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历来讲求诚信,许下承诺就要兑现,言行相顾,表里如一,才是恪守诚信的典范,而不能说一套做一套。B.自从初中毕业后,李明和同学张翔已分别二十多年。现在,他们俩在同学会上相遇,依然有一见如故的感觉。C.恪尽职守,乐于助人,危言危行,克己奉公,这些优秀的品质让他深受百姓爱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当之无愧。D.初次登台讲话,他显得非常紧张,说话吞吞吐吐,逻辑非常混乱,讲的到底是什么,连他自己都不知所云。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攻坚、千村扶贫整村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5个阶段,宁夏的贫困发生率已从1982年的74.8%下降到2018年的3%。B.日前,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超37亿,登顶国内动画电影票房榜冠军,这部电影震撼惊艳的视觉特效、对经典神话故事的创造性改造,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C.由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深刻变化,中国经济、科技、文化诸方面的迅速发展,个人和群体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中国故事产生的重要土壤,也是促进散文发展的力量。D.天津市牵头开展京津冀“护城河一号”“护城河二号”区域联合治超专项行动,交通公安部门加大治超常态化路面执法力度,共出动执法人员10.5万人次。3.下面四首唐诗,各描写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如果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②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③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④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A.④①②③B.①④②③C.④①③②D.①③④②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岀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虛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选自2018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演化来的。B.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朱子的“涵泳”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C.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D.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方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B.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思辨色彩。C.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D.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B.文章阐释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因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C.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但是把所读之书加以消化,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诠释的读书法仍值得倡导。D.文章里谈到的传统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虽有积极的参考性和指导价值,但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对待。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州桥①王安石州桥踏月想山椒②,回首哀湍③未觉遥。今夜重闻旧鸣咽,却看山月话州桥。州桥④范成大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注)①州桥:位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旧游汴京所作。②山椒:山顶。指在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处的钟山。③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④州桥:与王诗所永为同一座桥。此诗为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诗人奉命出使金国经过当时被金占领的汴京时所作。1.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先写于州桥踏月,思念家乡,后写在家乡赏月,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而忆及汴京。B.王诗中两次写到州桥和溪流,时空转换,交叉渲染,写出了人事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C.范诗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等”“询”,将强烈感情浓缩于此,真切而炽热,撼人心灵。D.范诗末句用一个“真”字作结,真切写出了被金占领区“父老”的哀怨、思念与失望。2.这两首诗虽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一个“思”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思”的异同。6.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1)______,阴晴众壑殊。(王维《终南山》)(2)故木受绳则直,____。(荀子《劝学》)(3)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4)大行不顾细谨,_____。(司马迁《史记》)(5)______,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6)譬如平地,____,进,吾往也!(《论语▪子罕》)(7)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8)香雾云鬟湿,_____。