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书知识体系三单元的逻辑框架根本保证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有机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党的领导(第一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二单元)依法治国(第三单元)2025高三二轮复习全面依法治国2025届新高考政治热点冲刺复习
01课标要求与核心素养课标要求核心素养考情预测1.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列举事例,阐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3.搜集材料,阐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1.政治认同:①认同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②明确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③认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2.科学精神: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措施或要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基本内涵、意义和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内涵、意义。3.公共参与:自觉守法,积极参与法律实践,增强法治意识。4.法治意识: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从命题内容上看,中华法系、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过程;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区域协同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修订和施行;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措施;人大怎么科学立法、政府怎么严格执法、司法机关怎么公正司法、全社会如何守法等———这些是考查重点。2.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3.命题常常结合国家法律的修订和实施等最新热点来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02知识体系构建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与原则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目标主体基础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
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原则总目标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追根溯源—why把握当下—how明确目标—what展望未来—how核心前提关键防线基础目标主体基础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单元脉络03重点内容与核心考点突破第七课
教材基本结构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我国法律发展的历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理清知识脉络本课脉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取得法治建设成就的原因法的产生、本质、决定因素法的历史类型、特征、职能法治建设启示、成就法律在不同社会阶段的表现、中华法系法律的产生、本质、作用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奴隶社会),属于历史范畴2.法律的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阶级性),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3.法律的作用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4.法律的发展历程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法治)
考点一、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5.中华法系①含义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②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制定成文法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唐朝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最终归于失败。③意义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④评价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考点一、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1)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2)内容①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②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阶级性)。③法的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考点一、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3.法的特征(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内容上)(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形式上)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执行上)4.法的职能①政治职能: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核心)②社会职能: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5.我国社会主义法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考点一、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核心突破1比较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职能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区别
含义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表现①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确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②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④维护经济基础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②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发展社会文化;④规范某些技术指标
联系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知识延伸1对比人治、法治、法制人治:个人或少数人因掌握国家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对社会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是建立在个人专制和独裁基础上的。法治: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强调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是动态意义的词,重在治理。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法制:法律和制度的简称,强调的是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注意:1.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上,实行法治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2.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3.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注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而非其它类型国家。注2:“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守法、执法和司法),但立法上不平等,不能认为公民的权利都一样!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绩1.影响因素(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2.成就(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p88(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3.趋势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考点一、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原因★(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3)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4)(P73页三单元导言)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P74页第七课导言)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考点一、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三大基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法治思想五大支柱: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实施方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施效果: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目标: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考点一、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立法工作:及时、系统、针对、有效科学、民主、依法立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重点和难点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规范约束公权力政治和组织保障法治队伍物质经费制度保障中央:党章、准则、条例+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重要依据有力保障完备高效严密有力完善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和工作重点BYYUSHEN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第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四,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第五,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六,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
