秉笔辄就/以遍示士/皆感泣/一军乃安/由是名益重B.夜十数骑挺刃邀取/楚使草遗奏/诸将环视/楚色不变/秉笔辄就/以遍示士/皆感泣/一军乃安由是/名益重C.夜十数骑挺刃邀取/楚使草遗奏/诸将环视/楚色不变/秉笔辄就以遍/示士皆感泣/一军乃安/由是名益重D.夜十数骑挺刃邀取楚/使草遗奏/诸将环视/楚色不变/秉笔辄就以遍/示士皆感泣/一军乃安由是/名益重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戴上成年人的帽子,表示已经长大成人。B.京兆尹是古代对京师所在地区行政长官的称呼,也作“京尹”“京兆”,是“三辅”之一。C.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题名有次第之分,故称及第,其中第二名被称为“探花”。D.赠即追赠,古代朝廷一般会为死去的功臣追赠官阶,用以表示褒奖和肯定。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狐楚年少聪慧,文才出众。他五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作文;在太原幕府任职时,他写的上报朝廷的奏章,每次都能被德宗辨认出来,并获得称赞。B.令狐楚有胆有识,沉着平乱。河阳三千士卒溃散而归,据城作乱危害四方,他仅带数名骑兵前往,以劳军之名降服士卒,斩杀首恶,安定军心。C.令狐楚为人宽厚,竭忠尽智。任宣武节度使时废除残暴刑罚,施以仁惠,形成良俗;病重之时,仍上书请天子为甘露之变被诛谴者昭洗冤屈。D.令狐楚性情谦和,立身清正。被荐进士时,把第一名让给许正伦;任天平节度使时,不将州府的二百万钱据为私有;临终时告诚诸子葬仪低调从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汴军以骄故,而韩弘弟兄务以峻法绳治,士偷于安,无革心。(2)故事,检校官重,则从其班,楚以吏部自有品,固辞,有诏嘉允。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静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皆歔欷流涕。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静/不严而肃/B.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静/不严而肃/C.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静/不严而肃/D.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静/不严而肃/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后来职权逐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B.受诏:指奉皇帝的命令。“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C.诣阙:指奔赴朝廷。“诣”是“至、前往”的意思,“阙”本义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后可借指朝廷。D.持节:“节”也叫符节,古代使臣奉皇帝命令出使外国,执此以为凭证或信物。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德深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辽东作战时期,朝廷向各方征税,只有贵乡县百姓不用竭尽全力就完成了朝廷的要求,百姓没有受到惊扰,对他感念至深。B.魏德深管理有方,下属尽心竭力。修造城池期间,他约束负责的官员为避免使百姓劳苦,要求在建造上无须超过别的县,官员都竭心尽力,是各县中最好的。C.魏德深声名远扬,奸邪之人震恐。他任职馆陶县后,员外郎赵君实因曾与郡丞元宝藏相勾结而心生恐惧,呆在家中不敢出门;四处逃窜的人也纷纷回家了。D.魏德深才能卓著,遭到宝藏嫉妒。他率领武阳籍士兵赴东都,元宝藏却凭借武阳归顺李密,想借军士的恋家情绪使魏德深军队溃散,但士兵们都不忍离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邻城营造,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2)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5.文中叙述郡丞元宝藏备办器械的狼狈情状,有何作用?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竞技比赛,赢在起点,赢得先机,赢得成功,爱拼才会赢。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生长、成长,无所谓输赢,自然而然就好。站在基础教育即将结束的今天,一路走来,你对“教育”一词是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理解。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1、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和修改。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字形考查的主要是形近字、同音异形字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B项,贪赃妄法(枉)祛(qū)邪C项,主题帖(tiē)D项,震聋发聩(振)故选A。