(杜甫《月夜》)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历史、红色文化符号与红色文化意义的有机统一体,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红色文化传承的核心是红色文化精神。在近百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积累了内涵丰富、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红色文化精神,诸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这些红色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已融汇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我们历来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如总结红色文化精神,保护红色文化遗迹,搜集红色文化遗存,建设红色文化场馆,出版红色文化书籍,组织大型纪念活动,开辟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拍摄红色文化影视作品,等等。现在,这一切已经构成了一个红色文化的传承系统,成为当代中国主旋律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红色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警惕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红色文化符号和红色文化精神分离上,导致红色文化精神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有的将红色文化符号形式化,忽略红色文化意义。一些作品把红色文化符号高大全化,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感受和体验。例如,一些抗日神剧中的英雄形象,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成为无所不能的传奇,看似抬高而实际是损害了英雄形象。有的将红色文化低俗化,贬低了红色文化意义。例如,一些地方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把红色文化同各种编造的故事混为一谈,甚至捏造一些革命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把低俗的内容混杂在高尚红色文化精神当中,冲淡甚至消解了红色文化意义。有的脱离红色文化历史,妄自改造红色文化精神。例如,把个性张扬、锐意创新等现代元素加进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之中,似乎雷锋、焦裕禄这些英模人物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而不是革命或建设年代,这使人们长期认同的红色文化精神也失去了本色。红色文化同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不同时代的红色文化历史、红色文化符号、红色文化意义,对于当代人具有强大的形象感染力、精神吸引力和行动感召力。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能够增加教育的示范性、形象性、故事性和体验性,避免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性和说教化。这也正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宣传红色文化的根本意义所在。(摘编自金民卿《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理想信念的当代建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积累的优秀文化。B.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丰富,有时代特点,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C.“焦裕禄精神”加入锐意创新的现代元素后,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D.红色文化建设中,英模人物形象要高大、完美,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聚焦红色文化,先阐释概念,再分析问题,最后指出传承的意义。B.文章列出建设红色文化的举措,是为了论证红色文化传承系统已形成。C.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着重论述红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D.文章末段立足于当代教育,论述了红色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过程中,尊重红色文化历史,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精神。B.福建举办“坊巷春晓——福建革命历史述略展”,体现了对红色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C.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主旋律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D.在当代理想信念教育中,红色文化内容越新奇,形式越新潮,就越能发挥它的教育功能。8.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题我们不再“震惊”了陈鲁民昔日,杜工部有言“语不惊人死不休”,如令,自媒体和网络则流行“震惊体”,即所谓“语不震惊死不休”,尤其体现在标题上,“标题党”最爱用“震惊”二字,一般都以“震惊”开头,紧跟着一个感叹号,吸引网友注意力,然后是一个表述瞹昧模糊但又引人联想的句子。而一旦打开网页,就发现内容稀松平常,一点也不“震惊”。更多的网文则多是胡编乱造、东拉西扯、信口开河,目的就是挣点击率。与“震惊”相搭配最多的词,还有“慌了”“惊呆了”“吓坏了”,然后就是“跪求”。其一般格式是这样的:震惊!一大科学利器问世,某某慌了。又如,某超级明星被抓,内幕匪夷所思,国人无不震惊!标题党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震惊体”,且屡试不爽,受众也再三上当。震惊,指因受到意外刺激而感到紧张、害怕或兴奋、震动。读者为什么会产生读某篇网文的冲动,就是因为受到文章标题的刺激,生出兴奋和好奇心理,急切想知道内幕,所以,标题党们就不厌其烦地反复在“震惊”二字上做文章,让你因震而惊,因惊而读,中他圈套。为何“震惊”体会走红?原因很多。首先,人都有猎奇心理,四平八稳的文章很难有读者,曾有自媒体人说过:好好说话就没人搭理你,你写的东西没人看,只好用怪异题目来迎合人们的好奇心理。其次,在自媒体时代,吸引眼球就是成功,对见多识广的现代人来说,没有点令人“震惊”的东西,还真争取不到他们的点击率。可是天底下哪有那么多让人“震惊”的新闻,那就只好在标题上做文章,即所谓文不够,题目凑。