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第八,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
法、全民守法;
第九,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第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第十一,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知识延伸2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从现代系统思想在社会领域的运用看,前者是侧重“内在结构”,后者是侧重“外在功能”。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一般来讲,结构和功能不可分,结构决定功能,但功能也有相对独立性。好的结构可以为好的功能的发挥提供基础,但是好的结构需要好的“操作”,才能转化为好的功能。
总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知识拓展2:全面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的要求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国家行政机关: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社会和公民:监察委员会:司法机关:立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中国共产党: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3.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保证)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要求①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②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考点一、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注意对党内法规体系的理解:(1)党内法规、党的工作条例等都属于党纪党规,不属于国家法律法规。但是党内法规囊括在了中特法治体系之中,是党依法执政的体现。(2)要明白党纪和国法的关系:党纪严于国法,国法大于(高于)党纪。(易错点:党纪大于国法的说法是错误的。)知识拓展3:依法治国VS依法执政VS依法行政类别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区别含义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党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规范化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地位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基本方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和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主体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政府联系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都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党的领导和依法执政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党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环节和依法执政的关键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3.原则★(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力量源泉)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价值追求)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要求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考点一、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内涵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平等是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公民在守法和国家司法上的平等,而不是在立法上的平等不是平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主义,不要把平等理解为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履行同样的义务现实表现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和适用法律等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要消除这种不平等,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努力树立观念公民民主法治理念的养成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必须培育民主精神、规则意识,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反对特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平等≠平均、同等、均等、一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核心突破2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3.原则★(4)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支撑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要求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实践基础)原因一个国家的法治体系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是否与这个国家的国情相适应。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考点一、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知识拓展4——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区别实施方式不同发挥作用不同
联系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期三国两晋六朝时期唐朝时期宋代时期明清时期产生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1.考查政治认同——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中华法治思想的认同,可以成为命题的点●点拨突破例1.(2022年天津卷4)新业态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法律问题。2021年8月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提出,及时跟进研究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相关法律制度,抓紧补齐短板,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这体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A.坚持文明规范执法
B.完善法律实施机制C.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D.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A是对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要求,B强调已制定的法律得到有效实施,C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之一,强调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ABC排除。新业态经济迅猛发展带来一系列法律问题,需要国家及时跟进研究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相关法律制度,补齐法律短板,“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D正确。D例2.(2023年湖南卷)某市社区治理中,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打破化解矛盾仅靠干部单向协调的思维惯性,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把群众代表请上“评判席",融入“法理情”,共评共商共断群众诉求的是与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这种做法①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②调动了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③是基层政权转变治理方式的生动实践④结合了法律的教化作用和道德的规范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材料反映的是社区治理,属于基层民主自治范畴,不涉及基层政权,也不能说明题中做法是否是基层政权转变治理方式的生动实践,③排除。应该是结合了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而不是“结合了法律的教化作用和道德的规范作用”,④错误。A1.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利益和意志。2.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经济和政治文化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3.道德是治国之重器,德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4.公平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5.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为人权法治保障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证。6.我们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为人权法治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易错易混×我们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我国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党纪高于国法,党员干部要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10.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11.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一体建设,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共同推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一总目标,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的是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而不是我国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法律规范调整人的行为,是对全体公民的基本要求,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党纪要严于国法,而不是高于国法。×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第八课