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情景默写,作答时注意认真审题,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亵、焉、材、驾、匏、樽”等字。【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3、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A项,语序不当,“学习如何做人”与“学习先贤的曼妙哲学、绮丽文字”的位置要互换。B项,句式杂糅,“借口……”或“以……名义”,删掉其一。C项,缺少主语,把“通过”放在“政府”后面,或将“政府”放在“加强”前面。故选D。4、1.B2.A3.C【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联结”,多指人或动物等有生命体的连结或者强调有一种中间物质将两种事物结合、融合在一起。“结”更多是表示一种虚无的精神上的联结,有联合、团结的意思。“关联”,互相贯连;起连接作用的,相互有联系的。根据语境“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可知,此处应该指文献之间互相关联,并不指两种物质的融合,所以选“关联”。第二处:“生拼硬凑”指勉强拼凑。“生搬硬套”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根据前文语境“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可知,此处应指人综述时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将他人的文献资料拼凑成自己的,此处并未涉及到运用被人的经验办法,所以选“生拼硬凑”。第三处,“翔实”指详明而真实;“真实”指与客观事实相符。“翔实”与“真实”相比,更强调“详明”。根据语境“书评以外的论文都有比较()的文献综述”,此处指有比较详细的文献综述,应该选“翔实”。故选B。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根据前文语境“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别人贡献了什么?我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可知,写文献综述既是对自己的提升,也是为他人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所以排除BC。根据前文“不仅仅是为了……更是为了”可知,撰写文献综述的首要任务是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其次才是涉及到他人,所以排除D。故选A。3.此题考核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本题中,C项,“贾谊的《六国论》”“苏洵的《过秦论》”错,《六国论》的作者是苏洵,《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故选C。5、1.C2.(1)本诗“婉”体现在巧用比喻手法。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语委婉。(2)本诗的“讽”体现在诗人对权贵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社会现实的讽刺。【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桃李虽然沾染了长安城的尘土,但难掩妖艳妩媚”错误。沾染“六街尘”的是松树,注意“徒”意为“白白地”。卖松人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故选C。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诗语言婉中带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婉”“讽”。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好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是寒涧青松徒为六街染尘而已。用意很微婉,松树也只是个比喻。诗人所讽喻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他们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的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6、道阻且长(或道阻且右,道阻且跻)自古伤离别又恐琼楼玉宇却话巴山夜雨时三山半落青天外苔痕上阶绿金就砺则利不耻相师(或君子不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阻,琼楼玉宇,青天,苔,砺,利。7、1.C2.①忠厚善良,敢于担当。一个人含辛茹苦抚养一双儿女成人,无怨无悔;②疼爱儿女,寡言隐忍。一心放在儿女身上,面对儿女的不孝独自垂泪;③忠于爱情,始终不渝。妻子早亡,终身未娶,进城也想着带上妻子的照片。3.①情节安排上,这一结尾既照应前文,又是对故事情节的逆转,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耐人寻味;②人物塑造上,儿女性格的两面性和老歪的善良隐忍都在情节逆转中得到集中表现;③主题表现上,对虚情假意的孝顺进行鞭挞,表现对留守老人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深化了主题。【解析】【分析】1.