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作业指导书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0/09/29/wKhkGWceUGCAT3_CAAK1pr78kd8667.jpg)
![环境科学作业指导书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0/09/29/wKhkGWceUGCAT3_CAAK1pr78kd86672.jpg)
![环境科学作业指导书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0/09/29/wKhkGWceUGCAT3_CAAK1pr78kd86673.jpg)
![环境科学作业指导书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0/09/29/wKhkGWceUGCAT3_CAAK1pr78kd86674.jpg)
![环境科学作业指导书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0/09/29/wKhkGWceUGCAT3_CAAK1pr78kd866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科学作业指导书TOC\o"1-2"\h\u7103第1章引言 3296911.1研究背景 3190821.2目的和意义 378811.3研究方法与框架 431035第2章环境科学基础知识 419282.1环境概念与分类 4230802.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 598252.3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532602第3章自然资源保护 6239903.1土地资源保护 6246343.1.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6132023.1.2防治土地退化 6199163.1.3保护耕地资源 649993.2水资源保护 6208783.2.1水资源合理配置 6175403.2.2防治水污染 652313.2.3加强水资源管理 6231553.3生物多样性保护 757683.3.1划定自然保护区 7270313.3.2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713933.3.3生态修复与恢复 7128003.3.4强化执法监管 711882第4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7275454.1大气污染 7129824.1.1大气污染概述 7244674.1.2大气污染物 760984.1.3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787644.2水污染 7231614.2.1水污染概述 862784.2.2水污染物 888374.2.3水污染治理技术 837834.3土壤污染 8264214.3.1土壤污染概述 847304.3.2土壤污染物 836904.3.3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838514.4噪声污染 899264.4.1噪声污染概述 8281434.4.2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871304.4.3城市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815513第5章气候变化与应对 8319475.1气候变化的概念与原因 8120505.1.1气候变化的概念 8289515.1.2气候变化的原因 9195065.2气候变化的影响 952005.2.1生态环境影响 9145495.2.2社会影响 9310015.3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 93835.3.1减缓气候变化 9216745.3.2适应气候变化 9323255.3.3国际合作与政策法规 108081第6章生态修复技术 1028186.1生态修复原理 1075856.1.1生态整体性原理 10240896.1.2生态适宜性原理 1036246.1.3生态动态平衡原理 10231176.1.4人类干预与自然恢复相结合原理 1037976.2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10236866.2.1物理修复技术 11202316.2.2化学修复技术 11195706.2.3生物修复技术 11241546.3污染水体修复技术 11121236.3.1物理修复技术 11308776.3.2化学修复技术 11140106.3.3生物修复技术 116786.4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11205536.4.1植被恢复与重建 11180766.4.2生态工程 11111626.4.3生态补偿 12132296.4.4生态监测与管理 122434第7章环境规划与管理 12174777.1环境规划概述 1230427.2环境影响评价 1218667.3环境管理体系 12124237.4环境政策与法规 1227622第8章环境监测与评价 12143928.1环境监测方法 12114898.1.1采样方法 138268.1.2分析方法 13244818.1.3监测技术 13304058.2环境质量评价 1331398.2.1环境质量标准 13233558.2.2评价方法 1380468.3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13248788.3.1数据处理 13194098.3.2数据分析 13111218.4环境监测网络与信息化 14246758.4.1环境监测网络 14283588.4.2信息化建设 14485第9章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14317199.1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 14269329.1.1环境教育理论 14284189.1.2我国环境教育实践 1454859.1.3环境教育策略与方法 14224909.1.4环境教育成效评估 1461349.2公众参与环保 1420939.2.1公众参与环保的意义与价值 1445699.2.2公众参与环保的途径与方式 14251049.2.3我国公众参与环保的现状与问题 14299929.2.4提高公众参与环保效果的措施 1436769.3环保宣传与教育 14292409.3.1环保宣传的意义与目标 158759.3.2环保宣传的方法与手段 15307079.3.3环保教育的实施策略 15180859.3.4环保宣传与教育的实践案例 15101419.4环保志愿者与环保组织 15265579.4.1环保志愿者的概念与职责 15244979.4.2环保组织的发展与分类 15272769.4.3环保志愿者与环保组织的协作机制 15242649.4.4环保志愿者与环保组织的积极作用 1515582第10章未来环境科学发展趋势 151809310.1环境科技创新 153270210.2环境可持续发展 161869010.3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 162662010.4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 16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环境科学研究因此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1.2目的和意义本环境科学作业旨在探讨环境问题的成因、演变及其防治策略,提高学生对环境科学理论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本作业的研究,旨在实现以下目的:(1)提高学生对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掌握;(2)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3)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提高我国环境保护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3研究方法与框架本研究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总结环境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2)实证分析法: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分析等手段,对具体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3)比较分析法:对比不同地区、不同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探讨其优缺点,为我国环境保护提供借鉴。