教材基本结构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内涵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内涵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内涵内涵特征措施原因内涵特征理清知识脉络本课脉络法治国家基础主体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中国目
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地位意义措施内涵特征意义措施
建设法治国家是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和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与推动。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三位一体”,共同构成法治中国的三根支柱。三者本质一致、目标一致、成效相关,缺少任何一个方面,法治中国的擎天大厦就不可能矗立起来。一、法治国家1.内涵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2.特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法治的根本原则①从地位上看: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②从内容上看: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坚持良法之治——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①原因: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②内容:一方面,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③要求:(人大)推进科学、民主、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考点二、法治中国建设良法与善治(良好的治理)(1)良法与善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2)良法要求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善治要求把制定的良法付诸实施,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实现良法的价值。(3)良法本身不是目的,制定良法是为了发挥法律在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最终达到善治的目标。
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善治是法治的目标,法治应当是良法与善治的有机结合。知识拓展5一、法治国家2.特征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法治的精髓所在①原因: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②表现: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法治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①原因:国家的各项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②要求: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想腐的保障机制。考点二、法治中国建设注意:权利≠权力权利是一般主体,属私人利益,可放弃或转让;权力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属公共利益,必须依法行使。一、法治国家3.要求总要求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具体要求(1)推进宪法实施①原因: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②要求: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①原因: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②要求: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①原因: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②要求: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考点二、法治中国建设注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树立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施。这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和保障。一、法治国家4.意义考点二、法治中国建设BYYUSHEN合宪性审查
又称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对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和特定主体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做出处理的制度,其作用在于保障宪法的实施、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
宪法解释
是指宪法制定者或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对已经存在并且正在生效的宪法规范的内容、含义和界限作出说明。我国宪法规定:宪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宪法解释是宪法发展的重要方式。当前,宪法发展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宪法修改、宪法解释和宪法惯例。为了保持宪法的相对稳定性,加之宪法修改的程序比较复杂,不可能经常采用修改的方式发展宪法,而宪法惯例又往往需要经过长期实践才能开成,因此,宪法解释就成为宪法发展中最具操作性的一种方式。名词解释二、法治政府1.内涵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2.地位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3.特征职能科学的政府要求:①政府不能什么都管,也不能该管的不管。②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的配置必须科学合理。职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权责法定的政府原因:如果政府权力没有严格的法律界定,就会出现权力行使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等现象。要求:需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执法严明的政府要求: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必要保证),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意义:只有执法严明,才能保证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服务社会公众,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考点二、法治中国建设二、法治政府3.特征公开公正的政府要求:①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②公正执法要求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将其贯彻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意义:通过公开公正执法,能够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智能高效的政府政府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术手段促进依法行政,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廉洁诚信的政府①政府必须清廉,不得利用公权力谋求私人或团体利益;
②政府要做到诚实守信,不能朝令夕改、言而无信;
③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贪腐和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人民满意的政府政府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考点二、法治中国建设正确区分政府的几个基本职能基本职能内容宏观调控政府运用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制定规划政策指导发布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主要包括调节经济总量,调节经济结构,调节地区经济调节收入分配,调节对外经济关系等方面。市场监管界定和保护各类产权,规范市场准入,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对企业安全生产产品质量,产品定价等进行严格监管,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等等。社会管理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公共服务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服务发布公共信息的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市场秩序社会秩序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各级政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2、政府履行基本职能,有效发挥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政府是有限政府而不是全能政府。政府履行职能、发挥作用要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越位:“不该管的也去管”。缺位:“该管的不去管”。错位:“该管的不会管”)。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即禁止(不可为)3、转变政府职能,主要指职能重心的转变(由注重政治统治向社会管理职能转变),以及职能方式的转变,如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间接管理;由注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变为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等等。正确理解政府履行职能注意1:政府不是”全能政府“,目前,我国政府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注意2:政府职能≠国家职能(如:防御外来侵略)注意3:转变政府职能,不是弱化/转让政府职能,也不能扩大或缩小政府职能。注意4:判断某项活动是不是履行政府职能,关键看履行的主体是不是政府部门(行政机关)。“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对内要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提升政府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对外要提升行政便利化水平,使之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拓展正确理解政府履行职能1.内涵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政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知识小结2.特征①职能科学→侧重政府履行什么职能②权责法定→侧重政府权力的界限③执法严明→侧重政府权力如何运行④公开公正→侧重政府要自觉接受监督⑤智能高效→侧重政府形象和工作效果⑥廉洁诚信→侧重政府应作出榜样⑦人民满意→侧重为人民服务一、法治国家的内涵2.地
位二、法治政府4.要求(1)宏观层面(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2)微观层面(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记忆口诀:“1轨道2法治1框架4法必2规范1力度”)5.意义(1)对政府自身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2)对政民关系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考点二、法治中国建设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范围内有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利。它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由法律、法规授予的职权。