而在标题上做文章,则无非是夸大其词,哗众取宠,于标题党而言,不管用什么题目、什么风格、什么体例,只要能哄你打开网页,笑骂由你,点击率才是王道。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至关重要。尤其在今天,一个亮眼的标題往往让人产生阅读欲望,能够在网络带来高点击率。因而,在题目上做文章天经地义、无可指责,然而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合道,即立论要有根据,夸张不能离谱,渲染不能无度,演绎要有底线,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实事求是,远离旁门左道。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文学和出汗》、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别了,司徒雷登》、雨果的《悲惨世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书目篇名,既醒目又别致,既接地气又品位不俗,堪称标题经典,值得借鉴。说话间,又看到一篇网文题目:世界震惊!又一最新超级武器问世,某某跪求!我不禁哑然失笑,突然想起鲁迅的一篇杂文題目:我们不再受骗了!我也想给标题党提个醒:我们不再“震惊”了,请换个套路吧!(摘自《长沙晚报》)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流行的“震惊体”所谓“语不震惊死不休”与杜工部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意思可谓大相径庭。B.标题党们不厌其烦地在“震惊”二字上做文章,其目的是希望吸引网友注意力,提高作品点击率。C.“震惊体”的文章虽然一时能吸引人的眼球,其内容却都稀松平常,胡编乱造、东拉西扯,令人生厌。D.“震惊!一大科学利器问世,某某慌了。”其中的“震惊!”“慌了”是“标题党”爱用的格式。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震惊体”是一种在自媒体和网络上流行的语体,标题“震惊”实则挂羊头卖狗肉,其内容一点也不“震惊”。B.“震惊体”的制造者们抓住人们的猎奇心理,经常用怪异的题目来迎合人们这种心理,致使一部分人一再上当。C.不管用什么题目、什么风格、什么体例,只要哄人打开网页,提高点击率就行,可见标题党为达成目标不择手段。D.标题党的做法提醒我们,阅读文章提高鉴别能力,不要被“震惊体”欺骗;写文章,则无需在标题上下多少功夫。3.“标题学”的标题和经典标题有何异同?试作简要概括。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读过《水浒传》的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即它的语言的地域色彩与其他名著不同。它不像《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那样,是以一种地方话作为基础方言,形成全书的语言色彩,而是既有大量的山东话,又有大量的江浙话。两种方言构成了全书语言的地域色彩。《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与《水浒传》成书之前说话艺术发展的历史、与宋代“靖康之变”后南北文化交流、其中包括说话艺术中心南移这两个因素直接相关。我国的说话艺术源远流长。大约在中唐时期,说话就成为一个面向社会大众的独立的艺术品种,到北宋时期,说话进一步发展,分为小说、说铁骑儿、说参请、讲史四家,还有了专题说话艺人、献艺的固定场地。当时的汴京成为全国的文化也包括说话艺术的中心。靖康之变后,杭州成为新的政治文化中心。北方官话作为一种强势方言,集中、成片地进入汪洋大海般的吴语区。同时,杭州原居民使用的吴语方言,因为有周围广大吴语区为依托,也不会被北方官话代替。两种方言在并存并行的局面中,经过长时期的交流、碰撞、磨合,就形成了以两种方言为基础的混合型的方言。《水浒传》的语言就是在这种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形成的。近代以来,学术界公认《水浒传》是在宋元说话艺术的基础上成书的。南末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的《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这四种话本的名目,应当是最平出现的小本水浒故事。最早讲说这些水浒故事的,是南宋初年南移入杭州的鲁西南籍山东人。他们以山东人用浓厚的山东乡音讲说发生在山东的英雄好汉的故事,受到新移居杭州的广大北方市民和北方士兵的热烈欢迎。但是,他们毕竟生活在杭州,他们的受众必然也有或多或少的杭州原居民,因此他们在讲说时也就不能不注意适当吸取一些吴语词汇,以吸引原居民。同时,他们的行业晚辈承传人,这些自幼生长在杭州的年青一代,在严格遵循父老、师尊的说话家数、规矩和口耳相传的水浒故事内容的同时,在讲说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掺入了更多吴语方言词汇和句式。而且年代越久,承传的辈分越多,故事中的吴语方言色彩越重,以至达到了并存并行的程度。经过几代说话艺人淘沙取金、删芜存精般的千锤百炼,水浒故事发展到南宋后期的《宣和遗事》具有整体框架的三十六人的大故事,最后到思想、艺术俱臻成熟的元代后期的“施耐庵的本”,水浒故事的基本内容、篇章结构、语言风格终于定型化,再也容不得后辈艺人随意作出改动了。直到元末明初经罗贯中最后“编次”成为定本的百回《水浒传》,罗贯中虽然作了一些加工和增益,但对我们前面指出的那些基本部分,并未触动。总之,《水浒传》语言以江渐吴语方言和山东方言为基础方言构成的双重地域色彩,是在南北宋交替之后,在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出现的现象;是当时文化中心南移,大批北方包括山东籍说话艺人移入杭州,说话艺术在一个南北两方的人们群居共处、两种方言并存并行的特殊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产物。这种双重语言成分,由于经过几代艺人千锤百炼的功夫,它们和谐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放射出强烈的艺术魅力,显示出有别于其他长篇名著的独特风格。(摘编自李永祜《<水游传>语言的地域色彩与南北文化融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指的是小说中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大量的山东话和江浙话并存。B.南北方人在“靖康之变”后群居共处是《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特征形成的一个客观因素。C.《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的形成与《水浒传》成书之前我国说话艺术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D.相较于《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拥有更强烈的艺术魅力,值得研究。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通过与其他名著的语言进行比较,指出了《水浒传》语言的双重地域色彩的特征。B.