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选择性必修上册《五石之瓠》(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1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选择性必修上册《五石之瓠》(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2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选择性必修上册《五石之瓠》(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3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选择性必修上册《五石之瓠》(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4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选择性必修上册《五石之瓠》(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石之瓠》未命名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肤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有删改)(二)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牺牛,古代祭祀用的杂色牛。《礼记·曲礼下》曰:“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B.大庙,即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礼记·礼器》曰:“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C.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名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主要组织者和支持者,也是庄子的好友。D.罔罟,指渔猎的网具。《周易·系辞下》:“(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为文恣肆,善于驳难。他擅长写文章,并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博学之士,也难免会受到他的指斥。B.庄子淡泊名利,不愿为官。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能,便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愿为官。C.在庄子看来,惠子拙于用大。在惠子眼中无所用处的大葫芦,庄子认为可制成腰舟缚系于腰间作济渡之用。D.庄子追求绝对自由。他否定大鹏有所凭借,否定大樗无所可用等,都体现了其对逍遥境界的追求。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2)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5.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借与惠子讨论大瓠之种与樗树是否有用,想说明什么道理?【答案】1.A2.A3.D4.(1)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里自由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束缚,我终身不做官,来使自己的心志愉悦。(2)它的主干臃肿,不符合用来取直的绳墨,它的细枝弯弯曲曲,也不符合圆规和方矩,生长在道路旁,木工都不看它。5.庄子认为,大有大的用处,但是一般人只能明白小的用处,并且以用小的方式来用大,因而困苦,无法逍遥。【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其中,“患”的意思是“担心”,“患其无用”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彷徨乎无为其侧”与“逍遥乎寝卧其下”是对称结构,二者中间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A。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杂色牛”错。“牺牲”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故“牺牛”应为纯色牛。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否定大鹏有所凭借”错误,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一文中明确指出大鹏也需要借助风的力量,并未否定大鹏。故选D。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宁”,宁愿。“为……所……”,表被动。“羁”,束缚。“以”,来。“快”,使……愉悦。“志”,心志。(2)“大本”,这里指树的主干。“中”,符合。“规矩”,圆规和方矩。“涂”,通“途”,道路。“顾”,看。5.本题考查段落或者某个内容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概括这个段落的内容,理解其作用还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看结构,也可以从手法的角度分析对主要观点的作用。庄子认为大瓠之种并不像惠子所说的那样无用,而是可以制成腰舟浮游于江湖之上,以得逍遥;而大樗树,虽不符合绳墨、圆规、方矩等的要求,但可让人优游自得地躺卧于树下。庄子认为,只有跳脱出实用的狭小视角,才可以看到事物更多的可能性,才能逍遥。【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一)庄子是蒙地人,名周。庄周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向无所不包,然而他学问的根本属于老子的学说。所以他的著作有十多万字,大致都是寓言。他写作《渔父》《盗跖》《胠箧》,来毁谤孔子等人,来阐明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一类,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但是庄子善于行文写作,分析词句,铺张的叙述和牵强的推论,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人,也无法避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言辞恣肆放纵,无所顾忌,随心所欲,所以那些王公大人都不能器重他。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答应让他出任楚国的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者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高位。您难道没见过那些用于郊祭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送进太庙(去当祭品)。在那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里自由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束缚,我终身不做官,来使自己的心志愉悦。”(二)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种植,长成的葫芦能容纳五石的东西。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自己的容量。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宽大而没有客得下它的东西。这个葫芦并非不够宽大,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破了它。”庄子说:“你确实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不善于发挥事物的大的功用……如今你有能容纳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用绳结缀把它制成腰舟,缚在身上,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呢?看来先生还存有不通达的见识啊!”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叫它‘樗’。它的主干臃肿,不符合用来取直的绳墨,它的细枝弯弯曲曲,也不符合圆规和方矩,生长在路旁,木工都不看它。现今你的言论,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低着身子匍匐于地,来等待出来游戏的小动物;它们东跳西跃,不避高低,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在猎网之中。