如《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纳税人严重的违法行为可给予2000元至10000元的从重处罚,但什么样的情节为"严重"的标准并不具体明确,而由税务机关裁量决定。正确地行使自由裁量权须遵循以下原则和标准:1.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公正、善意、合乎情理。做到“相同情况相同处理,不同情况不同处理”;要出于善良的意愿,不是图报复;要合乎情理。2.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仅为正当目的。不能出于私利等非正常的考虑。3.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合乎法的目的。不能成为谋取个人私利或报复工具。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列举生活中的政府部门:--局;---厅;---部工商行政管理局文化局教育局统计局财政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广播电视局商务局公路局地税局旅游局卫生局林业局环保局交通局教体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水利局公安局气象局民政局电力局国土资源局司法局国税局农业局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法治意识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法治实施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多种方式解决纠纷实施效果信法守法用法前提保证目标特别提醒:法治社会中的“法”既包括国家的法律制度,还包括社会道德、自治组织制定的规则和自我约定的契约等等。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中的“法”只限于国家的法律制度及中共党内法规。考点二、法治中国建设三、法治社会1.内涵2.特征三、法治社会4.要求(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①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②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①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②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考点二、法治中国建设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含义不同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的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无偿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又称诉讼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中,通过对当事人缓交、减交或免交诉讼费用的救济措施,减轻或者免除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当事人的负担。范围不同是刑事、民事商事、行政诉讼过程中和非诉讼调解只限于民事、行政诉讼过程中减免费用不同免收法律服务费用减免诉讼案件的诉讼费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诉讼方式:打官司,由法院判决非诉讼方式:当事人和解、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仲裁等。知识拓展6类别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区别主体不同人民调解委员会行政部门人民法院内容不同主要调解民间纠纷主要调解具有行政管理隶属关系人的纠纷主要调解诉讼过程中民事案件、行政赔偿案件、刑事自诉案件和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及执行和解案件等性质不同非诉讼活动诉讼外调解诉讼活动联系都是解决纠纷当事人的纷争的一种重要方式;采用的方法都是通过说服教育、宣传法律政策,促使当事人互相谅解达成和解协议,消除纷争;适用的原则基本上都是“自愿原则”“合法原则”“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原则”三、法治社会5.意义(1)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考点二、法治中国建设行政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含义是行政机关根据当事人申请,根据法律法规授权,居中对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裁决的行为。效率高、成本低、专业性强、程序简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具体行为,认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法律制度是指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对该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的活动示例当我们与别人的民事纠纷无法协调时,可以向政府申请行政裁决当我们不服地方政府工作部门的某一行政行为时,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或者该部门的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当我们不服政府的某一行政行为时,可向法院提起诉讼(2023年辽宁卷)甲公司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乙公司侵犯其商标权,该局受理后展开调查,经查明事实,对乙公司作出行政处罚。乙公司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维持该行政处罚决定,驳回了乙公司的诉讼请求,乙公司未上诉。这体现了该局①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范地行使了行政权力②对争议事实进行查证,有效化解了行政争议③运用了行政裁决、行政诉讼等纠纷解决机制④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彰显了公平正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材料反映该局对乙公司侵犯其商标权进行了查证,并对侵权者做出行政处罚,不存在化解行政争议问题,②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该局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处理商标权,不涉及运用了行政裁决、行政诉讼等纠纷解决机制,③与题意不符合。B(2023年全国乙卷17)为进一步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行政机关设置电子技术监控设备要确保符合标准、设置合理、标志明显,严禁违法要求当事人承担或者分摊设置电子技术监控设备的费用,严禁交由市场主体设置电子技术监控设备并由市场主体直接或者间接收取罚款。上述规定旨在①规范行政处罚行为,提升执法效率②促进监控设备合理利用,强化执法力度③推进依法行政,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④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明确行政主体责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国务院提出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不是提升执法效率,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监控设备的合理利用,②排除。“要求行政机关设置电子技术监控设备要确保符合标准、设置合理、标志明显,严禁违法要求当事人承担或者分摊设置电子技术监控设备的费用”,说明这一规定的目的是推进依法行政,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③正确。“严禁交由市场主体设置电子技术监控设备并由市场主体直接或者间接收取罚款”,说明这一规定的目的是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明确行政主体责任,④正确。D1.坚持良法之治是法治的首要内容,是杜会治理的最高准则。2.在法治国家,人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3.在我国,增强法治观念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4.只要有了完备的法律体系,就可以建设法治国家。5.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在形成。。6.推进党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建设法治国家,不仅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易错易混×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7.公正执法,要求将政务公开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8.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是提升社会组织地位,弱化政府管理职权的体现。
9.通过公平公正执法,能够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10.行政机关必须维护法律的权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11.实现全社会对法治的普遍信仰,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公正执法,要求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并没有弱化政府管理职权,恰好相反,该做法是为了更好地厦行政职。×通过公开公正执法,能够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权和监督权。×行政机关必须维护法律的权威,要坚持严格执法,但不能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司法机关的工作。×实现全社会对法治的普遍信仰,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要求前提关键防线内涵表现?怎样推进?推进意义?全民守法基础第九课