文章从我国的说话艺术的发展、宋代政治变迁、南北文化大融合的角度来阐述《水浒传》语言地域色彩出现的原因。C.第三段先说明《水浒传》成书的基础,再分析讲书艺人的讲书情况,闸释各种语言因素的融入,直至“编次”成为定本。D.文章运用“总分总”结构,通过分析《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的成因来揭示《水浒传》的价值和影响,论证思路清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西游记》等作品的语言和《水浒传》一样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所不同的是这些作品是以一种地方话作为基础方言,形成全书的语言色彩的。B.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可以看到,在语言融合进程中,强势方言总是冲破障碍占据优势地位,并在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中鲜明地表现出来。C.最早讲说水浒故事的鲁西南籍山东人只能用山东乡音讲说发生在山东的英雄好汉故事,而其行业晚辈承传人在讲说时已能运用吴语方言。D.元代后期《承浒传》“施耐庵的本”思想、艺术俱臻成熟,特别是在语言上,双重语言成分和谐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后人再也难以作出一些变动。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酔死无所知,因破取。府吏兒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或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华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B.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C.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D.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学,指离家到远处求学。游学精神可湖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追求的逍遥游是现代游学的始源。B.孝廉,汉代选举官员的科目。汉代推举孝悌、清廉之士的察举制与征辟相反,自下而上选拔官员。C.士人,文中指读书人。在崇儒社会,读书人普遍把《礼记·大学》中提出的“修齐治平”作为理想。D.郡县,行政区划名。郡县制是古代中国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实行郡、县两级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华佗精通方药,谙熟于心。他治疗疾病,所配药汤剂并不多;且对所用药物,心中能估算岀分量,不用再称量。B.华佗医术高明,精于辨证。给病症相同的兒寻、李延治病时,他能准确辨别病因的不同,釆取不同的治疗方法。C.华佗医者仁心,主动救治。在路上偶然遇到患者,他主动前去救治,让患者饮用三升蒜泥和酸醋,治好患者。D.华佗不畏强权,身死狱中。他为太祖治病,回家却延期不返,在郡县多次写信召而无果后,惹怒太祖,被拷问致死。4.把文中画横级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2)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①,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②。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及汉武帝元朔二年,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③,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由此杨氏与郭氏为仇。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④解。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久之,乃得解。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声其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惜哉!(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注)①阴贼:内心残忍。②嚼:把酒喝尽。③中訾:谓资产达到豪富的数额。④驩:喜悦欢欣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B.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C.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D.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人名和字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是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有关系的名字。卑对尊写信或称呼时,不能称其名,只能称字。B.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C.践更,是秦汉时的一种徭役,轮到的可以出钱雇人代替。清朝杨揆《病兵吟》“朝不得食,荷戈拓戟;暮不得息,践更行汲”与此意同。D.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后来代指朝廷、皇宫、都城。文中指皇宫。“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指帝都长安。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人杀了郭解姐姐的儿子,他查明真相后,放走了贼人,归罪于姐姐的儿子,收尸安葬。因此,获得了人们的称赞。B.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却被杨季主当县掾的儿子,推举迁徙,为此郭解哥哥的儿子砍掉了杨县掾的头,从此两家结了仇。C.轵县一个儒生批判郭解,郭解的门客就杀了儒生并割断他的舌头,郭解不知情。杀人的人最终没查出来是谁。官吏向皇上报告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表示反对。D.太史公认为:郭解状貌赶不上中等人材,也没什么豪言壮语留给世人,既然能留下美名,就值得肯定。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2)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5.郭解深受人们肯定体现在哪些事上?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竞技比赛,赢在起点,赢得先机,赢得成功,爱拼才会赢。