再看那牦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垂落天边的云,它可以说足够大了,却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一棵大树,却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或空旷辽阔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得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而夭折,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它看似没有可用之处,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鲁有兀(注)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选自《庄子•德充符》,有删改)(注)兀:断一足称兀。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遗:遗忘B.而游心乎德之和和:和谐C.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鉴:照镜子D.而况官天地、府万物官:主宰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B.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C.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D.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明孔子对王骀佩服的一项是①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②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③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④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⑤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⑥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国有个叫王骀的人,被砍去一只脚,可是跟从他学习的人竟然跟孔子的门徒一样多,因此,常季非常气愤。B.王骀站着不给人以教诲,坐着不发议论,这在常季看来非常疑惑:难道真的有不用言语的教诲,就能使学生于无形中心里领会的吗?C.孔子认为,如从事物的差异面看,即使事物邻近得如同一人之肝胆,也会像楚国和越国那样相距很远;但从事物的相同的一面看,万事万物又都是同一的。D.在孔子看来,王骀就是那种把六骸作为自己的寄托之具,把耳目等器官看作形式,视万物为一致,而且没有丧失木真之心的人。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2)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11.王骀令孔子佩服的思想或言行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6.A7.D8.C9.A10.(1)我将把他当作老师,何况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鲁国人,我将引导全天下的人去跟从他。(2)他是一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而能超过先生,平常人与之相比相差就更远了。像这样的人,他运用心智是怎样与众不同的呢?11.①坦然面对生死,让自己的心神悠游于道德的和谐境界;②智慧深邃、境界高远,不在乎自己肢体的残缺,更不在乎受众的多寡。【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项,“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是说“即使天塌地陷,也不会跟天地一同毁灭”,遗:丧失,毁灭。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解答这道题,应注意语句结构的对称性,比如“受命于天”与“受命于地”相对,“唯松柏独也正”与“唯尧舜独也正”相对,由此排除A、B、C三项。故选D。8.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①是常季的一个客观陈述,④是常季的评价,⑥是孔子用来阐明道理的话。只有②③⑤能直接表明孔子佩服王骀。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常季非常气愤”的表述无中生有,原文有“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是表达了常季的疑惑。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以为”应理解为“以(之)为、把他当作”;“不若”应理解为“不如”;“奚假”应理解为“何止”;“引”应理解为“引导”;“与从”,应理解为“去跟从”。第二句中,“彼兀者也”是判断句;“王”应理解为“超过”;“庸”应理解为“平常人”;“若然者”应理解为“像这样的人”;“独若之何”应理解为“是怎样与众不同的呢”。11.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该题目的解答需要结合常季与孔子的对话、尤其是孔子的回答来分析。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可知,王骀智慧深邃、境界高远,不在乎自己肢体的残缺,更不在乎受众的多寡;王骀坦然面对生死,让自己的心神悠游于道德的和谐境界。这些令孔子佩服。【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鲁国有个被砍去一只脚的人,名叫王骀,跟从他学习的人却跟孔子的门徒一样多。常季问孔子说:“王骀是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跟从他学习的人在鲁国却和先生的弟子相当。面对学生,他站着不加教诲,坐着不发议论。跟他学习的人求见时脑袋空空,却能充实而归。难道真的有不用言语的教诲,就能使学生于无形中心里领会的吗?这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说:“王骀是一位圣人,我只是落在后面还没有前去求见罢了!我将把他当作老师,何况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鲁国人,我将引导全天下的人去跟从他。”常季说:“他是一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而能超过先生,平常人与之相比相差就更远了。像这样的人,他运用心智是怎样与众不同的呢?”孔子回答说:“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却不会影响到他的心境;即使天塌地陷,也不会跟天地一同毁灭;审视自己没有瑕疵而不与外物一同迁移覆灭,主宰万物的化育而守住大道的宗本不变。”常季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从事物千差万别的一面去看,邻近的肝胆虽同处于一体之中,也像是楚国和越国那样相距很远;从事物都有相同的一面去看,万事万物又都是同一的。像他这样的人,就无意弄清哪些声色是适合视听的,而让自己的心神悠游于道德的和谐境界中。只看到万物是相同的,所以好像没察觉到自己的形体上的欠缺,他把失去一条腿看成是像随手扔掉一块泥巴一样。”常季说:“他只是注重修养自己,运用自己的智慧来修治自己的心灵,运用自己的心灵去追求恒常心。人们为什么这样尊崇他呢?”孔子回答说:“一个人不会在流水中去照自己的身影,只有静止的水才会有人去照,只有静止的水才能让众人停下来去照自己的身影。树木都受命于地,但只有松树、柏树得自然之正气,无论冬夏都郁郁青青:每个人都受命于天,但只有尧、舜独得天之正气,成为万民之首。幸而他们都能端正自己的心性,因而能引导众人端正心性。保全本初时的迹象,心怀无所畏惧的胆识,勇士只身一人,也敢冲进千军万马之中。一心追逐功名而能自我要求的人,尚且能够这样,何况那主宰天地,包藏万物,只不过把六骸作为自己的寄托之具,把耳目等器官看作形式,视万物为一致,而且没有丧失本真之心的人呢!他定将选择好日子升登最高的境界,人们将紧紧地跟随着他。他还怎么会把聚合众多弟子当成一回事呢!”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乙)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候。监河候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与枯鱼之肆!’”(选自《庄子·外物》)(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选自《庄子·秋水》)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器:重视B.使使厚币迎之币:钱财C.子亟去,无污我亟:赶快D.庄子持竿不顾顾:回头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B.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C.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D.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墨”指儒家和墨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与道家并称的另外两大家,三家流派经常相互交锋、攻。B.“卿相”“大夫”都是古代官职和爵位名称。“卿相”是执政大臣、高官。“大夫”位居“卿”之下,是普通官员。C.