教材基本结构1.重要性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2.内涵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3.原则(1)立法的方向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2)立法的实效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3)立法的方法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考点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科学立法知识拓展7科学立法1.人大在立法中发挥主导作用2.我国立法体制:坚持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的层级分权相结合的体制(坚持民主集中制)。中央与地方、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有各种的立法权限;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要依法行使好各层级的立法权。3.从法律效力高低看:法律效力高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4.从适用范围看:法律和行政法规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而地方性法规在本行政区有效。4.要求(1)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法律依据: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要求: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2)要充分发扬民主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3)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对公民:应在立法中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确认和保护,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对国家机关:立法还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并对其加以制约,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考点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科学立法【补充】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①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但不完全对等),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②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③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和依法立法科学立法就是要实事求是,不能拍脑袋做决策,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科学属性)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
要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民主立法就是要多听方方面面的意见,多吸取社会智慧,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属性)依法立法是指立法应当严格依照宪法法律设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确保每项立法都经得起合宪性审查,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合法属性)
依法立法要求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立法权限,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保留的事项,依法严格进行授权立法,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法律化。三者有机统一于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共同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注意】有法可依主要是从“量”的角度考量,是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增量”;科学立法主要是从“质”的角度考量,是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质”。1.内涵就是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2.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3.意义(1)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法律角度)政府必须带头严格执法,才能带动全社会尊崇和敬畏法律。(2)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角度)政府只有坚持严格执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群众正当权益,才能彰显公平,伸张正义。(3)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政府角度)①各级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严格执法,体现国家法治文明程度,关系法治中国建设成效。②只有不断推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能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和目标。考点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二、严格执法(1)执法机关分为:司法执法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执法机关:法院、检察院及有关功能部门行政执法机关(--局、--厅、--部):包括公安系统、税务系统、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技术、食品药品、劳动安全、环保、城建、卫生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城管、水政、渔政、林业、盐业、矿产、农业、畜牧等政府所属各行部门。(2)在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知识拓展8:严格执法的主体(≠唯一主体)我国大约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规和几乎所有的行政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来执行。4.要求(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执法内容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2)坚持规范执法——执法程序
原因: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开公正的重要保障。要求:要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3)坚持公正执法——执法原则含义: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平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要求: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4)坚持文明执法——执法方式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考点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二、严格执法法定职责必须为:责任清单
明确政府能做什么,不能缺位。法无授权不可为:权力清单
政府要明确有哪些权力,不能越位。懒政怠政:与“勤政”相对,是指政府工作人员或政府部门对处理相关问题时采取的一种做法过于简单、作风粗糙、懒散懈怠的行为。比如:工作中拖着不办、消极懈怠……失职:是国家公务员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一定损失的行为。渎职:是国家公务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滥用法律赋予的职权,或违法乱纪、或玩忽职守、或以权谋私,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损害的行为。名词点击负面清单:明确对企业的约束有哪些,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权力清单”对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1)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有利于厘清政府权力边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防止权力滥用。(2)有助于防止政府各部门推诿扯皮、不作为,提高办事效率和行政管理水平。(3)有助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政府工作的透明化,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保证清正廉洁。行政处罚: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
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等7种类型。)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名词点击区分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区别特点严格是执法的基本要求规范是执法行为准则公正是执法价值取向文明是执法职业素养要求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在执法工作中,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
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执法,做到实体与程序并重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平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法、理、情于一体,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联系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都是推进严格执法的要求。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其任务是审判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通过审判活动,惩办一切犯罪分子,解决民商事纠纷,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公有财产以及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是国家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关,对于危害国家安全案、危害公共安全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案和其他重大犯罪案件,依法独立行使行使检察权(≠监察权);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不起诉;对于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公诉人身份)对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和监狱、看守所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人民检察院的四项职能人民法院的职能和作用我国的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1.内涵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具体就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2.地位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具有定分止争的终局性作用。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对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起着保障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有预测作用,能促使人们遵纪守法。3.表现(特征)(1)司法的程序要公正①含义:程序的公正意味着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司法过程严格依据诉讼法进行。②意义: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有效保护公民的程序权利,从而使得审判结果可以更好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2)司法的结果要公正①含义:结果的公正意味着法律适用准确、案件事实清楚、判决结果合理合法。②意义:只有结果公正,才能有效解决案件纠纷,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③实现方式:法律的公平正义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公正的判决得以实现的。