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项,“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分析有误。左邻右舍羡慕不已为之出谋划策,是用来强调老歪两难心理。B项,“不闻不问”分析有误,文中写儿女有寄钱寄东西,打来电话。D项,“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分析有误,补叙不对,应是插叙。故选C。2.该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老歪有哪些性格特点。老歪老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坚决不给孩子找后妈,怕委屈了孩子,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可知老歪忠厚善良,敢于担当。老歪一人把一双儿女抚养大,并供他们上了大学,儿女们都在城里安了家,他做事为儿女考虑,但他收到的车票却让他伤了心,女儿寄了北京的车票给他,儿子寄了南京的车票给他,都不希望父亲到自己家,而对儿女不孝,他只是“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脸上淌满了泪水”,决定哪也不去了。他憨厚淳朴,寡言隐忍,不想为难孩子,心疼孩子。老歪在妻子去世后,不再另了娶,儿女邀请他进城,他都想带着老伴的照片一块去,后来得知儿女不孝后,对着妻子的相片倾诉。表明他忠于爱情,始终不渝。3.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小说结尾情节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结尾的形式特点及表达效果,结尾与环境的关系,和前文情节之间的关系,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对于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本题要求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先概括小说的结尾,写的是老歪满心欢喜等来的车票却是儿子和女儿寄了对方的,都不希望父亲去自己家。从情节的角度分析,这样的结局和前文他对儿女孝顺,自己高高兴兴准备去孩子家构成了鲜明对比,情节上造成逆转,或突转,自然增强了小说情节的波折,增加了戏剧性。并且也出乎读者的意料,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在表达主旨上,通过这一意外的结局,突显孩子孝顺是虚情假意的,作者对此表示强烈批评。而一位一辈子为儿子奉献的老人,晚年却得不到儿女正直的关心和照顾,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凄凉地度过,也表达了作者对留守老人现状的关注,从而深化的小说的主旨。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儿女口口声声让父亲到自己家住住,但实际上却寄来了对方的车票,表现了儿女对父亲的虚情假意和冷漠;另一方面,即使儿女都不想自己去,他也隐忍着,他心底不忍心责怪孩子,仍然心疼孩子,表现老歪心地的善良淳厚。【点睛】解答关于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理清内容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8、1.B2.C【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内容(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和艺术特色(怎样写的)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包括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对主旨的理解等;特色方面主要是解读艺术手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考生抓住两点(内容+艺术特色)去读文,速解选择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做此题,要着重了解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和题干中的敏感点,并注意把握二者间的关系。A项,“其中的‘仰脸’与‘仰望’的含义是一样的”错误。仰脸:抬起头看,只是一个动作,仰望:表达对阿育王树和菩提树的敬慕、敬仰和向往之情。所以二者的含义是不同的。C项,“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各种树的外在形态”错误,作者并没有在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各种树的外在形态,“牙买加樱桃树、亚历山大椰子树以及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的石榴树”只是一笔带过,只是个别的树用了细腻的笔触描写。D项,“书中曲折的情节让都他舍不得读完”错误,文中只是说《微物之神》那印度式的、细致绵长的笔调将一个位于印度南部的家族故事写得泪斑斑血淋淋,并未说“情节曲折”,而且“不忍卒读”常用于形容内容悲惨动人,不忍心读完,而不是“舍不得读完”。