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生长、成长,无所谓输赢,自然而然就好。站在基础教育即将结束的今天,一路走来,你对“教育”一词是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理解。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1、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使用能力,平时应该多储备,复习成语时应该具有问题意识,也就是以设问的方式做好自我检测,比如意思是什么,有几个义项,搭配对象是什么,使用语境如何,情感或语体色彩等等。实际上要做好此题还涉及到近义词辨析情况。近义词辨析的重点在于区别不同语素,大体有以下八种方法:(1)从字形上去区分,(2)从词性上去区分,(3)从词语涉及的对象上去区分,(4)从词语适用的对象上去区分,(5)从词语的侧重点上去分析,(6)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去区分,(7)从词语的轻重色彩上去区分,(8)从词语的特指和泛指上去区分。B项,“一见如故”是指初次相见就像老朋友一样,形容彼此一接触就情投意合。而李明和张翔已是老朋友,所以不合语境;其它三项均正确。故选B。【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此题用反选排除法去做。A项,“‘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攻坚、千村扶贫整村推进……”错误,成分残缺,可在句首加“历经”。B项,“登顶国内动画电影票房榜冠军”错误,句式杂糅,“登顶国内动画电影票房榜”和“夺得国内动画电影票房冠军”两种句式取其一。C项,“由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深刻变化……”错误,成分赘余,删去“由于”。故选D。【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3、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根据诗句的意思给中国的传统节日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首先要读懂所给的诗句,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意象或词语,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和习俗,然后根据时间顺序排列。①出自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的意思是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句中“禁火”“空斋冷”可知写的是寒食节,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②出自令狐楚的《中元日赠张尊师》。“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句中的“中元”指的是中元节,别名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③出自王勃的《蜀中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句中“九月九日”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又称“踏秋”。农历九月初九。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望乡”就是登高远眺,思亲怀人。④出自罗隐的《七夕》。“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上一句指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香帐是制作结婚用的圆帐。牛郎织女相会,也要制作圆帐。句中的“婵娟”是指七夕节的月亮。“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巧夕等。“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总上,①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在清明节前一天。②中元节,别名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日。③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④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故选B。4、1.A2.C3.B【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是读书的意义而非方法,原文第四段为“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C项,原文第三四段王国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个说法是针对“诗人的创作”,并不直指读书法。D项,以偏概全,太绝对。“学而时习之”这一读书法与孟子提出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不一致。故选A。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曲解文意,“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说法错误,全文的论述是历史时期交互出现的,不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故选C。3.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B项,因果倒置,“因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表述有误,原文说“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批判了不善于读书的人,是为了论证读书应该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所以选项因果倒置。故选B。5、1.A2.同:两首诗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思考,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异:①王诗先写自己在京时对家乡的思念,后写晚年回到家乡后对京都的思念以及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想,虚实结合,感情丰富深沉;②范诗主要写中原父老的故国之思,暗含了自己的亡国之痛,隐晦地流露出对议和政策的不满。【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A选项“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错误,由上一句诗中的“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可知,此处的“旧鸣咽”是指想象中家乡的溪水的声音。