“郊祭”是我国古代在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的仪式,在周代是最为隆重的祭典,在冬至日或夏至日举行。D.“斗升之水”指很少的水。“斗”,我国古代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15.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周撰写的文章,大都是寓言之类;其在著书时,善于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依据。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C.“涸辙之谢”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或物。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烂泥里,而不愿意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庙里以显示尊贵的神龟。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2)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17.甲、丙两段材料中都提到了庄子拒绝楚国使臣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提炼出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含义?【答案】12.B13.D14.B15.A16.(1)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地去实践我的志向啊。(2)我离开了我住惯的地方,没有地方生存。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下去,你却说这种空话,还不如及早地到干鱼店里去找我!17.曳尾涂中。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比喻与其当官显声扬名,还不如保全性命,生活在乡野。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分析】12.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B项,句子意思是: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币”的意思是“礼物”。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子意思是:我听说楚国有神色,死的时候已经三千岁了。楚王用洁净的丝巾把它包起来装进竹箱里放在庙堂上边供奉。这只神龟,是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它的尾巴呢?根据文意,“庙堂之上”是“藏”的地点,不宜断开,故排除A、C两项;“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为并列结构,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D。14.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都是古代官职和爵位名称”错,“卿相”“大夫”不是爵位名称。故选B。15.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A项,“空话”一词不对,应为都是虚构的、凭空设想的。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1)“自快”,使动用法,使自己快乐;“无为有国者所羁”是被动句。(2)“常与”,此处指“住惯的地方”;“乃”,竟然,却;“曾不如”,还不如;“索”,寻找;“索我于枯鱼之肆”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枯鱼之肆索我”。17.本题考查对文学经典知识和成语的理解与识记。需要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概括故事,然后根据自己积累的成语寻找与之相应的成语。两则材料中都记叙了庄子拒绝楚使的故事,甲文中庄周拒绝楚威王的理由是“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表明自己宁可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丙文中,庄子拒绝楚王的两个大夫,理由是“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两者理由相同,从中可以提炼出的成语为“曳尾涂中”。然后根据文中意思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可以得出:“曳尾涂中”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比喻与其当官显声扬名,还不如保全性命,生活在乡野。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点睛】文言文翻译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1)留。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2)对。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②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③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3)拆。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4)增。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①增省略成分。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5)删。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6)调。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子(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译时要调整到它应在的位置。“甚矣,汝之不惠”,译时谓语应回到主语后面,“你太不聪明了”。参考译文:

(甲)庄子是蒙地人,叫周。他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了《渔父》《盗跖》《胜篋》,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彰显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这些文章,都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纵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不能避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臣起,都不重视他。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他让他担任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纵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地去实践我的志向啊。”(乙)庄周家境贫寒,于是向监河候借粮。监河候说:“行。我即将收取封邑之地的税金,打算借给你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愤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谁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处,有条鲫鱼在那里。我问它:‘鲫鱼啊!你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水族中的一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吧?’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请他们激荡起西江之水来迎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离开了我住惯的地方,没有地方生存。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下去,你却说这种空话,还不如及早地到干鱼店里去找我!’”(丙)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个大夫去传达他的旨意,说:“想以楚国的事劳累先生啊!”庄子拿着鱼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神色,死的时候已经三千岁了。楚王用洁净的丝巾把它包起来装进竹箱里放在庙堂上边供奉。这只神龟,是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它的尾巴呢?”