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做此题,首先审题,题干要求“下列对文中第(10)段介绍还魂草习性情节在全文中所起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那就意味着四个选项的内容或是内容上的作用,或是结构的作用,或是艺术效果;那么,考生要知道,文段的作用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A项,由原文句子由句子“遇到大旱之年,濒临渴死的时候,它们能硬生生地把自己的根从土壤里挣脱出来,卷身成一个圆球,借助风力游走,直到遇到水源才恢复身形,扎下根,继续生长”可知,介绍还魂草习性,从内容上讲,作者通过描写还魂草为了生存,在恶劣环境中不懈抗争,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的过程,是来述说印度人为了寻求生路而逃到非洲的血泪斑斑的历史;故此项表述正确。B项,从结构上说,由植物的自我迁徙过渡到人类族群的迁徙;故此项正确。D项,说法正确。C项,没有“对比”,由原文可知,阿育王树、菩提树和还魂草都属于能迁徙的树,作者对迁徙的树呈现出的坚韧和蓬勃生命力都是赞颂的。因此可知二者内在是一致的,不存在对比。故选C。9、1.从未断绝,在整个封建时代都零星、片段地存在着。2.D3.B4.D5.文章首先提出,明末思想者重新解释天理,肯定了人欲的合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尊身”观念,突出“身”和“生”,这是人文启蒙的先声;对“私”的回归意味着个人意识的觉醒,这是启蒙的必经历程;随后,大批思想者对“私”的合理性进行论证,使得20世纪初进入真正的启蒙时代。全文围绕对“私”的重新解释,逐层推进,强调了“私”的意识觉醒实际就是思想启蒙的历程。【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词语含义的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语的含义。“不绝如缕”的本义为:只有一根细线连系着,似断非断。由原文“对个体生命关怀的学说在中国不绝如缕。即使在先秦时代,也星星点点地散见于诸子的篇章中。到封建社会后期,在宋明理学崇天理、灭人欲的高压下,‘私’无藏身之处,然而发展到明后期,王艮对天理作了重新的解释,他说:‘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可知,对个体生命关怀的学说在先秦时代就有,然后在封建社会从宋明理学崇天理、灭人欲到王艮的“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就一直没有间断过,所以“不绝如缕”在此处的意思为“从未断绝,在整个封建时代都零星、片段地存在着”。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尊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尊身’意味着对群体的剥离和否定”错误,由原文“在群体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中,突出‘身’”和‘生’的观念,回归人的本性,是个体从群体剥离的前提,是冲破封建伦理坚冰而走向人文启蒙的先导”可知,“尊身”是个体从群体剥离的前提,并非“对群体的剥离和否定”。D错误。故选D。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对第③段加点词‘西方的人文观’含义推断正确的一项是”。由原文“在中国是个艰难的历程,近代人文启蒙以崇尚个人价值和人格独立为内涵,这是封建文化对人的传统观念中难以含有的内容。‘人文’这一概念在中国虽然古已有之,但这是指人与人的关系,与西方的人文观大相径庭”可知,“崇尚个人价值和人格独立为内涵”是中国封建思想难有的,而“西方的人文观”又与中国的“大相径庭”,所以中国没有的正是西方所拥有的。因此西方的人文观是指“崇尚个人价值和人格独立为内涵”,所以B选项符合要求。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证明私情乃人间最美好的情感”错误,是为了论证私情、私欲的合理性,即人的自然性。D项错误。故选D。5.本题考查分析行文思路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时,阅读全文,理清文本层次,依据作者的行文思路去分析,看写作的先后顺序和内容间的关联,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将相关内容概括出来。第①段中,王艮对天理作了重新的解释,他说:“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强调人欲与天理并非天生对立,顺应自然的发展,以己欲度人欲,乃是顺人意应天理的行为。所以文章首先提出,明末思想者重新解释天理,肯定了人欲的合理;第②段中,由肯定人欲进而提出“尊身”的观念,认为“尊身不尊道,不谓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谓之尊道。”文章进一步提出“尊身”观念,突出“身”和“生”,这是人文启蒙的先声;第③段中,讲了在中国呼唤个人意识的觉醒,首先要有“私”的回归,这是近代中国启蒙的必然历程。随后第④⑤中,大批思想者对“私”的合理性进行论证,直到20世纪初年章太炎才提出人的“自性”和“主体在人”的思想,并从科学的角度系统地论证了人的自然性,才进入真正的启蒙时代。综上可知,全文围绕对“私”的重新解释,逐层推进,强调了“私”的意识觉醒实际就是思想启蒙的历程。【点睛】“行文思路”题解答的一般技巧:1、认真审题,揣摩命题人所暗示的答题角度。2、辨明文体,依据四大类文体的各自特点思考“行文思路”的解答思路。3、必须首先从某一恰当的角度出发,将文本语段合理地归纳为相对集中的三四个“版块”,然后对各个“版块”加以概括表述。10、1.A2.C3.B4.(1)因为汴军骄横的缘故,(所以)韩弘弟兄着力用严峻的刑法来约束他们,但士人只图眼前的安逸,没有变革的心思。