故选A。2.本题考查了比较诗歌的感情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州桥》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回忆往昔的作品,抒写了州桥夜景和自己的感受,表面上是消遣之作,其实抒发的是深沉、含蓄的爱国之情。范成大的《州桥》,此诗为过汴京时所作,作者以白描手法,撷取了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盼望光复的殷切心情,隐晦地流露了作者对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全诗在朴素的语言中把遗民盼望王师北返的急切而又失望的心情刻画得极为真实感人。【点睛】不同的诗人或者同一诗人在不同阶段,在诗歌中出现同一内容,往往寄托着不同的情感,抒发着不同的情志。这都是由个人所处时代及经历的不同而导致的。6、分野中峰变金就砺则利梧桐更兼细雨大礼不辞小让凤箫声动虽覆一篑曲径通幽处清辉玉臂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砺、辞、箫、覆、篑、幽、清。【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7、1.B2.B3.D【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考查对红色文化概念的理解。原文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选项只强调了革命战争时期,忽视了改革发展过程。故A项不正确。B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说法正确。C项,第四段指出红色文化对于当代人具有强大的精神吸引力和行动感召力。“焦裕禄精神”作为红色文化传承核心的红色文化精神之一,是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然而,第三段通过举例指出,把锐意创新等现代元素加进“焦裕禄精神”之中,意味着“焦裕禄精神”脱离了历史时代,也就失去了本色。这样一来,其吸引力和感召力就无从谈起。故C项不正确。D项,涉及第三段的理解,原文反对将红色符号形式化,并通过举例强调,红色文化符号高大全化,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感受和体验。英模人物属于红色文化符号,选项说“英模人物形象要高大、完美,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与原文意思相反,故D项不正确。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是为了论证红色文化传承系统已形成”说法有误。文章第二段列举了建设红色文化的一系列举措是为了论证“我们历来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B选项错误理解了论证的目的。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这类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说法有误。原文第三段提出红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值得警惕的问题,如红色文化符号形式化、红色文化低俗化,以及脱离红色文化历史等等。这意味着在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时,不能一味追求内容的新奇和形式的新潮,而要注意红色文化符号、红色文化历史和红色文化意义的有机统一。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8、1.C2.D3.相同点:都是为了吸引读者阅读。不同点:经典标题合情合理合法合道,实事求是,既醒目别致,又接地气而品位不俗。标题党的标题却往往题文不相符,甚至内容粗制滥造,夸大其词,哗众取宠,只为获取点击率。【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其内容却都稀松平常,胡编乱造、东拉西扯,令人生厌”错误,由原文“而一旦打开网页,就发现内容稀松平常,一点也不‘震惊’。更多的网文则多是胡编乱造、东拉西扯、信口开河,目的就是挣点击率”可知,是“更多的”网文多是胡编乱造、东拉西扯,并不是“都”是胡编乱造、东拉西扯,以偏概全。C错误。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D项,“写文章,则无需在标题上下多少功夫”错误,由原文“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至关重要。尤其在今天,一个亮眼的标題往往让人产生阅读欲望,能够在网络带来高点击率。因而,在题目上做文章天经地义、无可指责,然而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合道,即立论要有根据,夸张不能离谱,渲染不能无度,演绎要有底线,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实事求是,远离旁门左道”可知,作者还是赞同在题目上做文章的,因为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至关重要,只是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合道,不能过度,所以并不是无需在标题上下多少功夫。D错误。故选D。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相同点:由原文“‘标题党’最爱用‘震惊’二字,一般都以‘震惊’开头,紧跟着一个感叹号,吸引网友注意力”和“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文学和出汗》、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别了,司徒雷登》、雨果的《悲惨世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书目篇名,既醒目又别致,既接地气又品位不俗,堪称标题经典,值得借鉴”可知,“标题学”的标题和经典标题都是为了吸引读者阅读。不同点:由原文“因而,在题目上做文章天经地义、无可指责,然而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合道,即立论要有根据,夸张不能离谱,渲染不能无度,演绎要有底线,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实事求是,远离旁门左道”可知,经典标题合情合理合法合道,实事求是;由原文“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既醒目又别致,既接地气又品位不俗,堪称标题经典,值得借鉴”可知,经典标题醒目别致,又接地气而品位不俗。由原文“一般都以‘震惊’开头,紧跟着一个感叹号,吸引网友注意力,然后是一个表述瞹昧模糊但又引人联想的句子。而一旦打开网页,就发现内容稀松平常,一点也不‘震惊’。更多的网文则多是胡编乱造、东拉西扯、信口开河,目的就是挣点击率”可知,标题党的标题却往往题文不相符,甚至内容粗制滥造,夸大其词,哗众取宠,只为获取点击率。