两个大夫回答说:“它更愿意活着在烂泥里摇它的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我的尾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有删改)[乙]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呜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节选自《庄子·山木》,有删改)18.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19.下列[甲][乙]两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晦指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指阴历每月的第一日。苏轼的《再游径山》“白云何事自来往,明月常圆无晦朔”中的“晦朔”就是此意。B.蓬蒿,飞蓬和蒿草;也指荒野偏僻之处,如李白的《南陵别儿童人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的“蓬蒿”就是此意。C.竖子,童仆;也可指小子,是对人的亲昵的称呼,如《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即是此意。D.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号轩辕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在位期间,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等。20.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用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等设喻,阐明了“小大之辩”的观点,表明这些人或物均可达到“逍遥游”的境界。B.“山木”和“雁”的命运,给人的启示是:人生于世,凶险太多,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怎么做才能免于危险。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D.庄子认为,人类与万物有所不同,比如贤能的可能遭到谋算,不才、不贤的又会受到欺凌,所以说不可“得而必”。21.把[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答案】18.B19.C20.A21.(1)彭祖到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和他比,这不是很可悲吗?(2)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役使,那么,怎么还会有忧患呢?【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看似妥当,其实不然,所以也不能免于忧患。假如能顺应自然之道而漫游于虚无之境,就不会这样了。没有赞誉,没有诽谤,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偏执于某一方面。“故”是“所以”,常用于句子开头,其前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若夫”为句首发语词,其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故选B。19.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是对人的亲昵的称呼”错,“竖子”是对人的鄙称,“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也是鄙称,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均可达到‘逍通游’的境界”错误,这些人或物只不过是“小大之辩”,都有所凭借,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故选A。2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久:长寿。特:独。闻:为人所知。匹:比。(2)物物:把事物当成为人所用之物,即役使外物。胡:何。累:忧患。【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甲]小聪明比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一月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这是寿命短的。楚国南部有一种叫冥灵的树,把五百年当作春,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一种叫大椿的树,把八千年当作春,八千年当作秋,这是寿命长的。彭祖到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和他比,这不是很可悲吗?商汤问棘,棘就是这样说的。不毛之地的北方有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那里有条鱼,它身宽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只鸟,它的名字叫鹏,背像泰山,双翅展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乘着旋风飞上几万里的高空,直上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向南飞,将要飞往南海。斥鴳笑话它说:“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我腾跃着向上飞,不到几丈就落了下来,在飞蓬和蒿草之间飞翔,这也是我飞翔的最高限度了。可是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了。[乙]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没有砍这棵树。问他(不砍这棵大树的)原因,他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够过完它自然的寿命!”庄子从山中走出,在朋友家中住宿。朋友非常高兴,叫童仆杀鹅并煮熟(来款待庄子)。童仆问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询问说:“昨日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过完它自然的寿命;而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不会叫)而被杀掉。先生你将处于哪种情形呢?”庄子笑着说:“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看似妥当,其实不然,所以也不能免于忧患。假如能顺应自然之道而漫游于虚无之境,就不会这样了。没有赞誉,没有诽谤,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偏执于某一方面。时而向上腾飞,时而向下潜伏,一切以顺应自然为准则,漫游于万物产生前的虚无境界中。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役使,那么,怎么还会有忧患呢?这是神农、黄帝的处世法则。如果是万物的真情、人伦的传续,就不是这样的:有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失败,品行端正就会受到压制,地位尊贵就会受到非议,有作为的会受到损害,贤能的会遭到谋算,而不才、不贤的会受到欺凌。怎么会知道荣辱福祸必然来临的原因呢?可悲啊!弟子们要记住,要想免于优患,只有归于自然了!”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肢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巨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选自《庄子·外物》,有删改)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选自《庄子·秋水》,有删改)2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2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B.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有地位的人去世后,加给其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惠王、宣王。C.“子”在文中是指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现在的“您”。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24.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儿也不拘束,汪洋恣肆,然而都是空话,没有实事。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泥巴里,而不愿意做死后被珍藏在宗庙里让人供奉的神龟。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26.庄子阐明道理的方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案】22.B23.A24.A25.(1)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情愉快。