研究框架如下:(1)梳理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2)分析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3)探讨环境科学领域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通过对以上研究方法与框架的运用,旨在为我国环境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第2章环境科学基础知识2.1环境概念与分类环境是指生物体周围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包括空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因素,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环境可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按照环境要素分类: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2)按照空间尺度分类:全球环境、区域环境、局部环境等;(3)按照功能分类:生活居住环境、工业生产环境、农业生产环境、旅游休闲环境等;(4)按照人类干预程度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人工环境等。2.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的类型、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也在不断演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2)农业社会阶段:环境问题开始涉及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森林砍伐等;(3)工业社会阶段: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4)现代社会阶段:环境问题呈现出全球化、复合化和长期化的特点,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破坏等。2.3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质量评价:通过对环境质量现状、趋势和潜在风险的分析,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2)环境污染防治:研究环境污染的成因、迁移转化规律,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3)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4)环境规划与管理:制定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实施环境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5)可持续发展研究:摸索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实地调查法: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监测,获取环境数据;(2)实验分析法:利用实验室设备对环境样品进行分析,揭示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规律;(3)模型模拟法:构建数学模型,模拟环境过程,预测环境变化趋势;(4)统计分析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环境数据,评估环境问题;(5)综合评价法:结合多种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解决方案。第3章自然资源保护3.1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资源,其保护工作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3.1.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是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应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条件,合理规划土地用途,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证各类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3.1.2防治土地退化加强土地退化防治,是保护土地资源的关键。针对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等土地退化问题,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有效遏制土地退化趋势。3.1.3保护耕地资源耕地是土地资源中的精华,保护耕地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要严格实施耕地保护制度,保证耕地数量和质量,提高粮食产能。3.2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是维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水资源保护措施。3.2.1水资源合理配置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应根据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科学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3.2.2防治水污染水污染是影响水资源保护的主要因素。要加强水污染防治,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污染源治理,保障水资源质量。3.2.3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强化水资源监管,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保障。要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3.3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措施。3.3.1划定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要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对典型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实施有效保护。3.3.2保护珍稀濒危物种针对我国珍稀濒危物种,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种质资源保存等措施,提高物种存活率,恢复生物种群。3.3.3生态修复与恢复对受损生态系统实施生态修复与恢复,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3.3.4强化执法监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执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捕猎、贩卖、破坏生物栖息地等违法行为,保障生物多样性安全。第4章环境污染与防治4.1大气污染4.1.1大气污染概述大气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对人类健康、动植物生长及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现象。本节主要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我国大气污染现状。4.1.2大气污染物介绍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包括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卤素化合物等。4.1.3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介绍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技术,包括除尘技术、脱硫技术、脱硝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等。4.2水污染4.2.1水污染概述水污染是指水体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导致水质恶化,影响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本节主要介绍水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我国水污染现状。4.2.2水污染物介绍水污染物的种类,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生物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等。4.2.3水污染治理技术介绍水污染治理的主要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以及膜处理技术等。