【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9、1.D2.D3.A【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相较于《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拥有更强烈的艺术魅力”无中生有,文中并无此观点。故选D。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通过分析《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的成因来揭示《水浒传》的价值和影响”分析错误。此处主要是显示出其有别于其他长篇名著的独特风格。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强势方言总是冲破障碍占据优势地位”错,原文有“两种方言并存并行”的内容。C项,“只能用山东乡音讲说发生在山东的英雄好汉故事”错,原文有“因此他们在讲说时也就不能不注意适当吸取一些吴语词汇,以吸引原居民”的内容。D项,“后人再也难以作出一些变动”错,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最后“编次”成为定本的百回《水浒传》,虽未触动那些基本部分,但还是作了一些加工和增益的。故选A。10、1.B2.A3.D4.(1)华佗在路上行走,见到一个人有咽喉梗塞的病,特别喜欢吃东西却又咽不下去,家里人用车拉着他想去求医诊治。(2)华佗说:“这病短时间很难治好,长久实施治疗,可以延长寿命。”【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华馆说:“兒寻应该没下。李延应当发汗。”有人提出疑问说为什么病情相同但用药不同。华位说:“兒寻是外实,李延是内实,所以治疗他们的方法应当不同。”其中,“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是并列结构,是说兒寻和李延的不同治疗方法,各自断开,排除AD项;“或”是“有人”,做“难其异”的主语,应与上句断开,排除C项。故选B。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道家追求的逍遥游是现代游学的始源”有误,应是“孔子周游列国治学精神是现代游学的始源”。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郡县多次写信召”有误,属张冠李戴。见“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是“太祖”多次征召。故选D。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病”,有……的病,得……的病;“就医”,求医诊治;“嗜”,特别喜欢;“车”,名词作状语,用车。(2)“近”,短时间,近来;“济”,治好;“恒”,长久,持久;“攻治”,治疗;“岁月”,寿命,年寿。【点睛】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参考译文: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他在徐州一带游历求学,又通晓几部儒家经典。沛国丞相陈理推举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前往。又精通医方和药物,他治疗疾病,配药汤剂不过几种药物,心里知道药的分量,不用再称量,煮熟了就让病人喝下去,告诉病人服药的方法和禁忌,他离开后病人的病就痊愈了。如果应当艾灸,不过选一两处穴位,每处不过负七八下,病痛也就消除了。如果应当扎针,也不过选一两处穴位,进针时对病人说:“针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就告诉我”。病人说“已经到了”,就立刻拔出针来,病人的病也很快就好了。如果疾病在身体内部结积,针刺和药力都不能达到,应当需要剖开切除的话,就给病人喝他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像醉死一样什么都不知道了,于是剖开腹腔取出结积物。府吏兒寻、李延一同来到华佗处治病,他俩都是头疼身体发热,病的痛苦正好相同。华馆说:“兒寻应该没下。李延应当发汗。”有人提出疑问说为什么病情相同但用药不同。华位说:“兒寻是外实,李延是内实,所以治疗他们的方法应当不同。”于是给他们不同的药,第二天早上他们俩的病全都好了。华佗在路上行走,见到一个人有咽喉梗塞的病,特别喜欢吃东西却又咽不下去,家里人用车拉着他想去求医诊治。华佗听到他的呻吟声,停下车前往探视,告诉他说:“我刚才来的路边有个卖饼店,店里面有蒜泥和酸醋,从那里取三升喝下去,病自然会消除。”病人就按照华佗的说法做了,立刻吐出一条蛇,他把蛇悬挂在车边,想去拜访华佗。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小孩子正在门前玩耍,迎面看见了,就自言自语地说:“这些人好像遇到我父亲了,车边的病物(指悬挂的蛇)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病人上前进了华佗家就座,看见华佗家的北墙上悬挂着这种蛇,大约有几十条。华佗的绝妙医术,大致都是这样一类的。然而他本来是个读书人,却把从医作为职业,心里经常懊悔自己的选择,后来太祖亲自处理国事,得了很严重的病,让华佗专门为他诊治。华佗说:“这病短时间很难治好。长久实施治疗,可以延长寿命。”华佗长久远离家乡很想回去,于是说:“刚刚收到家信,正想暂时回一趟家。”回到家后,他用妻子生病推辞,多次请求延长假期不想返回。太祖多次写信召他回来,又命令郡县把他发派遣回原职。华佗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又厌恶干受人役使的事,还是不肯上路。太祖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他四十斛小豆,放寬回来的期限;如果他是说谎欺骗,就把他拘捕押送回官府。于是华佗被移送交付许昌监狱,经审魏他招供认罪。荀或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超,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应当宽容赦免他。”太祖说:“不必担心,天下难道会没有这种小人物吗?”于是将华佗拷打审问至死。11、1.C2.C3.D4.(1)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2)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5.①有人对郭解态度不尊重,门客就难以忍受。②有很多人半夜上门拜访,请求把他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③贵为将军的人主动替他求情。④有人得罪郭解,别人主动为他复仇。【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之”是“到,去”的意思,后面的宾语是“旁郡国”,二者之间不能断开,这就排除A和D;后半句意思是“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两个“事”一个做宾语,一个做主语,中间要断开,排除B。故选C。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清朝杨揆《病兵吟》‘朝不得食,荷戈拓戟;暮不得息,践更行汲’与此意同”错误,诗句里是“轮流,替换”的意思,与前面的意思不同。