考点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三、公正司法程序公正≠结果公正程序公正结果公正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结果公正是司法公正的根本目标结果公正与程序公正共同构成司法公正的核心要素。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知识拓展前提和基础、手段和保障结果和最终目的4.要求(1)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①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②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2)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3)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要求: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4)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①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等的制度保障。②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考点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三、公正司法注意:“独立行使”≠不受任何主体的影响”①依据宪法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均不得干涉。②法院受同级人大、上级法院监督;③法院受党的领导;④法院受各民主党派、新闻媒体、其他社会团体、公民的监督。“独立行使”≠司法独立(1)在三权分立的国家,“司法独立”指司法机关及其司法官员在行使司法权时只服从法律,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我国司法机关显然不可能独立于权力机关,它只有相对独立性,就是在办理司法案件时,享有法定的独立审判和决断权,但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具有本质区别。(2)坚决抵制西方“宪政民主”“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影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名词点击辩护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被控告的内容进行申述、辩解的权利。辩论权是指当事人(包括第三人及其代理人)在诉讼进行中,就案件请求、争议的事实、证据材料及法律适用等方面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进行反驳和论证的权利。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和“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即犯罪行为的界定、种类、构成条件和刑罚处罚的种类、幅度均应当由法律加以规定,对于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这是刑事诉讼法中确立的旨在实现司法公平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制度,指对被告人定罪量刑必须依据确定、充分的证据。对于缺乏充分证据的案件,司法机关应当不起诉或判处被告人无罪。通常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侦查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使用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凡以非法方法取得的证据均不得在刑事审判中被采纳。非法证据排除疑罪从无罪刑法定名词点击最后一道防线+公正司法表现+两个有利于(1)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2)司法的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有效保护公民的程序权利,从而使得审判结果可以更好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3)司法的结果公正,才能有效解决案件纠纷,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使法律的公平正义得以实现。(4)有利于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5)有利于推动法治国家的建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知识拓展8坚持公正司法的意义(做某事对公正司法的意义)1.内涵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2.必要性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3.要求(1)公民角度①依法行使权利。②依法履行义务。③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2)国家角度①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观念上)②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实践上)③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道德上)考点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四、全民守法(2024年山东卷6)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2023年国务院公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有关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职责的,由其上级机关责令改正”。2024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简称《实施办法》)规定,网信、公安等部门“监督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履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义务”。据材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①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行政法规贯彻国务院相关规定②《实施办法》为西藏自治区自治机关行使检察权提供了法律依据③网络服务提供者应依据法律规范加强自我管理以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对同级人大和上级人民政府负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按照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权制定地方政府规章,国务院有权制定行政法规,①排除。自治机关为自治地方的政府和人大,不包含司法机关,所以“西藏自治区自治机关行使检察权”说法错误,②排除。监督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履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义务,说明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应依据法律规范加强自我管理以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③正确。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规定、《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可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对同级人大和上级人民政府负责,④正确。D(2022年山东卷6)为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海南省和北京市的人大常委会在已有法律法规基础上,率先制定了各自的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海南省的条例重点针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等自贸港知识产权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北京市则主要强化奥林匹克标志、网络平台等新兴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海南省的条例完善了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律实施机制②北京市的条例体现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地方立法权③海南省的条例提高了海南自贸港在相关领域的治理能力④北京市的条例加强了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网络平台的监督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材料中的措施属于立法的范畴,没有体现法律实施机制,①不合题意。北京市的条例的规定体现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地方立法权,②正确。海南省的条例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法律的依据,提高了海南自贸港在相关领域的治理能力,③正确。人大及其常委会不直接监督网络平台,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监管网络平台,严格进行监管,④错误。C基本要求地位主体重点意义科学立法前提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法律的科学性立良善之法,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法制前提。严格执法关键执法机关(政府)法律的权威性捍卫法律权威和尊严;推进建设法治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正司法重点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法律的公正性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全民守法基础全体公民法律的平等性有利于提升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一站式主干梳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①我国的司法机关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因工受伤调岗申请书范文(12篇)
- 《瓦尔登湖 》课件
- 虚拟实验室应用拓展-洞察分析
- 网络监测平台-洞察分析
- 玩具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模式创新研究-洞察分析
- 文化资本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洞察分析
- 引用计数与虚拟机性能分析-洞察分析
- 药物研发可视化-洞察分析
- 文档管理与知识管理融合-洞察分析
- 物联网在智慧邮务中的应用-洞察分析
- 重庆医科大学人体机能学实验报告
- 中金所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知识大赛题库及答案(单选题)
- 疼痛科护士职业规划书
- 静压桩基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 YY/T 0698.5-2023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5部分:透气材料与塑料膜组成的可密封组合袋和卷材要求和试验方法
- 销售谈判技巧课件
-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复习课课件
- 慰问品采购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 汽机专业小口径管道施工规范及工艺要求
- 消毒供应中心安全隐患管理课件
- 2023-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一上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和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