4.3土壤污染4.3.1土壤污染概述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对植物生长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本节主要介绍土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我国土壤污染现状。4.3.2土壤污染物介绍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农药、化肥等。4.3.3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介绍土壤污染治理的主要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以及联合修复技术等。4.4噪声污染4.4.1噪声污染概述噪声污染是指噪声对人类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正常活动造成干扰和影响的现象。本节主要介绍噪声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我国噪声污染现状。4.4.2噪声污染控制技术介绍噪声污染控制的主要技术,包括吸声、隔声、消声和减振降噪等方法。4.4.3城市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从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建筑布局等方面介绍城市噪声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第5章气候变化与应对5.1气候变化的概念与原因5.1.1气候变化的概念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时间的天气状态,通常以30年为单位作为气候的平均值。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气候状态在时间尺度上的持续性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气候变化,也包括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5.1.2气候变化的原因(1)自然因素:地球运动、太阳辐射变化、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均可影响气候。(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城市化等,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加剧了温室效应,从而引起气候变化。5.2气候变化的影响5.2.1生态环境影响(1)生物多样性降低:气候变化导致生物栖息地改变,生物种群分布发生变化,部分物种甚至面临灭绝风险。(2)生态系统失衡:气候异常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紊乱,影响生物间的相互关系。5.2.2社会影响(1)农业生产: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可能导致粮食安全问题。(2)水资源: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加剧水资源短缺问题。(3)人类健康: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疾病传播范围扩大,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影响人类健康。5.3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5.3.1减缓气候变化(1)能源结构调整:提高清洁能源比例,减少化石能源消费。(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降低能源消耗。(3)碳汇建设:加强森林植被恢复和保护,提高碳汇能力。5.3.2适应气候变化(1)农业适应性措施: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品种。(2)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调配和节约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城市规划与建设: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加强城市排水设施建设,降低城市热岛效应。5.3.3国际合作与政策法规(1)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2)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气候变化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气候变化政策实施。通过以上措施,我们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为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做好准备。第6章生态修复技术6.1生态修复原理生态修复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方法,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干预,以恢复其结构和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的过程。生态修复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1.1生态整体性原理生态整体性原理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证修复措施在不同尺度上协同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6.1.2生态适宜性原理生态适宜性原理强调生态修复应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发展规律,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性,选择适宜的物种和修复技术,以提高生态修复的成功率。6.1.3生态动态平衡原理生态动态平衡原理指出,生态系统在自然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生态修复的目标是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使其具备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6.1.4人类干预与自然恢复相结合原理人类干预与自然恢复相结合原理强调,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自然恢复能力,同时结合人工干预,以促进生态系统尽快恢复。6.2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6.2.1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换土法、隔离法、蒸汽提取法等。这些方法通过改变土壤物理性质,降低污染物浓度,达到修复污染土壤的目的。6.2.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淋洗、稳定化和固化等。这些方法通过添加化学试剂,改变土壤中污染物的化学性质,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实现污染土壤的修复。6.2.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等。这些方法利用生物体的代谢作用,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达到修复污染土壤的目的。6.3污染水体修复技术污染水体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6.3.1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底泥疏浚、膜分离、吸附等。这些方法通过物理手段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6.3.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氧化、化学沉淀等。这些方法通过添加化学试剂,使水体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无害物质。6.3.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这些方法利用生物体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恢复水体生态功能。6.4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旨在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高其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主要措施包括:6.4.1植被恢复与重建通过植物种植、植被恢复等手段,增加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6.4.2生态工程运用生态工程方法,如水土保持、湿地恢复、河流疏浚等,修复受损生态系统。