(2)(请问)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让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26.①庄子善于以寓言说理。文中关于庄子的三个小故事都是庄子以寓言说理的典范。面对楚威王的聘请,他用猪、牛做寓说理;面对监河侯的推辞,以鲫鱼的寓言讽刺;后来又以神龟的寓言拒绝了楚威王的聘请。【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鲋鱼来子何为者邪”是“问之曰”的内容,“曰”是表对话的词语,后面应该停顿,排除A、D两项。“波臣”,指水族中的臣子,古人设想江海里的水族也有君臣,其被统辖的水族称为“波臣”,“波”与“臣”之间不应该断开,且“我/东海之波臣也”构成判断句,排除C项。故选B。23.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错误。古人应是幼时命名,成年取字。故选A。2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都是空话”错误,结合“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分析可知,只有《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故选A。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宁,宁愿;污渎,浅而小的水沟;游戏污渎之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羁,束缚,拘禁;为……所,被动句;快,使动用法,使……愉快。(2)其,代词,指神龟;贵,重视,尊重;曳,拉,拖;涂,泥,泥巴。26.本题考查理解文本意思,把握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庄子阐明道理的方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找到庄子所说的话,分析这些话的意思,再看这段文字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最后明确所用手法是什么。做此类题,应先大致了解原文意思。通读全文,大致可以得出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结论,之后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如材料一中,楚威王想要聘庄子为相,庄子拒绝的理由是“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这是用猪牛为寓来说理拒绝;如材料二中,庄子向监河侯借粮食,结果监河侯说“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对此庄子用涸辙之鲋为寓来讽刺;材料三中,面对楚威王的聘请,庄子用神龟为寓进行拒绝。由此可以看出庄子善于用寓言说理。【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是寓言。他写《渔父》《盗跖》《胠箧》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阐发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可是庄子善于著书分析词句,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话汪洋恣肆,随心所欲,所以那些王公大人都无法重用他。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相国。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即使它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情愉快。”(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将要收到百姓交来的税粮,到时候借给你价值三百金的粮食,好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愤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人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有条鲫鱼。我问它:‘鲫鱼,你在这黑于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历吴、越两地、引西江之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我所依赖的水,没有安身的地方。(现在,)我只要得到斗升水就能活下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选自《庄子•外物》,有删改)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两个大夫先去(想请庄子出仕):“希望把楚国的政务托付给先生!”庄子拿着渔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布把它包起来装进竹器里,藏在庙堂之上。(请问)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让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两个大夫回答说:“(它)更愿意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庄子说:“请回吧!我将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选自《庄子•秋水》,有删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日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残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散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2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B.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C.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D.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即门客,其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都养有大批门客。B.诸侯,周天子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C.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对古代君主、诸侯王的敬称。D.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29.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天下无敌”。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义正辞严地批评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2)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答案】27.A28.C29.B30.(1)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2)在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在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应民意而安定四方。【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断句时注意标志词“曰”“者”后应断开,排除B、C两项;“示之以虚”“开之以利”结构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D项。此句的完整翻译是“赵文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故选A。28.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故选C。2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这是庄子自己的说法,不一定是事实。C项,正确的说法应是庄子“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项,对本文主旨理解有误。主旨应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故选B。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整个句子为判断句;所欲……者;想要……的原因。绝:杜绝,终止。第二句中,上、下、中皆为名词作状语,“在上”“在下”“居中”;“法”应理解为“效法”;“三光”应理解为“日月星辰”;“和”应理解为“顺应”;“安”应理解为“使……安、安定”。