(2)按照先例,检校官位高权重,就依从检校官的位次,令狐楚认为吏部官员自有品阶,坚决辞让,皇帝下诏嘉许他。【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子的翻译是:夜间十几个骑兵拿着刀胁迫令狐楚,让他草拟遗奏。众将包围注视着他,令狐楚面不改色,提笔当即写成,并把写成的遗奏交给士卒传阅,都感动流泪,全军这才安定,令狐楚也固此名声更重。“楚”指令狐楚,作“邀取”的宾语,“楚”后断开,排除BC;“以遍”与“示士”是状中修饰关系,联系密切,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其中第二名被称为‘探花’”错误,第二名被称为“榜眼”,第三名被称为“探花”。故选C。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B项,“据城作乱危害四方”错误,原文“将转掠旁州”意思是,打算调转方向掠夺附近的州县。选项变“未然”为“已然”。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以,因为;务,从事,着力;绳治,约束;革,变革。(2)故事,按照先例;班,位次;固辞,坚决辞让。【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参考译文:令狐楚,字殻士,是(初唐十八学士)令狐德棻的后代。五岁的时候,就能写诗文。等到二十岁,地方向朝廷举荐进士,京兆尹将要举荐他为第一名,当时许正伦是位轻薄士人,在长安一带有名声,能作文诽谤他人,令狐楚厌恶与许正伦相争,便推让许正伦为第一而自己甘居其后。考中进士科后,桂管观察使王拱喜爱他的才能,打算征召他,害怕他不来,于是先上奏举荐而后聘请。李说、严绶、郑儋相继统管太原,推崇他的品行,延请他到幕府中任职,从掌书记做到判官。德宗喜爱文学,每次阅览太原的奏章,一定能分辨出令狐楚所写的,多次称赞他。郑儋突然死去,来不及口授后事,军中士卒大肆喧闹,即将发生变乱。夜间十几个骑兵拿着刀胁迫令狐楚,让他草拟遗奏。众将包围注视着他,令狐楚面不改色,提笔当即写成,并把写成的遗奏交给士卒传阅,都感动流泪,全军这才安定,令狐楚也固此名声更重。令狐楚因给亲人守丧而解官,服丧期满后,被召授官右拾遗。宪宗时,令狐楚经多次升职任方员外郎,参与起草诏令。不久出任华州刺史。皇甫镈任宰相后,提拔令狐楚为河阳怀节度使,代替乌重胤。起初,乌重胤迁任到沧州,让河阳三千士卒跟随,士卒不愿意,半道溃散往回跑,据守北城,打算调转方向掠夺附近的州县。令狐楚赶到中潬,带领数名骑兵亲自前往慰劳劝说他们。众人穿着铠甲出来,见令狐楚没起疑心,于是都投降了。令狐楚斩了他们中的首恶,众人就安定了。敬宗即位,任命令狐楚为河南尹,升任宣武节度使。因为汴军骄横的缘故,(所以)韩弘弟兄着力用严峻的刑法予以约束,但士人只图眼前的安逸,没有变革的心思。令狐楚到任后,废除残暴的刑罚,用仁惠劝诫训谕,人人欢喜,于是形成了良好的习俗。入朝任户部尚书,不久被任命为东都留守,改任天平节度使。当初,汴、郓帅往往一到任,就把州府的二百万钱作为私有,唯独令狐楚推辞不要。过了一段,改任河东节度使。召入朝廷任吏部尚书、检校尚书右仆射。按照先例,检校官位高权重,就依从检校官的位次,令狐楚认为吏部官员自有品阶,坚决辞让,皇帝下诏嘉许(他)。令狐楚外表严肃持重,但心地宽岸,对待士人有礼有节。他为政善于安抚和控制,治理也很有成绩,人人各得其所。病重时,自己勉力作书上奏天子,其主要内容是说因为甘露事件中诛杀贬谪的人太多,请天子收敛威怒,普遍予以昭雪。写罢,他告诫儿子们说:“我平生没有做过有益于时局的事情,死后不要请求谥号,不要找鼓吹之类仪仗队,用一辆布幔的车子送葬就行了,墓志铭也不要选高位之人(撰写)。”坐着与家人诀别,享年七十二岁,追赠司空,谥号文。11、1.A2.D3.C4.(1)邻近的县城修造器械,官吏们交替监督责令,日夜喧闹,但还是完成不了。(2)你们如果想归附他,谁能制止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呢!5.对比突出魏德深从容不迫而把器械备办完成的才能;为元宝藏嫉妒陷害魏德深的举动埋下伏笔。【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静/不严而肃”意思是“他的父亲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长。他治理地方喜好清静无为,不采用严厉的办法而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圈出句子中名词、代词,如“毗”“郁林令”“德深”“隋文帝”“挽郎”等,然后根据句意、语法进行排除。“为”是动词,宾语是“隋文帝挽郎”,动宾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C项。“迁”是动词,宾语是“贵乡长”,故在“乡长”后断开,排除B项。“书佐”是官职,与前面“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都做“历”的宾语,且“以能迁贵乡长”的主语都是“德深”,不是“书佐”,故排除D项。故选A。2.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古代使臣奉皇帝命令出使外国”错误,“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未必是“出使外国”。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四处逃窜的人也纷纷回家了”错误,原文“自德深至县……逃窜之徒,归来如市”,“逃窜之徒”指的是逃犯,“归来如市”是指这些潜逃在外的犯人因受到魏德深的影响,纷纷前来自首。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句中,“营造”,修造器械;“递相”,交替;“督责”,监督责令;“济”,完成。