6.4.3生态补偿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补偿,促进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6.4.4生态监测与管理加强生态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调整修复措施,保证生态修复效果。同时加强生态管理,防止新的生态破坏发生。第7章环境规划与管理7.1环境规划概述环境规划是针对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科学分析、预测和评价,制定出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章首先介绍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内容,然后分析环境规划的类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7.2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建设项目实施前,对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和论证,提出减轻或避免不良影响的措施。本节主要介绍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方法及其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7.3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是一套系统化的管理方法,旨在帮助组织实现环境目标,提高环境绩效。本节重点介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以及我国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7.4环境政策与法规环境政策与法规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要依据,对于保障环境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本节主要介绍我国环境政策与法规的体系、主要内容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和环境标准等方面。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实践,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政策与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后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基础。第8章环境监测与评价8.1环境监测方法环境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采样方法、分析方法以及监测技术。本节将重点介绍以下内容:8.1.1采样方法(1)大气采样方法:包括直接采样法、富集采样法及在线连续监测法等。(2)水质采样方法:包括地表水采样、地下水采样、海洋采样等。(3)土壤采样方法:包括表层土壤采样、深层土壤采样、原状土柱采样等。8.1.2分析方法(1)化学分析方法:包括重量法、容量法、光谱法、色谱法等。(2)生物监测方法:包括生物毒性测试、生物标志物分析等。8.1.3监测技术(1)自动监测技术:如大气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站等。(2)遥感监测技术: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8.2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状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8.2.1环境质量标准(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如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2)地方环境质量标准:根据地方环境特点制定的环境质量要求。8.2.2评价方法(1)单因子评价法:通过单一环境因子评价环境质量。(2)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多个环境因子的评价方法,如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8.3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8.3.1数据处理(1)数据清洗:对原始监测数据进行审核、筛选、纠正等处理。(2)数据统计: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8.3.2数据分析(1)趋势分析:分析环境因子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2)空间分析:分析环境因子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和规律。8.4环境监测网络与信息化环境监测网络与信息化是提高环境监测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8.4.1环境监测网络(1)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包括国家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监测网络。(2)地方环境监测网络:根据地方环境需求建立的环境监测网络。8.4.2信息化建设(1)数据传输与共享: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高效传输与共享。(2)信息技术应用: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第9章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9.1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环境教育作为一种旨在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态度和行为的教育活动,对于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章首先探讨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其发展历程、核心概念及目标。随后,分析我国环境教育实践中的主要策略、方法及其成效。9.1.1环境教育理论9.1.2我国环境教育实践9.1.3环境教育策略与方法9.1.4环境教育成效评估9.2公众参与环保公众参与环保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节主要讨论公众参与环保的途径、方式及其在我国环保事业中的作用。9.2.1公众参与环保的意义与价值9.2.2公众参与环保的途径与方式9.2.3我国公众参与环保的现状与问题9.2.4提高公众参与环保效果的措施9.3环保宣传与教育环保宣传与教育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节从宣传与教育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9.3.1环保宣传的意义与目标9.3.2环保宣传的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研究历程与成果
- DB61T-市场监管行风建设指南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 初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2020年初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真题汇编
- 压力容器考试审核考试题库(容标委气体协会联合)
- 企业数据转换管理规范制度
- DB2201-T 23-2022 农安籽鹅标准规范
- DB2113-T 0008-2023 地理标志产品 龙潭绿豆粉丝
- 2024-2025学年安徽省合肥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综合素养提升训练(三)物理试题(解析版)
- 100以内加减乘除专项知识总结1000题(可打印)
- 100以内加减乘除基础知识1000题(可打印)
- 关于消防安全评估设备操作说明详解
- 2009年公务员国考《申论》真题卷及答案(地市、副省)
- Unit1Myfamily单词解读(课件)Joinin外研剑桥英语五年级上册
-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知识测试30题(附答案)
- 《乌有先生历险记》原文及翻译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 人员测评方案
- 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和心肺复苏-3
- 2024年河北省九地市中考数学摸底试卷
- (正式版)JBT 14787-2024 可同步限矩型液力耦合器
- 流行音乐(中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