【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客居在宫门左右,有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对击剑的喜好从来就不曾得到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各国诸侯都在谋划怎样攻打赵国。太子悝十分担忧,召集近臣说:“谁能够说服大王,使他停止对斗剑之士的喜爱,(我就)赠予他千金。”近臣说:“庄子应该能够担当此任。”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厚礼赠送给庄子,庄子不肯接受,跟随使者一道前往会见太子,说:“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假如我对上游说大王却违逆了大王的心意,对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就一定会遭受刑戮而死去,我哪里还用得着这些赠金呢?假如我对上能说服大王,对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是这样。父王的心目中,只有击剑的人。”庄子说:“好的,我也善于使用剑术。”太子说:“如今先生一定是穿儒服去会见父王,那样事情一定会很糟。”庄子说:“请为我准备剑士的服装。”三天以后剑士的服装备办完毕,于是面见太子。太子就跟庄子一道拜见赵文王。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文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文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教导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因此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文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对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滞留。”赵文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文王说:“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试。”赵文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伤残的人有六十多个,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文王说:“今天可以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文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平日所用的剑长短都可以。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进行比试。”赵文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这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文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围绕,用四季来围裹;用五行的道理来支配,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大地。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在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在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应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赵文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冠帽下垂,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在人前相互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了。如今大王坐拥天子之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赵文王于是拉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文王围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说剑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馀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馀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①”,垂冠②,曼胡③之缨,短后之衣④,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馀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候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⑤;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候,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曾服毙其处也。(选自《庄子》,有删改)[注]①突龔:鬓毛突出。②垂冠;帽子低倾,表示威武。③曼胡:粗实。④短后之衣:后身短便于起坐的衣服。⑤齐岱为锷:岱,泰山。锷,创刃。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B.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C.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D.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的称谓。B.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学说常被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C.宰人,现比喻向买东西或接受服务的人索取高价,在文中指负责国君膳食的官员。D.服毙,中国古代的一种死刑。文中指剑士被赵文王赐死。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说他的剑术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是为了引起赵文王的兴趣,以达到“说剑”尽讽谏之意的最终目的。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庄子对“天子剑”的描述,如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等,表现了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道理说得引人入胜的特点。3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2)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35.赵文王听了庄子关于“天子剑”的描述,为何“芒然自失”?【答案】31.D32.D33.B34.(1)听说先生通达贤明,谨此奉上千金用以馈赠从者。先生不愿接受,我还说什么呢!(2)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示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方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方。35.因为庄子的描述让赵文王领悟到天子应该胸怀天下、靠刑律和德教来治理国家,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归服,而他却沉迷于剑术,使国力衰弱,有悖于天子之位。【解析】3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这是一段对话,可以根据重要词语“日”“矣”“何如”,在其后面的位置停顿,排除C项。“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中的“所御杖”是说使用的宝剑,所以中间不能停顿,排除B项。一般主语较长,会跟后面的谓语部分断开,所以应在“夫子所御杖”这个主语之后停顿,排除A项。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故选D。3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D项,“服毙”意为自杀,文中是说剑士因文王三个月不出宫殿见他们而在原先居所里自杀。故选D。3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庄子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而不是“清静无为的思想”。故选B。3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中“以”,表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