第二句中,“必”,表假设,如果;“归”,归附;“相禁”,宾语前置,应为“禁相”,制止你们;“何为”,宾语前置,为何,为什么;“自苦”,宾语前置,应为“苦自”,使自己受苦,折磨自己“自苦如此”,状语后置,应为“如此自苦”。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到文中找到叙述郡丞元宝藏备办器械的狼狈情状,然后分析这一情节对主人公魏德深有何作用,并根据这一情节所在的位置,分析该情节与后文的关系。从文中来看,文中先说元宝藏备办器械非常狼狈,接着写魏德深备办器械非常从容,由此可知,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目的是突出主人公魏德深的形象;从结构来看,元宝藏做的不好,而魏德深却做得很好,下文写到元宝藏嫉妒陷害魏德深,这与上文有关系,由此可知,为下文埋下伏笔。【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参考译文: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他的祖父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在弘农安家。他的父亲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长。他治理地方喜好清静无为,不采用严厉的办法而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到处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驱使。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物资多寡能够调剂,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朝廷要求的全部满足了,百姓也没有受到惊扰。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接到朝廷命令逐捕盗贼,每当进剿失败,总是把军械丢得干干净净,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调,动不动以军法要挟百姓,这种情况屡次发生。邻近的县城修造这些器械时,官吏们交替监督责令,无论白天黑夜都喧闹不止,但还是完成不了。而魏德深只是分别询问大家各自想承担哪方面的任务,让大家看怎么方便就怎么修造,官府里很安静,总像是没事一样。魏德深只管着负责营造的官吏,告知他们所修造的器械不必超过其他县,以免让百姓辛劳吃苦。然而因为他的部下各自尽心尽力,所修造的器械又常常是各县中最多的。不久魏德深调任馆陶县长,贵乡县的官吏和百姓听说之后,都叹息流泪。等到将要赴任时,全城的人都来送他,人们号泣的声音,在整条道路前后相闻。他到馆陶后,馆陶全境的百姓,不论老幼,都像是见了父母一样。有个奸人员外郎赵君实,他跟郡丞元宝藏深相勾结,前前后后的多任县长官,没有哪个不受他挟制的。但自从德深来到馆陶县,赵君实只能躲在家里,从未敢随便出门。那些逃亡他乡的人们,都回来了,人多得像集市里一样。贵乡县的父老乡亲不畏路途艰险,到朝廷去请求让德深留任本县,朝廷下诏书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而馆陶县的父老又来到郡里提出诉讼,认为贵乡县的文书是假的。郡里无法作出裁决。适逢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来,两县的人们都来到使者这里提出诉讼,于是使者就作出判决,顺从了贵乡县的民意。贵乡县的官吏百姓满路歌唱欢呼,互相庆祝。馆陶全县的人们则全都悲伤痛哭,趁此搬到贵乡居住的就有数百家。元宝藏深深嫉妒德深的能力。适逢越王赵侗从郡里征兵,元宝藏于是命令德深率一千士兵前往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带着武阳县投降李密。魏德深所率领的,都是武阳人,这些人思念亲人,就走出都城门口,面向东悲伤哭泣,然后返回都城。有人对他们说:“李密的兵马就在金墉,很近,距离这里只有二十多里。你们如果想归附他,谁能制止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呢!”这些人都落泪说:“我们是和魏明府一同来的,不忍心弃他而去,哪里是因为道路艰难啊!”魏德深深得人心的情形就是这样的。后来,在与贼寇的战斗中,魏德深死在战场上。贵乡、馆陶两县的人们到现在都还怀念他。12、例文:“吃苦”与“快乐”哪种才是好教育“头悬梁,锥刺股”我国自古的“吃苦”教育名言,从孔子教育来说一直都是提倡“吃苦”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是: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是,社会教育发展的迅速,包括中国越来越发现西方教育更人性化、更加的能够使学生爱上学习。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提出了,对学生的教育是“吃苦”教育好还是“快乐”教育好?钱文忠先生一篇关于抨击“快乐教育”的演讲文章,戳中了很多家长的心扉。中国孩子诚然有很多言行、教养方面的问题,但关于“学不好”这一项,真的是教育本身“没让孩子吃苦”的原因么?对此,南桥提出和钱文忠先生颇不相同的意见,认为让孩子一味吃苦的“逼迫教育”,实际上是脱离孩子本身与实际的、因循守旧的教育方法。钱文忠先生曾在一篇名为《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文中质问:“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钱先生在抨击这个粗线条概念的时候,犯了和很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