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太史公认为:……既然能留下美名,就值得肯定”错误,选项曲解了“人貌荣名,岂有既乎!”中“既”的意思,此处是动词“完、了,尽”的意思,该句意思是“人可用光荣的名声作容貌,难道会有穷尽的时候吗?”如《进学解》:“言未既”“既”也是动词“完、了,尽”的意思。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邑屋”,乡里;“见”,表被动,被;“是”,这;“是吾德不修也”,判断句式。(2)中,“无”,无论,不管,不分;“知”,了解,认识;“慕”,仰慕;“引以为名”,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郭解深受人们肯定体现在哪些事上?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然后到文中筛选出人们肯定郭解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如“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意思是“城中少年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子,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连郭解家的门客都如此受重视,说明人们肯定郭解;如“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贵为将军的人替郭解求情,说明他受人肯定;如“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此生冒犯郭解,郭解的门客主动题郭解报仇;如有人对郭解态度不敬的时候,门客就难以忍受。这些都能说明人们对郭解的肯定。【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参考译文:郭解是轵县人,字翁伯。他是善于给人相面的许负的外孙子。郭解的父亲因为行侠,在汉文帝时被杀。郭解为人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很少期望别人报答自己。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剌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我的孩子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时,有好多次,县中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他对此感到奇怪,问其中的原因,原来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于是,他就负荆请罪。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郭解保持着恭敬待人的态度,不敢乘车走进县衙门。他到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酒饭。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城中少年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子,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待到汉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转标准,但迁移名单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官吏害怕,不敢不让郭解迁移。当时卫青将军替郭解向皇上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但是皇上说: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使将军替他说话,这就可见他家不穷。郭解于是被迁徙到茂陵。人们为郭解送行共出钱一千余万。轵人杨季主的儿子当县掾,是他提名迁徙郭解的。郭解哥哥的儿子砍掉杨县掾的头。从此杨家与郭家结了仇。郭解迁移到关中,关中的贤人豪杰无论从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听到他的名声,都争着与郭解结为好朋友。郭解个子矮,不喝酒,出门不乘马。后来又杀死杨季主。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告状,有人又把告状的在宫门下给杀了。皇上听到这消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郭解逃跑,过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一次,轵县有个儒生陪同前来查办郭解案件的使者闲坐,郭解门客称赞郭解,儒生说:郭解专爱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说他是贤人呢?郭解门客听到这话,就杀了这个儒生,割下他的舌头。官吏以此责问郭解,令他交出凶手,而郭解确实不知道杀人的是谁。杀人的人始终没查出来,不知道是谁。官吏向皇上报告,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论道: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于是就诛杀了郭解翁伯的家族。太史公说:我看郭解,状貌赶不上中等人材,语言也无可取的地方。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谚语说:人可用光荣的名声作容貌,难道会有穷尽的时候吗?可惜呀!12、例文:“吃苦”与“快乐”哪种才是好教育“头悬梁,锥刺股”我国自古的“吃苦”教育名言,从孔子教育来说一直都是提倡“吃苦”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是: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是,社会教育发展的迅速,包括中国越来越发现西方教育更人性化、更加的能够使学生爱上学习。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提出了,对学生的教育是“吃苦”教育好还是“快乐”教育好?钱文忠先生一篇关于抨击“快乐教育”的演讲文章,戳中了很多家长的心扉。中国孩子诚然有很多言行、教养方面的问题,但关于“学不好”这一项,真的是教育本身“没让孩子吃苦”的原因么?对此,南桥提出和钱文忠先生颇不相同的意见,认为让孩子一味吃苦的“逼迫教育”,实际上是脱离孩子本身与实际的、因循守旧的教育方法。钱文忠先生曾在一篇名为《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文中质问:“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钱先生在抨击这个粗线条概念的时候,犯了和很多家长一样的错误:思维比较二元化,非此即彼,缺乏应有的精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才会“实在想不通”。至少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